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从正(本)课件_第1页
张从正(本)课件_第2页
张从正(本)课件_第3页
张从正(本)课件_第4页
张从正(本)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张从正一、生平及其著作

张从正(1156--1228),字子和,号戴人,金代睢州考城人。金元四大家之一,学宗刘完素,主张攻邪,攻邪派的开山鼻祖。10余岁幼承庭训,从父学医,20余岁悬壶应诊。约50岁做了二三个月的随军医生,61岁被召补太医,不久辞归。晚年隐居宛丘一带,与学生麻知几、常仲明等致力于医学研究,写成《儒门事亲》。《儒门事亲》15卷

“医家奥旨,非儒不能明”,“为人子者,不可不知医”。著名篇章:“汗吐下三法该尽治病诠”“推原补法利害非轻说”

1、强调病由邪生(病因),攻邪已病

指出“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

天邪风暑火湿燥寒---病位在上地邪雾露雨雹冰泥---病位在下三邪发病酸苦甘辛咸淡---病位在中

喜怒忧思悲恐惊外来内生—人邪(一)攻邪论

指出:“邪气处之三,而出之者亦三也。诸风寒之邪,结于皮肤之间,藏于经络之内,可汗而出之;风痰宿食,在膈或上脘,可涌而出之;寒湿痼冷,热客下焦,在下之病,可泄而出之。”指出了攻邪当根据所犯部位,因势利导,或汗或吐或下,就近去之。外邪天邪地邪人邪疾病就近祛邪汗吐下2、攻邪之法,行汗吐下溯渊——内经:“因其轻而扬之……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火郁发之”;刺热方法。张仲景:辛温解表刘完素:辛凉解表张从正:汗法即“开玄府而逐邪气”,目的在于“发腠理,致津液,通血气”,行郁开滞,流通气液。集前人之大成。

(1)汗法常用方药——辛热发汗用麻黄汤、桂枝汤;辛温发汗有升麻汤、葛根汤等,苦寒发汗用大小柴胡汤、柴胡饮子等,辛凉发汗的有防风通圣散、双解汤、当归饮子等。子和书中列举汗药40味。常用药中有人参、厚朴等。分为辛温、甘温、辛寒、甘寒、苦温、苦寒、淡渗等。小儿风水案

郾之营兵秋家小儿,病风水,诸医用银粉、粉霜之治,小溲反涩,饮食不进,头肿如腹,四肢皆满,状若水晶,家人以为勉强,求治于戴人。戴人曰:此证不与壮年同,壮年病水者,或因留饮及房室,此小儿才七岁,乃风水证也,宜出汗。乃置燠室,以屏帐遍遮之,不令见火,若内火见外火,必昏愦也。使大服胃风汤而浴之。浴讫,以布单重复之,凡三、五重,其汗如水,肿乃减五分。隔一、二日,依前治之,汗出,肿减七分。乃二汗而全减,尚不能食,以槟榔丸调之,儿已喜笑如常日矣。(《儒门事亲•风形》)《儒门事亲》汗剂:

防风通圣散;双解散;浮萍散;升麻散;麻黄汤;桂枝汤

桂枝汤:桂枝茯苓白芍甘草生姜大枣以辛味药宣散风壅,以淡渗剂开通结滞,使卫阳振奋,气液流行。*因人因地因时因证制宜

*微微汗出,中病即止

*汗后禁杂食嗜欲,忧思劳作汗法宜忌——溯源——内经:其高者因而越之伤寒论:瓜蒂散、栀子豉汤千金方:盐水探吐本事方:稀涎散万全方:郁金散圣济总录:常山吐疟孙尚方:三圣散(2)吐法

