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主要学派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名著概要主要学派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名著概要1凯恩斯学派
凯恩斯经济学
新古典综合派
新剑桥学派新自由主义学派
货币学派
理性预期学派
供给学派
伦敦学派
弗莱堡学派
公共选择学派其他学派
瑞典学派
新制度学派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凯恩斯学派2凯恩斯经济学
20世纪30年代,英国著名的现代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凯恩斯,在其著作《货币改革论》(1923年)、《货币论》(1930年),《通论》(1936年)的基础上创立了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就业理论是该理论体系的核心,认为:有效需求不仅决定了国民收入的高低,也决定了就业量的大小,而有效需求不足是存在非自愿失业的根本原因。在有效需求理论的基础上,凯恩斯进一步提出了经济危机理论、投资乘数理论、利息理论和工资理论、物价理论。基于以上理论,凯恩斯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并且应在财政政策为主,货币政策为辅,在对外经济方面应保持贸易顺差。凯恩斯经济学20世纪30年代,英国著名的现代资产阶3新古典综合派新古典综合派的代表人物有阿尔文·汉林、保罗·A·萨缪尔森、詹姆斯·托宾、罗伯特·索洛、莫迪利安尼和阿瑟·奥肯等等。现代收入决定论是新古典综合派理论的核心,其主要内容是:(1)确立新的两种决定国民收入水平的方法(储蓄-投资法,450线的消费加投资法);(2)把政府干预经济的作用纳入国民收入均衡模型之中;(3)建立IS-LM模型。该学派还阐述了三种市场的均衡及其调整,建立了收入-价格模型,并运用菲利普斯曲线来解释“滞胀”原因,同时提出了经济波动与增长理论。新古典综合派主要的政策主张是:宏观经济学政策以实现经济增长为主,同时兼顾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等目标。新古典综合派新古典综合派的代表人物有阿尔文·汉林、4新剑桥学派
新剑桥学派是以英国剑桥大学为主要阵地而形成的一个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流派,主要代表人物,在英国有琼·罗宾逊、尼古拉斯·卡尔多、皮罗·斯拉法、卢伊季·帕西内蒂;在美国有:保罗·戴维逊、西德尼·温特布、阿弗雷德·艾克纳等。新剑桥学派以历史的收入分配的结构分析作为凯恩斯宏观经济分析的理论基础,创立了价值理论、收入分配理论及经济增长理论。新剑桥学派主张政府经济政策的根本点应立足于解决社会收入分配不合理,实现收入“均等化”。新剑桥学派新剑桥学派是以英国剑桥大学为主要阵地而形5货币学派货币学派是由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米尔顿·弗里德曼所领导和创立的,其他代表人物还有卡尔·布朗纳、艾伦·梅尔泽、艾伦·沃尔斯特、戴维·莱德勒、迈克尔·帕金、赫尔姆特·弗里希等。货币义的理论基础是现代货币数据论,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将直接影响名义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动。货币主义坚持通货膨胀是由于货币增加的速度超过产量增加的速度的结果,并断言,由于“时滞”的存在,货币当局难以人为膨胀通货的政策来达到预期的调整经济的目的。因此,货币主义主张的政府实行以控制通货膨胀、稳定物价为主要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货币学派货币学派是由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米尔顿·弗里6理性预期学派理性预期党派是由美国的一些年轻经济学者的组成的。它的先驱者是约翰·弗雷泽·穆斯,主要代表人物有:罗伯特·F·卢卡斯、托马斯·萨金特、罗伯特·丁·巴罗和尼尔·华莱士等。理性预期学派以存在自然率的假说和价格具有完全弹性,从而以所有市场及时出清的假定为前提来进行经济分析的,提出了附加预期变量的总供给曲线,价格理性预期及经济周期理论。理性预期学派积极地主张实行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反对国家干预经济,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主张政府应使有助于稳定经济的且能加以控制的经济变量维持在一定水平,可以通过改善和刺激劳动供给的政策措施来降低自然失业率理性预期学派理性预期党派是由美国的一些年轻经济学者7供给学派
供给学派是在美国70年代中期逐渐兴起的一个资产阶级经济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阿瑟·弗、袭德·温尼斯基、乔治·吉尔德、罗伯特·蒙德尔、马丁·费尔德斯坦等。供给学派认为在市场供给与需求关系中,供给是主要方面;强调自由放任,让市场机制自行调节经济;宣扬私人资本主义是人类最理想的制度。供给学派的政策主张是:减税;减少社会福利支出;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恢复金本位,尚节俭等。
供给学派供给学派是在美国70年代中期逐渐兴起的一个8伦敦学派伦敦学派是在20、30年代开始形成起来的以英国伦敦经济学院为中心的当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流派,主要代表人物:爱德温·坎南、T·E·G·格雷高里、莱昂内尔·罗宾斯、哈耶克等。伦敦学派的经济思想主要体现在货币理论和经济危机理论,认为:对通货膨胀的要求不同于一般商品的需要;物价水平并非只受货币数量的影响;通货膨胀管理在实践上是有害的;恢复金本位制有助于稳定经济;引发经济危机的原因是工资过高,资本供给不足。伦敦学派的政策主张集中体现于坚决主张恢复金本位制,反对政府干预经济。伦敦学派伦敦学派是在20、30年代开始形成起来的以9弗莱堡学派弗莱堡学派是在20-30年代以后逐渐形成的一个重要的新自由主义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瓦尔特·欧根、弗兰茨·贝姆、汉斯·格罗斯曼等。弗莱堡学派在欧根提出的“理想类型”概念基础上,创立了社会市场经济理论,认为社会市场经济要以实现“全民福利”为基目标;强调社会市场经济秩序要以自由市场机制的调节为主;反对在社会市场经济中有任何垄断形式存在,提出自由原则和国家有限干预原则。弗莱堡学派试图超越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之外的“第三条道路”,提出了一系列旨在调和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的政策主张:颁布“防止限制竞争法”,实行“劳资共同决策”制,稳定物价水平,保持财政预算平衡,工人非无产阶级化,推行社会保障制度等。弗莱堡学派弗莱堡学派是在20-30年代以后逐渐形成10公共选择学派公共选择学派是在美国60年代以后逐渐兴起的一个资产阶级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詹姆斯·M·布坎南、戈登·塔洛克、邓肯·布莱克、奥托·戴维斯。公共选择学派认为市场选择对公共物品是无效率的,提出了公共选择规则,并针对“投票悖论”和多数规则中的循环多数问题,分别给出了解决办法,即布莱克定理和需求显示法。公共选择学派对政府的起因和缺陷以及改进方法也进行了研究,主张应在公共部门行政管理体制内部建立竞争机制,恢复发挥个人积极性的制度,约束政府的税收和支出等。
