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穴位课件_第1页
小儿推拿穴位课件_第2页
小儿推拿穴位课件_第3页
小儿推拿穴位课件_第4页
小儿推拿穴位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儿推拿常用穴部

1

小儿推拿穴位包括十四经穴、经外奇穴、推拿特定穴小儿推拿特定穴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其穴位表面形态不仅具有点状;还有线(带)状,以及面状。

第二:其多数分布于双手,其次为头面,胸背及下肢较少。

第三:有关特定穴的内容比较朴素,尚没有象十四经那样成为一个理论系统。

小儿推拿穴部与手法、功效往往结合为一体,形成相对固定形式。小儿推拿穴位包括十四经穴、经外奇穴、推拿特定穴2

刘氏小儿推拿常用穴部50余个,其中重点穴部30个。刘氏小儿推拿重视五经配伍推治,强调开门关门,并推出推胸法、推腹法、推背法等。

刘氏小儿推拿常用穴部50余个,其中重点穴部30个。3第一节头面部

第一节头面部4第一节头面部

1、天门☆【位置】从印堂到神庭穴之间。【操作】运用大拇指侧面从印堂穴向额上神庭穴两手交互直推二十次左右。此法为“开天门”和“头部手法一”,属常例手法。

【功能】疏风解表开窍醒脑镇惊安神【主治】外感内伤诸病证。

天门第一节头面部1、天门☆天门5

2、坎宫☆【位置】自眉头起沿眉心向眉梢成一横线。【操作】用大拇指正面从印堂穴处沿眉骨向眉梢分推十数次。此法名为“推坎官”“头部手法二”,属常例手法。【功能】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疼【主治】外感内伤诸病证。

坎宫2、坎宫☆坎宫6

3、太阳☆【位置】眉梢外侧一横指之凹陷处。【操作】由眉梢向耳后处用两大指斜推二十次左右名为“推太阳”,“头部手法三”,属常例手法。与开天门,推坎宫合用,为推拿时的首推穴。用左手或右手的中指端按压于太阳穴,向耳或眼方向揉按之名“揉运太阳”。

【功能】推太阳:疏风解表清热明目止头疼。运太阳:向眼方向运转为补(双则),向耳方向揉中加按为泻。男:揉按左太阳发汗,右太阳止汗。女:揉按右太阳发汗,左太阳止汗。【主治】外感发热头疼汗证外感内伤诸病症。

太阳3、太阳☆太阳7

开天门、推坎宫、推揉运太阳比较:

共同——属常例手法、疏风解表。

开天门——侧重开窍醒脑、镇惊安神。

推坎宫——侧重醒脑明目、止头疼。

推、运太阳——侧重清热明目、止头疼、发汗、止汗。开天门、推坎宫、推揉运太阳比较:8

4、耳后高骨☆【位置】耳后乳突下凹陷处。【操作】用中指作揉按法。揉5下按一下,共30~50次。【功能】止咳化痰安神除烦【主治】咳嗽吐痰惊风

耳后高骨4、耳后高骨☆耳后高骨9

5、风池☆【位置】风府穴两侧入发际凹陷中。【操作】用两中指按风池穴3~5下,按后加揉10~20下。【功能】祛风解表【主治】感冒头疼项强风池5、风池☆风池10

6、百会【位置】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叉点。【操作】用大指端揉按之,也可用灸法。【功能】镇惊安神升阳举陷【主治】惊风眩晕昏厥脱肛遗尿等

百会6、百会百会11

7、印堂【位置】两眉连线中点。【操作】用大指甲按后加揉运。【功能】醒神开窍疏风解表【主治】神志昏迷头疼

印堂7、印堂印堂12

8、人中【位置】在鼻下人中沟上三分之一处。【操作】用大指甲陷之,掐后加揉或掐之醒神即止(不要掐破皮肤)。【功能】醒神开窍【主治】昏迷牙关紧闭抽搐不止

人中8、人中人中139、承浆

【位置】下唇下中央的凹陷中。【操作】用大指甲掐之,掐后加揉按【功能】醒神开窍止吐止泻【主治】实热吐泻惊风昏迷

承浆9、承浆承浆14第二节胸腹部

第二节胸腹部15第二节胸腹部

1、膻中☆【位置】两乳头连线的中点。【操作】以大指或中指面按而揉之数十下,揉后再用两手中指横开左右分推数十下。继用食、中、无名指由上往下直推数十下,最后用中、食指分开按压胸部各肋间三至五遍。此法名为“推胸法”。

【功能】宽胸理气止咳化痰【主治】胸闷咳嗽气喘痰鸣等第二节胸腹部1、膻中☆16

2、乳旁☆【位置】乳头外侧旁开两分处。【操作】以大指或中指两边揉边按数下。【功能】宽胸理气止咳化痰降逆止呕【主治】胸闷咳嗽呕吐乳旁2、乳旁☆乳旁17

3、乳根☆

【位置】乳头下一肋间处。【操作】以大指或中指面边揉边按数十下。【功能】宽胸理气止咳平喘【主治】咳嗽胸闷

乳根3、乳根☆乳根18

4、中脘☆【位置】脐上四寸。【操作】用中指面作顺时钟方向揉转百数十下,名为安中调中法;逆时钟方向揉转数十下,名为补中法;先顺时钟方向揉转百数十下,接着由上往下直推旋转揉的半数,为消导法;经上三法总称为“推腹法”。【功能】宽中理气健脾和胃消导积滞【主治】胃痛胀满积滞呕吐泄泻食欲不振中脘4、中脘☆中脘195、肚脐

