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可自由复制编辑11级詹天佑班毛概复习资料注:1、书上有的内容均在题号后标注了页码,希望大家不要仅仅局限于复习资料上的内容2、有些题目拓展的点比较多,大家可以根据考试题目的分值来酌情加减。3、本资料为詹天佑班内部备考资料,欢迎各位老师、同学批评指正,联系电话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与内涵。(P1-5)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因: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源于对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2、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思想——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指针。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的提出: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三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与结果。1、党的幼年时期没有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性。党的中央领导真正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是在1935年遵义会议以后,从全党来讲是在延安整风之后。2、遵义会议以后真正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意义。1935年,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实际领导地位以后,开始从理论上系统地总结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为中国革命提供了合乎实际的完整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3、毛泽东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他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4、党的七大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3.如何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力发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精神,创造性地推进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2、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同时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3、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建立健全科学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保持并不断增强党的活力。4、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干部队伍。5、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要管党的原则和从严治党的方针,各级党组织必须对党员干部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坚决克服党内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4.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P36-40)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5.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P48)、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之间的关系。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的关系: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个辨证统一体,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内在要求,二者相促进相互依存。如果不解放思想,就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一个辨证性与统一性,能动性与规律性,革命性,与科学性的思想路线,我们应当自觉按照这“三性”来转变思想观念。更新意识形态,增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自觉性。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它将随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发展。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它的思想理论和科学方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不断增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坚定性和自觉性,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实践推向前进。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联系与区别。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联系与区别:相同点:①社会性质: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革命任务:都是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③革命性质: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④革命的基本动力: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不同点:①领导力量: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是资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是无产阶级。②指导思想:旧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的平等、自由思想和民主共和观念,新民主主义革命是马克思主义。③革命前途:旧民主主义革命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完成民主革命任务后,还要进入社会主义社会。④革命发展和群众发动的深度、广度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不彻底,群众发动不充分,土地问题不能彻底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提出了彻底的革命纲领,广泛发动群众,解决了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即土地问题。⑤结果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有胜利的一面,但最终果实被窃取,革命任务没有完成,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在这一意义讲是最终遭到了失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为社会主义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结果。⑥所属的革命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属于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p75-78)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目标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
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①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②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是新民主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③保护民族工商业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的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
3、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
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在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指导领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思想。总之,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相结合,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8.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P82-86)1、统一战线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首先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所决定的;其次是由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所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统一战线,包含着两个联盟:一个是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工农联盟;另一个是工人阶级和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先后经过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最根本的经验就是正确处理好与资产阶级的关系。武装斗争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进行武装斗争必须建立人民军队,这支军队只能是而且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根本原则,是保持人民军队无产阶级性质和建军宗旨的根本前提,也是毛泽东建军思想的核心。这支军队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唯一宗旨。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把思想建设始终放在首位,克服党内非无产阶级思想。在加强党思想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强党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必须把党的建设和党的政治路线紧密联系起来。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建设的主要经验。
9.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与特征。(P93)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主要内容有:“一化”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三改”是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他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过渡时期的基本特征:1、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2、逐步过渡:如稳步前进,自愿互利,走群众路线;3、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原则性:消灭资产阶级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灵活性:比如国家资本主义,和平赎买。4、制度的改造和人的改造相结合。10.如何理解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P96-102)如何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第一,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第二,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第三,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三个步骤:第一步主要实现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第二步主要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第三步是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历史必然性:首先,政治原因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决定性因素;其次,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推行计划经济的必然要求;第三,赶超西方国家的强烈愿望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主观原因。11.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P64-65)基本国情:近代中国,已经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社会,这是最基本的国情。一方面,帝国主义列强通过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手段,使中国在很大程度上半殖民地化;另一方面,帝国主义的侵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条件,但并没有使中国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国家。