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年浙江省温州市东皋乡中学高三历史期末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1933年,德国推行“四年计划”,挪威社会民主党派开始采用“计划”一词,英国政府部分官员组织了一个不分党派的智囊团体,称作“政经计划会”。这表明A.计划经济体制成为共识
B.国家干预经济渐成为共识C.经济危机逐渐得到缓解
D.各国陆续推行法西斯体制参考答案:B材料所述是在经济危机冲击下,各国通过“计划”加强对经济干预,说明国家干预经济渐成为共识。故答案为B项。资本主义国家不可能实现计划经济体制,排除A项;C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点睛:材料中的“计划”是指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而非计划经济体制。联系时间信息所指向的时代背景,可以分析得出正确答案。2.明代中后期的小说《醒世恒言》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施复夫妇是苏州织绸的小户人家,不到十年,积累了大量财富,后来又买了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成为新兴的丝织业工场主。这反映此时期出现了A.官营手工业B.民营手工业C.家庭手工业D.资本主义萌芽参考答案: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手工业。根据题干材料“雇人织绸,成为新兴的丝织业工场主”可知,这一时期出现了雇佣劳动关系,故选D项,其他选项没有雇佣劳动关系。3.1963年戴高乐访问希腊时说:“希腊和法国可能作出的‘最大贡献’将是保持独立的国家地位,而不做卫星国。”由此可见,戴高乐A.想摆脱美国控制西欧
B.对美苏主导下的两极格局不满C.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不满
D.反对欧洲共同体参考答案:A4.下列国庆阅兵图片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①②④③
B.②①③④
C.②④①③
D.④②①③
参考答案:C【考点】经济体制改革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②指的是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④指的是1966-1976年的文革时期。①指的是1978年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③指的是改革开放后。故本题选C。
5.英国《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和法国《1875年宪法》的共同之处是①理论基础是启蒙思想②规定的政体相同③是资产阶级革命成果的法律总结
④是资产阶级专政的立法保障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参考答案:C6.1946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政界一位有身份的人,对苏联进行了“最公开、最大胆的指责”。“这也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开始‘冷战’所发出的最初信号。”该政治家是A.丘吉尔
B.罗斯福
C.杜鲁门
D.斯大林参考答案:A7.下列关于京剧的叙述正确的是(
)A.乾隆年间京剧正式形成
B.京剧的形成博采我国北方各地戏曲之长C.京剧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戏曲的成熟
D.它的形成和发展与统治者的推动有关参考答案:D8.中英《南京条约》的第一条为“嗣后大清大皇帝与英国君主永存平和,所属华英人民彼此友睦,各住他国者必受该国保佑身家全安。”(1840年2月,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在《对华条约草案》第一条中也有“享人身、财产之完全的保障与维护”的规定。)对此条款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A.是国际条约文本格式的体现B.表明英国想同中国保持长久和平关系C.体现了英国对人身权和财产权的高度重视D.为侵略中国所作的托词参考答案:C9.清代前期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分野,但有以“起运”“存留”为标志的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划分和调整。“起运”与“存留”实质上就是中央与地方对于所征收钱粮按一定比例进行再分配;一部分起解户部及各部寺监,作为国家经费开支之用,一部分存留本地,作为地方经费开支之用。与宋代相比,这种做法A.有助于地方社会公共事务的处理B.使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进一步尖锐C.说明中央有逐渐加强集权的趋势D.将地方官员对人民的盘剥合法化参考答案:A【详解】从材料“中央与地方对于所征收钱粮按一定比例进行再分配”“作为地方经费开支之用”中可以看出,与宋朝相比,清朝“起运”“存留”制度使“地方经费”有所增加,有利于地方社会公共事务的处理,也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故A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地方财权的有所增强,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政府对人民的剥削,故D项排除。【点睛】“中央与地方对于所征收钱粮按一定比例进行再分配”“作为地方经费开支之用”是关键信息。10.美国内战前和俄国1861年改革前,两国经济发展的共同障碍是A.缺乏创新精神
