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_第1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_第2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_第3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_第4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____铜仁学院2010.4.第1页,共76页。第一章总论

1903年美国教育心理学之父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标志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一、研究对象:研究教育条件下人的心理现象,揭示其活动规律。二、任务:揭示人的心理在教学条件下如何通过学习实现发展。三、研究内容:四、学科性质:五、学习意义:第2页,共76页。第二章学习概述

第二节基本概念一、广义的学习概念:人或动物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二、学习种类:1、根据学习方式不同分:接受学习、发现学习。2、根据对学习材料加工方式的不同分:意义学习、机械学习。(奥苏伯尔将有意义的学习由简到繁分为五类:符号、概念、命题、概念与命题的运用、解决问题与创造)第3页,共76页。3、根据学习的内容不同分:知识学习、技能(心智技能、操作技能)学习、行为规范学习。4、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第4页,共76页。第二节学习的基本理论一、联结派学习理论

(强调刺激与反应的联系、联结)(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二)桑代克的联结学习理论1.试误说:学习的过程是盲目尝试错误的过程,在反复的尝试中,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得以形成。2.学习原则:练习律、效果律、准备律。第5页,共76页。(三)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学说1.两类条件反射:(应答性和操作性)2.操作条件反射形成的原理:个体自发反应的结果,影响到反应以后发生的概率,即一个操作发生后,有强化刺激尾随,则该操作的概率就增加,反之减弱。第6页,共76页。二、认知派的学习理论(一)格式塔顿悟说:学习是对整个问题情景的突然领悟,其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二)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学习包括获得、转化、评价三个过程。第7页,共76页。(三)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理论(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P1351.基本观点: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何为有意义?(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P136何为接受?所学内容同化于已有的认知结构中。

2.先行组织者(四)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第8页,共76页。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1.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是一种从个人经验背景出发而推测出来的合符逻辑的假设)学习的关键不在于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在于学生自己建构知识。2.建构的过程是主体按自己的经验方式主动的生成过程。3.因经验的不同,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有所差异,通过合作学习可调整、丰富对问题的理解。4.强调创建与学习有关的真实世界的情景,注重让学生解决现实问题。(学习特性:建构性、主动性、社会性、情境性)第9页,共76页。课堂练习1、标志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代表著作及教育家是()A.桑代克及其著作《教育心理学》B.夸美纽斯及其《大教学论》C.斯金纳及其《程序教学》D.布鲁纳及其《教育过程》2、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依据是()A.学习的方式

B.学习的内容C.学习的目的

D.学习的层次第10页,共76页。3、技能学习最终要解决的是()A.知与不知的问题

B.会不会做的问题C.认知策略形成与否的问题

D.认知结构能否建立的问题4、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与情境性的理论是()A.格式塔的顿悟说

B.认知发现理论C.认知同化理论

D.认知建构理论第11页,共76页。5、提出学习的认知同化理论的心理学家是()A.桑代克

B.奥苏伯尔

C.托尔曼

D.布鲁纳6、

经典条件反射是指()A.将不诱发反应的中性刺激与一个能诱发反应的刺激相匹配,致使中性刺激最终能诱发同类反应的过程B.某种情境与某种反应之间的联结C.个体的自发反应与某一刺激间建立了联系D.某种刺激与某种情境之间建立了联系第12页,共76页。7、

试误说认为学习的实质是()A.尝试错误的过程

B.建立某种刺激或情境与某种反应之间的联结C.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

D.某一操作发生的概率

因随后出现的强化刺激而增加。第13页,共76页。8、我国心理学家主张将学习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学习。9、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什么是先行组织者?11、从优化自己教学行为的角度,谈建构主义对自己有何启发?第14页,共76页。12、强调创建与学习有关的真实世界的情境,注重让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理论是()A.格式塔的顿悟说

B.认知发现理论C.认知同化理论

D.认知建构理论13、斯金纳认为学习就是()A.内部构造完形

B.尝试错误的过程

C.操作行为的获得

D.主动形成认知结构14、桑代克提出了哪几条学习规律?第15页,共76页。第三章学习动机

第一节概述一、动机的含义、功能: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其构成成分是:内驱力和诱因

。动机具有激活、指向、维持三种功能。二、奥苏伯尔对学习内驱力的分类(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第16页,共76页。影响三、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效果的关系1、耶克斯---多德森定律:P105.