(2)吐法 含义——“凡上行者,皆吐法也”药物催吐撩痰探吐旋转取吐引涎漉涎嚏气追泪

适应范围——邪滞宿食痰饮酒积毒物等在胸脘以上的大满大实之证

论治方药——并不局限于催吐药类,亦采用辨证治疗的方剂并加以探吐

伤寒头痛,用瓜蒂散;杂病头痛,用葱根白豆豉汤;痰食积滞,用独圣散加茶末少许;两胁肋刺痛因水滞者,用独圣散加全蝎梢等等。

《儒门事亲》中列涌吐药36味。包括:直接涌吐品(瓜蒂、藜芦、常山、茶末等);上部引经品(薄荷、葱根须、谷精草等)药味极致品(极苦、极咸、极酸等);宣达气机品(附子、木香、厚朴等);逐邪开壅品(芫花、甘遂、大戟等);

其它(生地汁、白米饮等)《景岳全书.卷三十一.杂病谟.痰饮.先君吐法记》

先君寿峰公,少壮时,素称善饮。后年及四旬而酒病起,遂得痰饮之疾。多见呕酸胀满,饮食日减,眩晕不支,惊惕恍惚,疾疟等证。相继迭出。百方治痰,弗获寸效。因慕张子和吐法之妙,遂遵而用之。初用独圣散、茶调散及齑汁之类。一吐而稍效,再吐而再效,自此屡用不止。虽诸痰渐退,而元气弗复也。如此年余,渐觉纯熟,忽悟其理,遂全不用药,但于五鼓食消之后,徐徐咽气,因气而提,提不数口而清涎先至,再提之,则胶浊后随。自后凡遇诸疾,无论表里虚实,虽变出百端,绝不服药,但一行吐法,无不即日尽却。后至六旬之外,则一月或半月必行一次,全不惮烦,而鹤发童颜,日增矍铄。先君行吐之法,每于五鼓睡醒之时,仰卧用嗳提气,气有不充,则咽气为嗳,随咽随提,痰涎必随气而至。虽以最深之痰,无不可取,但最后出者,其形色臭味,甚有紫黑酸恶不堪言者。所以每吐之后,或至唇肿咽痛,但以凉水一二口漱咽解之。吐毕早膳,悉屏五味,但用淡粥一二碗,以养胃中清气。自四旬之后,绝不用酒。行吐法者,四十余年,所以愈老愈健,寿至八旬之外,犹能登山,及灯下抄录古书。后以无病,忽一旦含笑而辟谷,时年八旬二矣。

王xx,14岁,女,学生素有胃热、心烦、头痛、喜动、好怒等,但神清,营养情况好,不影响学习。经中医治疗,略有好转。近因与邻舍儿童争吵,又觉心烦、头热。某医生到患家作客,饭间叙谈中,某医生说:“看来仍用以前说过的吐法可奏效。”随即约定次晨给患者服药,并令其禁食(当晚次晨两顿)。次日早8时,某医生来到患者家,见患者在门首张望,患者说你再不来我要上学走啦,某医生说:“把药喝下去,吐完了,再让你母亲做碗面条吃再上学。”于是某医生挽着小患者的手,谈笑进屋。患母烧水,某医生亲自合药看服(瓜蒂培干30g、赤小豆15g。散剂,空腹顿服,温开水送下),随即又饮糖水一杯。而后医患开始打扑克,一把没打完,患者说:“我胃里难受!”便扔掉扑克。这时医患及患者母亲,都认为药力发作了,静待涌吐。

患者自觉胃部灼热难忍,双手了起衣衿扇风,并不住地顿足捶胸,一直到10点钟,不涌不吐,于是医生又令服用烧盐方,用食盐(分量未称)炒过后冲浓盐水一碗,强令患者服用,患者连饮三口,抛扔于地。而后逐渐加重,患者躺在地上翻滚,医生和患者母亲蹲在身旁不住地安慰,这样一直到12点,医生又令熬绿豆粥吃解毒。粥煮好后,被患者打翻在地,一口未吃。患者烦躁如狂,将裤子蹬掉赤身裸体在地。全家人围着抚摸安慰,这时见大便有沉渣样物体排出。医生说:“未吐,拉出来也好,我先回医院看看。”就扔下患者扬长而去。下午3时,患父归家见患者神志昏沉,摸不着脉,口角有血样物流出,大便亦排泄血样物。见势不妙,才送xx人民医院抢救,经抢救无效,于当晚8时死亡。

