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智力-详细解读_第1页
情绪智力-详细解读_第2页
情绪智力-详细解读_第3页
情绪智力-详细解读_第4页
情绪智力-详细解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情绪智力-详细解读

情绪智力情绪智力(EmotionalIntelligence,EI)目录1什么是情绪智力?2情绪智力的5种能力3正确解读情绪智力(EI)4情绪智力的本质5情绪智力的理论提出和发展5.1提出[1]5.2发展6情绪智力思想的渊源及孕育过程[3]7众说纷纭的情绪智力理论[3]7.1(一)J.D.Mayer和P.Salovey情绪智力理论的能力模型7.2(二)Goleman的情绪智力理论及发展7.3(三)以Bar-On为代表的情绪智力理论结构模型及发展8问卷的编制[3]9情绪智力正式量表的编制、测试与分析[3]10情绪智力的影响分析10.1分析一:情绪智力对企业管理的影响10.2分析二:情绪智力与职业生涯发展10.3分析三:情绪智力对工作绩效的影响[15]11Reference什么是情绪智力?情绪智力又称为情感智力,情感智慧或情绪智能。情绪智力是近年来对商业企业最有影响的思想之一,它的理念是,经理人了解和控制自己和周围同事情感的能力将决定企业能否有更好的商业表现,如同其他许多重要管理学思想的重大突破一样,情绪智力的概念最初也是来源于商业领域之外。情绪智力(emotionalintelligence)的概念是由美国耶鲁大学的萨洛维(Salove)和新罕布什尔大学的玛依尔(Mayer)提出的,是指“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换句话说,情绪智力也就是识别和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状态,并利用这些信息来解决问题和调节行为的能力。在某种意义上,情绪智力是与理解、控制和利用情绪的能力相关的。美国校园中不断增长的学生变得具有攻击性和产生沮丧心理的案例使丹尼尔•高曼(DanielGoleman)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研究.丹尼尔•高曼对全世界121家公司与组织的181个职位的胜任特征模型进行分析后发现:67%的胜任特征与EI(情绪智能)相关.在他1995年出版的《情绪智力》一书中,高曼阐述了他的研究结果。他认为,人类的自我意识、自我约束、毅力和全情投入等能力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在大多数时间内都要比智商更为重要。高曼宣称如果忽视了情绪智力因素的存在,对我们自身发展是不利的,而儿童更应该在学校期间就开始接受情绪智力的教育。高曼的这本启蒙性著作对唤起商业领域对情绪智力概念的意识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商业书籍和文章也开始致力于这一命题的研究。而高曼自己也正成为管理学大师行列中冉冉升起的一颗明星。《情绪智力》一书连续18个月被列入《时代周刊》畅销书名单,并被翻译成近30种文字畅销全世界。而“情绪智力”一词也被列入各种管理发展计划和商学院的教程之中,为更多的企业管理人员所学习。目前情绪智力理论主要有三种:Salovey和Mayer的、Bar—On的、DanialGoleman的情绪智力理论模型。Salovey和Mayer的情绪智力概念和理论模型1990年Mayer~Salovey提出了情绪智力的概念,他们给情绪智力下的定义是“情绪智力是社会智力的一部分,包括区分和调节自己与他人的情绪,以及运用情绪信息引导思维的能力。2DanialGoleman的情绪智力概念及理论模型1995年,哈佛大学心理学家DanialGoleman把情绪智力定义为:了解自身感受,控制冲动和恼怒,理智处事,面对考验时保持平静和乐观心态的能力,这些能力可概括为五个方面:认识自己情绪、管理自己情绪、自我激励、认知他人情绪和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Bar-on的情绪智力概念及理论模型1997年,Baron提出,情绪智力是影响人应付环境需要和压力的一系列情绪的、人格的和人际能力的总合。他认为情绪智力是决定一个人在生活中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人的整个心理健康。2000年,Baron进一步指出,情绪智力是影响有效应对环境要求的一系列情绪的社会的知识和能力。Bar-on的理论模型由五大维度组成个体内部成分;人际成分;适应性成分;压力管理成分;一般心境成分。这些成分又由15种子成分构成:个体内部成分:自我觉察,自信,自我尊重,自我实现,独立性;人际成分:共情,社会责任感,人际关系;适应性成分:现实检验,问题解决,灵活性;压力管理成分:压力承受,冲动控制;一般心境成分:幸福感,乐观主义。情绪智力的5种能力作为通过培训方式进行辅导的心理学家,高曼对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加德纳以开发多元智力理论而著称于世)和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彼得·萨洛威(PeterSalovey)的思想进行了进一步延伸。