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课件第五章 身份与社会分层_第1页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课件第五章 身份与社会分层_第2页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课件第五章 身份与社会分层_第3页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课件第五章 身份与社会分层_第4页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课件第五章 身份与社会分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身份与社会分层第一节身份的概念与类型第二节身份制度的形成、影响与变迁第三节中国社会的身份分层制度2概要3第一节身份的概念与类型一、身份的界定

身份等级,或者地位群体,实际上是一种区隔机制(distinction),是针对特定稀缺资源、权利和机会所做的排他性制度安排。其本质,是对成员资格的一种结构化限制和封闭策略,是人类出于某些特定目的而设计发明的类型纯化手段,旨在区分哪些人有资格享受某种特定的资源、权利和机会。这里说的制度,既可以是正式的成文规则,比如皇室公卿、世袭爵位、贵族门阀、种姓制度、荣誉头衔、户籍制度等;也包括非正式的社会评价、共识、惯例和习俗、社会地位和声望、人品口碑等。“身份”对应的英文是status,德文是stnde,带有“身份”“地位”“等级”或“声望”等多重含义。与基于经济维度的阶级以及行政权力规定的层级不同,这里讨论的身份或等级,更多的是一种类别化(categorical)的分类体系,而不是像社会经济地位等的连续性层级(hierarchical)划分。因此,需要注意的是,当我们在身份的意义上说“等级”时,一般是指基于资格限制的类别化等级,不是连续性意义上的层化等级。4身份和地位有交叉重合的地方,但两者本质上不是同一个事物:身份群体是更加制度化、固化和排他性的,具有更浓厚的分封和血统色彩,更多地和社会资本联系在一起;而地位群体是按照荣誉声望排列的,标准是社会的评价,更多强调文化资本、生活方式等。例如,贵族身份既是一种先赋的、制度化的、固定的社会等级地位,也在相当程度上通过文化资本或生活方式表现出来。5在很大程度上,身份具有先天性、排他性和固定性等特点。说身份是先天的,是因为很多时候它表现为人的一种先赋特征,是一个人出生时就已经具备的一些社会属性,例如,传统的种姓身份。讲身份是排他的,是因为通常情况下身份资格是封闭的,如无例外,不对其他人员开放,例如,人们不能通过考试获得某种贵族头衔。身份是相对固定的,即一旦被赋予某种身份类型,一个人很难通过短时间的后天努力改变自己的类型标签。6二、身份与社会不平等人们普遍认为,和收入、阶级、职业等维度一样,身份是社会分层与社会不平等的基本形式,有自己相对独特的作用机制。比如,美国社会学协会(AmericanSociologicalAssociation)前主席瑟希莉亚·瑞泽维(CeciliaL.Ridgeway)在2013年年会上的主席演讲,就以《为什么社会不平等研究要关注身份?》为题,旗帜鲜明地指出,与基于资源和权力的分化一样,我们应该同样重视声望和荣誉的差异性分配带来的各种不平等效应。不同的是,“赤裸裸的”金钱权力,决不会被承认为社会荣誉的基础。权力也不是社会荣誉的唯一基础……财产本身并不会始终被认为是一种身份资格……身份荣誉未必就要与某种阶级状况联系在一起,恰恰相反,一般它都会与纯粹的财产要求格格不入……身份秩序与纯经济秩序之间的冲突,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会导致身份群体表现出一种特有的荣誉感,即绝对憎恨市场的根本要素:赤裸裸的讨价还价……认为几乎任何公开参与经济获利的行为,都是绝对的耻辱。这种身份的分层,总是会伴之以我们所熟知的某种典型方式的垄断:对观念、实物或机会的垄断。7三、身份的主要类型身份时刻伴随着我们的日常生活,按照划分的标准和逻辑不同,身份和等级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其具体表现也复杂多样,形式不一。基本上任何一个群体特征,都有可能成为身份区隔的标准,只要该特征能够被某些集体用来达成他们对“特定的、通常是经济性的机遇的垄断”。概言之,身份等级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一)贵族身份首先是基于社会地位和荣誉评价的身份体系,这在欧洲封建社会表现得尤其明显。在欧洲封建社会时期,贵族身份和世袭爵位主要来自封号恩宠、血统门第、军功荣誉、财产世袭和声望特权等非经济标准,强调高贵品德和神圣荣誉。英国著名政治哲学家霍布斯,就认为他们不仅出身高贵,还具有许多普通平民所没有的“德行”,比如荣誉感、优雅的仪表、丰功伟绩、享有权威以及气度宽宏。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同样对贵族赞誉有加,认为其“精于立法科学,具有自我控制的能力,不会被一时的冲动所驱使”,有长远的计划,善于在有力的时机使其实现,并且办事考究,等等。89知识链接:亚历西斯·托克维尔亚历西斯·德·托克维尔(AlexisdeTocqueville,1805年7月29日—1859年4月16日)是法国的政治思想家和历史学家。他最知名的著作是《论美国的民主》(DeladémocratieenAmérique,1835)以及《旧制度与大革命》(L'AncienRégimeetlaRévolution,1856),在这两本书里他探讨了西方社会中民主、平等、与自由之间的关系,并检视平等观念的崛起在个人与社会之间产生的摩擦。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里,托克维尔以他游历美国的经验,从古典自由主义的思想传统出发,探索美国的民主制度及其根源,这本书成为社会学的早期重要著作之一。托克维尔提出以私人慈善而非政府来协助贫穷人口的主张,也对于日后的保守主义和自由意志主义有着深远影响。10(二)种姓身份

