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体系,其理论基础是(C)A.剩余价值学说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马克思主义哲学D.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A)A.不仅指马恩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4、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D)A.吐故纳新B.科学严谨C.博大精深D.与时俱进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D)A.工业革命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C.阶级斗争D.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B)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C.工人罢工和起义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7、提出价值规律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是(B)A.马克思B.亚当·斯密C.大卫·李嘉图D.威廉·配第8、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的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C)A.辩证法B.历史观C.劳动价值论D.剩余价值论9、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A)A.合理内核B.基本内核C.精髓D.核心10、“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A)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化为自在阶级11、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B.与时俱进C.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D.科学性12、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C)A.辩证唯物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唯物主义13、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C)A.科学性B.革命性C.实践性D.与时俱进1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A)A.实现共产主义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D.实现人权15、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C)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B.一切从实际出发C.理论联系实际D.调查研究16、1848年,由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标志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著作是(B)《共产主义原理》B.《共产党宣言》C.《德意志意识形态》D.《资本论》1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C)A、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B、法国空想社会主义C、德国古典哲学D、法国哲学二、多项选择题1、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BCE)马克思主义政治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马克思主义哲学D.马克思主义文艺学E.科学社会主义2、标志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确立的19世纪的三大工人运动是(CDE)A.巴黎公社B.法国大革命C.1831年、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的两次起义D.1838年英国爆发的延续十年的宪章运动E.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BD)A.德国古典哲学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C.法国启蒙思想D.法国空想社会主义E.美国实用主义4、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性人物有(BC)。亚当·斯密B.黑格尔C.费尔巴哈D.洛克D.笛卡儿5、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AC)A.亚当·斯密B.马尔萨斯C.大卫·李嘉图D.威廉·配第E.西斯蒙6、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最杰出的代表是(ABC)A.昂利·圣西门B.沙尔·傅立叶C.罗伯特·欧文D.托马斯·莫尔E.托马斯·康帕内拉7、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CD)A.辩证法B.劳动价值论C.剩余价值论D.唯物史观E.阶级斗争理论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CDE)A.李大钊的理论B.陈独秀的理论C.毛泽东思想D.邓小平理论E.“三个代表重要思想9、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AB)A.阶级性B.实践性C.客观性D.人民性E.国际性10、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分清(ABCD)A.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B.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C.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D.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B)A、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B、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C、政治和经济的关系问题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问题2.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B)A、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B、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C、科学的世界观D、无产阶级的世界观3.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是(D)A、辩证法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C、唯心主义的观点D、可知论的观点4.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是(A)A、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B、一元论唯心主义与二元论唯心主义C、经验论唯心主义与唯理论唯心主义D、辩证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唯心主义5.下列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是(A)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B、理在气中,理随事变C、富贵在天,死生由命D、理在事先,事随理变6.下列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D)A、存在就是被感知B、物是感觉的复合C、意识是万物的本原D、理在事先7.“存在就是被感知”是(D)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B、客观唯物主义观点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8.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D)A、绝对观念B、客观实在C、理念世界D、水、火等“原初”物质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一种(D)A、宿命论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C、机械唯物论观点D、朴素唯物论观点10.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不曾存在(B)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B、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11.判断一种哲学是否是“真正的哲学”取决于它(D)A、是否坚持唯心论B、是否坚持辩证法C、是否坚持唯物论D、是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12.