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练习-统编版高考历史 一轮复习_第1页
专题四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练习-统编版高考历史 一轮复习_第2页
专题四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练习-统编版高考历史 一轮复习_第3页
专题四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练习-统编版高考历史 一轮复习_第4页
专题四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练习-统编版高考历史 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四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考点01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1-5)考点02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6-10)考点03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11-15)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隋唐宋组成的第二帝国带开放性,相比之下,明清组成的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下列体现“收敛性”的是()A.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B.废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C.设内阁,使其成为新的决策机关

D.设军机处取代内阁,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2.明代宦官组织直接归皇帝统辖,机构极为庞大,共设有二十四衙门。清初,将二十四衙门并为十三衙门。康熙时期,又将宦官划归内务府管辖,内务府的慎刑司对不法宦官有先拿后奏之权。清代这些举措()A.杜绝了宦官对政治的影响 B.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C.说明传统制度已趋于僵化 D.反映了专制制度的自我完善3.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十分重视整顿服饰礼制。他废弃了元朝的服制,上采周汉、下取唐宋,严格等级,对服饰制度作出新的规定。职官朝服,仍承冠冕古制。文武百官凡遇大祀、冬至等重要礼节,不论职位高低,都要戴梁冠,穿赤罗衣裳。朱元璋的举措意在()A.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B.提倡官服平等一致C.强化政权正统地位 D.警示官员勤政尚俭4.胡椒,原产地为印度,郑和下西洋后,被引种至南洋地区,并被大量贩运到中国,首次成为大众消费品,甚至还被政府用来支付官员和士兵的薪水。这一现象()A.使得明政府垄断了南洋的胡椒生产 B.直接冲击了明朝闭关锁国的政策C.推动了明朝和南洋地区贸易的发展 D.给明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5.下图是1644年艺术家项圣谟的自画像(局部)。画中作者背倚一株大树,抱膝而坐;肖像部分全用墨笔白描勾画,不用色彩,而大树及远处山峦,则全用朱色,并题“江南在野臣”款。此画作()A.说明作者追求田园安逸生活 B.体现出市民阶层的艺术旨趣C.反映出宫廷绘画的工整谨细 D.折射出政局动荡的社会现实6.清代军机大臣“由大学士、尚书、侍郎内特旨召入”,(内阁)大学士出现内外中堂之分,入职军机处的内中堂承担军机处的重要职责,留守内阁的外中堂处理中央常规事务。内中堂的出现()A.导致中央行政机制紊乱 B.提高了中枢决策的效率C.埋下了内阁擅权的隐患 D.不利于军机处发挥职能7.清政府规定京官在五品以下,外官在四品以下,初次委任时,均须朝见一次皇帝,文官由吏部、武官由兵部分批引见。这一规定()A.推动了京官与外官的交流 B.利于增加行政官员的数量C.促进了文官与武官的配合 D.成为加强皇权的重要手段8.清朝统一全国后,划明朝的两京十三布政使司为十八个行省;在东北、外蒙和新疆设立五个将军辖区;在科布多设立参赞大臣辖区和西藏办事大臣及达赖喇嘛辖区、西宁办事大臣辖区等;在云贵地区则推行土司制度。这些措施()A.打破旧行政区划以加强中央集权 B.对巩固国家的统一发挥重要作用C.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D.体现了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9.昭莫多战役后,康熙帝认为“塞外其地不毛,运粮尤苦,不可妄动”。康熙五十四年,他派人在喀尔喀蒙古牧地察勘地亩,试图让军队从事农耕。康熙五十五年初,又决定“今岁停止进兵,候种地及一应事务预备完毕,审察两下军情,再行定夺。”这表明康熙帝()A.以农耕吸引蒙古百姓归顺清朝 B.从缓和满汉矛盾出发重视农耕C.强化后勤保障以保卫北疆安全 D.让军队农耕戍边防备殖民侵略10.清朝历代皇帝都把广州贸易所获利益作为私人利益的重要来源,海关监督由内务府授权,负责把广州每年海关税收多达855000两的现银输入统治者的私囊,因此广州有“天子南库”之称。这种现象()A.使得广州保持着贸易开放状态 B.表明闭关锁国未影响外贸发展C.说明政府在财政上依赖于广州 D.为近代海关管理制度奠定基础11.颜之推(约531~595)“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之畜,园场之所产。