其次,是基于血统和出身的身份等级,比如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孟加拉国和斯里兰卡等东南亚地区普遍存在的种姓制度。印度教根据严格的血统主义,凭借父母是否是印度教徒来决定子女是否为教徒。这种成员资格具有强烈的“排他性”:除开血缘,没有任何其他方法可以获得这种成员资格(membership)。这种封闭性,也体现在“不同种姓间的共同生活……有仪式上牢不可破的屏障”,夸张的情况下,“婆罗门的食物光是被一个较低种姓的人瞄上一眼就会受到仪式性的污染”,不同种姓之间的通婚,就更难以置信了。具体而言,第一等级为婆罗门(brahmin),主要是僧侣贵族;第二等级刹帝利(kshatriya),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第三等级吠舍(viashaya),是普通雅利安人,主要是商人;第四等级首陀罗(shudra),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属于非雅利安人。除四大种姓外,还有大量的第五种姓,称为贱民。各种姓又派生出许多副种姓(或称亚种姓、次种姓),衍生出更多分支。尽管在法律上现在已经被废除,但几千年来种姓制度造成的各种歧视或区隔在印度不少地区,尤其是农村仍相当严重。11(三)职业身份

最后是建立在社会(职业)分工基础上的身份等级制度,以东亚儒家文化圈最为典型。其中,传统中国社会的身份体系,主要是以“士农工商”分殊的“四民说”。受中国影响,在王公贵族和公卿之下,日本整个社会也分四个世袭等级,其顺序是士(武士)、农、工、商。此外还有贱民,包括从事各种污垢工作的“秽多”和丧葬从业者“非人”。每种职业都有专属的道德伦理,士有“武士道”、农有“农人道”、町有“町人道”,各司其职、各得其所。“每一户的家长必须在门口张贴有关其阶层地位和世袭身份的标志……衣着、食物以及可以合法居住的房舍,都要依照世袭身份的规定。”这种严格的身份等级制度不可逾越,“就好像日本全国几千万人民,被分别关闭在几千万个笼子里,或者被几千万道墙壁隔绝开一样,简直寸步难行”。类似的,古代朝鲜和高丽也有“四民”等级,只不过其身份之首,是(文武)两班。两班不仅限于在位的官吏,还惠及他们的子孙和家门,并通过“荫叙制”“私学”和相互封闭的婚姻关系,日益成长为门阀贵族。两班的下面,则是良人(又分中人和吏校)和贱人。为防止两班数目过于庞大,保持血统纯正,规定正妻以外的女性所生的子女,不属于两班而为中人,其身份也是世袭的。1213知识链接:种姓制度是曾在印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国普遍存在的一种以血统论为基础的社会体系,其中以印度最为严重。种姓制度以统治阶层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即种姓。各种姓依所居地区不同而划分成许多次种姓,这些次种姓内部再依所居聚落不同分成许多聚落种姓,这些聚落种姓最后再分成行不同行外婚制的氏族,如此层层相扣,整合成一套散布于整个印度次大陆的社会体系。由于该体系中的不平等与近代西方兴起的民主制度与人权思想大相径庭,因此常被批评为反现代化的落后制度,甚至被视为妨碍印度社会进步的毒瘤。1947年印度脱离殖民体系独立后,种姓制度的法律地位正式被废除,各种种姓分类与歧视被视为非法,然而在实际社会运作与生活上,其仍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14第二节身份制度的形成、影响与变迁一、身份制度的形成通常认为,身份和等级,是前工业社会的一种社会分层和不平等机制。人们曾经从各个方面探讨了身份的来源和形成过程。例如,韦伯认为,等级的真正故土在社会的制度里,即在荣誉分配的领域里。布尔迪厄则认为,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国家精英”主要通过教育这个手段,从文化,尤其是审美、品味和生活方式等方面,来建立自己有别于大多数人的身份区隔机制。