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D)A、世界是物质B、世界在本质上是精神C、世界是发展的D、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13、旧唯物主义不能彻底战胜唯心主义的根本原因是(D)A、主张物质的决定作用B、否认意识的能动作用C、无法驳斥唯心主义狡猾的诡辩D、不懂得科学的实践观点14、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A)A、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B、划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C、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D、划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标准15、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属于(D)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C、原因和结果的关系D、共性和个性的关系16、物质的唯一特性是(B)A、运动变化性B、客观实在性C、具体性D、可感知性17、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是从这种总和抽象出来的。这种观点属于(A)A、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C、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D、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18、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这是对运动的(C)A、唯心主义理解B、直观唯物主义理解C、辩证唯物主义理解D、庸俗唯物主义理解19、在物质和运动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D)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B、设想无物质的运动C、否认静止的存在D、设想无运动的物质20、在物质和运动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哲学的错误是(A)A、设想无物质的运动B、否认运动的存在C、设想无运动的物质D、否认静止的存在21、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C)A、现象和本质的关系B、一般和个别的关系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D、抽象和具体的关系22、时间和空间(D)A、同物质运动无关B、是一种先验的形式C、是运动着的物质本身D、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23、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的决定性环节是(D)A、手脚分工B、语言的产生C、社会的出现D、劳动24、意识是人脑的机能,表现(D)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B、意识是人脑自生的C、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D、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这种观点(A)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B、主观唯物主义观点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客观唯物主义观点26、“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观点是(D)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C、唯意志主义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27、列宁关于“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的说法(B)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B、正确地指出了意识的能动作用C、具有唯意志主义的倾向D、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28、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C)A、存在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可知性29、意识能动性实现的根本途径是(A)A、社会实践B、主观努力C、客观规律D、先进的物质手段30、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D)A、个人积极性的发挥B、集体智慧的调动C、解放思想D、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31、设想脱离物质的运动会导致(C)A、形而上学B、机械唯物论C、唯心主义D、二元论32、时间具有一维性,这是指它的(C)A、可变性B、无限性C、不可逆性D、连续性33、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没有语言就不会有思维和意识,这种观点属于(C)A、唯心主义B、形而上学C、马克思主义哲学D、历史唯心主义34、“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B)A、意识是生物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意识是社会的产物C、意识是人脑发展的产物D、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35、“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这是(D)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C、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36、人工智能的出现和发展证明(B)A、意识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现象B、物质是意识产生的基础C、对人脑机能的认识已经完成D、人工思维最终会超过人类思维37、“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B)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C、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指出,万物瞬息万变,不可捉摸,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是一种(C)唯心主义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C、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D、庸俗进化论的观点39、能够证明时间、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统一的自然科学理论是(D)A、电磁场理论B、原子结构学说C、牛顿力学理论D、相对论40、古诗说“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这是用神话形式说明时间(D)是客观的B、是有限的C、是可知的D、是相对的41、“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指的是(B)A、时间的连续性B、时间的一维性C、时间的顺序性D、时间的重复性“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啥也能办到。”这是(B)主张充分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43、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D)A、人可以改变规律B、人可以创造规律C、人可以消灭规律D、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44、事物的联系和运动之间的关系(A)A、相互联系构成运动B、运动和发展引起质变C、发展引起运动D、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45、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C)A、量变和质变的观点B、辩证否定的观点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D、对立统一的观点46、久旱缺雨时,下雨对庄稼生长有益;雨涝成灾时,下雨对庄稼生长有害。这说明(B)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无条件的B、事物的联系是现实的、具体的C、事物的运动是客观的、绝对的D、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47.“割下来的手就不再是人手”这句话体现了(B)A、形而上学片面的、孤立的观点B、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C、唯心主义的观点D、诡辩论的观点48.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D)A、事物数量的增加B、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C、事物的一切运动变化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49.区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B)A、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B、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有强大生命力C、是不是具有新形式和新特点D、是不是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承认50.