☆【位置】肚脐正中。【操作】以大指面或中指面揉转百余次。【功能】温阳散寒补益气血健脾和胃消食导滞【主治】腹痛腹胀吐泻食积便秘肠鸣

肚脐5、肚脐☆肚脐20第三节

肩背腰骶部

第三节肩背腰骶部21第三节

肩背腰骶部

1、大椎

☆【位置】第七颈椎棘突下。【操作】用大指甲掐或指端按后加揉。【功能】退热解表【主治】高热项强咳嗽等

大椎

第三节肩背腰骶部1、大椎☆大椎22

2、肩井☆【位置】在大椎穴与肩髃穴连线的中点。【操作】以拇指与食指二指对称用力提拿,称拿肩井。作为治疗结束后的总收法。用指端按之,称按肩井。【功能】宣通气血发汗解表【主治】感冒头项强肩背痛惊风治疗结束后的总收法。

肩井2、肩井☆肩井23

3、创新

【位置】在第一至二胸椎旁开一横指半处,有咳嗽者,此处多明显压痛。

【操作】用大指或中指按揉之,以皮肤发红为度。

【功能】降逆止咳平喘【主治】咳嗽气喘

创新3、创新☆创新24

4、肺俞☆【位置】在第三胸椎旁开一横指半处。【操作】用大指或中指面揉20~30次,称揉肺俞自肩胛骨内从上向下呈“介”字,形推50~100次,称推肺俞;然后用盐粉和姜汁擦之,以皮肤发红为度,称盐擦“介”字,以上诸法总称为推背法。【功能】清肺平喘止咳化痰【主治】发热咳嗽气喘痰鸣

肺俞4、肺俞☆肺俞255、龟尾☆

【位置】尾椎骨端。【操作】用大指或中指面揉数十下。【功能】止泻通便【主治】泄泻便秘

龟尾5、龟尾☆龟尾26

6、七节☆【位置】第四腰椎至尾椎骨端成一直线。【操作】用中指螺纹面作推法,由上往下推为推下七节,由下往上推为上七节。【功能】推上七节具有温阳止泻之功,推下七节具有泻热通便之功【主治】肠热便秘泄泻脱肛

七节6、七节☆七节27

6、推脊☆【位置】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

【操作】用食、中指沿脊柱由上往下推数十次,此法为推脊。

【功能】清热【主治】发热

推脊6、推脊☆推脊28

8、捏脊☆【位置】脊柱骨两旁,由肾俞到肺俞之间。【操作】用两大指和食中指对捏脊柱旁开一二指的皮肤,由肾俞处从上往下翻捏至肺俞,左右各3~5次,此法为捏脊法,又名“翻皮法”。【功能】消食导滞【主治】消化不良泄泻

捏脊8、捏脊☆捏脊29

1、总筋☆【位置】腕横纹的正中处。【操作】用大指甲掐或指端揉按之。掐3~5次揉按20次左右,分别称为掐总筋,按总筋。按总筋与分阴阳同属上肢常用手法。【功能】掐总筋具有退热止呕,镇惊止痉之功。【主治】发热

呕吐

惊风抽搐。

第四节上肢部总筋1、总筋☆第四节上肢部总筋30

2、阴阳☆【位置】总筋两旁,小指侧为阴,大指侧为阳。【操作】以两指面从总筋处向左右两边分推二十余次,此法名为分阴阳。属常用手法。【功能】平衡阴阳调和气血消食导滞【主治】寒热往来

腹胀

呕吐

泄泻

痢疾。

阴阳2、阴阳☆阴阳31小儿推拿穴位课件323、脾经☆【位置】大拇指螺纹面。【操作】用大指螺纹面于患儿螺纹面上,旋转推移,或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线推移。此法为脾经。【功能】旋推:健脾和胃直推:清脾胃之火【主治】腹泻,便秘,痢疾,食欲不振,疳积,呕吐等。

脾经3、脾经☆脾经33

4、肝经☆【位置】食指螺纹面。【操作】大指螺纹面至患儿食指螺纹面上作旋转推移,或由指尖向指根作直线推移。此法名为推肝经。【功能】平肝熄风解热除烦【主治】急慢惊风,烦躁不安,目赤口苦等。

肝经4、肝经☆肝经345、心经☆【位置】中指螺纹面。【操作】大指螺纹面至患儿中指螺纹面上作旋转推移,或由指尖向指根方向作直线推移。此法名为推心经。【功能】旋推为补直推为(详见取穴特点)。【主治】高热神昏,五心烦热,口舌生疮,小便赤涩,惊悸不安,气血虚弱等。心经5、心经☆心经35

6、肺经☆【位置】在手无名指末节螺纹面。【操作】大指螺纹面至患儿无名指螺纹面上作旋转或由指尖向指根方向作直线推移。此法名为推肺经。【功能】旋推为补;直推为泻(详见取穴特点)。【主治】感冒,发热,咳嗽,胸闷,气喘,虚汗,脱汗等。肺经6、肺经☆肺经367、肾经☆【位置】手小指末节螺纹面。【操作】大指螺纹面至患儿小指螺纹面上作旋转推移。【功能】旋推为【主治】先天不足,久病体虚,胃虚腹泻,遗尿,虚喘等。肾经7、肾经☆肾经37一、名称:五经,即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二、位置:(一)脾经1、一条线:指拇指桡侧到指根的一条线。2、一个面:拇指螺纹面(刘氏)(二)肝经:食指螺纹面(三)心经:中指末节螺纹面(四)肺经:无名指末节螺纹面(五)肾经:1、小指尺侧一条线2、小指螺纹面(刘氏)五经配伍及推治一、名称:五经配伍及推治38

