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升本00642传播学概论历年试题题库(考试必备)_第1页
专升本00642传播学概论历年试题题库(考试必备)_第2页
专升本00642传播学概论历年试题题库(考试必备)_第3页
专升本00642传播学概论历年试题题库(考试必备)_第4页
专升本00642传播学概论历年试题题库(考试必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升本00642传播学概论历年试题题库(考试必备)2021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传播学概论试题课程代码:00642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1、“传播”一词最早出现在(A)A、《北史》B、《唐史》C、《宋史》D、《元史》2、美国电视摆脱娱乐媒介的局限性,参与总统大选而“染指”政治,开始于20世纪的(C)A、30年代B、40年代C、50年代D、60年代3、达尔文开创非语言传播研究领域的著作是(C)A、《物种起源》B、《社会学方法的规则》C、《人类和动物的表情表达》D、《体态语言》4、早在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把演讲的三要素界定为(D)A、传者、受者和声音B、声音、符号和内容C、空间、时间和话语D、讲者、听者和内容5、真正意义上的人类传播发端于(A)A、口语B、文字C、印刷媒介D、电子媒介6、以“家常式”的“炉边谈话”反映出广播巨大影响力的美国总统是(B)A、华盛顿B、罗斯福C、肯尼迪D、尼克松7、世界上第一个被冠以“传播”名称、并能授予学位的学术单位的创办者是(D)A、默多克B、拉斯韦尔C、勒温D、施拉姆8、根据英尼斯的观点,具有时间偏向的媒介是(A)A、羊皮纸B、纸草纸C、胶片D、白报纸9、近代报刊时期,媒介和政治的关系主要表现为(C)A、媒介对政治的相对独立B、政治媒介化C、媒介政治化D、媒介议程主导政治议程10、把传播分为亲身传播和大众传播的依据是(D)A、传播的范围B、传播的规模C、传播的空间D、传播的手段11、大众传媒实施舆论监督的前提,是媒介和公众要拥有充分的(A)A、知情权B、独立权C、参与权D、决策权12、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以来,长期困扰媒介从业者道德的问题是(A)A、有偿新闻B、采访造假C、煽情哗众D、虚假广告13、文化帝国主义或媒介帝国主义的研究者,通常将批判的矛头指向(B)A、韩国B、美国C、日本D、欧盟14、以电视为代表的大众媒介,使得文化传播从以文字为中心转向(B)A、以逻辑为中心B、以形象为中心C、以审美为中心D、以艺术为中心15、媒介产业的发展必然会导致(C)A、制播分离B、新闻娱乐化C、媒介集团化D、频道一元化16、非语言符号是人际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以下属于非语言符号的是(D)A、信件B、电视画面C、网络表情符号D、个人所处的空间17、群体可分为初级群体、次级群体等,下列群体中属于次级群体的是(D)A、豪庭B、邻居C、友人D、企业18、组织传播最根本的功能是(D)A、培养“组织人”B、培养“社会人”C、克服沟通障碍D、实现组织目标19、媒介被称为“第四权力”,主要是因为媒介所拥有的(C)A、传播渠道B、经济实力C、表达自由D、政治背景20、所谓“传者”,即“传布者”,是指传播活动中运用特定手段向传播对象发出信息的行为主体,又称(A)A、信源B、信宿C、信道D、信息21、美国新闻学者盖尔顿和鲁奇认为,一个事件能否被选做新闻取决于9个因素,其中包括(A)A、明晰性、文化接近性、出乎意料B、明晰性、合法性、调和性C、明晰性、时效性、社会文化价值D、明晰性、连续性、时效性22、以下不属于“霍尔模式”中解码立场的是(B)A、支配立场B、中立立场C、协商立场D、对抗立场23、佩恩基金会的儿童研究和“火星人入侵”的恐慌研究挑战的是(A)A、一致效果论B、选择效果论C、间接效果论D、认知效果论24、在新事物创新扩散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是(B)A、创新者B、早期采用者C、早期追随者D、后期追随者25、两级传播理论强调的是(A)A、人际传播的效力大于大众传播B、人际传播的效力等于大众传播C、人际传播的效力小于大众传播D、人际传播效力与大众传播无关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错选、多选或少选均无分。26、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库利在1909年认为,报纸、书籍、杂志这些新媒介在四个方面比早期的媒介更加有效。这四个方面包括(ABCD)A、表达性B、记录永久性C、迅速性D、分布性E、公正性27、认知效果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复兴,引申出了一系列理论,这些理论包括(ABE)A、议程设置B、涵化C、传播5W模式D、劝服E、第三人效果28、在现代社会中,政治力量有意识地介入传播过程,其途径主要有(ABCE)A、利用媒介对政府消息的依赖B、利用媒介自身利益上的诉求C、利用广告投放实行软控制D、积极、主动开展政府公关活动E、尊重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原则29、大众传媒承载的大众文化,其特征是(BCD)A、独创性B、标准化C、机械复制D、商品化E、审美价值30、“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贡献是(ABC)A、指出了受众具有能动性B、揭示了受众的媒介使用形态的多样性C、指出了受众具有主动的传播需求D、充分考虑了社会结构因素E、使受众研究从被动的受众观转向了主动的受众观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31、“知沟”理论答:以美国传播学者P·J·蒂奇纳为主的“明尼苏达小组”,在一系列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于1970年在《舆论季刊》上提出了“知识沟”理论,也称“知沟”理论。其中心内容是:大众传媒传播的信息确实给受众带来了信息量的普遍增长,但由于社会地位高的人比社会地位低的人能更快、更多地获取信息,因而,随着不断地累积,两个群体获取的信息量将出现差距,久而久之,必然形成知识的鸿沟。32、传播学经验学派答:从广义上理解,经验学派指的是主要以经验性方法来考察社会现象的社会科学流派,它与主要以思辨性方法来考察社会现象的流派相区别。在传播学界,经验学派通常指称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主流传播学派,他们多采用经验的、以定量和统计为主的实证研究方法。33、跨文化传播答:跨文化传播是指来自不同文化系统的个人、群体、组织或国家之间的信息传播和文化交流活动。34、“媒介三种体系”答:“媒介三种体系”是由美国媒介学者阿特休尔提出的,他将世界上的新闻媒介分为“市场经济世界的媒介体系”,“马克思主义世界的媒介体系”和“进步中世界的媒介体系”。35、编辑权答:编辑权,指专职传者有权对信息进行编辑,即有权根据自己个人或所属群体及社会的需要、意见、主张、立场等,对信息进行取舍、修改和组织。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6、简述美国诞生传播学的媒介背景。答:(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与科技突飞猛进,媒介技术也日新月异,建成了全球首屈一指的大众传播事业。(2)20世纪50年代,美国电视开始摆脱娱乐媒介的局限性,参与总统大选而“染指”政治,并一发不可收拾,大有超越报纸之势;而报纸一贯是政治家参与竞选的有力渠道,他们需要依靠新闻报道来营造气氛、鼓动民众,并在报纸上发表自己的见解。(3)除了政治功能之外,媒介的经济价值更让人不可小觑。美国的广告业在20世纪趋于成熟,其绝大多数业务由媒介承担,广告传播与品牌认知以及实际销售业绩之间的关系,直到现在仍然是广告商、企业主以及传播学研究者青睐的课题。(4)媒介在政治、经济方面的重要作用及巨大影响力,使越来越多的政治集团、财团开始认识到媒介的作用,频繁地试图利用媒体。37、简述主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主要观点。答:(1)媒介即讯息;(2)媒介是人体的延伸;(3)媒介的凉热之分;(4)地球村。38、简述体现新闻工作者专业性的方面。答:(1)专业性意味着媒介工作者需经过新闻传播教育的训练,拥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才具备从事职业传播的资格。(2)传者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理念和职业道德,才能胜任新闻传播工作。(3)新闻传播领域建有一定的职业标准和组织,如各级新闻工作者协会,简称记协。总之,专业性是新闻工作者或者说大众传播的传者区别于其他传播者的一个重要特点。