B.资金不足
C.企业设备陈旧
D.缺乏自由的雇佣劳动力参考答案:D11.1957年12月4日,时任锡兰(今斯里兰卡)总理的班达拉奈克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发表演说时说道:“如果我们不互相畏惧,不互相猜忌,如果我们觉得我们都是在不同方面增进人类幸福的人,而每个人都不想用武力强使别人接受他的意志一那就是万隆决议的精神。”这表明万隆会议A.提髙了中国的国际威望B.加强了亚非各国的联系C.赢得了各国的广泛认可D.主张通过对话解决分歧参考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万隆会议中主张避免武力,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国家之间的分歧和矛盾,D项正确。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但与材料强调主张通过对话解决分歧不符,A项错误。B项是万隆会议的意义,但与材料主张通过对话解决分歧不符,故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赢得了各国的广泛认可,与材料强调主张通过对话解决分歧不符,C项错误。【点睛】解决本题分两步走:一是抓住材料信息“1957年”、“如果我们不互相畏惧,不互相猜忌,如果我们觉得我们都是在不同方面增进人类幸福的人,而每个人都不想用武力强使别人接受他的意志”等,二是联系万隆会议的史实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12.19世纪70年代,(法国)农民已经习惯了共和国,他们反对君主派搞政变,工人群众对于共和制的态度更为鲜明。对于这种情况,君主派中比较清醒的人也是能认识到的。他们曾无可奈何地说:“我们是君主派,但法国不是”。材料反映了()A.民主共和逐渐成为人心所向
B.共和制和君主制的斗争已结束C.共和政体在法国最终确立
D.君主派已经完全放弃专制政体参考答案:A法国民主共和制的确立。依据材料“农民已经习惯了共和国,他们反对君主派搞政变,工人群众对于共和制的态度更为鲜明”说明了法国民众已经普遍接受了民主共和制,所以选A13.赫鲁晓夫在上台之初说:“我们共产党员……好像是布道的神父,许诺说天上有个天国,可眼下却没有土豆吃。……我们又不是神父,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应当在地面上给予这种幸福。”对这段话理解错误的是A.赫鲁晓夫批评斯大林经济体制存在的一些弊端B.反映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日益明显C.表明赫鲁晓夫试图改变苏联农业的落后状态D.赫鲁晓夫决定全盘否定斯大林体制,对苏联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参考答案:D14.“企业地位是由市场决定的,而不是行政级别决定的。即便是军T企业,也要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才能保证企业的生命力。”引起这种观念变化的历史性事件是A.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B.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C.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参考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企业改革,特别是时事热点的隐性知识考查,强调市场的决定作用。引起这一认识变化的原因是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这次谈话起到了打破思想束缚的作用,因此B项正确。A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但是计划经济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所以排除;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是打破教条主义的重大事件,C项不符合题意;D项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考点延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考查角度:(1)再现与新中国经济建设曲折发展历程有关史实的背景、特点及影响;(2)中国经济体制从照搬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变迁,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必然性及特点。命题可能从我国现阶段的“三农”问题、城市化问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角度进行考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原理分析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和影响。