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赤壁赋》训练提高
《赤壁赋》训练提高
1.以下加点字的拼音正确无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愀然(qiū)相属(zhǔ)江渚(zhǔ)扁舟(piān)
B.酾酒(shī)挟飞仙(jiā)相缪(liáo)肴核(yáo)
C.窈窕(yǎotiǎo)幽壑(hè)嫠妇(lí)舳舻(zhúlú)
D.匏樽(páo)蜉蝣(fúyóu)一瞬(shùn)枕藉(jí)
2.解释以下加点的词正解无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①清风徐来;②举酒属客;③扣舷而歌;④击空明兮溯流光;⑤抱明月而长终;⑥托遗响于悲风;⑦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⑧是造物者之无穷藏也;⑨而吾与子之所共适。⑩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A.①慢;③敲击;这里是打着节拍的意思。⑤永远地终结了。
B.②通“嘱〞,叮嘱;⑦指代流水。⑧隐蔽、埋藏。
C.③敲击;这里是打着节拍的意思。④逆流而上。⑥余音,这里指箫声。
D.④逆流而上。⑨前往、到达。⑩迅速、突然.
3.指出以下各句中加点词与例句含义或用法一致的一项为哪一项()
例:赤壁赋。
A.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B.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C.岁赋其二。D.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4.对以下句子中词语活用的状况分析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名词活用为动词,意动用法。)
B.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词活用为动词,一般用法,意即“打鱼砍柴〞。)
C.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舞〞“泣〞一般动词活用为使动用法。)
D.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下〞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意为“攻下〞。)
5.以下句子中有通假字的项是()
A.浩浩乎如冯虚独立,而不知其所止。B.挟飞仙以翱游,抱明月而长终。
C.山川相缪,郁乎苍苍。D.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
6.指出以下各句中与例句句式一致的一句是()
例:何为其然也?
A.客亦知夫水与月乎?B.而又何羡乎?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D.而今安在哉?
7.请说说以下句子在句式上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B.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C.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友麋鹿。
D.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8.在赋体文章中,结构相像的上下两句,一致位置上的词语其意义或一致、或相反,这种现象叫做“对文〞。阅读文言文要留意这种语言现象,它对我们理解词语意义很有帮助。请注意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相互关系,并细心品味句子的韵味。
(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翱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3)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4)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答:。
9.苏子针对“客〞的话一一进行了分析驳辩,请你细心对照阅读两段文字,然后用原文填充下表:
苏子
客
①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②
挟飞仙以翱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惟江止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③
10.研读《诗经·陈风·月出》和解释,回复后面的问题。
月出皎(1)兮,佼(2)人僚(3)兮,舒窈纠(4)兮,劳心悄(5)兮。
月出皓(6)兮,佼人懰(6)兮,舒懮受(8)兮,劳心慅(9)兮。
月出照(10)兮,佼人燎(11)兮,舒夭绍(12)兮,劳心惨(13)兮。
解释:(1)皎:形容月光亮白敞亮。(2)佼:通“姣〞,美好。(3)僚:通“嫽〞,俏丽。(4)舒窈纠:形容女子举止娴雅婀娜。舒,舒缓。窈纠,通“窈窕〞,形容女子体态苗条。(5)劳心悄:忧心深重的样子。劳心,忧心。悄,忧愁的样子。(6)皓:形容月光敞亮。(7)懰:liǔ,美好。(8)懮(yǒu)受:形容步态幽美。(9)慅(cǎo):忧虑担心的样子。(10)照:敞亮的样子。(11)燎:光辉照人的样子。(12)夭绍:形容女子体态轻盈。(13)惨:通“躁〞,因忧愁而烦躁担心的样子。
(1)这首诗描写一个男子月下追念他的美人,全诗三章,从内容看这三章的共同点是什么?
答:。
(2)从诗中分别找出形容月色、容貌、体态、心情的词语。
答:。
(3)苏轼《赤壁赋》为什么要以“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开篇?