⑴动机的强度与学习效率成倒U型曲线关系,顶点处是动机最佳水平。⑵动机的强度的最佳水平因任务难度不同而不同。2、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既一致又不一致。(思考:还有什么中间变量影响学习效果?)第17页,共76页。第二节学习动机理论一、强化理论二、需要层次理论(学习就是为了追求自我实现)三、成就动机理论T=f(M×P×I)阿特金森认为成就动机可分为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两类四、成败归因理论P112(六个方面、三个维度)五、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对强化的分类;有哪两种期待?)第18页,共76页。第三节学习动机的培养一、创设外部条件,激发学习动机1、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2、正确运用竟争、考试与评比;3、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二、从内部动机入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1、认识学习意义,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3、确保教学内容、方法的新颖与变化,4提高成功的机率。第19页,共76页。三、充分利用反馈与评价的作用四、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第20页,共76页。课堂练习1、班杜拉将强化分为三种形式:外部强化、()、自我强化。A.正强化B.负强化C.精神强化 D.替代强化2、不同的归因,对学生的影响不同,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形成的努力归因是一个()A.内部但可控的归因 B.内部但不可控的归因C.外部但可控的归因 D.外部但可控的归因第21页,共76页。3、推动、引导和维持人们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力量或内部机制是()

A.学习目的 B.学习兴趣 C.学习动机 D.学习态度

4、两名在测验中都取得了高分的学生,一名自信心增强,一名则觉得自己运气不错,这是因为他们()

A.成就动机水平不同 B.学习目标不同

C.归因方式不同 D.家长的期望不同第22页,共76页。5、下面属于附属内驱力的是()A.儿童对鲜艳的颜色表现出明显的兴趣B.学生在学习期间力图用学习成绩来取得名次C.学生为了得到家长的称赞D.学生把探索天文的奥秘本身作为学习的动力6、认为动机包括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及附属内驱力的心理学家是()A.阿特金森 B.多德森 C.布鲁纳 D.奥苏伯尔7、“杀一儆百”属于()A.替代性强化 B.直接强化 C.自我强化 D.内部强化第23页,共76页。8、阿特金森将成就动机分为

。9、学习动机具有激活、指向和

功能10、需要层次论的倡导者是()A.斯金纳 B.桑代克C.巴甫洛夫 D.马斯洛11、学习内驱力和

是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12、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的,它们之间往往以

为中介。第24页,共76页。13、根据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当学生从事较容易的作业时,教师应使其心理紧张程度控制在A、较高水平B、较低水平C、非常低水平D、中等水平14、名词解释:耶克斯---多德森定律15、如何培养与激发学习动机?第25页,共76页。第四章知识的学习

1.领会(获得)2.巩固(保持)3.应用(提取)

感知→形成表象理解→形成概念第26页,共76页。第一节概述一、什么是知识二、知识的分类(一)根据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分:1、感性知识;2、理性知识。(二)根据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分:1、陈述性知识;2、程序性知识(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三)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对知识学习分类P137(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第27页,共76页。第四章第二节知识的获得

(通过直观和概括两个环节来实现)一、知识直观(一)知识直观的类型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二)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这是知识学习过程的第一个阶段,(保持和提提取是另两个阶段)第28页,共76页。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2、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第29页,共76页。二、知识的概括(一)概念的获得:概念的形成与概念的同化(二)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2、正确运用变试3、科学地进行比较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持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第30页,共76页。第三节知识的保持一、记忆系统及其特点(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二、遗忘的规律及理论解释(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衰退说、干扰说、同化说、动机说)三、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科学复习,组块化编码,适当过度学习。)第31页,共76页。第五章技能的学习一、技能的定义(与知识、能力不同)、分类(操作技能、心智技能)二、操作技能形成的四个阶段(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熟练)三、心智技能的三个特点四、心智技能形成的阶段P160(活动的定向、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无声的外部言语、内部言语活动)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第32页,共76页。课堂练习1、概念的获得通常有两种方式:P145即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2、由于反映形式的不同,知识可分为