15.1710年,英国通过一项法令,要求议会下议院议员必须拥有法定水准以上的收入,而这一水准之高,仅数千人能够达到。这反映了当时英国A.贵族保持了较大的政治影响B.光荣革命成果未能得到巩固C.资产阶级开始掌握国家政权D.国王试图加强对议会的控制参考答案:A根据材料可知,光荣革命以后,至1832年议会改革前,英国贵族仍旧保持了较大的政治影响,故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光荣革命的成果逐步巩固,君主立宪制不断发展完善,排除。光荣革命后,资产革命和新贵族掌握政权,排除C。光荣革命以后,英国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其权力受到议会制约,排除D。16.学者黄如桐曾评价道:“党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了消灭剥削阶级、改造人的伟大战略方针,达到了‘阶级消灭、个人愉快’的目的。”该评价是针对A.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B.土地改革的完成C.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
D.人民公社的开展参考答案:C17.“失地农民、无业游民(进入城市后)并没有完全依照当局、资本所设计的路径(成为雇佣工人)发展,城市的社会矛盾由此尖锐起来,动荡日益加剧,1789年法国大革命正是在经济裂变与社会矛盾加剧这一基础上发生的”。材料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是A.城市化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
B.城市化是引起法国大革命的主要原因
C.对城市化处理不当,会加剧社会矛盾
D.法国城市化开始过早参考答案:C18.朱学勤认为,“(中国近代)现代化的过程需要一种新的……政治载体,……什么样的政治载体适合于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呢?实际上这是全民族的一个试错过程……”。请问以下各项属于材料所提的“试错过程”的是A.洋务运动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参考答案:C19.《宋史》创立《道学传》,认为“道”盛于三代,昭于孔子,及于孟子,孟子没而无传,千余年后,至于宋代得圣贤不传之学而焕然大明。这种认识A.突出了程朱理学的地位B.混淆了儒家与道家思想C.适应了专制统治的需要D.阐明了道学的发展历程参考答案:A【详解】由材料“道……至于宋代得圣贤不传之学而焕然大明”可知题干的“道”指的是儒家的道,强调的是魏晋儒学受到佛道的冲击,独尊的地位受到挑战,到了宋代,随着理学的发展推动了儒学的进一步繁荣,故A正确;由材料可知“道”不是道家的道,而是以仁与礼为核心的儒家之道,没有混淆儒家与道家思想,故B错误;儒学在汉代经过董仲舒的改良已经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故C错误;本题阐述的是儒家思想在宋代繁荣的原因,而不是道学的发展历程,故D错误。【点睛】本题注重对材料的理解,注意辨析“道”的含义,即儒家之道。再结合课本知识魏晋时期儒学受到佛道的冲击,独尊的地位受到挑战,到了宋代,随着理学的发展推动了儒学的进一步繁荣即可。20.蔡襄在《端明集》中写:“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虽有武臣,盖仅有也。故于文士,观其所长,随其才而任之,使其所能,则不能者止其术。”说明蔡襄生活在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参考答案:B21.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在其颁布的《中华民国约法》中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由全体国民组织之。”这反映出A.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B.袁世凯着力维护民主共和C.国民成为中华民国的主人D.三民主义得到真正的落实参考答案: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再现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期中国的社会特征,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华民国的主权由全体国民组织之”的含义入手,即可得出“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的结论。22.明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处于“萌芽”状态,是指它
1始终未能出现劳动力的商品货币化2力量远不足以分解封建的生产方式
3总体上没有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
4长期不能改变其自然经济的性质
A、123
B、124
C、23