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B)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D、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势51.质和事物的存在是(C)A、相互对立的B、相互包含的C、直接同一的D、相互转化的52.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D)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B、确定事物的质C、认识事物的量D、把握事物的度53.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看(D)A、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B、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C、事物的某些属性是否发生了变化D、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54.量变的复杂性是指(B)A、量变的程度发展不同B、量变形式的多样性和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C、质变中有量的扩张D、量变有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和突破度的范围的变化55.量变中的阶段性部分质变表现了(D)A、事物内部各部分之间变化的不平衡性B、事物整体与某些构成部分之间变化的不平衡性C、事物与事物之间变化的不平衡性D、事物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之间变化的不平衡性56.量变中的局部性部分质变是(B)A、事物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之间变化不平衡性的表现B、事物的各个部分之间变化不平衡性的表现C、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外部条件变化不平衡性的表现D、事物的量和质变化不平衡性的表现57.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C)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联系和发展规律58.“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这是一种(B)A、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59.事物的否定方面是指(D)A、事物的积极方面B、事物的消极方面C、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D、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60.作为辩证的否定的“扬弃”是(C)A、既保留又继承B、彻底抛弃C、既克服又保留D、矛盾的调和6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因为辩证的否定(C)A、把旧事物完全抛弃B、使旧事物发生量变C、是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D、是从外部强加给事物的62、否定之否定规律(A)A、在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时才能完整地表现出来B、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任何一点上都可以表现出来C、在事物经过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后表现出来D、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经过肯定和否定两个阶段表现出来63、事物发展的周期性体现了(D)A、事物发展的直线性与曲折性的统一B、事物发展是一个不断地回到出发点的运动C、事物发展的周而复始的循环性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64.直线论的错误在于只看到(B)A、事物发展的周期性而否认了前进性B、事物发展的前进性而否认了曲折性C、事物发展的间接性而否认了连续性D、事物发展的曲折性而否认了周期性65.循环论的错误在于(C)A、只看到事物发展的普遍性,没有看到事物发展过程的特殊性B、只看到事物的绝对运动,没有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C、只看到事物发展道路的曲折性,没有看到事物发展趋势的前进性D、只看到新旧事物之间的连续性,没有看到新旧事物之间的间断性66.、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A)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D、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向67.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A)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联系和发展的规律68.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B)A、人们思维中的前后不一的自相矛盾B、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C、对立面之间的相互排斥D、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69.矛盾的基本属性是(D)A、普遍性和特殊性B、绝对性和相对性C、变动性和稳定性D、斗争性和同一性70.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方针。它的理论依据是(D)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D、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71.矛盾问题的精髓是(A)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问题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的问题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问题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问题72.在我国战国时期,公孙龙提出“白马非马”。这个命题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D)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联系B、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联系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联系D、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联系对待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的人只看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看不到取得的巨大成就;有的人只看到取得的巨大成就,看不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这两种看问题的方法都是(C)重点论B、均衡论C、一点论D、两点论74.“任何个别(无论怎样)都是一般”。这句话的正确含义是(D)A、特殊性就是普遍性B、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C、普遍性是特殊性的总和D、特殊性中包含普遍性75.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水果同苹果、梨、香蕉、桔子等的关系是(A)A、共性和个性的关系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76.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这体现了(B)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的统一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77.“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是一种(A)A、形而上学的观点B、相对主义的观点C、唯心主义的观点D、辩证法的观点78.真象和假象的区别在于(D)A、真象是客观的,假象是主观的B、真象表现本质,假象不表现本质C、真象深藏于事物内部,假象外露于事物外部D、真象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79.有的哲学家说,在大风扬起的尘土中,每一粒尘土的运动状况都是纯粹必然的。这是一种(B)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的观点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80.“或然率”是指(B)A、可能性在质上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B、可能性在量上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C、必然性的一种科学说明和判定D、偶然性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二、多项选择题1.下列各项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有(ACDE)A、思维与存在何者第一性B、思维能否掌握理论C、思维与存在是否有同一性D、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存在E、能否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2.