三、手法:两种说法:1、向指根方向推为补,向指末方向推为清。2、旋推为补

四、重要性:以指代针药,取功效于指端,五经与五脏相通,推五经意在调整脏腑功能,五经穴是小儿推拿取穴的重中之重,核心中的核心。

三、手法:39五、清、补法(一)脾经:小儿运化功能尚未健全(为生理、病理功能),乳食易伤“脾常不足”,故脾经以补为主,治本。若烦渴多饮或发热,唇干燥裂(1、胃火与肝火均旺;2、可清脾经)。其余则应补,若为本虚标实证,则可补脾经,清腹部穴:中脘、腹、脐等,掌握三因制宜与辨证。(二)肝经:肝主惊,易动风、动火-----“肝常有余”-----实证,故肝经以清为主,前人有“只清不补”之言。若为慢惊风则可用补肝经法,但应“补后加清法,即补清各半。五、清、补法40

(三)心经:心为阴中之阳脏,主火-----“心常有余”,故心经宜清不宜补,当心血不足时应补后加清(补清各半)。(四)肺经:

肺为娇脏,常有卫外不固-----“肺常不足”-----外邪易袭----虚、实、虚实夹杂,故肺经可清可补,或清补兼施。(五)肾经:肾主虚,只补不清。小儿推拿穴位课件41

六、配穴推治:(一)理论依据:五行学说、脏腑学说。(二)虚实配伍:

七、次数:主、兼、次三者之间递次减100次,即为剂量问题。

小儿推拿以1个月~6岁为效佳年龄:补清1个月~12个月150次60次1岁~3岁300次150次4岁~6岁400次200次6岁~9岁600次300次10岁~12岁800次400次

八、五经推治的作用:六、配穴推治:428、推大肠☆【位置】轻握拳,第五掌关节后外侧横纹尽头。【操作】用大指向小鱼际部直推约100次。【功能】清热利尿【主治】膀胱湿热,小便淋沥刺痛等。8、推大肠☆439、小天心☆【位置】在内劳与总筋之间正中央。【操作】用大指或中指指端揉按20~30次,称揉按小天心。用大指甲由小天心掐运至内劳或由内劳掐运至小天心3~5次,称为掐运小天心。【功能】揉按小天心:滋阴清热掐运小天心:镇惊安神【主治】阴虚内热,久热不退,惊风眼翻。(惊风握拳眼往上翻:由小天心至内劳;惊风握拳眼往下翻:由内劳至小天心)9、小天心☆4410、内劳宫☆【位置】掌心中央屈无名指于手心,指尖所指处。【操作】用大指甲掐之为掐内劳;用大指揉之为揉内劳。【功能】掐内劳:发汗退热揉内劳:清心退热【主治】发热,烦渴,口疮,齿龈糜烂等。10、内劳宫☆4511、版门(板门)☆【位置】从虎口经鱼际直至总筋之间的一条直线。【操作】用大指或中指端按揉之称按版门。由虎口经鱼际向总筋掐运20~30下,再加揉按之或由总筋掐运至虎口20~30次,再揉按之称揉按版门。【功能】揉按版门:止咳化痰降逆平喘掐运版门:止泻止呕【主治】咳嗽,气喘,呕吐,腹泻11、版门(板门)☆4612、运肾入脾☆

(运脾入肾)

【位置】由大指根至小指根沿腕部的一条弧线。【操作】由大指根掐运至小天心直至小指根称运脾入肾。由小指根掐运至小天心直至大指根称运肾入脾。【功能】消热祛湿健脾润燥【主治】小便赤涩,腹胀,痢疾,吐泻,便秘,食谷不化。

12、运肾入脾☆(运脾入肾)4713、中冲【位置】中指尖端距瓜甲约一分处。【操作】用大指甲掐之。【功能】醒神镇惊【主治】高热,昏迷,惊厥,抽搐不止。13、中冲4814、四横纹(四缝)【位置】掌面食、中、无名、小指的第一指间横纹处。【操作】用大指各掐4~5次,继加揉捻4~5次。【功能】健脾和胃行气导滞【主治】消化不良,疳积,腹痛,腹胀,肠鸣。14、四横纹(四缝)4915、老龙【位置】中指背面高甲一分正中处。【操作】用大指甲掐之。【功能】镇惊开窍【主治】急惊暴卒,昏迷不醒。15、老龙5016、外劳宫☆【位置】在掌背正中与内劳宫相对。【操作】用大指或中指面揉运数十次,揉后加按。【功能】温阳散寒升阳举陷【主治】外感风寒,腹痛腹胀腹泻,脱肛,遗尿,疝气等。16、外劳宫☆5117、二扇门【位置】中指根背上两侧凹陷中。【操作】用大、食二指挟掐后揉。【功能】镇惊止痉【主治】急惊风发热者,口眼歪斜(歪斜向左:掐右手穴,歪斜向右:掐左手穴)。17、二扇门52【位置】手背第一、二掌骨之中点,稍偏食指处。【操作】用大、食二指头对掐3~5次。【功能】镇惊醒神【主治】急惊,昏迷不醒。18、合谷【位置】手背第一、二掌骨之中点,稍偏食指处。18、合谷53【位置】手背腕横纹凹陷处。【操作】用大指掐之,掐后继揉运数十次。【功能】通经活络温中行气止痹痛利关节【主治】急慢惊风,各种腹痛,关节屈伸不利。19、一窝风【位置】手背腕横纹凹陷处。19、一窝风54【位置】手背腕横纹凹陷向上2分处。【操作】用大指甲掐之,掐后加揉按。【功能】止痛【主治】各种疼痛。20、阳池【位置】手背腕横纹凹陷向上2分处。20、阳池5521、三关☆【位置】前臂桡侧,阳池至曲池成一条直线。【操作】用拇指或食、中指面自阳池推上曲池或自曲池推下阳池,前者称为推上三关;后者称为推下三关(男:推上三关;女:推下三关)。此法总称为推三关法。【功能】发汗解表【主治】外感表证。21、三关☆5622、六腑☆【位置】曲泽至大陵成一直线。【操作】大指桡侧或食、中指指面由曲泽推至大陵或由大陵推至曲泽,前者称推上六腑;后者称推上六腑(男:推下六腑;女:推上六腑)。此法总称退六腑法。【功能】祛邪清邪【主治】里实证高热。22、六腑☆57

