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大纲_第1页
高中地理教学大纲_第2页
高中地理教学大纲_第3页
高中地理教学大纲_第4页
高中地理教学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地理教学大纲高中地理教学大纲高中地理教学大纲V:1.0精细整理,仅供参考高中地理教学大纲日期:20xx年X月滁州四中高三地理教学复习体系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这门科学力图阐明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布规律、世界和中国的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地理学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地理课是高中学生必修和选修的课程。学习高中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观察和理解与人类发展有关的地理环境变化,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为适应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

教学目的

1.获得对终身发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了解当代中国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2.培养初步的地理技能、地理思维能力,以及地理探究能力;能够和与人合作,运用地理科学观念、知识和技能,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适当评价。

3.有助于促进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化对国情、国力、国策的认识,增强爱国情感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

4.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

课程安排

按照高中课程计划,高中地理必修课共三本教材,平均每周3课时,根据不同阶段调整。课程内容为关于地理环境的基础知识和人地关系;高中地理选修课,累计周4课时,课程内容为自然灾害。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

必修课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组成及其主要特征,理解地理环境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相应人文环境的形成和特点;了解人类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重大问题,认识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及实施途径。

2.初步掌握必要的地理观察、学习、调查、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等基本方法和技能;学会运用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分析评价地理问题。

3.增强环境意识和全球观念,树立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教学内容必修一自然地理部分