呼吸困难者:开水灌服麝香0.06克,再用生姜一斤捣烂,分两半,用布包好,放在笼内蒸熟后,用两块布包裹,互相替换在患者胸背部用力摩檫。

大汗淋漓,虚脱者:高丽参10克,干姜,炙甘草各20克,肉桂6克,水煎服。 麝香0.03~0.06克/丁香0.3~0.6克

藜芦:*用量:散剂:0.3~0.5克煎剂:1~1.5克中毒量与治疗量十分接近,0.6克即可引起严重中毒,故有人提出以0.06~0.18克为宜。*中药解毒:《本草纲目》:“藜芦畏葱白”1、与郁金同服,相辅相助,是治疗风痰涌盛,清窍不开的基本对药之一。2、板兰根,黄连、紫草、鲜生地,黄柏等。常山:*致呕机制主要是刺激胃肠的迷走神经及交感神经末梢,而引起反射性的呕吐。*防止过度呕吐:1、宜冷服,服药前后1小时,禁食热饮料。2、与半夏,乌梅,陈皮,云苓,竹茹等同用,可减少呕吐。3、古人认为“常山与甘草同用必吐”常山(量)=甘草(量)易吐常山(量)》甘草(量)不易吐吐后禁贪食过饱和难以消化的食物吐后禁房事和七情刺激*禁吐例:性情刚暴/好怒喜淫/信心不坚病势危重/老弱气衰自吐不止/亡阳血虚诸失血性疾病吐法

王某,女,20岁。大学二年级学生。因失恋而抑郁失眠,为控制自己打电话,常以胶带自缠双手。抑郁日益加重,坐卧不安,服用抗抑郁药而疗效不显.就诊时患者表情呆滞,胸中满闷欲呕,食欲不振,舌红苔薄黄腻,脉弦数。证属痰浊堕阻,气机不畅。先拟涌吐浊邪,取独圣散方义。甜瓜蒂5g,上药捣为末,以水煎取药汁2g,每服约0.5g药量。半小时后不吐则渐加药量。备冷粥待用。

患者服药后20分钟未吐,再服少许。随即涌吐如食指样痰涎4条,胶着不易扯断,后又吐清水4、5次。吐后感觉胸中畅快,但胃脘烧灼、腹部发热。服冷粥一碗后灼热略有缓解,只感疲惫无力,安然入睡。次日,患者感觉精神清爽。再予和胃健脾、转输气机之剂调理。

溯源——内经:“土郁夺之”

夺谓下之,令无壅碍也;“因其重而减之”

重,积也;减,泻下也;张从正:“下法犹补”

“下者,推陈致新也”

下法,不单指泻下,凡是行气、通经、消积、利水等法都包括在内,以达到祛除里邪目的。

(3)下法(3)下法 含义——“凡下行者,皆下法也”泻下通便催生下乳磨积逐水破经泄气

适应范围——邪滞宿食等蕴积在胃脘以下,尤适用于在脾胃方面的病邪。

“寒湿固冷,热客下焦,在下之病,可泄而出之”。

子和用下不拘于结粪或所谓“胃家实”

大便少而频案太康刘仓使,病大便少而频,日七八十次,常于两股间悬半枚瓢芦,如此十余年。戴人见之而笑曰:病既频而少,欲通而不得通也,何不大下之,此通因通用也。此一服药之力。乃与药,大下三十余行,顿止。论治方药——寒凉泻下/温热泻下(多用)峻下/缓下

针对病机,或热壅,或寒结、或水聚,或痰滞,或血瘀,分别用寒下首选调胃承气汤,以及陷胸汤、大、小、桃仁承气汤、大柴胡汤;凉下有八正散、泻心散、黄连解毒汤、四物汤、神芎丸;