公共选择学派公共选择学派是在美国60年代以后逐渐11瑞典学派瑞典学派又称北欧学派或斯德哥尔摩学派,是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的重要流派之一,第一代的代表人物有纳特·魏克塞尔、古斯塔夫·卡塞尔、大卫·达维逊等,第二代表的代表人物有缪尔达尔·林达尔、伦德贝格、奥林等。瑞典学派主要是在魏克塞尔的积累过程理论及收分配理论基础上经后人的补充和发展创立起来的,主要经济理论有:一般均衡的宏观动态分析理论、通货膨胀与失业理论、国际经济理论、经济制度理论等。瑞典学派以他们的经济理论为依据而提出的政策主张基本特点是,要求实行国家干预以维持经济均衡和充分就业,进而实行自由的社会民主义制度。瑞典学派瑞典学派又称北欧学派或斯德哥尔摩学派,是当12新制度学派新制度学派是60年长主要流行于美国的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流派,代表人物有:美国的约翰·肯尼思·加尔布协雷思、贝尔、称尔姆、海尔布伦纳;瑞典的缪尔达尔;英国的甘布尔;法国的别鲁等。新制度学派的主要理论成果有:加尔布雷恩的权力转移论、公司新目标论、秤者主权论、二元体系论、结构改革论、国际经济二元结构论与国家干预经济思想,缪尔达尔的“循环积累因果原理”和社会改革论。新制度学派极力主张国家干预经济,提出了以国民经济计划为主的若干措施。新制度学派新制度学派是60年长主要流行于美国的当代13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熊彼特创新理论在西方经济学中独树一帜、自成体系,是一种以“创新”来解释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和必将趋于消亡而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理论。战后,该理论从两个方面获得了新的发展:一是以技术变革和技术推广为研究对象的“技术创新”理论的发展;二是以制度变革和制度形成对研究对象的“制度创新”理论的发展。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熊彼特创新理论在西方经济学中独树一14《国民经济学原理》《资本实证论》《自然价值》《经济学原理》《福利经济学》《论失业问题》《价值与资本》《经济史理论》《经济学展望—再论货币与增长论文集》《平等与效率—重大抉择》《微观经济学—分析政策》《家庭经济分析》《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劝说集》《货币均衡论》《国民经济学原理》15《繁荣与萧条—对周期运动的理论分析》《经济政策和充分就业》《统制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理论》《福利经济及国家理论》《经济学》《不完全竞争经济学》《资本积累论》《现代经济学导论》《用商品生产商品》《货币和资本理论的研究》《凯恩斯革命》《十年来的新经济学》《1929-1939年世界经济萧条》《繁荣与萧条—对周期运动的理论分析》16《国民经济学原理》作者卡尔·门格尔(CarlMenger),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现代边际效用理论的创始者之一。1867年在克拉科夫大学获得法学士博学学位。之后,从事新闻专业,任职于内阁新闻局。1871年,因发表《国民经济学原理》而闻名。1872年被邀请为维也纳大学讲师。1873年晋升为讲座教授。1876-1878年的两年期间为奥地利皇太子的经济学和统计学教师。1878年返回维也纳大学任教,继续从事经济理论研究,与此同时,参加政府的通货审议会、币制调查委员会的工作,1900年被选为奥国上议院终身议员,1903年退休,1921年逝世。《国民经济学原理》17门格尔的学术生涯主要体现在他对主观价值的贡献上。他坚持理论研究的抽象法,注重经济现象的因果关系,以较为通俗的方法阐述边际效应价值论,奠定了主观佳理论的基础。这在当时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界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19世纪的80年代,他的周围形成了一大批追随者,并形成了强有力的奥国学派。因此,门格尔与英国的杰文斯,法国的瓦尔拉同时成为“边际效应”的真正倡导者和奠基者。但是,门格尔以其通俗的方法使他的主观价值论的传播远远超出了杰文斯和瓦尔拉的影响。门格尔的学术生涯主要体现在他对主观价值的贡献上。他坚18门格尔的主要经济著作有:《国民经济学原理》(1871年)、《关于社会社会的方法》,特别是《关于政治经济学方法的研究》(1833年)、《德国国民经济学的历史主义的谬误》(1884年)。此外发表过《关于货币理论和货币政策论文集》(1936年)。其中《国民经济学原理》建立了门格尔的声望。其他的菱与本书比较起来就显得有色逊色。本书原为奥地利文,于1871年由维也纳·勃劳谟公司出版。1958年11月由刘熬译为中文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共220页。门格尔的主要经济著作有:《国民经济学原理》(1871年)、《19
门格尔以人类的欲望及欲望的满足作为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而展开了他对主观价值论的全面分析。从人们对财货满足递减律出发,价值的尺度由该财货所满足的各种欲望中重要性最小的欲望决定。随这以主观价值论为基础,展开对价格的分析,进而论证了商品的概念和货币的起源。最后以高度的概托结束了对全书内容的阐述。该书的体系相当完整,作者突出地注意到每个经济范畴之间的关系。因此,本书分析的问题具有高度的连贯性。全书除序言外共有八章:财货的一般理论;经济与经济财货;价值的理论;交换的理论;价格的理论;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商品的理论;货币的理论。门格尔在序言中指出:“理论经济学所研究的,只是人类满足其欲望而展开其预筹活动的条件”。这便确定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根据其对象,经济科学必须用抽象演绎法,才能完成本身的理论任务。
门格尔以人类的欲望及欲望的满足作为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20作者欧根·冯·庞巴维克(EugenVonBohm-Bawerk),奥地利经济学家,奥地利经济学家,奥地利学派的著名代表。1851年出生于奥地利,1881-1889年任英斯布鲁克大学经济学教授;1889-1904年任财政部文职人员;1895年、1897年、1900年三次出任奥国财政大臣;1904-1914年任维也纳大学经济学教授。曾任维也纳科学院院长。《资本实证论》ThePositiveTheoryofcapital作者欧根·冯·庞巴维克(EugenVonBohm-Baw21庞巴维克曾发表过很多有关经济理论的论文、小册子和专著。其中主要有,《资本与利息》的第一卷《利息理论的历史和批判》(1884年);《资本与利息》的第二卷;《资本实证论》(1889年);《马克思主义体系的终结》(1896年);《经济财货价值理论纲要》(1886年);《财货价值的最后尺度》(1894年)。这一系列著作的发表奠定了他作为奥国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的地位。庞巴维克对门格尔的边际效应论做了通俗、系统的解说。提出了所谓“开辟新领域”的分配论,即时差利息论。在《马克思主义体系的终结》一书中,庞巴维克试图利用已被马克思科学解决了的平均利润率规律和价值规律的矛盾,攻击《资本论》第三卷和第一卷互相矛盾,前者否定了后者前者否定了后者。庞巴维克是最先站出来反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经济学家,他的观点在资产阶级经济学中的影响至今。庞巴维克曾发表过很多有关经济理论的论文、小册子和专著。其中主22本书原为奥地利文奥文版。1891年格拉斯科译为英文出版。中文版根据纽约斯特彻特公司1923年版译出。译者为陈瑞,商务印书馆1964年出版,全书共411页。本书以资本理论为一般前提,以价值理论为分析基础,重点论述了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分配理论,从而抹煞资本主义的历史过渡性、内在矛盾和剥削关系。本书由《序言》、《导论》和七篇正文构成。第一篇,资本的性质和概念。第二篇,作为生产手段的资本。第三篇,价值。第四偏,价格。第五篇,现在和未来。第六篇,利息的来源。第七篇,利率。庞巴维克认为全书分为两大部分,即生产资本和利息问题。由于分配论的基础是价值理论,所以,在研究利息之前,需弄清价值论。本书原为奥地利文奥文版。1891年格拉斯科译为英文出版。中文23作者弗里德克·冯·维塞尔(FriedrichVonWieser),奥地利经济学家、社会学家。1851年生于奥匈帝国维也纳。起初入维尔纳大学学习法律及历史,1872年偶然读到门格尔的《国民经济学原理》一书,遂对经济学产生浓厚兴趣。所以,历游海德堡、莱比锡等大学,在新历史学派著名经济学家克尼斯、罗雪尔及希尔德布兰等人指导下专攻经济学。毕业后一度任职于财政部,不久即去职。1883年开始,任维也纳大学讲师,第二年受聘为布拉格大学额外教授,1889年升任政教授。1903年继承门格尔任维也纳大学经济学教授。1919年又回到维也纳大学任教并从事研究工作,直到1922直退休。1923年起被聘为该校名誉教授,直到1926年逝世。《自然价值》NaturalVaiue作者弗里德克·冯·维塞尔(FriedrichVon24
维塞尔和庞马威克同是奥地利学派的鼻祖门格尔的继承人,是创建边际效应价值论的主要经济学家之一,因而也是奥地利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主要成就,除了进一步明确和提倡边际效应理论外,还以其独创的一套归属理论使该价值理论完整后。维塞尔写过多本社会学著作,经济学方面的主要著作有三部:《论经济价值的来源的和主要规律》(1884年);《自然价值》(1889年);《社会经济学》(1914年)。其中《自然价值》一书是其代表作。本书为德文版,初版于1889年,1893年由马洛赫夫翻译成英文在伦敦出版。1956年纽约重印了英文本,现有中译本即据此译出,译者为陈国庆,商务印书馆1982年出版,全书280页。维塞尔和庞马威克同是奥地利学派的鼻祖门格尔的继承人,是创25
