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完整版:百家争鸣_第1页
教学设计完整版:百家争鸣_第2页
教学设计完整版:百家争鸣_第3页
教学设计完整版:百家争鸣_第4页
教学设计完整版:百家争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百家争鸣课题一百家争鸣时间班级课时2课时课型新授课主备人复备人教学目标1.知道诸子百家。2.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3.知道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4.感受人类思想解放对社会发展的推动力,用赞赏的态度认识思想传承的价值。重点难点1.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2.联系相关史实,判断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教学方法提问法、阅读法、讨论法等。教学过程教法与学法导入:——了解百家争鸣的有关知识。1、“百家争鸣”的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1)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2)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第一,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第二,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第三,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什么是士?西周之士本来是作为贵族的最后一级而存在的。阎步克认为:西周的士扮演着三重角色,即宗族成员、政府官员、以及知识技能的传承者。三重角色不断分化,宗族的角色与士失去了关联,官僚与学者这两者被继承下来。因此,官僚与学者都可以被称为士,比如说诸子中的名家、道家等,扮演的是比较纯粹的学士的角色;而所谓的游士,扮演的是纯粹的官僚的角色。此外,又有儒家、法家等,则兼具两种角色。从这种情况讲,东周之士的实质,既可能是学者,也可能是官僚。第四,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思考: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剧烈动荡的历史阶段,为什么在这样的时期会出现思想文化活跃的局面?春秋时期,周王室地位衰微,诸侯国迅速发展,出现了争霸的局面。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战争转变成大规模的兼并战争,为了争霸战争和兼并战争的需要,各国诸侯争用客卿,采取礼贤下士的态度。政治上的宽松,打破了西周以来的“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学移民间,大批的知识分子脱颖而出,站在各自的利益上发表论说,传播著述,以求他们的政治理想得以实现,于是中国思想史上出现了一个最活跃的百家争鸣局面。3、“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派别代表道家老子、庄子儒家孔子、孟子、荀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4、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1)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2)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3)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①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②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③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一百家争鸣【课前预习】1.__________开创了儒家学派,同时他也开创了中国古代____________之风。_________和________对于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的贡献。2.“五经”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儒家提倡“____________”、“__________”,老庄之学崇尚_________、讲究“__________”,法家奖励__________,推行__________,墨家提倡__________精神,在__________方面做出较大贡献。4.__________与__________是中国古代道家的代表人物。5.战国时期,__________提出了“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主张。6.墨家推崇__________的政治,学习__________刻苦俭朴的精神。它的主旨是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一、儒家: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创始人;1)地位:教主(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政治家+教育家2)生平:春秋末期鲁国人。名丘,字仲尼,出生在诸侯纷争、社会动荡的春秋时期。3)主张与成就:(1)思想主张:①“仁”的学说——思想的核心;A、内容:“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目的: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C、评价:包括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包含民本思想,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对我国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观和伦理观形成具有一定的奠基作用;“爱人”然是有阶级性的。②“礼”的学说;——实质:维护奴隶制的等级秩序(维护奴隶制的统治秩序)。③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④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2)教育方面:①教育主张:有教无类,不问出身,使平民也有受教育的机会,扩大了教育的范围。②创办私学:打破了由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学在官府”的局面。③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和采取启发诱导的方式去教育学生。④培养目标: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礼、乐、射、御、书、数。(3)整理文献:孔子:《诗》《书》《礼》《乐》《易》和《春秋》+弟子编纂的《论语》。2、孟子——继承发展;1)生平及地位: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孟子在儒家学派中的地位很高,后人称孔子为“至圣”,称孟子为“亚圣”,称儒家思想为“孔孟之道”。孟子和其弟子的言论后来被汇编整理成《孟子》一书,成为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中“四书”之一。