主要矛盾: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12.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P122-129)社会主义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1、发展才是硬道理①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②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③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①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其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②只有把发展作为主体,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不断巩固和发展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③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①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要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不断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为此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为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开辟更广阔的途径。②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积极营造尊重人才、鼓励创业的社会环境,形成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良好机制。③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学技术实力和国民教育水平,始终是衡量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1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战略。(P127-129)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发展的优势蕴藏于知识和科技之中,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强调迎接当今世界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动力。科学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科学技术实力和国民教育水平,始终是衡量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含义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强调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P13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P143)。含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及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1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P147)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16.如何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与现实意义。(P141-143)长期性的原因:1、我国的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诸多方面存在的许多问题也不是短时期内能够解决的。2、社会主义所要求的物质技术基础,是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经济和社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的。3、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需要继续完成的历史性任务,我们还要为此付出很大的努力;另一方面,我们又面临着以信息化为标志的新的科技革命的挑战,面临着综合国力竞争中所处不利地位的压力。4、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决定了初级阶段的长期性。5、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决定了初级阶段的长期性。现实意义:牢固树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的观点,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克服急躁情绪,克服各种超越阶段的错误观点和政策,坚持党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和各方面的方针政策,埋头苦干、脚踏实地地完成初级阶段的各项任务,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如何理解我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P166-169)如何理解我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1、改革全面性的原因: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所担负的任务所决定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革命。这场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2、改革的重点: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政治体制及其他体制改革的配合,因此,我们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同时,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的改革。3、改革成败的判断标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调节的性质。这种性质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决定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通过社会主义自身所带来的旧社会的痕迹、通过社会主义自身所出现的不完善的环节和通过社会主义自身所具有的变旧、落后因素的表现而展开的。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P168-169)三者的辩证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地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才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只有坚定不移地维护稳定,才能不断为改革发展创造有利来的条件。实践证明,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处理不当,就会吃苦头,付出代价。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
1、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2、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3、把不断改善人们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19.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P17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了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从建立经济特区、发展对外贸易、引进外资、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开始,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1、所谓全方位,就是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2、所谓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省区等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开放,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格局。3、所谓宽领域,就是立足于我国国情,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拓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文化、服务业等领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P181-18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1、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他们都是经济手段。2、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他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迅速、有效地集中全国的经济力量,为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创造各种条件;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的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但两者都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如计划经济不能有效解决效率和激励问题,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会引发恶性竞争、短期行为、道德缺失等。3、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他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基本特征: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2、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
3、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们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2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P184-187)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经济制度。党的十三大把私营经济、中外合资合作经济、外商独资经济同个体经济一起作为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确定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其依据是:1、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使之牢牢占据主体的地位。没有作为主体地位的公有制经济,就不能确保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就不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就不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2、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程度还不高,发展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离开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就背离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就会重蹈超越阶段、违背国情的覆辙。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那种认为只要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就不能发展非公有制的主张,已被实践证明是不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的。非公有制经济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既包括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公有制经济,也包括不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非公有制经济。把非公有制经济纳入到基本经济制度之中,是因为他们同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一样,也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因此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内容,而不是应为他们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就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兼有社会主义和非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的经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的意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能够把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初级阶段的现实要求有机统一起来,因而更加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如何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划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同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的界限。