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考研资料-考古_第1页
文博考研资料-考古_第2页
文博考研资料-考古_第3页
文博考研资料-考古_第4页
文博考研资料-考古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郑州商城/r/n商代中期都城。遗址座落在/r/n郑州商代遗址/r/n中部,即今河南省郑州市区偏东部的郑县旧城及北关一带。/r/n城墙始筑于商代中期的二里冈期下层,使用到二里冈期上层,东墙夯土层内木炭的/r/n放射性碳素断代/r/n并经校正的年代,/r/n为距今/r/n3570/r/n±/r/n135/r/n年,据此可知其上限约当公元前/r/n1620/r/n年前后/r/n。/r/n1955/r/n年由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发现并开始发掘。/r/n城平面为长方形,/r/n城垣周长/r/n6960/r/n米。其中南墙与东墙各长约/r/n1700/r/n米,西墙长约/r/n1870/r/n米,北墙长约/r/n1690/r/n米。墙基最宽处达/r/n32/r/n米,地面上残留最高约/r/n5/r/n米左右。/r/n城周共有缺口/r/n11/r/n个,有的可能就是城门。城墙采用分段版筑法逐段夯筑而成/r/n,每段长/r/n3.8/r/n米左右,夯层较薄,夯窝密集,相当坚固。/r/n在城墙内侧或内外两侧往往发现夯土结构的护城坡/r/n。商城内分布有大面积的商代文化层及房基、水井等各种/r/n遗迹/r/n。/r/n城内东北部近/r/n40/r/n万平方米的较高地带,发现有大、中型夯土台基建筑遗存,应是商代大贵族居住的宫殿区/r/n。/r/n城外还有同时期的居民区和铸铜、制陶和制骨手工业作坊遗址以及中、小型墓地。/r/n根据文献记载与前人考证,不少学者认为它是商代中期/r/n“/r/n仲丁迁于隞/r/n”/r/n的隞都;也有人认为是商汤所都的亳。郑州商城的发掘,对于研究商代历史和古代城市发展史具有重要价值。年代为公元前/r/n1500/r/n年左右,早于安阳/r/n殷墟/r/n,因此它的发现对认识商代中期文化的特征及研究商文化的渊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r/n1961/r/n年国务院公布为/r/n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n。/r/n文化分期/r/n郑州商代遗址的文化遗存以在二里冈发现的最早,也最具代表性,所以一般称之为/r/n“/r/n二里冈期商文化/r/n”/r/n。根据该地点的地层堆积与包含物的差异,/r/n二里冈期又包括二里冈下层与二里冈上层早晚两期遗存/r/n。在郑州人民公园发现二里冈期遗存被压在殷墟文化层之下,证明/r/n二里冈期商文化的年代要早于殷墟/r/n。此外,在南关外、洛达庙等地,还发现了早于二里冈期的南关外期与洛达庙期商文化,后者是与偃师/r/n二里头遗址/r/n三、四期遗存相当的早商文化遗存。但是整个遗址的内涵仍以二里冈期遗存为最普遍、最丰富。/r/n城垣与宫殿遗址/r/n规模宏大的/r/n郑州商城/r/n位于遗址中部,平面近长方形,四周有夯筑的城墙,周长约/r/n7/r/n公里。/r/n在商城城内东北部,发现了二里冈期的宫殿遗址。基址均用红土与黄土夯筑而成,大者达/r/n2000/r/n余平方米,小的也有/r/n100/r/n余平方米。/r/n台基平面多呈长方形,表面排列有整齐的柱穴,间距在/r/n2/r/n米左右,柱穴底部往往有柱础石。有的台基表面还有坚硬的/r/n“/r/n白灰面/r/n”/r/n或黄泥地坪。在这些宫殿基址的附近,曾出土青铜簪、玉簪和玉片等其他地点少见的遗物。在宫殿区内,发现有一条南北向的壕沟,宽/r/n1.4/r/n米,深/r/n0.9/r/n米。在已发掘的长约/r/n15/r/n米的一段壕沟中,发现了弃置的近百个人头骨。这些头骨大多被从眉部与耳部锯开而成瓢形。另外在宫殿区东北部较高地带,发现了/r/n3/r/n排/r/n8/r/n个狗坑,最多的一坑中埋狗/r/n23/r/n只,最少的/r/n6/r/n只,总计/r/n92/r/n只。在一个坑的底部还埋有人骨架/r/n2/r/n具,另一狗坑中出有夔龙纹的金叶装饰。这些遗存可能与宫殿区内进行的祭祀活动有关。/r/n此外,遗址内还发现有小型的方形或长方形地面建筑和半地穴式居址。/r/n手工业作坊遗址/r/n在商城周围发现有与商城同时的铸铜、制陶、制骨等作坊遗址/r/n4/r/n处/r/n。/r/n铸铜遗址有城南的南关外、城北的紫荆山两处。都发现有小型房基、窖穴、水井、壕沟等,并出土了不少与铸造青铜器有关的坩埚碎块、陶范碎块、铜渣、木炭屑以及铜器、砺石等遗物。坩埚是在粗砂质厚胎陶缸和陶大口尊外涂草拌泥制成。已发现的陶范有铸造/r/n/r/n、刀、镞、锥、簪、鼎、鬲、斝、爵、觚等铜器的内范和外范。其中以/r/n/r/n、刀、镞范的数量最多。南关外铸铜遗址多出/r/n/r/n范,似以铸造铜/r/n/r/n为主;紫荆山铸铜遗址则以铸造铜刀、镞为主。这表明在当时的铸铜手工业内已有某些分工。制陶作坊址在城西/r/n1300/r/n米处的铭功路西。在已揭露的/r/n1400/r/n平方米内,发现陶窑/r/n14/r/n座以及小型房基、工作台面、窖穴、水井、壕沟等/r/n遗迹/r/n。出土物中包含有大量陶片、烧坏变形的废品及制陶用的陶拍、陶杵、陶印模等。印模上刻有饕餮纹、夔纹、方格纹等不同的装饰纹样。此外还有一些尚未烧制的泥质陶盆坯等。制骨作/r/n坊址在紫荆山北,出土了很多锯割过的骨料、废料,锥、簪、匕、镞等半成品和成品,以及粗、细砺石等。据鉴定,在所用的骨料中,除了牛、猪骨外,还有人的肢骨。/r/n墓葬与窖藏/r/n在/r/n白家庄、铭功路、杨庄、人民公园、南关外等地,发现了/r/n100/r/n余座二里冈期的中、小型长方形土坑竖穴墓。/r/n小型墓中多用鬲、盆、豆、爵等陶器随葬,中型墓则随葬有鼎、鬲、斝、爵、觚、尊、盘等青铜礼器和少量玉器、象牙器、原始瓷器等。/r/n在一座中型墓的二层台上殉有一人,腰坑内埋一条狗。在商城西墙外的杜岭和商城东南角外各发现一处铜器窖藏。杜岭铜器窖藏深/r/n6/r/n米,出土大方鼎/r/n2/r/n件,即著名的杜岭方鼎,还有鬲/r/n1/r/n件。方鼎之一高/r/n100/r/n厘米,重/r/n86.4/r/n公斤,是郑州商代遗址所出最大的一件青铜礼器。另一件方鼎高/r/n87/r/n厘米,重/r/n64.25/r/n公斤。两鼎腹壁和四足外侧均饰有饕餮纹与乳丁纹。城东南的窖藏中出土铜器/r/n13/r/n件,计有大方鼎/r/n2/r/n件,大圆鼎/r/n1/r/n件,扁足圆鼎、觚、牛首尊各/r/n2/r/n件,羊首罍、提梁卣、盂和盘各/r/n1/r/n件。这些铜器的器表大多饰有饕餮纹。两件大方鼎的形制、大小、装饰等均与杜岭方鼎一致。大圆鼎、提梁卣等在郑州商代遗址中都是首次发现。这些铜器应是商王室使用的礼器。(见彩图)/r/n遗物/r/n出土的遗物以陶器最多,青铜器、石器、骨器次之,并有蚌器、玉器、原始瓷器、印纹硬陶、白陶器、象牙器等。/r/n陶器有鬲、甗、斝、罐、簋、豆、大口尊、瓮和觚、爵等。一些泥质陶器的表面往往饰有饕餮纹、夔纹、云雷纹、方格纹、圆圈纹等纹饰。原始瓷器多施青绿色釉。白陶器发现很少。青铜器有工具、礼器、乐器等。器形有/r/n/r/n、铲、刀、钻、鱼钩、簪、鼎、鬲、斝、罍、尊、盘、卣、盂、觚、爵、盉以及戈、镞等,品种、数量均比/r/n二里头文化/r/n时期有明显的增长,铸造工艺也有进步,充分说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r/n不过,在生产领域之内,石器仍然起重要的作用/r/n,/r/n有刀、镰、斧、锯、锛、凿等/r/n。/r/n卜骨出土的数量较多,但刻字者仅有/r/n3/r/n片/r/n,刀法与殷墟的甲骨文相似(见/r/n商代甲骨/r/n)。此外,在陶大口尊的口沿上也常有刻划的陶文与记号。出土的猪、羊、龟、鱼、虎头、人坐像等陶塑制品,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雕塑工艺水平。