本书是维塞尔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也是奥地利学派的理论代表作之一。其主要论题是“自然价值”,这是由作者首次提出的概念,试图以此解决边际效应决定价值的理论所遇到的各种矛盾。同时,作者还将此概念与边际分析方法应用于成本和分配方面,建立了“归属理论”和“成本定律”,从而完整化和系统化了奥地利学派的理论结构,也将主观价值理论大大推进了一步。维塞尔的这套理论,后来逐步发展成西方微观经济等理论基础之一。全书除序言外共分六卷。第一卷是价值的基本理论(共11章);第二卷是交换价值和自然价值(共7章);第三卷是来自生产的收益的自然归属(共三篇19章);第四卷是土地、资本和劳动的自然价值(共11章);第五卷是产品的自然成本价值(共13章);第六卷是国家经济中的价值(共5章)。本书是维塞尔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也是奥地利学派的理论代表26作者阿弗里德·马歇尔(AlfredMarshall),集19世纪资产阶级经济学之大成的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剑桥学派的创始人。1842年出生于英格兰,幼年时所爱的教育偏重于古典文学。1861年入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学习数学,1865年毕业后留任该院研究员,辅导数学,同时转修物理,并开始与哲学、经济学界人士往来,学术兴趣逐渐由物理学转向哲学和社会科学。1867年开始深入研究经济学,1868年起任该院道德科学讲师,主讲政治经济学,同时讲授逻辑学和近代哲学。1877年去布里斯托尔大学任政治经济学教授,1883年转任牛津大学巴里奥学院研究员和政治经济学讲师。1885年回剑桥大学接任政治经济学教授,直至1908年退休,把教授位置让给阿瑟·塞西尔·庇古时为止。《经济学原理》PrinciplesofEconomics作者阿弗里德·马歇尔(AlfredMarshall)27退休以后,仍继续从事研究和写作。在剑桥大学任教期间,他还参加过英国政府的一些政策咨询活动,对工资、印度币制、税制、关税等许多实际问题进行进研究,并就此提出论文。1887-1889年先后为金银委员会、印度通货委员会作证词,1891-1894年任皇家劳工委员会委员,参加起草该委员会的最后报告。1924年逝世,享年82岁。马歇尔的经济思想,除了继承英国经济学的传统外,还受到了进化论。德国历史学派和法国古诺的数理经济学著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均衡价值论等学说。他的价值论和分配论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的西方经济学界占有支配地位,时至今日仍然是微观经济学的基础。马歇尔的主要著作有:《工业经济学要论》(与其夫人共同署名,1879年)、《经济学原理》(1890年)、《工业与贸易》(1919年)、《货币、信用与商业》(1923年)。退休以后,仍继续从事研究和写作。在剑桥大学任教期间,他还参加28本书原为英文版。初版于1890年在伦敦出版,以后不断得到修订,马歇尔在世时已先后出过八版。1920年第八版问世,马歇尔的学说就此定型。第八版作为定本流行于世。本书的中译本由朱志泰译出,上、下卷分别由商务印书馆于1964年、1965年出版。上卷331页,下卷497页。在本书中,马歇尔兼收并蓄,把供求论、边际效用论、边际生产力论、生产费用论等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经济学说体系,用马歇尔自已在本书第一版序言中的话来说:“借助于我们时代的新著作,并且关系到我们自已时代的新问题,本书打算对旧的学说加以新的解释。”本书出版后,立即受到了西方经济学家们的欢迎,并被认为是一部可以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大卫·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相提并论的划时代的著作。这部重要著作除序言和附录外共有六篇:导言;若干基本概念;论欲望及其满足;生产要素-土地、劳动、资本和组织;需求、供给与价值的一般关系;国民收入的分配。本书原为英文版。初版于1890年在伦敦出版,以后不29
作者阿瑟·塞西尔·庇古(ArthurCooilPigou)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剑桥学派的主要代表,福利经济学的创始人。1877年出生于英格兰怀特岛赖德。1900年毕业于剑桥大学,获文学大士学位。1901-1943年一直在剑桥大学国王学院执教,先后任讲师(1901年)、研究员(1902-1907年)和政治经济学教授(1908-1943年)。1903年获亚当·斯密奖1927年任英国科学院研究中。他还曾担任国际经济学会名誉会长、英国通货与外汇委员会委员、皇家所得税委员委员等职。《福利经济学》TheEconomicsofWelfare作者阿瑟·塞西尔·庇古(ArthurCooil30庇古是剑桥学派领袖马歇尔的学生,马歇尔经济学的热心讲解人。他由于《财富与福利》(后称《福利经济学》)一书,而被西方经济学界奉为“福利经济学之父”。他以马歇尔的均衡论为基础,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福利这反映了他对正义和保护穷人利益的关心。他的出发点是:国民收入总量越大,福利越大;国民收入越平均,福利越大。以此为基础他研究了资源的最适当配置。由于事实上效应在个人之间无动摇了。继之而起的新福利经济学进行了一系列的修补工作。自1939年之后,新福利主义在英美各国风靡一时。庇古是剑桥学派领袖马歇尔的学生,马歇尔经济学的热心讲解人31
庇古的主要著述有:《工业和平的原理与方法》(1905年),《财富与福利》(1912年)后来称为《福利经济学》(1920年,1960年),《论失业问题》(1914年),《工业波动》(1927年),《公开财政研究》(1928,1956年),《失业理论》(1933年),《静态经济学》(1935年),《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比较》(1937年),《就业与均衡》(1949年),《凯恩斯的“通论”的回顾》(1950年)。庇古的代表作《福利经济学》,是在其1912年出版的《财富与福利》(WeathandWelfare)一书基础上加工改写而成的。初版于1920年,再版于1924年,三版于1928年,四版于1932年,由伦敦麦克米伦出版公司出版。全书837页,各版之间修改幅度较大,最后形成的第四版共有四个部分36章。第一部分:福利与国民分工(含6章);第二部分:国民分工的规模与不同用途之间资源配置的分配(含12章);第三部分:国民分工与劳动(含10章);第四部分:国民分工的分配(含8章)。庇古的主要著述有:《工业和平的原理与方法》(19032
本书为福利经济学的奠基之作,又是旧福利经济学的经典著作。在整个福利经济学乃至西方经济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书的宗旨,用庇古的话讲,就是要用经济学“作为改善人们生活的工具”,“要制止环绕我们的贫困和肮脏、富有家庭有害的奢侈,以及笼罩许多穷古家庭朝不保夕的命运等罪恶”。庇古在本书中的福利经济学说,可以大致是纳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根据边际效用学说而提出的一套福利概念,并将这些概念同国民收入相联系。第二,是从国民收入量的增加和国民收入的分配出发,演绎出社会经济福利增长的重要因素。第三,通过边际私人纯产值的背离,说明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本书为福利经济学的奠基之作,又是旧福利经济学的经典著33
本书原为英文版,伦敦Williams&Norgate1914年出版。中译本由何新翻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出版,全书114页。作者是庇古。本书是庇古研究失业问题的名者,全书分为15章:导论,失业问题的意义及衡量,失业问题的流比弊,失业问题的通俗解释,静止状态下的失业现象,工资率的弹性,变动的原因,周期变化,劳资争议,劳动力的流动性,国家减少失业的直接行动,失业的分布,失业保险,失业者的救济问题,结论。《论失业问题》UnemPloyment本书原为英文版,伦敦Williams&Norg34
作者约翰·希克斯(JohnHicks)英国现代著名经济学家,于1904年生于英格兰沃里克。毕业于克里夫顿学院和牛津大学。1926年获硕士学位,1932年获博士学位。1926-1935年任伦敦经济学院讲师,1935-1938年任剑桥冈维尔与凯厄斯学院研究员,1938-1946年任曼彻斯特大学教授,1946-1952年任牛津大学努菲尔德学院研究员,1952-1964年任牛津大学教授。1964年受封勋爵。1964-1971年任牛津大学研究员。1971年退休。1961-1962年曾任英国皇家经济学会会长。1972年和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丁·阿罗一起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在他们的奖词中说,授奖给他们是因为“他们在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理论方面作出了首创性贡献”。《价值与资本》ValueandCapital作者约翰·希克斯(JohnHicks)英国现代35