注:推三关、退六腑法应相互并用。表证:以推三关为主,每推三关三下,必须退六腑一下。里证:以退六腑为主,每退六腑三下,必须推三关一下。为协调阴阳之良法。

注:推三关、退六腑法应相互并用。5823、水底捞月☆【位置】掌心内劳官穴周围。【操作】医生持患儿左手四指,掌心向上,先滴一二滴凉水在掌心用中指在内官劳周围旋运之,并且结合口吹气,边吹边旋运之(以不超过18口气为限)。此发又名“退烧手法一”。【功能】清热泻火【主治】各种高热。23、水底捞月☆5924、天河水☆【位置】前臂正中,总筋至曲泽成一线。【功能】清热泻火【主治】大推天过河:清热之力稍弱,主治一般热证或表热证。打马过天河:清热之力较强,主治高热或伴昏迷者。24、天河水☆60【操作】用食、中指沾凉水又内劳官起经过总筋直推至曲泽穴处,每轻推一次结合吹气一口(以不超过18口气为限)。此法又名为“大推天河水”或“退烧手法二”。用食、中指沾凉水,由总筋处交互拍打如弹琴状至曲泽穴,每拍打一番结合吹口气(以不超过18口为限)此发又名“打天马过河”或“退烧手法三”。【操作】用食、中指沾凉水又内劳官起经过总筋直推至曲泽穴处,每61【位置】手背二、三掌骨歧缝间。【操作】用掐法称掐威灵。【功能】开窍醒神【主治】惊风。26、威灵【位置】手背二、三掌骨歧缝间。26、威灵62【位置】手背无名指及小指本节后歧缝间。【操作】用掐法称掐精宁。【功能】行气破结化痰【主治】气喘,干呕,惊风。27、精宁【位置】手背无名指及小指本节后歧缝间。27、精宁63第五节下肢部1、足三里☆【位置】外膝眼下三寸,胫骨旁开一横指处。【操作】用大指或中指端揉中加按。此法称揉按足三里。【功能】健脾和胃调中理气导滞通路【主治】腹涨,腹痛,泄泻,呕吐,下肢痿软无力。第五节下肢部1、足三里☆642、大敦(三毛)【位置】足大指毛际处。【操作】用大指甲掐之。【功能】熄风止痉【主治】惊风。2、大敦(三毛)653、委中【位置】腘窝中央横纹处。【操作】用拇食指端拿窝中筋腱或掐按之,前者名为拿委中;后者为掐委中。【功能】活气血舒筋脉解痉【主治】惊风,抽搐,下肢痿软。3、委中66【位置】小腿后正中,腓肠肌腹下凹陷中。【操作】用大指面揉按之。【功能】消食止滞熄风解痉【主治】食积,腹胀,便秘,惊风抽搐。4、承山【位置】小腿后正中,腓肠肌腹下凹陷中。4、承山67【位置】足外踝后缘和跟腱内侧中间的凹陷处。【操作】用大、食指对称拿或掐之,继面揉之。【功能】醒神解痉【主治】昏迷不醒,抽搐不止。5、昆仑【位置】足外踝后缘和跟腱内侧中间的凹陷处。5、昆仑68【位置】昆仑穴直下半寸处。【操作】大指或拇、食指重拿之,继以揉之。【功能】醒神【主治】昏迷不醒6、仆参【位置】昆仑穴直下半寸处。6、仆参697、涌泉☆【位置】屈趾足掌心正前方凹陷中。【操作】揉中加按或原位抖按之不转,前者为揉按涌泉;后者为抖按涌泉。【功能】男:左揉转加按为止吐;右揉转加按为止泻;左右相等的揉转加按为止吐止泻。女:左揉转加按为止泻,右揉转加按为止吐,左右相等的揉转加按为止泻止吐。原位抖动按之不转:除内热。【主治】呕吐,泄泻或吐泻兼作,久热不退。7、涌泉☆70附一:穴位的功能归类一、退热的穴位与手法揉太阳,掐内劳,清脾,清心,清肺,掐运小天心,揉外劳,推三关(表),退六腑(里)水底捞月,打天马过河,大推天河水,揉肺俞,推脊柱,按涌泉附一:穴位的功能归类一、退热的穴位与手法71推膻中,揉乳房,揉乳根,补脾,清补肺,补肾,揉肺俞,按丰隆,按揉创新。二、止咳化痰的穴位与手法推膻中,揉乳房,揉乳根,补脾,二、止咳化痰的穴位与手72