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的家训享千秋盛名,而明人的家训中则较多出现“男子要以治生为急,农工商贾之间务执一业”。由此可知,明代()A.工商业者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B.社会习俗逾越礼制现象趋普遍C.理学盛行促进了社会思想解放 D.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价值观念12.市镇是在集市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区域工商业中心。有学者对明清时期苏州府、松江府所属市镇的数量变化情况进行了统计(见如表),据此可反映出()年代1550年以前1551—1722年1723—1861年1862—1911年苏州府102128157264松江府59113167369A.江南市镇经济呈现持续发展的态势 B.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C.“苏湖熟,天下足”的经济地位形成 D.近代通商口岸开放冲击了江南市镇13.王夫之抨击“孤秦”的同时,又肯定秦始皇抵抗匈奴的政策。他还对历史上勾结、投降少数民族政权的韩王信、石敬瑭等人进行批判。这实际上反映了()A.明清之际民族矛盾的尖锐 B.人们对理学崇尚空谈不满C.封建社会渐趋衰落的事实 D.社会上对明朝灭亡的反思14.黄宗羲提出“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顾炎武倡导“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可见黄宗羲和顾炎武均主张()A.分化事权以提高行政效率 B.重设丞相以削弱君主专制C.小国寡民以维护天子威严 D.民主选举以实现地方自治15.清代作家刘继庄曾写道:“余观世之小人,未有不好看戏者。”作家焦循写道:“郭外各村,于二八月间,递相演唱,农樵渔夫,聚以为欢,由来已久。”这体现了戏曲()A.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 B.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领域C.雅俗共赏的艺术特色 D.成为民间重要的娱乐方式第Ⅱ卷(非选择题55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洪武元年明太祖召孔子后人孔克坚(任元朝国子祭酒)觐见,克坚称疾不往。明太祖敕谕:“朕率中土之士,奉天逐胡,以安中夏,以复先王之旧。虽起自布衣,实承古先帝王之统……天命所在,人孰违之?闻尔抱风疾,果然否?若无疾而称疾,则不可。谕至思之。”孔克坚急忙觐见。明太祖说:“尔年几何?”孔克坚说:“臣年五十有三。”明太祖说:“尔年虽未耄,而疾婴之,今不烦尔官,但尔家先圣之后,为子孙者不可以不务学。朕观尔子资质温厚,必能承家,尔更加诲谕,俾知进学,以振扬尔祖之道,则有光于儒教。”过了几天,又召见孔克坚说:“尔祖明先王之道,立教经世,万世之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实有赖焉。故尔孔氏高出常人。常人且知求圣贤之学,况孔氏子孙乎?尔宜勉尔族人,各务进学。”又说:“朕不授孔克坚以官者,以其先圣之后,特优礼之,故养之以禄而不从之以事也。”——整理自《明太祖实录·卷三十一》(当时史官记录)材料二洪武元年十一月十四日臣孔克坚,谨身殿内对百官,面奉圣旨:“老秀才近前来,你多少年纪也?”对曰:“臣五十三岁也。”上曰:“我看你是有福快活的人,不委付你勾当。你常常写书与你的孩儿,我看资质也温厚,是成家的人。你祖宗留下三纲五常垂宪万世的好法度。你家里不读书,是不守你祖宗法度,如何中?你老也常写书教训者,休怠惰了。于我朝代里,你家里再出一个好人呵不好?”二十日于谨身殿西头廊房下奏上位:曲阜进表的,回去。臣将主上十四日戒谕的圣旨,备细写将去了。上喜曰:“道与他,少吃酒,多读书者。”前衍圣公国子祭酒克坚记。——孔克坚所记录撰写的石碑原文(今存孔府)请回答:(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太祖宣召孔克坚觐见的原因。(5分)(2)请从两份记录中提取可信内容,简述上述召见的概况,并指出这两份记录的不同之处。(10分)17.统一台湾是康熙帝捍卫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举措。阅读下列材料:(10分)材料在三藩之乱即将平定时,康熙帝的注意力便转向台湾。康熙二十年,郑经病死,台湾内乱,郑克塽继位。康熙帝认为时机成熟,决策进征台湾。他起用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授以专征之权。施琅亲统水师大军进军澎湖与郑军决战,大获全胜。清廷在发动军事进攻的同时,又进行和平招抚,封郑克塽为汉军公,其他将领部属也都分封录用。收复台湾后,有大臣主张“宜迁其人,弃其地”,而施琅则坚持认为“弃之必酿成大祸,留之诚永固边圉”,康熙帝决定采纳施琅的建议,台湾的行政建制从此与内地划一。这对国家统一、对台湾经济、社会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康熙帝解决台湾问题的有利条件与合理策略。(5分)(2)据材料,简析康熙帝解决台湾问题过程中体现出的政治智慧,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统一台湾的重要意义。(5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根据《东京梦华录》的记载,开封大街小巷,店铺林立,勾栏瓦舍,热闹异常。皇城正南门(宣德门)南去的大道叫御街,两边称御廊,准许商人买卖交易。