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同步习题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4.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端:萌芽,发端
B.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求取
C.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达:到达
D.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保:安定
2.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由是观之 是非之心
B.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非曰能之,愿学焉
C.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天子能荐人于天
D.自贼者也 贼其君者也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B.无欲速,无见小利
C.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D.若火之始然
4.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B.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C.知止而后有定
D.不足以事父母
5.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A.义,人之正路也
B.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C.五谷者,种之美者也
D.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6.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王:古代帝王,一般特指历史上尧、舜、禹、汤、文、武几个有名的帝王。
B.孺子:儿童、幼儿。宋代苏轼《教战守策》:“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骄惰脆弱,如妇人孺子,不出于闺门。”
C.乡党:这里指同乡的人。周制以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
D.四海: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
7.下列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同情心。古代圣贤之君正因为具有同情心,所以才会行仁政。而一旦施行仁政,天下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治理好。
B.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恻隐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这就是孟子的思路。
C.这一章是孟子“性善论”的精髓。孟子认为,人不会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叫声而把他推下井去,由此可见人都具有恻隐之心,人性本是善良的。
D.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简称即为“四心”。而这“四心”是“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
二、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在“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二说之前,孟子还先行提出过“知言养气”说。“知言”与“养气”说并非直接论文学,却受到历代文论家的,并经后人发展演绎而成为重要的文学批评理论。“知言”指具有辨别言辞的能力,“养气”指内心的道德修养功夫,二者之间的联系是的。因为对于言辞好坏优劣的辨别能力,必定依赖道德思想等方面修养的高低。()虽然孟子对“知言”与“养气”的关系没有明言,但他显然将“养气”作为“知言”的基础和前提来谈的。“知言养气”说将“气”的概念引入语言和文学领域,使“气”开始获得文学和美学意义,并在古代文学批评理论中。曹丕的“文气”说、刘勰的“务盈守气”、韩愈的“气盛言宜”等理论无不于“知言养气”,从中可看到孟子思想的深远影响。
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厚爱息息相关贯穿始终滥觞
B.重视息息相关薪火相传滥觞
C.厚爱显而易见薪火相传发轫
D.重视显而易见贯穿始终发轫
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当然,识别言辞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这种素养的加强。
B.当然,识别言辞能力的提高也会影响到这种素养的加强。
C.而这种修养的加强,自然也有助于识别言辞能力的提高。
D.而这种修养的加强,也将影响到识别言辞能力的提高。
1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字。
孟子主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先秦诸子看来,一个人即使生计维艰也不能见利忘义、丧失操守,不能因为①,不能因为外在压力而改变主见。只有这样,才有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幸福。先秦许多思想家始终以心中的幸福标准要求自己,即使时运不济、屡遭困顿也不改志向,而是②,因为他们念念不忘的是天下百姓的幸福。这实际上体现了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③,他们才会苦读圣贤之书、深究经世济民之道,积极为百姓的幸福谋利解难、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尽职尽责,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为天下人幸福勇于担当奉献的责任意识,今天仍值得大力传承与弘扬。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材料二: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孟子.公孙丑上》)