在他的著作中,高曼引用了萨洛威对情商所下的定义。萨洛威认为,情绪智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认识自身情绪,就是能认识自己的感觉、情绪、情感、动机、性格、欲望和基本的价值取向等,并以此作为行动的依据。2)妥善管理自身情绪的能力;妥善管理自身情绪,是指对自己的快乐、愤怒、恐惧、爱、惊讶、厌恶、悲伤、焦虑等体验能够自我认识、自我协调。比如,自我安慰,主动摆脱焦虑、不安情绪。有人发现,当自己情绪不佳时,可用以下方法帮助调整情绪:(1)正确查明使自己心烦的问题是什么;(2)找出问题的原因;(3)进行一些建设性引动。3)自我激励;自我激励,指面对自己欲实现的目标,随时进行自我鞭策、自我说服,始终保持高度热忱、专注和自制。如此,使自己有高度的办事效率。4)认识他人的情绪;认识他人的情绪,指对他人的各种感受,能“设身处地”地、快速地进行直觉判断。了解他人的情绪、性情、动机、欲望等,并能作出适度的反应。在人际交往中,常从对方的语言及其语调、语气和表情、手势、姿势等来作判断。常常真正透露情绪情感的就是这些表达方式。故捕捉人的真实性情绪情感的常是这些关键信息,而不是对方“说的什么”。5)人际关系的管理。人际关系的管理,这是指管理他人情绪的艺术。一个人的人缘、人际和谐程度都和这项能力有关。深谙人际关系者,容易认识人而且善解人意,善于从别人的表情来判读其内心感受,善于体察其动机想法。这种能力的具备,易使其与任何人相处都愉悦自在,这种人能充任集体感情的代言人,引导群体走向共同目标。正确解读情绪智力(EI)拥有高EI并不仅仅意味着“做个好人”,在关键的战略时刻,个体有时还得扮演“黑脸”的角色。拥有高EI并不意味着个体就可以放纵自己的情绪,相反要对情绪进行管理,使之能适宜、有效地表达,使人们能朝着共同的目标一起顺畅地工作。在EI上并不存在性别差异。女性在EI上并不比男性更聪明,反之亦然。研究发现:女性一般能更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情绪,更富有同情心,更擅长人际交往;男性则更自信,更乐观,更能适应环境以及能更好地应付各种激变。客观地说,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在EI上均有其长处,也有其不足。一些人虽富有同情心,但却缺乏处理自己苦恼的能力;而另一些人虽能敏锐地意识到自己情绪的细微变化,但对别人的情绪反应却“呆若木鸡”。EI的水平并非由遗传所决定的,也不是在儿童早期阶段就已发展定型的。与IQ不同的是(IQ在十几岁以后就不太变化),EI的水平在人的一生中能通过不断的学习而得以不断地提高,它能从经验中不断地汲取营养。对人的EI水平进行的一项追踪研究显示:随着个体越来越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和冲动,更善于激励自己以及共情能力的增强和社交技巧的不断丰富,人们在EI上的能力表现也不断地得到提高。用一个老套的字眼来形容这种变化就是“成熟“。由于EI可经由后天的学习和经验而不断提高,因此拥有高EI并不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及的事。要想成为一名成功人士,你不但应该学习相关领域的新知识、新技能,也应不断地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EI。企业则可以通过一些激励措施,及开展相关的培训,提高员工的EI。情绪智力的本质来自个性情感特质的智力,它的本质是:在情境需要的时候能够调动起此刻真正有利于把握事态的情绪。这个尺度把人的非知识智力分成了层次。有一种通俗、实用但不太科学的理论把它叫做情商。其实这种“智力”的一个来源是基因特质,其次就是成长环境和个人经历。所谓环境就是“自我”人格发展过程中与环境的交相作用。个人经历就是《当和尚遇到钻石》作者所说的“铭印”(我的《衡量人生的三杆大秤》的第三杆)。由此可见,情绪智力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我们的命运,自做的与天生的。那些提升情商的技巧基本都是虚妄的假设,因为“铭印”是绕不过的。命运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自我对人生承担责任的一种铁定方式。情绪的正常反应模式既然是这些因素决定的,因此它就不是正常理性容易控制的。理性对情绪的控制总是在情绪发生之后,只能是后事之师,是一种弥补。但我的发现,这个“弥补”还是可以前移。这个前移并没有改变情绪发生的本质,但在输出表现方面还是提升了情绪智力。这就是智慧见地的积累!(这可能类似佛教所说的几种“识”)这个理性前移的原理是:智慧见地对诱发情绪的情境做出了宽、深、远的“解释”。当这些见地存在的时候,情景与情绪中间架起了一道桥梁,它短路了目光短浅的焦虑、怨恨、怀疑和报复的动机。就像实力和自信可以提升人的情绪忍受力一样,智慧也可以让人变得沉着冷静。当有一点,这绝不是技巧!提升这个东西快不了。看一个人的智慧,不必听他说什么大道理,只须看他的情绪模式。那些小脸子的人,即使再聪明也成不了气候;那些情绪来去自如的人,可包藏大奸;那些喜怒不形于色的人,是见不到底的仁者。情绪智力的理论提出和发展提出[1]1995年,戈尔曼出版《情绪智力》一书,颠覆了智商决定成败的旧有观念。从此,情绪智力受到学术界和商业界的广泛关注,并成为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新分支。