/r/n问题与展望/r/n郑州商代遗址面积大,遗迹多,特别是城垣与宫殿的发现,表明这里是商代的/r/n一个重要都邑。但究竟是商代哪一个王的都城,学者们意见尚不一致。有人认为是仲丁所建的隞都,属商代中期;另有人认为是成汤所居之亳,属商代早期。这个问题看起来是地望之争,实际上涉及到对商文化及早商文化特征的认识问题。目前仍在讨论中。/r/n盘龙城遗址/r/n商代中期城市遗址。位于湖北省黄陂县叶店。年代约为公元前/r/n15/r/n世纪前后/r/n。据发掘资料,此地最迟在商代二里岗下层(见/r/n郑州商代遗址/r/n)时已有居民,至二里岗上层时发展迅速,修筑上、下两层宫殿,并与上层宫殿同时修筑城墙,到商代后期急剧衰落。遗址于/r/n1954/r/n年发现,/r/n1974/r/n、/r/n1976/r/n年湖北省博物馆、/r/n北京大学考古专业/r/n进行较大规模发掘。这一发现对了解商文化的分布、城市性质、宫殿的形制和建筑技术等都有重要的意义。/r/n城址概述/r/n古城位于府河北岸高地偏东南部。平面略呈方形/r/n,南北约/r/n290/r/n米,东西约/r/n260/r/n米,中轴线方向为北偏东/r/n20/r/n°/r/n。城垣至/r/n1954/r/n年保存还比较完好,/r/n四面中部都有一缺口,可能即是城门/r/n。现今南、西垣及北垣西端尚存有高出地面约/r/n1/r/n~/r/n3/r/n米的夯土残垣。/r/n城垣的夯筑技术近于/r/n郑州商城/r/n,是以每层厚/r/n8/r/n~/r/n10/r/n厘米左右的夯土筑出主体,内侧又有斜行夯土用来支撑夯筑城垣主体时使用的模型板,说明用/r/n立柱加夹棍并以绳索固定模型板的夯筑技术尚未出现。推测城垣原为中间高耸而内侧有斜坡以便登临,外侧较陡以御敌。/r/n城垣外有宽约/r/n10/r/n米、深约/r/n4/r/n米的城壕/r/n,壕内侧往往高出外侧/r/n1/r/n米以上。在城南壕沟底部曾发现桥桩的柱穴,可知当时是架桥通过的。在城北和城南有/r/n2/r/n处居住遗址,城东分布有当时的墓地。/r/n宫殿基址/r/n/r/n城内东北部高地上有宫殿基址/r/n。/r/n下层宫殿建在生土上/r/n,/r/n营建上层宫殿群时/r/n,则先将东西/r/n60/r/n米以上、南北约/r/n100/r/n米的地段平整,筑成高数十厘米至/r/n1/r/n米以上的大型夯土台基,再在上面修筑宫殿/r/n。/r/n已发现/r/n3/r/n座前后并列、坐北朝南的大型宫殿基址/r/n,其中的/r/n1/r/n号、/r/n2/r/n号基址已经发掘。/r/n1/r/n号基址长/r/n39.8/r/n米,宽/r/n12.3/r/n米,有高出地面/r/n20/r/n厘米以上的夯土台基,台基上部已遭破坏,但建筑物的柱穴与墙基仍基本保存。台基四周的外沿各有一排大檐柱穴,东、西两侧各/r/n5/r/n个,南边/r/n20/r/n个,北边/r/n17/r/n个,前后并不对称,推测当时可能在柱头架檐檩,再在其上架设大叉手以承托脊檩和房顶。/r/n房顶苫茅草/r/n。檐柱径达半米左右,埋在深/r/n70/r/n厘米的地下,底有大石块柱础。檐柱前部两侧有直径较小、埋得较浅的挑檐柱穴,/r/n可知房顶是出檐的/r/n。整个建筑面宽/r/n38.2/r/n米,进深/r/n11/r/n米。中心为四间横列的居室,四壁都是木骨泥墙。四室通面宽/r/n33.9/r/n米,进深/r/n6/r/n~/r/n6.4/r/n米。中间二室面宽略大,各室南面各有一正门,中间二室北壁又有后门。在四室与檐柱之间,形成一周宽敞的外廊。有人把它复原为一座/r/n“/r/n茅茨土阶/r/n”/r/n的/r/n“/r/n四阿重屋/r/n”/r/n,即四坡顶重檐的木构建筑物。/r/n2/r/n号基址南距/r/n1/r/n号基址/r/n13/r/n米,建筑技法相同,但檐柱前后左右对称,估计顶上的梁架结构当比/r/n1/r/n号基址整齐。因基址破坏较甚,各室原来有无/r/n木骨泥墙/r/n间隔已不能确定。从周代以后的/r/n“/r/n前朝后寝/r/n”/r/n的宫廷建筑制度考虑,/r/n2/r/n号基址可能是只有一个大厅的/r/n“/r/n前朝/r/n”/r/n部分,其北面的/r/n1/r/n号基址则是/r/n“/r/n后寝/r/n”/r/n部分,在这个基址的西侧还发现有/r/n陶管相接的排水设施/r/n。/r/n墓葬/r/n在城南的王家嘴,城北的杨家湾,城西的楼子湾和城东的李家嘴等地,皆有商代的文化堆积,但不见大型建筑基址,当为一般居民区和手工业区。/r/n后三个地点有许多商代二里岗期的墓葬,随葬青铜器的贵族墓则主要集中在李家嘴一带。已发掘的/r/n10/r/n多座墓可分为/r/n3/r/n类:/r/n①/r/n李家嘴的大贵族墓/r/n。如李家嘴/r/n2/r/n号墓,/r/n墓口为/r/n3.67/r/n米/r/n×/r/n3.24/r/n米,残深/r/n1.41/r/n米/r/n。/r/n有精致的雕花木椁/r/n,外壁阴刻饕餮纹和云雷纹,阴线内涂朱,余者涂黑。/r/n椁内有棺。底有腰坑,/r/n原有殉人或殉狗,但骨骼已朽尽,不能辨识,只剩被打成三截的大玉戈。雕花木椁之外另/r/n殉/r/n3/r/n人/r/n,其一被肢解;一为小孩;另一成人有刀、锛、锯、凿等青铜工具和铜镞随葬,大概是手工奴隶。/r/n墓主的随葬品有鼎、/r/n/r/n、甗、鬲、圈足盘、小盘、罍、盉、斝、觚、爵等青铜礼器/r/n23/r/n件,还有钺、戈、矛、刀等青铜武器和戈、笄等玉器,陶器有鬲、罐、大口器及印纹硬陶的尊、瓮等。/r/n铜器的形态及纹样属典型的二里岗上层风格。该墓是商代中期规模最大、随葬品最多的墓葬之一,墓主的社会地位应是较高的。/r/n②/r/n楼子湾一带的普通贵族墓。墓圹长/r/n2.6/r/n米、宽/r/n1.2/r/n米左右,皆有棺、椁和腰坑,腰坑内殉狗一只。随葬品为青铜的鼎、斝、觚、爵、鬲等,但每个死者只用其中的一种或几种。另外往往有戈、镞、斧、锛等青铜武器、工具、石镰等农具,鬲、缸等陶器和尊、瓮等原始瓷器随葬。/r/n③/r/n杨家湾一带的平民墓。墓圹窄小,往往宽仅/r/n40/r/n厘米,长/r/n2/r/n米左右,有棺无椁,但有殉狗的腰坑。随葬品主要是很少的陶器,有时也有/r/n1/r/n件小型青铜礼器如爵。/r/n历史地位及文化性质/r/n遗迹的分布状况表明,/r/n城内仅有宫殿,具有宫城性质;城外则是居民区和手工业区/r/n。/r/n反映这一古城尚属早期城市的形态/r/n。盘龙城遗址在城墙的夯筑技术、埋葬习俗、陶器特征、青铜工艺、玉器风格等方面,均同黄河中游的二里岗上层文化具有明显的一致性;而宫殿的营建手法则同偃师/r/n二里头遗址/r/n、郑州商城、安阳小屯宫殿基址的建筑技术属于同一个传统,这证明商代中期时商文化确已分布到此地。但这里红陶缸的比例远远大于黄河中游,说明仍具有自己的特色。同处长江中游的湖南石门皂市、江西清江吴城等同时期的遗存,虽曾直接或间接受到二里岗上层文化的强烈影响,但皂市遗址中的大量灰白陶和/r/n吴城遗址/r/n中的大量印纹陶,均系本地原有早期文化因素的继续。而盘龙城遗址的内涵,则基本为二里岗上层文化因素,属商文化系统。此地大概是商人在长江之滨建立的一个重要方国。/r/n殷墟/r/n商王朝后期都城遗址。又名殷虚。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洹河两岸,面积约/r/n24/r/n平方公里。据文献记载,自盘庚迁都于此至纣王(帝辛)亡国,整个商代后期以此为都,共经/r/n8/r/n代/r/n12/r/n王、/r/n273/r/n年。年代约当公元前/r/n14/r/n世纪末至前/r/n11/r/n世纪。/r/n遗址发现于/r/n20/r/n世纪初,/r/n1928/r/n年开始发掘。/r/n1961/r/n年国务院公布为/r/n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n。/r/n殷墟的发现/r/n1899/r/n年,王懿荣首先在被称为/r/n“/r/n龙骨/r/n”/r/n的中药上发现契刻文字。其后/r/n罗振玉/r/n等通过调查,弄清了甲骨文出土于今安阳市的小屯村,并在甲骨卜辞上发现了商王朝先公先王的名字,证明其为商代甲骨。