答:。
(4)吟月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个常见的题材,请你写出五句以上的吟月诗句。
答:。
11.这是一篇要求背诵的课文,我们总希望背记的诗文越多越好,但是,背记也要注意不断总结方法。对于一般的文章,我们可以结合层次分析,理清思路,从而加深记忆。但是古人写文章是不打标点不分段的,怎么划分层次?对于不同的文体,具体方法有些不同。《赤壁赋》是一篇“赋〞,赋是韵文,我们可以通过分析韵脚的变化,体会感情的变化,从而理清层次;又由于它是骈文,但是,骈句中也穿插有散句,而这种穿插多不是率意而为,常用于意义转折之处,因此,我们还可以通过句式骈散变化,分析层次。请你从这三个方法中任选一个对课文加以具体分析,从中寻觅规律,加速记忆。
答:。
解析与答案
1.解析:这里列出的字,有的是多音字,如属、扁、缪、藉,简单误读;有的是生字,如嫠、匏等。A项“愀〞念qiǎo;B项“挟〞念xié;D项“藉〞念jiè。
答案:C。
2.解析:A项⑤是“永久、永恒〞。B项②是“倾注,这里是劝酒。〞⑧句中用作名词,当释“宝藏〞。D项⑨是“舒适享用的意思〞。⑩在文中是“屡次、屡屡〞。
答案:C。
3.解析:例句“赋〞是名词,一种文体。A项“赋〞是动词,写。C项“赋〞动词,征收赋税。D项“赋〞名词,赋税。
答案:B。
4.解析:D项“下〞在这里不是方位名词,而动词,攻下。句中“东〞才是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即“向东打去〞。
答案:D。
5.解析:题中A项“冯〞通“凭〞。有些参考资料把B项“挟〞通“偕〞,但找不到依据。C项“缪〞通“缭〞。D项“狼藉〞也可写作“狼籍〞,但这是联绵词多形的表现,不是通假。通假字有约定俗成的习惯用法,不能随心所欲。
答案:A、C。
6.解析:例句有两个特点,从词序看,它是倒装,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何为〞应是“为何〞;从语气看,它是问句,属疑问。题目是测试哪一点呢?BD两句都是倒装,由此可知题目不是从句序,而是从语气的角度命题。BCD句都是反问,只有A句是疑问。
答案:A。
7.解析:BCD三句都是合叙句,A句是互文句。A句“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两句是互文见义,一般的互文可以前后互换,但这两句不能前后互换。由于“窈窕之章〞是在“明月之诗〞里面的,内涵大小不同,所以小者不能摆在大者之前。而先“诵〞后“歌〞,亦合于诗人吟咏时实际状况。人们对景生情,总是感情愈来愈冲动,“歌〞比“诵〞要更牵动感情,故诵在先而歌在后。于此可见认真细密之处。B句一般写法应是“惟江上之清风,耳得之而为声,山间之明月,目遇之而成色〞。C句拆开来相互对应的写法是:况吾与子渔于江之上而侣鱼虾,樵于渚之上而友麋鹿。D“陟罚臧否〞假如不用合叙的写法,一般应写作“陟臧罚否〞。合叙、互文是文言中常见的写法,通过此题的训练,对此要有认识。
答案:A。
8.解析:此题主要是培养品味语言的能力。从品味“对文〞开始,引导我们在学习时留心语言技巧,并把握一种理解词语意义的方法。
答案:(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结构一致,“横〞和“接〞都是动词,意义相近,都有广阔、广远的意味。“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结构相像,“纵〞和“凌〞都有任意飘动的意味。(2)“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和“友〞是近义词,都是名词用做动词。“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加点词语的意义是相反的,蜉蝣渺小,沧海博大;须臾短暂,无穷永恒。(3)“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声色相对,无禁和不竭意思相近。(4)“如怨如慕〞与“如泣如诉〞是对句,由于“泣〞与“诉〞意义相近,故知“怨〞“慕〞也意义相近,由此推知,“慕〞不能释“羡慕〞,当释“哀怨〞。“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是对文,所以“舞〞与“泣〞用法一致,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韵味一致、相对或相反的词语和句子,构成形式和意义上的对举,起到比较、突出、强调的作用,读起来也音韵铿锵,琅琅上口。
9.解析:这是一道阅读理解题,通过这样的练习,可以看出苏轼说理的严密。解题时要理解句子的意思,还要注意前后照应的语句。例如客有“羡长江之无穷〞,苏子有“而又何羡乎?〞客有“知不可乎骤得〞,苏子有“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客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苏子有“惟江上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如此,则此题便不会困难。
