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关系学之公众心理与行为培训讲义课件_第1页
公共关系学之公众心理与行为培训讲义课件_第2页
公共关系学之公众心理与行为培训讲义课件_第3页
公共关系学之公众心理与行为培训讲义课件_第4页
公共关系学之公众心理与行为培训讲义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

公众心理与行为

第一节知觉与公众行为第二节需要与公众行为第三节态度与公众行为第四节流行、流言及舆论第五节公众心理的其他方面主讲人:辛庆先第四章

公众心理与行为第一节知觉与公众行为主讲人:第一节知觉与公众行为

一、知觉的概念P97知觉是大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知觉是各种感觉的结合,它来自于感觉,但已不同于感觉。感觉只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却认识了事物的整体第一节知觉与公众行为一、知觉的概念P97知觉是各种感造成人们对客观事实的知觉经常会出现程度不同的变形或歪曲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知觉的选择性二是知觉的偏见造成人们对客观事实的知觉经常会出现程度不同的变形或歪曲现象的二、知觉的选择性P97

所谓知觉的选择性就是在知觉的过程中,为了清晰地反映对象,人们总是从事物中自觉地(主动地)或不自觉地(被动地)选择知觉对象的心理过程。二、知觉的选择性P97所谓知觉的选择性就是在知觉的过程中,(一)客观因素P981.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在周围环境中,那些刺激作用强烈而突出的事物,一开始特别容易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成为知觉对象。如响亮的声音、突出的色彩、醒目的标志等刺激物(一)客观因素P981.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2.对象和背景的差别对象和背景的差别,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客观事物本身的特征,并在它们的对比作用中加强这种差别。因此,对象与背景之间有着明显的相对关系。2.对象和背景的差别3.对象的组合知觉所反映的事物整体,不一定只是一个对象。有时,在一定条件下我们也能把若干事物组合成一个整体,作为知觉对象。如:空间相近、性质与形状相似、共同包围空间、空间或时间上连续排列3.对象的组合(二)主观因素P98在知觉过程中个人某些主观因素的作用,在不同方面和不同程度上影响着知觉的选择性,表现为主体主动地感知对象。这属于知觉的主动选择性。包括需要和动机、兴趣、性格、气质、经验知识1.需要和动机(名词解释)2.兴趣P993.性格(名词解释)4.气质5.经验知识(二)主观因素P98在知觉过程中个人某些主观因素的作用,在不1.需要和动机(名词解释)需要是人对客观现实的需求(包括自然需求和社会需求)的主观反映。而动机是人们为了满足需要而激励着主体采取行动的内隐性意向,二者密切相关。

2.兴趣P99兴趣是动机的进一步发展,一般指热切地追求知识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外现性意向。3.性格(名词解释)性格是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在意志、自尊心、情绪、对人态度、权力需求、竞争心理等方面的特征影响着知觉的选择性。1.需要和动机(名词解释)4.气质气质主要是受神经过程的特性决定的行为特征,它往往与性格交织在一起。气质可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典型类型,它们对知觉选择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一定时间内知觉的速度和数量上。5.经验知识这是指个体过去通过认知积累的、与当前知觉有关的经验知识。4.气质知觉的偏见是人们在感知事物的时候,由于特殊的主观动机或外界刺激,对事物产生一种片面或歪曲印象的心理过程。主要包括: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伦效应、定型作用三、知觉的偏见P99知觉的偏见是人们在感知事物的时候,由于特殊的主观动机或外界刺(一)首因效应即第一印象的强烈影响。例:新朋友、初次面试者形象(二)近因效应即最近或最后印象的强烈影响。例:发言要么第一个,要么最后一个(三)晕伦效应(光环效应):即一种片面的知觉例:名人效应是一种典型的光环效应。歌星、影星(四)定型作用:固定的僵化印象对人知觉的影响,又叫刻板印象如:教师是文质彬彬的、商人是唯利是图的,国营企业商品质量可靠,个体户经常以次充好(二)近因效应即最近或最后印象的强烈影响。(三)晕伦效以上几种常见的知觉现象是“心理定势”的具体表现。心理定势是人的认知和思维的惯性、倾向性,即按照一种固定了的倾向去认识事物、判断事物、思考问题,表现出心理活动的趋向性和专注性。(名词解释)它既有积极的定向作用、推动作用、稳定作用,也有消极的妨碍作用、惰性作用、误导作用。公共关系学之公众心理与行为培训讲义课件

第二节需要与公众行为P100

此章节在公共关系学中具有很关键的作用,公众行为是公共关系开展的前提。因此此章节除了可能出现选择题外,也可能出现简答题或者论述题,考生要给予充分的重视。

第二节需要与公众行为P100此章节在公共关系学中具有很一、需要理论的要点需要是人对特定目标的渴求与欲望,是推动行为的直接动力。早在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人类动机理论》一文中首次提出了需要层次论,并于1954年在其名著《动机与人格》中作了进一步阐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1、人类五种基本需要2、需要是有层次的3、行为是由优势需要决定的。一、需要理论的要点需要是人对特定目标的渴求与欲望,是推动行为二、需要的五个层级P101二、需要的五个层级P101

1、生理的需要这是人类为了维持其生命最基本的需要,也是需要层次的基础。

2、安全的需要当一个人的生理需要得到了一定的满足之后,他就想满足安全的需要。即不仅考虑到眼前,而且考虑到今后,考虑自己的身体免遭危险,考虑已获得的基本生理需要及其他的一切不再丧失和被剥夺。

3、社交的需要

当生理及安全的需要得到相当的满足后,社交的需要便占据主导地位。因为人类是有感情的动物。他希望与别人进行交往,避免孤独,希望与伙伴和同事之间和睦相处,关系融洽。他希望归属于一个团体以得到关心、爱护、支持、友谊和忠诚。1、生理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当一个人开始满足归属感的需要后,不仅要满足做群体中的一员,而且要产生自尊的需要。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工作、人品、能力和才干给予承认并给予较高的评价,希望自己在同事之间有一定的声誉和威望,从而得到别人的尊重并发挥一定的影响力。5、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求,当自尊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后,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成为第一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要实现个人理想和抱负、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力并获得成就的需要,它是一种“希望能成就他独特性的自我的欲望,希望能成就其本人所希望成就的欲望”。这种需要往往是通过胜任感和成就感来获得满足的。4、尊重的需要三、五种需要的排列关系。马斯洛认为,对一般人来说,这五种需要由低到高依次排成一个阶段,当低层次的需要获得相对的满足后,下一个需要就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了驱动行为的主要动力。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属低级需要,尊重的需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属于高级需要,社交的需要为中间层次,基本上也属于高级需要。三、五种需要的排列关系。四、优势需要决定行为马斯洛认为,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人存在多种需要,其中有一种占优势地位的需要决定着人们的行为。要争取公众的支持就必须满足公众的需要。公众的行为往往同时受多种需要的支配,在一定的条件下,多种需要中会有一种最为迫切、起主要支配作用的“优势需要”。公关人员应该把这一点作为制定公关政策的依据,并作为评估公关效果的标准之一。四、优势需要决定行为马斯洛认为,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人