D、234参考答案:C23.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写道:“十五世纪中叶到十六世纪初,意大利文艺复兴中的主要事实便是:教皇与世俗的宗教批评者之间的冲突是以容许新人的某种不敬神的精神进入僧侣统治集团为代价而得到避免。”与材料观点最为吻合的是A.文艺复兴只限于社会上层,对天主教会冲击有限B.宗教改革传播人文思想,冲击人们对上帝的信仰C.人文思想的传播,缓和了教会与世俗社会的冲突D.资本主义萌芽时期,资产阶级与教会矛盾未激化参考答案:C根据材料“以容许新人的某种不敬神的精神进入僧侣统治集团”指的是人文主义对僧侣统治集团的影响,缓和了教皇与世俗的宗教批评者的矛盾,与社会上层影响有限,故A项错误,C项正确;宗教改革冲击人们对上帝的信仰不符合史实,B项错误;资本主义萌芽时期资产阶级主张财富积累,与教会的禁欲思想矛盾,D项错误。所以选C24.1215年,因国王约翰随意征税,贵族起兵反抗,迫使约翰签署《大宪章》。《大宪章》规定,不经臣民同意,国王不得在规定的贡款之外征税;由25名贵族组成委员会,监督大宪章的执行;国王若违反规定,可对其进行制裁。这段材料主要说明《大宪章》A.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B.保护了贵族和教会权益C.体现了王权有限的原则D.体现了自由平等精神参考答案:C【详解】《大宪章》的制定体现了王权受限,选项C正确;议会至上原则体现于1689年《权利法案》,选项A排除;《大宪章》是贵族迫使国王签署,防止国王擅自征税,其中未体现出对教会权益的保护,选项B排除;《大宪章》是对王权的限制,不能体现出自由平等精神,选项D排除。25.1897年2月11日,闻名中外的商务印书馆在上海诞生了,当时最有利于其诞生的国内环境是:A.上海成为中国与世界接轨的窗口B.清政府放宽对民营企业的限制C.“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D.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蓬勃开展参考答案:B26.罗马法规定,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自然人必须具有人格,即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人格由自由权、市民权和家庭权三种身份权构成。罗马法规定,只有同时具备上述三种身份权的人,才能在法律上享有完全的权利能力,才属于具备完整人格的人。罗马法的此项规定A.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提供了理论武器B.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法律形式C.为资产阶级的民权理论提供了思想渊源D.为资产阶级国家的法律体系树立了楷模参考答案:C本题考查了罗马法中对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的主体——自然人的规定,即哪些人享有权利和义务。这是民权理论的思想渊源。27.1962年,江苏有些地方出现了“借地”现象,即每人可向公社或生产队“借地”五分至一亩不等,称为“责任田”。说明(
)A.出现“借地”的地区还未进行土改B.国家在农村的政策发生了变化C.江苏最早废除落后的人民公社体制D.江苏已开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参考答案:B28.下图中的叙述是中共在某次会议前后提出的方针政策,它的作用在于()A.指导了各行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B.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序展开C.保证了“八字方针”的实施D.促进了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参考答案:考点:我国现代民主政治建设.分析:本题以中共的方针政策为考查背景,考查对现代民主政治建设知识点的掌握,考查对材料的综合阅读理解能力.解答:A、材料未涉及社会主义改造的有效信息点,排除;B、材料中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各个方面,因此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序开展,正确;C、八字方针指的是“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材料中论述的是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有效内容,排除;D、材料中论述的是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有效信息,不涉及改革开放,排除;故选B.29.《四库全书总目》中记载:“今所采录,惟离经叛道、颠倒是非者,掊击必严;怀诈挟私、荧惑视听者,屏斥必力。”这表明编纂该书的主要目的是()A.打击异己 B.混淆视听 C.书籍校阅 D.维护统治参考答案: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分析:本题以《四库全书》编写目的为入口考查明清时期加强专制制度.答案:材料中《四库全书》编写的目的是“今所采录,惟离经叛道、颠倒是非者,掊击必严;怀诈挟私、荧惑视听者,屏斥必力.”,表明凡是与正统不符合的内容都被排除在外,根据所学,《四库全书》是乾隆皇帝亲自组织的中国历史上一部规模最大的丛书,其被选入的丛书,都是符合统治者要求的,因此其目的是维护统治.故D项正确,AB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D.30.哥伦布的抱负和思想“不仅反映出中世纪的衰落,也反映出理性主义和资本主义新时代的兴起。”(本杰明·基恩)此话的意思是……………………()A.美洲的发现促进了新旧大陆的沟通和联系B.有利于两个大陆不同文化的汇合和民族融合C.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D.