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书信文化_第1页
浅谈书信文化_第2页
浅谈书信文化_第3页
浅谈书信文化_第4页
浅谈书信文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书信文化在电子信息时代的今天,很少有人提笔给家人写信,与朋友作书,发个短信、E—mail,打个电话,已成为时尚,同时也是快捷生活的一种体现,更是当今人的追求。但是,这一切都少了款款的情、浓浓的意。书信似乎已淡出历史舞台,似乎就要永远地走出人们的视线了,可是信札始终是人类独特的文化杰作与精神遗产。当我们静观古往今来的书信发展,我们可以体味到其博大情深的文化底蕴,也能体会到浪漫优美的文化内涵。书信在我国起源很早。有记载较早的一封信,是春秋时代郑国的大夫郑子家?o晋国正卿赵宣子(即赵盾)的信,是郑子家派了一个通讯官送去的,即“使执讯而与之书”。《诗经?小雅》有句曰:“岂不怀归,畏此简书。”这是以竹简为书简的最早记载之一。诗作于西周宣王时代,已有2800多年了。古代把一般的书信叫“书”,如汉代司马迁《报任安书》、魏曹植《与德祖书》、唐白居易《与元九书》、宋黄庭坚《答洪驹父书》、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明宗臣《报刘一丈书》等等。除此之外书信还有“函”、“札”、“尺牍”、“尺翰”、“尺素”、“简”等名称。而最富有特色的名称却是以下几种。、花笺笺,古代无纸,削竹为笺,《说文解字》谓:“笺,表识书也。从竹。到有纸之后,笺指信纸。花笺是一种小幅的用华贵纸张制成并饰有花纹的纸张。可供题诗写信之用,也就是把笺引申为信札、书信。古时花笺纸很多,有五色笺,南朝陈徐陵《玉台新咏序》:“五色花笺,河北胶东之纸。”有锦色笺,宋朝戴表元《感旧歌者》:“牡丹红豆艳春天,檀板朱丝锦色笺。头白江南一樽酒,无人知是李龟年。”有谢公十色笺,杨文公亿《谈苑》载韩浦寄弟诗云:“十样蛮笺山益州,寄来新自浣花头。”谢公笺出于此乎。可见,“谢公笺”是谢景初出意造的十色书信用笺。还有百韵笺、玉水笺、冷金笺等。而最负盛名的是蜀笺中的“薛涛笺”。《往都谈资》载:花笺古已有名,至唐而后盛,至薛诗而后精。唐代名笺纸,又名“浣花笺”。亦名“松花笺”、“减样笺”、“红笺”。唐代诗人李贺有诗云:“浣花笺纸桃花色,好好题词咏玉钩。”元人所著《琅?h记》中有这样一首情诗:“花笺制叶寄郎边,江上寻鱼为妾传。郎处斜阳三五树,路中莫近钓翁船。”诗中的“花笺制叶”实际是指笺的花纹美丽,同时还要把笺的外形剪成叶子的形状。可见花笺不仅是指纸的花纹,还指纸的形状。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花笺就是书信。二、鸿雁传书“鸿雁传书”的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中“苏武牧羊”的故事。据载,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汉朝使臣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匈奴君主)扣留,他不肯就范,单于便将他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无人区牧羊。19年后,汉昭帝继位,汉匈和好,结为姻亲。汉朝使节来匈,要求放苏武回去,单于便谎称苏武已经死去。后来,汉昭帝又派使节到匈奴,见到了和苏武一起出使匈奴并被扣留的副使常惠。在一天晚上常惠秘密会见了汉使,把苏武的情况告诉了汉使,并想出一计。于是汉使“往见单于,称天子射猎长安上林苑,得一雁,足系帛书,言武在某一泽中。单于闻言,惊视左右,”只好把苏武放回。有关“鸿雁传书”,民间还流传着一个凄美的故事:唐朝薛平贵远征在外,妻子王宝钏苦守寒窑数十年矢志不移。有一天,王宝钏正在野外挖野菜,忽然听到空中有鸿雁的叫声,勾起她对丈夫的思念。动情之中,她请求鸿雁代为传书给远征在外的薛平贵,好心的大雁欣然同意,可是荒郊野地哪里去寻笔墨?