/r/n王国维/r/n对甲骨卜辞中所见的王亥、王恒、上甲等商代诸先公进行考证,证实《史记》、《世本》所记载的商王朝世系是可信的;同时根据受祭的帝王有康祖丁、武祖乙、文祖丁(即康丁、武乙、文丁)之称,确定帝乙之世尚建都于此,从而确定《古本竹书纪年》所记载的自盘庚迁殷至纣之亡/r/n“/r/n更不徙都/r/n”/r/n之说符合历史事实。这一见解为大多数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所赞同。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纠正了自唐代杜佑的《通典》、宋/r/n吕大临/r/n的/r/n《考古图》/r/n起,出现的安阳西北五里、洹水之滨为河亶甲城的误传,证实《史记/r/n·/r/n项羽本纪》洹水南为殷墟的记载是正确的。这样,以商代甲骨的发现为契机,商代后期的王都遗址/r/n──/r/n殷墟遂告发现,并开始了发掘和研究。/r/n分期与年代/r/n殷墟文化的分期问题早已提出,/r/n30/r/n多年来,考古工作者进行了研究,在甲骨、铜器等方面成果尤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r/n郑州商代遗址/r/n和殷墟的发掘,为解决殷墟文化的分期奠定了基础。/r/n50/r/n年代末即有学者进行殷墟文化的分期研究。/r/n1959/r/n年,根据大司空村的发掘,将殷墟文化分为两期,后随发掘资料不断增加,在此基础上又分为/r/n4/r/n期,即大司空村一至四期。小屯和其他地点的发掘,证明这/r/n4/r/n期遗存基本上代表了殷墟文化的发展序列。各期的主要特征是:/r/n①/r/n第一期陶器以灰陶为主,也有红陶和刻纹白陶等。花纹多为绳纹。炊器除鬲外,还有夹砂罐。有一种陶鬲呈长方体,裆与实足较高,饰粗绳纹,另有一种小口窄沿、鼓腹的鬲,饰细绳纹兼环络纹。其他器物有豆、簋、盆、圜底罐、大口尊等。铜器种类较少,食器仅见鼎一种,酒器有斝、爵、觚、罍、瓿等,花纹以饕餮纹为主,也有夔纹,未见铭文。/r/n②/r/n第二期陶器亦以灰陶为主,红陶极少,刻纹白陶多见。一般实用陶器大体继承第一期。长方形陶鬲腹稍深,三足较矮,胎变厚,绳纹变粗,饰环络纹鬲盛行。罍、瓿少见,出现圈足大口尊及将军盔形器。铜器在继承第一期的基础上有很大发展,新出现罐形鼎、鬲形鼎、甗、/r/n/r/n、壶形盉、方爵、卣、斗等,纹饰方面,出现了蝉纹、蚕纹、云雷乳钉纹、变形夔纹及三角纹等。少数铜器出现铭文,多为族徽及其他图形文字,笔道刚劲,无波磔。/r/n③/r/n第三期陶器变化较大。绳纹普遍加粗。陶鬲近方体,裆与实足较矮,胎厚,绳纹粗,出现了侈口高颈、表面饰细绳纹的鬲和形体较小、表面饰弦纹的小陶鬲。常见弦纹簋,新出现一种饰三角绳纹的陶簋,此外有豆及泥质红陶的圜底罐等。铜器亦发生很大变化,一期习见的锥足鼎绝迹,柱足鼎、罐形斝、凸底爵常见,方罍、方彝、觚形尊、觯、贯耳壶、附耳盂等在此期内渐盛行。花纹种类如前,但细部有较大变化,三角纹普遍。有铭铜器仍少,铭文笔道开始有波磔。随葬/r/n明器/r/n增多。/r/n④/r/n第四期陶器中泥质红陶增多,除盛行三角划纹外,新兴网状划纹。陶鬲体扁宽,矮裆,无实足尖,表面饰粗绳纹,高颈鬲和饰弦纹的小鬲裆也变矮,实足较小。弦纹簋已不见,表面饰三角绳纹的簋为数最多。灰陶豆不见,出现较少的直口浅盘、圈足较细的釉陶豆,红陶罐增多。除上述器类外,还有瓮、罍、瓿等。用于随葬的陶器多为明器。铜器主要继承三期特征,但也有其自身特点。此期兽足鼎出现,鼎、甗的腹部相对变浅,酒器中盛行壶形盉、分裆斝、觚形尊等。铜器铭文变长,字数有达数十字者,笔道多有波磔。/r/n殷墟文化/r/n4/r/n期的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但对各期具体年代考古学界的意见有所不同。如第一期偏早阶段,多数学者认为属于盘庚迁殷以后;有的学者则认为殷墟文化第一期,实际与郑州二里冈上层属同一阶段,应称之为/r/n“/r/n早商文化晚期/r/n”/r/n。对其他各期年代下下限的看法也略有出入。大体而言,殷墟一期年代约当甲骨第一期以前,属盘庚、小辛、小乙时代,下限或可晚到武丁时代;殷墟第二期相当于甲骨第一、二期的年代,即武丁、祖庚、祖甲时代;第三期约相当于甲骨第三、四期,即廪辛、康丁、武乙、文丁时代;第四期约相当于甲骨第五期,即帝乙、帝辛时代,但个别遗存的年代也可能晚到西周初年/r/n。/r/n范围与布局/r/n通过多年的调查与发掘,殷墟的范围和布局已大体搞清。东起郭家湾,西至北辛庄,长约/r/n6/r/n公里,南起苗圃北地,东北至三家庄,宽约/r/n4/r/n公里,总面积约/r/n24/r/n平方公里。其中,洹河南岸的小屯村东北地为商代宫殿、宗庙区,在其周围还分布有手工业作坊,一般居址和平民墓地等;恒河北岸的侯家庄与武官村北地是王陵区。殷墟外围发现有简陋的地面式房基,可能是一般贫民居处。以小屯村东北地为中心的宫殿宗庙区,已发掘夯土建筑基址/r/n53/r/n座,分为甲、乙、丙/r/n3/r/n组。甲组基址/r/n15/r/n座,分布在遗址的北边,东、北两面滨临洹河,以东西向的为主,有东西成排分布的特点。乙组基址/r/n21/r/n座,位于甲组基址之南,门多向南,多数面积较大,其中最大的乙八基址南北长/r/n85/r/n米、东西宽/r/n14.5/r/n米。这组基址大都互相连接,叠压关系比较复杂,基址之间的年代关系不甚清楚。丙组基址在乙组基址西南,共/r/n17/r/n座,门向南的/r/n9/r/n座,向东向西的各/r/n4/r/n座,面积均较小,排列颇对称。有一些葬坑打破基址,大概是基址废弃之后埋入的。乙、丙组基址附近均有与祭祀有关的现象。关于/r/n3/r/n组基址的年代,发掘者认为甲组最早,乙组次之,丙组最晚(见/r/n小屯宫殿遗址/r/n)。在小屯村北曾发掘到地穴式、半地穴式房基各一座,出土长方形、条形砺石/r/n260/r/n余块,表面磨平,绝大多数无使用痕迹;锥形和弯锥形半成品/r/n600/r/n余件,多残断,表面留有刮削和锉痕;另有少量经过不同程度加工的玉料、石料及少数雕琢精致的艺术品。房基底部方坑中出土有/r/n“/r/n王乍/r/n/r/n弄/r/n”/r/n的鼎盖,从出土遗物看,此处当属商王室制造玉石器的作坊,年代约相当帝乙、帝辛时代。这一带的居住遗存比较复杂,有各期的夯土基址,有第二期墓葬及与祭祀有关的建筑物,还有较多的窖穴。基址面积较小,一般长/r/n5/r/n~/r/n10/r/n米左右,其中有些保存灶坑或烧土面,可能是贵族居住地。这片基址以西约/r/n40/r/n米处,有一条很大的灰沟,经钻探长约/r/n750/r/n米,宽/r/n7/r/n~/r/n21/r/n米,深/r/n5/r/n~/r/n10/r/n米,由西南蜿蜒向东北,当是人工防御设施。/r/n小屯村南约/r/n0.5/r/n公里的苗圃北地发现有铸铜遗址,其面积约/r/n1/r/n万平方米,从出土的陶范看,以铸造礼器为主。在遗址东部发现与铸铜有关的建筑基址,遗址西部有小型长方形房基,内多有灶。年代约自武丁早期延续到商末。另外在薛家庄、孝民屯西地也发现铸铜遗址,前者所出陶范也以礼器为主;后者面积不大,出有礼器和矛、/r/n/r/n等的陶范。在北辛庄南发现一处帝乙、帝辛时期的制骨作坊遗址,出土很多骨料、半成品和成品。制作的骨器有凿、锥、镞和笄等,以锥和笄为多,骨笄有的用一块骨料雕刻而成,有的则将笄帽与杆分别制成后再套合在一起。在大司空村南地也有一处较大的制骨作坊遗址,曾发现贮存骨料的窖穴和与制骨有关的地穴式房屋遗存,所制骨器有锥、镞、笄等,以骨笄所占比例最大,其年代约从廪辛、康丁时代延续到商末。在前述居住遗址和铸铜、制骨等手工业作坊的周围分布有同时期的墓葬。以孝民屯为中心的殷墟西区,则是比较单纯的墓葬区,以小型墓为主,年代多属三期以后。已发掘的/r/n939/r/n座墓可分为/r/n8/r/n个墓区,各区分属不同的/r/n“/r/n族/r/n”/r/n,具体表现了商代/r/n“/r/n族墓地/r/n”/r/n的埋葬制度。性质相同的墓地还见于大司空村和后冈两地。在洹河北岸的侯家庄商王陵区,已发掘大墓/r/n13/r/n座,内有多量的殉人和人牲。在武官村大墓之南有排列密集的人祭坑,发掘者认为,这一带应为商王室祭祀祖先的场所/r/n。