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质量控制_第1页
输液质量控制_第2页
输液质量控制_第3页
输液质量控制_第4页
输液质量控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静脉输液质量的控制输液的药学分类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类:调节电解质、渗透压。调pH的碳酸氢钠、乳酸钠。营养型类:葡萄糖、果糖、氨基酸类、营养乳剂。血容量扩充剂类:羟乙基淀粉、果胶类、氟碳乳剂治疗型输液:小输液≤100ml,主要指预混型的输液,如100ml的甲硝唑针。临床简称的输液通常是指临配型的。输液的物理分类胶体溶液:果胶、羟乙基淀粉、蔗糖铁等大分子药物。乳剂:脂肪乳、卡文等乳浊状态,属不稳定体系,含可溶性小乳滴,对电解质、pH、溶媒量、阴阳离子均比较敏感,充分混匀。往往是水溶性差的药物。真溶液:晶体溶液,溶解度较大的药物,澄清状态(可能有色),如表柔比星溶于生理盐水。小针药物的组成主成分:即包装上注明的成分,如青霉素G400万单位,并不是每支都400万单位,这是理论值。辅料:如维生素C注射液维生素C(主药)104g,依地酸二钠(络合剂0.05g,碳酸氢钠(pH调节剂)49g,亚硫酸氢钠(抗氧剂)2g,注射用水加至1000ml。小针药物的组成柴胡针:北柴胡(主药,提取挥发油)1000g,氯化钠(等渗调节剂)8.5g,吐温80(增溶剂,可用丙二醇代替)10ml,注射用水加至1000ml。尼莫通针:尼莫地平(主药),聚乙二醇400(稳定剂),枸橼酸钠+无水枸橼酸(pH缓冲剂),乙醇(助溶剂),注射用水(主溶媒)。常见含乙醇针剂与双硫仑反应输液质量包括药液质量和使用质量。含酒精的制剂有:安定针,尼莫地平针(国产),尼莫同针(进口),紫杉醇针,氢化可的松针。含酒精外用制剂:苯甲酸搽剂、水杨酸醑剂、红花油搽剂、风油精等。抑制乙醛脱氢酶的药物头孢菌素类的头孢哌酮、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曲松、头孢唑林、头孢拉啶、头孢美唑、头孢美唑、头孢米诺、拉氧头孢、头孢甲肟、头孢孟多、头孢氨苄、头孢克洛等。硝咪唑类药物如甲硝唑(灭滴灵)、替硝唑、奥硝唑、塞克硝唑。其他抗菌药如呋喃唑酮(痢特灵)、氯霉素、酮康唑、灰黄霉素等。溶媒里的成分5%葡萄糖针:葡萄糖50g加入煮沸的注射用水中,使浓度达50%~70%,用盐酸调pH至3.8~4.0,同时加0.1%(g/ml)的活性碳混匀,煮沸20min,热过滤脱碳,滤液加注射用水至所需量,测pH和含量,过滤、分装、灭菌。葡萄糖酸(同系物),活性碳(不溶性杂质),乙酰丙酸、蚁酸、有色物质(灭菌的杂质)等张和等渗等渗溶液: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属于物理化学概念。不等渗液体易产生刺激性或溶血等。低渗溶液会使人感到头胀、胸闷、麻木、寒颤、高热,血尿等。等张溶液:渗透压与红细胞膜张力相等的溶液,属生物学概念。对于等渗不等同于等张的药物需加氯化钠或葡萄糖等渗调节剂。溶媒的pH值葡萄糖3.2~5.55%GNS3.5~5.5NS4.5~7.0复方氯化钠4.5~7.0含Ca2+乳酸林格6.0~7.0含Ca2+灭菌注射用水5.0~7.0含Ca2+碳酸氢钠注射液7.5—8.5临配型输液的质量内容生物稳定性:包装内外的污染。化学稳定性:主成分的降解到90%、混旋化、聚合物形成等。物理稳定性:变色、浑浊、微粒增加、pH变化、渗透压改变。与输液器材的相容性:吸附、溶出、透气、透湿。生物稳定性小针剂可有抑菌剂,配制后时间稍长。外包装的污染阴凉、干燥储存三指法查封口化学稳定性主成分:硫酸阿米卡星,阿米卡星是主成分,硫酸是酸根,在规格标注中有时用主成分,有时含酸根。但在计算抗菌浓度时一般是用主成分。失效:主成分在化学结构上发生改变。水解、氧化、聚合、混旋,等。有效期的药学内涵与法律意义物理稳定性难溶性药物溶解度改变:原来的助溶、增溶失效。药物间的配伍禁忌:相互沉淀、盐析、絮凝。辅料参与的沉淀、混浊、结晶混旋化:左旋有活性,右旋往往与副作用相关。溶剂性质变化引起不溶某些药物难溶于水,制剂中含有有机溶剂,稀释时易产生沉淀。尼莫地平注射液中加有25%乙醇和17%的聚乙二醇,因缓慢加入充足的溶媒中,且室温不能太低。氯霉素注射剂以乙醇-甘油位溶媒,稀释时需用足量的溶剂(100ml/支),并充分混匀,防止析出。溶媒选择不当引起不溶红霉素乳糖酸盐,可溶于水,在水中稳定,但在生理盐水中溶解不良,如果直接用生理盐水溶解,则可生成胶状物。所以需先加水溶解,再加到其他液体中。阿奇霉素也类似。有些带有专用溶媒:硫普罗宁(5%碳酸氢钠溶液),洛赛克(枸橼酸),甲强龙(苯甲醇溶液)。盐析氟罗沙星、培氟沙星、依诺沙星等是一类大分子化合物,遇强电解质如氯化钠、氯化钾会发生同离子效应而析出沉淀,因而禁与含氯离子的溶液配伍。甘露醇为过饱和溶液,如加入电解质氯化钾、地塞米松等,甘露醇被盐析产生结晶。酸碱反应同一产品批次不同pH各异。出现浑浊哦、沉淀、效价减低等青霉素在6.0~6.5稳定,不宜用糖溶。维生素B6在3~4稳定,遇碱性药易沉淀。头孢类的稳定性:生理盐水>5%葡萄糖>10%葡萄糖。含羧基的为酸,含氮的为碱。氧化还原反应软袋有透气性,维生素C变黄。奥美拉唑对光不稳定,配制后分解。维生素K有氧化性,使维生素C氧化。丹参注射液与维生素C混合,前者被还原,后者被氧化。含酚羟基或邻二醇结构的易被氧化。水解反应含酯键的药物易被水解。内酰胺类:青霉、头孢香豆素类:阿托品类维生素C苷类药物钙沉淀反应钙离子可与磷酸盐、碳酸盐生成钙沉淀。钙除存在于林格、乳酸林格外,还存在于药物钙盐中,如肝素钙。磷酸盐存在于药物酸根和缓冲剂中,如地塞米松、克林霉素磷酸酯、胞林胆碱及磷酸氢二钠和磷酸二氢钠。碳酸盐除葡萄糖酸钙、氯化钙外,还存在于部分药物的辅料中,如头孢他啶、头孢孟多。其他沉淀性配伍头孢派酮遇钙产生头孢烯4-羧酸钙白色沉淀。头孢曲松遇钙产生头孢曲松钙沉淀。头孢派酮+氨溴索、+B6磷霉素+镁、钙速尿+甲硝唑、间羟胺奥美拉唑+止血芳酸中药注射剂配伍