以下各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ABDE)A、存在就是被感知B、物是观念的复合C、理在事先D、心外无事,心外无理E、吾心即宇宙3.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唯物主义的缺陷有(ABCE)A、用机械力学的尺度去衡量物质的一切运动B、不能把世界理解为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的过程C、对社会历史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D、不承认存在决定意识E、不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4.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ABDCE)A、事物是理念的影子B、“理在事先”C、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D、“未有天地万物,已有天地万物之理”E、现实的国家是国家观念的外化5.唯物主义形态的发展经历了(ADE)A、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B、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C、庸俗唯物主义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E、辩证唯物主义6.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讲的静止是指(ADE)A、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B、绝对不动C、排斥运动D、事物处于量变状态E、事物在特定参考系中未发生位置变动7.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是(ABC)A、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B、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C、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D、运动不一定是物质的运动E、物质不一定都在运动8.社会的物质性体现在(ACD)A、劳动是社会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因素B、在社会中不存在精神的现象和活动C、物质资料的产生是社会历史的前提D、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E、社会生活中不存在物质关系以外的其他关系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ACD)A、反映客观世界B、创造物质世界C、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D、创造理论体系E、为自然界创造秩序10.意识的本质是(BC)A、人脑的分泌物B、人脑的机能C、对物质世界的反映D、观念的系统E、人与生俱来的特性11.物体的相对静止是(ABDE)A、物质分化的根本条件B、生命的根本条件C、物质存在与否的根本条件D、正确理解事物多样性的条件E、正确理解绝对运动的条件12.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是(ACDE)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B、客观规律不能违背,所以限制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C、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遵循客观规律D、越是强调尊重客观规律,就越能发挥主观能动性E、越是尊重客观规律,就越能发挥主观能动性13.列宁的物质定义的理论意义在于(ABCDE)A、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B、反对了唯心主义和二元论C、坚持了唯物主义可知论D、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E、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4.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运动含义的有(BDE)A、运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B、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C、运动是物质位置的移动D、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E、运动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15.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运动和静止关系的有(BC)A、动者恒动,静者恒静B、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C、动中有静,静中有动D、运动是有条件的,静止是无条件的E、无动则有静,无静则有动16.下列说法中,表示时间一维性的有(ABCDE)A、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在晨B、失落黄金有分量,错过光阴无处寻C、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复回D、莫说年纪小,人生容易老E、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17.下列成语和常用语中,正确说明意识能动性的有(ACE)A、胸有成竹,料事如神B、纸上谈兵,画饼充饥C、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D、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E、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18、尽管历史上罗马教廷把哥白尼的“日心说”当作异端邪说加以打击,毁掉哥白尼的数,监禁伽利略,但这既不能改变地球绕太阳转的规律,也不能阻止人们接收“日心说”。这一事实说明(ADE)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B、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C、客观规律起作用是无条件的D.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E、真理终究会战胜谬误19.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的分化与统一的基础是(CD)A、客体B、主体C、主体的实践D、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E、意识20.“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命题揭示了(ABDE)A、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是对立的统一B、在意识中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的统一C、人脑是意识的源泉D、观念的东西是对物质的东西的能动反映E、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21、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ABCE)A、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B、劳动是一切历史的前提和基础C、劳动发展史是打开全部社会史的钥匙D、劳动是社会活动的全部内容E、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变换过程22、下列命题反映事物之间客观联系的有(ABCD)A、森林覆盖面的大小影响气候B、人口数量的多少影响社会发展C、客观条件的好坏影响人们行动的效果D、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E、天空出现彗星预示社会要爆发战争23.判断一个事物是否是新事物的错误观点是(ABC)A、根据它时间上出现的先后B、根据它的形式是否新奇C、根据它的力量是否强大D、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E、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24、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是否承认(CDE)A、世界是物质的B、世界是可以认识的C、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D、世界上的事物是运动发展的E、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25.下列各项正确反映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的有(ACDE)A、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B、质变是量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C、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D、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E、事物的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过程体现了事物运动发展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26.“奢靡之始,危亡之渐。”