/r/n遗物/r/n出土遗物以陶器数量最多,其他有铜器、玉器和石、骨、角、蚌、象牙器等。商代在制陶技术方面有新的发展,除夹砂灰陶、红陶和泥质灰陶、红陶之外,还出有刻纹白陶、硬陶和原始瓷器等。白陶多出于墓内,用高岭土制成,胎质细腻、坚硬、洁白、精致。器形有簋、豆、罍、壶、瓿、斝、觯、大口尊等,形制及纹饰多仿铜器。纹饰有饕餮纹、夔纹、钩连雷纹、蕉叶纹、乳丁纹、弦纹等,附加堆纹仅见于大口尊上。硬陶中早期常见大口直腹圈足罐,盖为覆钵形,有钮。武官村北地/r/n229/r/n号墓中所出者呈浅灰色,形制及纹饰独具特征;晚期仅发现有灰色和棕褐色小罐,肩部有的有乳钉,制作较精致。原始瓷器在第四期的遗址和墓葬中均有出土,胎质灰白,质地坚硬,渗水性很小,表面有绿釉或棕褐色釉,器形以浅盘细柄豆和罐所占比例最大,纹饰是上釉前刻划或拍打在陶胎上的。白陶、硬陶及原始瓷器为数都很少,大概是供贵族使用的。青铜器有礼器、武器、工具和车马器等,为数相当多,在铸铜技术上也有不少创新。殷墟第一期的铜礼器有鼎、鬲、斝、觚、爵、瓿、尊、盘等,与郑州二里冈上层墓葬所出类别比较接近。但器物形制、纹饰均有变化,且出现了二里冈期未见的瓿。第二期铜器的类别显著增加,如妇好墓出土的三联甗、分体甗、汽柱甑形器、/r/n/r/n、盂、卣、方彝、偶方彝、鸮尊、圈足觥、四足觥、方罍、方壶、方斝等(见彩图)。铜器的纹饰也较复杂多样,多采用主纹浮出于地纹之上的复层花纹,扉棱和兽头也较普遍。青铜/r/n武器有戈、矛、刀、镞、钺及用于防护的胄,随年代的不同,戈的形式有直内无胡、直内短胡、短胡一穿、短胡二穿等形式。青铜工具有斧、锛、铲、削。车马器有衔、镳、軎及各种饰物。此外还出有弓形器、铃等。当时,分铸法已普遍被采用,一种是先铸器体,在器体上铸突起物或预留铸出孔,再将附件附在器体上,浇铸铜液后合为一体;另一种是先铸附件,将附件嵌入器体范中浇铸成形。殷墟时期已出现重/r/n100/r/n公斤以上的重器,杰出的代表即司母戊鼎(见彩图)。铭文一般为作器者的私名或族名,有的有受祭者名;还有的记载作器原因,并附记年月日;少数记有比较重要的历史事实,反映商代晚期记事文字有所发展。/r/n殷墟曾出土大量玉器,可分为礼器、武器、工具、用具和各种装饰品等。礼器又称瑞玉,有琮、璧、环、瑗、玦、璜、圭、璋等,妇好墓还出有玉簋、玉盘,但大概仅用于祭祀;武器工具类有戈、矛、戚、钺、刀、镞和斧、锛、凿、锯、镰、纺轮等,除少数锯和镰、小刻刀、纺轮为实用器外,其余都无使用痕迹,当为礼仪性用具;此外还出土一些不同用途的小型实用器,如调色盘、玉梳、耳勺、玉匕等;装饰品有笄、镯、坠饰、串饰以及雕琢成各种动物形象的艺术品等(见彩图)。佩饰上钻有小孔或榫槽,可供插嵌或镶在其他器物之上。艺术品则多小型圆雕,无孔眼或榫。玉石人像不仅是艺术品,也是研究商代的发饰、衣冠、坐姿、人种特征的宝贵资料。商代晚期的琢玉技术已相当成熟,开料、钻孔、雕琢、抛光等均有较高水平。一些墓内还出土玛瑙、绿晶、绿松石、孔雀石等宝石制品,其中较重要的有绿晶/r/n雕制的猴、孔雀石雕制的人和动物。石器所用石料有大理岩、硅质板岩、石灰岩、泥质灰岩、碳酸盐岩和蛋白石等,以大理岩制品最为精美,有些雕成礼器,如豆、带盖盂、觯、瓿及小型的罍、壶、罐等,/r/n1003/r/n号墓曾出土/r/n1/r/n件石簋断耳,上刻/r/n12/r/n字铭文。大型石雕艺术品则有圆雕饕餮、鸮、对尾双兽和兽头等,圆雕的饕餮和鸮背后有长方形槽,推测是建筑物上的装饰品。妇好墓所出刻/r/n“/r/n司辛/r/n”/r/n二字铭文的石牛,可能是祭品。其他质地的石器,有杵、刀、镰、斧和磬。石磬制作较精致,有少数刻有花纹,如武官村大墓所出的虎纹大磬、在小屯采集的龙纹石磬等。/r/n骨角器有武器、工具、日用器和装饰品。武器只见有骨镞,工具和日用器有凿、铲、锥、刻刀、梳、匕和勺等,装饰品有蛙、管、环、觿等。所用骨料以猪的小腿骨所占比例最大,骨匕则用牛肋骨为原料,表面一般磨光,骨笄花纹较多样,刻刀、匕和勺的花纹也较精致,骨蛙造型逼真,有小孔,当为佩饰。蚌器发现较少,多为刀、镰、铲等,另有蚌泡、蚌片等镶嵌饰物。象牙雕刻纹饰多较精致,但过去发现完整器形很少。妇好墓出土的/r/n3/r/n件象牙杯,两件成对,通体饰雕琢精细的花纹,并镶嵌绿松石,极为美观;另一件较大,有流有鋬,通体雕琢精细的饕餮纹和鸟纹,鋬上端饰饕餮纹,下部作头向上的虎形(见/r/n彩图)。丝麻织物仅见残片,多粘附在青铜器表面,残存面积一般仅数平方厘米。经鉴定麻织物有细麻布和粗麻布,丝织品以平纹绢为多,另有少数大孔罗和回纹绮。/r/n历史地位/r/n殷墟是商代后期的都城。相当于这一阶段的遗址分布较广,河南省北部、西部和南部发现的商代遗址或墓葬,河北省磁县、邢台的商代遗址,所出陶器均与殷墟接近;藁城/r/n台西遗址/r/n晚期年代相当于殷墟文化早期,所出陶器与铜器有明显的殷墟影响;晋西北一带发现的商代铜器群,大部分礼器与殷墟早期的同类器比较接近,反映了武丁前后与这一地区的方国有比较密切的联系(见/r/n石楼铜器群/r/n);山东省境内的商代遗存,如济南/r/n大辛庄遗址/r/n、益都/r/n苏埠屯商墓/r/n等,文化面貌均与殷墟接近;在南方的江苏、安徽、湖北、江西、湖南等地区的同时代遗址中,均可不同程度地见到殷墟文化的成分。由此可见,商王朝的领域和其影响所及的范围是相当大的,而殷墟则代表了商代晚期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r/n50/r/n多年的殷墟发掘已取得丰硕的成果,大量的/r/n遗迹/r/n有助于人们研究当时的社会生活,丰富的遗物说明了商代后期社会发展的高度水平。随着殷墟发掘的深入,各方面的研究也逐渐展开,/r/n甲骨学/r/n、商代青铜器、/r/n商代的人殉和人牲/r/n、商代的族墓地制度、各种手工工艺水平、商代的社会性质等方面的讨论渐趋深入,有的并取得可喜的成果。但仍有一些学术课题没有解决,如殷墟的城防、与各地文化的联系、一些重要遗迹的性质等,都有待进一步发掘与研究才能解决。/r/n小屯宫殿遗址/r/n商代后期王都宫殿区遗址。/r/n殷墟/r/n的主要组成部分。位于今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北。自/r/n1928/r/n年开始,中国考古学家长期在此进行考古发掘,先后达/r/n20/r/n余次,揭露总面积已超过/r/n2/r/n万平方米。发现了宫殿遗址、甲骨卜辞、王室成员墓葬等重要遗存,为商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在中国考古学上具有重要地位。/r/n小屯遗址的发现/r/n北周末移相州于安阳,隋、唐时此地皆为相县。《古本竹书纪年》谓河亶甲居相。宋、元以来,洹滨殷墟即屡有商代铜器出土。清代末年,小屯村农民在此挖掘/r/n“/r/n龙骨/r/n”/r/n(实即甲骨),售与药店。/r/n1898/r/n~/r/n1899/r/n年,王懿荣发现并认定龙骨上所刻文字为古代文字。后经古文字学家刘鹗、/r/n孙诒让/r/n、/r/n罗振玉/r/n、/r/n王国维/r/n等人的收藏与研究,确定为/r/n商代甲骨/r/n。/r/n1908/r/n~/r/n1911/r/n年,罗振玉打听到甲骨出于小屯,从此发现小屯遗/r/n。/r/n分期与年代/r/n根据小屯的地层及遗物,结合甲骨研究的成果,可把小屯商代晚期遗址分成前后/r/n衔接的/r/n4/r/n个时期:/r/n①/r/n第一期。绝对年代大体在一期甲骨以前,当属盘庚、小辛、小乙时期。遗迹多集中在遗址的北部和中部偏北,发现有窖穴和墓葬,未能确定属此期的甲骨卜辞和版筑基址。/r/n②/r/n第二期。发现了大量一期甲骨,也有少量二期甲骨,绝对年代约相当于武丁、祖庚、祖甲时期。遗迹分布比较普遍,尤以遗址中部为多,发现有大规模的版筑基址、水沟、窖穴和墓葬等。其中水沟结构特殊,布局周密,显然是一项有计划的巨大建筑工程。为本期独有的建筑遗迹。/r/n③/r/n第三期。发现的甲骨属三、四期,绝对年代约当廪辛、康丁、武乙、文丁时期。遗迹主要分布在遗址的中部,在遗址的南部和东部也有较多的分布,发现有成组的版筑基址及大批墓葬与窖穴。/r/n④/r/n第四期。发现少量五期甲骨,绝对年代约当帝乙、帝辛时期。