他特别强调文化资本、符号资本在身份形成中的重要性,认为那种一般构成社会精英身份标志的审美偏好和鉴赏品味(aestheticdispositions),更多来自一个人的家庭出身,经过几代人沉淀下来,并在日常生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这些身份标志不是光靠后天努力或者经验积累就能获得的。概括而言,两个方面的独特机制对身份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15(一)社会封闭根据某个组织、机构或者团体是否对外部人士开放成员资格,韦伯把社会关系区分为“封闭的”和“开放的”两种。在开放关系中,一个共同体不排斥任何需要加入的潜在成员,比如市场。相反,封闭关系则倾向于积极制定各种规则、限制条件,以便把某些特定人群排除在共同体之外,比如垄断。社会封闭(socialclosure)就是这样一种垄断机制,具体是指各个社会集团,尤其是优势地位群体,都试图将获得资源、权利和机会的可能性,最大限度地限制在具有某种资格门槛的小圈子里。门槛和资格条件的设置,通常都是有利于圈子内的既有成员的。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必须选择某些社会的或者自然的属性,作为排斥外部人群的正当理由。是故,形形色色的标准,比如成员资格、组织归属、种族、出身威望、血统、生活方式等,就都有可能被作为垄断或封闭的基础和依据。16(二)排斥与篡夺帕金(FrankParkin)发展了韦伯的单向度社会封闭思想,认为社会封闭既包括对外群体的排斥(exclusion),也包括被排斥群体对优势群体的策略性回应,他称之为篡夺(usurpation),因此,社会封闭是一个双向的博弈过程。就社会排斥而言,现代社会主要有两种制度安排:一种是基于收益、报酬、经济权利等的财产或私有产权制度,即所谓“神圣不可侵犯的产权”,目的是阻止其他人获得产权产生的收益;另一种是专业资格证书制度,又被称为“文凭主义”(credentialism),是“为了维护某一特定职业的收益和荣誉,而对候选者的供给数量实施限制”,即使用教育资格证书,来对社会分工中核心职位的获得实施控制和监视。韦伯曾有一段精彩论述:学历证书证实了它们持有者的社会地位,有了它,一个人就有了与贵族联姻的资格;就能够被接纳进入一个坚持“以荣誉为其行为准则”的社交圈子;也才能要求在工资报酬之外,获得“他人的尊重”作为额外的回报;最重要的,是能够要求对社会的和经济的优势地位,实施垄断。17二、身份分层的影响

在特定历史时期,身份等级体系对人类社会发展做出了许多积极贡献。比如埃利亚斯就认为,人们的心理机构和行为模式,总是最先在一个狭小的宫廷圈子里确立起来,然后逐渐为越来越多的阶层所仿效,进而缓慢地在全社会普及。他认为,这就是文明发展的心理轨迹。桑巴特更是把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宫廷、新贵族以及中产阶级的财富积累和奢侈消费直接关联,认为王室宫廷的享乐之风给整个社会带来了挥霍无度和追求奢靡的习气,从而刺激了消费,带动手工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但身份分层制度更为直接和严重的后果,就是造成社会不平等以及结构僵化等问题,我们下面主要以英国的贵族制度为例(兼顾其他国家和地区),对身份制度的不平等效应和后果做一些分析。18

(一)垄断政治机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英国的政治参与机会只对少数世袭贵族开放。比如1815—1880年间,共有66名苏格兰贵族当选为伦敦议会上院议员,平均任期20.7年,其中第八任特威代尔侯爵任期长达58年。有相当部分贵族死于任期,几乎等同于终身制。