情急之下,她便撕下罗裙,咬破指尖,用鲜血写下了一封盼望夫妻早日团圆的家书,让鸿雁捎去。其实,鸿雁传书原系虚拟的故事,但后世却越传越真。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北宋?王安石《明妃曲》)“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北宋?晏殊《清平乐》)“沙上未闻鸿雁信,竹间时有鹧鸪啼。”(五代?李?Z《浣溪沙》等)李清照词云:“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大雁在这里是传书的信使。三、双鲤典出汉代乐府民歌《饮马长城窟行》,辞曰:“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意思是说,有远方来客,送给蔡邕一对鲤鱼,命儿辈剖开鲤鱼烹食,却发现鱼腹中有一尺长的帛书。书信上讲的是劝他多加餐饭,同时还表达了长久思念之苦。因这首烹鱼得书的民歌,演绎出了鲤鱼传书的故事。相传,三国吴人葛玄与河伯书信往还,就令鲤鱼充信使。这故事的源流更久远,我国古代神话中说,早在商朝末年,当姜太公在渭水边垂钓的时候,就曾捕获一条鲤鱼,这鱼肚里有一封信,预告他以后被封在齐地。后来他辅助周武王打天下成功,果真被封在那里。这里说的“双鲤鱼”,并非真是两条鲤鱼,而是形若鲤鱼的信函,在此用以代称书信。唐代自贞观(627--649)年间始,就有用厚茧纸制信函,形若鲤鱼,两面俱画鳞甲,腹中可以藏书,名曰“鲤鱼函”。在纸张没有出现以前是用两块刻为鲤鱼形状的木板上下一夹,其内是用白色的绢帛做的书,木板分则为二鱼,故称双鲤。以双鲤为书的诗歌比比皆是。如“手携双鲤鱼,目送千里雁。”(王昌龄《独游》)“蒿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李商隐《寄令狐郎中》)“不见伊人久,曾贻双鲤鱼。”(清人宋琬《喜周华岑见过》)《敦煌曲子词?鱼游春水》:“凤箫声绝沆孤雁,望断清波无双鲤。云山万重,寸心千里。”字面上好像是清波上无双鲤跳跃,其实是指千里之外,烟波浩淼,音信全无。唐诗人孟浩然的诗中也说得很明白:“尺书如不吝,还望鲤鱼传。”岑参:“水底鲤鱼幸无数,原君别后垂尺素。”宋苏轼的“淮上东来双鲤鱼,巧将书信渡江湖。”刘克庄的“鲤鱼不寄江南信,绿尽菖蒲春水深。”他们说的都是这个意思。四、黄耳狗传书说的是晋初大诗人陆机的故事。《晋书》有载,陆机养着一只骏犬,耳朵是黄色,因此名叫黄耳,甚受主人喜爱。陆机被召久寓京师洛阳,十分想念江南华亭(今上海松江)家乡的亲人,却苦于没人传书,便当作笑话对黄耳说:我家久不通信,你能为之传递消息吗?不想这只狗竟然摇尾出声,似乎表示答应。陆机大为惊诧,立即写了书信装在一个竹筒中,绑在黄耳的颈上,放它出门。黄耳自寻道路南行。居然找到了老家。它还把家乡亲人的回信转带给在洛阳的陆机。此后因以为常,黄耳狗经常为两地传递书信,成了狗信使。黄耳狗传书由此而来。唐代诗人李贺《始为奉礼忆昌谷山居》有“犬书曾去洛,鹤病悔游秦”,元张翥《余伯畴归浙东简郡守王居敬》有“家信十年黄耳犬,乡心一夜白头乌”,都是用的这个典故。黄庭坚的“白云行处应垂泪,黄犬归时早寄书”,马致远的“天涯自他为去客,黄犬信音乖”。苏东坡有首咏狗诗,没有题目,只有这么一个诗序:“余来儋耳(贬职至海南),得吠狗,曰乌嘴,甚猛而驯,随予迁合浦,过澄迈,泅而济,路人皆惊,戏为作此诗。”此诗共二十句,其中有“何当寄家书,黄耳定乃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花笺、双鲤、鸿雁是常见代书信的意象,它优美典雅,给人无穷的想象。如晏殊《清平乐》:“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红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黄耳狗代书信,古代文人偶有所用。黄耳狗三字是没意境,还是在诗歌中音节不符,不得而知,但它同样让人回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