39、简述社会主义国家舆论监督的内涵。答:(1)通过公开报道,使公众了解政府工作内容,了解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信息,提高政治透明度,对政府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批评和报道,从而有效地减少腐败现象,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2)通过公开报道,使某些事件或现象在一定阶段成为热点,从而引导公众舆论向有利于社会和谐的方向发展。(3)通过公开报道,强调公众观点,坚持舆论监督的主体是人民,重视大众传媒与人民之间的联系,媒介必须保证人民通过舆论监督享有更广泛、平等和真实的政治权力,从而实现人民对国家事务与社会事务的参与和管理。(4)通过公开报道,调动公众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参与国家事务的热情,重视公民的舆论监督,听取来自草根阶层的声音。40、简述大众传播对文化的积极作用。答:(1)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最佳载体。(2)大众传媒是维护主流价值观念的有力工具。(3)大众传媒是促使大众文化兴起的重要平台。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41、试述信息与传播的关系。答:信息和传播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两位一体”,它们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实际上,将“传播”定义为“信息”传受行为,就已经隐约地说明了它们的关系:“传播”=“信息”的运动,“信息”=“传播”的材料。世界上既没有不“传播”的“信息”,也没有无“信息”的“传播”。传播为形式,信息为内容,两者密不可分。凡有“信息”处,必有“传播”,反之亦然。42、请以你自己使用网络媒介的事例,说明网络大众传播与传统大众传播相比所发生的变化。答:大众传播与传统大众传播相比:(1)受众特征发生了改变;(2)传者身份发生了变化;(3)传播手段兼容并包;(4)传播速度更快。全国2020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课程代码:00642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1、“管理即传播”的观点适用于(C)A、自我传播B、大众传播C、组织传播D、分众传播2、《报刊的四种理论》中所说的“报刊”,指的是(D)A、报纸和杂志B、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C、印刷媒介D、一切大众传播媒介3、较早涉及传播负功能的研究的理论是(B)A、二功能说B、三功能说C、四功能说D、五功能说4、英语中的munication一词首次出现在中国时,被译为(B)A、公众通讯B、群众思想交通C、大众传播D、公共传播5、1974年德国学者伊丽莎白·诺尔—纽曼在《传播学刊》上提出的理论是(A)A、沉默的螺旋理论B、媒介偏向理论C、框架理论D、议程设置理论6、与经验学派相比,在研究方法上,批判学派更多地使用(C)A、定量方法B、演绎方法C、定性方法D、归纳方法7、最早提出“地球村”概念的传播学者是(B)A、英尼斯B、麦克卢汉C、李普曼D、莱文森8、美国历史上第一次总统候选人的电视辩论,出现在上个世纪的(C)A、四十年代B、五十年代C、六十年代D、七十年代9、2002年,我国首次以产业形式实现电视、报纸、广播和网络融合的协作网站是(B)A、南方网B、千龙网C、星尚传媒D、第一财经10、在报刊的四种理论中,认为媒介应当既监督政府、又受民众和政府约束的理论是(C)A、集权主义理论B、自由主义理论C、社会责任理论D、苏联共产主义理论11、根据“媒介三种体系”理论,进步中世界的媒介体系最公开、最直接地把新闻媒介当作(B)A、政治的工具B、教育的工具C、娱乐的工具D、法律的工具12、在大众传媒普及之前,垄断媒介使用权的是贵族和(B)A、官僚阶层B、精英阶层C、商人阶层D、工人阶层13、涵化理论最早研究的主题是(C)A、观众B、传播者C、暴力D、媒体14、在商品经济的影响下,大众传媒将广大受众变成了(B)A、生产者B、消费者C、创造者D、鉴赏者15、大众传播对经济的促进作用首先体现在(A)A、经济信息的发布和收集B、刊载商业广告C、经济信息的解释性报道D、发展媒介产业16、组织外传播的首要目标是(D)A、形成集体身份的归属感B、创造统一的价值观C、团队协作D、对环境的适应17、勒温对传播学的重要贡献之一是提出了(B)A、“使用与满足”理论B、“把关人”理论C、“两级传播”理论D、“虚拟环境”理论18、以下属于初级群体的是(A)A、家庭B、学校C、社团D、单位19、网络大众传播中,得到前所未有释放和满足的是受众的(A)A、个性化需求B、异质性C、匿名性D、人际性20、大众传媒舆论监督的威力来自(B)A、新闻报道的真实B、新闻背后的民意C、新闻报道的客观D、新闻背后的政府权力21、赖特在拉斯韦尔提出的大众传播功能的基础上,增加的新功能是(B)A、环境监视B、提供娱乐C、社会协调D、社会遗产传承22、互联网上利用各种夸张的标题吸引网友眼球的行为是(C)A、推手党B、网络喷子C、标题党D、炒作党23、1980年英国学者斯图亚特·霍尔提出的著名模式是(A)A、制码/解码B、支配/霸权C、符具/符指D、观展/表演24、新闻报道中,判断是否侵犯公民隐私的关键是(A)A、是否合乎“公共利益”B、是否“指名道姓”C、是否“经过同意”D、是否“尊重客观事实”25、“火星人入侵地球”事件所挑战的传播效果理论是(C)A、个人差异论B、多元效果论C、魔弹论D、社会范畴论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错选、多选或少选均无分。26、在研究控制论模式的学者中,涉及到“传播单位”的研究者包括(BCD)A、德弗勒B、奥斯古德一施拉姆C、竹内郁郎D、丹斯E、赖利夫妇27、传播对社会的作用体现在(ABCE)A、协调社会关系B、监视社会环境C、塑造社会形象D、监督市场秩序E、促进个人的社会化28、传统大众传播中,受众的性质包括(ABC)A、为数众多B、异质C、匿名D、沉默地收看,被动地接受E、个性化29、以下属于新闻传播从业人员享有的权利是(ABCDE)A、采访权B、编辑权C、批评权D、秘匿权E、著作权30、构成有限效果论的代表性成果是(ABCD)A、佩思基金会有关电影对儿童影响的研究B、霍夫兰等人的劝服研究C、拉扎斯菲尔德等人的信息流程研究D、罗杰斯的创新扩散研究E、明尼苏达小组的知识沟研究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31、社会系统模式答:​社会系统模式解决的是传播的条件(即外部结构)问题。包括:赖利夫妇的社会系统模式和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32、人际传播答: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活动。33、媒介接近权答:一般社会成员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文化活动的权利。34、媒介即讯息答:媒介本身就是内容,内容也是一种媒介。35、“第三人效果”答:认为自己不会受影响,而他人会受影响。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6、与亚里士多德的“三要素”相比较,拉斯韦尔的5W模式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于传播学有哪些贡献?答:一、变化(1)将“信息”(内容)改为“讯息”;(2)增加了“媒介”和“效果”。二、贡献(1)首次较为详细、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结构和过程。(2)率先明确界定了传播学的研究领域。37、文字传播有哪些特点?答:(1)克服了口语的转瞬即逝性,在时间上能长期保存信息,便于记忆、储存。(2)克服了物理空间和距离的局限,可实现大面积的传播。(3)文字记录的精确性,使人类知识、经验和文化的传承,有了确切可靠的依据。38、为什么说在西方发达国家阻碍新闻专业主义的最关键因素是商业力量?答:在商业压力下,媒介尤其注重三个因素,即制作成本、受众广度、与利益攸关者的冲突程度。其新闻制作准则是: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制作新闻等内容,以吸引尽可能多的、对广告商有价值的目标受众,并尽可能不触犯利益攸关者。而新闻专业主义要求客观、真实、公正地报道新闻和发表评论,以“服务受众”为中心目标,独立于政府、财团,担负独特的社会责任,为公众的根本利益,在客观、真实、公正地报道新闻和发表评论的过程中可以不计成本,也不在意是否触犯利益攸关者的利益。这与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媒介消费主义是相互冲突、相互背离的。39、简述传播技术的进步(新媒介)给受众带来的负面影响。