(1)根据材料可知,孔子主张用来治理人民,孟子主张用来治理人民。
(2)孔孟提出治国理念的依据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同步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馁:饥饿,引申为丧气,萎靡不振
B.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揠:拔起
C.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病:生病
D.不耘苗者也 耘:除草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15.下列各项中,对《孟子》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浩然之气”是指人的仁义道德修养达到极高的水平时所具有的一种正气凛然的精神状态。
B.孟子认为,对于“养气”有两种做法是不可取的:一是拔苗助长,一是放任不管。这两种做法都会对“养气”产生危害。
C.“浩然之气”需要用“义”来培养,一方面注重外在力量,另一方面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
D.《孟子》中的文章素以雄辩著称,论证纲目清晰,说理善用譬喻,形象生动,深刻透彻。选文体现了这个特点。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解析】“达”,应译为“流通,指泉水涌出”。
2.D【解析】A项,这;对的,正确的。B项,不是;不能。C项,到;向。D项,都是“伤害”的意思。
3.C【解析】A项,“内”同“纳”。B项,“无”同“毋”。D项,“然”同“燃”。
4.B【解析】A项,第一个“明”:形容词用作动词,彰明。C项,止:动词用作名词,目标所在。D项,事:名词用作动词,侍奉。
5.D【解析】A、B、C三项与例句都是判断句,D项为状语后置句,又是省略句。
6.D【解析】“四海”指全国各地,指天下、全国。
7.C【解析】“而把他推下井去”有误,而是“而不出手相救”。
8.D【解析】第一处,“厚爱”称对方对自己深切的喜爱或爱护,一般指对人;“重视”,认为人的德才优良或事物的作用重要而认真对待。语境是说历代文论家对“‘知言’与‘养气’说”的态度,应使用“重视”,排除A、C两项。第二处,“息息相关”,呼吸相互关联,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显而易见”,事情、道理非常明显,很容易看清楚。语境是说“二者之间的联系”很明显,如使用“息息相关”,则与文中“联系”重复,故应使用“显而易见”,排除B项。第三处,“薪火相传”比喻师父传业于弟子,一代代传下去;“贯穿始终”,从头到底贯通。语境是说“气”贯通古代文学批评理论,如使用“薪火相传”,则对象不当,故使用“贯穿始终”。第四处,“滥觞”多做名词,泛指事物的起源;“发轫”,拿掉支住车轮的木头,使车前进,泛指新事物或某种局面开始出现。语境中说“无不”“于”,这里需要一个动词,而“滥觞”一般为名词,不能与“于”连用,应使用“发轫”。故选D。
9.C【解析】从语境来看,此处仍要突出“养气”的决定性作用,前面说“……必定依赖道德思想等方面修养的高低”,从语义连贯的角度来看,下一句应以“修养”开头,这样才能与前面“修养的高低”相连,据此可以排除A、B两项;再看C、D两项,D项,“修养的加强……影响到识别言辞能力的提高”不合逻辑,“修养的加强”应该有助于“识别言辞能力的提高”,而不是“影响”其提高,排除D项。故选C。
10.孟子虽然对“知言”与“养气”的关系没有明言,但显然将“养气”作为“知言”的基础和前提来谈的。
【解析】画线部分有两处语病,第一处,“虽然孟子……但他……”重复赘余,前后主语都是“孟子”,后面的“他”可以省略。第二处,“虽然孟子……”语序不当,前后主语都是“孟子”,“孟子”应放在关联词“虽然”的前面。
11.①外在诱惑而丧失气节②坚忍不拔地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抱负③正因为有着强烈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
【解析】①处的语境实际上是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解释,“即使生计维艰也不能见利忘义、丧失操守”对应“富贵不能淫”,“不能因为外在压力而改变主见”对应“威武不能屈”,所以①处对应的是“贫贱不能移”,可以表述为“不能因为外在诱惑而丧失气节”。②处由表转折的关联词“而是”引导,应与上文语意形成转折,上文说的是“即使时运不济、屡遭困顿也不改志向”,所以这里表示的意思应该是“坚定不移地追求自己的理想”。③处由下文“他们才会……”可知,要填写的句子是下文结果的条件,即“正因为有着强烈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
12.(1)道德仁政
(2)①如果用政令、刑法来治理人民,人民只求免于受惩罚而缺乏廉耻之心;如果用道德来治理人民,则能使人民有归附之心。②如果用怜悯之心治理人民,那么治理天下则易如反掌。
13.C【解析】病:疲累,困乏。
14.A【解析】A项,都是介词,在。B项,连词,因为;介词,可译为“用”。C项,代词,自己的;副词,表祈使的语气词。D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
15.C【解析】“一方面注重外在力量”错,“气”是“义”在内心的积累,不需要外力助长。
16.(1)它作为一种气,是极宏大,极刚强的,用正义去培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大班社会领域礼仪
- 彩色小屋美术课件
- 流程管理理念丶方法与工具
- 化学-云南省2025届高三下学期3月百万大联考试题和答案
- 少儿美术海绵宝宝
- 公司家文化课件
- 员工培训自我评估
- 职业技术学院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民主与法治 检测卷(含答案)
- 九年级思想品德知识树
- 纳布啡在胃肠镜麻醉中的临床观察-课件
- 火警火灾处理标准流程
- 常用手术器械手工清洗
- 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第4课扮靓生活的花卉纹样》课件
- 2022中西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疾病对照诊断内科
- 土建、装饰、维修改造等零星工程施工组织方案设计技术标范文
- 芭蕾基训课程课时教案
- 数电课程设计报告--- 音乐彩灯控制器
- 注塑成型试题-及答案
- 科室急救备用药品领用补充工作流程
- GB_T 16986-2018 商品条码 应用标识符(高清正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