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学哲学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二、意识的能动作用教学目的和要求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理论基础。教学要点
·世界的物质性·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事物的普通联系和永恒发展·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方法·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二)人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第一个问题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1、什么是哲学2、哲学的基本问题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4、哲学的时代性、民族性和阶级性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伟大的革命性变革
浩瀚的宇宙之中,我们人类从哪里来?向哪里去?需要处理好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类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为人类在宇宙中
如何安身立命
定位定向
茫茫人海之中,每个人需要处理好人类内部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个人的“入世”与“出世”的关系
为个人在社会中如何安身立命
定位定向共同的根本问题客体主体相互关系共同的根本问题自然人类相互关系共同的根本问题非我自我相互关系“安身立命”的根本问题
孔子语
“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共同的根本问题“不逾矩”遵循客观规律性“随心所欲”发挥主观能动性相互关系1、什么是哲学正如我们平常所说:“有多少个观众就有多少个哈姆莱特”一样,有多少个哲学家就有多少个对哲学的定义。马克思论哲学“……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它是文明的活的灵魂。”—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21页)
恩格斯论哲学“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67页哲学即“爱智慧”(philosophy)在古希腊,哲学(philosophy)概念也有一个发展过程。前苏格拉底,一般都把哲学叫做sophia,即智慧。从事哲学的人被叫做智者。苏格拉底不喜欢像普罗泰戈拉这些人一样自称为智者,所以就在sophia这个词前面加上了一个philem(爱,追求)。这样,哲学就成了philosophia,即爱智慧。1874年日本哲学家西周把philosophia译作哲学。中国晚清学者黄遵宪(1848-1905)将这一表述介绍到中国以后,中国学术界逐渐接受并开始用它来表述中外古今的哲学学说。哲学即“爱智慧”(philosophy)哲学是关于智慧的学问知识:
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智慧: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知识能力素质智慧知识需要通过学习去积累;能力需要通过磨炼去增强;素质需要通过熏陶而升华;智慧需要通过创造而获得。1)这是从哲学的研究对象角度下的定义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①什么是世界观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的观点这种看法不同于对具体事物的具体看法,讲的不是具体事物的具体特点。这种看法是从具体看法中概括出来的,是从特殊当中概括出来的普遍。比较:第一组问题第二组问题—长江的水是咸的还是淡的?水的分子结构是什么?这样的问题问的只是宇宙中某个具体事实,或某一条一般规律。—水是万物的起源吗?宇宙有开端吗?这样的问题则是就整个宇宙发问,它们超越我们能具体指出的东西。—人的正常体温是多少?人天生有体质差别吗?当我们问这些问题的时候,没有把人和其他动物看作是不同的存在。人还只是一种生理的对象。—人天生有智力差别吗?人天生就有道德差别吗?当我们问这些问题的时候,人的特点出现了,人和动物不同,人有理性,人会思考,只有人才有“善”与“恶”。地球是一个球体,地球的半径是149597870公里。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世界观不是“观世界”,而是把人包括在内哲学与世界观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二者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哲学又不同于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表现,或者说,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自发的世界观人皆有之原因从客观上看,世界上是互相联系的,所以在个别之中就存在着一般,这就为人们从个别之中认识普遍提供了可能。从主观上看,凡是智力正常的人,包括小孩子在内,都具有抽象思维的能力,能够通过抽象的思维进行概括,从个别中认识一般,从特殊中认识普遍。从主观与客观的联系来看,任何人都要通过实践活动与世界打交道,都会形成对世界以及人与周围世界观的看法。例如:儿童也会有哲学问题朱熹:天之上何物?南宋著名哲学家朱熹,小时候刚会说话,他父亲对他进行启蒙教育。他父亲指着天说“天也。”朱熹反问说:“天之上何物?”
-《宋史》卷四三四陆九渊的问题“陆九渊字子静。生三四岁,问其父天地何所穷际,父笑而不答。遂深思,至忘寝食。”-《宋史》卷四三四怎么想象无限波普尔8岁时听人说太阳系和空间是无限的,对此感到困惑不解。怎么可能想象一个无限的空间呢?但如果空间是有限的,空间外面又是什么呢?梦境和实境的区别蒂姆大约6岁,一边忙着舔一个罐头,一边问:“爸,我们怎么能肯定所有东西都不是一个梦呢?”经验能证明知识的确切无疑吗?乔丹5岁,他上床睡觉之前问母亲:“如果我8点上床,早晨7点起床,我怎么知道钟的短针只走了一圈?我非得不睡才知道吗?如果我稍微离开一会,说不定这只针就走了两次呢。”美是什么?有一个孩子问他爸爸:“为什么花蝴蝶好看,毛蝴蝶不好看?”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神话世界观宗教世界观哲学世界观世界观的演化轨迹
有各种各样的世界观神话世界观【宗教世界观】一般人的世界观并不等同于哲学一是,前者是人们在实践中自发形成的,后者则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由哲学家自觉的建立起来的;二是,前者主要是通过人们对具体问题的看法和处理方法表现出来(如小孩被椅子碰了,要打椅子—“万物有灵”,这是他对世界的看法,他的发展中的世界观);后者则是通过哲学的概念体系,以理论的形式出现;三是,前者的观点比较零散,甚至往往自相矛盾,后者则总是比较系统、比较完整。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思维与人们日常生活中对世界的感受和直观不同。它既不是对于各种现象的简单描述,也不是人们各种零碎的思想、观点的机械拼凑,而是按照一定的逻辑连贯起来的理论体系。哲学不仅要提出一定的观点、原理和原则,而且要对这些观点和原则做出理论的解释,即不仅要问“是什么”,更要问“为什么”?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系统化:构成理论体系的观点、原理、原则需按照一定的逻辑,从始至终不能自相矛盾。理论化: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知识和认识需要经过思索,透过表象,抓住本质,从而转化为自觉的思想,并使之系统化。人们用世界观的观点去指导自己的认识和实践,去观察、分析和处理各种问题,从而世界观也就方法论。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决定世界观方法论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把“改变世界”的问题放在首位的,它必然要求人们把每一个观点都自觉地变成指导实践和认识的方法。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正确地做事情比做正确的事情更重要哲学同时也是方法论世界观与人生观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意义和最终目的的看法和根本态度。人生观和世界观是相互贯通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世界观制约着人生观;—人生观对世界观具有强烈的影响,对人生持什么观点,抱什么态度,往往会影响到对整个世界的看法。2)、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古代:哲学是知识的总汇—亚里士多德近代:哲学是科学之科学—黑格尔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地解决了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第一,普遍和特殊的对立统一。第二,指导和基础的对立统一。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