温下有无忧散、十枣汤;热下有煮黄丸、缠金丸之类;峻下有舟车丸、浚川散等;

调中攻下有三一承气汤、调中汤。

泻下剂40余首,其中以大黄为主或运用大黄的方剂达20余首。如: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三一承气汤调中汤玉烛散牛黄通膈丸桃仁承气汤

……中医各家学说论治方药——

《儒门事亲》中列“下药”30味,包括:

攻下(大黄、芒硝等)泻下品:逐水(甘遂、芫花、大戟、巴豆等)润缓下(郁李仁、杏仁、皂角、槟榔)利水品:(泽泻、盐等)泄热品:(犀角、兰叶汁等)降气品:(枳实)逐瘀品:(泽漆)涌吐品:(瓜蒂、苦瓠子)食疗品:(猪牛胆、猪羊血等)宜忌——*中病即止,不必尽剂。*勿用大毒药的情况:疫气/冒风中酒/小儿疱疹/产后潮热/中满败血*禁下例:洞泻寒中/伤寒脉浮/表里俱虚/心下虚痞/厥而唇青、手足冷内寒/小儿慢惊/小儿两眼直视,鱼口出气/十二经败证1、重视血气流通(病理),祛邪安正血气壅滞是许多疾病的主要病机,血气流通是人体健康的基本保证“所谓通剂,流通之谓也”“《内经》一书,惟以气血流通为贵”(二)血气说疏通气血则是治疗的核心问题。“陈莝去而肠胃洁,癥瘕尽而营卫昌”。“使上下无碍,气血宣通,并无壅滞。”“吐之令其调达也,汗者是风随汗出也,下者是推陈致新也。”用汗、吐、下法可使气血自和,令其条达,而达到治疗目的。

2、血实决之,急刺出血①出血同汗论。

“出血之与发汗,名虽异而实同”

②放血宜取阳经。

“故出血者宜太阳、阳明,盖此二经血多故也,少阳一经不宜出血,血少故也”

。③“三多”的放血风格。即运用铍针多、出血量多、所刺部位和数量多。出血疗法,用于治疗上部血热壅滞的疾病。湿癣案

一女子年十五,两股间湿癣,长三、四寸,下至膝。发痒,时爬搔,汤火俱不解;痒定,黄赤水流,痛不可忍。灸熏渫,硫黄、茹、白僵蚕、羊蹄根之药,皆不效。其人恣性妍巧,以此病不能出嫁。其父母求疗于戴人。戴人曰∶能从余言则瘥。父母诺之。戴人以针磨令尖快,当以痒时,于癣上各刺百余针,其血出尽,煎盐汤洗之,如此四次,大病方除。此方不书,以告后人,恐为癣药所误。湿淫于血,不可不砭者矣。

④广泛的适应症。“目赤肿痛、头风、肾风、目盲、疟疾、暑病、痈疖、湿癣”等。⑤禁忌症。血少气衰者,禁出血,如夜盲症。后顶、强间、脑户、风府等穴不宜使用出血疗法。⑥介绍愈放血创口的方法。“凡用针而针疮者,宜捣生姜一块,调以热白汤,时时呷之则疮口易合”。1、虚者当补,药尽其用“凡病人虚劳,多日无力,别无热证者,宜补之,可用无比山药丸则愈矣”治疗虚损证的专方——无比山药丸:补脾肾,强筋骨

淮山、肉苁蓉、菟丝子、杜仲、牛膝、熟地、山萸肉、巴戟天、茯苓、泽泻、五味子、赤石脂“可调则调,可补则补,各量病势,勿拘俗法”。(三)补益观2、攻补兼施,寓补于食

——食补即真补之道 攻补兼施:如玉烛散——四物汤+大承气汤*养生当论食养(食疗补虚)

“凡药皆毒也”、“久服必有偏胜”“补者,以谷肉果菜养口体者也”*食养当重调脾胃(安胃进谷)