第三节态度与公众行为P103

一、态度及其结构态度是人们在认识和行为上相对固定的倾向,包括人对事物和社会认知的倾向、情感的倾向和意图的倾向,这些倾向一经形成就比较稳定、比较持久地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判断和看法,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向和方式。

一般来说,态度由认知、情感、意图三个因素构成。第三节态度与公众行为P103一、态度及其结构其一,认知,是指主体对态度对象的认知。

包括感知、思维、理解、看法等。认知是主体对态度对象的整体了解和评价,特别是对对象的价值评价,这是态度形成的基础。其二,情感,指主体对态度对象的情感体验。

情感因素是主体对于对象的情绪反应,即对某类事物或人喜爱或厌恶的体验和生理、心理反应其三,意图,指主体作用于态度对象的行为准备状态。态度并非行为,而行为以态度作为内在动力。态度可以被看作是心理向行为过渡的临界点,态度是行为的准备状态,行为是态度的表现状态。其一,认知,是指主体对态度对象的认知。二、态度的特性P104(多选或简答)态度的六个特性(一)态度的社会性(二)态度的针对性(三)态度的协调性(四)态度的稳定性(五)态度的两极性(六)态度的间接性二、态度的特性P104(多选或简答)态度的六个特性三、影响和改变态度的因素P105

(简答或多选)

态度的改变可分为两种:其一,态度的一致性改变,指改变原有态度的强度,而其方向不变。态度的一致性改变是“量”的改变。其二,态度的不一致性改变,指以新的态度取代旧的态度时其方向改变了。态度的不一致性改变是态度“质”的改变。三、影响和改变态度的因素P105

(一)社会因素社会因素是指社会上各种事物,包括社会制度、社会群体、社会交往、道德规范、国家法律、社会舆论、风俗习惯等等。例网购、吸烟(二)团体因素团体因素包括一定的信仰、目标、组织形式、规章制度、行为规范、成员与团体的关系等,也是一种强有力的客观因素。(三)宣传因素宣传因素是指在宣传过程中由宣传者的威信、宣传内容、宣传方式方法等结合成为一种客观的说服力,影响着被宣传者有关态度的形成和改变。(一)社会因素(四)个性因素主观的个性因素含个性倾向性因素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因素。1.个性倾向性因素个性倾向性是指个体心理活动中稳定的意识倾向性特征,主要有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因素。它们作为各种心理动力而调节着主体的行为,态度受这个系统中诸因素的影响。需要是态度的形成和改变的一个心理动力。2.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个体心理活动中稳定的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三个因素。(五)态度系统特性因素一个人形成某些态度,这些态度往往相互组合成为一个态度系统。(四)个性因素(五)态度系统特性因素四、霍夫兰的说服模式P106

霍夫兰认为人的态度的改变主要取决于说服者的条件、信息本身的说服力以及问题的排列技巧。(一)说服者的条件霍夫兰认为,一个对某问题享有声誉的人总比无声誉的人更能引起更多人的态度改变。声誉的最主要成分是专门知识(或专家身份)和超然的态度。(二)信息本身的说服力霍夫兰认为,如果对方本来就赞同说服者的意见,只讲正面理由可以坚定其原有的态度;如果对方原先或当时反对说服者的主张,把正反两方面的理由都说出来,比只讲一方面理由更好;如果对方教育程度高,说出两方面的理由更为有效;如果对方教育程度低,说一方面理由较好;如果对方教育程度低,并且原来就赞同说服者的立场,则一定要用正面理由,若说出正反两方面的理由,反而可能导致他犹豫不定。四、霍夫兰的说服模式P106霍夫兰认为人的态度的改变主要取(三)问题的排列技巧在霍夫兰看来,首先提出宣传论点,可以引起公众注意,易形成有利的气氛;最后提出论点有利于公众记忆。如果传播内容是受众赞同的或可能接受的,那么,把它们首先提出比较有利;如果首先唤起公众的需求,然后再提出问题,则更易于被公众接受。(三)问题的排列技巧

第四节流行、流言及舆论P107

在公共场合下的流行、流言、舆论是大众心理现象的三种表现形式。第四节流行、流言及舆论P107在公共场合下的流行、流言(一)流行的概念流行(或时尚)是一种群众性的社会心理现象,是指社会上许多人都去追求某种生活方式,使这种生活方式在较短的时期内到处可见,从而导致了彼此之间发生连锁性的感染,即所谓的“一窝蜂”现象。(是一种表现)流行有三方面的涵义:1)流行是人们对某种生活方式的随从和追求,它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2)流行是有相当多的人去随从和追求某种生活方式;3)流行是在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现象,过了一定的时间便不再流行。若长时间持续,就会转化人们的习惯,成为社会传统。(一)流行的概念流行(或时尚)是一种群众性的社会心理现象,(二)流行的特点(选择、简答)P1081新奇性。新奇性是所有流行项目中最显著的特征。2时效性。流行一般表现为突然迅速的扩展与蔓延,又在较短时间内消失。3周期性。流行变化具有周期性。今天作为时髦的事物,几个月之后也许变成陈旧的东西;今天是陈旧的事物若干时间以后往往又被看作是新式的。4两极性。流行项目的变化总是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记忆:新时两周(二)流行的特点(选择、简答)P1081新奇性。新奇性是所有以革新性为标准,把人分为哪五种类型?以革新性为标准,把人分为哪五种类型?(三)追随流行的心理原因P109

(简答)1.从众与模仿2.求新欲望3.自我防御与自我显示4.追随流行有个别差异(三)追随流行的心理原因P109

二、流言P110

(一)概念及分类:流言是指提不出任何信得过的确切根据,而在人们中相互传播的一种特定的虚假信息。(是一种信息)流言的类型:愿望流言、恐怖流言、攻击流言(二)流言传播的消极影响流言一经发生,传播极迅猛,故流言对个人对社会都会发生消极影响。流言对个人心理、行为的影响,是作为一种社会情景对个人发生直接的刺激作用。二、流言P110(一)概念及分类:(三)流言内容变化的特点1.一般化是指将流言内容压缩到只剩下有价值的若干具体细节,使流言越传越变得简略扼要,遗漏掉许多其他细节。2.强调是指突出流言的某些具体细节。3.同化是指流言的接受者以自己的知识经验、需要及态度等主观因素来理解流言的内容,凡是他认为合乎逻辑的部分就接受下来,同时凭自己的想象对它进一步加工即“添油加醋”之后再广为传播。流言内容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在记忆上的偏差所致。(三)流言内容变化的特点1.一般化(四)流言的制止1.建立流言研究机构美国流言研究者纳普(Nape)根据他的经验总结出对付流言的六种方法,对我们从事公关工作很有启发:(1)提高新闻媒介的可信度,让人们藉新闻媒介获取完全正确的情报。(2)使人们对领袖人物具有信任感。(3)为了消灭模糊的真空状态,要尽可能多而快地传达可信的情报。(4)马上掌握可信的情报并作出权威的解释,以迅速而简便地否定虚报。(5)要防止人们的生活情境过于寂寞和单调,这些是最易导致流言、传闻出现和传播的心理条件。(6)要慎重展开宣传活动,以便揭露流言的有害影响及制造、传播流言的人的不良动机。(四)流言的制止1.建立流言研究机构2.及时制止各类流言的方法流言是完全可以制止的,因为它缺乏事实的根据。政府和企业的公关部门通过调查访问,向人们提供确切的消息,就可以彻底制止流言的流传。此外,在紧急的情况下必须有针对性地及时制止流言。流言的规模大部分不是国家规模。人们希望得到关于某地区危机状态的情报和可信赖人士的说明。在出现危机的紧急情况下,为控制流言而简单地反驳说“那不是事实”的作法并不能奏效,更重要的是进行适当的忠告。在国家发生危机时,政府应该稳定人心,恢复、保持国民对政府的信任感并尽快地将正确的情报传达给每一个人。充分利用国民对政府已有的信任感,问题会更容易解决。2.及时制止各类流言的方法三、舆论P112