仅在1768—1903年间,白金汉公爵维利尔斯家族,就有12人成为英国首相,占其间首相总数的一半。相比其他身份,英国贵族的人数极为稀少。19世纪前,英国总共仅有140多名联合王国世袭贵族。19世纪新加封了250多名,到了20世纪60年代,又增加了400多名。直到1993年,英国上议院贵族共有1213名,其中391人为终身贵族。③欧洲其他国家,比如法国和匈牙利,贵族人数相对较多,但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同样很小。与此同时,绝大多数的平民,尤其是弱势群体,则长期没有投票权和参政议政渠道。当然,贵族不仅因其身份拥有特殊的权力,还因其独特的荣誉评价机制而拥有普通人所不具备的身份荣誉感和尚武精神。1920知识链接:

议会是立法机关的一种型态,也称立法会、立法院,由人民中选出一定数量的代表者组成以执行立法权;这些代表者称为议员,可以透过直接选举或间接选举产生、也可能是委任的。议会常用来指称民主国家的立法机关,由于其运作内容很大部分来自人民的意向,因此亦被称为“民意机关”;而国家层级的议会,又称为国会。议会一般都以英国国会作为典范。虽然议会普遍被视为民主国家体系的一环,但部分非民主国家也有形式上的议会。当今世界,议会承受着来自公众的前所未有的监察和压力,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扮演越发重要的角色。议会一词来源于拉丁文,原意是谈话式辩论,最初以一种代表们集会的形式出现,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发展,最终作为民主的基本形式在许多国家普遍确立。1258年,英格兰国王亨利三世的妹夫西蒙·德·孟福尔男爵武装闯宫,迫使亨利同意召开会议签订限制王权的“牛津条例”。根据牛津条例,国家权力由贵族操控的十五人委员会掌握。为此引进了新名称——Parliament。词出自法语,意为“商议”,后在英语中,表示议会。1265年,召开了第一次议会。1266年贵族孟福尔以摄政名义召开由贵族、僧侣、骑士和市民参加的会议,后来被认为是英国议会的开端,1689年、1701年通过《权利法案》和《王位继承法》,赋予议会立法、决定财政预算、决定王位继承、监督行政管理等权力,从此议会成为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最高立法机关。

(二)扩大收入差距对政治参与机会的把控,直接导致贵族对社会财富的垄断和“合法掠夺”。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先驱人物威廉·葛得文依据经济统计资料指出:英格兰土地税收入比一个世纪以前减少了50万英镑,每年由社会所有民众负担的消费税却比17世纪末增加了1300万英镑。“不论事实如何,这乃是一种把富人的负担转嫁给穷人的企图……贵族政体是同所有制的不均紧密联系着的。”此外,在贵族集团内部,长子继承制违背仁爱的准则,它剥夺了一个家族的其他成员的继承权,把有害的大量的财富堆到一个人的身上。

另据调查,17世纪末,英格兰和威尔士贵族占有全国15%~20%的地产。到了1790年,400家大地主(其中多是上院权贵、从男爵和爵士)的地产份额高达20%~25%,而同期10万个中小农户的年收入只占全国农业总收入的15%~20%。1688年,160家世俗贵族的总收入是44800英镑,约占全国总收入的1%,是一般工匠和小农收入的数十倍甚至更高。21(三)阻碍社会流动身份群体通常十分讲究门第观念,强调血统纯正,因此很少对外开放成员资格。在英国,一般行政官员和平民基本没有可能进入贵族“蓝血阶级”,受封对象仅限于王室成员、宫廷宠幸、政府要员、高级军官和大党骨干。18世纪英国上院220名新贵里,贵族子、孙、曾孙、玄孙共有77人,贵族女婿29人,贵族兄弟、堂表兄弟和嫡亲兄弟20人,侄、甥、侄孙18人,其他亲属21人,由苏格兰和爱尔兰转来的贵族41人,共计206人,约占新封贵族的90%,不具有贵族背景的只占10%,其中工业家和金融家仅有3人。