答:(1)受众的媒介使用习惯:“麻醉作用”吞噬时间;(2)新媒介的信息内容:娱乐至上和深度缺失;(3)新媒介的信息质量:真伪难辨和良莠不齐;(4)新媒介的传播话语权:平等中隐含的不平等。40、简述社会关系论的基本观点。答:(1)媒介把信息传递给社会成员,他们有选择地接收和理解这些信息。(2)选择性的产生,是由于个人受到与之有社会关系的人的影响。(3)家庭、朋友、熟人以及其他人,会影响个人的大众媒介接触行为。(4)选择性的注意和反应模式,反映了个体的社会关系状况。(5)因此,媒介效果既不是一致、强大的,也不是直接的,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个人的社会关系。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41、对于传播学本土化,中国学者有哪些观点?你对此有什么看法?答:一、观点1、第一种观点认为,本土化相当于中国化,即有必要建设具有中国“专利”的传播学,通过研究中国的传播历史与现状,使传播学不至于只是“西方传播学”。持这类观点的学者认为,“传播学研究本土化”实际上包括了“传播学研究的中国化”和“传播学研究的中国特色”两种说法。2、另一种观点认为,由于理论本身的普适性,一味强调本土化没有太大意义。所谓的理论本土化,实际上是理论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然更替演变,任何一种理论,都具有在不同文化情境下生长与发展的潜力与适应性,一味强调理论的本土化,反而容易失去更多元化的视角与思考方式。二、看法(没有标准答案,言之有理即可)42、以西方文明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偏见为例,分析文化偏见的产生原因及过程。答:(1)在跨文化交往的过程中,人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把所属文化群体(通常以国家、民族为单位)的成员视为“自己人”,而将其他文化群体成员一概划为“外人”,并对“外人”抱有一种本能的不信任和排斥感。同时,由于民族中心主义观念作祟,人们往往把本民族、本国的文化置于中心地位,并“以自己的文化价值观点衡量其他文化,认为自己的文化优于其他文化”。(2)久而久之,这些有欠客观、真实的文化描述,主要通过媒介呈现、学校教育、社会交往等途径广泛传播,在固定人群中就形成了一种“刻板印象”或“思维定势”。当人们依据这些“定势思维”去认知具体对象时,往往容易得出以偏概全的片面结论。而这些结论,又反过来进一步固化已形成的“文化定势”,并在高度整合和概括之后,产生文化偏见,严重妨碍人们正常的信息感知和处事方式。(3)以西方文明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偏见为例,一方面,西方媒介乐意承认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基因和文化成就,热衷于传播丝绸、茶叶、书法、太极等极具中国特色的符号。这也许是出于寻求异国情调的考虑,满足受众想逃离自身文化束缚,企图尝试不同价值观,渴望经历不同生活方式的愿望;另一方面,有些西方媒介却在文化偏见的影响下,对中国进行歪曲、失实的报道。西方媒介的涉华报道框架,主要集中于人权、中国威胁论、中国盗窃美国核机密、共产主义专制、环保问题、贸易争端、台独、藏独等议题。全国2019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试题课程代码:00642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1、“传播学”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在20世纪的(A)A、20年代B、30年代C、40年代D、50年代2、在报刊的四种理论中,奠定了报刊制度基础,被认为是人类传播史上最古老的传播制度理论是(A)A、集权主义理论B、自由主义理论C、社会责任理论D、苏联共产主义理论3、对于传播的定义,“仪式说”偏重的是传播的仪式性,而非(B)A、民主性B、信息性C、自由性D、文化性4、申农-韦弗的通信模式中比较新颖的是提出了(C)A、媒介环节B、讯息环节C、噪音环节D、反馈环节5、中国出版的第一部传播学译著是(D)A、《传播学原理与应用》B、《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C、《传播学原理》D、《传播学概论》6,以下研究中,不属于文化研究学派的是(B)A、编码与解码B、文化产业C、媒介文化与亚文化D、女性主义7、被称为是“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后麦克卢汉第一人”的媒介理论家是(A)A、莱文森B、阿特体尔C、高登D、默多克8、空间偏向的媒介,有利于(C)A、确立权威B、形成等级森严的社会体制C、权力中心对边陲的控制D、传者对媒介的控制9.媒介综合集团的媒介融合实践被称之为“坦帕模式”,其实现资源共享和效益共增的关键决策是设立(A)A、多媒体新闻总编辑B、品牌CEOC、新闻总监D、首席架构师10、麦克卢汉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三个时期,其中电子传播时期又被称作(D)A、前部落化时期B、部落化时期C、脱离部落化时期D、重返部落化时期11、实现了信息的快速、批量的复制生产,并推动大众传播时代到来的传播形式是(C)A、口语传播B、文字传播C、印刷传播D、电子传播12、大众传媒的多元化发展取决于一个国家的(A)A、政治民主B、经济自由C、文化自信D、社会稳定13、以下概念中,跟文化帝国主义无关的是(C)A、文化霸权B、媒介帝国主义C、沉默的螺旋D、刻板印象14、受经济体制的影响,在计划经济国家,大众传播的经济功能中最容易受到限制和削弱的是(B)A、传递与解释经济信息B、监督市场秩序C、刊载商业广告D、发展媒介产业15、明确提出传播的经济功能的学者是(A)A、施拉姆B、勒庞C、拉斯书尔D、赖特16、女明星嘉宝在电影《瑞典女王》中“零度表情”的表演,属于人际传播手段中的(B)A、语言符号B、非语言符号C、中介物D、自我传播17、群体规范的维持,主要依靠群体内的(B)A、宣传B、奖惩机制C、说服D、自卫行为18、在传播模式中,线性模式的根本性缺陷是(A)A、单向性B、孤立性C、双向性D、复杂性19、依靠提供本•拉登录像带这样的独家信源,从而在国际传播中获得巨大影响力的媒体是(D)A、CNNB、NHKC、凤凰卫视D、半岛电视台20、拉扎斯菲尔德对传播学的重要贡献之一是提出了(C)A、群体动力理论B、“把关人”理论C、“两级传播”理论D、议程设置理论21、记者拥有对报道对象的言行进行议论和批评的权利指的是(D)A、报道权B、采访权C、监督权D、批评权22、大众媒介文化的狂热爱好者与消费者被称为是(D)A、偶像B、明星C、“黑粉”D、“粉丝”23、罗杰斯等人开展的革新传播研究也被称作是(A)A、“创新扩散”理论B、“中介化”理论C、“沉默的螺旋”理论D、“框架”理论24、“议程设置”理论的中心观点是(A)A、大众传媒可以通过设置重要议程来影响公众关注什么B、传媒强调程度越低,公众关注程度也越低C、某些新闻或热门话题是传媒设置出来的D、公众可以影响传媒话题的设置25、在传播模式的研究中,社会系统模式解决的主要问题是(B)A、传播的要素B、传播的条件C、传播的效果D、传播的内容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错选、多选或少选均无分。26、传播的四大功能是指(ABCE)A、协调社会各个部分B、监测环境C、传承社会遗产D、提升科技水平E、调节身心27、媒介融合的主要形式有(ABCDE)A、技术融合B、经济融合C、社会或组织的融合D、文化融合E、全球融合28、大众传媒的普及和普通民众的参与,使得大众传播出现了新的趋势,这些趋势包括(ACD)A、世俗化B、精英化C、公平化D、民主化E、专业化29、从信息传播方面看,下列选项中属于受众权利的是(BCDE)A、著作权B、隐私权C、媒介接近权D、知晓权E、传布权30、把握李普曼“公众舆论”核心思想的重要概念是(CE)A、信息传递B、环境监视C、拟态环境D、舆论监督E、我们头脑中的世界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31、芝加哥学派答:20世纪初期美国传播学经验主义研究的第一个中心,其代表人物有杜威、库利、帕克、米德等(1分)。他们对传播学理论和研究的主要贡献是:最早开始了微观层面的、实证主义的、改良性质的社会研究(1分),并在30年代将统计学方法运用到量化资料的分析中(1分)。32、哈罗德•英尼斯(又译伊尼斯)答:加拿大媒介研究学者,麦克卢汉的老师(1分),主要代表作有《传播的偏向》《帝国与传播》等(1分),主要理论有媒介偏向和媒介与权力的关系(1分)。33、媒介产业化答:媒介在市场化的浪潮中(1分),和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一样作为一个经济部门而存在(1分),专门生产制造某种独立的产品(1分)。34、媒介素养答:指人们面对媒介的各种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思辨性应变能力(2分),以及创造和制作媒介信息的能力(1分)。