(一)舆论的定义及其特征舆论是公众的意见与看法,是社会全体成员或大多数人的共同信念,是人们彼此间信息沟通后的一种共鸣。(是一种看法)舆论具有如下特征:(1)舆论作为一种公众的意见,当然是为多数人赞成和支持的;反之,若社会上某种意见,即使有人大力宣传和提倡,但未能取得公众的赞成和支持,那么这种意见还不能称之为舆论。(2)舆论总是涉及社会的安宁与幸福的问题。(3)舆论本身含有合理性。(4)舆论是有效的。(5)舆论是广大民众的呼声。舆论是公众的意见与看法,是社会全体成员或大多数人的共同信念,是人们彼此间信息沟通后的一种共鸣。三、舆论P112(一)舆论的定义及其特征(二)舆论的结构1、舆论对象:人或事件舆论对象是指与人们的现实利益密切相关,能够引起大家共同兴趣,需要公众认真对待的社会事件。它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功利性;二是新异性舆论的四种形态:P113(1)社会事件(2)社会问题(3)社会冲突(4)社会运动舆论三个基本要素:1、舆论对象2、舆论主体3、舆论本身(二)舆论的结构1、舆论对象:人或事件舆论三个基本要素:12、舆论主体:公众作为舆论主体的公众与人群不同,它的内聚力来自于思想的沟通和平等的交流。它的特点主要有:(1)有共同话题(2)参与议论过程(3)自发性与松散性(4)有一定的层序性2、舆论主体:公众作为舆论主体的公众与人群不同,它的内3、舆论本身:意见美国舆论学者艾尔贝格分析了意见与态度的关系,认为意见是态度的语言表达,而任何一种意见,都包含了三种成分:一是认识成分;二是情感成分;三则是意志成分。在议论过程中,公众针对舆论对象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态度,或见解、偏好、意向,总要有所赞成或有所反对,总要具有某种偏好和立场,这就是意见。意见与知识、真理、科学既不能等同也不能对立,两者可以相互渗透、相互转化。3、舆论本身:意见美国舆论学者艾尔贝格分析了意见与态度的关系(三)舆论的作用1.舆论的制约与监督作用舆论对社会的监督内容是多方面的。舆论可以制约个人的行为。舆论对群体有相当大的影响。2.舆论的鼓动作用3.舆论的指导作用介绍某一商品或某一电影的人,成为舆论指导者—意见领袖,通过意见领袖的宣传,就更具有说服力。(三)舆论的作用第五节公众心理的其他方面P116一、价值观与公众行为(一)价值观的定义价值观是人们对于是非、善恶、好坏的评价标准,对自由、幸福、荣辱、平等这些观念的理解和轻重主次之分,是影响个体行为的重要因素。在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人的价值观念是相对稳定和持久的。价值观是人生观的核心。不同的国家、民族和组织,不同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会形成不同的价值观,进而导致公众态度和行为上的差异。第五节公众心理的其他方面P116(二)影响人们价值观的因素价值观决定了人们行为的方向和能达到的程度,即决定了人们向往什么、追求什么、喜欢什么、推崇什么。这种追求和向往的努力程度取决于以下因素:(1)个人的成就感、事业心。(2)过去的成功或失败的经历。(3)周围环境、生活条件的影响。(4)对目标的接近程度。由不同的价值观推动的行为取向,在现实生活中有各种不同的类型。公关工作应注意协调组织自身的价值取向和公众对象的价值取向之间的距离和关系。(二)影响人们价值观的因素二、团体压力与从众心理P117(一)从众心理的定义从众心理是指在社会团体的压力下,个人不愿意因为与众不同而感到孤立,从而放弃自己的意见,采取与团体中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以获得安全感、认同感和归属感。这种现象称做社会从众的行为,或叫团体压力下的顺从现象,俗称为“随大流“。从众行为的主观原因是不愿意被孤立。二、团体压力与从众心理P117(一)从众心理的定义(二)决定团体成员是否从众的因素

1、团体方面从团体方面来说,可以归纳为五点:第一,团体的性质起重要作用。人越需要这个团体,则越愿意顺从。第二,如果这个团体一贯是团结的,团体成员间的感情深厚,则容易顺从;反之,不容易顺从。第三,如果这个团体的气氛是民主的,允许不同意见发表,则个人的不同意见容易坚持;如果是专横的,排斥异己,打击报复,则个人不同意见不易坚持。第四,如果团体中绝大多数人的意见一致,仅有一人意见不一致,则易于顺从;如果有其他人或一些人与他意见一致,则不容易顺从。第五,如果团体的多数意见受到社会支持,个人意见不受社会支持,则容易从众;反之则不容易。(二)决定团体成员是否从众的因素1、团体方面2、个人方面从个人方面来说,也可以归纳为五点:第一,如果个人在团体中的地位比别人高,不容易从众;反之则易从众。第二,如果个人的智慧与能力高,不容易从众;反之则易从众。第三,如果个人的情绪是稳定的,不易从众;情绪不稳定,则易从众。第四,重视人际关系的人,易从众;不重视人际关系的人,不易从众。第五,态度与价值观对个人是否产生从众行为也有影响。如果个人整体观念强,重视组织原则,则易从众;反之,则不易从众。2、个人方面3.问题本身从问题本身的性质与明确程度方面谈,对非原则问题比对原则问题容易从众,对一般问题比对重大问题容易从众。此外,有明确答案的,不易从众,没有明确答案的易从众。3.问题本身三、逆反心理与公众行为P118