遗迹分布最普遍,发现有成组的版筑基址,但规模不大。墓葬较少,窖穴比较常见。/r/n宫殿基址/r/n小屯宫殿已发现有/r/n50/r/n多座建筑基址,可分为甲、乙、丙/r/n3/r/n组。甲组基址有/r/n10/r/n余座,分布在遗址的北部,时代偏早,有的可能早到第一期。乙组基址有/r/n20/r/n余座,分布在遗址的中部,多属二、三期。丙组基址有/r/n10/r/n余座,分布在遗址的南部,时代较晚,主要属于四期。基址的建造分填基法和挖基法两种。将房基填土夯实后置础,所用础石多为砾石。有的在石础上垫有锅状、器盖状或不固定状的铜础。房架都用木柱支撑,墙用版筑。没有发现瓦,大概是用茅草盖顶。在基础之下和门侧等处,常见有埋人或兽的坑,推测是建造时举行奠基、置础、安门等仪式留下的遗迹。安门时,埋的多是武装侍从,有的持戈执盾,分置门的两侧和当门处,多的达/r/n5/r/n~/r/n6/r/n人。/r/n基址平面有矩形、条形、近正方形、凸形、凹形等。东西向居多。规模最大的如乙八基址,南北长约/r/n85/r/n米,东西宽约/r/n14.5/r/n米;中等的南北长约/r/n46.7/r/n米,东西宽约/r/n10.7/r/n米;丙组基址较小,最小的只有/r/n2.3/r/n米/r/n×/r/n1.85/r/n米。乙组基址中部的乙七、乙八是两座纵横相交成丁字形的基址。在乙七的正南,发现自北而南分/r/n3/r/n组排列的葬坑,其时代主要属第三期。坑中少者埋/r/n1/r/n~/r/n3/r/n人,多者/r/n10/r/n~/r/n13/r/n人,有俯身、仰身、跪葬、砍头葬等葬式,有的伴出青铜礼器、兵器和车马。此外也有葬兽坑。这些坑与/r/n西北冈祭祀坑/r/n一样,/r/n是武丁以来几次大规模使用人祭留下的遗迹。晚商帝王屡次在这里杀人祭祀,说明乙七、乙八基址可能是用于祭祀的宗庙遗址。《史记/r/n·/r/n殷本纪/r/n·/r/n正义》引《竹书纪年》说:/r/n“/r/n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r/n”/r/n小屯宫殿遗址的发掘与研究,基本上证实了这个记载。但小屯的发掘还没有结束,不少学术问题有待今/r/n探讨。/r/n妇好墓/r/n商代第二十三王武丁的配偶/r/n“/r/n妇好/r/n”/r/n之墓。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西北约/r/n100/r/n米处。/r/n1976/r/n年春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掘,发掘工作由郑振香主持。/r/n1980/r/n年出版了考古学专刊《殷虚妇好墓》。甲骨卜辞记载,妇好是武丁/r/n“/r/n诸妇/r/n”/r/n之一,因此,妇好墓是目前唯一能与甲骨文相印证而确定其年代与墓主身份的商王室墓葬。墓中所出精美的随葬品是武丁时期的断代标准器物,反映了武丁一代在文化艺术上的杰出成就,对于研究武丁时期的社会经济有重要价值。/r/n墓葬形制/r/n墓圹作长方形竖穴,南北长/r/n5.6/r/n米,东西宽/r/n4/r/n米,深/r/n8/r/n米。墓室上部有一与墓口大小相似的夯土房基,可能是用于祭祀的建筑。墓内有二层台和腰坑。东、西两壁各有一个长条形壁龛。葬具为木椁和木棺,椁长/r/n5/r/n米,宽/r/n3.4/r/n~/r/n3.6/r/n米,高/r/n1.3/r/n米。椁室在潜水面下,大部塌毁,棺木也已腐朽,从残迹可知曾多次髹漆,其上还附有一层麻布和一层薄绢。墓内殉人/r/n16/r/n个,其中/r/n4/r/n人在椁顶上部的填土中,/r/n2/r/n人在东壁龛中,/r/n1/r/n人在西壁龛中,/r/n1/r/n人在腰坑中,/r/n8/r/n人在椁内棺外。另外还殉狗/r/n6/r/n只,/r/n1/r/n只在腰坑中,余均埋在椁顶上部。墓主遗骸已朽。/r/n随葬品/r/n墓内共出铜器、玉石器、骨器、象牙器、陶器、蚌器等各类随葬品/r/n1928/r/n件。此外,还有贝/r/n6800/r/n余枚和海螺两枚,分别放在棺椁内和填土中。填土中有陶爵、玉/r/n/r/n、石磬、象牙杯、玉臼、石/r/n铜器/r/n共/r/n460/r/n余件,其中礼器/r/n210/r/n件,其次为武器、杂器、工具、乐器。礼器中有不少是前所未见或少见的重器,其中妇好三联甗由长方形六足甗架和/r/n3/r/n件大甑组成,在甗架和甑内壁及耳下分别铸有/r/n“/r/n妇好/r/n”/r/n铭文。妇好带盖偶方彝上部形似殿堂屋顶,器底铸有/r/n“/r/n妇好/r/n”/r/n铭文。一对妇好鸮尊和一对司母辛四足觥也是前所少见的珍品(见彩图)。有/r/n190/r/n件礼器及铜铙/r/n2/r/n、铜钺/r/n2/r/n,铸有/r/n“/r/n妇好/r/n”/r/n或/r/n“/r/n好/r/n”/r/n,/r/n“/r/n司母辛/r/n”/r/n、/r/n“/r/n司/r/n/r/n母/r/n”/r/n或/r/n“/r/n后(司)/r/n/r/n母癸/r/n”/r/n,/r/n“/r/n亚弜/r/n”/r/n、/r/n“/r/n亚其/r/n”/r/n或/r/n“/r/n亚啟/r/n”/r/n,/r/n“/r/n束泉/r/n”/r/n或/r/n“/r/n子束泉/r/n”/r/n,以及/r/n“/r/n/r/n”/r/n、/r/n“/r/n"等/r/n9/r/n种铭文,其中铭/r/n“/r/n妇好/r/n”/r/n或/r/n“/r/n好/r/n”/r/n的/r/n109/r/n件,占礼器总数一半以上。这组铜器器类齐全,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等,有些两两成对,有些数件成套,推测铭/r/n“/r/n妇好/r/n”/r/n的青铜礼器,可能是墓主生前宴飨或祭祀时使用的,而两件铜钺则是她拥有较高军权的象征。有/r/n“/r/n司母辛/r/n”/r/n铭文的铜器为一对大方鼎、一对带盖四足觥和一件带鋬方形圈足器,后两者造型奇特,均极少见。据甲骨卜辞,武丁的/r/n3/r/n个配偶中,有一个庙号称/r/n“/r/n辛/r/n”/r/n。/r/n“/r/n母辛/r/n”/r/n是子辈对其母的称谓,推测妇好即母亲,妇好为生称,/r/n“/r/n辛/r/n”/r/n是她死后的庙号。铭/r/n“/r/n司/r/n/r/n母/r/n”/r/n的铜器共/r/n26/r/n件,均为酒器,主要有带盖大方壶、圆尊和圆斝各一对。此外,还有铭/r/n“/r/n后(司)/r/n/r/n母癸/r/n”/r/n的大方尊两件。对/r/n“/r/n司/r/n/r/n母/r/n”/r/n铭文的解释存在不同意见,有人认为/r/n“/r/n/r/n母/r/n”/r/n可能是妇好的字,铭/r/n“/r/n司/r/n/r/n母/r/n”/r/n的铜器可能是妇好的母族为其专作的祭器;也有人认为这组铜器可能属于武丁的另一个配偶/r/n“/r/n癸/r/n”/r/n。/r/n“/r/n亚弜/r/n”/r/n铭铜器有大圆鼎/r/n1/r/n件和编铙一套/r/n5/r/n件。/r/n5/r/n件成套的铙在商代编铙中极少见。/r/n“/r/n亚弜/r/n”/r/n铭文曾见于著录,可能是商代方国之一,与商有较密切的关系。铭/r/n“/r/n亚其/r/n”/r/n的/r/n21/r/n件器物,性质大概与此相同。另外,墓中还出有/r/n铜镜/r/n4/r/n面,镜面平薄,背部有桥形钮,饰叶脉纹或弦纹兼密布的竖直短道,镜面直径分别为/r/n12.5/r/n厘米,/r/n11.7/r/n厘米,/r/n7.1/r/n厘米。它们的出土证明,最迟在武丁时代中国已使用铜镜。/r/n玉、石器/r/n墓中出土玉器/r/n750/r/n余件(未计穿孔小玉片与玉器残片),已经初步鉴定的约/r/n300/r/n件,均系软玉。大部分是新疆玉,/r/n3/r/n件近似岫岩玉,/r/n1/r/n件可能是独山玉,另有少数属硅质板岩和大理岩。其中有用作礼器或装饰的琮、圭、璧、环、璜、玦及各种佩饰等;有用作仪仗的戈、矛、戚、钺、大刀及斧、凿、锛、铲等;还有生活用具如/r/n/r/n、臼、杵、调色盘、小玉刀、梳、匕等;另外有扳指、器座形器等杂器。