御街南去过州桥,直至朱雀门,两边酒楼、饭店、香药铺、茶馆、商店、夜市直到三更。自州桥东转为东大街,经相国寺前门至宋门,有鱼市、肉市、金银漆器铺等。自州桥西转为西大街,有珠玉铺、鲜果行,等等。皇城东华门夕卜,铺席热闹,附近的潘楼街是大商人云集的场所。珠玉、彩帛、香药等铺席,“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严。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桑家瓦子(戏场)有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其中莲花棚、牡丹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这些瓦子除做戏演出外,还有卖茶、卖画、卖衣、卖饭等。——摘编自《简明宋史》材料二明朝中后期,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红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使许多耕地可改种棉花、蚕桑等经济作物。在松江府,妇女们“晨抱棉纱入市,易木棉花以归,机杼轧轧,有通宵不寐者”,枫泾镇成为棉纺业专业市镇。随着工商业市镇的勃兴,由中小商人和手工业者构成的市民阶层壮大,明代阶级结构发生新变化。——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1)根据材料一,概括东京出现哪些“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7分)(2)根据材料二,归纳明朝中后期农业和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8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明朝后期,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国传统史学进入了一个转型发展期。延续数百年的程朱理学走向没落,经史考据之实学思潮兴起,并且出现了早期的启蒙思潮。士大夫对理学的批判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启蒙思想的发展。顾炎武作为明清之际的“三大家”之一,他在史学方面的建树,反映和促进了这一时期史学的嬗变与转型。顾炎武历史观中的唯物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民本思想,即对普通劳动者历史作用的认识和认识论等方面上。顾炎武认为“天子一位”,君主只是一个爵位,是人民“推举”而来的,没有绝对的贵胄,君主要重视人民。在认识论上,顾炎武的学识是建立在自身的实践基础之上的,他通过自己的学识与实践正确论证了“感性”和“理性”的关系。他认为,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前提,必须建立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摘编自金海峰《浅析17-18世纪中西方史学的嬗变与转型》材料二地理大发现之后,特别是17世纪,西方传教士在深入世界各地传播基督敏思想的同时,也把西方各地的信息资料带回了欧洲,使西方人了解到不仅欧洲人创造了自己的文化,地球上其他民族也创造了自己的文化。哥白尼的“日心说”沉重地打击了托勒密的“地心说”和种种神学,以此为开端的科学革命乃至牛顿三大定律的提出,拓宽了学者们的研究视野。伏尔泰提出了以理性主义为核心的文化史观,从而把人类精神的进步放在了应有的位置。伏尔泰的史学观批判地继承了笛卡儿建立在逻辑推理基础上的唯理主义。伏尔泰举起理性主义大旗,并使理性主义成为他的文化史观萌生的哲学基础。此外,在《风俗论》中,伏尔泰进一步把视野投向整个世界,勾勒了作为整体的世界范围内的人类生活图景。——摘编自刘明《伏尔泰理性主义史学思想管窥—以<路易十四时代>为中心》(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顾炎武和伏尔泰史学思想的相同之处。(5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伏尔泰和顾炎武史学思想出现的背景。(5分)(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顾炎武和伏尔泰对史学的发展给我们的启示。(5分)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A.是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题意不符,故A错误;B.是明朝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符合题意,故B正确;C.内阁没有决策权,故C错误;D.内阁并没有被军机处取代,故D错误。故选:B。2.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宦官专权现象明显,清朝通过“将宦官划归内务府管辖,内务府的慎刑司对不法宦官有先拿后奏之权”加强对宦官的管辖,反映君主专制制度在不断完善,故D正确;A项“杜绝”说法绝对,排除;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故排除B;C题干不能体现,排除。故选:D。3.答案:C解析: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整顿服饰礼制意在规范社会秩序,强化政权正统地位,C项正确;加强中央集权主要涉及的是地方治理,A项错误;B项与“严格等级”不符,故排除;根据材料看不出“勤政尚俭”,D项错误。4.