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因为拥有丰富的天文学知识,预测当年橄榄大丰收,开榨油作坊而获利。今天的哲学系毕业生问:我去干什么呢?泰勒斯:哲学家和天文学家亚里士多德被马克思称为“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被恩格斯称为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他不但有哲学著作,而且有逻辑学、物理学、天文学、伦理学、政治学、语法修辞学等方面的著作。亚里士多德:古代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近代科学发展处于较低的阶段,哲学家们,力图要以自己的哲学说明世界的总体,所以,这就必然要在许多方面只凭逻辑的方法去进行推演,用想象的联系去代替尚未知道的真实的联系,以补充科学材料的不足。黑格尔黑格尔构建了一个无所不包的哲学体系—知道1+1=2是知识,知道1中包含两个0.5是知识,知道一个苹果可以切成两半是知识,—但是从中得出“独中有对”、“凡物莫不有对”,即一中包含二而且一可以分为二,这就是哲学智慧。
1.7米比1.6米高是知识,1.8米比1.7米高也是知识,可从中得出万物的高矮长短是相对的结论,就是一种哲学智慧。哲学智慧不等同于一般知识其一是“代替论”。要求哲学给具体科学所研究的具体问题提供现成的答案。其二是“取消论”。认为哲学不仅没有用,而且会阻碍科学的发展,提出“科学就是哲学”、科学必须从哲学中“解放出来”。反对两种错误的倾向:爱因斯坦
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显然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可是科学的各个领域对那些研究哲学的学者们也发生了强烈的影响,此外,还强烈地影响着每一代的哲学思想。(《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第519页。)
亚里士多德把人类的知识分为两大类,第一类知识是研究抽象的超验的对象,被称为第一哲学;第二类知识是研究具体的经验的对象,被称为第二哲学,也叫物理学。亚里士多德去世之后,他的学生们在编辑老师的著作时,把第一哲学放在了第二哲学之后出版,中国人在最初翻译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著作时,采用直译的方式,就把第一哲学翻译为物理学之后。后来才根据中国古代《易经》系辞中的两句话: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把哲学译为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约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哲学是以最一般的范畴反映社会存在的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从哲学的功能角度下的定义)哲学和其他意识形态一样,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与其他意识形态相比,哲学活动注重思考,提供说理。哲学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一样,在阶级社会中是有阶级性的。从内容上看,在哲学体系中,不仅包括自然观,而且包括社会历史观和人生观。人的精神把握世界的方式主要有三个层次:常识图景:人们对世界的表面的、感性的、经验的认识。比较肤浅,不深刻。如太阳东升西落,好心有好报,要讲卫生,“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等。科学图景:人们对世界上特定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理性的、系统化的认识。比较深刻。如太阳东升西落是因为地球绕太阳转并自西向东自转;人的社会行为要有一定规律:道德、伦理;致病、治疗的医学理论;科学种田理论等。显然,科学图景是对常识图景的超越。哲学图景:用理性思维去批判、反思常识和科学的结论,用世界观、方法论的概念体系去把握世界。如形成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这是关于世界的本质、发展普遍规律、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人类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等等。人类的哲学活动是反思“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反思:是哲学的基本特点。包括理性思考、终极追问、分析批判、超越创新。
哲学思维的特点与科学、艺术和宗教相比,哲学活动的一大特点,是在哲学活动中,思维的重要性远远超过观察、操作、体验、信仰等等。哲学观察与科学观察科学家进行观察的目的,是尽可能用数据来记载某一经验现象。哲学家的观察要着眼于大局,洞察人类的处境和历史趋势,或者着眼于细微之处,小中见大。科学是追求和实现“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如探索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活动,就是用概念去揭示事物的真实存在状态和本质、规律。哲学用理性思维去批判、反思常识和科学的结论,用世界观、方法论的概念体系去把握世界。哲学是反思“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用什么方法去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才有可能成功?即如何获得真理?—究竟是人的感性认识可靠还是理性认识可靠?—什么是判断人的认识可靠与否的标准?·科学的结论的适用范围如何?·科学能否保证始终能给人带来价值?怎样把价值和真理长久结合?怎样避免认识上的失误?·人们能在多大程度上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有无什么局限性?“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于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更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正是由于它而不是由于我们所无法填充的空间和时间,我们才必须提高自己。因此,我们要努力好好地思想;这就是道德的原则。”
[法]帕斯卡尔与放羊娃的问答:问:放羊干啥?答:挣钱问:挣钱干啥?答:娶婆姨问:娶婆姨干啥?答:生娃问:生娃干啥?答:放羊结论:农村的贫困难以摆脱,与没文化,不求超越有关。1、计算机网络的普遍化会不会导致人类道德的沦丧呢?2、电脑能否超过人脑?哲学从思维与存在、人与世界的相互关系的角度把握世界哲学体验与艺术体验哲学家同艺术家一样,也需要体验。但他同艺术家不同的地方在于,他要用语言文字并且是具有相当抽象程度的语言文字来表达这种体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哲学和宗教都回答关于世界观的一般问题,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哲学是以概念的逻辑的形式回答有关世界观的问题,它提供思考,注重说理。而宗教则是树立偶像,提倡迷信和盲从,不讲道理。哲学信念与宗教信念究竟什么是哲学呢?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以最一般的范畴反映社会存在的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总而言之,一句话,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学习哲学的必要性提高理论思维能力;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哲学素养,成为和谐发展的人。提高理论思维能力恩格斯:
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论思维。列宁:哲学是伟大的认识工具。一切思想、意识和观念的核心,其根本就是哲学思维方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哲学是一切革命变革的先导。
黑格尔:猫头鹰;马克思:雄鸡。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并不完全是由自然科学知识的多少所决定的。制约它的还有许多复杂的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自然科学的实验室可以得出关于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的确切结论,但是做不出关于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实验。”—李鹏程提高哲学素养,成为和谐发展的人