逆反心理指作用于个体的同类事物,超过了个体感官所能接受的限度而产生的一种相反的体验,使个体有意识地脱离习惯的思维轨道,向相反的思维方向探索。逆反心理会造成逆反行为、抵触行为。公共关系工作需要注意防止公众对象产生逆反心理和抗拒行为。三、逆反心理与公众行为P118逆反心理指作用于个体的同类(一)心理感应抗拒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布林指出,当一个人的行为自由受到威胁时,他会处于一种动机唤醒状态,这种状态驱使他去试图恢复自己的自由。这种动机状态是人们对其行为自由减少的一种反应,也就是一种反作用力,布林称之心理抗拒。(一)心理感应抗拒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布林指出,当一个人的行为自(二)影响心理抗拒的因素布林认为,心理抗拒的强弱是由以下因素所决定的:(1)对自由的期望。(2)对自由剥夺的威胁。(3)自由的重要性程度。(4)是否会影响到其他自由。(二)影响心理抗拒的因素布林认为,心理抗拒的强弱是由以下因素(三)心理抗拒阻止态度的转变人们产生心理抗拒以后,将会影响其态度的转变,表现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图方面。逆反心理形成也可能是出于好奇心与好胜心(自我显示)。逆反心理的产生会成为组织与其传播对象进行沟通的一种障碍。因此,要防止出现公众的逆反心理:1、公关工作人员就应当细心研究公众对“自由“的看法与认识,充分尊重和顺应他们的”自由“,不能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自由被”剥夺“。2、从信息传达的角度来看,还要注意传播的信息量和刺激量要适度,信息量过大,刺激过度就容易是传播对象产生厌烦情绪,同样也会产生逆反心理。(三)心理抗拒阻止态度的转变人们产生心理抗拒以后,将会影响其1.(201301)认为人的态度的改变主要取决于说服者的条件、信息本身的说服力以及问题的排列技巧的学者是()A.伯尼斯 B.巴纳姆C.森特 D.霍夫兰2.(201301)肯定与否定、亲近与疏远体现了态度的()A.社会性

B.稳定性C.两极性 D.协调性3.(201210)首次提出“需要层次理论”的学者是()A.韦伯

B.马克思C.马斯洛

D.麦克米兰单项选择DCC1.(201301)认为人的态度的改变主要取决于说服者的条件4.(201210)个人不愿意因为与众不同而感到孤立,从而放弃自己意见的“随大流”行为属于()A.自我评价行为

B.社会逆反行为C.自我认知行为

D.社会从众行为5.(201210)大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被称为()A.知觉 B.感觉C.思维 D.反馈6.(201201)以偏概全、以点带面的片面知觉是(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刻板效应DAC4.(201210)个人不愿意因为与众不同而感到孤立,从而放7.(201201)流行项目的最显著特征是(

A.新奇性

B.时效性

C.周期性

D.两极性

8.(201201)提出需要层次论的是(

A.霍夫兰

B.马斯洛

C.拉斯韦尔

D.卢因ABAB1.(201301)形成知觉偏见的原因主要有()A.首因效应

B.晕轮效应C.近因效应

D.蝴蝶效应

E.刻板效应2.(201301)影响知觉选择性的主观因素包括()A.动机 B.兴趣C.性格 D.气质

E.经验知识3.(201210)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客观因素包括()A.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 B.对象和背景的差别C.对象的组合

D.需要E.知识多项选择ABCEABCABCDE1.(201301)形成知觉偏见的原因主要有(4.(201201)态度的特性包括(

)A.社会性

B.协调性

C.稳定性

D.两极性

E.针对性5.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中,低级需要包括()A.生理需要B.安全需要C.社交需要D.自尊需要E.自我实现需要ABABCDE4.(201201)态度的特性包括(

(201301)简述舆论的作用。P115(201301)简述人们追随流行的心理原因。P109(201210)简述态度的特性。P104(201201)简述影响和改变态度的因素。P105问答题(201301)简述舆论的作用。P115问答题辛庆先老师视频:自学考试就这么简单之考霸秘籍1/v_show/id_XNjcyNTQyMjQ0.htmlQQ:512229894辛庆先老师视频:本PPT为可编辑版本,您看到以下内容请删除后使用,谢谢您的理解本PPT为可编辑版本,您看到以下内容请删除后使用,谢谢您的理60【解析】【解答】(1)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金刚石是由碳原子构成的;干冰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2)质子数为11的是钠元素,钠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1,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一个电子形成阳离子;(3)化学变化是生成新分子的变化,其实质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故该反应中没有变的是碳原子和氧原子。

故答案为:氯化钠;失去;D。

【分析】物质有微粒构成,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原子、分子、离子是那种,金属、稀有气体由原子构成;常见气体由分子构成;碱和盐由离子构成。在化学变化中,原子种类、质量、数目保持不变。26.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

(1)今年我国要求“公共场所全面禁烟”.非吸烟者往往因别人吸烟而造成被动吸烟。

(2)夏天钢轨间的缝隙变小。

【答案】(1)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

(2)夏天温度高,铁原子间的间隔变小.【考点】物质的微粒性

【解析】【解答】(1)吸烟生成烟雾,烟雾分子因为运动,扩散到空气中,使非吸烟者被动吸入烟雾分子,造成被动吸烟;

(2)钢轨由铁原子构成.每两根钢轨间都有一定的间隙,夏天由于气温高,使得钢轨中铁原子的间隔变大,表现为钢轨的体积膨胀,则钢轨间的间隙变小.

故答案为:(1)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2)夏天高温,铁原子间的间隔变小.

【分析】微粒观点的主要内容: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构成),分子间有间隔,分子处于永停息的运动状态中.(1)烟雾分子属气体分子,在空气中扩散较快,使非吸烟者被动吸烟;

(2)铁原子间有一定的间隔,温度升高,则铁原子间间隔变大,反之则变小,夏天高温状态下,铁原子间间隔变大,使得钢轨体积膨胀,则钢轨间的缝隙变小.【解析】【解答】(1)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金刚石61【考点】物质的微粒性

【解析】【解答】(1)铁属于金属单质,是由铁原子直接构成;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2)①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a=2+8=10,该粒子是原子.原子序数=质子数=10.②当a=8时,质子数=8,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

故答案为:原子;离子;分子;10;10;阴离子。

【分析】物质有微粒构成,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原子、分子、离子是那种,金属、稀有气体由原子构成;常见气体由分子构成;碱和盐由离子构成。当核电荷数等于核外电子数,表示原子,小于时表示阴离子,大于时表示阳离子。25.初中化学学习中,我们初步认识了物质的微观结构。(3)升高温度分子运动速度就加快,只要能说明温度高了运动速度快了的例子都可以,例如阳光下或者温度高衣服干得快,温度高水蒸发的快,糖在热水里比在冷水里溶解的快等;

(4)由于注射器装入的药品少,现象明显,又是封闭状态,所以可以控制体积节省药品、可以减少气体挥发造成的污染等.

故答案为:(1)固体;

(2)分子的质量大小或者相对分子质量大小(合理即给分);

(3)阳光下或者温度高衣服干得快,温度高水蒸发的快,糖在热水里比在冷水里溶解的快等;

(4)可以控制体积节省药品、可以减少气体挥发造成的污染等

【分析】(1)根据实验现象判断氯化铵的状态;(2)根据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的区别考虑;(3)根据温度与运动速度的关系考虑;(4)根据注射器的特点考虑.【考点】物质的微粒性62【解析】【解答】A、向一定质量的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至过量的过程中,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不断增大,当碳酸钠与盐酸和氯化钙完全反应时,氯化钠的质量不再增大,A符合题意;

B、向稀硫酸中加水,溶液的pH逐渐增大至接近于7,B不符合题意;

C、向一定质量的稀硫酸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钡溶液至过量的过程中,氢氧化钡不断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溶质的质量减小,质量分数也减小,当氢氧化钡和稀硫酸完全反应时,继续滴加氢氧化钡溶液时,质量分数应该由小变大,C不符合题意;

D、加热高锰酸钾时,当温度达到一定程度时,高锰酸钾开始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随着反应的进行,剩余固体的质量不断减少,当高锰酸钾完全反应时,剩余固体的质量不再变化,D符合题意。【解析】【解答】A、可燃物的在着火点是一定的,不会降低,故说法错误,可选;