35、“知识沟”答:大众传媒传播的信息给受众带来了信息量的普遍增长,但由于社会地位高的人比社会地位低的人能更快、更多地获取信息(1分),因而,随着不断地累积,两个群体获取的信息量将出现差距(1分),久而久之,必然形成知识的鸿沟(1分)。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6、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大众传播的正功能,并克服其负功能?答:首先,从受者的角度来说,一是不可轻信大众媒介的信息,要认识到它是-种“虚拟环境”(1分),二是应尽可能多地接触各种媒介(包括人际信息来源),在比较、鉴别、思考中,接近事实的真相(1分)。其次,从传者的角度来说,应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担负着引导社会、书写历史的重大责任,要慎之又慎地防止对环境作歪曲的反映(2分)。最后,从学者的角度来说,应进一步加强对这一重大课题的研究,并以此贡献于社会,切实地帮助大众传播媒介改进实际工作(2分)。37、传播学的批判学派有哪些特点?答:首先,他们都对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持批判和否定的态度(2分);其次,他们更多地将传播理论和社会理论结合在一起,着重考察与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相关的宏观问题(2分);最后,批判学派的方法论以思辨为主,反对实证主义态度(2分)。38、大众传媒对文化认同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答:大众传媒是营造文化认同的天然温床,对文化认同的最终形成与巩固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2分);大众传媒是社会的“文化装置”和社会情境的主要缔造者,其本身就是文化现象的主要组成部分和典型标志(2分);大众传媒所具有的沟通功能和润滑作用,有利于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统一,这是形成文化认同的前提条件和先决因素(2分)。39、简述传者的义务。答:不泄露国家机密、法庭秘密,自觉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义务(2分);坚持社会效益至上原则的义务(1分);尊重采访对象个人隐私的义务(1分);不以权谋私、不行贿受贿的义务(1分);与职业相关的契约性义务等(1分)。40、简述涵化理论的主要思想。答:在当今社会,电视充斥着大量的暴力内容,电视又是人们接受资讯的主要来源(2分),社会的价值体系和标准透过媒介的传递,成为主流文化,得到大众认同(1分)。当电视传递暴力信息时,重度收视者将基于电视提供的真实世界印象,建构起“卑鄙世界”的社会信念(2分),即认为社会充满暴力、犯罪,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从而对个人产生害怕犯罪、害怕变成犯罪受害者的认知心理影响。(1分)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41、以美国为例分析说明西方发达国家媒介伦理建设的历程。答:19世纪上半叶,西方传媒业内外的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大众传媒必须加强社会责任感与自我约束意识(1分);正面阐述新闻自律思想的专论开始问世,最有代表性的是普利策1904年在《北美评论》上发表的《新闻学院》一文(2分);1908年,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创始人主持制定的《新闻工作者守则》,首次提出了一个全面、系统的媒介职业道德规范体系(2分),其他协会、公会等也相继制定了相关的媒介职业道德规范(1分);20世纪40年代,新闻出版自由委员会的《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业》为西方新闻职业道德建设打开了新局面(2分);50年代前后,新闻道德建设全面展开,大部分发达国家都建立了新闻道德自律机构,国际性的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应运而生(1分),目前西方大众传播界的各个领域都已制定出适合自身特点的、成熟的职业道德规范与准则(1分)。42、结合现实情境,试述网络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影响。答:网络與论作为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舆论的一般特性,如公开性、及时性、自发性和评论性(1分);网络传播具有覆盖面广、速度快的特点,事件一经网上披露,公众能迅速对其作出反应,且主流意见一旦形成,就会不断强化。网络的价值导向能影响更多的网民作出同样的价值判断和评价(2分);网络舆论在实施舆论监督、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及促进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等方面,正起着重要的作用(1分)。但也导致了不少负面的问题,主要有网络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内容良莠不齐、信息泥沙俱下等问题,滋生了诸多低俗、庸俗的文化成分(2分);网络暴力肆虐,网络空间的传播相比现实的传播,更容易激发、强化非理性的情绪(2分);网络中,网民的身份和地位都是平等的,任何人皆可畅所欲言,这容易导致人们道德意识弱化、责任意识淡薄(2分)。全国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试题课程代码:00642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围要求的,请将其选出。1、在当今社会,规模最大的一种传播是(D)A、自我传播B、人际传播C、组织传播D、大众传播2、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大规模以科学方法为指导进行的受众调查是在(B)A、1981年B、1982年C、1983年D、1984年3、传播学经验学派的思想发端于20世纪初期,土壤是(A)A、芝加哥学派B、哥伦比亚学派C、法兰克福学派D、伯明翰学派4、将传播分为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图像传播的根据是(C)A、传播内容不同B、传播效果不同B、使用符号不同D、使用场合不同5、15世纪40年代,金属活字排版印刷技术术以及印刷机的问世,使得文字信息的枧械化生产和大量复制成为可能。它们的发明者是(B)A、蔡伦B、吉登堡C、毕昇D、富兰克林6、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核心观点是(C)A、媒介是人体的延伸B、媒介的凉热之分C、媒介即讯息D、地球村7、近代报刊时期,西方大众传媒与政治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D)A、政治媒介化B、媒介大众化C、媒介集团化D、媒介政治化8、对美国媒介的舆论监督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C)A、“炉边谈话"B、肯尼迪遇刺C、“水门事件”D、克林顿性丑阐9、传播学渊源于(A)A、欧洲B、非洲洲C、亚洲D、美洲10、印刷传播容易打破权力的集中和垄断,是因为印刷传播具有(D)A、表达性:能传送范围广阔的思想和感情B、记录永久性:可以超越时间C、迅速性:可以跨越空闯闯D、分布性:可以到达所有阶层的人们11、被视为美国新闻界保护神,为美国媒介的舆论监督提供了有力法律保障的是(D)A、《独立宣言》B、《宪法》C、《人权宣言》D、《宪法第一修正案》12、把处于边缘的普通大众引入文化的中心地带,并把文化改造成消费品的是(A)A、媒介变革B、经济发展C、出版自由D、法规完善13、1960年,完整勾勒了“有限效果论”基本框架的学者是(C)A、施按姆B、李普曼C、约瑟夫.克拉伯D、诺尔.