清脾或补脾,清肝,揉一窝风,揉外劳,掐四横纹,揉中脘,揉肚脐,揉丹田,揉按足三里。三、止腹痛的穴位与手法清脾或补脾,清肝,揉一窝风,三、止腹痛的穴位与手法73

清脾或补脾,清肝,揉膻中,揉乳房,揉中脘,按足三里,版门,揉按涌泉,推脊柱。四、止呕吐的穴位和手法清脾或补脾,清肝,揉膻中,四、止呕吐的穴位和手法74

清脾或补脾,推大肠,揉中脘,柔肚脐,揉龟尾,推七节,版门,按足三里,揉涌泉。五、止腹泻的穴部与手法清脾或补脾,推大肠,揉中脘,五、止腹泻的穴部与手法75

百会,印堂,人中,承浆,掐小天心,掐中冲,掐老龙,拿肩井,掐昆仑,掐大敦,掐太溪,按仆参,拿承山,按委中。六、镇惊安神,止抽搐的穴部与手法百会,印堂,人中,承浆,掐小天心,掐中冲,掐老龙,拿肩井76大指属脾,脾气通于口,络联于六指,通腹部天枢穴,手之列缺穴,足之三里穴。食指属肝,肝气通于目,络联于食指,通于小天心,足之太溪穴。中指属心,心气通于舌,络联于中指,通背心俞穴,手之中冲穴,足之涌泉穴。无名指属肺,肺气通于鼻。络联于无名指,通胸部膻中穴,背部的风门穴。小指属肾,肾气通于耳,络联于小指,通目达瞳仁,手之合谷穴,足之大敦穴。食指外侧属大肠,联络于虎口,直达食指侧巅。小指外侧属正肠,联络于神门,直达小指巅。附二:五指经络内外秘旨大指属脾,脾气通于口,络联于六指,通腹部天枢穴,手之列缺穴779、春去春又回,新桃换旧符。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在这醉人芬芳的季节,愿你生活像春天一样阳光,心情像桃花一样美丽,日子像桃子一样甜蜜。2022/11/302022/11/30Wednesday,November30,202210、人的志向通常和他们的能力成正比例。2022/11/302022/11/302022/11/3011/30/202210:54:19PM11、夫学须志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2022/11/302022/11/302022/11/30Nov-2230-Nov-22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2022/11/302022/11/302022/11/30Wednesday,November30,202213、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2022/11/302022/11/302022/11/302022/11/3011/30/202214、ThankyouverymuchfortakingmewithyouonthatsplendidoutingtoLondon.ItwasthefirsttimethatIhadseentheToweroranyoftheotherfamoussights.IfI'dgonealone,Icouldn'thaveseennearlyasmuch,becauseIwouldn'thaveknownmywayabout.。30十一月20222022/11/302022/11/302022/11/301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十一月222022/11/302022/11/302022/11/3011/30/202216、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头,那么任何风都不是顺风。2022/11/302022/11/3030November202217、一个人如果不到最高峰,他就没有片刻的安宁,他也就不会感到生命的恬静和光荣。2022/11/302022/11/302022/11/302022/11/30谢谢观看THEEND9、春去春又回,新桃换旧符。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在这醉人芬芳78小儿推拿常用穴部

79

小儿推拿穴位包括十四经穴、经外奇穴、推拿特定穴小儿推拿特定穴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其穴位表面形态不仅具有点状;还有线(带)状,以及面状。

第二:其多数分布于双手,其次为头面,胸背及下肢较少。

第三:有关特定穴的内容比较朴素,尚没有象十四经那样成为一个理论系统。

小儿推拿穴部与手法、功效往往结合为一体,形成相对固定形式。小儿推拿穴位包括十四经穴、经外奇穴、推拿特定穴80

刘氏小儿推拿常用穴部50余个,其中重点穴部30个。刘氏小儿推拿重视五经配伍推治,强调开门关门,并推出推胸法、推腹法、推背法等。

刘氏小儿推拿常用穴部50余个,其中重点穴部30个。81第一节头面部

第一节头面部82第一节头面部

1、天门☆【位置】从印堂到神庭穴之间。【操作】运用大拇指侧面从印堂穴向额上神庭穴两手交互直推二十次左右。此法为“开天门”和“头部手法一”,属常例手法。

【功能】疏风解表开窍醒脑镇惊安神【主治】外感内伤诸病证。

天门第一节头面部1、天门☆天门83

2、坎宫☆【位置】自眉头起沿眉心向眉梢成一横线。【操作】用大拇指正面从印堂穴处沿眉骨向眉梢分推十数次。此法名为“推坎官”“头部手法二”,属常例手法。【功能】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疼【主治】外感内伤诸病证。

坎宫2、坎宫☆坎宫84

3、太阳☆【位置】眉梢外侧一横指之凹陷处。【操作】由眉梢向耳后处用两大指斜推二十次左右名为“推太阳”,“头部手法三”,属常例手法。与开天门,推坎宫合用,为推拿时的首推穴。用左手或右手的中指端按压于太阳穴,向耳或眼方向揉按之名“揉运太阳”。

【功能】推太阳:疏风解表清热明目止头疼。运太阳:向眼方向运转为补(双则),向耳方向揉中加按为泻。男:揉按左太阳发汗,右太阳止汗。女:揉按右太阳发汗,左太阳止汗。【主治】外感发热头疼汗证外感内伤诸病症。

太阳3、太阳☆太阳85

开天门、推坎宫、推揉运太阳比较:

共同——属常例手法、疏风解表。

开天门——侧重开窍醒脑、镇惊安神。

推坎宫——侧重醒脑明目、止头疼。

推、运太阳——侧重清热明目、止头疼、发汗、止汗。开天门、推坎宫、推揉运太阳比较:86

4、耳后高骨☆【位置】耳后乳突下凹陷处。【操作】用中指作揉按法。揉5下按一下,共30~50次。【功能】止咳化痰安神除烦【主治】咳嗽吐痰惊风

耳后高骨4、耳后高骨☆耳后高骨87

5、风池☆【位置】风府穴两侧入发际凹陷中。【操作】用两中指按风池穴3~5下,按后加揉10~20下。【功能】祛风解表【主治】感冒头疼项强风池5、风池☆风池88

6、百会【位置】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叉点。【操作】用大指端揉按之,也可用灸法。【功能】镇惊安神升阳举陷【主治】惊风眩晕昏厥脱肛遗尿等