B、爆炸是物质在有限的空间内,发生急剧燃烧,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热,使周围的气体的体积膨胀造成的.可见爆炸需要氧气的参与,可使燃烧处于暂时缺氧状态,达到灭火的目的.故说法正确,不可选;【解析】【解答】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一是要有可燃物,二是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三是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上三个条件都能满足时,可燃物才能发生燃烧。灭火的原理就是破坏燃烧的条件。根据描述,自动灭火陶瓷砖会喷出氦气和二氧化碳,故灭火的原理是隔绝氧气。【解析】【解答】A、向一定质量的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逐滴63【解析】【解答】解:A、从题目中表格知,H2体积分数为10%﹣﹣70%的H2和空气混合气体,点燃时会发生爆炸,故A正确;

B、收集的H2能安静燃烧,说明H2的纯度大于等于80%,故B项错误;

C、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H2

,保持试管倒置移近火焰,如果没有听到任何声音,表示收集的H2纯度大于等于80%,故C项错误;

D、氢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点燃不一定发生爆炸,只有在爆炸极限范围内才会发生爆炸,故D项错误.

故选A.

【分析】可燃物质(可燃气体、蒸气和粉尘)与空气(或氧气)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均匀混合,遇着火源可能会发生爆炸,这个浓度范围称为爆炸极限.可燃性混合物能够发生爆炸的最低浓度和最高浓度,分别称为爆炸下限和爆炸上限,在低于爆炸下限时不爆炸也不着火,在高于爆炸上限同样不燃不爆.因此可燃性气体在点燃前需要先检验气体的纯度,以防发生爆炸.【解析】【解答】A、通过实验可以知道烧杯中的白磷没有燃烧,说明烧杯中的白磷虽然温度达到着火点,但没有与氧气接触,所以不能燃烧,从而可以判断烧杯中的热水不仅仅是只起到加热的作用,故A说法正确;

B、铜片上白磷燃烧是温度达到了着火点且与氧气接触,满足燃烧的条件,故B说法正确;

C、铜片上的红磷没有燃烧是温度过低没有达到其着火点,没有满足燃烧的条件,故C说法正确;

D、烧杯中的白磷通入空气(氧气)就会燃烧,出现“水火相容”的奇观,故D说法错误.

故选D.【解析】【解答】解:A、从题目中表格知,H2体积分数为10%6424.能源、环境、安全已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

(1)三大化石燃料包括煤、________、天然气等;它们都是________(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

(2)控制反应的条件可使燃料充分燃烧.燃煤发电时,将煤块粉碎成煤粉的目的是________(3)天然气主要成分为甲烷,写出甲烷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下列有关天然气(或甲烷)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沼气中的主要成分是甲烷

B.甲烷气体不会产生温室效应

C.用天然气代替煤作燃料,有利于减少酸雨形成YouandyourfriendsareleavingaconcertonaFridaynight.Whenyougetoutside,yourearsareringing.Youhavetoshouttobeheard.36Sonoharmdone…right?Notquite.Temporarybuzzingmaybeeasytoignore,butrepeatedexposuretoloudnoisewilleventuallycauseserious---andirreversible(无法治愈的)---hearingloss.AnewstudyconductedbyresearchersatBrighamandWomen’sHospitalinBostonshowsthatoneinfivepeoplebetweentheagesof12and19areexperiencingslighthearingloss,andonein20havemildhearingloss.37Butthegoodnewsisthatthereplentyofwaysyoucanprotectyourearsfromfurtherdamage—andstilllistentothemusicyoulove:

Askaround.Putyourearbudsinoryourheadphoneson,andthenaskafriendnexttoyouwhetherornotheorshecanhearwhatyou’relisteningto.38Turnitdown.

Buynoise-cancelingheadphones.Apairofearbudsorheadphonesthatfitscomfortablywilllimitoutsidenoisesothatyoucanhearyourmusicbetteratlowervolumes.24.能源、环境、安全已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65第四章

公众心理与行为

第一节知觉与公众行为第二节需要与公众行为第三节态度与公众行为第四节流行、流言及舆论第五节公众心理的其他方面主讲人:辛庆先第四章

公众心理与行为第一节知觉与公众行为主讲人:第一节知觉与公众行为

一、知觉的概念P97知觉是大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知觉是各种感觉的结合,它来自于感觉,但已不同于感觉。感觉只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却认识了事物的整体第一节知觉与公众行为一、知觉的概念P97知觉是各种感造成人们对客观事实的知觉经常会出现程度不同的变形或歪曲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知觉的选择性二是知觉的偏见造成人们对客观事实的知觉经常会出现程度不同的变形或歪曲现象的二、知觉的选择性P97

所谓知觉的选择性就是在知觉的过程中,为了清晰地反映对象,人们总是从事物中自觉地(主动地)或不自觉地(被动地)选择知觉对象的心理过程。二、知觉的选择性P97所谓知觉的选择性就是在知觉的过程中,(一)客观因素P981.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在周围环境中,那些刺激作用强烈而突出的事物,一开始特别容易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成为知觉对象。如响亮的声音、突出的色彩、醒目的标志等刺激物(一)客观因素P981.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2.对象和背景的差别对象和背景的差别,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客观事物本身的特征,并在它们的对比作用中加强这种差别。因此,对象与背景之间有着明显的相对关系。2.对象和背景的差别3.对象的组合知觉所反映的事物整体,不一定只是一个对象。有时,在一定条件下我们也能把若干事物组合成一个整体,作为知觉对象。如:空间相近、性质与形状相似、共同包围空间、空间或时间上连续排列3.对象的组合(二)主观因素P98在知觉过程中个人某些主观因素的作用,在不同方面和不同程度上影响着知觉的选择性,表现为主体主动地感知对象。这属于知觉的主动选择性。包括需要和动机、兴趣、性格、气质、经验知识1.需要和动机(名词解释)2.兴趣P993.性格(名词解释)4.气质5.经验知识(二)主观因素P98在知觉过程中个人某些主观因素的作用,在不1.需要和动机(名词解释)需要是人对客观现实的需求(包括自然需求和社会需求)的主观反映。而动机是人们为了满足需要而激励着主体采取行动的内隐性意向,二者密切相关。