纽曼14、20世纪早期,意大利人葛兰西提出了对后来的文化帝国主义研究具有深刻影响的概念是(D)A、“文化传承”B、“媒介帝国主义”C、“文化认同”D、“文化霸权”15、以下关于“人际传播”的表述,正确的是(A)A、规模至少是两人以上B、必须是面对面的交流C、包括自我内部进行的传播D、在组织的渠道内发生16、“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描述的是(C)A、群集B、大众C、群体D、组织17、经济体制决定媒介的运作方式,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大众传媒运作必须(B)A、以传者为中心B、以受众为中心C、以广告为中心D、以产品为中心18、拉斯韦尔提出大众传播“三功能说”,发表在1948年的(D)A、《大众传播模式论》B、《大众传播媒介与知识增长差异》C、《传播学概论》D、《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19、经中央致府批准常设的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是(B)A、长江韬奋奖B、中国新闻奖C、中国好新闻奖D、赵超构新闻奖20、20世纪20年代,美国主要研究电影对儿童的影响的是(D)A、新闻自由委员会B、电影研究委员会C、明尼苏达三人小组D、佩恩基金会21、记者对新闻或消息提供者的情况实行保密指的是(D)A、编辑权B、控制权C、垄断权D、秘匿权22、“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而受众是消极、被动的”,这个观点指的是(A)A、魔弹论B、强效果论C、强大效果论D、控制论23、组织与一般群体的不同点,一是“目标”,二是(A)A、管理B、分享C、宣传D、整合24、涵化理论强调接触大众媒介信息而形成的对认知的影响,这里的“影响”是(A)A、长期的B、中期的C、短期的D、暂时的25、大众传播研究中照受重视、成果最显著的“热门领域”是(B)A、受众研究B、效果研究C、媒介研究D、内容研究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错选、多选或少选均无分。26、传播的三个最基本要素是(ABD)A、传者B、信息C、媒介D、受者E、效果27、保罗.莱文森的媒介理论,其主要观点包括(BDE)A、地球村B、人性化趋势C、娱乐至死D、对手机的哲学解读E、补偿性媒介28、新闻媒介舆论监督的内在价值基点是公民享有(ACD)A、言论自由B、经济自由C、出版自由D、信息获取自由E、交往自由29、媒体的新经济之路,在于媒介的(CE)A、事业化B、专业化C、产业化D、政治化E、集团优30、属于拉扎斯菲尔德“传播理论”中的概念是(BD)A、选择性注意B、意见领袖C、舆论D、追随者E、中坚分子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趣3分,共15分。31、“文化工业”答:由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等提出(1分),“文化工业”是凭借现代科技手段大规模地复制、传播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1分)它诞生于发达的工业社会。(1分)32、媒介的时间偏向答:是指质地较重、久性强的媒介,如黏土、右头和羊皮纸等,(1分)较适合克服时间的障碍,较能长久保存(1分)。偏向时间的媒介有助于树立权威,从而有利于形成等级森严的社会体制。(1分)33、主流价值观答:价值观是人们区分好坏的标准及指导行为的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倾向(1分),其中处于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即主流价值观(1分),它反映出一个国家意识形态和社会道德的基本取向,以及主流社会的基本意愿。(1分)34、媒介三种体系答:美国媒介学者阿特休尔提出,将世界上的新闻媒介分为“市场经济世界的媒介体系”(1分),“马克思主义世界的媒介体系”(1分)和“进步中世界的媒介体系”(1分)。35、非语言符号答:人际传播的手段之一(1分),包括姿态、表情、眼神等(1分),可以加强和扩大语言符号系统的传播效果。(1分)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6,传播学的经验学派存在哪些缺陷?答:(1)面对纷繁复杂的人类社会和个体行为,可供观察、测量的经验性材料有限。(1分)(2)在多数情况下,经验学派的数据、资料收集,主要依靠间卷调查和控制实验。前者缺乏自然科学的精确、严谨,后者无法真实再现丰富多彩的社会现实。(2分)(3)有些经验性研究主要依赖于个人或小群体层面上的经验材料,只适用于研究社会微观现象,难以有效地把握宏观社会问题。(1分)(4)经验学派更关注媒体对于受众成员的影响和效果,有意无意地忽视和回避了传播学研究的许多重大课题。(1分)(5)经验性研究方法标榜的“纯客观”态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难做到。(1分)37、简述媒介融合的前景。答:(1)数字化是媒介融合的技术基础(2分)(2)受众需求使媒介产业融合进一步向跨媒体集团方向发展(2分)(3)媒介融合将对新闻传播和新闻教育产生重大影响(2分)38、大众传媒舆论监督的内容主要有哪些?答:(1)首先要保证媒介与公民的知情权(1分),这是舆论监督的前提条件(1分),以人民大众的积极参与发挥“第四权力”的作用;(1分)(2)其次是通过提高政治行为和活动的透明度(1分),通过曝光、报道改善社会民主环境(1分),实现对政治权力的有效制约。(1分)39、组织中的上行传播存在哪些沟通障碍?答:(1)过滤:组织成员倾向于向上传播能加强其可信度和地位的消息,过滤掉对其不利的信息。(2分)(2)延迟:当问题由基层提交上级管理部门时,中间的管理部门一般不倾向于立即向上级汇报,而试图在本层级解决。(2分)(3)缺少直接沟通。(2分)40、简述“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核心观点。答:(1)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1分)人总力图从周围环境中寻求支持,以免陷入孤立。(1分)(2)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1分)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优势意见反过来又迫使更多持不同意见者转向“沉默”。(1分)(3)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1分)舆论的形成是“意见环境”压力作用于人们惧怕孤立的心理,强制人们对“优势意见”采取趋同行动的产物。(1分)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41、大众传播翻“虚拟环境”有何关联,在现代社会这摊关联会产生什么问遂?请举例说明。答:(1)根据李普曼的观点,人类生活在两个环境里:一是现实环境,一是虚拟环境。(1分)(2)前者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体验之外的客观世界,后者是被人意识或体验的主观世界。(1分)(3)大众传播在人类认识和体验世界的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尤其在现代社会,“虚拟环境”的比重越来越大。(1分)换言之,现代人和现实环境之间,插入了一个由大众媒介构筑的巨大的“虚拟环境”。(1分)随着大众传播的普及、信息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人的认识能力使“虚拟环境”大大扩张,但与此同时,现代人对这种“虚拟环境”的验证能力则相对大大缩小了(1分)。(4)由此产生了两个问题:当媒介有意无意地歪曲环境时,人们往往无法或者难以验证(1分);不仅如此,人们还将之视为“现实环境”而展开现实的行动。(1分)(以上各点共7分,举例说明部分为3分,视回答情况酌情给0~3分)42、受众研究中对“粉丝”的看法是怎样的?如何防止青少年粉丝的非理性行为?答:(1)粉丝是一种特殊的积极受众。受众研究中存在对粉丝的两种不同看法:一是认为粉丝是病态与非理性的,是“着迷的孤独者”与“歇斯底里的群众”;(2分)二是认为粉丝富有辨识力与创造力,是“盗猎者”与“游牧民”。(2分)(2)对于社会阅历、自控能力相对较弱的青少年粉丝而言,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媒介素养教育,显得尤为迫切。(2分)只有通过外在教育,引导其正确认识自我与明星、理性与非理性、适度与过度沉迷的界限,(2分)同时,加强其内在媒介素养,才能使粉丝文化在其成长过程中起到积极的、正面的作用。(2分)全国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试题课程代码:00642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1、发生周期不规则的传播类型是(A)A、人际传播B、群体传播C、组织传播D、大众传播2、德弗勒模式属于传播过程的(C)A、线性模式B、环形模式C、控制论模式D、社会系统模式3、传播可分为工具性传播和消遣性传播,强调消遣性传播的学者是(C)A、托尔曼B、皮亚杰C、斯蒂芬森D、拉斯韦尔4、开创非语言传播研究的著作是(B)A、《物释起源》B、《人类和动物的表情表达》C、《模仿的法则》D、《人类的身体语富》5、西梅尔把社会传播网络形容为(D)A、信息车间B、意见酒窖C、思想仓库D、舆论厨房6、传播学批判学派的研究目的是(B)A、解释社会变迁B、理解社会变迁C、预测社会变迁D、控制社会变迁7、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有“热媒介”和“凉媒介”之分,其中属予“热媒介”的是(A)A、广播B、电话C、面谈D、越规8、金属活字印刷术和印尉槐的发明者是(D)A、摩尔斯B、马可尼C、贝尔D、古登堡9、英尼斯提出的偏向空间的媒介是(C)A、黏土B、石头C、白报纸D、羊皮纸10、决定一个国家占主流地位的大众传媒根本立场的是该国的(A)A、政治制度B、经济制度C、文化制度D、社会制度11、赛伯特认为,在报刊从集权主义理论向自由主义理论转变过程中,至少有三个英国人和一个美国人作出了杰出贡献。