希克斯早期主要从事经济学的数量分析的研究,在写作《价值与资本》时期,他在马歇尔的学说基础上,运用动态经济分析,他把一般均衡与经济增长过程结合起来。在凯恩斯的《通论》出版以后,他成为凯恩斯学说的阐述者之一,但仍保持着自己的独立见解。希克斯后期的研究方向有所变化,着重经济结构和经济史的研究。希克斯的主要著作有:《工资理论》(1932年),《价值与资本》(1939年);《资本的纯理》(1941年);《经济的社会结构》(1942年);《经济周期理论》(1950年);《需求理论的修正》(1956年);《世界经济论文集》(1959年);《资本与增长》(1965年);《经济史理论》(1969年);《资本与时间》(1973年);《凯恩斯经济学的危机》(1974年);《经济学展望》(1977年)等。本书原为英文版,由牛津大学出版社1939年出版第一版,1946年出第二版,中译本由薛蓄康译出,商务印忆馆1962年出版。全书334页。希克斯早期主要从事经济学的数量分析的研究,在写作《36
希克斯在引言中写道:“我相信我很幸运地找到一种可以应用于广泛经济问题上的分析方法”。其实,他所找到的分析方法不过是马歇尔和瓦尔拉“均衡分析方法”的继续,其特点是把“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结合起来。全书除序言和引论以及数学附录外,共分四篇24章。第一篇是主观价值理论(含3章);第二篇是一般均衡(含5章);第三篇是动态经济学的基础(含6章);第四篇是动态体系的运行(含10章)。希克斯在引言中写道:“我相信我很幸运地找到一种37
本书原为英文版,1969年由英国牛津大学出版出版。中译本由厉以平译出,商务印书馆1987年出版。全书共154页。作者为约翰·希克斯。希克斯早期从事经济学的数量分析的研究,后又转向经济结构和经济史的研究。本书对于研究经济史理论和了解希克斯的主张,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本书除序言外共分10章:理论和历史;习俗和指令;市场的兴趣;城邦殖民地;货币、法律和信用;君主的财源;农业的商业化;劳动力市场;工业革命;结论。《经济史理论》ATheoryofEconomicHistory本书原为英文版,1969年由英国牛津大学出版出版。中38
本书原为英文版,英国牛津大学1977年出版。中译本由余皖奇译出,商务馆1986年出版,全书198页。作者为约翰·希克斯。《经济学展望》是1965-1967年间希克斯的经济学论文的汇编本。从某种意义上,《经济学展望》可以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60-70年代作者经济思想发展的一个缩影。本书收入论文九篇: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工业主义、货币的经历与货币理论、预期的通货膨胀、霍特里、往中与引证、关于资本的争论——古代与现代、风险理论的灾难点。本论文集最重要的是序言和头三篇文章。《经济学展望—再论货币与增长论文集》EconomicPerspectives,FurtherEssayonMoneyandGrowth本书原为英文版,英国牛津大学1977年出版。中译本由39其他几篇文章,或者是就个别理论问题作些探讨,如《预期的通货膨胀》,或者涉及学说史上的某个人物,如《霍里特》一篇,或者涉及作者早年与凯恩斯关系中的某些轶事,如《往事与引证》,或者是对个别理论观点上的批评意见作出答复。在序言和头三篇文章中,作者对自己近年来经济思想的作了高度浓缩的概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作者研究进展的方法论特点,即市场观念的更新和理论的动态化,这主要包括在序言中;(2)增长理论。几篇论文中都涉及到这方面的内容,主要研究了经济增长的动力,和经济增长的原因,以及经济增长与货币政策等经济政策的关系。(3)货币和停滞膨胀理论。主要包含在,货币的经历与货币理论》一文中。其他几篇文章,或者是就个别理论问题作些探讨,如《预期的通货膨40作者阿瑟·奥肯(ArthurOkun),当代美国知名经济学家。1928年生于美国新泽思州的泽西城。1949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1956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后任教于耶鲁大学,讲授经济学。1961年得到肯尼迪总统的垂青,被邀担任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成员,历时两年;后又回到耶鲁大学任教授。1964年,又被聘为约翰逊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成员,1968年被任命为该委员会主席,时年39岁。自1969年约翰逊总统下台,奥肯便一直在布鲁金斯研究所任高级研究员,同时兼任一些大公司的经济顾问,1980年卒于心脏病,终年51岁。奥肯属于凯恩斯学派,一直研究宏观经济理论和经济预测理论,并且从事政策的制订和分析工作。他的“可能产出额”理论和“奥肯定律”影响很大。《平等与效率——重大抉择》EqualityandEfficiency,TheBigtradeoff作者阿瑟·奥肯(ArthurOkun),当代美41奥肯的著作很多,主要有:《繁荣政治经济学》(1971年),《平等与效率》(1975年),《可能的GNP:它的测量方法及意义》(1977年)。本书是由王奔洲、叶奇南根据1975年华盛顿出版的版本翻译的,由中国华夏出版社1987年出版,是《21世纪文库》丛书之一,全书共109页。美国布鲁津斯研究所所长柯密特·高登为原书作序。在原序中,高登概括了本书的基本思想,以及本书的特点。全书除原序外,共四章《权力与金钱》,分析了美国社会公民的政治权利以及金钱对权利的侵犯。第二章《市场状状》,评论了主张市场资本主义的各种观点以及作者对效率的看法。第三章《收入平等和机会均等》,分析了收入不平等的性质和范围,以及收入不平等与机会不均等的关系。第四章《在一个有效率的经济体中的增进平等》,论述了在增进效率的前提下缩小生活水平差距的措施。本书是论述美国同制度的专著,即涉及到了经济问题,也涉及到了社会和政治问题。全书浅显易读,观点鲜明。奥肯的著作很多,主要有:《繁荣政治经济学》(19742
作者劳埃德·雷诺兹(LloydReynolds),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耶鲁大学斯特林讲座经济学教授。1910年生于加拿大艾伯格。1936-1939年任哈佛大学经济学讲师,1939-1945年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经济学助理教授。1952-1955年任美国经济协会执行委员会委员,1959年任副会长,1955年任劳资关系研究协会会长。1931年获艾伯格大学文学学士学位,1936年获名誉法律学博士1933年麦吉尔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36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位,1943年获耶鲁大学名誉文学硕士学位。《微观经济学—分析政策》Microeconomics,Analysisandplicy作者劳埃德·雷诺兹(LloydReynolds43雷诺兹在西方经济学的价格理论、劳动市场和工资决定理论方面有一定贡献。作为一位比较经济学的作者,他在西方经济理论对中央计划经济理论对中央计划经济和发展中国家的适用性分析及发展理论和发展经验方面的研究,都有一定的影响。雷诺兹的主要著术有:《劳动力市场结构》(1951年);《工业结构的演变》(与莫里斯合著,1956年);《经济学的三个世界》(1962年);《发展理论中的农业》(1975年);《经济发展的理论与现实》(1977年);《微观经济学——分析和政策》(1976年);《宏观经济学——分析和政策》1979年)。本书原为英文版,由美国R·欧文公司于1976年出版,中译本由马宾译出,商务印书馆1982年出版,全书453页。本书是西方大学的经济学教科书,作者劳埃德·雷诺兹运用美国的经济资料,说明了微观经济学的各种基本概论,并对政府的经济政策进行了探讨和评论。雷诺兹在西方经济学的价格理论、劳动市场和工资决定理论44