包含的哲理有(CD)A、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B、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E、质变会引起新的量变27、割裂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会导致(BCDE)A、庸俗唯物主义B、庸俗进化论C、改良主义D、激变论E、冒险主义28.辩证法的否定观包含的内容有(ABCDE)A、辩证的否定是自我否定B、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C、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D、辩证的否定是扬弃E、辩证的否定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29.辩证的否定具有两个重要特点,分别是(AB)A、否定是联系的环节B、否定是发展的环节C、否定与肯定绝对对立D、否定是由外力推动的E、否定中不包含肯定30.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AD)A、是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B、是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循环过程C、是直线式前进的过程D、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过程E、量变和质变相统一的过程31.同一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下列命题中属于矛盾的同一性含义的有(BCDE)A、矛盾双方相互排斥B、矛盾双方相互依存C、矛盾双方相互贯通D、矛盾双方相互渗透E、矛盾双方相互转化32.包含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辩证法思想的有(ADE)A、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B、月晕而风,础润而雨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D、物极必反,相反相成E、乐极生悲,苦尽甘来33.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ABC)A、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B、矛盾双方互相从对方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C、规定了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D、推动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E、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实现事物的质变34.下列表述,能体现重视矛盾特殊性的有(ACE)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B、欲擒故纵,声东击西C、因时制宜,因地制宜D、物极必反,相反相成E、因材施教,因人而异35.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BD)A、内部矛盾与外部矛盾的不平衡B、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不平衡C、普遍矛盾与特殊矛盾的不平衡D、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不平衡E、形式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的不平衡36.看问题、办事情都要坚持(AE)A、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B、两点论和均衡论的统一C、一点论和重点论的统-D、一点论和均衡论的统-E、既要全面,又要抓重点37.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ABCDE)A、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B、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C、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D、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E、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38.正确处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就要做到(ACE)A、着眼于整体,要求局部服从整体B、以局部利益损害整体利益C、承认局部的相对独立性和特定的重要作用D、片面强调整体利益抹煞局部利益E、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结合起来39.下列属于因果联系的有(ADE)A.摩擦生热,热胀冷缩B.冬去春来,夏尽秋至C.电闪雷鸣,风雨来至D.勤学出智慧,实践出真知E.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40.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是(ACDE)A、内容决定形式B、形式决定内容C、形式对内容有重大的反作用D、当形式与内容适合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积极促进作用E、当形式与内容不适合时,对内容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D)A.客观实在性的观点B.主体性的观点C.反映的观点D.实践的观点2、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A)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C.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D.科学实验3、实践的客体是(D)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D.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4、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D)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5、唯物主义认识论是(B)A.先验论B.反映论C.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D.不可知论6、对不可知论以最有力驳斥的是(C)A.客观真理B.客观事实C.社会实践D.规律规律7、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在认识论上说明(B)A.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D.科学技术的发展超过了社会实践的发展速度8、“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A)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9、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实践自身的特点而言因为(C)A.它是对人类有用的活动B.它是多数人参加的活动C.它是具有普遍性和直接现实性的活动D.它是具有主观性的活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在于(A)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认识是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是间接经验D.感性认识可靠,理性认识不可靠11.理性认识的特点是(B)A.概念、判断、推理B.抽象性、间接性C.感觉、知觉、表象D.形象性、直接性12、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应理解为(D)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B.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最终决定作用C.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D.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13、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A)A.认识中的“源”和“流”的关系B.认识中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C.实践和理论的关系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14、感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C)A.概念、判断、推理B.抽象性、间接性C.感觉、知觉、表象D.形象性、直接性15.实际工作中,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共同错误在于(D)A.否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B.把认识理解为主观思维的自我运行过程C.混淆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界限D.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16、我们感觉到一个苹果的形状、大小、颜色、轻重、气味、滋味和软硬等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结合起来,就形成了这个苹果的整个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B)感觉B.知觉C.表象D.概念17、毛泽东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论断揭示了(B)A.