哲学素养的培养是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内容。人文素质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乃至个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哲学素养,成为和谐发展的人“假如你接受了人文教育,你活着就将不只是停留在个人这一水准上。在许多重大事件面前,你就不会仅仅从个人的角度考虑这些问题,至少有时候你会把自己的命运(不管要怎样)看作是用以说明人类的状况和命运的一个事例。”
—一位美国学者成为和谐发展的人爱因斯坦:学校的目标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忱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具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象一支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是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崇高的气度。包括博大的胸怀、广阔的视野、崇高的理想和坚毅的气概。哲学是一门追本溯源、寻根究底的学问,是一门为人类寻求“安身立命之本和使人崇高起来的学问”。因此,学习和研究哲学的人有助于他形成一种“坚韧不拔的理想性追求”的品格。黑格尔说:“哲学所要反对的”首要的就是“精神沉陷在日常急迫的兴趣”,“太忙碌于现实”,“太驰骛于外界”。(《小逻辑》)它要求人们由眼前注重于长远,由“小我”而注重于“大我”,由现实而注重于理想,使人从琐屑细小的事物中解放出来,从斤斤两两的狭隘计较中摆脱出来,从而形成博大的胸怀、广阔的视野、崇高的理想和坚毅的气概。个人的发展要有远大的目标,不要被眼前小利所迷惑高度的智慧。哲学引导人们“凡事望得远一程,看得深一层,想得透一成,阐幽发徽而示之以人所未见,率先垂范而示之以人所未行。”(孙正聿语)从而形成自己的高度的智慧。这种高度的智慧表现为:·既有广博的知识,更有灵活调动记忆和创造性的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毛泽东成功的原因是“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一方面,毛泽东的事业是符合人民利益的,与历史发展方向一致,因此他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另一方面,他有高度的智慧,有渊博的知识和精彩的军事辩证法思想,可以以弱胜强。
不懈的求索精神。哲学的本性是探索宇宙奥秘和洞察人生意义的强烈的、永不休止的渴望。学习和研究哲学必然使人们形成不懈的求索精神。哲学总是在进行终极追问和不断的批判人们自以为是、熟知的可靠的东西。哲学要不断地通过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角度去进行追问和批判,力求把握事物的最深刻的本质,并以此指导实践的发展例如:人们常说“狼是凶残的”,因为狼吃羊。然而,当人们自己“涮肉片”、“剁羊肉馅”、“吃羊肉串”时,为什么不说人是凶残的?于是哲学会问:·我们用什么标准断言狼的凶残与人的合理?·在呼唤“生态平衡”、“保护动物”、“天人合一”的今天,究竟应该怎样理解“生态伦理”问题?·人类能够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吗”?·人类对自然的改造与利用和人类对自身的反省与控制到底是何关系?·如何看待人类实践活动的正效应和负效应?从中引出了当今人们和当代哲学最关注的一系列“全球问题”。它们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前途。哲学要求人们超越常识、超越熟知,不断求索,去追求世界的真理和人生的意义。它要求人们“不以有知自炫”,“常以无知自警”,“虚怀而不自满”。哲学的爱智慧的品格,可以使人懂得眼前和长远、局部和全局、失败与成功等等复杂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转化,因此他不会被身边琐事、暂时的挫折、小利的得失等等所困扰,他思想通达、生活豁达、胸怀大度。这样的人当然是始终开朗、愉快的人。哲学是一种使人智慧、使人成功、使人幸福、使人有价值的学问。提问:·人们的全部活动究竟都在做那几件事?最概括地说,人类始终是在做两件大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地活动中,人类始终在处理哪几个关系?三个关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要处理好上述这三个与人类生存状态直接相关的关系,绝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它不能随心所欲、凭感情冲动,而需要缜密的哲学思考。人与自然人的衣食住行无一不取之于自然界,人依赖于自然界,同时自然界又以自己的灾害性力量时刻威胁着人类的安全,报复着人类的每一个掠夺自然的举动。地球是无限宇宙中的一个孤岛,人生活其上,在有限的空间,有限的资源的条件下,人们能发展到什么程度?人们怎样才能得到发展,又不至于因自己的行动使自己受到伤害?·人与社会人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任何人离开社会都无法生存。虽然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但人为什么会时时感到来自社会的束缚?战争、剥削和压迫、黑社会犯罪、人际矛盾、道德失范等无时无刻不使人深受其害。20世纪初至今,已发生了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有人把这种现象叫“异化”,设想着建成一个没有异化的合理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没有战争,没有剥削和压迫,人际关系和谐,每个人都是有道德的人。怎样建立?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是依靠人性的“善良本性”,还是依靠改造社会和精神文明建设?·克隆技术的社会制约?人们为什么反对把克隆技术用于人类?克隆技术会给社会在道德、刑事侦探、财产继承等方面带来那些问题?于是我们看到如何正确确立改造社会的道路、手段,关键在于如何认识社会的本质、人的本质、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的规律和总的趋势、个人和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等一系列哲学问题。人与自我怎样认识自己?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自我发展的正确途径、可能性、限度是什么?自我发展的主客观条件怎样?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如何?对这些问题回答的正确与否,往往是一个人能否真正成为有价值的人、能否渡过有意义的一生的关键。哲学是否有用:无用还是有用?显然,相当多的人不懂哲学也能生活。但是,如果一个人想要活得清醒、活得有价值就不能不懂哲学。哲学是我们每一个人知识结构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少哲学的知识结构,是残缺不全的,这会使我们今后在处理自己与自然、社会和自我的关系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被动性。总之,人类想长期、可持续发展,与自然和谐共存;人类想建立美好的社会制度,让所有的人都自由、平等、民主、幸福的生活;想让每一个人都很好发展自己、享受生活、创造对社会、人民有重大贡献的辉煌人生,就必须有哲学思维。仰望星空
温家宝
2007年5月14日,我在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钟厅向师生们作了一个即席演讲,其中讲到: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我们的民族是大有希望的民族!我希望同学们经常地仰望天空,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知识和技能,做一个关心世界和国家命运的人。我仰望星空,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寥廓而深邃;它是那样自由而宁静;那无穷的真理,那博大的胸怀,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让我的心灵栖息、依偎。我仰望星空,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庄严而圣洁;它是那样壮丽而光辉;那凛然的正义,那永恒的炽热,让我充满热爱、感到敬畏。让我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响起春雷。案例: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鱼竿和一篓鲜活硕大的鱼。其中,一个人要了一篓鱼,另一个人要了一根鱼竿,于是他们分道扬镳了。得到鱼的人原地就用干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鱼,他狼吞虎咽,还没有品出鲜鱼的肉香,转瞬间,连鱼带汤就被他吃了个精光,不久,他便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另一个人则提着鱼竿继续忍饥挨饿,一步步艰难地向海边走去,可当他已经看到不远处那片蔚蓝色的海洋时,他浑身的最后一点力气也使完了,他也只能眼巴巴地带着无尽的遗憾撒手人间。