这个美国人是(D)A、约翰·弥尔顿B、约翰·厄斯金C、约翰·密尔D、托马斯·杰弗避12、西方近代报刊时期的媒介,基本上是(C)A、商业媒介B、公共媒介C、政治媒介D、娱乐媒介13、文化的传播需要,始于文化的(A)A、产生B、突变C、交流D、融合14、历次媒介革命把文化改造成了普通大众都能理解、接受的(B)A、艺术品B、消费品C、代用品D、工业品15、认同有多种类型,其中使用频率最高、也最广为人知的是(C)A、社会认同B、民族认同C、文化认同D、自我认同16、在价值规律和市场导向的作用下,大众传媒承载的大众文化湮没了文化的精髓、个性和(B)A、民族性B、独创性C、艺术性D、世界性17、组织内同级部门或成员为了相互之间的协调和配合丽进行的传播活动是(B)A、纵向传播B、横向传播C、上行传播D、下行传播18、“出版自由是一切自由中最重要的自由”,这个观点的提出者是(C)99-教材上找不到答案A、卢梭B、密尔C、弥尔顿D、麦奎尔19、赖特把拉斯韦尔提出的传承社会遗产功能,改称为(A)A、社会化B、娱乐化C、发展功能D、麻醉功能20、传者的专业性权利中最为传播学界关注的是(C)A、采访和报道权B、安全保护权C、新闻界的权利D、评论界的权利21、阿伯克龙比等提出的“观展/表演”论,是关于(D)A、受众角色的理论B、受众行为的理论C、受众生产意义的理论D、受众接触、参与媒介的理论22、施拉姆把“受众”这个概念,表述为“信宿”和(B)A、“接受人”B、“接收人”C、“阅昕人”D、“视听人”23、二战期间霍夫兰对美国士兵观看电影的研究,使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B)A、个人访谈B、控制实验C、问卷调查D、内容分析24、涵化理论即培养理论,是格伯纳研究了受众的一种媒介使用行为后提出的。这种媒介使用行为是(C)A、读报B、听广播C、看电视D、上网25、沉默螺旋理论认为,舆论的形成是三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三方面因素是人际传播、大众传播以及人们对(C)A、虚拟环境的认知B、现实环境的认知C、意见环境的认知D、网络环境的认知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错选、多选或少选均无分。26、勒温对传播学研究的重要贡献,集中表现在他创立了(ABD)A、把关人理论B、场论C、劝服论D、群体动力论E、两级传播理论27、麦克卢汉的代表作有(CD)A、《传播的偏向》B、《帝国与传播》C、《机器新娘》D、《理解媒介:人的延伸》E、《传播与媒介》28、大众传媒承载的大众文化有若干特征,它们是(ACE)A、标准化B、精英化C、商品化D、专业化E、机械复制29、按照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的规定,复制包括(ABCDE)A、复印B、临摹C、拓印D、录音E、录像30、加姆桑等提出的框架理论,主要来源于(AD)A、社会学B、政治学C、经济学D、心理学E、管理学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31、信息答:信息就是事物(物质和能量)的存在方式(运动状态)(2分)以及这种方式(状态)的直接或间接的表述(1分)。32、《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答:1948年拉斯韦尔发表的一篇文章(1分),该文提出了传播学的两个重要理论:5W传播模式(1分)和“传播三功能”说(1分)。33、印刷媒介产业答:报纸产业、杂志产业、出版产业的总称(1分),这些产业都与纸质印刷技术有关(1分),是开发最早的媒介产业(1分)。34、意见广告答:应读者要求刊登的广告(1分),是受众的媒介接近权的一种体现(1分),也是报社为了争取读者好感和信任的一种举措(1分)。35、免疫效果答:也叫接种效果(1分),指发出信息时包含相反的观点(1分),这样人们以后如遇到对立观点的宣传,具有较强的抵抗力(1分)。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6、传播定义有哪几种类型?答:主要有四种类型,(1)一是共享说,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分享(2分);(2)二是影响说,强调传播是传者意图对受者施加影响、改变对方认知、态度或行为的过程(2分);(3)三是仪式说,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之间开展的仪式(1分);(4)四是符号说,强调传播是符号的流动(1分)37、简述霍尔的编码与解码理论。答:编码与解码理论是文化研究学派领军人物霍尔提出的最广为人知的观点(1分)。(1)该理论认为,大众媒介通过对新闻信息的选择、加工和结构化,将社会事物加以“符号化”和“赋予意义”,这是文化产品的生产环节,即信息的编码(2分)。(2)之后文化产品进入流通消费环节,受众接受媒介讯息,并根据自身的话语环境,对编码的信息进行解读(2分)。(3)这个理论恢复了受众在传播学研究中的本位地位(1分)。38、媒介融合这个概念,大致可从哪些方面予以描述?答:媒介融合有媒介科技融合、所有权融合、战术联合、结构融合、信息采集融合、新闻呈现方式融合、技术融合、经济融合、社会或组织融合、文化融合和全球融合等说法。上述这些说法中写对一个给1分,最多给6分。39、简述受众生产意义理论的要点。答:(1)节目的意义不仅仅是传送者“传递”的,也是接收者“生产”的(2分)。(2)意识形态的被传送不等于被接受(1分)。(3)节目传送者的解释不等于接收者的解释(1分),对传送者的解释,受众可以同意、协商甚至反对(2分)。40、认知心理学给人们对传播效果的认识带来了什么启示?答:(1)认知心理学认为,人堪称一个信息加工系统,认知就是信息加工(2分)。(2)人是积极的能动的,这与传播效果研究中的受众主动性之间,存在一致性(2分)。(3)受众在接受信息时,遵循着信息处理理论发现规律,可以并且必须主动地选择、感知、记忆,而不是被动地由媒体完成操作(2分)。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41、为什么说网络人际传播改变了传统人际传播的模式?请举例说明。答:(1)网络人际传播有着与传统人际传播不同的新特点从载体和方式看,生成了网络语言这一特殊的符号系统。各种表情符号及简洁独特的语言表达,使传播更生动快捷。(2分)(2)从范围和对象看,更广泛、随意和不稳定。开放的网络打破了对交往对象的各种限制交流可以随时发生和中止。(2分)(3)从性质和关系看,更放松、平等和自由。网络中的交流不易受身份、地位等世俗规范的影响,更看重交往的过程而不是结果。(2分)举例说明部分,视答题情况给0~4分。42、为什么说我国的媒介伦理建设是一个相当长期、艰难的过程?答:(1)一是从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媒介一直未充分考虑其自身的职业特点,也没有明确提出过媒介职业道德的建设问题(2分);(2)二是自“大跃进”开始的浮夸、弄虚作假一直到文革期间的“事实为政治服务”,新闻失实积重难返(2分);(3)三是改革开放后虽然开始重视媒介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但20世纪80年代推广的企业化经营的政策使得媒介伦理面临着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严重挑战(3分);(4)四是20世纪90年代,虽然出台了全国性的新闻行业道德行为规范文件,但市场经济的冲击使得有偿新闻成为长期困扰媒介从业者道德的问题(3分)。