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的起点B.感性认识的局限性C.感性认识对人们认识事物本质没有实际意义D.理性认识先于感性认识18、哲学史上有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长期争论不休,对它们的正确评价是(D)A.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B.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的C.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D.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19、认识论上唯理论的错误在于(B)A.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B.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C.否认世界的可知性D.否认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20.认识论上经验主义的错误在于(A)A.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B.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C.否认世界的可知性D.否认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21、列宁提出的:“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A)A.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B.经验论和先验论的对立C.反映论和唯理论的对立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22、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D)A.人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事物B.人们获得感性经验至关重要C.人们不仅要善于观察事物,而且要善于思考问题D.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指导23、马克思指出:“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它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C)A.人的聪明才智无先天差别B.人的聪明才智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主观努力的程度C.人的聪明才智主要来源于后天实践D.人的聪明才智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24.真理的客观性是指(D)A.真理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B.真理的形式是客观的C.真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是客观的D.真理的内容和检验标准是客观的25、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C)A.真理具有客观性B.真理具有绝对性C.真理具有相对性D.真理具有全面性26.真理的发展是一个(D)A.相对真理不断积累相加的过程B.主观真理与客观真理相互转化的过程C.真理与谬误相协调的过程D.真理和谬误相斗争的过程“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C)A.唯物主义客观真理观B.辩证真理观C.唯心主义主观真理观D.形而上学真理观28.绝对真理是指(D)A.绝对正确的认识B.终极真理C.永恒不变的真理D.任何真理都有不依赖于主体的客观内容2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在真理观上的对立是(A)A.前者认为真理具有相对性,后者不认为真理具有相对性B.前者认为真理中包含着错误,后者认为真理就是绝对正确C.前者认为真理来源于客观世界,后者认为真理来源于先验原则D.前者认为真理具有客观性,后者认为真理是纯粹主观的30.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的认识论基础是(C)A.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的原理B.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C.认识的辩证过程即实践、认识、再实践的矛盾运动D.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有巨大作用的原理31.我们承认一切知识的相对性(B)A.必然归结为诡辩论B.可以防止认识发展受到阻碍而僵化C.必然归结为怀疑主义D.必然归结为相对主义真理观上的相对主义,错误在于(A)A.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B.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相对性C.只讲真理的客观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D.认为关于同一对象真理性的同时只有一个33、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具有确定性,又具有不确定性。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任何具体实践活动都(C)A.具有客观性B.具有能动性C.具有历史局限性D.具有社会性“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再好的音乐也无济于事。”这说明(A)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与过程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C.人的认识能力是因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35.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便不顾实际情况,生搬硬套书本上的理论。这犯了(C)错误。A.唯心主义先验论B.直观被动反映论C.教条主义
D.经验主义36、最初人们把文盲定义为不识字的人;后来又把文盲确定为看不懂现代信息符号、图表的人;而现在联合国把文盲确定为不能用计算机交流的人。从哲学上看,这表明(C)A.人在确定事物的标准上起主导作用B.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
C.人的认识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而变化D.人的认识是一个反复曲折的过程37、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拓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D)A.真理具有客观性B.真理具有绝对性C.真理具有全面性D.真理具有相对性38、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要坚持(A)A.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统一的观点B.实践标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统一的观点C.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D.具体的实践能对一切认识做出确定检验的观点39、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B)A.感觉—知觉—表象B.实践—认识—实践C.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D.概念—判断—推理要正确实现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是因为(B)群众是人口中的大多数B.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C.群众是意见都是正确的D.群众的行动都是合理的41、在认识论上“跟着感觉走”是(D)A.唯物主义思想的表现B.机械唯物论的观点C.不可知论思想的表现D.否认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42、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D)A.能否满足人的需要B.能否被多数人认可C.能否付诸实践D.能否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的效果43、改革开放以来,一些新的词汇不断出现。诸如:外企、知识经济、电子邮件、多媒体、下岗再就业等。这些现象表明(A)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B.意识对客观存在具有促进作用C.认识的根本任务是指导实践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44、“世人闻秋悲寂寥,我道秋日胜春潮。晴冬一鹤排出去,直领诗情到碧霄”。从唯物论的角度看,这首诗表明(B)A.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B.人们对同一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反作用于实践D.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观45、“理论一定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才能和变化了的客观实际相符合”。这句话表明(D)A.感性认识有待发展到理性认识B.真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C.