一、宇宙中的地球教学内容要点知识要求(一)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天体(二)日地关系1.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2.太阳是地球表层光热能的主要来源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三)地球的运动1.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2.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了解太阳能量的来源及其对地球的重大影响。了解太阳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补充地球仪与经纬网知识,经纬网的三个意义。利用经纬网识记各大洲的相对位置关系,初步建立全球概念。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自转速度分布特点,以及应用意义。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以及地方时‘区时,标准时间,主要是北京时间与其他时间的换算关系,晨昏线的形成与意义。了解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和黄赤交角等。这里重点完成远日点与近日点分布图识记,二分二至图判读及变形,闰年的形成公转的俩个意义,其一是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其中五个规律,其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维度分布规律与季节变化规律,结合晨昏线判断随季节日出日落正午太阳位置与物影朝向与长短变化。理解四季和五带的形成。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1.读图分析:运用太阳系模式图,分析日地关系。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并分析太阳对地球的影响。2.操作演示: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并用科学的语言解释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重点说明昼夜更替与四季的形成。3.绘图说明:能够准确地画出夏至日与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4.综合分析:根据日地关系、地球运动等产生的各种现象(如地方时),举例说明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5.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二、大气教学内容要点知识要求(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大气的组成2.大气的垂直分层(二)大气的热状况和大气的运动1.大气的热状况2.大气的运动(三)天气、气候与人类1.常见天气系统的特性及活动特点2.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3.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特点形成分布4.补充大气环境保护知识,全球气候变化。了解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补充雾霾,沙尘天气形成。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重点是对流层。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引导学生归纳温度水平方向高低的形成因素,识记判断等温线分布图,描述等温线分布图特征,说明热量多少关系(为气候形成,农业地域形成准备)理解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水平方向气压差异与垂直方向气压差异形成。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判读,气压分布与风向风速判读方法。(风向决定了冷热与干湿关系)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风带与气压带移动,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与季风环流形成了解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不同天气系统影响前后天气变化及表述方法。冷锋与暖锋,气旋与反气旋在我国表现。特别是灾害性表现,防灾减灾措施。理解太阳辐射,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地势,洋流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通过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以温定带以雨定型判断气候资料。根据经纬网分布图确定海陆位置还纬度位置确定气候类型与气候特点。了解地球温室效应、、酸雨等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危害。气候变化表述。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1.读图分析:运用简易天气图,说明天气系统的特点。2.分析类比:比较各气压带、风带的特性。3.综合分析:举例说明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等因素对当地气候的影响。4.认识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意义。三、地球水环境教学内容要点知识要求(一)陆地水(二)海洋1.海水温度2.海水运动(三)水循环与水资源了解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河流水文特征及水系特征判断表述方法了解海水温度环境的关系。水平方向水温高低与区域环境关系(与全球水平温度分布图知识合并)了解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理解洋流的成因和洋流分布规律,识记世界主要洋流名称。区别风海流与补偿流。洋流四个地理意义。。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对地表的影响。重点海陆水循环的环节,人类活动的干预与影响水资源分布与评价,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水资源危机产生原因与解决措施。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1.读图分析:运用有关图表说明海洋温度的变化规律,解释世界洋流分布规律。2.综合分析:从气候、交通运输、通信等方面说明海洋环境对人类的影响。3.认识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意义。4认识河流分类与水文水系特征评价原则。5认识水循环过程对环境影响,如何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四、陆地环境1地球内部圈层结构与地壳物质组成2.地质作用与地貌形成地球外部与内部圈层结构地壳物质组成与自然界物质循环地质作用表现,内外力作用的关系,地壳运动表现与板块构造理论以及应用意义内力作用与褶皱断层形成的褶皱山与断块山外力作用的表现与流水地貌和风力作用地貌,水土流失与沙漠化条件强弱关系。地貌与人类活动山地与交通关系,河流地貌与聚落关系五、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学内容要点知识要求(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二)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利用整体性原理解释自然环境的变化导致整个环境的变化三个典型事例。理解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三个分异表现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1.读图分析:运用不同景观图和景观分布图,说明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2.综合分析: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必修二人文地理环境一、人口与环境教学内容要点知识要求(一)人口数量与环境1.人口发展与环境2.人口发展基本模式及分布3.环境承载力和合理容量(二)人口素质与环境1.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环境因素2.人口的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三)人口迁移与环境1.人口迁移与环境的相互影响2.中国人口迁移了解人口发展模式形成的主要原因及地区分布。理解环境承载力与合理容量的概念。结合中国实例,了解控制人口数量的重要意义。结合实例,了解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环境因素。结合实便例,了解作为社会的人,其社会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劳动力素质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理解在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中,人口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重点是环境因素)。理解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了解中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1.读图分析:阅读人口发展模式的有关图表,分析人口发展基本模式的特点。2.绘图分析:根据资料绘图,分析当地人口增长和土地、经济增长的关系。3.联系实际:从当地生产和生活中找出一至两个典型事例,说明人口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4.对立进一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观念。二、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教学内容要点知识要求(一)农业1.影响农业区位因素2.主要农业地域类型(二)工业1.影响工业区位因素2.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3.俩类工业区的形成区位与发展影响农业区位因素。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了解农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从土地利用方式的角度,理解农业主要地域类型的特点。结合实例理解影响工业区位因素。了解工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理解工业联系和集聚现象,并结合实例了解不同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特点。传统工业区与新兴工业区的代表和发展特点,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1.读图分析:运用有关图表,分析说明影响农业区位和工业区位的因素。2.比较分析:对各种农业地域类型或不同的工业区进行比较分析,并分别给予评价。3.社会调查:选择当地某农村或工厂,进行一次生产过程调查,根据调查结果绘制生产联系图,并作说明。4.认识人类通过发展生产加深扩大了与环境的关系,并领会因地制宜发展生产的意义。三、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内容要点知识要求(一)聚落的形成和发展1.乡村和城市的起源2.城市的形成区位因素与城市发展(二)城市化及其过程中的问题(三)城市内部功能分区与地域结构了解乡村、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以及世界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结合实例,了解不同城市的区位特点,理解这些城市的形成原因和城市的区域作用。理解城市化的标志。结合实例,了解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的不同进程,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了解城市内部功能分区形成原因及分布位置了解城市地域结构三种主要类型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1.综合分析:结合区位因素分析当地某城镇的形成与发展。2.认识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四、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教学内容要点知识要求(一)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及作用(二)交通运输1.交通运输网2交通发展地理意义了解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交通运输、通信、商业贸易、金融等),并结合实例了解这些方式的作用。结合实例,了解交通运输线、点的区位选择及其网的形成和发展。事例说明交通线交通网建设地理意义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1.读图分析:根据有关图表,分析影响交通运输线(站)及商业中心的区位因素。2.社会调查:通过调查访问,了解学校所在地区商业网点的分布和商品流通情况。3.认识交通运输、通信、商业贸易、金融等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五、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教学内容要点知识要求(一)环境问题的表现(二)环境问题的后果(三)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四)人类寻求可持续发展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2.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内容3.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途径4.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结合实例,了解环境问题的表现(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以及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和地域性。了解对环境的破坏程度以及对人类生存的严重危害。理解环境问题的本质以及产生的主要原因。理解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及发展的相互关系。了解环境问题以及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结合实例,理解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途径。结合实例,理解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基本途径和应采取的措施。理解个人在这个过程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1.读图分析:根据有关图表,分析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后果。2.联系实际:了解学校所在地区环境问题的表现,分析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保护环境的建议。3.综合分析:举例说明应如何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4.认识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其严重后果,提高对环境问题的危机感受、紧迫感和责任感,并努力规范自己的行为,培养对环境负责的行为。必修三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区域发展区域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区域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二节现代地理信息技术与区域地理研究评价区域地理环境的指标区域特征与区域发展关系现代地理信息技术与应用区域生态环境治理荒漠化防治亚马孙雨林的保护与开发荒漠化表现荒漠化发生自然条件与人类活动条件荒漠化危害与防治措施森林的重要资源意义和环境意义亚马孙雨林重要价值与破坏表现保护措施与意义第三章区域资源开发与保护第一节以山西为例煤炭资源开发第二节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说明流域开发资源开发条件评价指标历史开发状况及存在问题如何实现综合开发综合利用以及开发中重视生态恢复与环境治理流域开发条件评价指标早期开发与生态环境表现综合开发措施与经济生态意义区域经济发展东北农林基地建设珠三角的工业化与城市化东北区域自然与社会经济特征东北农林发展状况经济与生态问题表现如何兼顾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珠三角工业化背景工业化俩个阶段珠三角工业化带动城市化表现城市化存在问题以及解决措施资源跨区域调配与产业转移资源跨区域调配产业转移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资源跨区域调配的现实意义产业转移的原因产业转移对于产业移出区和移入区经济与社会环境影响一、中国的区域差异教学内容要点知识要求(一)中国的自然区域差异(二)中国的行政区与经济区域差异了解中国三大自然区的空间位置和基本特征。中国34个行政区位置与行政中心了解东部季风区内部的差异。理解中国自然区域的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了解中国存在不同发展地区的原因和主要特征。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1.读图说明:能够阅读和使用专题地图,说明中国自然和经济区域间的差异。2.通过中国区域差异的学习,认识中国疆域辽阔、区域差异显著的国情。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1.比较分析:比较不同区域人地关系的主要问题,说明区域整治、发展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才能取得成效。2.社会调查:对当地人地关系的主要问题进行调查,并将调查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提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