又有两个饥饿的人,他们同样得到了长者恩赐的一根鱼竿和一篓鱼。只是他们并没有各奔东西,而是商定共同去找寻大海,他俩每次只煮一条鱼,他们经过遥远的跋涉,来到了海边,从此,两人开始了捕鱼为生的日子,几年后,他们盖起了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子女,有了自己建造的渔船,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2、哲学的基本问题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一些哲学家曾经谈到过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黑格尔认为:“(思维与存在的对立)是哲学的起点,这个起点构成哲学的全部意义。”(《哲学史讲演录》第3卷,第325页。)费尔巴哈指出:“神是否创造世界,即神对世界的关系如何,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关于关于精神对感性、一般或抽象对实、类对个体的关系如何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属于人类认识和哲学上最重要又最困难的问题之一,整个哲学史其实只在这个问题周围绕圈子”。(《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第621页。)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19页1)、恩格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科学规定思维:指人的意识、精神,即主观的精神活动。存在:指客观物质世界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以理论浓缩的方式再现了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远古的萌芽形式古代的朴素形式中世纪经院哲学形式近代的完全形式现代形式灵魂与肉体、外部世界的关系问题世界的本原是“原始物质”,还是“理念”的问题一般和个别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人及其活动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特殊表现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
第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第一、思维和存在的地位问题,即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是本原的,谁是第二性的、是派生出来的。——“是什么”的问题(本体论)第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也就是思维能否反映存在的问题,即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即世界是否可知?——”可知否”的问题(认识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两个方面——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答,区别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决定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凡以知,物之理也,可以知,人之性也。荀子康德的自在之物不可知庄子的鱼之乐休谟的怀疑论2).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观中的贯彻什么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应用于研究社会历史就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就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也就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谁决定谁的问题。
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归根到底就在于对这个问题给予了不同的解答。历史唯物主义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则,历史唯心主义则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和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区别与联系联系: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观中的贯彻和具体表现,并不意味着有两个基本问题。区别:社会存在和一般存在并不完全等同。一般存在包括了社会存在,还包括整个自然界。而社会存在则是指社会历史领域中的客观物质现象和过程,一般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3).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所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②如何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解决哲学的其它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决定着一定哲学派别的方向和路线。③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们实际工作中的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
第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的实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的实质,就在于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只有这一个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名词的唯一涵义就是如此。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的实质物质意识何者为第一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唯物主义的最高、最科学的形态—辩证唯物主义。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由某种或几种原始物质演化发展而来,万物由它产生,最后又还原复归于它。中国:金木水火土古印度:地水火风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1)西哲—15世纪之前,中哲—19世纪中叶之前。(2)根本观点:用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原初”的物质形态解释世界本原,如水、火、气等,并认为物质形态是运动变化的。(3)直观性、猜测性。
五行说赫拉克利特(Herakleitos,约前540~前470)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与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相适应,出现了一批以培根、霍布斯、洛克为代表的英国唯物主义者。18世纪法国革命是一次较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而以拉美特里、狄德罗、霍尔巴赫、爱尔维修等为代表的法国唯物主义哲学是“战斗的唯物主义”,它的传播成为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的先导。19世纪德国的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1)西哲——15-19世纪。(2)根本观点:自然界、物质是世界的基础,意识是物质的属性和反映。力图把哲学与自然科学结合起来,以理性反对迷信,以科学反对宗教神学和“君权神授”。(3)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
