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课程思想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_第1页
陶行知课程思想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_第2页
陶行知课程思想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_第3页
陶行知课程思想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_第4页
陶行知课程思想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启示。关键词:陶行知;课程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集,常常引发我们对课程改革理论源头的探寻。陶行知,是历史的,却又是现代的;是中国的,又是具有世界意义的;是逝去的,却是永远的。我们需要再读陶以丰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论,他的课程思想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世界价值。陶行知关于课程的专论极少,所见只一篇,即《小学课程概论·序》。关于经济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等等。另外,陶行知关于课程一词提及也不多。但是,没行知课程理论最重要的特点是:弥散、渗透,实践、运用,即陶行知的课程理论是渗透在他的教育论述中,教育论述在某种程度上是课程论述;是写在实践中,可亲、可学,因而可敬;简单、通俗、“平易近人”,但简单中蕴涵着丰富,通的总结、概括和提升。这正是陶行知的伟大之处。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蕴涵以下课程观。(一)教育的中心与根本:陶行知的课程地位观1满解决,则其它问题即可迎刃而解。”由此想到杜威的论述:为学生设计教育即错误之故。根本错误之尤甚者,为小学校之课程。”陶行知把教育弊端的原因归结于课程这一个“尤甚者”的错误。一个“中心”,一个“根本”,揭示了课程在教育中的地位,言简意赅,一语中的。(二)打破教育间的阻隔:陶行知的大课程观陶行知一直关注整个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教育观,表现在三个“打破”:打破学校与社会的阻隔,提倡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使学校向社会开放,构建大的教育系统;打破个体教育时限的阻隔,提倡终身教育;打破知识教育与实践教育间的阻隔,提倡教学做合一。这三个“打与根本,不难理解,课程的建设也应置于大教育的背景之下:课程应与自然、与社会相联结,面向人的终身发展,把实践纳入课程的范畴。笔者以为:陶行知的具有更为广阔的视野,具有改革的战略意义。(三)社会与个性:陶行知课程的目的观课程的建构与发展究竟以什么为核心?理论支柱究竟是什么?陶行知有非常明确的主张。他说:新课程,这要从社会和个性两方面讲。从社会这面来讲,要人。显然,社会需要与学生个性发展需要,为陶行知课程观的两大目的,进而他又把二者整合在一起。他说:编制课程的人,必须明了动的社会的种种需要,将它们分析起来,设为目标,再依据儿童个人心理之时期,能力之高下,分别编成2发展中的人的发展。(四)真、活、新:陶行知课程发展观学做真人。”什么是真教育?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教育”,是“唯独从心里发出”的教育,而相应的是假学校、假课程、假书本,培养的是假人。为此,教育时“要让真理赤裸裸的出来和小孩见面,不要戴面具。真理就是太阳,歪曲的理论是乌云,教师要吹散乌云”。其次,追求活教育、活课程。“活的教育,就是养成活的人才”。活的教育要“朝着最新最活的方面去做”。活的教育需要活的课程。再次,追求好教育、好课程。“教人变好的是好教育。不教人变,教人不现代文明宝库”;是民主的,要“教人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国家的主人,好的课程去落实,教人变好的、培养民主精神和现代意识的课程才是好课程。(五)普修与特修:陶行知的课程结构观干课程”。在高校,他采用“选科制”,“一、学生所习课程,一部分为必修,一部分为任选;二、一科之学生可以选择他科之学程……”在中学,他则主张普修与特修相结合。育才学校的课程,他主张“除照部规定之普通课程外,复本因一,并给各组以伸缩机会,再依各组进程需要逐年酌量增加特修之时间”。值得注意的是,在育才,按文化程度编班,特修课从社会和科学两大领域去设计,尤重艺术合的课程结构的目的是“敷成多轨,即普及提高并重”。(六)社会、自然、生活:陶行知的课程资源观3的课程包括了全部的生活:一切课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课程。”“家庭、店铺、茶馆、轮船码头,都是课堂。”“您必须以大自然为您的生物园”,“他头上顶着青天,脚下踏着大地,东南西北是他的围墙,大千世界是他的课堂,万男的、女的都是他的先生,也是他的学生。”陶行知课程视野中的课程资源观一是丰富的,二是多元的,三是在生活中生成的,具有“田野”的意义。(七)书是工具:陶行知的教材观里呢?表现在“引导”上。接着他提出了评价教科书的三条标准:“看它有没有产生新价值的力量”,分别从引导人实践、思考、创造三个方面提出了要求。