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胡椒,原产地为印度,郑和下西洋后,被引种至南洋地区,并被大量贩运到中国,首次成为大众消费品,甚至还被政府用来支付官员和士兵的薪水”并结合所学可知,胡椒在中国是大众消费品,甚至还被政府用来支付官员和士兵的薪水,但是胡椒在南洋大量种植,这必然推动明朝和南洋地区贸易的发展,C项正确;A项错在“垄断”,排除A项;明朝并非闭关锁国政策,排除B项;胡椒用来支付官员和士兵的薪水,有助于减轻政府财政负担,排除D项。故选:C。5.答案:D解析:由材料可知,在野臣项圣谟抱膝而坐,景色全用“朱色”,这反映出作者对明朝灭亡的悲叹,折射出政局动荡的社会现实,因此D项正确;A项“安逸生活”从材料无法得出,排除;B项“市民阶层”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工整谨细”从材料无法得出,排除。6.答案:B解析:军机大臣由皇帝“特旨召人”,“内中堂”专门承担“重要职责”,有利于加快国家机要事务的决策过程,B项正确。7.答案:D解析:官员朝见皇帝的规定有利于加强皇帝对官员的了解、控制,有利于皇权的加强,D项正确;这一规定推动了京官、外官与皇帝的交流,排除A项;官员被分批引见给皇帝与行政官员数量的增加无关,排除B项;据材料“文官由吏部、武官由兵部分批引见”可知,这一规定并不能促进文官与武官的配合,排除C项。8.答案:B解析:清朝对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措施,体现了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的特征,这样的管理方式对巩固国家统一有重要作用,B项正确。9.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塞外其地不毛,运粮尤苦,不可妄动”“试图让军队从事农耕”“候种地及一应事务预备完毕,审察两下军情,再行定夺”可以看出康熙帝强化后勤保障以保卫北疆安全,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都与题意不符.故选C。10.答案:A解析:材料“海关监督由内务府授权,负责把广州每年海关税收多达855000两的现银输入统治者的私囊”体现的是广州贸易是清代天子重要的个人利益来源,这有利于使得广州保持着贸易开放状态,A项正确;闭关锁国政策影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排除B项;当时清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来源是农业,排除C项;材料中的信息与近代海关管理制度格格不入,排除D项。故选:A。11.答案:D解析:考查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社会经济发展冲击了四民等级秩序,故选D项。据所学,明清时期在传统经济政策下商人的政治地位仍旧低下,故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礼制,故排除B项;据所学,理学强调三纲五常,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故排除C项。12.答案:A解析:由统计表看出,明清时期苏州府、松江府所属市镇的数量不断增长,说明江南市镇经济呈现持续发展的态势,故选A。13.答案:A解析:材料的主旨在于强调王夫之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思想,这与他所处的特定历史时代有关,A项正确。B项与题无关,排除;王夫之抨击“孤秦”,批判君主专制,这与封建社会衰落、反思明朝灭亡教训有关,但不是本题的主旨,排除C、D项。14.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分治之以群工”“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可得出他们主张分化事权以提高效率,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宰相制度的兴废和地方自治的实施,排除B、D项;小国寡民不是两人的要求,排除C项。15.答案:A解析:材料“余观世之小人,未有不好看戏者”“郭外各村,于二八月间,递相演唱,农樵渔夫,聚以为欢”,反映了与民众生活关系密切,农闲时期民众非常喜欢看戏,A项正确。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渗透到社会生活各领域,排除B项;“雅俗共赏”材料体现不出来,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戏曲在民众中的影响,而且仅是农闲时期,因此不能得出是重要的娱乐方式,排除D项。16.答案:(1)原因:儒家思想(理学)是当时的正统思想,孔克坚是孔子后裔,具有象征性;明太祖为强化新政权的正统性与合法性(与元政权争夺正统地位);利用儒家的天命观维护统治;重视纲常伦理,教化民众,确立明朝的统治思想。(2)概况:洪武元年(明朝初立),明太祖召见孔子后裔孔克坚。明太祖询问了孔克坚的个人情况,并诫勉其承继孔子思想,光大儒学,但却没有委任曾任元朝国子祭酒的孔克坚以官职。明太祖在此次召见中表明了对儒学的态度,肯定了儒学的重要地位,也使明政权获得正统性。不同之处:材料一《明太祖实录》以文言文书写,材料二碑记则属于口语;材料一有经过史官修饰,材料二较为原始(反映细节、较具体);材料一记述了召见的背景,材料二回避了召见背景;材料一有孔克坚托病不应诏的情节,材料二没有;材料一与材料二对于第二次召见的内容描述不一致;材料一记载了不委任孔克坚官职的原因,材料二记载不详。