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D.理论和实践是具体、历史的统一46、“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这是宋代大学者朱熹《观书有感二首》中的第二首。此诗中没有包含的哲理正确的有(B)A.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B.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观因素的制约C.盲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必然是劳而无获的D.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实际条件出发47、列宁在谈到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时指出;“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规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这句话说明(D)A.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B.实践标准并不可靠C.实践标准并不确定D.实践标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48、从2000年起,报考普通高校不再受年龄和婚否的限制,这不仅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已在向大众化发展,而且体现了终身教育的思想,说明我国正在向学习型社会迈进。活到老、学到老已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是一种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这种变化所蕴涵的哲学道理是(C)A.正确认识只有在同错误认识的不断斗争中获得B.认识的任务是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C.认识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D.改造主观世界离不开改造客观世界49、日本东京大家信息基础中心和日立制作所的联合研究小组2002年12月6日宣布,他们用由144台电脑连接而成的每秒能完成2万亿次计算的超级电脑,将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12411亿位。这表明(B)A.人们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最终能够达到终极真理B.实践为认识提供水平越来越高的物质技术手段,推动认识不断发展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D.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50、摩尔根曾长期生活于美洲土著印第安人的部落中,掌握了大量的实际材料,对这种社会组织做了深入的了解,才写出《古代社会》这部不朽之作,提出了一系列有重大科学价值的见解。这件事说明(C)A.学习有科学价值的书本知识十分重要B.只要掌握实际材料,就能获得理论知识C.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D.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51、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D)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50、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往往各不相同,这说明(C)A.认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认识不受客体的制约C.认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D.认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主观的二、多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BD)A.世界的可知性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C.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能动反映论和机械反映论的区别在于(BCD)A.是否承认客观对象和人的思想是认识对象B.是否承认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实践C.是否承认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D.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BCD)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加工4、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ABCD)A.实践提出了认识的课题B.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手段,使认识成为可能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5、下列观点中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ABD)A.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B.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C.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D.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一论断的哲学思想是(ABD)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B.理论不能代替实践C.理论本身就是物质力量D.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ACD)确定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B.通过改造主观世界而支配客观世界的运行C.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D.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8、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ABCD)A.实践关系B.认识关系C.价值关系D.审美关系E.主从关系9、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ABE)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C.意识建构认识对象D.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E.已在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10、在认识论上,下列论断正确的是(CDE)A.认识是人对理念世界的“回忆”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如实反映C.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D.认识是不断发现和发展真理的过程E.认识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理性认识再到实践的反复曲折发展的过程11、关于反映、信息和选择的关系,下列论断正确的是(BDE)A.反映、信息和选择是物质形态普遍具有的属性和能力B.反映是接受、选择、传输信息的过程C.只有人才有选择和反映信息的能力D.信息在事物间的相互作用和反映中表现出来E.人的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能动选择、加工信息的高级反映形式12、在人的认识活动中下列现象属于非理性因素的是(ABCD)A.自发的信念、动机和欲望B.直觉与灵感C.猜测与顿悟D.习惯与本能E.一切信仰和理想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这是因为(CDE)认识主体缺乏反映世界的能力B.事物发展规律缺乏规律性C.事物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D.人的认识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E.认识主体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14、“有用就是真理”是实用主义真理观,这种观点的错误是(BCDE)A.承认真理的有用性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C.混淆真理与谬误的界限D.把真理的作用和真理的依据混同E.否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客观标准15、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是(AB)A.价值原则B.真理原则C.效率原则D.等价交换原则E.为人类服务原则16、以下关于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区别的论述正确的是(ACDE)A.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B.真理原则侧重于主体性,价值原则侧重于客体性C.真理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主要表现人的活动的目的性D.真理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统一性,价值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多样性E.