百会6、百会百会89

7、印堂【位置】两眉连线中点。【操作】用大指甲按后加揉运。【功能】醒神开窍疏风解表【主治】神志昏迷头疼

印堂7、印堂印堂90

8、人中【位置】在鼻下人中沟上三分之一处。【操作】用大指甲陷之,掐后加揉或掐之醒神即止(不要掐破皮肤)。【功能】醒神开窍【主治】昏迷牙关紧闭抽搐不止

人中8、人中人中919、承浆

【位置】下唇下中央的凹陷中。【操作】用大指甲掐之,掐后加揉按【功能】醒神开窍止吐止泻【主治】实热吐泻惊风昏迷

承浆9、承浆承浆92第二节胸腹部

第二节胸腹部93第二节胸腹部

1、膻中☆【位置】两乳头连线的中点。【操作】以大指或中指面按而揉之数十下,揉后再用两手中指横开左右分推数十下。继用食、中、无名指由上往下直推数十下,最后用中、食指分开按压胸部各肋间三至五遍。此法名为“推胸法”。

【功能】宽胸理气止咳化痰【主治】胸闷咳嗽气喘痰鸣等第二节胸腹部1、膻中☆94

2、乳旁☆【位置】乳头外侧旁开两分处。【操作】以大指或中指两边揉边按数下。【功能】宽胸理气止咳化痰降逆止呕【主治】胸闷咳嗽呕吐乳旁2、乳旁☆乳旁95

3、乳根☆

【位置】乳头下一肋间处。【操作】以大指或中指面边揉边按数十下。【功能】宽胸理气止咳平喘【主治】咳嗽胸闷

乳根3、乳根☆乳根96

4、中脘☆【位置】脐上四寸。【操作】用中指面作顺时钟方向揉转百数十下,名为安中调中法;逆时钟方向揉转数十下,名为补中法;先顺时钟方向揉转百数十下,接着由上往下直推旋转揉的半数,为消导法;经上三法总称为“推腹法”。【功能】宽中理气健脾和胃消导积滞【主治】胃痛胀满积滞呕吐泄泻食欲不振中脘4、中脘☆中脘975、肚脐

☆【位置】肚脐正中。【操作】以大指面或中指面揉转百余次。【功能】温阳散寒补益气血健脾和胃消食导滞【主治】腹痛腹胀吐泻食积便秘肠鸣

肚脐5、肚脐☆肚脐98第三节

肩背腰骶部

第三节肩背腰骶部99第三节

肩背腰骶部

1、大椎

☆【位置】第七颈椎棘突下。【操作】用大指甲掐或指端按后加揉。【功能】退热解表【主治】高热项强咳嗽等

大椎

第三节肩背腰骶部1、大椎☆大椎100

2、肩井☆【位置】在大椎穴与肩髃穴连线的中点。【操作】以拇指与食指二指对称用力提拿,称拿肩井。作为治疗结束后的总收法。用指端按之,称按肩井。【功能】宣通气血发汗解表【主治】感冒头项强肩背痛惊风治疗结束后的总收法。

肩井2、肩井☆肩井101

3、创新

【位置】在第一至二胸椎旁开一横指半处,有咳嗽者,此处多明显压痛。

【操作】用大指或中指按揉之,以皮肤发红为度。

【功能】降逆止咳平喘【主治】咳嗽气喘

创新3、创新☆创新102

4、肺俞☆【位置】在第三胸椎旁开一横指半处。【操作】用大指或中指面揉20~30次,称揉肺俞自肩胛骨内从上向下呈“介”字,形推50~100次,称推肺俞;然后用盐粉和姜汁擦之,以皮肤发红为度,称盐擦“介”字,以上诸法总称为推背法。【功能】清肺平喘止咳化痰【主治】发热咳嗽气喘痰鸣

肺俞4、肺俞☆肺俞1035、龟尾☆

【位置】尾椎骨端。【操作】用大指或中指面揉数十下。【功能】止泻通便【主治】泄泻便秘

龟尾5、龟尾☆龟尾104

6、七节☆【位置】第四腰椎至尾椎骨端成一直线。【操作】用中指螺纹面作推法,由上往下推为推下七节,由下往上推为上七节。【功能】推上七节具有温阳止泻之功,推下七节具有泻热通便之功【主治】肠热便秘泄泻脱肛

七节6、七节☆七节105

6、推脊☆【位置】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

【操作】用食、中指沿脊柱由上往下推数十次,此法为推脊。

【功能】清热【主治】发热

推脊6、推脊☆推脊106

8、捏脊☆【位置】脊柱骨两旁,由肾俞到肺俞之间。【操作】用两大指和食中指对捏脊柱旁开一二指的皮肤,由肾俞处从上往下翻捏至肺俞,左右各3~5次,此法为捏脊法,又名“翻皮法”。【功能】消食导滞【主治】消化不良泄泻

捏脊8、捏脊☆捏脊107

1、总筋☆【位置】腕横纹的正中处。【操作】用大指甲掐或指端揉按之。掐3~5次揉按20次左右,分别称为掐总筋,按总筋。按总筋与分阴阳同属上肢常用手法。【功能】掐总筋具有退热止呕,镇惊止痉之功。【主治】发热

呕吐

惊风抽搐。

第四节上肢部总筋1、总筋☆第四节上肢部总筋108

2、阴阳☆【位置】总筋两旁,小指侧为阴,大指侧为阳。【操作】以两指面从总筋处向左右两边分推二十余次,此法名为分阴阳。属常用手法。【功能】平衡阴阳调和气血消食导滞【主治】寒热往来