2.兴趣P99兴趣是动机的进一步发展,一般指热切地追求知识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外现性意向。3.性格(名词解释)性格是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在意志、自尊心、情绪、对人态度、权力需求、竞争心理等方面的特征影响着知觉的选择性。1.需要和动机(名词解释)4.气质气质主要是受神经过程的特性决定的行为特征,它往往与性格交织在一起。气质可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典型类型,它们对知觉选择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一定时间内知觉的速度和数量上。5.经验知识这是指个体过去通过认知积累的、与当前知觉有关的经验知识。4.气质知觉的偏见是人们在感知事物的时候,由于特殊的主观动机或外界刺激,对事物产生一种片面或歪曲印象的心理过程。主要包括: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伦效应、定型作用三、知觉的偏见P99知觉的偏见是人们在感知事物的时候,由于特殊的主观动机或外界刺(一)首因效应即第一印象的强烈影响。例:新朋友、初次面试者形象(二)近因效应即最近或最后印象的强烈影响。例:发言要么第一个,要么最后一个(三)晕伦效应(光环效应):即一种片面的知觉例:名人效应是一种典型的光环效应。歌星、影星(四)定型作用:固定的僵化印象对人知觉的影响,又叫刻板印象如:教师是文质彬彬的、商人是唯利是图的,国营企业商品质量可靠,个体户经常以次充好(二)近因效应即最近或最后印象的强烈影响。(三)晕伦效以上几种常见的知觉现象是“心理定势”的具体表现。心理定势是人的认知和思维的惯性、倾向性,即按照一种固定了的倾向去认识事物、判断事物、思考问题,表现出心理活动的趋向性和专注性。(名词解释)它既有积极的定向作用、推动作用、稳定作用,也有消极的妨碍作用、惰性作用、误导作用。公共关系学之公众心理与行为培训讲义课件

第二节需要与公众行为P100

此章节在公共关系学中具有很关键的作用,公众行为是公共关系开展的前提。因此此章节除了可能出现选择题外,也可能出现简答题或者论述题,考生要给予充分的重视。

第二节需要与公众行为P100此章节在公共关系学中具有很一、需要理论的要点需要是人对特定目标的渴求与欲望,是推动行为的直接动力。早在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人类动机理论》一文中首次提出了需要层次论,并于1954年在其名著《动机与人格》中作了进一步阐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1、人类五种基本需要2、需要是有层次的3、行为是由优势需要决定的。一、需要理论的要点需要是人对特定目标的渴求与欲望,是推动行为二、需要的五个层级P101二、需要的五个层级P101

1、生理的需要这是人类为了维持其生命最基本的需要,也是需要层次的基础。

2、安全的需要当一个人的生理需要得到了一定的满足之后,他就想满足安全的需要。即不仅考虑到眼前,而且考虑到今后,考虑自己的身体免遭危险,考虑已获得的基本生理需要及其他的一切不再丧失和被剥夺。

3、社交的需要

当生理及安全的需要得到相当的满足后,社交的需要便占据主导地位。因为人类是有感情的动物。他希望与别人进行交往,避免孤独,希望与伙伴和同事之间和睦相处,关系融洽。他希望归属于一个团体以得到关心、爱护、支持、友谊和忠诚。1、生理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当一个人开始满足归属感的需要后,不仅要满足做群体中的一员,而且要产生自尊的需要。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工作、人品、能力和才干给予承认并给予较高的评价,希望自己在同事之间有一定的声誉和威望,从而得到别人的尊重并发挥一定的影响力。5、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求,当自尊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后,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成为第一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要实现个人理想和抱负、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力并获得成就的需要,它是一种“希望能成就他独特性的自我的欲望,希望能成就其本人所希望成就的欲望”。这种需要往往是通过胜任感和成就感来获得满足的。4、尊重的需要三、五种需要的排列关系。马斯洛认为,对一般人来说,这五种需要由低到高依次排成一个阶段,当低层次的需要获得相对的满足后,下一个需要就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了驱动行为的主要动力。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属低级需要,尊重的需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属于高级需要,社交的需要为中间层次,基本上也属于高级需要。三、五种需要的排列关系。四、优势需要决定行为马斯洛认为,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人存在多种需要,其中有一种占优势地位的需要决定着人们的行为。要争取公众的支持就必须满足公众的需要。公众的行为往往同时受多种需要的支配,在一定的条件下,多种需要中会有一种最为迫切、起主要支配作用的“优势需要”。公关人员应该把这一点作为制定公关政策的依据,并作为评估公关效果的标准之一。四、优势需要决定行为马斯洛认为,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人

第三节态度与公众行为P103

一、态度及其结构态度是人们在认识和行为上相对固定的倾向,包括人对事物和社会认知的倾向、情感的倾向和意图的倾向,这些倾向一经形成就比较稳定、比较持久地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判断和看法,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向和方式。

一般来说,态度由认知、情感、意图三个因素构成。第三节态度与公众行为P103一、态度及其结构其一,认知,是指主体对态度对象的认知。

包括感知、思维、理解、看法等。认知是主体对态度对象的整体了解和评价,特别是对对象的价值评价,这是态度形成的基础。其二,情感,指主体对态度对象的情感体验。

情感因素是主体对于对象的情绪反应,即对某类事物或人喜爱或厌恶的体验和生理、心理反应其三,意图,指主体作用于态度对象的行为准备状态。态度并非行为,而行为以态度作为内在动力。态度可以被看作是心理向行为过渡的临界点,态度是行为的准备状态,行为是态度的表现状态。其一,认知,是指主体对态度对象的认知。二、态度的特性P104(多选或简答)态度的六个特性(一)态度的社会性(二)态度的针对性(三)态度的协调性(四)态度的稳定性(五)态度的两极性(六)态度的间接性二、态度的特性P104(多选或简答)态度的六个特性三、影响和改变态度的因素P105

(简答或多选)

态度的改变可分为两种:其一,态度的一致性改变,指改变原有态度的强度,而其方向不变。态度的一致性改变是“量”的改变。其二,态度的不一致性改变,指以新的态度取代旧的态度时其方向改变了。态度的不一致性改变是态度“质”的改变。三、影响和改变态度的因素P105

(一)社会因素社会因素是指社会上各种事物,包括社会制度、社会群体、社会交往、道德规范、国家法律、社会舆论、风俗习惯等等。例网购、吸烟(二)团体因素团体因素包括一定的信仰、目标、组织形式、规章制度、行为规范、成员与团体的关系等,也是一种强有力的客观因素。(三)宣传因素宣传因素是指在宣传过程中由宣传者的威信、宣传内容、宣传方式方法等结合成为一种客观的说服力,影响着被宣传者有关态度的形成和改变。(一)社会因素(四)个性因素主观的个性因素含个性倾向性因素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因素。1.个性倾向性因素个性倾向性是指个体心理活动中稳定的意识倾向性特征,主要有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因素。它们作为各种心理动力而调节着主体的行为,态度受这个系统中诸因素的影响。需要是态度的形成和改变的一个心理动力。2.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个体心理活动中稳定的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三个因素。(五)态度系统特性因素一个人形成某些态度,这些态度往往相互组合成为一个态度系统。(四)个性因素(五)态度系统特性因素四、霍夫兰的说服模式P106

霍夫兰认为人的态度的改变主要取决于说服者的条件、信息本身的说服力以及问题的排列技巧。(一)说服者的条件霍夫兰认为,一个对某问题享有声誉的人总比无声誉的人更能引起更多人的态度改变。声誉的最主要成分是专门知识(或专家身份)和超然的态度。(二)信息本身的说服力霍夫兰认为,如果对方本来就赞同说服者的意见,只讲正面理由可以坚定其原有的态度;如果对方原先或当时反对说服者的主张,把正反两方面的理由都说出来,比只讲一方面理由更好;如果对方教育程度高,说出两方面的理由更为有效;如果对方教育程度低,说一方面理由较好;如果对方教育程度低,并且原来就赞同说服者的立场,则一定要用正面理由,若说出正反两方面的理由,反而可能导致他犹豫不定。四、霍夫兰的说服模式P106霍夫兰认为人的态度的改变主要取(三)问题的排列技巧在霍夫兰看来,首先提出宣传论点,可以引起公众注意,易形成有利的气氛;最后提出论点有利于公众记忆。如果传播内容是受众赞同的或可能接受的,那么,把它们首先提出比较有利;如果首先唤起公众的需求,然后再提出问题,则更易于被公众接受。(三)问题的排列技巧