开启了“人的发现与世界的发现”的新时代参考答案:D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陈独秀眼中的中西文化《东方》记者又谓:“民视民听,民贵君轻,伊古以来之政治原理,本以民主主义为基础。政体虽改而政治原理不变;故以君道臣节名教纲常为基础之固有文明,与现时之国体,融合而会通之,乃为统整文明之所有事。”呜呼!是何言耶?夫西洋之民主主义(Democracy)乃以人民为主体,林肯所谓“由民(bythepeople)而非为民(forthepeople)”者是也。所谓民视民听,民贵君轻,所谓民为邦本,旨以君主之社稷——即君主祖遗之家产——为本位。此等仁民爱民为民之民本主义(民本主义,乃日本人用以影射民主主义者也,其或径用西文Democracy而未敢公言民主者,回避其政府之干涉耳),皆自根本上取消国民之人格,而与以人民为主体,由民主义之民主政治,绝非一物。倘由《东方》记者之说,政体虽改而政治原理不变;则仍以古时之民本主义为现代之民主主义,是所谓蒙马以虎皮耳,换汤不换药耳。毋怪乎今日之中国,名为共和而实不至也。即以今日名共和而实不至之国体而论,亦与君道臣节名教纲常,绝无融合会通之余地。盖国体既改共和,无君矣,何谓君道?无臣矣,何谓臣节?无君臣矣,何谓君为臣纲?如何融合,如何会通,敢请《东方》记者进而教之,毋再以笼统含混之言以自遁也——陈独秀:《再质问<东方杂志>记者》(1919.2,原载《新青年》6卷2号)(1)简述陈独秀与《东方》杂志论争的社会背景。(2)概述材料中陈独秀与《东方杂志》记者的主要分歧。(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陈独秀中西文化观的认识。
参考答案:(1)新文化运动兴起,陈独秀胡适等倡导民主与科学,对传统文化进行激烈批判,引发部分知识分子的不满。(2)对民主的认识不同:记者认为民贵君轻可以作为民主主义的基础,而陈独秀则认为这只是民本主义,跟民主精神想去甚远;对纲常名教的认识不同:记者认为纲常名教可以与民主政体相融合,而陈独秀则认为两者无会通余地;对政体与政治原理的关系认识不同:记者认为政体虽改而政治原理可以不变,陈独秀则认为政体改变政治原理亦应随之变化。(3)本大题采用分项评分方法。评分观察的要素是:观点、史实、论述、组织。评分项一:观点答案l:能将陈独秀作为文化解读的对象提出观点:陈独秀对中西文化的解读是基于自身文化救国的理想,是其将自身的理想与信念投射于文化的结果。答案2:能够跳出文本,将文本内容与社会背景联系起来提出观点:陈独秀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是基于当时中国现实问题的思考。答案3:就文本本身内容提出观点:陈独秀对中西文化有绝对化之嫌。答案4:无观点或观点与情景无关:陈独秀主张全盘西化等。评分项二:史实答案1:能提取文本提供的信息,并将其与文本解读者所处背景、立场等史实建立联系。答案2:能从本文中提取直接与间接的信息。答案3:能从文本中提取直接的信息。答案4:没有使用文本信息评分项三:论述答案l:能够进行由表及里的论述。答案2: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能做到一致,逻辑完整。答案3: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不一致,逻辑混乱、跳跃。答案4:回避问题评分项四:组织答案1:叙述成结构。答案2:叙述连贯通顺。答案3:仅能罗列史实。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出处《新青年》及材料所述陈独秀与记者之间的论争内容可知是关于封建的纲常名教君道臣节等与民主共和的政体是否能相融合的问题,可知这是新文化运动前期这个时间,所以结合新文化运动前期批判封建文化即引发的结果去回答即可。(2)根据材料中的“仁民爱民为民之民本主义”与“现代之民主主义”可知是对民主的认识不同;由“以君道臣节名教纲常为基础之固有文明,与现时之国体,融合而会通之”与“今日名共和而实不至之国体而论,亦与君道臣节名教纲常,绝无融合会通之余地”可知是对中国的纲常名教的认识不同;由“伊古以来之政治原理”与“是所谓蒙马以虎皮耳,换汤不换药耳”可知是对政体与政治原理的关系认识不同。(3)这一题考查的能力要求较高,考查知识迁移、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和语言表达等诸多能力。解答这一题需要考生现根据材料提炼出想要论证的观点,然后围绕自己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组织相应的背景、思想主张等史实作为论据,还要在答案中将史实和观点之间建立起充分的逻辑联系,并用历史性语言准确、完整地表达出来。考点: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青年》。3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厄内斯特·梅在1984年的一篇论文中说:二次大战后,美苏两国注定会成为对手……1945年以后两国关系不可能出现任何缓解……传统、观念、感情、习俗各方面都刺激着敌对状态的出现,两国均没有足够力量避免这种冲突。——艾伦·布林克利《美国史》材料二
到五十年代中期,美苏经过实施一系列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敌对政策和措施,终于酿成拥有不同的政治制度、经济体系、军事组织和地缘政治版图的两大集团的全面对峙……——牛军《冷战的起源与两极格局的形成》材料三
