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重要词句,感受演讲词通俗易懂、生动的语言风格,学习演讲稿的写作。文化传承与理解:领悟中国传统教育里“格物致知”真正的内涵和意义和格物致知的现实意义。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演讲者的观点;梳理演讲者的思路,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理解演讲中事例对于观点的印证作用。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演讲者的风格,学习基本的演讲技巧,尝试演讲稿的写作。教学目标:1.了解演讲者的观点,领悟格物致知的内涵和现实意义。2.梳理演讲者的思路,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3.理解演讲中事例对于观点的印证作用。教学重点:1.梳理梳理演讲者的思路,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2.理解演讲中事例对于观点的印证作用。教学难点:领悟格物致知的内涵和现实意义。教学过程及内容:一、导入新课有这样一则消息:四川一名女高中生以较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入学后,她的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老师大为恼火。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请同学们说说,造成这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同学们说得十分在理,重理论,轻实践,最终就有可能导致高分低能的状况,这在当前高速发展的创新型社会中,是一个致命伤,这样的学生很难适应时代的需要,我们也应当避免成为这样的人。那么该怎么做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或许能给我们诸多启示。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整体感知1.了解作者。丁肇中(1936年1月27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汉族,祖籍山东省日照市涛雒镇。1962年获得美国密西根大学物理学博士,1969年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以与自己中文姓氏“丁”类似的英文字母“J”将那种新粒子命名为“J粒子”)。后来有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在他领导的实验小组里,中国派去的同志约占半数,这些科学工作者在他精心指导下正从事基本粒子的研究工作。2.小组活动:速读课文,结合课文批注,找出标示论题的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承上启下的段落、各段的关键句等,并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明确:本文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标题)。全文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2段):提出论题,即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第二部分(3—12段):针对论题进行回答分析,该部分可分为三层。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第二层(6—11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第三层(第12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第三部分(第13段):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目标导学二:理清思路,解析事例1.这篇演讲是如何层层推进、思路清晰地阐述观点的?明确:这篇演讲的主体部分首先提出演讲的主题——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之后从中国的传统教育引出“格物致知”,并与现代学术关联起来。在具体分析中,演讲者先讲传统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并举了明代大理论家王阳明的例子;再讲现代观念中真正的“格物致知”的内涵和重要性。谈完“格物致知”的精神后,演讲者将目光放到中国学生身上,并以自己在国内和国外的求学经历,特别是受挫的经历,告诫大家要摆脱传统教育偏理论轻实验的缺点。最后,他又从学术研究话题,扩大到如何应对当下的世界环境,提升了演讲的现实意义。2.找出中的事例,谈一谈作者是如何运用事例来印证自己的观点的?有什么好处?明确:(1)借王阳明“格”竹苦思头痛的失败的事例,论述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借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论述实验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借中国学生成绩好而面临研究工作却束手无策的事例论述了中国学生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借作者的亲身经验论述以埋头苦读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2)把抽象的、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浅显化,使得听众容易接受并得到启示。用自己的亲身经验为证,真实而亲切,有助于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取得更好的演讲效果。目标导学三:精读课文,理解观点探究1:“格物致知”是丁教授点出论题后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结合课文,说说它的意义是什么。明确:①丁教授认为在传统教育意义上“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②丁教授认为其真正意义是“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这意义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探究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明确: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探究3:结合课文,说说我们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精神?明确:提倡“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有三点:①这是由传统中国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了的;②这是被科学进展的历史和实验的过程证明了的;③这也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所不可少的。目标导学四:学以致用,升华拓展1.我们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了“格物致知”精神,了解了真正的“格物致知”是要通过自己亲身的实地实验的,这种精神在自然科学的领域极其重要。同学们,你们已经开始了物理、生物等自然学科的学习,请说说你们在这些自然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是如何体现“格物致知”精神的。明确:比如做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实验时,同学们人人动手,把乒乓球放在漏斗下,从漏斗颈向下吹气。而有一位同学做完此实验后,继续联想到把乒乓球放到漏斗颈上从漏斗体向上吹气,这时乒乓球就悬浮于空中,使实验现象更加具有挑战性。这位同学正是通过动手实验,发挥“格物致知”精神,才发现流体压强与流速有关的物理现象,获取到真正的自然学科知识。2.文章中说到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即中国传统教育不重视实验精神的培养。果真如此吗?如果不是,请大家举出例子。明确:不是。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正是只有对春风的观察实践,才能有这样的神来之笔。“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正是对外界事物观察凝结而出的诗歌。苏东坡“格”山而成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对生活学习的具体探察才得到的真识。因此,说中国传统教育不重视实验精神的培养也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三、课时作业课文说:“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请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研究人文科学”和“在个人行动上”也要重视实验精神呢?并把你的看法写成片段作文。明确: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并能写一点心得笔记,读写能力都能有所提高。“研究人文科学”也要重视实验精神。因为人文科学思想也是从实践中产生的。毛泽东同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木材加工钢材物流合同范本
- 学校食堂刀具管理制度
- 高三上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 2025幼儿园卫生健康安全教育计划
- 名师工作室课程改革工作计划
- 第一学期教务处招生宣传计划
- 五年级科学实验复习计划
- 外语教师专业发展读书计划
- 物流运输交通优化方案
- 幼儿园法律法规知识讲座计划
-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材分析课件
- Unit+1+Cultural+Heritage+Grammar导学案 高中英语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 跌倒坠床的评估及预防课件
- 自闭症机构与家长协议书
- 压缩空气管道施工组织设计
- 《建筑防水构造(CPS反应粘结型防水材料)》
- 第1课调查旅游意向(课件)四年级下册信息技术粤教版
- 跨境电子商务基础与实务PPT全套完整教学课件
- 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服务规范
- 032021年英语高考全国甲卷研读语法填空详解
- COMMERCIAL INVOICE 商业发票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