霍布斯狄德罗霍尔巴赫(1588-1679)(1713-1784)(1723-1789)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唯物主义世界观建立在现代科学成就的基础上;把辩证法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创立了唯物史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1)19世纪以后。(2)克服旧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的弊病,建立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包括自然界和社会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形态。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把主观精神(例如我的“感觉”、“经验”、“心”等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作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世界不过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物质意识何者为第一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
把人的某种主观精神(感觉、心灵、意志、意识、观念等)作为惟一的真实存在和世界的本质。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禅宗惠能的佛学主观唯心主义中国宋代哲学家陆九渊认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宋代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明代大哲学家王阳明认为: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明代王阳明的主观唯心主义王阳明看花(主观唯心主义)王守仁是我国明代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尝筑室故乡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有个小故事,很能说明他的哲学思想。一次,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出去游玩,朋友指着山中的花树问他:“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树在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认为心(即人的主观意识)是万事万物的根本,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心的产物。“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典型地说明了他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观点。(《传习录》下,《全书》卷三页二十七)出发点:否认物体的客观存在,只承认感觉。推论:物就是一些“观念的集合”,或“感觉的组合。”结论说:“存在就是被感知。”最后导致唯我论。英国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西方近代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乔治·贝克莱(GeorgeBerkeley,1685—1763)在其《人类知识原理》一书中,提出了“存在就是被感知”的著名论断。贝克莱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知识的对象就是观念。我们所能知道的只是观念,而不是观念之外的事物。观念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相反,外在事物是“一些观念的集合”,离开了感觉或经验的“纯客观存在”是不可理喻的。他还认为,物体的广延、形状、运动完全是相对的,是随着感觉器官的结构或位置的变化而相应变化的,因此,它们完全依赖于人心,而不是存在于人心之外的任何地方。“存在就是被感知”是一个站在常识和经验论的立场上难以驳倒的命题。据说,有一天,贝克莱和友人约翰生散步,不小心碰上了一块石头。约翰生便问:“在碰到这块石头产生痛觉以前,它是否存在?”贝克莱回答说:即使此前我没有感知它的存在,还有别的人感知它的存在。即使人人都没有感知它的存在,也还有一个全知、全能、全善的无限精神即上帝在感知它的存在。“存在就是被感知’’是哲学史上最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命题。不过,尽管“存在就是被感知’’这一命题十分荒谬,但贝克莱在西方近代哲学中第一次突出强调了人类认识的主观性和相对性问题。著名科学家、相对论的创立者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假如贝克莱生活在今天,相对论很可能会被他所发现。叔本华:世界是我的意志和表象物质意识何者为第一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例如被虚构出来的离开人和物质世界的“道”、“理”、“理念”、“绝对观念”等等)确定为世界的基础,当作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物质世界只不过是“客观”精神的产物,认为物质世界是由某种非人类、超自然的“客观精神”派生的。朱熹的理一元论客观唯心主义“理”是唯一的最高存在。朱熹认为:“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地万物三纲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理在事先”是朱熹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命题。程朱学派的“理”是指一般性的概念、观念、原则。“理”化生万物的图式:太极(理)---阴阳(气)---万物。毕达哥拉斯:“数”是世界的本原客观唯心主义在古希腊的著名代表是柏拉图,他认为客观上存在着一种称为“理念”的精神本体,现实世界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影子,人们要靠回忆来把握这个最本质、最真实的“理念”。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一元论“绝对精神”:黑格尔认为,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出现之前,不依赖人,也不依赖自然界,客观地存在着一种“宇宙精神”,黑格尔称之为“绝对精神”或“绝对观念”。这是唯一真实存在的东西,它是整个宇宙的基础,是一切存在的源泉。黑格尔通过极端抬高人的理性,来抬高人的地位,反对宗教封建思想。通过夸大人的精神的主观能动性来把人的“自我意识”、“理性”说成是客观存在的宇宙万物的真实存在。“依照思想、建筑现实”。他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思想、理念的产物。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
对作为世界本原的精神的具体规定不同感觉经验等“主观精神”主观唯心论“道”和“绝对理念”等“客观精神”客观唯心论物质意识何者为第一性有无同一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可知论不可知论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可知论思维能够反映存在,世界可以被认识物质意识何者为第一性有无同一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可知论不可知论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割裂主客体相对主义其他分析命题:所有的唯物主义者和绝大多数唯心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物质意识何者为第一性有无同一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可知论不可知论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不可知论否认思维能够反映存在,认为世界在原则上是不可以认识的,或至少是不可以彻底认识的。物质意识何者为第一性有无同一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可知论不可知论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割裂主客体庄子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S6)是中国战国时期哲学家。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庄子强调用自然的原则反对人为。他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他认为自然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人为的一切都是不好的。因此,不要以人的有目的活动去对抗自然命运,不要以得之自然的天性去殉功名。庄子以自然为自由的观点有两重性:一方面要人完全顺从自然命运的安排,认为“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这是一种乐天安命的宿命论;另一方面也包含着人只有遵循自然规律而活动才会感到自由的合理因素。庄子还对逻辑思维能够把握宁宙发展法则的观点提出了种种责难,并认为以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知识是不可能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己。”庄子的责难揭露出逻辑思维中的矛盾,促使人们去思考,有积极意义。但他得出不可知论的结论,却是错误的。濠梁之辩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tiao,白鱼)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