作者加里·斯坦利·贝克尔(GaryStenleyBecker),美国著名经济学家。1930年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波茨敦。早年在大学学习文学,并攻读经济学,1951年获普林斯顿大学文学学士学位。1953年获芝加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大学毕业后,成为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研究生,1955年获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从此,他与芝加哥学派结下了不解之缘。以后,曾在哥化比亚大学和美国全国经济研究局工作过一段不太长的时间。1963年之后,一直在芝加哥大学任教,现任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和经济学系主任。《家庭经济分析》ATreatiseonTheFamily作者加里·斯坦利·贝克尔(GarySten45
贝克尔是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的重要成员,早在70年代,他已跻身于当代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的行列,是经济理论的探索者和新领域的开拓者。贝克尔反对凯恩斯的国家干预主义,信奉经济自由放任和市场均衡理论。贝克尔第一个对劳动力市场的差别待遇提供了新古典式分析。他和奈特、舒尔茨一样,主张资本概念的一般化,并且高度重视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他像斯蒂格勒那样,强调信息的作用和对劳动力市场的调查研究。贝克尔十分重视人类行为的研究,常常涉足那些被认为是经济学以外的领域。贝克尔对“家庭经济学”中的婚姻、离婚、生育决策、儿童教育决策等现象都提供了标准解释。贝克尔是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的重要成员,早在746
贝克尔的主要著作有:《差别待遇经济学》(1957年,1974年);《生育率的经济分析》(1960年);《非理性行为和经济理论。(1962年);《人力资本》(1964年,1975年);《时间配置论》(1965年);《人力资本和个人收入分配:一种分析方法》(1967年);《家庭论》(1981年)。本书原为英文版,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中译本由彭松建译出,华出版社出版。全书344页。本书是研究家庭问题的一本划时代著作。直译名为《家庭论》,中译本转译为《家庭经济分析》。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称它是一本开辟新径之作。作者反对把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截然分开。相反,他主张以微观经济学为基础来建立经济科学体系。马歇尔曾以企业为出发点建立了微观经济学的体系,贝克尔则建立了以家庭为本体的微观经济学的体系。贝克尔的主要著作有:《差别待遇经济学》(1957年,47
本书除前言和导论外共分11章:单个居民户;居民户和家庭内的劳动分工;婚姻市场上的一夫多妻制和一夫一妻制;婚姻市场上的相称分配;对孩子的需求;家庭背景和孩子的机会;不平等和世代之间的变动;家庭里的利他主义;人类以外的动物如群体的家庭;信息不完全、结婚和离婚;家庭的演变。贝克尔在前言中写道:“经济学研究方法提供了一种运用于一切人类行为的结构——即运用于各种决策类型和生活方式到人格的品格的结构”。贝克尔的经济分析不仅涉及物质产品的生产,而且涉及人类行为的非物质方面。这种分析方法,西方学者称之为“贝克尔革命”。本书除前言和导论外共分11章:单个居民户;居民户48作者肯尼思·阿罗(KennethArrow),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经济学、统计学、运筹学教授。1921年出生于美国纽约。1940年在纽约市立大学获社会科学学士学位。1941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数学硕士学位后应征入武,1942-1946年在美国空军服役。1946年退伍后在考尔斯经济研究委员会任副研究员,并在芝加哥大学任副教授。1942年任兰德公司顾问。1949年受斯坦福大学聘任经济学、统计学及运筹学助理教授。1950年晋升为斯坦福大学副教授,1953年任教授。1968-1975年改任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1975-1980年任哈佛大学特任教授。由于学术上的成就,1956年阿罗当选为经济计量学会会长;1957年获美国经济学会约翰·贝克·克拉克奖;1962年任肯尼迪总统经济顾问团成员;1963年任国际管理科学研究院院长;1972年获经济学诺贝尔奖;1973年任美国经济协会会长;1980-1981年任美国西部经济协会会长。《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SocialChoiceandIndividualValues作者肯尼思·阿罗(KennethArrow)491979年,阿罗曾随从克莱因为团长的美国经济学家访华代表团来我国访问。阿罗的主要贡献是社会选择论、一般均衡论、货源配置论,以及不稳定经济学等。特别着重研究个人决策、信息和组织。他有较高深的数学和统计学造诣。因此得以用新的数学分析工具研究。一般均衡和福利经济学,并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做出了突出贡献。1976年,他和英国经济学家约翰·希克斯一道,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金。瑞典皇家科学院在奖词中说,授奖给他们是因为“他们在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理论方面做出了首创性的贡献”。阿罗的主要著作有:《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1951年);《线性规划与非线性规划研究》(合著,1953年);《存货与生产的数学理论》(合著,1953年);《公共投资、收益率和最适度财政政策》(合著,1970年);《一般竞争分析》(合著,1971年);《组织的限制》(1973年);《资源分配过程研究》(合著,1977年)。此外,还有《最优投资政策》第一百多篇论文,载于各种学术期刊。1979年,阿罗曾随从克莱因为团长的美国经济学家50
本收原为英文版,美国威利文学公司1951年初版。中译本由陈志斌、崔之元根据1963年第二版译出。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全书225页。本书是当代福利经济学和政治民主理论领域内的一部学术名著。阿罗在本书中提出并证明的“不可能定理”触及了当代政治生活和经济机制中的敏感问题,使社会选择理论上升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本书第一版共分七章:导论;偏好与选择的本质;社会福利函数;补偿原则;社会福利函数的一般可能性定是;个人主义的假设;作为社会福利判断基础的类似性;第二版又增加了第八章;关于社会选择理论的注记。本收原为英文版,美国威利文学公司1951年初版。中译51
本收原为英文版,美国威利文学公司1951年初版。中译本由陈志斌、崔之元根据1963年第二版译出。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全书225页。本书是当代福利经济学和政治民主理论领域内的一部学术名著。阿罗在本书中提出并证明的“不可能定理”触及了当代政治生活和经济机制中的敏感问题,使社会选择理论上升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本书第一版共分七章:导论;偏好与选择的本质;社会福利函数;补偿原则;社会福利函数的一般可能性定是;个人主义的假设;作为社会福利判断基础的类似性;第二版又增加了第八章;关于社会选择理论的注记。本收原为英文版,美国威利文学公司1951年初版。52作者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MaynardKeynes),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凯恩斯主义的创始人。凯恩斯主义是20世纪资产阶级经济思潮中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不论是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还是对资本主义世界备国的经济政策,都有重大影响。《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TheGeneraltheoryofEmploymentInterestandMoney作者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Ma53凯恩斯于1883年生于英国的剑桥,早年在剑桥大学学习数学,受到剑桥学派的熏陶,对经济学发生了兴趣。1906-1908年,在英国统治印度的事务部任职。1908年应马歇尔的邀请,回到剑桥大学讲授经济学原理、货币理论,并任该校皇家学院研究员。