相比之下,欧洲其他国家还较为宽松,出现过一些平民成为贵族的现象。上文提到的法国“穿袍贵族”,就是出钱购买爵位的商贾大亨。据记载,1564—1711年间,法国国王通过出售御书的方式卖出官职2164个,但获取官职者并不能随即成为贵族,必须任职20年才可能取得爵位。我们熟悉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即借此跻身贵族行列。在普鲁士王国,出身卑微者也可以凭借军功成为新贵,但这种机会依然十分稀少。22三、身份分层制度的历史变迁身份分层的等级本质,导致这种秩序结构从根本上是“反市场”的。原因在于,市场并不“看人下菜”,支配市场行为的是功能匹配和等价交换。在某种程度上,市场不知荣誉为何物。因此,随着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身份制度也出现了剧烈的变革。首先受到冲击的是贵族对政治机会的垄断。其次,是社会关系从身份资格到个体契约的转变。最后,是从品味到区隔。传统贵族的“高贵”,主要体现在血统纯正、品德优秀、卓越的社会贡献,以及一整套他人不可企及的生活方式等上。2324第三节中国社会的身份分层制度三、交谈的内容进行交谈时,内容是关系到交谈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公务员选择的交谈内容,往往被视为其个人品位、志趣、修养和阅历的集中体现,因此必须对其重视有加。交谈时具体内容的选择,应当遵守一定的原则。(一)切合语境(二)因人而异(三)斟酌内容(四)回避禁忌25一、传统中国的身份结构(一)士农工商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士农工商谓之四民,其说始于管子。”《管子·小匡》云:“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柱石)民也。”可见,在管仲眼里,四民均为国之支柱,并无贬低其中任何一民的意思。《淮南子·齐俗训》:“是以人不兼官,官不兼事,士农工商,乡别州异。是故农与农言力,士与士言行,工与工言巧,商与商言数。”这说明“四民说”只是职业类别的划分和安排,起初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别。这套职业分工模式,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加入了等级次序的含义。首先,“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人“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所以,士人(含官僚和知识分子)排第一。其次,“民以食为天”“仓廪实而知礼节”,所谓“家有余粮,心中不慌”,在农业国家,尤其如此,所以种地的农民列第二。再次,“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具以及制造工具的技艺也不可或缺,故匠人排第三。最后,光有分工不行,还要互通有无,所以需要市集和商人,而商人则被(误)认为容易“见利忘义”,所以在形式结构上排在最底层。当然,这并不等于商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26(二)九品中正制与官民有别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通过“品”(等级)和“状”(德才)来评价候选人的道德、资历、功绩和能力,垄断布衣入仕和官员晋升的资格审查和选拔渠道。在第一身份集团的士大夫群体中,传统中国社会又倡导“百业官为首”,与之相匹配的文官制度,高度集权,等级森严,王侯将相,官分九品,上尊下卑,界限分明。士大夫之下,则是“平民百姓”,包括农民、匠人、商贾,以及“三教九流”“贱民”“社会闲散人员”“江湖游民”等等。这使得“官”和“民”成为两个具有明显地位差异的身份群体。其中,官僚和士大夫是传统社会的主导群体,控制着全社会最主要的资源。只要有个一官半职,就意味着出人头地,实现身份的改变。官民之间,有着严格的身份界限,仅有少数渠道可以实现身份的变换。从民到官,主要途径是“学而优则仕”,参加科举考试,考取功名。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27(三)尊卑有序儒家思想十分强调伦理道德,发展出一整套社会秩序准则,以指导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一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二是“仁、义、礼、智、信”,为五常。上下长幼以此为准则,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就构成了传统中国的基本社会结构。此外,基于“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的伦理道德,形成了传统中国乡土社会人际关系结构的差序格局,如水波涟漪般,一圈圈向外扩散,直至五服边界。这一整套社会分工、官僚体制、社会流动模式和人际关系格局,均以身份、地位和等级为尺度,互相交织巩固,绵延存续几千年,构成了中国超稳定的深层社会结构。28二、改革开放前的身份结构(一)户籍身份(二)工作岗位身份(三)单位身份基于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社会控制的需要,在完成了全社会的社会主义改造之后,我国逐渐建立并形成了一套“单位体制”,它是基于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组织体系,是国家进行社会控制、资源分配和社会整合的组织化形式,承担着包括政治控制、专业分工、生活保障等在内的多种功能。其典型形态是城市社会中的党和政府机构(行政单位)、国有管理和服务机构(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单位。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身份制度———“单位地位”或“单位身份”,即在单位体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