这些玉器均为浮雕和圆雕制品,许多器物雕刻相当精致,特别是雕成人像和各种动物形象的装饰品,造型多样,线条流畅,堪称商代玉器的精品,显示出当时造型艺术与琢玉技术所达到的高度水平。/r/n10/r/n余件玉、石人物雕像比例基本适当。一件腰插宽柄器的跽坐玉人高/r/n7/r/n厘米,盘辫戴冠,着交领衣,长袖窄口,腰束宽带,着鞋,神态倨傲,似是奴隶主。另一件头顶梳小辫的跽坐玉人高/r/n8.5/r/n厘米,着衣,/r/n赤脚,可能是女奴的形象。这些玉器不仅是研究商人衣冠发式的珍贵资料,而且对研究当时不同阶级的人物形象以及商代的人种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动物形象的玉雕中,有不少是罕见的珍品,其中写实的虎、熊、象、马、牛、羊、猴、兔、鹤、鹰、鸮、鹦鹉、鸟、鸽、鸬鹚、燕、鹅、鱼、蛙、鳖、蝉、螳螂和石龟等,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另有非写实的龙、凤、怪鸟等,龙多作蟠卷状,张口露齿,头有钝角;凤作回首状,短翅长尾。这批玉雕中的鹰、鸽、鸬鹚、螳螂、鹤等,不仅是首次在商代墓葬中发现,也未见于甲骨文,对研究商代的动物群及其形象都有一定价值。/r/n石器共出土/r/n63/r/n件,以大理岩、石灰岩、石髓及蛋白岩等为原料。器类有豆、盂、觯、罍、壶、瓿、罐、器盖、磬、铲、杵、动物雕刻以及柄形饰等。出土的一件石牛,造型与雕琢均较精,下颌上刻/r/n“/r/n司辛/r/n”/r/n二字;一件长条形石磬,上端一侧刻/r/n“/r/n妊冉入石/r/n”/r/n四字,/r/n“/r/n妊冉/r/n”/r/n可能是族名或人名,此磬当为/r/n“/r/n妊冉/r/n”/r/n献纳给商王室的贡品,极少见。此外,还有玛瑙、绿松石、孔雀石以及绿晶等质料的宝石器。器形有虎、鸽、龟、蛙、蝉等形象,雕刻也较精细,可与玉雕媲美。/r/n骨牙器/r/n骨器共/r/n560/r/n多件,有小刻刀、勺、匕、梳、镞、笄及虎、蛙、人形骨雕等,以笄的数量最多。较精致的有小刻刀和蛙形骨雕。所出的/r/n3/r/n件象牙杯是罕见的瑰宝。杯身用中空的象牙根段制成,因材施艺,相当巧妙。一对夔鋬杯,通体雕刻花纹四段,并镶以绿松石片;一件带流虎鋬杯,通体雕刻极其精细的鸟、饕餮和夔纹,并衬以雷纹,技艺非常精湛(见彩图)。此外,还出有陶器/r/n11/r/n件,其中陶爵对墓葬断代有重要意义。/r/n墓主与墓葬年代/r/n关于墓主人和墓葬年代问题,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墓主人妇好是第一期甲骨卜辞中所称的/r/n“/r/n妇好/r/n”/r/n,即武丁的配偶,庙号称/r/n“/r/n辛/r/n”/r/n,乙、辛周祭祀谱中称为/r/n“/r/n妣辛/r/n”/r/n,死于武丁晚期,墓葬年代应属/r/n殷墟/r/n第二期;另有人认为墓主人妇好是三、四期甲骨卜辞中的/r/n“/r/n妇好/r/n”/r/n,即康丁的配偶/r/n“/r/n妣辛/r/n”/r/n。年代属于殷墟文化第三期,约当廪辛、康丁、武乙、文丁之时。/r/n殉人与人牲的种系及反映的社会性质/r/n殷墟中小型墓中的人骨鉴定结果表明,商代自由民的体质接近于蒙古人种东亚类型,墓内人殉的种属与墓主相同,多数是青年妇女和少年儿童。西北冈祭祀坑中人牲的体质属于蒙古人种,类似于现代北亚、南亚和东亚类型,而以接近东亚类型的较多,这可能与商人同四邻方国交战时抓获不同来源的异族俘虏有关。祭祀坑中的无头死者都是男性青壮年,年龄在/r/n15/r/n~/r/n35/r/n岁之间,而保全首领者大都是妇女和儿童。关于人殉与人牲的身份及反映的社会性质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商代墓葬中的殉人与大墓及祭祀坑中的人牲都是毫无人身自由的奴隶,并据此论证商代是奴隶社会;另有人认为人牲和人殉的身份是不同的,人牲的主要来源是战俘,只有少数是奴隶,人牲与受祭者不是奴隶和奴隶主的阶级关系,殉人的身份复杂,可能主要是近臣、近亲和近侍,其中有贵族,也有家内奴隶,根据人牲和人殉只能了解商代社会性质的一个侧面,而不能以此作为确定商代是奴隶社会的主要依据。/r/n周原遗址/r/n周人的发祥地和灭商以前的都城遗址。位于陕西省岐山、扶风两县的北部,东西约/r/n3/r/n公里,南北约/r/n5/r/n公里。史籍记载,周人的首领古公亶父约于公元前/r/n12/r/n世纪末或前/r/n11/r/n世纪初,自邠迁至此地,开始营建城郭,作为都邑。前/r/n11/r/n世纪后半叶,周文王迁都于丰后,这里仍是周人的重要政治中心。至西周末年,由于西戎入侵而成废墟。西汉以来,这里就不断有西周铜器出土,相传著名的/r/n大豐/r/n/r/n、/r/n盂鼎/r/n、/r/n毛公鼎/r/n等重要铜器均于清代末年出于岐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曾先后做过调查与发掘。/r/n1976/r/n年起,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与/r/n北京大学考古专业/r/n、西北大学考古专/r/n业联合进行较大规模的发掘,揭露出一批大型的夯土建筑基址,并发现了西周时期的甲骨文和多起铜器窖藏。/r/n1982/r/n年,国务院公布为/r/n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n。/r/n建筑/r/n基址/r/n已发掘的建筑基址有岐山凤雏和扶风召陈两处。凤雏建筑基址座落在东西宽/r/n32.5/r/n米,南北长/r/n43.5/r/n米,高/r/n1.3/r/n米的夯土台基上。以门道、前堂、后室为中轴,东西配置厢房各/r/n8/r/n间,并有回廊相连接,形成一前后两进、东西对称的封闭性院落。前堂是这组建筑的主体,东西长/r/n17.2/r/n米,南北宽/r/n6.1/r/n米,台基上有排列整齐的柱洞,东西/r/n7/r/n行,南北/r/n4/r/n行,可知其面阔为/r/n6/r/n间,进深为/r/n3/r/n间。建筑物的地面和墙壁都用细泥掺合砂子、石灰涂抹,表面光洁坚硬。另外,还有两条用陶水管或卵石砌成的排水管道,可以将院内的积水泄向院外。在召陈村已经发掘出/r/n15/r/n个夯土建筑基址,其布局不按中轴对称,总体规划不甚严谨。其中的/r/n3/r/n号、/r/n5/r/n号、/r/n8/r/n号基址规模较大,保存也较好。/r/n3/r/n号夯土台基东西长/r/n24/r/n米,南北宽/r/n15/r/n米,现存高度/r/n0.73/r/n米,台基上东西有/r/n7/r/n排柱础,南北有/r/n5/r/n~/r/n6/r/n排柱础,并有两道隔墙,将台基分隔为/r/n3/r/n间。/r/n8/r/n号夯土台基略小,东西有/r/n8/r/n排柱础,间距/r/n2.5/r/n~/r/n3/r/n米,南北有/r/n4/r/n排柱础,间距/r/n3/r/n米,台基周围有宽/r/n0.5/r/n~/r/n0.55/r/n米的卵石散水。召陈的建筑物屋顶大都用瓦覆盖。遗址中发现很多各式板瓦、筒瓦和半瓦当。板瓦较大,瓦面有绳纹,很多瓦有圆柱状的瓦钉或瓦环。筒瓦除饰绳纹外,还有双线三角划纹。半瓦当则在瓦头上饰重环纹。/r/n这类大型建筑,很可能是当时贵族的宅院,也有人认为是周人的宗庙或宫殿建筑。从出土的陶器来判断,其年代都属西周中、晚期。凤雏的大型建筑基址覆盖着一层很厚的红烧土,表明是被火焚毁的。/r/n制骨作坊遗址/r/n在周原遗址发现多处铸铜、制陶、制骨、制玉石等手工业作坊/r/n遗迹/r/n。其中扶风云塘村南西周中期制骨作坊遗址规模最大,这个作坊以制骨笄为主,发掘出大量的骨料和半成品,还有铜锯、刀、砺石等各种工具。所选用的骨料绝大部分是牛的肢骨。从各种半成品中可以窥知其生产程序:先将肢骨截去两端骨节,然后剖成细长的骨条,再经削锉、雕刻,最后磨光即成。/r/n墓葬/r/n在岐山县贺家、扶风县齐家、庄白、云塘等地都有发现,一般都是中小型的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年代早晚不一。岐山贺家村发现的一些小墓,多随葬陶鬲、铜戈和大铜泡各一件,这类墓的年代最早,有可能是灭商以前的周人墓葬。