第四节流行、流言及舆论P107

在公共场合下的流行、流言、舆论是大众心理现象的三种表现形式。第四节流行、流言及舆论P107在公共场合下的流行、流言(一)流行的概念流行(或时尚)是一种群众性的社会心理现象,是指社会上许多人都去追求某种生活方式,使这种生活方式在较短的时期内到处可见,从而导致了彼此之间发生连锁性的感染,即所谓的“一窝蜂”现象。(是一种表现)流行有三方面的涵义:1)流行是人们对某种生活方式的随从和追求,它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2)流行是有相当多的人去随从和追求某种生活方式;3)流行是在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现象,过了一定的时间便不再流行。若长时间持续,就会转化人们的习惯,成为社会传统。(一)流行的概念流行(或时尚)是一种群众性的社会心理现象,(二)流行的特点(选择、简答)P1081新奇性。新奇性是所有流行项目中最显著的特征。2时效性。流行一般表现为突然迅速的扩展与蔓延,又在较短时间内消失。3周期性。流行变化具有周期性。今天作为时髦的事物,几个月之后也许变成陈旧的东西;今天是陈旧的事物若干时间以后往往又被看作是新式的。4两极性。流行项目的变化总是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记忆:新时两周(二)流行的特点(选择、简答)P1081新奇性。新奇性是所有以革新性为标准,把人分为哪五种类型?以革新性为标准,把人分为哪五种类型?(三)追随流行的心理原因P109

(简答)1.从众与模仿2.求新欲望3.自我防御与自我显示4.追随流行有个别差异(三)追随流行的心理原因P109

二、流言P110

(一)概念及分类:流言是指提不出任何信得过的确切根据,而在人们中相互传播的一种特定的虚假信息。(是一种信息)流言的类型:愿望流言、恐怖流言、攻击流言(二)流言传播的消极影响流言一经发生,传播极迅猛,故流言对个人对社会都会发生消极影响。流言对个人心理、行为的影响,是作为一种社会情景对个人发生直接的刺激作用。二、流言P110(一)概念及分类:(三)流言内容变化的特点1.一般化是指将流言内容压缩到只剩下有价值的若干具体细节,使流言越传越变得简略扼要,遗漏掉许多其他细节。2.强调是指突出流言的某些具体细节。3.同化是指流言的接受者以自己的知识经验、需要及态度等主观因素来理解流言的内容,凡是他认为合乎逻辑的部分就接受下来,同时凭自己的想象对它进一步加工即“添油加醋”之后再广为传播。流言内容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在记忆上的偏差所致。(三)流言内容变化的特点1.一般化(四)流言的制止1.建立流言研究机构美国流言研究者纳普(Nape)根据他的经验总结出对付流言的六种方法,对我们从事公关工作很有启发:(1)提高新闻媒介的可信度,让人们藉新闻媒介获取完全正确的情报。(2)使人们对领袖人物具有信任感。(3)为了消灭模糊的真空状态,要尽可能多而快地传达可信的情报。(4)马上掌握可信的情报并作出权威的解释,以迅速而简便地否定虚报。(5)要防止人们的生活情境过于寂寞和单调,这些是最易导致流言、传闻出现和传播的心理条件。(6)要慎重展开宣传活动,以便揭露流言的有害影响及制造、传播流言的人的不良动机。(四)流言的制止1.建立流言研究机构2.及时制止各类流言的方法流言是完全可以制止的,因为它缺乏事实的根据。政府和企业的公关部门通过调查访问,向人们提供确切的消息,就可以彻底制止流言的流传。此外,在紧急的情况下必须有针对性地及时制止流言。流言的规模大部分不是国家规模。人们希望得到关于某地区危机状态的情报和可信赖人士的说明。在出现危机的紧急情况下,为控制流言而简单地反驳说“那不是事实”的作法并不能奏效,更重要的是进行适当的忠告。在国家发生危机时,政府应该稳定人心,恢复、保持国民对政府的信任感并尽快地将正确的情报传达给每一个人。充分利用国民对政府已有的信任感,问题会更容易解决。2.及时制止各类流言的方法三、舆论P112

(一)舆论的定义及其特征舆论是公众的意见与看法,是社会全体成员或大多数人的共同信念,是人们彼此间信息沟通后的一种共鸣。(是一种看法)舆论具有如下特征:(1)舆论作为一种公众的意见,当然是为多数人赞成和支持的;反之,若社会上某种意见,即使有人大力宣传和提倡,但未能取得公众的赞成和支持,那么这种意见还不能称之为舆论。(2)舆论总是涉及社会的安宁与幸福的问题。(3)舆论本身含有合理性。(4)舆论是有效的。(5)舆论是广大民众的呼声。舆论是公众的意见与看法,是社会全体成员或大多数人的共同信念,是人们彼此间信息沟通后的一种共鸣。三、舆论P112(一)舆论的定义及其特征(二)舆论的结构1、舆论对象:人或事件舆论对象是指与人们的现实利益密切相关,能够引起大家共同兴趣,需要公众认真对待的社会事件。它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功利性;二是新异性舆论的四种形态:P113(1)社会事件(2)社会问题(3)社会冲突(4)社会运动舆论三个基本要素:1、舆论对象2、舆论主体3、舆论本身(二)舆论的结构1、舆论对象:人或事件舆论三个基本要素:12、舆论主体:公众作为舆论主体的公众与人群不同,它的内聚力来自于思想的沟通和平等的交流。它的特点主要有:(1)有共同话题(2)参与议论过程(3)自发性与松散性(4)有一定的层序性2、舆论主体:公众作为舆论主体的公众与人群不同,它的内3、舆论本身:意见美国舆论学者艾尔贝格分析了意见与态度的关系,认为意见是态度的语言表达,而任何一种意见,都包含了三种成分:一是认识成分;二是情感成分;三则是意志成分。在议论过程中,公众针对舆论对象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态度,或见解、偏好、意向,总要有所赞成或有所反对,总要具有某种偏好和立场,这就是意见。意见与知识、真理、科学既不能等同也不能对立,两者可以相互渗透、相互转化。3、舆论本身:意见美国舆论学者艾尔贝格分析了意见与态度的关系(三)舆论的作用1.舆论的制约与监督作用舆论对社会的监督内容是多方面的。舆论可以制约个人的行为。舆论对群体有相当大的影响。2.舆论的鼓动作用3.舆论的指导作用介绍某一商品或某一电影的人,成为舆论指导者—意见领袖,通过意见领袖的宣传,就更具有说服力。(三)舆论的作用第五节公众心理的其他方面P116一、价值观与公众行为(一)价值观的定义价值观是人们对于是非、善恶、好坏的评价标准,对自由、幸福、荣辱、平等这些观念的理解和轻重主次之分,是影响个体行为的重要因素。在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人的价值观念是相对稳定和持久的。价值观是人生观的核心。不同的国家、民族和组织,不同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会形成不同的价值观,进而导致公众态度和行为上的差异。第五节公众心理的其他方面P116(二)影响人们价值观的因素价值观决定了人们行为的方向和能达到的程度,即决定了人们向往什么、追求什么、喜欢什么、推崇什么。这种追求和向往的努力程度取决于以下因素:(1)个人的成就感、事业心。(2)过去的成功或失败的经历。(3)周围环境、生活条件的影响。(4)对目标的接近程度。由不同的价值观推动的行为取向,在现实生活中有各种不同的类型。公关工作应注意协调组织自身的价值取向和公众对象的价值取向之间的距离和关系。(二)影响人们价值观的因素二、团体压力与从众心理P117(一)从众心理的定义从众心理是指在社会团体的压力下,个人不愿意因为与众不同而感到孤立,从而放弃自己的意见,采取与团体中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以获得安全感、认同感和归属感。这种现象称做社会从众的行为,或叫团体压力下的顺从现象,俗称为“随大流“。从众行为的主观原因是不愿意被孤立。二、团体压力与从众心理P117(一)从众心理的定义(二)决定团体成员是否从众的因素