秋水】物质意识何者为第一性有无同一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可知论不可知论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相对主义庄子梦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庄子•
齐物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也矣。
--【庄子•
养生主】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庄子•
齐物论】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的内容
地位、作用不同认识论以本体论为前提和出发点;对本体论的不同回答,决定了认识论的不同性质。二元论二元论的特点:——认为世界有思维和存在两个平行独立的本原;——不可能保持在唯物和唯心观念中的中立和独立地位,必然最终陷入唯心主义。笛卡尔的二元论
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两个,即心灵和物体,这二者是彼此互不依赖、各自独立存在的两个实体。二元论的根本矛盾和最大困难是,它不能说明心灵和肉体互相一致和统一这个最明显的事实。①社会根源唯心主义的萌芽: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和科学知识极端缺乏不能解释做梦现象,因而就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无法解释自然界的现象如打雷、闪电和水旱灾害等,认为在这个世界之外还存在着某种超自然的精神力量,自然力被人格化,最初的神就产生了,这里面就包含着唯心主义的萌芽。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的根源在生产发展过程中,人们作用于自然界,改变着自然界,就逐渐认识到周围事物是不依赖人的主观意识而存在的东西,这就是自发的唯物主义思想的萌芽。唯物主义思想的萌芽: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正确认识正式形成理论形态的哲学:阶级分化的产物,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离一些人脱离体力劳动去专门从事脑力劳动,能够对实践经验、科学知识进行理论的加工,从而形成唯物主义哲学。那些垄断着理论活动的剥削阶级的思想代表,又往往会夸大精神的作用,并且把它系统化、理论化,这就使唯心主义得以产生和发展。
在阶级社会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是革命阶级和反动阶级的对立和斗争在哲学上的反映。一般说来,唯物主义反映并服务于进步阶级的利益,唯心主义反映并服务于反动阶级的利益。
阶级根源
统治阶级夸大自己精神的作用。“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孟轲认识根源唯物主义根源于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主观是客观的反映,认识是实践的产物。唯心主义产生于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分裂。思维方法的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是唯心主义世界观产生的认识根源。
“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列宁选集》第二卷第715页“哲学唯心主义是把认识的某一个特征、方面、部分片面地、夸大地……发展(膨胀、扩大)为脱离了物质、脱离了自然的、神化了的绝对。”—《列宁选集》第二卷第715页列宁如果人们任意夸大主观能动性,把主观能动作用夸大到不受物质世界发展规律制度的程度,以为意识可以创造一切,就会陷入唯心主义。把复杂的认识过程的某一片断、某一方面孤立起来,加以歪曲、夸大,也就会导致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把感觉看成是唯一的存在,是决定一切的东西,这就成了主观唯心主义,如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如果把理性认识的作用加以夸大,把概念说成是唯一的存在,决定一切的东西,那就成了客观唯心主义,如柏拉图、黑格尔都是如此哲学的“重要问题”:世界的存在状态问题辩证法:主张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的世界观方法论,
用联系、运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主张世界静止不变和事物孤立存在
的世界观方法论,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辩证法古代朴素辩证法唯心辩证法唯物辩证法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从而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辩证法(dialectics)一词来源于希腊文dialego,其意为“对话”和“论战”,原意是在辩论中用来揭露对方议论中的矛盾并克服这些矛盾的方法。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世界
亚里士多德的继承者在编纂亚氏著作时,把论述有形物体的东西的学问称作“物理学”(physics),把论述概念以及一般宇宙观的学问放在物理学后面,称作“物理学之后”或“后物理学”(metaphysics)。中国学者严复根据《易•系辞》中所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将其译为“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思想的表现4、哲学的时代性、民族性和阶级性1)时代精神的精华第一、哲学家论哲学与时代的关系“哲学并不站在它的时代以外,它就是对它的时代的实质的知识”。“每个人都是他那时代的产儿。哲学也是这样,它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时代。”黑格尔马克思强调:“哲学家的成长并不像雨后的春笋,他们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第二、哲学语言的思辨性不能否定哲学内容的现实性它是在时代要求明显地或隐蔽地推动下的一种追求,是以哲学的方式来解答时代向人们提出的问题。哲学体系往往以哲学家个人的名字命名,但它并非仅仅属于他个人。每个哲学体系都有自己的个性,但这种个性是受时代制约的。第三、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可以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也可以是时代的糟粕。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时代精神精华,就在于它符合时代的进步要求,抓住时代的主题,回答了时代提出的迫切问题。
第四、哲学不可能是永恒不变的第五、真正的哲学必须面对时代2)哲学的民族性第一、不同的民族共同体都有自己不同的哲学第二、哲学的民族性表现在各种哲学在思维方式、范畴运用、价值观念和作品风格都有自己的民族特点冯友兰论中国哲学、印度哲学与希腊哲学的特点三种哲学与宗教的联系印度哲学与宗教的联系最为紧密,它可以说是对宗教(婆罗门教、蓍那教和佛教)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精致思辨和系统论证。希腊哲学与宗教的联系最不紧密,它可以说是与神话世界观相决裂的产物。中国哲学处于这两个极端之间,它对宗教的态度可以说是若即若离,无可无不可。冯友兰三种哲学的表达思想的方式和风格—希腊哲学:最为思辨,充满着论辩、推理和证明等说理方式。—印度哲学:说教,因明学是宣讲教义的工具。—中国哲学:较多地采用警句箴言、引证比喻,这些表达方式介于说理与说教之间。希腊哲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的差别从各自关注的中心看古代西方:注重作为纯客体的自然,因而自然哲学较发达古代中国:注重人伦,即人际关系中的伦理道德,因而道德哲学较为突出。从范畴运用看古代西方:矛盾、一多、感性理性、质量、肯定否定古代中国:理气、有无、动静、形神、知行;从思维方式看古代西方:强调的是主体与客体的对立和划分,它们明于天人之分,讲求观察、实验、理性的方法,一般来说擅长分析;古代中国:是以天人合一方式出现的主客体统一的思维方式,它强调主体,强调依靠主体的内在意识和道德实践来实现主客体的统一,它运用的是反求诸己的内省方法,一般来说擅长综合。3)哲学的阶级性俄国著名哲学家普列汉诺夫指出:“各阶级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是各不相同的,是依照各阶级的地位、需要、意图,以及各阶级的相互斗争程度而改变的。”普列汉诺夫论哲学的阶级性第一、某种哲学体系的阶级属性,并不完全取决于哲学家本人的阶级出身。第二、判断一个哲学体系阶级性质的标准并不是根据哲学家的出身和他们对自己体系的看法,而是看在现实的斗争中,这种哲学体系以及由其引出的政治结论,究竟是对谁有利。第三、哲学体系的阶级性并不排斥哲学的学术性在一个哲学体系中,有些论述政治性强些,有些学术性强些,这取决于这个哲学判断或命题与它们的经济和政治利益的关系。哲学的阶级性并不排斥某个哲学体系中可能包含的真理因素及其对人类文化的积极贡献。