墓地中还发现一些西周早期的墓葬,随葬的铜器有鼎、甗、尊、卣、斝、瓿、罍等,个别的墓有壁龛以陈放随葬品,这在西周时期是很少见的。在云塘和庄白发现的墓葬以西周中期的为多,随葬的铜器有鼎、/r/n/r/n、鬲、尊、卣、爵、觯,陶器有鬲、簋、罐。庄白的伯/r/n/r/n墓,随葬鼎、/r/n/r/n、甗、爵、觯、壶、盉、饮壶、盘等/r/n14/r/n件铜礼器,其中的鼎和均有长铭,记述伯/r/n/r/n率师追击/r/n/r/n戎,多有俘获,由此可知西周中期周王朝和夷、戎的关系。西周晚期的墓葬在齐家村发现较多,多为小型墓,随葬器物以陶器为主,其组合为鬲、豆、簋、罐。此外,也有火候较低的仿铜式陶器。/r/n甲骨/r/n1977/r/n年在凤雏建筑基址西厢房的一个窖穴内,出土卜甲和卜骨共/r/n1.7/r/n万多片。其中绝大部分是卜甲。在/r/n200/r/n多片卜甲上有刻辞,最多的/r/n1/r/n片有/r/n30/r/n字。/r/n1979/r/n年,在扶风齐家也发现/r/n5/r/n片有字甲骨。甲骨刻辞的内容,有的记述了周人和商王朝及其他方国的关系,也有某些重要朝臣的名号如太保、毕公等,有的则刻划易卦。刻辞的字体都很小,笔划纤细,显示出娴熟的书刻技艺。/r/n西周甲骨/r/n以前在山西洪洞坊堆、陕西长安张家坡、北京昌平/r/n白浮西周墓/r/n都有发现,但数量、字数都极少。周原遗址的发现大大丰富了西周甲骨的内容,为研究西周历史提供了新的史料。/r/n铜器窖藏/r/n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周原遗址发现的西周铜器窖藏已有十多起,其中最重要的有/r/n1975/r/n年岐山董家村出土的包括裘卫四器在内的/r/n37/r/n件铜器,/r/n1976/r/n年扶风庄白出土的/r/n103/r/n件微氏家族铜器群。前者铜器铭文内容涉及土地交换和赔偿,是了解当时土地关系的重要资料。后者则为西周铜器的断代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标尺(见/r/n周原铜器窖藏/r/n)。周原铜器窖藏中都含有西周晚期的器物,它们被埋藏的年代只能是在西周晚期,推测有可能是西周末年犬戎入侵,贵族们仓皇逃走时埋入地下的。/r/n丰镐遗址/r/n周文王所建丰邑与周武王所建镐京的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南/r/n12/r/n公里的沣河两岸,丰在河西,镐在河东,遗址范围包括客省庄、马王村、张家坡、新旺村、冯村、洛水村、普渡村、斗门镇及昆明池故址一带,总面积逾/r/n10/r/n平方公里。年代约当公元前/r/n11/r/n世纪至前/r/n771/r/n年,是西周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r/n1961/r/n年国务院公布为/r/n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n。/r/n分期与年代/r/n丰邑范围内的居址和墓葬,可分为先周和西周早、晚期/r/n3/r/n个阶段。先周遗存除在客省庄清理的一座土窑式居址外,在张家坡和客省庄发现的乳形袋足鬲和施横绳纹的/r/n“/r/n瘪裆鬲/r/n”/r/n,则为此期的典型陶器。西周早晚期的居址和墓葬,在张家坡、客省庄都有发现。早期陶器有瘪裆鬲、双立耳罐、簋、粗柄豆、尊、三足瓮等;晚期陶器有矮裆鬲、罐、盂、细柄豆、圜底瓮等。早期墓常见有腰坑,并有殉狗、殉人等现象,用于陪葬的车马坑也多属这一时期,随葬品的组合是鬲、簋、罐,少数加豆;晚期墓大都是小型墓,陶器组合为鬲、豆、罐和盂。关于各期遗存的年代,先周遗存下限约在武王灭商之年,上限相当于文王作丰邑之年或稍早。西周早、晚两期则以穆王或稍后为分界线。镐京遗址的西周遗存可分为/r/n3/r/n期。陶器中尊仅见于早期,圈足盘和三足罐见于中期,甑见于晚期。各期器物的器形和特征与丰京遗址所出者相同。/r/n遗迹/r/n在马王村、洛水村等地发现有夯土基址、陶质排水管、板瓦和白灰面墙皮等建筑遗存,陶水管长/r/n1.07/r/n米,为便于套接,两端粗细不一,口径分别为/r/n0.32/r/n和/r/n0.22/r/n米。板瓦长约/r/n0.45/r/n米,宽约/r/n0.3/r/n米,表面饰绳纹,有瓦钉或瓦环,板瓦的出现是建筑材料上的重大突破。推测这类建筑应是王室、大贵族住的。但有关丰镐遗址宫殿区及宫殿建筑形制等,目前尚不清楚。小型居址发现近/r/n20/r/n座,可分为土窑式和半地穴式两种。土窑式居址系先在地面挖一口径/r/n5/r/n~/r/n9/r/n米、深约/r/n5/r/n米、平面为椭圆形的深坑,再从一壁掏出窑洞,坑底有一条供出入的土坡道将住室分为两半,坑底不平,常有/r/n1/r/n~/r/n3/r/n个灶;半地穴式居址有方形、长方形和圆形/r/n3/r/n种,地面平坦,周壁垂直,有斜坡门道。这种穴居或半穴居状态,可能是周民族/r/n“/r/n陶覆陶穴/r/n”/r/n的传统生活习俗的反映。居址附近常有窖穴和水井。窖穴多圆形袋状,底径/r/n1/r/n~/r/n2/r/n米,内常出完整的陶器。水井有圆形和方形两种,深在/r/n9/r/n米以上,井壁有对称的脚窝。手工业作坊遗址的情况尚不清楚。但已发现铸造青铜器的陶范,未经烧制的瓦坯碎块,/r/n10/r/n余座陶窑,/r/n为数甚多的骨角原料、半成品、成品、砺石等。陶窑由窑室、窑箅和火膛构成,窑室直径约/r/n1/r/n米多,窑箅上有圆形箅孔。窑前都有供烧窑时操作的场地。/r/n遗物/r/n出土遗物有石器,铜器、陶器,骨、角、蚌制品,原始瓷器及各种质料的装饰艺术品等。石器有斧、锛、凿、锤、铲等,其中石锤斧是周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器物。刀、镰则以蚌制品为主,这也是西周文化的突出特征。此外还有磨石、纺轮和铜、骨、角制的锥、针、网坠等。铜铲则仅发现/r/n1/r/n件。陶器有鬲、甗、鼎、甑、簋、豆、盂、罐、尊、瓮等。铜容器与原始瓷器多出自墓葬和窑藏。新旺村发现的/r/n1/r/n件窑藏铜鼎重/r/n82.2/r/n公斤,应是王室使用的重器,同地出土的/r/n/r/n盂铭文记载周王内宫后妃遴选宫人宫婢之事,是有关西周宫廷制度的新材料。装饰艺术品有大理石雕制品、骨雕马头、泥雕牛头、骨笄、料珠、玛瑙珠及其他玉石饰件等。周人也崇尚占卜,多钻、凿、灼兼施,卜甲则只施方凿和灼。有/r/n2/r/n片卜骨刻字,有人认为所刻的字是易卦中的卦象,也有人认为是已经失传的文字。/r/n墓葬/r/n发现的墓葬及附葬的车马坑、马坑和牛坑约/r/n400/r/n座。其中除少数出自普渡村外,余均在张家坡及客省庄。墓葬多为长方形土坑竖穴,流行单人仰身直肢葬,也有少数为俯身直肢葬,头向不固定。随葬品多放在头前、棺内或棺椁之间,兵器放身旁,祭食放在头前二层台上或容器内。早期墓有殉人,一般/r/n1/r/n人,多则殉/r/n3/r/n人。车马坑有方形、扇形、长方形/r/n3/r/n种。前两种都埋/r/n1/r/n车/r/n2/r/n马,长方形竖穴中埋/r/n2/r/n车/r/n4/r/n马、/r/n2/r/n车/r/n6/r/n马或/r/n3/r/n车/r/n8/r/n马。车箱下常有殉人;马坑多长方形竖穴,内埋马/r/n2/r/n匹;牛坑为圆形或长方形,内埋牛/r/n1/r/n头。/r/n琉璃河燕国墓地/r/n西周时期燕国贵族墓地。位于北京市房山县琉璃河乡黄土坡村,面积约/r/n5/r/n万平方米。/r/n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r/n和北京市文物工作队等从/r/n1973/r/n年起进行发掘。这一发现为研究燕国的早期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r/n墓葬形制/r/n墓葬的排列甚有规律。已发掘墓葬近/r/n200/r/n座,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都是单人葬,有木质葬具,头向朝北。葬式大多为仰身直肢,主要随葬品多放在墓主人头前。