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_第1页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_第2页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指导阅读《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教学设想:《唐诗宋词选读》分为12个专题。第二专题是“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该专题有6首诗,4首教学篇目,2首学生自学或老师选教。本课要学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系学生自学或老师选教篇目。学习过程中主要解决三大问题:1、读懂,理解字词句子;2、理解诗歌的情感思想;3、领悟表现手法和基本风格。学习中以诵读为主,在多读中逐渐推进学生的领悟能力;配以适当的赏析题,引导学生走上探讨之路。专题目标:1、感悟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备”的特点及其阔大雄浑、豪迈恢宏的艺术境界。2、初步熟悉张九龄、李颀、王维、孟浩然、高逋、岑参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3、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和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差异。本课目标:1、初步熟悉岑参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基本风格,理解诗作所表达的复杂感情和主旨。2、初步感受盛唐边塞诗的特征。初步感受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备”的特点及其阔大雄浑、豪迈恢宏的艺术境界。3、理解、背诵,并进一步学习诗歌的赏析。4、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和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差异。教时设置:1教时过程:一、导入上一课我们学习了边塞诗人高逋的代表作,这一课我们学另一位边塞诗人岑参的代表作《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二、简介作者及背景岑参(715-770),江陵人,自幼家境贫寒,二十岁时到长安求仕,天宝三年(七四四)中进士,充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后出为虢州长史,关西节度判官,嘉州刺史。大历五年卒于成都。他二十岁后有十年时间,出入于京洛求仕,三十岁应举及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以后又任右补阙、虢州长史等官,后转嘉州刺史,秩满罢官后卒于蜀中。有《岑嘉州诗集》。自天宝八载至至德二年春,岑参曾两度出塞。第一次赴安西(今新疆库车),为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僚属,第二次入封常清幕府,在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呆了三年,经常往来于北庭和轮台之间。他的生平遭际和高适有相似之处,如年轻时曾至长安求仕不成,以及一度任卑职而终于弃官从戎,等等。他的思想也和高适颇多相通之处,例如对于从军立功的向往:“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对于权贵的反感:“何处路最难?最难在长安。长安多权贵,珂佩声珊珊。儒生直如弦,权贵不须干。”(《送张秘书》)这些都可以说是高、岑的共性。但是岑参的想象力更加丰富,并且性格好奇,在诗歌创作上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个性。岑参的诗,题材多样,想象丰富。特别是几次随军出塞,描写边塞最为擅长。他的边塞诗以具有特色的语言,鲜明的情调,把西域地区的雄伟壮阔、绮丽多姿的自然景物,描写的栩栩如生;他把激烈征战、远戍思乡,将军逸乐、战士悲苦等等内容都写入诗中;热情地歌颂了戍边将士保卫祖国而英勇抗敌的战斗精神。历来被认为是“边塞诗”作者中成就最高的一个。沈德潜说:“参诗能作奇语,尤长于边塞。”(《唐诗别裁集》)翁方纲也说:“嘉州之奇峭,入唐以来所未有。又加以边塞之作,奇气益出。”(《石洲诗话》)。三、朗读标题怎么断句?(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四、理解1、看注解,前后串读,解释下列加线词句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岑参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2、交流(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走马川,地名。行,文体名称,歌行,即古体诗。奉送,奉命跟送。走马川行雪海边:行,行军。平沙莽莽黄入天:平沙莽莽,茫茫一片沙漠。黄入天,黄尘在空中飞舞。金山西见烟尘飞:烟尘飞,飘起战火狼烟。半夜军行戈相拨:戈相拨,戈矛互相碰撞。五花连钱旋作冰:五花、连钱,本指马的斑纹,这里借代战马。旋作冰,旋即结成冰块。(马身上的雪被融化,又很快结成冰,指天气严寒。)幕中草檄砚水凝:草檄,起草战书。砚水凝,砚台里的墨刚磨出,就凝结。虏骑闻之应胆慑:虏骑,敌人骑兵。胆慑,害怕。料知短兵不敢接:短兵,短的兵器,如刀、剑等。(戈矛是长兵器)车师西门伫献捷:车师西门,地名。伫,这里解释为“站着可以等待”。献捷,献俘虏和缴获,报告捷报。)3、和同学合作,用现代语言,将全诗串联起来(你难道不曾看见,辽阔的走马川,行军在一片雪海边,浩瀚的沙漠,黄沙滚滚接蓝天。轮台九月的秋风,日夜在狂吼,走马川的碎石,一块块大如斗。随着狂风,满地乱石飞走。匈奴草场变黄,正是秋高马肥,金山西面胡骑进犯,空中飞舞着战火的狼烟,唐朝的大将军,奉命率兵西征。将军身著铠甲,军情紧张日夜不能脱,半夜行军,战士戈矛互相碰撞,凛冽寒风迎面吹来,如刀如割。马背上雪花,被汗气熏化,战马的斑纹上,旋即就结成了冰,军帐中,起草檄文砚水也冻凝。匈奴骑兵,个个闻风心惊胆战,早就料到,他们不敢短兵相接,只在车师西门,等待献俘报捷。)五、赏析朗读,先思考,再和同学交流:1、看看这首诗在用韵上有什么特点?(这首诗一反传统上逢双押韵的惯例,而以三句为一用韵单位,句句用韵,且平、上、入三声互换,造成一种拗峭劲折的音节,似紧锣密鼓,富有紧张促迫的感觉。可见岑诗在音律上的调度安排,加强了诗所要表现的基调。这也是岑参“奇”的特色之一。)2、有人说,岑参的边塞诗意奇语奇,请从文中找出例子说明。(课文问题)(岑参边塞诗意奇,表现为或清新隽逸,或雄浑壮美。此诗是雄奇豪壮的。开首极力渲染环境恶劣、风沙遮天蔽日。接着写匈奴借草黄马壮之机入侵,将军西征。接着又极力渲染气候严寒、寒风如刀。最后虚写战役结果,想像敌军闻风丧胆,唐军取得胜利。)(岑参边塞诗语奇,表现为语句豪爽,气势豪迈,渲染烘托,典型生动。从这首诗看,第一是用韵上,三句一转,节奏急切,激越豪壮,别具一格。第二是渲染烘托上,如“平沙茫茫黄人天,写出了典型的绝域风沙景象。“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形象地写出了风的强劲与狂暴。“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生动地写出了军情的紧急和天气的恶劣。“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通过环境烘托和细节描写显现将士们的豪迈之情。)3、前人说“读王、孟者,当于幽闲之中察其骨韵;读高、岑者,当于豪迈之外赏其风神”,请你就我们读过的诗歌,做点体会分析,并说说这两类诗歌有怎样的区别?(王、孟的诗,“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孟浩然),有一种悠闲之感,又有一种特有的清新、旷阔,赋予气势的骨韵;高、岑的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