他不是死的书;要真的书,不是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强调教材是工具,就是强调实践、应用和创造。为了体现自己的教材观,他亲自编写教材。可以说,陶行知的教材观至今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八)教学做合一:陶行知的教学观法”。因此,“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都要以做为基础”,“以‘事’为我们活动的中心”,并强调“不做无学;不做无教”。教学做合一,是基于他对教,用耳听便是学,用手干便是做。”中国教育的第二个普通的误解,便是一提到教育就联想到笔杆和书本,以为教学便是读书、写字,除了读书、写字之外便不是教育。他还提出了探讨真理的五条路:“(一)体验;(二)看书;(三)求师;(四)访友;(五)思考。”陶行知在教学观上有许多真知灼见,是他课程观和教育思想中的宝贵资源。4教育发端于20世纪90之处。可以说,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课程思想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重要启示,在课程改革中我们也发展着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转变理念,最高境界是理念的提升。新课程的核发并支撑着课程改革。子还要小!”小孩之大,在于他们是民族的未来,在于他们心灵的丰富,在于他们创造潜能的无限。为此,我们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要像陶行知那样,把学生也当做自己的老师。同时,又不能只看到儿童“大”的一面,而忽视其不成熟的任务……正是要根据事实,肯定他们的错误,从而改正他们的错误。”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常常走过头,尊重、宽容了学生,又不知不觉地一味地表扬,而放弃了引导和严格要求。陶行知的提醒是必要的。2.儿童教育要回归和追求“简单”。改革不是把事情搞复杂,同样,课改也不是让课程越复杂越好。其实,和高明的科学一样,高明的教育也应追求简单。陶行5规律课程就是要求体现简单、朴实的教育理念。其实,简单的也是丰富的,朴实的也是深刻的。进而他提出,教师应该变成小孩子,“你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新课程提倡师生的互动和对话,在互动与对话中,教师可能成了学生,学生可能成了教师,这种角色的互换,实质是后喻文化在师生关系和课改中的体现。4.新课程既要规范学生,又要解放学生。其间的“度”是很难把握的。关键是什么?陶行知指出:“要从成人的残酷里把儿童解放出来”。接着他提出了辉煌的儿童六大解放观点:解放他们的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和时间。陶行知实的思想指导下规范学生。解放学生与规范学生相结合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5.儿童的发展必须有操作的东西。陶行知提出四种:玩具、学具、用具、工具。新课程就是强调让学生自己操作、主动实践,在“玩”与“动”的过程中探究、体验、感悟。当前,我们提供和引导学生自己去设计、制作这四种东西仍然很不够。(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观生活教育的思想宝库中汲取了非常丰富的营养。1.用生活来教育。陶行知深信生活是教育的指南针,是教育的中心。这就是说,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其一,生活自然学习。其二,生活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以往我们把课程、教材当做世界,现在要把世界当做课程、教材。其三,生活中的人们应该是我们的老师,向生活学习,包含着向生活中的人们学习。6了在“事实”层面上走进生活外,更要在“意义”层面上联系生活。为了改造生制造和运用生活工具。从狭隘的到广阔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课改实践已充分证明,只要走进生活,教育就将变枯竭为鲜活,变苍白为丰富,变无力为充满活力和魅力。不过,教育与生活是有区别的,教育即生活,是把教育当做生活来对待;但是陶行知把它翻个“筋斗”,变成“生活即教育”,势必混淆了二者的区别,淡化了教育的特殊功能。我们认为,这个筋斗翻过了头,是不妥的。(三)创造教育观先打基础,然后才能创新。二是因为基础好,“我们赢在起点。”殊不知,只重基础,忽视创新精神培养,一开始就已“输”在起点了。三是“基础”未能与时俱进,实际上“基础”的内涵已发生变化。我们既不能丢弃基础,也不能对基础抱残守缺。1.为什么要创造?陶行知说:“我们要能够做,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教这是一种呐喊。在新课程中我们分明听到了陶行知的呐喊声。7感。课改所提倡的创新精神正是面向全体学生和所有教师的。入未开化的边疆”。强调的是“敢”“探索”与“开辟”的精神;二是强调创造是“新价值的产生”。新价值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含义,因而,育的目的更多的是在精神层面上,而不是在物质形态上。完成”。创造的源头在行动,实践是创造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