22.公有制经济的内涵与主体地位的体现。(P188--189)公有制经济的内涵:1、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鲜花建设的支柱和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性质的根本体现。2、社会主义公有制作为一种生产关系的理论范畴,其实质和核心是全体社会成员或者部分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实现人们在生产资料面前的平等。3、公有制经济的范畴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主体地位的体现: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国用经济需要控制的行业和领域主要包括:涉及国家安全行业,自然垄断型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如何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P192-19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与此相联系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如何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社会主义之所以必须实行按劳分配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力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地位,体现在按劳分配是全社会分配领域中主体的分配原则,也体现在他是公有制经济内部主体的分配原则。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分配方面的体现,只有坚持以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才能体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最终实现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才能保证人们相互之间在平等的经济关系基础上建立和谐的经济利益关系,才能保证向共同富裕这一目标前进。24.如何理解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三种分配类型。(P193-195)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社会主义的生产要素是多样的,归纳起来可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各种物质生产条件,另一类则是人的劳动。三种分配类型分别为:一是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这里不包括公有制中的按劳分配,因为按劳分配得到收入的劳动者不是凭借作为独立的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以提供生产要素的身份来参与分配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主要是个体劳动者和被雇于非公有制经济的雇佣劳动者。个体劳动者的收入是凭借自己的劳动和占有的生产资料从事个人劳动和经营所得到的收入;被雇于非公有制经济的雇佣劳动者取得的劳动收入,实质上是劳动者出卖劳动力商品,按劳动力价值得到的收入。二是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主要包括资本所有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凭借资本所得到的利润,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将自有的货币或资本借给他人经营或存入金融机构所得到的利息,以实物形态资本租借给他人经营或使用而取得的租金等。三是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如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等参与分配。这类生产要素来自它们的所有者的劳动或劳动成果,在当代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能决定着企业经营的成就和发展前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的意义: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的分配制度,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度一切积极元素,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活动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造福社会。25.如何理解“先富”与“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P195-197)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大政策,就是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的带动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不等于也不可能是完全平均,决不等于也不可能是所有社会成员在同一时间以同等速度富起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别,并且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差距的扩大,有其客观必然性。主要是:①因为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的不同,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必然产生收入和富裕程度的不同。②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社会成员也必然会产生收入的差异和富裕程度的不同。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下优胜劣汰,使具有不同竞争的能力的人在富裕程度上必然出现差距。④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活动之间,以及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差别,也必然引起收入的差别和富裕程度的不同。先富起来的条件必须和只能是依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邓小平提出的两个大局观思想,就是处理线符合功夫关系的基本原则。两个大局观: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是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的发展,这是一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观,那是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26.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特征。(P207)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是以科学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是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工业化,是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新型工业化的“新”,就在于它同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发展紧密结合;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诚实相协调发展;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27.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目标。(P211-214)“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既是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其总体目标。1、“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恰目标的物质基础。
2、“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这五句话20个字,内涵丰富,不仅勾画出了现代化农村的美好图景,而且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系统思路。28.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与环境友好型社会。(P215)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与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率,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发展循环经济和和低碳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29.人民代表大会制度。(P224-227)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制度,是我国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一方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中国人民当家做主提供了最好的组织形式。(人民通过普遍的民主选举,产生自己的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各级人大·都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集体行使职权,集体决定问题,集中人民共同意志,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把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另一方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国家机构高效运转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民监督。国家机构的这种合理分工,既有利于充分发扬民主,又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提高工作效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必然性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应中国历史传统与现实国情的民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我国传统的“大一统”思想相适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保障我国统一和稳定,符合我国多民族、单一制的国情。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的重要成果,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望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契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民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1、有利于保证国家权力体现人民的意志。主要体现在人民有权选择代表来反映自己的意愿,而且对代表有监督权、罢免权,而代表也有义务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2、有利于保证中央与地方国家权力的统一。由中央决定,需要在全国作出统一决定的重大问题;由地方根据中央的方针因地制宜处理地方性事务。这既保证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又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创造性。3、有利于我国各民族的平等和团结。体现在两方面:第一,各级人民代会中,都有适当少数民族的代有名额;第二,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自治。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和资本主义国家的不同点:1、我国人民代表大会与西方议会有着本质区别。在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有民主选举产生。2、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一府两院”的关系与西方国家机关间的关系有着本质区别。3、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与西方议会议员有着本质区别。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意义:实践证明:人民代表大会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能够保证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和最高实现形式,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30.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特征。