全国2017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试题课程代码:00642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1、信息表达最不规范的传播类型是(B)A、群体传播B、人际传播C、组织传播D、大众传播2、申农—韦弗模式中被称为传播过程中“不速之客”的要素是(B)A、媒介B、噪音C、讯息D、信宿3、李普曼认为人类生活在两个环境中,一个是现实环境,一个是(C)A、精神环境B、客观环境C、虚拟环境D、理想环境4、托尔曼认为,人类说话只是一种(A)A、工具B、社交C、游戏D、娱乐5、美国电视开始摆脱娱乐媒介的局限性,参与总统大选从而染指政治的年代是20世纪(B)A、40年代B、50年代C、60年代D、70年代6、被公认为传播学集大成者的学者是(D)A、勒温B、霍夫兰C、李普曼D、施拉姆7、新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以科学方法为指导进行的受众调查,发生在(C)A、1962年B、1972年C、1982年D、1992年8、人类社会迄今为止经历了五次传播革命,其中第三次传播革命是(B)A、口语传播B、印刷传播C、文字传播D、电子传播9、我国毕羿发明的泥活字印刷术,比德国古登堡发明的金属活字印刷术大约早了(C)A、200年B、300年C、400年D、500年10、按照麦克卢汉的观点,与印刷媒介时代相对应的是人类社会的(C)A、前部落化阶段B、部落化阶段C、脱离部落阶段D、重新部落化阶段11、在美国媒介舆论监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D)A、越南战争调查B、古巴事件调查C、肯尼迪遇刺调查D、水门事件调查12、《报刊的四种理论》中的“报刊”,指(D)A、报纸和期刊B、报纸、期刊和图书C、报纸、期刊、图书、广播、电视、电影D、各种大众传播媒介13、新闻专业主义得以形成的前提是(B)A、新闻业的职业性B、新闻业的独立性C、新闻业的自律性D、新闻业的利益性14、不同的经济体制决定了不同的媒介运作方式,计划经济体制下大众媒介运行所围绕的核心是(A)A、传播者B、接受者C、广告商D、生产商15、媒介产业发展的一个显著趋势是(D)A、媒介商品化B、媒介专业化C、媒介跨国化D、媒介集团化16、我国媒介产业中最先实现经营管理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是(A)A、报纸产业B、杂志产业C、广播产业D、电视产业17、拉扎斯菲尔德等认为,大众传播的功能之一是(B)A、消遣娱乐B、麻醉精神C、满足自我D、传承文化18、人际传播的传者和受者(D)A、角色固定B、角色模糊C、角色相对固定D、角色不断互换19、部门经理向公司总经理汇报工作,属于组织传播中的(A)A、上行传播B、下行传播C、横向传播D、斜向传播20、新闻媒体在西方之所以被称为“第四权力”,原因是那里的新闻媒体有(B)A、内幕采访和报道的传统B、批评政府和官吏的传统C、在政府机构派驻记者的传统D、批评各种社会丑闻的传统21、早期的受众研究误认为受众是消极、被动的,典型观点是(C)A、“受众差异论”B、“有限效果论”C、“皮下注射论”D、“顽固的受众论”22、媒介接近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D)A、弥尔顿《论出版自由》B、密尔《论自由》C、《联合国宪章》D、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23、第一次用科学方法进行的大众传播效果研究是(C)A、广播剧《火星人入侵地球》事件研究B、1940年美国总统选举研究C、佩恩基金会对儿童观看电影的研究D、二战期间对美国士兵观看电影的研究24、创新扩散理论认为,新思想、新事物的扩散,其传播过程大多呈(C)A、L型曲线B、N型曲线C、S型曲线D、V型曲线25、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可以通过设置重要议程来影响(C)A、传播效果B、新闻事件进程C、公众的关注D、公众的日程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错选、多选或少选均无分。26、布雷多克为拉斯韦尔5W模式添加的环节是(BE)A、讯息B、情境C、媒介D、受者E、动机27、英尼斯把媒介分为时间偏向的媒介和空间偏向的媒介,前者包括(CDE)A、纸草纸B、自报纸C、羊皮纸D、黏土E、石头28、社会责任理论的主要文献有(DE)A、《论自由》B、《权力的媒介》C、《传播与说服》D、《新闻自由:原则的纲要》E、《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29、大众传播对文化的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ABCDE)A、湮没了文化的个性B、湮没了文化的独创性C、降低了大众的文化水平D、降低了大众的审美能力E、助长了社会的消费主义倾向30、霍夫兰在传播效果研究中提出了一系列概念,它们是(CDE)A、框架效果B、涵化效果C、免疫效果D、休眠效果E、可信性效果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31、大众传播答:以机械化、电子化(1分)的大众媒介如报刊、广播、电视、网络(1分)为手段的传播方式(1分)32、补偿性媒介答:美国学者莱文森提出的一个观点(1分),认为任何一种后继的媒介,都是一种补救措施,都是对以往媒介的某一种先天不足的功能的补救和补偿(2分)。33、《新闻工作者守则》答: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创办人威廉斯(1分)提出的一个媒介职业道德规范体系(1分),是世界上最早的新闻伦理准则文件(1分)。34、公众表达答:普通民众(1分)发表的有关公共事务和公共利益的言论(2分)。35、意见领袖答:拉扎斯菲尔德等在研究1940年美国总统选举时发现的一个事实(1分),指积极、主动地向人们提供某方面事实并加以主观判断的人(2分)。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6、怎样评价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答:(1)麦克卢汉一反传播学界的传统思路,把大众传播的媒介技术本身当作传播的巨大社会影响的根源,开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2分)。(2)麦克卢汉认为新媒介的产生往往会导致社会文明和整个社会进程的改变,这个观点虽有争议,但由此也彰显了他的理论的张力(2分)。(3)麦克卢汉的理论在文风和严谨性方而存在一些不足(2分)37、新闻专业主义的现实困境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新闻专业主义的最大现实困境是面临着媒介消费主义对它的消解(1分)。具体表现:(1)新闻娱乐化、低俗化现象日益严重(1分)。(2)媒介内容出现同质化倾向(1分)。(3)媒介只关注“有影响的主流人群”(1分)。(4)媒介公信力全面下降(1分)。(5)拜金主义观念驱逐社会传统的道德观与价值观(1分)。38、为什么说大众传播对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答:(1)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最佳载体,凭借其技术手段,能面向大众、跨越地域,使文化为最多的人群接受(2分)。(2)大众传媒是维护主流价值观念的有力工具,尤其是主流媒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2分)。(3)大众传媒是促使大众文化兴起的重要平台,使文化打破贵族和精英阶层的垄断转向普通大众(2分)39、当前国际传播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是什么?答:(1)以全球重大事件报道提升和增强国际传播的影响力,打造一流国际媒介,取得国际话语权(2分)。(2)跨国传媒集团日益成为国际传播的主角,并产生了巨大影响力(2分)。(3)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正在成为国际传播的新路径,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分)40、简述知识沟理论的主要观点。答: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长(1分),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比社会经济位低的人能更快、更多地获取信息(2分),所以随着不断的累积(1分),这两个群体获取的信息量将出现差距(1分),从而使他们在掌握的知识方面形成一道“鸿沟”(1分)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41、为什么说传播学经验学派存在着严重缺陷?答:(1)经验学派赖以研究的可供观察、测量的经验性材料有限,而且人类活动尤其是精神活动不可能只依靠定量材料进行分析(2分)。(2)经验学派主要依靠问卷调查和控制实验等搜集资料,它们有的不够精确、严谨,有的无法真实展现社会现实(2分)。(3)经验学派方法只适用于于社会微观现象研究,难以有效把握社会宏观问题(2分)。(4)经验学派更关注媒体对受众成员的影响和效果,有意无意地忽视或回避社会上的许多重大课题(2分)。(5)经验学派标榜的纯客观态度,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做到(2分)42、举例论述受众提高自身新媒介素养的必要性。答:(1)新媒介素养主要指人们面对新媒介发出的信息应有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和应变能力(2分)。(2)新媒介在信息传播方面虽然有种种优势,但从现在的实际情况看,其信息内容往往是娱乐至上,缺乏深度(1分),信息质量则良莠不齐,真伪难辨(1分)。(3)受众唯有努力提高自身的新媒介素养,才能对收到的信息展开理性思考,避免出现沉醉“软新闻”以及轻信、以讹传讹等问题,从而在使用媒介的过程中得到应有的收益(2分)。