解析:(1)根据材料“孔子后人孔克坚(任元朝国子祭酒)觐见”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明朝时期理学是当时的正统思想,而孔克坚是孔子后裔,具有象征性;根据材料“朕率中土之士,奉天逐胡,以安中夏,以复先王之旧”可知,明太祖以中原正统自居,驱逐少数民族政权,安定华夏,恢复先王正统,说明明太祖为强化新政权的正统性与合法性;根据材料“实承古先帝王之统……天命所在,人孰违之?”可知,明太祖以正统自居,利用儒家的天命观维护统治;根据材料“尔祖明先王之道,立教经世,万世之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实有赖焉”“你祖宗留下三纲五常垂宪万世的好法度”等信息可得出重视纲常伦理,教化民众,确立明朝的统治思想。(2)概况,根据材料“洪武元年十一月十四日臣孔克坚”“老秀才近前来,你多少年纪也?”“你祖宗留下三纲五常垂宪万世的好法度。你家里不读书,是不守你祖宗法度,如何中?”“朕不授孔克坚以官者,以其先圣之后,特优礼之,故养之以禄而不从之以事”等信息可得出,明太祖在洪武年间,召见孔子后人孔克坚,并通过询问了解了孔克坚的个人情况,肯定孔圣人留下的三纲五常垂宪万世的好法度,诫勉其承继孔子思想,光大儒学,但却没有委任曾任元朝国子祭酒的孔克坚以官职。明太祖以正统自居,表明了对儒学的态度,肯定了儒学的重要地位,也使明政权获得正统性。不同之处,根据材料“《明太祖实录·卷三十一》(当时史官记录)”“孔克坚所记录撰写的石碑原文(今存孔府)”可知,材料一《明太祖实录》以文言文书写,材料二碑记则属于口语;根据材料出处可知,材料一是当时史官记录的内容,有经过史官修饰,材料二是石碑原文,属于原始史料,相比材料一更为具体,详细;根据材料一“闻尔抱风疾,果然否?若无疾而称疾,则不可。谕至思之”等信息可知,材料一有孔克坚托病不应诏的情节,材料二没有;根据材料“朕不授孔克坚以官者,以其先圣之后,特优礼之,故养之以禄而不从之以事也”可得出材料一记载了不委任孔克坚官职的原因,材料二记载不详。17.答案:(1)有利条件:大陆政局趋于巩固;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台湾发生内乱。策略:统一指挥权;军事进攻与和平招抚相结合;设置台湾府。

(2)政治智囊:善于抓住机遇;善于用人,用人不疑;目光长远。意义: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保卫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解析:(1)有利条件:根据材料中“在三藩之乱即将平定时,康熙帝的注意力便转向台湾。康熙二十年,郑经病死,台湾内乱”可得出三藩之乱即将平定;台湾内乱;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清代实力强大。策略:根据材料中“他起用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授以专征之权”可得出重用人才,授以专征之权;根据材料中“清廷在发动军事进攻的又进行和平招抚”可得出武力威慑与政治招抚并用;根据材料中“台湾的行政建制从此与内地划一”可得出建制管理。(2)智慧:根据材料中“他起用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授以专征之权”可得出善于用人,用人不疑;根据材料中“清廷在发动军事进攻的又进行和平招抚”可得出因剿寓抚;根据材料中“康服帝决定采纳施琅的建议,台湾的行政建制从此与内地划一”可得出以国家大义为出发点,维护国家统一。意义:根据材料中“这对国家统一、对台湾经济,社会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可得出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了台湾与大陆的交流,有利于台湾地区的开发等方面。18.答案:(1)新景观:城市布局打破坊市界限和时间界限,商业活动限制放宽;城市经济功能增强,商业贸易更繁荣;市民文化的兴起活跃了城市经济市场;出现了比较完善的饮食娱乐服务设施。原因:商品经济发展;政治中心的影响;政府商业政策放松。(2)新变化:高产农作物传入;粮食产量增长;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家庭手工业日益市场化;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影响:推动了人口的增加,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地矛盾;促进生产关系变化,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推动市民阶层壮大,阶级结构出现新的变化;推动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新的经济形式对封建制度起到一定的瓦解作用;推动新的社会思潮出现。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店铺林立,勾栏瓦舍,热闹异常”“夜市直到三更”“桑家瓦子有大小勾栏五十余座……除做戏演出外,还有卖茶、卖画、卖衣、卖饭等”等信息并结合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等知识,从坊市界限被打破、商业贸易繁荣、市民文化兴起、服务设施比较完善等方面概括即可。第二小问在第一小问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征,从经济发展、政治中心、商业政策等方面进行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许多耕地可改种棉花、蚕桑等经济作物”“晨抱棉纱入市,易木棉花以归”“工商业市镇的勃兴”“明代阶级结构发生新变化”等信息逐条概括即可。第二小问可在第一小问答案的基础上结合明朝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