(《大学》《中庸》《论语》《孟子》)2)思想主张:(1)政治主张:①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②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从而提出了“君轻民贵”的思想。(2)伦理观:性善论,主张通过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他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人的品质不是外加的,是与生俱来的。)★热点链接:孟子提出人性本善的思想。其理由是人人都有“善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性善学说虽然是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但孟子强调君王要善待人民,要制民之产,使民有恒产,又有恒心地安于生产生活的思想,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孟子曰:“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仁政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轻民贵孟子曰:“人无有不善。”——性善论孟子继承孔子“性相近”的人性学说,提出“性善论”。3、荀子——丰富完善1)生平: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另一重要代表人物。他50岁到齐国游学,曾经三次在著名的“稷下学宫”担任“祭酒”。2)主张:①天人关系:他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②政治思想:学习的最高的目标是把握“礼”。③伦理观:性恶论,认为可以通过“法治”和“礼义”使人变成君子,把普通人变成圣人。(他认为,人性生来就是恶的,但凭借后天教育可以使人由恶变善。)★热点链接:荀子主张“性恶论”的理由:荀子说:人饿了便喜吃,冷了便喜穿,疲劳了便喜休息;苦饭不愿吃,破衣不爱穿,辛苦的事不乐意干;爱听好听的声音,爱看好看的颜色。顺着这些天性,人就不会循规蹈矩,因此人性本是恶的。3)评价:①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法家和道家)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使其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时期成为“显学”。②朴素的唯物主义为后人的认知产生一定影响。荀子曰:“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荀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君舟民水”的观点,看到了人民力量的巨大。荀子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性恶论。思考:列表对比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相同处和不同处。春秋(产生)战国(发展)代表孔子孟子荀子阶级属性没落的奴隶主贵族新兴的地主阶级主张仁的思想“爱人”仁政仁义和王道民本思想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君舟民水人性论性近论性善论性恶论地位至圣亚圣儒学集大成者拓展: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早期儒家思想有何特点?1)形成:从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提出学说,经孟子、荀子的总结、改造与发展,儒家思想体系更加完备。2)特点:①儒家思想较为完整,但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②没有严密的理论,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思想方面的治国原则;③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而遭冷遇。二、道家:老庄之学;1、道家学派的整体特点:老子与庄子是中国古代道家的代表人物。这一学派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以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世的方法。2、道学的奠基——老子;1)生平:春秋时期楚国人,曾经做过东周王室管理典藏的史官,负责征集和收藏文化典籍。孔子曾经专门向老子请教过有关“礼”方面的知识。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他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思想通过《老子》(又称《道德经》)一书流传下来。2)基本思想主张:(1)万物起源和演变:老子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演变,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唯心论)(2)朴素的辨证法思想:①事物具有无条件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他用自然的和社会的变动来论证这一命题,提出“有”和“无”、“难”和“易”、“美”和“丑”、“福”和“祸”,都可相互转化。②他提出“弱者道之用”,阐发了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方法论原则。(3)消极悲观的态度:“无为”和“小国寡民”思想。3、道学的形成——庄子;1)生平:庄子名周,战国中期宋国人。2)基本思想主张:①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提出“齐物论”。“齐物”就是齐一万物。庄子认为,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没有区别。在庄子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没有区别的,无论贵贱、大小、有无、是非、美丑,都不是由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决定的,而是由认识者观察事物的主观偏见决定的。②崇尚自然,追求精神自由。所谓“逍遥”就是对事物的变化采取一种旁观、超然的态度。要想达到“逍遥”,就要“无所恃”,不要受各种条件左右。4、对古文化的影响:老庄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思考: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分析老庄之学产生的社会基础。老子长年居住在周,春秋末期,周朝政治日益紊乱,礼坏乐崩,社会正面临着一场大变革。面对这一切,他消极悲观,提出一个回复到“小国寡民”的远古时代的主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道德经》)。他所向往的这种理想社会,实际上不过是保留着原始公社遗迹的早期奴隶社会。这显然是一种开历史倒车的没落阶级的消极思想庄子的思想比老子更为消极,是战国中期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思想代表。三、法家思想;1、法家改革思想特点和社会根源?1)社会根源:春秋战国,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生了剧烈变化。①政治:新兴地主阶级产生,要求建立地主阶级统治。②经济: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被封建土地私有制代替。③文化:“百家争鸣”。2)思想特点: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2、李悝变法的内容有哪些?