冷战时期总的说来,属于和平时期,是对峙的双方之间兼有对话与对抗、紧张与缓和而趋向对话与缓和的时期。在此期间,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国家或集团之间在和平状态下,进行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尤其是军事科学技术、思想文化、国民生活水平诸方面的较量,是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冷战最终以前苏联的解体而告终,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给以后的世界格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百度文库》材料四
冷战并非只是美苏之间的对抗;而是由形形色色的冲突对抗组成的,至少有四个:工业国家之间的冲突对抗;世界的商业中心与提供市场与原料国家之间的冲突对抗;……但由于苏联分裂成许多独立的小国所产生的民族与经济问题仍给世界安全带来威胁,因此冷战仍在继续。——沃尔特·拉菲博尔《冷战结束了吗?》请回答:(1)材料一中为什么说美苏注定会成为对手?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是怎样对待对手的。(2)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分析从二次大战到五十年代中期,国际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六七十年代,又有什么新变化?(3)据材料三与所学知识,指出冷战时期国际形势的特点。(4)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材料四的作者为什么说“冷战”仍在继续?(5)综合上述材料,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参考答案:(1)原因:意识形态差异(社会制度不同、文化习俗差异);力量相当。美国:实行冷战(或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组织),遏制苏联。(2)二战到五十年代中期的变化:两国对峙到两极格局形成。六七十年代的新变化:两极格局下,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3)特点:和平是主流;从对抗、紧张走向对话、缓和。(4)理由:工业国家之间的冲突对抗;世界的商业中心与提供市场与原料国家之间的冲突对抗;苏联解体后,民族冲突与经济问题仍给世界安全带来威胁。(5)启示:在尊重和理解基础上,和平解决国家之间利益冲突(充分发挥联合国作用,建立世界安全机制)。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和运用教材主干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文字“传统、观念、感情、习俗各方面都刺激着敌对状态的出现,两国均没有足够力量避免这种冲突”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作答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作答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文字从“美苏”两国对立到“两大集团的全面对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作答即可;第二小问,结合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格局变化的相关史实概括作答即可。第(3)问,根据材料三文字“总的说来,属于和平时期”“是对峙的双方之间兼有对话与对抗、紧张与缓和而趋向对话与缓和的时期”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作答即可。第(4)问,根据材料四文字“工业国家之间的冲突对抗”“世界的商业中心与提供市场与原料国家之间的冲突对抗”“由于苏联分裂成许多独立的小国所产生的民族与经济问题仍给世界安全带来威胁”概括作答即可。第(5)问,综合材料一至四,抓住“冷战”是另一种意义的“和平”,要和平解决国际利益冲突等概括作答即可。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向清廷呈递的外交文书中要求,允许英商到宁波、舟山和天津贸易;准许英商像以前俄商,在北京设立商馆;将舟山附近一处海岛割让给英国商人居住和收存货物;在广州附近划出一块地方,任英国人自由来往;英国商货自澳门运往广州者,享受免税或减税;确定船只关税条例,照例上税,不额外加征。乾隆帝在“敕谕”中答复,“天朝尺土,俱归版籍,疆地森然,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北师】期末模拟卷01【九年级上下全册】
- 2024保育员技师理论考试172题(附答案)
- 让垃圾分类演讲稿范文
- 饮用水安全应急预案
- 脚手架施工方案15篇
- 幼儿园班主任个人工作述职报告
- 煤矿实习总结范文
- 九年级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承诺书(35篇)
- 音乐活动总结
- 22.3 实践与探索 同步练习
- 物品放行单(标准模版)
- 引水隧洞洞身开挖与支护施工方案
- 成都锦里商街、宽窄巷旧城改造商业案例分析
- 外贸公司组织架构、岗位职责
- 人教版-高一至高三全部英语课文朗读与听力MP3链接
- 第4课 我来画棵“家庭树”第一课时 ppt课件
- ARMA算法整理
- 岛电SR中文说明书
- 地下水八大离子-阴阳离子平衡计算公式
- 部分轮毂的基本知识
- 小学数学六年级“24点”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