。3、程序性知识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及动作技能。第33页,共76页。4、根据技能的性质和表现形式可分为()技能和操作技能。A.学习 B.记忆C.运算 D.心智5、心智技能的特点是()A.物质性、外显性、简缩性B.观念性、内隐性、简缩性C.物质性、外显性、展开性D.观念性、内隐性、展开性第34页,共76页。6、在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时,以不同角度、方面变换事物的非本质属性,以便揭示其本质属性的方法是()A.定势 B.功能固着 C.变式D.迁移7、了解智力活动的动作结构,明确运动方向,属于下列哪个阶段的特点()A.原型定向 B.原型操作 C.原型内化 D.操作定向第35页,共76页。8、解释遗忘的理论有同化说、动机说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运用

及组合律等感知规律,可以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实现有效的观察10、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A、先快后慢B、先慢后快C、前后一样快D、没有规律第36页,共76页。11、问答题: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12、短时记忆的容量为()A.7±2个组块 B.较小 C.较大D.巨大13、()认为遗忘是一个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有积极与消极之分。A.衰退说 B.干扰说 C.同化说 D.动机说第37页,共76页。第六章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第一节概述一、基本概念1、道德2、道德行为3、道德品质(品德)4、道德性5、道德感6、德育第38页,共76页。二、品德的心理结构1.道德认识(知识、观念体系):2.道德感3.道德意志4.道德动机5.道德行为方式第39页,共76页。第二节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一、皮亚杰的研究1、研究方法:对偶故事法2、研究结论P284二、柯尔伯格的研究1、研究方法:两难故事法2、研究结论:三阶段六水平P285第40页,共76页。第三节品德学习的过程、条件一、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P2901、遵从(从众、服从)2、认同3、内化二、品德学习的条件1、外部条件(家庭环境、学校与同伴群体、社会文化条件)2、内部条件(智力水平、个人信念)第41页,共76页。第四节品德培养的方法(注意唯智论者与行为派在此问题上的局限)一、晓之以以理,提高认识1、传授道德知识2、进行价值澄清(价值观辨析)3、开展小组道德讨论4、利用群体规定第42页,共76页。二、动之以情,引起共呜1、情感感染,以情育情;2、情景引发,因境育情;3、引导理解,以知育情;4、舆论强化,以群促情。第43页,共76页。三、导之以行,落实行动1、激发愿望2、组织训练3、自我强化4、适当的奖励与惩罚5、树立榜样,促进迁移第44页,共76页。第七章学习策略

第一节概述一、什么是学习策略二、与学习方法的区别三、学习策略的分类第45页,共76页。第二节典型的学习策略一、认知策略P185(一)复述策略:有意识地将学习材料及长时记忆中的内容在工作记忆中重复出现,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对象上,更长久地保存信息。(二)精细加工策略: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加工,理解其深层意义。是一种充分利用已有经验来理解新信息的方法。第46页,共76页。1、人为联系的策略(形象联想、谐音联想、歌谣口诀)

2、内在联系策略(摘录与划线,记笔记、列提纲、标题)(三)组织策略对学习材料进行系统有序的分类、整理与概括,使之结构合理化(与精细加工相比,更侧重于对学习材料内在联系的建构)第47页,共76页。1、群集法(归类)法2、绘知识图(概论图)3、利用表格第48页,共76页。二、元认知策略P195

对认知过程全过程进行指导、监控与调节的高级学习策略。1、计划策略2、监视策略3、调节策略第49页,共76页。三、资源管理策略1、学习时间管理2、学习环境管理3、学习努力与心境管理4、学习工具利用5、社会性人为资源利用第50页,共76页。第八章问题解决能力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一、问题包含的三个基本成分P228二、问题解决的主要影响因素(社会、个人、问题情景)P235三、问题解决的过程分为: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三、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头脑风暴法。P248第51页,共76页。课堂练习1、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行为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与倾向叫做()A、道德B、品德C、道德行为D、心理品质2、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这种深层加工策略属于()A、复述策略B、精细加工策略C、组织策略D、元认知策略。第52页,共76页。3、列提纲、利用图形、表格等策略属于()A.精细加工策略 B.组织策略C.复述策略 D.元认知策略4、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接近,这是品德形成的