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敢于公开承认自己的阶级性呢?这是由无产阶级的阶级本质所决定的,无产阶级是人类历史上最进步、最革命的阶级,它的阶级利益从根本上说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一致的。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同时这也是人们仅仅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都要进行的(现在也和几千年前一样)一种历史活动,即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
—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话语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伟大的革命性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发展的产物、是阶级斗争的产物、也是科学思想发展的产物。它克服了以往旧哲学的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使哲学不再是囊括科学知识在内的包罗万象的知识总汇,不再是脱离科学基础而凌驾于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而变成了以外部物质世界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为对象的研究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将唯物主义观点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建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第一次使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统一起来,建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第一次在实践基础上使革命性与科学性高度统一起来,创立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完整的哲学体系;第一次将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使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作为哲学的最高原则。(175)哲学要从总体上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首先就要探讨世界的本质和人的存在方式,探讨自然、社会、人类是在什么基础上统一起来的。这是哲学世界观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高于以往一切哲学的地方就在于,它把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能动的实践活动辩证地统一起来了。这是哲学世界观的深刻变革。
第一个问题的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二)、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
1、哲学物质观的发展(1)古代的朴素的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地位:哲学物质观发展的第一个历史形态。特点:它肯定世界的物质性,但是它把作为世界本原的物质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泰勒斯(约前624~前547)水,万物始基
——水是万物不可须臾离开的;如胎儿生活在羊水中,如生命离不开水。阿那克西曼德:万物的始基是“无限者”阿那克西米尼“空气”赫拉克利特(约前540~前480)火,逻各斯是万物的本源德谟克利特(约前460~前361)原子,机械性。德谟克利特的“原子”
古希腊哲学家、原子论者德谟克利特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灵魂在内,都是由原子这种不可分割的物质粒子组成的。原子是永恒的,由原子所组成的整个自然界、整个世界也是永恒的。原予本身不变化,但能运动。原子的数量是无限多的,但它们之间没有性质的不同,仅有大小、形状、次序和位置的区别。世界万物由于构成它们的原子在大小、形状、次序和位置上的不同,而形成千差万别的性质。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地方,是“非存在”。原子在虚空中互相碰撞,形成旋涡运动,从而互相结合形成万物。原子分离,事物就灭亡。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古代印度的“四根”说在根本点上是正确的。但是,它也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第一,这种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在当时并不能被科学证实;第二,它把万物归结为某种可以感知的具体的物质形态,这就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对古代唯物主义物质观的评价(2)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地位: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第二个历史形态。内容:它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而原子及其属性(如质量不变、广延性、不可分性)都是不变的。世界上形形色色、无限多样的不同性质的现象、事物,都是原子的结合和分离,在空间位置的变化所造成的。霍布斯的“物体”托马斯·霍布斯(ThomasHobbes,1588—1679)是17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机械唯物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论物体》、《论人》、《论公民》、《论社会》和《利维坦》等。霍布斯运用机械力学的观点和几何学的方法构建了一个包括论物体、论人、论国家与论社会在内的哲学体系。“物体”是霍布斯哲学体系的基本范畴。霍布斯认为,世界上真实存在着的只有物质所构成的物体。他说:“哲学的对象,或者哲学所处理的材料,乃是每一个这样的物体:这种物体我们可以设想它有产生,并且可以通过对它的思考,指导它同别的物体加以比较,或者是,这种物体是可以加以组合与分解的,也就是说,它的产生或特性我们是可以认识的”。霍布斯给物体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他说:“物体是不依赖于我们思想的东西,与空间的某个部分相合或具有同样的广延”。显然,霍布斯所说的物体具有如下特征:它不依赖于我们思想而客观存在;占有一定的空间;能为人们所认识。霍布斯所说的物体概念基本上接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霍布斯还认为,经院哲学所奉的上帝”,如同说“圆的方形”一样荒谬。对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的评价合理性:这种物质观,和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相比,是一个重大的历史的进步。以近代自然科学为依据,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自发的、直观的、猜测的性质。缺陷:第一,它把特定的物质形态误认为物质一般,把原子的个性错看成是物质的共性。第三,它把原子作为世界统一的物质基础,就割裂了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不能把唯物主义一元论贯彻到底,因为用原子论无法解释社会现象。第一,发现某些元素具有放射性现象,在放射过程中,一种元素会转化为另一种元素,例如镭,经过放射之后,就生成了另外两种新的物质:隋性气体氮和氡。居里夫人发现了镭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上有两大发现第二,是电子的发现,就是说,发现原子当中还有电子这一更小的微粒,而且电子的质量可以随着自身速度的变化而变化。汤姆逊发现了电子问题当时一些物理学家却无法解释这些现象,于是就做出了“原子非物质化”了的错误结论,唯心主义此时也乘机向唯物主义发动了新的进攻,叫嚷“物质消灭了”,“唯物论被驳倒了”等等。究竟物质被消灭了没有呢?唯物论究竟被驳倒了没有呢?案例无限小的粒子世界