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是什么?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在变法的政治实践中战国法家逐渐形成了哪些派别?见书本第6页。——李悝变法:①推行“尽地力之教”;②创立“平籴法”;③按军功授田宅制;④实施严刑峻法,确立集权政治。——商鞅变法:①按军功授爵制;②废井田,确立土地私有;③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财;④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⑤燔诗书,明法令,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政治实践家们改革的作用:①打击旧的奴隶主贵族,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统治;②封建制度最终在各诸侯国确立;③逐渐形成重法、重术、重势三派。3、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是谁?他提出了哪些主张?1)集大成者:韩非子;2)主张:①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②法治观: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主张实行法治)(他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他还认为只有实行严刑重罚,人民才会顺从,社会才能安定,封建统治才能巩固。)③改革观:“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历史永远不会倒退。他反对儒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主张变法革新。)④认识观:遵循客观规律行事;用“参验”的方法检验人的言行和知识的真伪;4、法家思想有何历史意义?1)法家理论对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建立奠定理论基础。2)对秦始皇统一全国和秦朝的治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但秦朝的短暂而亡,也暴露了其局限性3)两汉以后,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发展趋势)思考:法家是如何论述改革的意义的?我们应当怎样认识这种思想的价值?“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通过变法改革适应社会发展。这种改革的思想包含有合理的因素,体现了进步的历史观。(法家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人们应该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思考:韩非子的理论为何受到当时统治者的推崇?法家代表韩非子的变法思想主张具有务实和进取精神,推动了当时各国新兴地主阶级的改革,为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备受推崇。思考:有人认为韩非子的“法治”思想含有现代社会的“法治”的积极因素,你的看法如何?韩非子的“法治”思想与现代“法治”的概念截然不同:1)现代的“法治”是根据依照人民意志和国家意志制定的国家根本大法(宪法)及其他法律规定来治理国家,保证国家各项工作正常进行,不因领导人的更换而改变;而韩非的“法治”是为了让君主利用刑律强化集权,其性质是专制主义。2)现代“法治”的目的是要实现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利益;而韩非的“法治”显然不是为人民,完全是为了君主一人的利益。3)现代“法治”否定任何特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韩非的“法治”则是对专制统治者有利,法律是用来镇压人民的。总之,韩非提倡的“法治”是专制王权的统治手段,其中并不含有现代“法治”的积极因素。拓展:简述春秋战国时期儒、法两家在统治人民的方法上有什么区别?1)儒家主张以德治民,实施“仁政”。2)法家主张用严刑峻法统治人民,除国君外,一切人一律都要受法的约束。四、墨家的主张;1、墨家的风气;以纪律严密著称,提倡刻苦俭朴的精神,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精神。(其领导人有着绝对权威。)2、墨家的基本主张;1)“兼相爱、交相利”,这与儒家区别等级名分、重义轻利的主张。2)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一系列主张。这些主张,都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3、墨家在认识论和逻辑学方面的贡献;1)认识以客观实践为来源。他提出判别知识的三条标准这就是有名的“三表法”。2)墨子提出中国最早的逻辑学术语,建立了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推理的方法论基础。4、“墨辩”学派及墨家学派的湮灭;墨子死后,他的一些弟子专门探讨逻辑学,历史上称之为“墨辩”学派,也称后期墨学。汉代以后,墨家学派逐渐湮没失传了。1)认识: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局面,是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2)明确: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3)理解: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间辩证关系。注意点:孔子的仁与礼有何关系。仁,是一种道德规范,具有内在性。受制于礼,两者相辅相成。礼,是统治者维护社会秩序的一种制度。具有外在性。思考1:孔子为什么要提出“仁”的学说?孔子生活在春秋后期,社会动荡,各种矛盾尖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紧张,因此孔子试图用“仁”来调解和谐社会人际关系,挽救社会危机。思考2:孔子“仁”的学说有何现实意义?孔子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对于今天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仍有现实意义。我们今天要建立和谐社会,儒家“仁”的学说也有借鉴意义。注意点:“君轻民贵”是“仁政”的中心。“君轻民贵”体现了孟子的“重民”思想,指出人民的拥护和民心向背对于国家的存亡,对于君主的统治具有重要意义。孟子“仁政”的具体措施就是主张给农民一些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荀子认为“天”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自然界有其运行的规律。人们应该尊重规律,顺应规律。人也可以利用规律改造自然,使自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注意点:庄子的思想主要集中在《庄子》一书中,该书擅长用寓言阐发道理,充满了浪漫主义气息,富于奇特的想像。注意点:法家“法”、“术”、“势”的理解;韩非认为,法律是处理政事的基本,权术是君主控御君臣的工具,势力是君主的政权、威势,即权威,是君主的“筋力”。法、术、势三者不可分离,势是法和术的前提,法是要求臣下必须遵守的,术是君主时刻不能离开的。韩非提出的法、术、势三种理论观点,一直是封建统治者治国平天下的理论依据。所谓“法”,就是指法律、法令。所谓“术”,就是指统治的权术。所谓“势”,就是指权力,势力。这三者是互相依存,缺一不可的,其中“法”是公开的,是约束公众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