(P227—23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在我国的政治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这是我国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第二,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共同的目标,都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共同准则,以实现不同时期的总任务为共同纲领,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第三,各民主党派都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第四,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都受到宪法的保护,享有宪法规定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31.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P233—235)我国已经建立了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1、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村民自治使广大农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办理自己事情,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基本制度。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是村民自治的主要内容。2、城市居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中国城市居民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在城市基层实现直接民主的重要形式。城市社区建设正在由点到面、由大城市向小城市、由东部地区到西部地区推进。3、职工代表大会:职工代表大会是保证职工对企事业单位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制度。32.依法治国的基本含义与意义。(P236—237)含义: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如何深刻理解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深刻理解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应把握住: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也就是党领导人民依法治国。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务和社会事务。依法治国就是要保证对所有这些事业、事务的管理工作都要依法进行。依法治国所依之法,最重要的是宪法和法律。我国宪法和法律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利益、人民意志的统一。意义:依法治国是社会人民进步的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1、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同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完全一致的,2、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民主与法制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基础,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3、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一个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必然要求并具有比较完善的法制。4、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社会稳定、安定团结是我们各项事业顺利发展的前提。要保持社会稳定,就必须依靠法制来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33.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P238—239)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概括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四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有法可依是前提,有法必依是核心,执法必严是关键,违法必究是保障。“有法可依”就是要建立统一、完备、科学的法律体系和制度,即立法能够适应不断发展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及时对各种社会关系进行规范。“有法必依”就是要保证法律效力的普遍性和有效性,即尽量排除和杜绝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中的随意性、偶然性和腐败现象;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执法必严”就是要确保严格公正的执法和司法。司法机关应当独立公正地行使司法权,不受其他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非法干预。“违法必究”就是对一切违法犯罪行为都要按照“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给予惩罚。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容许任何组织和个人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人权。(P242—246)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民主:1、任何一种民主的本质、内容和形式,都是随着本国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并不存在唯一的、普遍使用的和绝对的民主模式。民主作为一个国家的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它的本质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2、社会主义民主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政治程序和政权性质相一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相协调,是为广大劳动人民所享有的民主。3、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社会主义民主是多数人的民主,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高形态的民主,他和资本主义民主的最大不同在于广大人民群众翻身做了主人,获得了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力。4、民主建设是逐步发展的历史过程,它的发展程度统一定的经济文化状况相关联。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形式仍不够完善,还有许多地方需要丰富和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需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在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的推进。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民权:1、“人权”泛指人身自由和其他民主权利,主要包括生存权、发展权、经济权、政治权、文化权等。人权不仅包括个人权利,还包括集体人权,不仅包括政治权利,而且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公民权利。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人权。2、人权是具体的、相对的,不是抽象的、绝对的,与一个国家的政治状况、经济发展、历史传统、文化结构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有很大关系。经济文化落后,即使有先进的社会制度,人权的实现程度也会受到限制。3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基本方针。(P251—254)根本任务: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基本方针:1、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以什么为指导、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不仅决定着文化建设的目标和方向,也决定着文化的性质。2、坚持百花齐放、败家争鸣的方针。“双百”方针是对文化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反应了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鲜活的实际、火热的生活和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是文化发展与创新的丰富土壤和不竭源泉。4、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文化承接着过去又昭示着未来,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5、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繁荣是文化建设的永恒主题,管理是文化繁荣发展的有力保障,两者紧密联系,相互促进。3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P255-26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解决的是举什么旗帜的问题,解决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基础,居于统领地位。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都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解决的是走什么路、实现了什么样目标的问题。。3、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解决的是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的问题。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延绵不断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在当代中国人民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我们不断培育、积累和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包括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民族优良传统;包括了党领导人民在长期个民斗争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北坡精神等优良传统;包括了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优良传统;包括了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的创业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青藏铁路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和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等。4、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解决的是人们行为规范的问题。3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与基本原则。(P276—28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1、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2、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3、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4、充满活力:就是能够是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的都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5、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把以人为本贯彻始终,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统筹兼顾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3、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结构工程劳务分包标准协议范本版B版
- 2024年研发团队非竞争条款与保密合同
- 2024年聘用协议附加协议细则版B版
- 2024年适用成品油销售协议细则样本版
- 2025年度企业劳动合同管理智能化升级合同3篇
- 2025年度供热工程节能评估与咨询合同范本3篇
- 2024砂石材料购销合同环保绿色生产标准协议3篇
- 2024铸铁工业产品订购协议范例版B版
- 2025年度科技园区场地租赁与研发支持合同书3篇
- 2025年度煤矿安全生产责任采矿权转让合同协议范本3篇
- 广东省广州白云区六校联考2025届九上数学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肛瘘患者的护理查房
-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4年版)
- 护理用药安全管理课件(图文)
- 办公区域主要风险辨识与分级管控清单
- 山东省济南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英语试卷(附答案)
- 新学位法专题讲座课件
- 八年级下册英语单词默写打印版
- (正式版)JBT 14581-2024 阀门用弹簧蓄能密封圈
- 速冻手抓饼标准
- 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之语用新题“语境+语义”专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