举例部分要结合实际,能正确说明问题,视情给0-4分全国2017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试题课程代码:00642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1、传播与communication,词义上均有的意思是(A)A、传达消息B、运输货物C、双向交流D、双向沟通2、网络媒介相对于传统媒介的最大优势是(C)A、便捷性B、差异性C、互动性D、广泛性3、赖特在拉斯韦尔提出的“传播三功能”说基础上添加的功能是(D)A、监测环境B、协调社会关系C、传承社会遗产D、提供娱乐4、法兰克福学派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和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提出了(B)A、传播经验理论B、传播批判理论C、传播建构理论D、传播核心理论5、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于美国,比新闻学大约晚了(A)A、40年B、60年C、80年D、100年6、霍夫兰把心理学的实验方法引入传播研究领域,侧重研究(D)A、传播对象B、传播内容C、传播媒介D、传播效果7、传播学经验学派的研究重点是(A)A、变量间的因果关系B、行为模式的发生机制C、传播过程的结构D、大众传播的社会作用8、罗斯福总统的“炉边谈话”,显示了一种传媒的巨大影响力。这种传媒是(C)A、报纸B、杂志C、广播D、电视9、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核心观点是(A)A、媒介即讯息B、媒介是人体的延伸C、冷媒介与热媒分D、地球树10、媒介融合的技术基础是(A)A、数字化B、多媒体亿C、移动化D、怒文本化11、大众传媒发挥舆论监督功能的前提是媒介和公民拥有充分的(C)A、采访权B、接近权C、知情权D、隐私权12、有一种报刊理论认为,媒介必须一切以权力的意志为转移,一切为统治者服务。这种理论是(A)A、集权主义理论B、自由主义理论C、社会责任理论D、苏联共产主义理论13、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希望寻求三方的共同点来有效调节传播体制内的各种矛盾,这三方是(B)A、政府、企业、媒介B、政府、公众、媒介C、政府、企业、公众D、媒介、企业、公众14、受商品经济影响,文化艺术被大众传媒当作商品,受众则成了(D)A、旁观者B、设计者C、生产者D、消费者15、报业史上第一张真正意义上的大众报纸是(B)A、《纽约时报》B、《纽约太阳报》C、《泰晤士报》D、《菜比锡新闻》16、作为大众传播促进经济的首要手段,经济信息的公开发布最早出现在16世纪初的(B)A、中国西安B、意大利威尼斯C、埃及开罗D、伊拉克巴格达17、组织目标、任务、方针、政策等的传达过程,属于组织传播中的(A)A、下行传播B、上行传播C、横向传播D、非正式传播18、从信息管理角度看,制止或减弱谣言最有效的手段是(C)A、对造谣者绳之以法B、立即封锁信源C、保证正式渠道的信息畅通D、保证非正式渠道的信息畅通19、人际传播的规模,下限明确,上限(D)A、也明确B、一般为5、6人C、一般为7、8人D、模糊20、传者的版权即著作权,可以简单地表述为传者对自己信息产品的(C)A、印尉权和使用权B、使用权和控制权C、控制权和复制权D、复制权和制作权21、现代受众起源于(A)A、印刷媒体的出现B、电子媒体的出现C、网络媒体的出现D、自媒体的出现22、公民权利在大众传播中首先体现为(B)A、接近媒体的权利B、言论自由的权利C、保护隐私的权利D、知晓政务的权利23、大众传播的间接效果论,也被称为(C)A、选择效果论B、有限效果论C、多元效果论D、实证效果论24、两级传播理论认为(A)A、人际传播的效力大于大众传播B、大众传播的效力大于人际传播C、人际传播的效力大于群体传播D、群体传播的效力大于人际传播25、知识沟理论认为,造成“知识沟”的根源在于人们(D)A、专业背景不同B、家庭环境不同C、受教育程度不同D、社会经济地位不同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26、为逃避纳粹迫害而来到美国并被称为传播学奠基人的有(CD)A、施拉姆B、拉斯韦尔C、拉扎斯菲尔德D、勒温E、霍夫兰27、英尼斯的代表作是(BC)A、《权力的媒介》B、《传播的偏向》C、《帝国与传播》D、《传统媒体蛉终结》E、《传播技术论》28、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理念是(BE)A、公正性B、客观性C、包容性D、技术性E、公共利益至上29、狭义的媒介产业包括(ABCD)A、报纸产业B、广播产业C、杂志产业D、电视产业E、广告产业30、受众享有的权利包括(BCDE)A、秘匿权B、传布权C、知晓权D、隐私权E、媒介接近权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31、勒温答: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1分),他对传播学研究的主要贡献是创立了把关人理论、场论和群体动力论(2分)。32、网络传播答:以电脑为主体、以多媒体为辅助(1分),能够提供多种网络传播方式来发挥包括捕捉、编辑、储存、交换、放映、打印等多种功能的信息传播活动(2分)。33、媒介职业道德答:媒介从业者遵循普遍的社会公德(1分)和特殊的专业要求(1分),对其职业行为进行自我约束和管理的一套规范(1分)。34、文化霸权答:统治者通过教育、宗教等方式(1分)实现对文化和思想领域的控制(1分),以使被统治阶层产生对现有政权的认同(1分)。35、国际传播答:广义的国际传播是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往来、信息交流,包括首脑互访、双边会谈以及其他各种相关事务(1分);狭义的国际传播就是跨越国界的大众传播(2分)。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6、我国历史上对印刷传播作出了哪些贡献?答:(1)东汉蔡伦(1分)在前人基础上造出植物纤维纸(1分)(2)唐代的雕版印刷在技术上达到新的高度(1分)(3)宋代毕升(1分)发明了泥活字印刷(1分)(4)元代王祯总结了木活字印刷的经验(1分)37、为什么说政治对大众传媒有决定性影响?答:(1)政治对大众传媒的政治性和阶级性归属具有决定性影响(1分),国家政治制度和统治阶级的立场,(1分)决定了一国占据主流地位的大众传媒的根本立场;(1分)(2)政治发展对大众传媒的发展水平具有决定性的影响,(1分)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决定了对传播的制约程度,(1分)政治秩序与大众传媒的繁荣有着密切的关联。(1分)38、大众传播对经济产生了哪些促进作用?答:(1)传递与解释经济信息(1分),指导公众的经济行为。(1分)(2)监督市场秩序(1分),帮助人们理解国家经济政策,防止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发生。(1分)(3)刊载商业广告以刺激和满足消费需求。(1分)(4)发展媒介产业,使之成为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1分)39、网络人际传播有哪些特点?答:(1)从载体和方式看,网络人际传播生成了网络语言这一特殊的符号系统。(2分)(2)从范围和对象看,网络人际传播具有广泛性、随意性和不稳定性。(2分)(3)从性质和关系看,网络人际传播更加放松、平等和自由。(2分)40、新媒体环境下传受角色与互动关系的突破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举一例说明。答:(1)受众与传者之间的角色界限日益模糊(1分)(2)受众的话语权得到空前扩张(1分)(3)受众的社会网络得以强力拓展(1分)举例要能正确说明上述一个或几个方面,视情给0~3分。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41、为什么说传播内容与功能的关系是相对的?先举例说明,然后指出这种相对性对传播实践的启示。答:(1)任何事物之间的关系都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传播内容与功能的关系当然也是如此(1分),例如消息可以有劝服功能(1分),言论可以有新闻功能(1分),知识可以有娱乐功能(1分),文艺也可以有教育功能。(1分)(2)给传播实践的启示:一要全面看待、灵活处理信息内容和功能的关系(1分),例如,实用性传播不妨搞得活泼些(1分),消遣性传播应该注意寓教于乐(1分)。二是分析任何传播行为,都不能忽略受众(1分),要注意不同的受众在不同情况下对同一内容的感受。(1分)42、请联系自己对手机的使用,对罗杰斯等人提出的“创新扩散”五个阶段予以说明。答:(1)五个阶段即获知阶段、关心阶段、评价阶段、试用阶段和采用阶段,写出一个给1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