腹胀

呕吐

泄泻

痢疾。

阴阳2、阴阳☆阴阳109小儿推拿穴位课件1103、脾经☆【位置】大拇指螺纹面。【操作】用大指螺纹面于患儿螺纹面上,旋转推移,或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线推移。此法为脾经。【功能】旋推:健脾和胃直推:清脾胃之火【主治】腹泻,便秘,痢疾,食欲不振,疳积,呕吐等。

脾经3、脾经☆脾经111

4、肝经☆【位置】食指螺纹面。【操作】大指螺纹面至患儿食指螺纹面上作旋转推移,或由指尖向指根作直线推移。此法名为推肝经。【功能】平肝熄风解热除烦【主治】急慢惊风,烦躁不安,目赤口苦等。

肝经4、肝经☆肝经1125、心经☆【位置】中指螺纹面。【操作】大指螺纹面至患儿中指螺纹面上作旋转推移,或由指尖向指根方向作直线推移。此法名为推心经。【功能】旋推为补直推为(详见取穴特点)。【主治】高热神昏,五心烦热,口舌生疮,小便赤涩,惊悸不安,气血虚弱等。心经5、心经☆心经113

6、肺经☆【位置】在手无名指末节螺纹面。【操作】大指螺纹面至患儿无名指螺纹面上作旋转或由指尖向指根方向作直线推移。此法名为推肺经。【功能】旋推为补;直推为泻(详见取穴特点)。【主治】感冒,发热,咳嗽,胸闷,气喘,虚汗,脱汗等。肺经6、肺经☆肺经1147、肾经☆【位置】手小指末节螺纹面。【操作】大指螺纹面至患儿小指螺纹面上作旋转推移。【功能】旋推为【主治】先天不足,久病体虚,胃虚腹泻,遗尿,虚喘等。肾经7、肾经☆肾经115一、名称:五经,即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二、位置:(一)脾经1、一条线:指拇指桡侧到指根的一条线。2、一个面:拇指螺纹面(刘氏)(二)肝经:食指螺纹面(三)心经:中指末节螺纹面(四)肺经:无名指末节螺纹面(五)肾经:1、小指尺侧一条线2、小指螺纹面(刘氏)五经配伍及推治一、名称:五经配伍及推治116

三、手法:两种说法:1、向指根方向推为补,向指末方向推为清。2、旋推为补

四、重要性:以指代针药,取功效于指端,五经与五脏相通,推五经意在调整脏腑功能,五经穴是小儿推拿取穴的重中之重,核心中的核心。

三、手法:117五、清、补法(一)脾经:小儿运化功能尚未健全(为生理、病理功能),乳食易伤“脾常不足”,故脾经以补为主,治本。若烦渴多饮或发热,唇干燥裂(1、胃火与肝火均旺;2、可清脾经)。其余则应补,若为本虚标实证,则可补脾经,清腹部穴:中脘、腹、脐等,掌握三因制宜与辨证。(二)肝经:肝主惊,易动风、动火-----“肝常有余”-----实证,故肝经以清为主,前人有“只清不补”之言。若为慢惊风则可用补肝经法,但应“补后加清法,即补清各半。五、清、补法118

(三)心经:心为阴中之阳脏,主火-----“心常有余”,故心经宜清不宜补,当心血不足时应补后加清(补清各半)。(四)肺经:

肺为娇脏,常有卫外不固-----“肺常不足”-----外邪易袭----虚、实、虚实夹杂,故肺经可清可补,或清补兼施。(五)肾经:肾主虚,只补不清。小儿推拿穴位课件119

六、配穴推治:(一)理论依据:五行学说、脏腑学说。(二)虚实配伍:

七、次数:主、兼、次三者之间递次减100次,即为剂量问题。

小儿推拿以1个月~6岁为效佳年龄:补清1个月~12个月150次60次1岁~3岁300次150次4岁~6岁400次200次6岁~9岁600次300次10岁~12岁800次400次

八、五经推治的作用:六、配穴推治:1208、推大肠☆【位置】轻握拳,第五掌关节后外侧横纹尽头。【操作】用大指向小鱼际部直推约100次。【功能】清热利尿【主治】膀胱湿热,小便淋沥刺痛等。8、推大肠☆1219、小天心☆【位置】在内劳与总筋之间正中央。【操作】用大指或中指指端揉按20~30次,称揉按小天心。用大指甲由小天心掐运至内劳或由内劳掐运至小天心3~5次,称为掐运小天心。【功能】揉按小天心:滋阴清热掐运小天心:镇惊安神【主治】阴虚内热,久热不退,惊风眼翻。(惊风握拳眼往上翻:由小天心至内劳;惊风握拳眼往下翻:由内劳至小天心)9、小天心☆12210、内劳宫☆【位置】掌心中央屈无名指于手心,指尖所指处。【操作】用大指甲掐之为掐内劳;用大指揉之为揉内劳。【功能】掐内劳:发汗退热揉内劳:清心退热【主治】发热,烦渴,口疮,齿龈糜烂等。10、内劳宫☆12311、版门(板门)☆【位置】从虎口经鱼际直至总筋之间的一条直线。【操作】用大指或中指端按揉之称按版门。由虎口经鱼际向总筋掐运20~30下,再加揉按之或由总筋掐运至虎口20~30次,再揉按之称揉按版门。【功能】揉按版门:止咳化痰降逆平喘掐运版门:止泻止呕【主治】咳嗽,气喘,呕吐,腹泻11、版门(板门)☆12412、运肾入脾☆

(运脾入肾)

【位置】由大指根至小指根沿腕部的一条弧线。【操作】由大指根掐运至小天心直至小指根称运脾入肾。由小指根掐运至小天心直至大指根称运肾入脾。【功能】消热祛湿健脾润燥【主治】小便赤涩,腹胀,痢疾,吐泻,便秘,食谷不化。