1、团体方面从团体方面来说,可以归纳为五点:第一,团体的性质起重要作用。人越需要这个团体,则越愿意顺从。第二,如果这个团体一贯是团结的,团体成员间的感情深厚,则容易顺从;反之,不容易顺从。第三,如果这个团体的气氛是民主的,允许不同意见发表,则个人的不同意见容易坚持;如果是专横的,排斥异己,打击报复,则个人不同意见不易坚持。第四,如果团体中绝大多数人的意见一致,仅有一人意见不一致,则易于顺从;如果有其他人或一些人与他意见一致,则不容易顺从。第五,如果团体的多数意见受到社会支持,个人意见不受社会支持,则容易从众;反之则不容易。(二)决定团体成员是否从众的因素1、团体方面2、个人方面从个人方面来说,也可以归纳为五点:第一,如果个人在团体中的地位比别人高,不容易从众;反之则易从众。第二,如果个人的智慧与能力高,不容易从众;反之则易从众。第三,如果个人的情绪是稳定的,不易从众;情绪不稳定,则易从众。第四,重视人际关系的人,易从众;不重视人际关系的人,不易从众。第五,态度与价值观对个人是否产生从众行为也有影响。如果个人整体观念强,重视组织原则,则易从众;反之,则不易从众。2、个人方面3.问题本身从问题本身的性质与明确程度方面谈,对非原则问题比对原则问题容易从众,对一般问题比对重大问题容易从众。此外,有明确答案的,不易从众,没有明确答案的易从众。3.问题本身三、逆反心理与公众行为P118

逆反心理指作用于个体的同类事物,超过了个体感官所能接受的限度而产生的一种相反的体验,使个体有意识地脱离习惯的思维轨道,向相反的思维方向探索。逆反心理会造成逆反行为、抵触行为。公共关系工作需要注意防止公众对象产生逆反心理和抗拒行为。三、逆反心理与公众行为P118逆反心理指作用于个体的同类(一)心理感应抗拒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布林指出,当一个人的行为自由受到威胁时,他会处于一种动机唤醒状态,这种状态驱使他去试图恢复自己的自由。这种动机状态是人们对其行为自由减少的一种反应,也就是一种反作用力,布林称之心理抗拒。(一)心理感应抗拒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布林指出,当一个人的行为自(二)影响心理抗拒的因素布林认为,心理抗拒的强弱是由以下因素所决定的:(1)对自由的期望。(2)对自由剥夺的威胁。(3)自由的重要性程度。(4)是否会影响到其他自由。(二)影响心理抗拒的因素布林认为,心理抗拒的强弱是由以下因素(三)心理抗拒阻止态度的转变人们产生心理抗拒以后,将会影响其态度的转变,表现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图方面。逆反心理形成也可能是出于好奇心与好胜心(自我显示)。逆反心理的产生会成为组织与其传播对象进行沟通的一种障碍。因此,要防止出现公众的逆反心理:1、公关工作人员就应当细心研究公众对“自由“的看法与认识,充分尊重和顺应他们的”自由“,不能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自由被”剥夺“。2、从信息传达的角度来看,还要注意传播的信息量和刺激量要适度,信息量过大,刺激过度就容易是传播对象产生厌烦情绪,同样也会产生逆反心理。(三)心理抗拒阻止态度的转变人们产生心理抗拒以后,将会影响其1.(201301)认为人的态度的改变主要取决于说服者的条件、信息本身的说服力以及问题的排列技巧的学者是()A.伯尼斯 B.巴纳姆C.森特 D.霍夫兰2.(201301)肯定与否定、亲近与疏远体现了态度的()A.社会性

B.稳定性C.两极性 D.协调性3.(201210)首次提出“需要层次理论”的学者是()A.韦伯

B.马克思C.马斯洛

D.麦克米兰单项选择DCC1.(201301)认为人的态度的改变主要取决于说服者的条件4.(201210)个人不愿意因为与众不同而感到孤立,从而放弃自己意见的“随大流”行为属于()A.自我评价行为

B.社会逆反行为C.自我认知行为

D.社会从众行为5.(201210)大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被称为()A.知觉 B.感觉C.思维 D.反馈6.(201201)以偏概全、以点带面的片面知觉是(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刻板效应DAC4.(201210)个人不愿意因为与众不同而感到孤立,从而放7.(201201)流行项目的最显著特征是(

A.新奇性

B.时效性

C.周期性

D.两极性

8.(201201)提出需要层次论的是(

A.霍夫兰

B.马斯洛

C.拉斯韦尔

D.卢因ABAB1.(201301)形成知觉偏见的原因主要有()A.首因效应

B.晕轮效应C.近因效应

D.蝴蝶效应

E.刻板效应2.(201301)影响知觉选择性的主观因素包括()A.动机 B.兴趣C.性格 D.气质

E.经验知识3.(201210)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客观因素包括()A.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 B.对象和背景的差别C.对象的组合

D.需要E.知识多项选择ABCEABCABCDE1.(201301)形成知觉偏见的原因主要有(4.(201201)态度的特性包括(

)A.社会性

B.协调性

C.稳定性

D.两极性

E.针对性5.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中,低级需要包括()A.生理需要B.安全需要C.社交需要D.自尊需要E.自我实现需要ABABCDE4.(201201)态度的特性包括(

(201301)简述舆论的作用。P115(201301)简述人们追随流行的心理原因。P109(201210)简述态度的特性。P104(201201)简述影响和改变态度的因素。P105问答题(201301)简述舆论的作用。P115问答题辛庆先老师视频:自学考试就这么简单之考霸秘籍1/v_show/id_XNjcyNTQyMjQ0.htmlQQ:512229894辛庆先老师视频:本PPT为可编辑版本,您看到以下内容请删除后使用,谢谢您的理解本PPT为可编辑版本,您看到以下内容请删除后使用,谢谢您的理125【解析】【解答】(1)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金刚石是由碳原子构成的;干冰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2)质子数为11的是钠元素,钠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1,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一个电子形成阳离子;(3)化学变化是生成新分子的变化,其实质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形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