按墓葬的形制与规格可分为大、中、小型墓/r/n3/r/n种。小型墓一般长/r/n2.5/r/n米、宽/r/n1/r/n米左右,都用木棺为葬具。随葬品主要是陶质/r/n明器/r/n,少数墓中放有玉石饰件或小件青铜器。中型墓的规格比小型墓稍大,长在/r/n3/r/n米以上,以棺椁为葬具,随葬品有青铜器、玉石器、漆木器和陶器等。大型墓的墓室较大,有的在墓室南边设一条墓道,有的则在墓室南北各有一条墓道。这些大墓与其他地区商周时代的/r/n“/r/n甲/r/n”/r/n字形或/r/n“/r/n中/r/n”/r/n字形大墓有所不同,南墓道相当宽,平面呈梯形,墓道底端距椁顶尚有一定距离,不直通椁室,具有一定特色。墓葬有早晚之分,早期墓随葬陶器多以鬲、簋、罐为组合;晚期墓随葬陶器以鬲、罐为主。早期墓中有的墓底设有腰/r/n坑,坑中埋狗。/r/n殉人与车马陪葬/r/n多座中型墓有殉人,一般殉/r/n1/r/n~/r/n2/r/n人。殉葬人大多为青少年男女,有的放在椁顶板上;有的放在两侧的二层台上,头向往往与墓主人相反。殉人身边有放置成套马具者。大型墓和一部分中型墓都有车马陪葬,车马坑多在主墓北边。每坑埋放车马数量与墓主人生前社会地位有关。少的用/r/n2/r/n马/r/n1/r/n车或/r/n4/r/n马/r/n1/r/n车,多的用/r/n14/r/n匹马/r/n5/r/n辆车或更多的车马陪葬。所用车辆有的是整车平放,有的则把车轮和车箱拆开后摆放坑中。马匹的摆放也不尽一致:整车平放者多将杀死的马匹规整地放在舆前车辕两侧的浅槽之中;车辆拆开放置者,是先将杀死的马匹排放坑底,然后将车箱、辕、轴、衡等压放马匹之上,车轮斜靠坑壁(见彩图)。前者马身上常有成套的马具,后者则多将马具卸下,放在墓主人的椁室之中。所埋车辆均为木制,双轮独辕,前有衡,后有轴,车箱放在辕和轴交接处之上。辕头上/r/n翘,辕和衡相接处有铜扣和绳索连接。车箱平面多为长方形,四边有栏干,后边留有缺口以供上下。在辕、衡、轴等处有青铜构件和饰物。车轮的辐有的为/r/n18/r/n根,有的则有/r/n24/r/n根。有的车上备有伞盖,平面/r/n为圆形,直径/r/n1.3/r/n米,有/r/n26/r/n根伞骨,自顶部向四外作放射形排列。/r/n随葬品/r/n该墓地随葬品较丰富,包括青铜器、陶器、玉石器、漆器、货贝和宝石器、原始瓷器等。陶器有鬲、簋、罐、壶、鼎、豆等,大多为明器。漆器的种类有觚、豆、罍等(见彩图)。原始瓷器有尊、豆两种。青铜器有方鼎、圆鼎、/r/n/r/n、爵、甗、尊、罍、卣、觯、盉等礼器,戈、戟、矛、镞、匕首等兵器及车马器等。不少青铜器上铸有/r/n“/r/n匽侯/r/n”/r/n铭文,并记述了匽(燕)侯赏赐货贝、臣妾等,一件铜鼎上记匽侯派作器者前往宗周向太保奉献食物的事,证实了召公奭以其长子封于燕,自己则仍在宗周辅弼王室的史实。此外,还发现了不少玉器及与玛瑙、绿松石等组合而成的串饰等。匽/r/n侯铭文的铜器,曾见于历代流传下来的传世品。辽宁/r/n喀左铜器窖藏/r/n也出有匽侯所作的铜器。据文献记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召公奭于北燕。历代学者对燕侯始封之地存在不同看法,琉璃河燕国贵族墓地和/r/n琉璃河遗址/r/n的发现,为推定燕国都城之所在提供了重要的根据。/r/n洛阳东周城遗址/r/n东周时代都城遗址。史称王城。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涧、洛两河的交汇处。史书记载自周平王东迁至周景王止,以王城为国都凡十二世,周敬王时因避王子朝之乱迁都于成周,至周赧王又迁回王城。洛阳东周城兴建的年代不晚于东周初年,西汉以后逐渐荒废,至随末平毁。/r/n1954/r/n~/r/n1960/r/n年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勘察发掘。/r/n城址平面略呈正方形。城墙用夯土建造,除东南部因地势低洼未发现城墙/r/n遗迹/r/n外,其余部分基本完整。北墙在涧河东岸,全长/r/n2890/r/n米;西墙北部在涧河东岸,南部在涧河西岸,南北两端相距约/r/n3200/r/n米;南墙和东墙各残存约/r/n1000/r/n米。城墙多经后期修补、增筑加宽,一般宽约/r/n10/r/n米,用版筑法夯筑而成,质地坚硬,表面保留有明显的木板痕迹和排列有序的木棍朽洞。北墙外还发现深/r/n5/r/n米的护城壕沟。城址中部被汉河南县城叠压,原有建筑遗迹遭到毁坏。城址北部发现有制陶、制骨、制石和铸铜作坊的遗存,其中制陶遗迹面积最大,发现有陶窑、水井、灰坑、房址和大量制陶工具等。在城址南部发现两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北面的一处东西长/r/n344/r/n米,南北宽/r/n182/r/n米,四周有围墙,里面有长方形建筑基址,附近有大量板瓦、筒瓦和/r/n瓦当/r/n等,似为宫殿建筑区。城中部的中州路一带,分布有很多东周时代的墓葬(见/r/n洛阳中州路东周墓/r/n)。在城内还发现有居民住址、排水设施等。/r/n曲阜鲁城遗址/r/n西周至战国的鲁国都城遗址。位于山东省曲阜县城及其外围。周成王时周公长子伯禽在此建都。鲁顷公二十四年(公元前/r/n249/r/n)楚灭鲁后,此地为鲁县县治。西汉景帝三年(前/r/n154/r/n),鲁王刘恭以此为都,直至西汉中期。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人曾在此调查和发掘汉代/r/n遗迹/r/n。/r/n1977/r/n~/r/n1978/r/n年,山东省博物馆又作了详细勘查和发掘。/r/n1961/r/n年国务院公布为/r/n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n。/r/n城市范围最晚形成于西周晚期,平面略呈长方形,东西最长处为/r/n3.7/r/n公里,南北最宽处为/r/n2.7/r/n公里,四周围有城壕,城垣从西周晚期至西汉经/r/n6/r/n次夯筑、修补。东、西、北三面各有城门/r/n3/r/n,南墙有/r/n2/r/n门,门道宽/r/n7/r/n~/r/n15/r/n米。城内西部至北部有西周前期堆积,晚期堆积扩大到东北部,东周时期的遗存遍及全城。城中部和中南部的周公庙高地及其周围,钻探出密集的大型建筑基址群/r/n9/r/n处,其东、西、北三面发现有夯土墙基。此即春秋至西汉时的鲁王宫城。城内已探出东西和南北交叉的街道各/r/n5/r/n条,皆通向城门或重要遗迹。其中一条南北街道对准宫城中轴和南垣东门,这一城门外两则有东周的/r/n“/r/n两观/r/n”/r/n基址,其南/r/n1.5/r/n公里许有/r/n“/r/n舞雩台/r/n”/r/n夯土台基。这几处排列成直线的遗迹,说明城内最重要的建筑物是按中轴线位置来规划的。鲁城的宫城位于郭城中心,这略似《周礼/r/n·/r/n考工记/r/n·/r/n匠人》所述都城规划而异于其他东周都城。/r/n城内北部和西部发现周代冶铜、制骨、烧陶和冶铁遗址共/r/n10/r/n处,有的一直延续到汉代。城外东部发现烧陶遗址/r/n1/r/n处,出土遗物以陶器为主,也有瓦、/r/n瓦当/r/n等。陶器器形以鬲、甑、豆、盆、盂、圜底罐、瓮为多。在城内西部还发掘了/r/n100/r/n多座西周东周墓,出土随葬品有陶器、铜器、蚌器等。遗址和墓葬所出陶器,表明西周时的鲁文化是综合了商文化和周文化等因素而形成的。/r/n临淄齐城遗址/r/n西周至战国的齐国都城遗址。位于山东省临淄县城周围。周武王灭商后,封姜尚为齐侯,都营邱,至七世献公元年(公元前/r/n859/r/n)始都临淄,直到齐亡均都此。西汉前期和东汉时,诸侯王齐王也以此为都。据《战国策/r/n·/r/n齐策》记载,齐宣王时临淄有七万户、二十一万男子,是当时全国最繁华的城市。/r/n1926/r/n年日本人在此作过调查。/r/n1964/r/n年后山东省文物管理处同/r/n北京大学考古专业/r/n等单位,先后对全城作了钻探和小规模发掘。/r/n1961/r/n年国务院公布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