1909-1915年,他在剑桥大学不仅作为一个数学家,而且作为经济学家都取得了成绩,开始成为著名的经济学家。1909年,凯恩斯因他的最初著作《指数编制方法》而获亚当·斯密奖。从1911年起,担任《经济学杂志》主编。1913-1914年,成为皇家印度通货与财政委员会委员,并兼任皇家经济学会秘书。1919年,凯恩斯充任财政部的巴黎和会代表。次年,他的《凡尔赛和约的经济后果》出版,鼓吹德国反动势力遏止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巴黎和会之后,凯恩斯又回到剑桥大学任教,由于他的努力,剑桥大学建立了“应用经济学系”。凯恩斯于1883年生于英国的剑桥,早年在剑桥大学学习54作为一个经济学家,他以《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开创了经济学的新纪元-凯恩斯革命,这一革命对于20世纪上半叶,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凯恩斯的理论特色是对现实经济生活的积极参与。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他使以对1919年同德国所缔结条约的尖锐批评而闻名全国,并有效地阻止了人们对条约的支持;二战期间,他是英国经济政策的主要制订者;由于他对召开布雷顿森林会议与创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起的作用,对战后经济的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他首创了新的就业理论和利息、工资、货币理论,他的学说一度被抬高到显赫的正统地位,他本人也被称为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复兴之父。作为一个经济学家,他以《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开创了经济学的新55作为一个经济学家,他以《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开创了经济学的新纪元-凯恩斯革命,这一革命对于20世纪上半叶,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凯恩斯的理论特色是对现实经济生活的积极参与。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他使以对1919年同德国所缔结条约的尖锐批评而闻名全国,并有效地阻止了人们对条约的支持;二战期间,他是英国经济政策的主要制订者;由于他对召开布雷顿森林会议与创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起的作用,对战后经济的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他首创了新的就业理论和利息、工资、货币理论,他的学说一度被抬高到显赫的正统地位,他本人也被称为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复兴之父。作为一个经济学家,他以《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开创了经济学的新56凯恩斯的主要著述有:《印度的通货与财政》(1913年);《凡尔赛和约的经济后果》(1919年);《货币改革论》(1923年);《货币论》(1930年);《劝说集》(1932年);《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年)。本书原为英文版,由英国麦克米伦图书公司1936年出版,中译本由徐毓楠翻译,1957年2月由三联书店出版,自1963年4月起改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全书326页。本书是凯恩斯的代表作,它的出版标志着凯恩斯学说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同时也宣告了“凯恩斯革命”的开始。全书共分六篇。第一篇,引论,是全书的概述和就业理论的基本内容;第二篇,定义与观念,为插入部分,是对若干概念的解释;第三、四篇,消费倾向和投资引诱,是全书的核心,集中探讨了新的就业理论;第五篇,工资和物价理论;第六篇,危机理论。
凯恩斯的主要著述有:《印度的通货与财政》(191357
本书原为英文版,1931年由伦敦麦克米伦出版公司出版。中译本由蔡伦受百根据1933年版译出。商务印书馆1962年出版。一快餐81页。作者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本书收集了凯恩斯发表的一些文章和书籍贯的某些章节。并对它们进行了删削汇编。在这部著作中,可以看到凯恩斯经济思想的形成过程,对于他的最主要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还提供了一些有关的资料。本书除作者序言外分为五部分25篇:第一部分,凡尔赛和约(共5篇);第二部分,通货膨胀与通货收缩(共7篇);第三部分,回到金本位(共7篇);第四部分,政治(共4篇);第五部分,前途展望(共2篇)。《劝说集》EssaysinPersuasion本书原为英文版,1931年由伦敦麦克米伦出版公司出版58
作者在序言中声称,这里收集的是言不见听一个预言才12年来的呼吁,比较有成就的是预言而不是劝说。他自始至终坚持的中心论点,就是欲望与贫困的问题,是各个阶级与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斗争。它所体现的不外是一种混乱,是暂时存在的、多余的混乱。因为西方世界在物资方面、技术方面,已经具备了条件,如果能创造出利用这些条件的体制,就可以把现在消耗着人们精力和物力的经济问题抑制在次要地位,而将心力用来或重新用来对付真正的问题——生活问题,人类关系问题,属于创造、行为与宗教上的问题。作者在序言中声称,这里收集的是言不见听一个预言才1259
作者冈纳·缪尔达尔(GunnarMyrdal),瑞典著名经济学家,1898年生于瑞典古斯塔夫斯教区。1923年毕业于斯德哥尔摩大学法学院。1927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并担任斯德哥尔摩大学政治经济学讲师。1925-1927年间,缪尔达尔曾去德国和英国留学。1929-1930年他作为洛克菲勒研究员去美国从事学术研究,1931-1932年任日内瓦国际研究院副教授。1933-1939年任斯德哥尔摩大学拉尔斯·希尔塔讲座政治经济学教授。1945-1947年任瑞典商业部长。1947-1957年任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执行秘书。1961-1965年任斯德哥尔摩大学国际经济教授。1974-1975年任纽约大学杰出客座教授。1974年他同哈耶克一起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他是瑞典皇家科学院、英国科学院、美国文理学院的成员,是经济计量学会和美国经济协会的会员。《货币均衡论》MonetaryEquilibrium作者冈纳·缪尔达尔(GunnarMyrdal60缪尔达尔在20至30年代,作为瑞典学派的创建者之一,同林达尔、林德贝克、俄林等瑞典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一起,继承了威克赛尔的传统,对一般动态均衡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自40年代起开始研究平等问题,涉及经济、政治、社会、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等各个方面,从而使他从理论经济学的研究转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缪尔达尔的主要著作有:《经济理论发展中的政治因素》(1930年);《货币均衡论》(1931年);《1830-1930年间的瑞典生活费用》(1933年);《财政政策的经济效果》(1934年);《人口问题的危机》(与其夫人合著,1934年);《人口——一个民主问题》(1940年);《美国的两难处境:黑人问题和现代民主》(1944年);《国际经济》(1956年);《超越福利国家》(1960年);《富裕的挑战》(1963年);《亚洲的戏剧:一些国家贫要的研究》(1968年);《世界贫困的挑战》(1970年);《反潮流:经济学评论集》(1973年)。缪尔达尔在20至30年代,作为瑞典学派的创建者之一,61