答案;①自其不变者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③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10.解析:这是《赤壁赋》中所引的一首诗,也是暗寓了旨意的一首诗,通过对这首诗的研读,有助于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
答案:(1)每一章的前三句都是写月下佼人的形象,后一句“劳心悄兮〞“劳心慅兮〞“劳心惨兮〞则是直接抒情。这忧思,这愁肠,这纷乱如麻的方寸,都是在前三句的基础上产生,都由“佼人月下的倩影诱发。(2)形容月色、容貌、体态、心情的词语依次是:皎,皓,照;僚,懰,燎;窈窕,懮受,夭绍;悄,慅,惨。(3)作用有二;一是由《月出》自然地引出下文“月出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二是《月出》诗写思美人而不得,与赋中的自歌“望美人兮天一方〞是同一个意境。(4)①若见天边思故人,浣溪石上窥明月。(李白《送祝八》)②落月满屋梁,犹疑见颜色。(杜甫《梦太白》)③松际露徽月,清光犹为君。(常建《宿王昌龄隐处》)④山月出华阴,开此河渚雾,清光比故人,豁然展心悟。(王昌龄《送冯六元二》)⑤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11.解析:此题提醒记忆背诵的基本方法,旨在突出记忆和理解的关系,强调在背诵记忆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通过此题的练习,还可以进一步体会“赋〞这种文体的特点。
答案:(1)从段落层次的角度分析,第一段首句点题,下面分两层写泛舟所见之景,所做之事,第一层写水,举酒诵诗,其次层写月,泛舟而游,伏下段“乐〞字。其次段“乐〞字承上。由“乐〞而“歌〞,歌词暗写苏子胸襟。下写箫声,为“客曰〞一段作衬托。第三段苏子问乃承上启下语。“客曰〞一段有两层意思:前一层由三“问〞组成,先因望月而问诗,次因望地而问战场,最终联想史事而问人,为下文写悲做铺垫。后一层转而说到自己,先着眼与曹公比较,突出自己的渺小,不禁悲从中来;后写空想不能实现,并以“托遗响于悲风〞作结,呼应上文“何为其然也〞。第四段先借眼前的水和月说明“变〞和“不变〞的道理,客知其“变〞而不知其“不变〞,因而生“哀〞与“羡〞;知其“不变〞,则何哀何羡?后以“物各有主〞反跌出明月与清风之无主,可以自娱,以“而吾与子〞照应上文“况吾与子〞句。第五段句句皆是承前作结,最终两句意味隽永,主客“逍遥〞之态跃然纸上。
(2)从句式分析,古人显示文章层次的方法,一是运用虚词,《赤壁賦》用“于是〞“况〞“且夫〞等表示层次转换,用“盖将〞“则〞“苟〞“虽〞等连接句子与句子,阅读时要留意这些虚字的作用。二是运用骈散句式的变化,《赤壁賦》第一段,“少焉〞为散句,在句中显示文章由写水转入写月。其次段,开头是散句,接着转用楚辞句法抒写心意。“客有……其声呜呜然〞也是散句,接着转用骈句描写箫声。骈散句式的交替运用清楚地显示了文章的两个层次。第三段,骈散交织运用,状况较为繁杂。首句,“客曰〞中陈述句“顺流而东也〞和“此非曹孟德之诗乎〞等三个反问句是散句,其余都是骈句(“方其〞“况吾与子〞是统领字,不计)。这一段由三个问句显示第一层,再用表示递进的“况〞字和散句“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引出其次层。第四段,用骈散交织的方法显示两个层次,开头一个问句是散句,接着转用骈句(“盖将〞二虚字不计),再用散句“而又何羡乎〞煞住第一层。文章用表递进关系的“且夫〞和散句引出其次层,接着转用骈句,最终又以散句“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煞住。第五段,四字句写宴饮,六字句写醉卧。阅读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互联网+”数字内容创作计划
- 做个文明的小学生一年级作文15篇
- 榜样力量大写人的作文8篇
- 乳房肿胀护理
- 体育设施建设项目成本管理措施
- 农业生产物资供应与使用合作协议
- 气胸护理教学查房
- 科研机构教师的整改措施
- 2025年女式尼克服项目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小学旧历元旦的作文(10篇)
- 家具供货结算协议书
- 2025届湖南省邵阳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物理试卷(含答案)
- 2025年公证员资格考试全国范围真题及答案
- 叉车作业安全协议书
- 房屋解除转让协议书
- 小学生美术讲课课件
- 新闻采访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三语文二模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 JJF 2215-2025移动源排放颗粒物数量检测仪校准规范
- 河北单招试题及答案英语
- 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范式变革与发展路径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