真理原则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价值原则体现了发挥主观能动性17、认识过程中的“重构”,是(DE)A.主体重新构造客体的过程B.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C.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创造性的反映过程E.主体选择、加工客体信息,在大脑中重新组合成观念体系的过程“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这句话意味着(BE)任何真理都不存在绝对的因素B.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C.真理和谬误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D.真理与谬误没有确定的界限E.真理与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19、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能相互转化,这说明(BC)A.真理就是谬误,谬误就是真理,二者没有绝对的界限B.谬误回归适合的范围会转化为真理C.真理超出自己适用的范围会转化为谬误D.真理与谬误在同一范围内可相互转化E.谬误不能转化为真理,真理能转化为谬误20、经验论的错误在于(CD)A.否认世界是可被认识的B.否认认识是一个过程C.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D.否认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21、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意义在于(ACD)A.理论接受实践的检验B.理论可以改变事物发展的总趋势C.理论可以指导实践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D.理论在实践的发展中得到发展22、下列属于中国传统哲学中唯心主义知行观的有(ABC)A.生而知之B.不虑而知C.不行而之D.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23、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CD)A.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化B.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上升运动C.实践——认识——实践的无限循环往复D.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转化“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这是如此正确,以至于不能从太阳总是在早晨升起来判断它明天会再升起。”恩格斯这段话的含义是(ABD)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C.事物的必然性与感性、经验性毫无关系D.归纳方法不是万能的25、“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的含义是(BC)A.真理的认识不需要抽象概括B.真理有其适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C.真理不是抽象不变的公式D.真理是具体生动的事实26、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真理与谬误关系的有(ABCE)A.在一定范围内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B.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C.真理和谬误相斗争而发展D..真理和谬误相互包含E.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相互转化27、价值的特性是(ABCD)A.客观性B.主体性C.社会历史性D.多维性28、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关系的有(ABE)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总和D.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真实可靠E.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29、真理与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表现在(BCD)A.实践是检验真理和价值的共同标准B.真理与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C.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条件性、统一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目的性、多样性D.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30、“按图索骥”的错误在于(ACD)A.理论脱离实际B.经验论C.教条主义D.唯理论31、下列哪些活动是基本的实践活动(ABD)A.工人炼钢B.渔民出海捕鱼C.技术革新的试验D.农民种田32、下列有关价值特性的表述,正确的有(ABCD)A.价值是主体的需要和利益B.价值是客体的某种属性或性能C.价值既有客观性,又有主体性D.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创造性关系33、成为人们认识基础的有(ACD)A.事物的质B.事物的量C.事物矛盾的特殊性D.社会实践“真理原来是人造的,是人造出来供人用的,是因为对人大有用处,所以才给以‘真理’的美名”。这段话的观点说明(BD)经过实践检验的就是真理B.有用的就是真理C.符合客观规律的是真理D.能为我主观需要服务的是真理对同一名格言,年轻人所理解的意义,总没有饱经风霜的老人所理解的广泛和深刻,这一观点在认识上说明了(AB)认识来源于经验B.在经验的积淀中加深认识C.认识的深刻性与经验的缺乏在一定意义上成正比例D.老年人的认识在一切方面超过青年人的认识某地对干部作风建设有一形象的比喻,说是当前干部要有“三盆水”:一盆水洗头,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一盆水洗手,干净干事,勤政廉洁;一盆水洗脚,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当干部要“洗头”,是因为(ABC)主观必须符合客观B.客观实际是变化发展的C.人的认识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前进D.观念、主观意识应随时发生变化37、下面关于认识结构的表述,正确的有(ABCD)A.认识的基本要素是主体、客体和中介B.认识主体是以某种方式从事社会实践和进行认识活动的人C.认识客体是指进入人的认识活动被主体的观念把握活动所指向的客观对象D.认识中介是各种认识工具、手段要素及其运用和操作系统下列观点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是(AC)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B.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C.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D.坚持辩证法39、.承认真理的相对性就是承认(BCD)A.相对真理不包含绝对真理的颗粒B.真理是具体的历史的C.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具有近似的性质,认识有待于深化D.世界上尚有未被认识的东西,认识有待于扩展E.真理本身包含着错误40、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表现在(ABCD)A.实践不断为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B..实践不断为人们的认识提供经验材料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D.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E.实践不断满足人们的各种物质生活需要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A)A.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B.生产工具的改进C.劳动对象的利用D.劳动者的思想觉悟2、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D)A.人口因素B.地理环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吉林艺术学院《音乐剧鉴赏与实践Ⅰ》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吉林艺术学院《色彩基础II》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夫妻公司的解散协议书范本范本
- 2024年供货环保协议书模板
- 2024年大宗贸易合作共赢协议书模板
- 相桥书院车位转让协议书范文
- 吉林师范大学《网球教学与训练Ⅰ》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整车零配件收购协议书范文范本
- 教育软件开发具体流程及管理规范
- 移动医疗服务护理团队配置方案
- 旅游保险方案
- 自然灾害风险(培训)
- 沥青混凝土路面拆除施工方案
- 中医埋线减肥
- 羊饲养管理完整版本
- 新质生产力课件
- 2024年安徽兴泰融资租赁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 疫情期间心理健康维护主题班会教案
- 紧急配送应急管理方案
- 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德育工作指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