本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全书176页。除序言外本书分为九章:导化;威克赛尔对货币问题论述;货币均衡本书原为英文版,1939年由伦敦W·霍奇公司出版。中译本由钟淦恩译出,1963年商的概念;货币均衡的第一个条件:实际资本的收益率;货币均衡的第二个条件:“储蓄”与“投资”;第三个货币均衡条件:“价格水平”;货币均衡的无区别的范围;作为一种标准的货币均衡;货币分析的方法。本书是瑞典学派的重要著作,也是缪尔达尔的代表作。在这部著作中,作者首创了事前估计和事后计算这两个概念,并和了系统的论述。随后,这两个概念的采用成为瑞典学派的突出特点。本书的中心内容,是分析说明威克赛尔在《利息与价格》一书中提出的货币均衡的概念和含义,并在假定他的说明基本正确的前提下,对这一理论的自我矛盾和缺点作了分析批评。本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全书176页。除序言外本书分62作者戈特弗里德·哈伯勒(GottfriedHaborler,),美国著名经济学家,1900年出生于奥地利的维也纳。1923年获维也纳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1925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927-1929年任伦敦大学、哈佛大学洛克菲勒基金会研究员;1928-1936年任维也纳大学经济统计学讲师、教授;1936-1957年任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1957-1971年任盖伦·斯通讲座国际贸易教授。哈伯勒在理论上的主要贡献是阐明了价格水准概念和使用价格指数衡量其变动的方法。他根据当代的一般均衡理论详细阐述了古典国际贸易基础理论和比较成本理论,并以此引申出福利含义,对于自由贸易和保护的优点与不足作出了精确的表述;他还综合了经济周期的主要理论,剖析出通货膨胀的起因和医治方法。《繁荣与萧条——对周期运动的理论分析》ProsperityandDepression,ATheoreticalAnalysisofcyclicalMovements作者戈特弗里德·哈伯勒(GottfriedHa63哈伯勒的主要著述有:《指数的意义》(1927年);《国际贸易》(1933年);《国际贸易理论及其在商业政策上的应用》(1936年);《繁荣与萧条》(1937年,1958年);《经济增长与稳定》(1974年)。主要论文有:《外汇市场有国际收支的稳定性》(1949年);《国际贸易纯理论中的若干问题》(1950年);《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1954年);《展望世界经济一体化与增长》(1964年)。本书原为英文版,初版发表于1937年,由国际联盟印行,第一版问世后,曾在西方经济理论界引起了关于经济周期问题的热烈讨论,并由国际联盟先后四次重印;1957年,本书首次由私人出版商印行,全书542页。本书是西方有关经济周期理论的积大成之作。书中研究了各种不同的经济周期理论,找出了他们的共同之处,然后对于经济周期的发生与发展作出了综合的表述,并为避免经济危机提供理论依据。正如哈伯勒在绪论中所说的,“本书所研究的只限于分析现存的各种经济周期理论。哈伯勒的主要著述有:《指数的意义》(1927年);《64
全书共分三篇、13章,另外还有两个附录。其中第一篇,经济周期理论有系统的分析,包括八章:前言;纯货币理论;投资过度论;危机与萧条的原因——成本变动、横的失调与负债过度;消费不足论;“心理理论”;农业与经济周期——收获论;关于新近发展的经济周期理论研究。第二篇,关于经济周期性质和原因的综合说明,包括四章:经济周期的意义与测定;扩张过程与收缩过程;两种转折点——危机与复苏;经济周期的国际方面。第三篇,影响经济稳定的货币因素与实际因素——对现代经济理论某些倾向的评论,只包含一章:影响经济稳定的货币因素与实际因素。两个附录分别是“略谈经济周期理论的当前发展形态”和“再谈庇古论点”。全书共分三篇、13章,另外还有两个附录。其中第一篇,65作者阿尔文·哈维·汉森(AlvinHarveyHanson),美国现代著名经济学家、美国凯恩斯学派创始人,1887年生于南达科他州。1910-1913年任学校教师与校长;1915-1916年任教于威斯康星大学,1916-1919年任教于布朗大学。1919-1927年任明尼苏达大学经济学讲师,1937-1962年任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1975年逝世,享年89岁。汉森曾获扬克顿学院1910年文学学士学位、威斯康星大学1916年文学硕士学位和该校1918年哲学博士学位。由于他在经济学上的成就和影响,曾被推选为1937年美国统计协会副会长和1938年美国经济协会会长。汉森不仅是一位著名的经济学者,同时还是政府经济机关里的一位高级官员,曾担任过国务院经济专家、社会安全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工业会议局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美国(加拿大)联合经济委员会主席、联邦储备局特别经济顾问等许多重要职务。《经济政策和充分就业》EconomicPolicyandFullEmployment作者阿尔文·哈维·汉森(AlvinHarv66
汉森早年曾致力于“商业循环论”的研究,提倡货币紧缩政策。1936年凯恩斯的“通论”一书出版后,汉森转而信奉凯恩斯主义,并根据凯恩斯的理论提出了“长期停滞论”和“混合经济论”。汉森认为,19世纪至20世纪20年代是资本主义的高速发展时期,这以后,资本主义便步入了以“过渡成熟”为特征的缓慢发展期。汉森断言,在资本主义的这个缓慢发展中期,听任私人企业的自发活动和单靠私人资本的独立投资,已无法继续保证经济的稳定、最大限度的生产和充分就业。汉森的主要著述有:《经济周期理论》(1927年);《失衡世界的经济稳定》(1932年);《财政政策与经济周期》(1942年);《国民经济中的国家与地方财政》(与H·S·珀洛夫合著,1944年);《经济政策与充分就业》(1947年);《货币理论与财政政策》(1949年);《凯恩斯理论指南》(1953年);《美元与国际货体系》(1965年)。汉森早年曾致力于“商业循环论”的研究,提倡货币紧缩政67
汉森作为凯恩斯主义在美国的最坚决拥护者和首要传播者,加之著书立说于凯恩斯主义在西方世界特别是美国极端盛行的时代,其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也就很自然地受到当时资产阶级经济学界、政界和企业界的广泛赏识,汉林本人也获得了“国际第一流经济理论家”、“凯恩斯主义权威”等美名,甚至被称为“美国凯恩斯”。正是由于这些,汉森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不仅在当时的经济理论界居于主导地位,而且对美国当时乃至今天政府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本书原为英文版,由美国麦克劳-希尔图书公司1947年出版。中译本由徐宗士译出,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12月出版。全书371页。汉森作为凯恩斯主义在美国的最坚决拥护者和首要传播68一向以积极主张国家要有“向前看的长期计划”而著称的汉森,就已经开始担心战争结束后所有交战国军队复员回到平民生活时可能造成大量失业的危险情势了。因此在战后,为了避免复员引起严重的失业问题,汉森不像正派资产阶级学者是那样惟恐通货膨胀,急于采取收缩的措施,而提醒人们应认清“市场不足的危险(较之恶性通货膨胀)更大地威协着我们”,告诫政府要把实现充分就业当作自己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而千万不要因为“医治通货膨胀而引起通货紧缩失业”。本书除一篇序言和五篇附录(四篇为本书作者的论文或演讲稿,另一篇为美国政府颁布的“1946年就业法案”)外,共分为六篇22章:导言(含2章);几个一般的概念(含2章);政府的文告和计划(含6章);充分就业的基本政策(含6章);对若干现行建议的批评(含3章);管理充分就业的经济(含3章)。其中,第一篇和第四篇是构成本书内容的主要部分,也是作者集中阐述自己独到见解的地方。一向以积极主张国家要有“向前看的长期计划”而著称69
作者阿巴·勒讷(AbbaLerner),美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1903年出生在俄国。1932年获伦敦大学理学士(经济学)学位,1943年获哲学博士(经济学)学位;1978年获美国西北大学荣誉理学博士。勒讷1935-1937年任伦敦经济学院助理讲师,1940-1942年任美国堪萨斯市立大学助理教授,1942-1978年先后在美国社会研究新学院、罗斯福大学、密执安大学,1942-1978年先后在美国大学、纽约女王学院任经济学教授。1978-1980年是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杰出经济学教授。《统制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原理》TheEconomicsofControl,PrinciplesofWelfareEconomics作者阿巴·勒讷(AbbaLerner),美国当70