阶段。第53页,共76页。5、科尔伯格的()对于研究和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有积极促进作用,后来成为研究儿童心理研究的经典方法之一。A.对偶故事法 B.正直测验法C.两难故事法 D.价值澄清法6、在集体之中群策群力,互相启发,尽可能多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创造性思维训练方法是()A.头脑风暴训练 B.自我设计训练C.发散思维训练 D.推测与假设训练第54页,共76页。7、阅读完某段文章后,学生问自己:“我理解了吗?”“这一段讲的是什么内容?”“我能记住吗?”这是属于()A.复述策略 B.元认知策略的应用C.资源管理策略 D.精细加工策略第55页,共76页。8、元认知策略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影响问题解决的问题情境因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柯尔伯格将道德判断分为________个水平,_________个阶段。第56页,共76页。11、问题解决就是要把问题的

状态转换成

状态。12、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发展有哪几个分段?13、影响问题解决的个人因素有哪些?第57页,共76页。第九章学习的迁移

第一节概述一、什么是学习迁移二、迁移的种类

1、正迁移与负迁移

2、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3、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4、一般迁移与特殊迁移第58页,共76页。第二节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一、形式训练说(沃尔夫)迁移是心理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迁移是自动的、无条件的。二、共同要素说(桑代克)迁移是由于两种学习情景中有相同的要素。迁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而且是有限的。第59页,共76页。三、经验类化理论(贾德)迁移是由于两种学习存在共同的原理。是在理论知识基础上,通过与实际情况接触,与成概括化经验的结果。四、关系转化理论(格式塔学派)某种学习情景中对学习对象某种关系的顿悟可迁移到另一个有相应关系的学习情景中到去。五、认知学派的迁移理论P217奥苏伯尔认为:认知结构的变量(可利用性、可辨别性、稳定性)影响着新的学习。第60页,共76页。第三节促进迁移的教学(学生迁移能力的形成有赖于教学)一、精选教材:突出学科的基本结构、内容的基础性和概括性、事实材料的典型性。二、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做到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三、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处理好学习的先后次序,有意地沟通具有相似性的学习。四、传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的意识。第61页,共76页。第十章教学设计

第一节概述一、什么是教学设计P341:对教什么和怎么教进行设计二、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1、系统性原则2、程序性原则3、可行性原则(A、符合主客观要求,B、具有操作性)。分析P344的创造性原则第62页,共76页。三、教学设计的三个基本问题P3441、我要去哪里?-------目标制定2、我如何去那里?-------学习者起始状态的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与组织、教学方法与媒介的选择。3、我怎么判断我已到达了那里?-----教学评价。第63页,共76页。第二节教学目标设计一、教学目标的分类(一)认知目标:1、知道2、领会3、应用4、分析5、综合6、评价。(二)情感目标:1、接受2、反应3、形成价值观念4、组织价值观念体系5、价值分成体系个性化。(三)动作技能目标:(略)第64页,共76页。第三节达成目标的诸要素的分析与设计(手段的设计)(略)第65页,共76页。二、教学目标的表述(一)行为目标:用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来陈述教学目标。应具备三个条件P252。1、具体目标2、产生条件3、行为标准(二)心理与行为相结合的目标第66页,共76页。第四节教学评价一、教学评价的概念: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二、教学评价与测量、测验的关系:测量和测验是对学习结果的客观描述,而教学评价是对客观结果的主观判断与解释。三、有效测验的特征(基本要求)第67页,共76页。1、信度2、效度(了解三种效度)3、难度4、区分度第68页,共76页。课堂练习1、体现了垂直迁移的具体事例是()A.汉语拼音的学习影响英语字母的发音

B.“角”的概念的掌握影响“直角”、“平角”等概念的学习

C.“石”字的学习影响“磊”字的学习

D.在学校形成的爱护公物的习惯影响在校外的行为表现第69页,共76页。2、下列属于教学目标的情感目标的是()

A.领会 B.评价 C.反应 D.模仿3、按照布鲁姆等人的认知教育目标分类,代表着最高水平的认知学习目标是:()

A.综合B.运用C.评价D.领会

第70页,共76页。4、()指测验结果的一致性或稳定性,表示测量的可靠性。A.效度 B.信度 C.区分度 D.稳定度5、行为目标是用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来陈述的教学目标,它的表述具备三个要素,①具体目标②产生条件③____________。第71页,共76页。6、认为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或经验中通过概括产生泛化的共同原理的学习迁移理论的代表人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