从古至今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们,都希望能够找出物质甚至宇宙的基本组成。古希腊时,自然哲学家们如留基伯和德谟克里特就提出了原子论,认为世界万物是由原子和虚空构成的。但人类真正理解宇宙万物的基本构成是从自然科学的出现开始的。在自然科学的探索中,人们发现了分子,把分子当作最基本的物质。应当说,科学家发现分子是一个重要的进步。随后,科学家发现分子其实还不是物质的最基本结构,因为分子还可能会发生变化,所以一定是比分子更基本的结构重新组合,才会导致分子发生变化。这样,人类又发现了原子的存在,并由门捷列夫整理出“周期表”这个规律性。然而,在当时物质的基本元素有将近100种,所以原子也不是最基本的东西。另外,当时对于电磁学的研究早已经发现原子并不是真正的不带电,而是处于正负电相等的平衡状态。这样,科学家们就希望把原子分解得更彻底。这个研究过程经历了几个阶段。首先,科学家们发现原子中有带正电也有带负电的结构,带负电的部分质量很小,而且是单独一个一个地出现,这就是“电子”。而带正电的部分,占了原子的绝大部分质量,而且所有正电荷都集中在一处,即“原子核”。于是,原子就被分成了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两个部分。接着,科学家发现,虽然电子的质量跟电荷成一定比例,几个负电荷就是几倍质量,但带正电的原子核就不是这样。原子核的电荷加倍的时候,它的质量通常不只增加一倍。人们认为原子核一定还混杂了一些不带电的东西才会变得这么重,于是就提出了不带电的“中子”和带正电的“质子”的概念。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初期,物理学家才找到了中子。这个发现直接推动了原子弹的研发。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美苏积极发展核武器,双方都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进行基础物理研究,特别是基本粒子的研究。于是,新的粒子也不断被发现。由于当时发现的“基本粒子”实在太多,有人就联想到这些“基本粒子”可能像当初的“基本元素”一样,其实是由更基本的粒子组合而成的。于是,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就提出了“夸克模型”和“部分子模型”,用以解释质子、中子、其他粒子及更小结构的问题。由于这些粒子的确在质量以及电荷等性质上有明显的规律性,因此夸克模型以及部分子模型的观念对这些粒子的特性预测得很成功,提出这些模型的科学家和宣称发现了夸克的实验室获得了诺贝尔奖。夸克模型主宰了近30年来粒子物理发展主流。
早期研究中子、质子结构时所提出的夸克模型只提出两种夸克,但很快实验物理学家就发现有些粒子无法用这两个夸克的组合来解释。因为有些新粒子的性质跟质子、中子很像,是一个质量大了非常多倍的未知夸克。所以,他们就推测这是一个新夸克,这个夸克就被命名为“奇夸克”(s)。之后,科学家们又发现了魅夸克(c)、底夸克(b)和顶夸克(t)。著名华裔科学家丁肇中博士就是因为证实了魅夸克的存在而获得诺贝尔奖的。除了夸克以外,还有一类被称为“轻子”的粒子,这一类粒子以很早就已经被发现的电子为代表。后来,陆续又发现了比电子重大约207倍的“渺子”和3484倍的“淘子”。
一般说来,所有的粒子都可以分为传递各种作用力的“规范子”(gaugeboson)和构成物质的“粒子”,粒子这一类里面又分为“轻子”和“夸克”两类,而轻子和夸克又可以根据带电荷数各分成两类。像轻子就可以分成中性的“微中子型轻子”和带—1个基本电荷的“电子型轻子”。每一个家族中又有三个成员,称为有三“代”。如电子型轻子依质量大小顺序就有“电子”、“渺予”和“淘子”三代,而微中子型轻子也有对应的“电子型微中子”、“渺子型微中子”和“淘子型微中子”三代,微中子的质量到目前还是一个未解之谜。1998年5月,日本神冈山实验室曾宣称找到了微中子有质量的间接证据,不过确实情况如何还有待其他实验室的重复实验才能确定。
夸克则分成上型夸克和下型夸克两类。上型夸克依照质量大小有“上”、“魅”和“顶”三代夸克,它们都带+1/3基本电荷,其中的顶夸克质量远超过其他粒子,一直到1994年才被实验室找到。下型夸克则有“下”、“奇”和“底”三代夸克,它们都带有—1/3基本电荷。目前粒子物理所能探索的最小结构只到夸克和轻子。但是,根据以往数千年来的经验,很多人都不同意这些就是宇宙最终的基本结构,所以探索宇宙最终结构的努力一直没有停止过。上述自然科学对于基本粒子的探索过程,说明基本粒子不是人类想像的产物,而是世界客观存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是符合物质世界的本来状况的。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1)恩格斯指明了制定和把握哲学物质概念的方向早在19世纪八十年代,恩格斯就澄清了物质概念和它所概括的种种具体物质形态之间的关系,指出:“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2)列宁第一次给物质下了一个完备的科学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感觉到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3)把握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坚持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
唯心主义一元论二元论唯物主义一元论
物质范畴的意义
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同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可知论反映论不可知论先验论
物质范畴的意义
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克服了旧唯物主义
特别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物质=物质的具体形态物质=原子物质=客观
c
实在性物质范畴的意义第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第四,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体现了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是构成彻底的唯物主义的出发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人类实践活动的客观实在性,并把它包括到对物质概念的理解之中,从而把客观性原则贯彻到了历史领域,建立起统一地说明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反对了不可知论。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了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现代自然科学对物质的认识与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物质形态
传统物质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现在七态:
等离子体;超固态;輻射场态;反物质态。反物质与暗物质
阿尔法磁谱仪:在阿尔法国际空间站上捕捉宇宙中的反物质和暗物质。强子对撞机:欧洲核子中心→上帝粒子(希格斯粒子)→暗物质粒子。思考题
现代自然科学对物质的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进一步证实、发展还是可以推翻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二)、意识的起源和本质地球上“最美的花朵”
——“思维着的精神”1、意识的起源1)、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的意识意识的起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的意识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的意识与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反映的客观内容;反映的形式;是否需要语言。无机物
反应特性
物质
岩石风化空谷回音低等生物刺激感应性
细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第19课 科学技术的重大成果课件
- 2024年专业电工施工协议典范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上)
- 2024年度层电梯厅装潢协议模板
- 2024年无薪实习劳动协议
- 2024年仓库租赁法律协议细则
- 2024年型车辆采购协议
- 2024届安徽省合肥高升学校高三八校第一次适应性考试数学试题试卷
- 2024建筑业劳务施工协议文本
- 2023-2024学年浙江省温州市九校下期第二次质量考评(3月)高三数学试题
- 网络工程职业生涯展示
- 《汽车钣金喷涂技术》 课件 任务11.2车身钢制外板外形修复机修复
- 不锈钢电镀工艺流程
- IgG4相关疾病的护理查房
- 景区服务提升培训课件
- 体育行业的运动场馆安全规范培训
- 小区大门改进方案
- 医院建设目标及规划
- 2024年中考历史九年级上册重点知识点复习提纲(部编版)
- 眼科门诊经营方案
- 《声声慢(寻寻觅觅)》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