12、运肾入脾☆(运脾入肾)12513、中冲【位置】中指尖端距瓜甲约一分处。【操作】用大指甲掐之。【功能】醒神镇惊【主治】高热,昏迷,惊厥,抽搐不止。13、中冲12614、四横纹(四缝)【位置】掌面食、中、无名、小指的第一指间横纹处。【操作】用大指各掐4~5次,继加揉捻4~5次。【功能】健脾和胃行气导滞【主治】消化不良,疳积,腹痛,腹胀,肠鸣。14、四横纹(四缝)12715、老龙【位置】中指背面高甲一分正中处。【操作】用大指甲掐之。【功能】镇惊开窍【主治】急惊暴卒,昏迷不醒。15、老龙12816、外劳宫☆【位置】在掌背正中与内劳宫相对。【操作】用大指或中指面揉运数十次,揉后加按。【功能】温阳散寒升阳举陷【主治】外感风寒,腹痛腹胀腹泻,脱肛,遗尿,疝气等。16、外劳宫☆12917、二扇门【位置】中指根背上两侧凹陷中。【操作】用大、食二指挟掐后揉。【功能】镇惊止痉【主治】急惊风发热者,口眼歪斜(歪斜向左:掐右手穴,歪斜向右:掐左手穴)。17、二扇门130【位置】手背第一、二掌骨之中点,稍偏食指处。【操作】用大、食二指头对掐3~5次。【功能】镇惊醒神【主治】急惊,昏迷不醒。18、合谷【位置】手背第一、二掌骨之中点,稍偏食指处。18、合谷131【位置】手背腕横纹凹陷处。【操作】用大指掐之,掐后继揉运数十次。【功能】通经活络温中行气止痹痛利关节【主治】急慢惊风,各种腹痛,关节屈伸不利。19、一窝风【位置】手背腕横纹凹陷处。19、一窝风132【位置】手背腕横纹凹陷向上2分处。【操作】用大指甲掐之,掐后加揉按。【功能】止痛【主治】各种疼痛。20、阳池【位置】手背腕横纹凹陷向上2分处。20、阳池13321、三关☆【位置】前臂桡侧,阳池至曲池成一条直线。【操作】用拇指或食、中指面自阳池推上曲池或自曲池推下阳池,前者称为推上三关;后者称为推下三关(男:推上三关;女:推下三关)。此法总称为推三关法。【功能】发汗解表【主治】外感表证。21、三关☆13422、六腑☆【位置】曲泽至大陵成一直线。【操作】大指桡侧或食、中指指面由曲泽推至大陵或由大陵推至曲泽,前者称推上六腑;后者称推上六腑(男:推下六腑;女:推上六腑)。此法总称退六腑法。【功能】祛邪清邪【主治】里实证高热。22、六腑☆135

注:推三关、退六腑法应相互并用。表证:以推三关为主,每推三关三下,必须退六腑一下。里证:以退六腑为主,每退六腑三下,必须推三关一下。为协调阴阳之良法。

注:推三关、退六腑法应相互并用。13623、水底捞月☆【位置】掌心内劳官穴周围。【操作】医生持患儿左手四指,掌心向上,先滴一二滴凉水在掌心用中指在内官劳周围旋运之,并且结合口吹气,边吹边旋运之(以不超过18口气为限)。此发又名“退烧手法一”。【功能】清热泻火【主治】各种高热。23、水底捞月☆13724、天河水☆【位置】前臂正中,总筋至曲泽成一线。【功能】清热泻火【主治】大推天过河:清热之力稍弱,主治一般热证或表热证。打马过天河:清热之力较强,主治高热或伴昏迷者。24、天河水☆138【操作】用食、中指沾凉水又内劳官起经过总筋直推至曲泽穴处,每轻推一次结合吹气一口(以不超过18口气为限)。此法又名为“大推天河水”或“退烧手法二”。用食、中指沾凉水,由总筋处交互拍打如弹琴状至曲泽穴,每拍打一番结合吹口气(以不超过18口为限)此发又名“打天马过河”或“退烧手法三”。【操作】用食、中指沾凉水又内劳官起经过总筋直推至曲泽穴处,每139【位置】手背二、三掌骨歧缝间。【操作】用掐法称掐威灵。【功能】开窍醒神【主治】惊风。26、威灵【位置】手背二、三掌骨歧缝间。26、威灵140【位置】手背无名指及小指本节后歧缝间。【操作】用掐法称掐精宁。【功能】行气破结化痰【主治】气喘,干呕,惊风。27、精宁【位置】手背无名指及小指本节后歧缝间。27、精宁141第五节下肢部1、足三里☆【位置】外膝眼下三寸,胫骨旁开一横指处。【操作】用大指或中指端揉中加按。此法称揉按足三里。【功能】健脾和胃调中理气导滞通路【主治】腹涨,腹痛,泄泻,呕吐,下肢痿软无力。第五节下肢部1、足三里☆1422、大敦(三毛)【位置】足大指毛际处。【操作】用大指甲掐之。【功能】熄风止痉【主治】惊风。2、大敦(三毛)1433、委中【位置】腘窝中央横纹处。【操作】用拇食指端拿窝中筋腱或掐按之,前者名为拿委中;后者为掐委中。【功能】活气血舒筋脉解痉【主治】惊风,抽搐,下肢痿软。3、委中144【位置】小腿后正中,腓肠肌腹下凹陷中。【操作】用大指面揉按之。【功能】消食止滞熄风解痉【主治】食积,腹胀,便秘,惊风抽搐。4、承山【位置】小腿后正中,腓肠肌腹下凹陷中。4、承山145【位置】足外踝后缘和跟腱内侧中间的凹陷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