“善用药者,使病者而进五谷者,真得补之道也。”

清代吴鞠通《医医病书》:

“虚不受补之证有三:一者湿热盘踞中焦;二者肝木横穿土位;三者前医误用呆腻,闭塞胃气而然。”补养药物开通脾胃壅塞之气利于吸收调养食物正气恢复食疗方举例:火热为病——鼓励患者多饮冰水,果汁,多吃瓜果蔬菜。 “凡治火,莫如冰水,天地之至阴也。”宜解表者——酸辣葱醋汤助其汗下法祛邪——菠菱葵菜车前子苗猪羊血等治消渴——生藕节汁淡竹叶地黄汁代饮水3、损其偏亢,以求其平

寓攻于补——损有余即补不足

张从正:《儒门事亲.推原补法利害非轻说》 “余用补法则不然,取其气之偏胜者,其不胜者自平矣。”“大积大聚、大病大秘、大涸大坚,下药乃补药也”

五行治法

“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悲可以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恐可以治喜,以恐惧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欺之言触之。思可以治恐,以虚彼志此之言夺之。凡此五者,必诡诈谲怪,无所不至,然后可以动人耳目,易人听视。”——以情胜情法(四)情志疗法使用范围——有60余种病症暴怒引起呕血、飧泄、煎厥、薄厥、阳厥、胸满、胁痛、食则气逆、喘、渴、烦心、消瘅、肥气、目暴盲、耳暴闭、筋解、痈疽;大喜所致的笑不休、毛髪焦、内病、阳气不收、狂等;悲哀形成的阴缩、筋挛、肌痹、豚痿、溲血、血崩、酸鼻辛頞、目昏、少气不足以息,泣则臂麻等;惊恐产生的潮涎、目袁、口呿、痴痫、不省人事、僵仆、痛痹、破胭脱肉、骨酸痿厥,暴下绿水,面热肤急、阴痿、惧而脱颐等;思虑过度出现的不眠、嗜卧昏瞀、中痞、三焦闭塞、咽嗌不利、胆瘅、呕苦、筋痿、白淫、不嗜食等。以怒胜思——

一富家妇人,伤思虑过甚,二年不寐,无药可疗。其夫求戴人治之,戴人曰:两手脉俱缓,此脾受之也,脾主思故也。乃以其夫以怒而激之,多取其财,饮酒数日,不处一法而去。其人大怒汗出,是夜困眠。如此者,八、九日不痦,自是而食进,脉得其平。以喜胜悲——

息城司候,闻父死于贼,乃大悲哭之。罢,便觉心痛,日增不已,月余成块,状若覆杯,大痛不住,药皆无功。议用燔针炷艾,病人恶之,乃求于戴人。戴人至,适巫者在其旁,乃学巫者,杂以狂言以谑病者,至是大笑,不忍回,面向壁一二日,心下结块皆散。以喜治怒——

项关令之妻,病怒不饮食。常好叫呼怒骂,欲杀左右,恶言不辍。众医皆处药,几半载尚尔。其夫命戴人视之,戴人曰:此难以药治,及使二娼各涂丹粉作伶人状,其妇大笑。次日又合作角抵,又大笑。其旁常以两个能食之妇,夸其食美,其妇亦索其食而为一尝。不数日,怒减食增,不药而瘥。惊者平之——

卫德新之妻,旅中宿于楼上,夜值盗劫人烧舍,惊坠床下。自后每闻有响则惊倒不知人。家人辈蹑足而行,莫敢冒触有声,岁余不痊。诸医作心病治之,人参、珍珠及定志丸皆无效。戴入见而断之曰:惊者为阴,从外入也;恐者为阴,从内出也。惊者,为自不知故也。恐者,自知也。足少阳胆经属肝木,胆者,敢也,惊怕则胆伤矣。乃命二侍女持其两手,按高椅之上,当面前下置一小几,戴人曰:娘子当视此。一木猛击之,其妇人大惊。戴人曰:我以木击几,何以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