1.生物碱:遇酸性物质会沉淀。2.有机酸:遇酸会析出,遇碱会沉淀。3.皂苷类:有表面活性作用,可对小分子增溶,遇大分子可沉淀。4.酚类和多元醇:在金属离子存在下,极易被氧化。5.聚合物:在光照,长时间存放聚合物增加。药物对非常规溶媒的影响强电解质破坏乳剂各相平衡,导致类脂小球在肉眼看不见的范围内聚集和扩散,引起栓塞。氨基酸中加头孢类、青霉类可形成大分子氨基酸衍生物。甘露醇中加地塞米松,加速甘露醇晶核形成。碳酸氢钠加药物,pH改变。输液管内的配伍有配伍禁忌的药物在输液管内也存在相互作用,续惯用药时,注意循序或充洗。输液对输液管中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辛酯)及稳定剂的溶出。与pH和使用时间有关。紫杉醇以聚氧乙基代蓖麻油为溶媒,此油可溶解聚氯乙烯(PVC)导致不溶性絮状物。药物说明书配制方法和溶媒选择以说明书为依据。说明书没指定的溶媒可选用常规溶媒,但要符合药学规律。药物间的配伍多数没在说明书中,应建立电子版配伍相容性手册。输液管选用很少有在说明书中,不清楚时尽量不用聚氯乙烯。包材对药物的吸附中性玻璃吸附性弱,添加剂溶出少。聚氯乙烯PVC、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碳酸酯DEHP。有机包材都有吸附性,特别对脂溶性药物。硝酸甘油、安定可损失40%。塑料包材的成分较乱,对药物的影响还没完全清楚。配制后药物的管理一般从主成分的稳定性判断。冷处保存可能析出结晶,如美洛西林。多数可在24小时内使用,青霉素即用。注意避光。微粒的讨论可溶性微粒:主要是溶解度变化引起,pH、温度、溶媒性质、药物间配伍等。对机体的损害与药物的药理性质有关。不溶性微粒:来自原材料、生产过程、包材、输液配制等。最好安置终端过滤(0.8微米)。肉眼可见是50微米,一般过滤15微米。不溶性微粒的危害输液微粒污染对机体的危害主要取决于微粒的大小、形状、化学性质以及微粒堵塞血管的部位、血流阻断的程度及人体对微粒的反应等。肺、脑、肝及肾等是最容易被微粒损害的部位。

不溶性微粒的危害1、直接阻塞血管,引起局部供血不足,使组织缺血、缺氧,甚至坏死。

2、红细胞凝集在微粒上,形成血栓,引起血管栓塞和静脉炎。

3、微粒进入肺毛细血管,可引起巨噬细胞增殖,包围微粒形成肺内肉芽肿,影响肺功能。

4、引起血小板减少症和过敏反应。

5、微粒刺激组织而产生炎症或形成肿块。

微粒的产生—生产因素制剂生产生产药厂改善车间环境卫生条件、安装空气净化装置,防止空气中悬浮尘粒与细菌污染;工作人员要穿工作服,工作鞋,戴口罩,必要时戴手套;选用优质溶剂与注射用水;采用先进技术,提高检验技术,确保药液质量。

微粒的产生—药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