勒讷在1932-1934年任伦敦经济学院研究评议员1934-1935年任伦敦列昂讲座评论员;1938-1939年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研究员;1949年任兰德公司顾问;1950-1951年在日内瓦欧洲经济委员会任职;1955-1956年任以色列财政部、以色列银行顾问;1960-1961任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研究员;1963年任美国经济学会副会长,1966年任杰出研究员;以后分别于1970年、1971年、1973年和1974年任伦敦经济学院名誉研究员、美国文理研究院研究员、大学合理变通方案研究中心主任和全国科学院成员;1980年任大西洋经济学会会长。勒讷现已退休。勒讷在1932-1934年任伦敦经济学院研究评议员171
勒讷是新福利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福利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由英国剑桥学派的庇古建立起来的。经实证经济学对于效应可比性的一番攻击,旧福利经济学的基础发生了根本的动摇,于是新福利经济学继之而起。新福利经济学派认为,分配问题涉及价值判断,不属于福利经济学的范围。效用只有高低之分,不同人间的效用比较是不科学的。个人是福利的最好判断者,社会福利就是各个组成成员的福利的简单总和。如果有一些人的境况好起来,而没有任何的境况变坏,那么整个社会的福利就增加了。新福利学派一般认为自由竞争能够达到最大福利的理想境界。勒讷是新福利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福利经济学的理论体72
勒讷的主要著作有:《统制经济学》(1944年),《就业经济学》(1951年);《经济分析论文集》(1953年);《价格稳定时期》(1972年);《MAP-市场反通货膨胀计划》(与D·科兰德合著,1980年)。本书原为英文版,纽约麦克米伦出版公司1944年出版,中译本由陈彪如译出,商务印务馆1965年出版。全书共403页。全书除序广义上共29章,基本可分为六个部分:统制经济的概念;简单生产类型;复杂生产类型;不可分性、税收的制约机制;统制经济的调节手段;统制经济的对外贸易。这本书的哲学基础是功利主义。作者写道:“在这里我们主要关心的是,为了人们的福利,要怎样统制我们的经济……”这就是说,经济学首先要研究的是社会福利,因此他用《福利经济学原理》作为本书的副标题。勒讷的主要著作有:《统制经济学》(1944年),《就73
作者加德纳·阿克利(GardnerAckley),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亨利·卡特·亚当斯大学和密执安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1915年出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印安纳波利斯。1936年在美国西部密执安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1937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40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67年获卡拉马祖学院法学博士。1941-1946年在美国价格管理局任职;1951年任美国价格稳定局经济顾问、局长助理;1962-1968年任美国总统顾问委员会委员;1964-1968年任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1968-1969年任美国驻意大利大使;1978-1979年任美国全国社会安全顾问委员会委员。他还担任过美国经济学会副会长、会长、《美国经济评论》编辑,美国社会科学研究会主任和美国全国经济研究局局长等职。《宏观经济理论》MacroeconmicTheory作者加德纳·阿克利(GardnerAckley74
加德纳·阿克利是美国经济学界一个相当有影响的人物。他在凯恩斯主义总量分析和宏观经济理论的基础上,首创了宏观经济理论体系,他提出了宏观经济原理的严密公式,在通货膨胀理论、收入政策和工资——价格管制的分析等方面的研究中取得了很多成果。他的主要著述有:《宏观经济理论》(1961年);《战后时期意大利发展的经济计量模型》(1963年);《制止世界性通货膨胀》(1971年);《宏观经济学:理论与政策》(1978年);《亚洲新巨人:日本经济如何运转》(1978年)。本书原为英文版,由纽约麦克米伦出版公司于1963年出版,中译本由陈彪如译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出版。全书648页。加德纳·阿克利是美国经济学界一个相当有影响的人75
本书是资产阶级微观经济学向宏观经济学过渡中最早的一本重要著作。在凯恩斯宏观经济分析的基础上,加德纳·阿克利在此首次提出了宏观经济理论体系。本书曾被译成多国文字,影响很大。作者在本书的原序中指出,他的学识得益于凯恩斯,不过本书并不打算写成另一本“凯恩斯学说指南”,而要远远超过它。他认为,与其说凯恩斯著作是“古典”思想的革命,不如说是“古典”思想的发展,而在凯成斯以后涌现出来的大量文献则把宏观经济学推进到远远超过凯恩斯本人的伟大贡献所达到的水准。据此,作者将本书的体系构造为四篇共二十章。四篇的题目是:概念与计量;古典学派宏观经济学;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的一些扩充。本书是资产阶级微观经济学向宏观经济学过渡中最早的一本76作者威廉·鲍莫尔(WilliamBaumol),美国著名经济学家,1922年生于美国纽约。1942年毕业于纽约市立学院,在美国农业部工作一个时期后即赴英国留学。1949年在伦敦大学经济学院获博士学位,1949-1952年任普林斯顿大学助理教授,1952-1954年任副教授,1954年以后一直在该校任教授,并兼任该校数学研究会顾问。他还是美国计量经济学会会员和美国经济协会会长。鲍莫尔第一个提出了工业结构内部决定的完整理论,发展了不同经济部门中生产率增长不平衡的模型。该模型有助于解释城市、教育、文艺等经济问题,提供给了除利润最大化以外还包含其他目标的厂商行为的第一个分析模型。此外,他还对新福利经济学的发展完善作出了贡献。《福利经济及国家理论》WelfareEconomicsandThetheoryoftheState作者威廉·鲍莫尔(WilliamBaumol)77鲍莫尔的主要著述有:《动态经济学概论》(1951年);《福利经济及国家理论》(1952年);《经济作用与经济政策》(1954年);《商业行为:价值和增长》(1959年);《经济理论及其运行的分析》(1960年);《表演艺术,经济的困境》(1966年);《环保政策理论》(1975年)。本书原为英文版,中译文由郭家麟、郑孝齐根据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社1952年翻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出版。全书173页。这本书是鲍莫尔1949年奏提交给伦敦大学的博士论文的修订本,其论文是在罗宾斯指导下写成的。他不仅在方法上把“新古典主义”的理想产量用无差异曲线给以新的修饰和发展,而且在内容上又推进了凯恩斯等人的家干预经济的理论。由于鲍莫尔是用无差异曲线所表示的序数论来分析问题的,所以他是新福利经济学的一个成员。全书共分两大部分,即“外部经济论的推广”和“走向国家的一种经济说”。下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中菲机械制造与维修服务合同
- 2025型材购销合同书范本
- 2025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样本
- 2025吊车租赁合同(台班版)
- 9.1《日益完善的法律体系》- 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 2025商业房产租赁合同
- 《高血压自我管理手册》课件
- 六年级思想品德下册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教学设计 泰山版
- 《癌痛疼痛治疗方案》课件
- 新质生产力局长
- DB65T 8020-2024 房屋建筑与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现场从业人员配备标准
- 酒店餐饮销售培训
- 情报信息发布规范
- 无卤阻燃剂知识培训课件
- DB42∕T 1496-2019 公路边坡监测技术规程
- 2025-2030年中国小麦加工产业运行动态及发展可行性分析报告
- 乾坤未定皆有可能-2025届高三百日誓师班会课件
- 2025年山西汾西矿业集团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4年度英语课件容貌焦虑
- 神经外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计划
- 城市违建拆除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