1998年,戈尔曼在《是什么造就了领袖人物》的文章中指出,情绪智力对于有效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很多过去所谈到的与领导能力相关的特质,如智力、技术、果断和有远见等都是成功所需要的,但是它们并不充分,真正有效的领导是可以通过情绪智力进行辨别的。因而,戈尔曼主要结合他所提出的情绪智力5个方面的能力:自我意识、自我调节、自我激励、移情和社会技巧,从理论演绎的角度,详细讨论了有效的领导在情绪智力的5个方面是如何表现的。其中,前3种能力反映了怎样管理我们自己,后2种能力反应了怎样处理好与别人之间的关系]。通过一些实证性的分析,戈尔曼等人发现,最有效的领导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具有高情绪智力。甚至有人指出,领导上的成功90%归因于情绪智力。此话虽然夸大了情绪智力的作用,但情绪智力的重要作用可见一斑,它是领导效能的基本因素。管理层次越高,情绪智力的重要性越增加,而专业性技能的重要性越减少,也就是说,一个被认为是高绩效的人,其职位等级越高,情绪智力对其成功和有效性的作用越强。情绪智力可以预测工作和领导能力的个体有效性,但是情绪智力不能保证个体在工作中能够有突出的行为表现,也就是说,情绪智力并不能保证个人能够表现出较强的环境适应性或者学习能力,也不一定能够在各种形势下和实践中表现出所需要的情绪能力或技巧。情绪智力主要决定一个人学习与工作相关的社会技巧的潜力。而情绪胜任力是建立在情绪智力基础上,导致工作中杰出绩效的习得的能力,它能够帮助提高学习与工作相关的实际技能,而且它把情绪智力转换成了实际的工作能力。可见,在戈尔曼看来,情绪智力是一种潜力,而情绪胜任力是情绪智力实现的状况。发展在西方文化中,思维和情绪的关系的哲学讨论,大概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就近而言,情绪智力理论的历史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2]。1.分离的情绪与智力20世纪70年代之前,心理学始终将情绪和智力作为两个领域来进行研究。在情绪和智力研究并行的同时,心理学家也逐渐熟悉到了非认知因素的重要性,并且开始了社会智力(socialintelligence)的研究。上述这些观点和理论已经包含了情绪智力的最初含义,也可以说,它们就是情绪智力的最初起源。2.情绪智力先驱20世纪七八十年代,情绪智力的先驱出现了。他们将其整合为一个全新的领域——认知和情感(也叫思维与情绪)。在这个时期,由于R.B.Zajonc(1980)首次阐述了情绪首因的问题,引发了情绪与认知的谁为首因的空前大辩论。这场谁为首因辩论的深远意义不仅在它本身,更重要的是它颠覆了认知驾驭情绪的心理哲学基础,使情绪、感情在哲学熟悉论上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地位。同时,虽然“情绪智力”这个名词零星的出现了,但是还没有任何一个明确的方式来定义或者描述。3.情绪智力研究的出现1990年,美国新罕布什尔和耶鲁大学心理学家P.Salovey和D.J.Mayer一起正式提出情绪智力理论,并对其进行实证测量。Mayer等人从智力和情绪研究、哲学、人工智能、脑科学和临床心理学研究中寻找证据,来证实被他们命名为“情绪智力”的这种人的能力是存在的。1990年~1993年这个时期被普遍认为是情绪智力研究出现的划分点。在此期间,情绪智力的基础研究一步步进行,尤其是脑科学方面的研究。4.情绪智力的繁荣1994年~1997年,情绪智力发生了不平常的转变,变得非常流行。这是由于D.Goleman(1994)出版的《情绪智力》(emotionalintelligence)畅销书。此书受到媒体的大肆宣传,致使情绪智力开始风靡世界。由于这本书属于非专业著作,对情绪智力概念及理论的科学意义造成了极大混乱。所以,情绪智力思潮在1995年~1997年间风靡世界的同时,各种针对情绪智力的概念界定、理论模型、量化研究等的批评和评论也接踵而来。5.情绪智力学术研究的繁荣1997年后到现在,心理学工作者开始讨论、修正、规范、深化和发展情绪智力理论。各种情绪智力理论发展起来,新的情绪智力量表也被开发出来,研究者们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今天,EI有两个世界:一个是宽泛、粗放的大众心理学世界;另一个是谨慎、艰辛的科学研究世界”。这使得该领域的研究非常复杂,形成了多种情绪智力理论。情绪智力思想的渊源及孕育过程[3]从目前的文献来看,情绪智力是传统智力所忽视的一种智力,它主要研究情绪、情感、感情在智慧(智力)活动中的功用以及它们与认知密切协同作用处理情绪性问题的能力。但是这种能力长期以来一直被绝大部分心理学家所忽视,直到近10年来才引起心理学界的普遍关注。然而,任何一种理论的诞生都有着悠久的渊源和不断孕育发展的过程,情绪智力也不例外。学者们经过两千多年的艰辛探索历程才形成现在的理念。我们从源头探起,这样有利于对情绪智力理论的来龙去脉有一种较深刻的认识。情绪智力的观念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多年的古希腊。这个时期哲学家有关情绪智力的思想主要体现在情绪与理智(近似现在的认知)关系的探讨方面。柏拉图将情绪或激情视之为一匹不易驯服的野马,是人类灵魂的潜在威胁。情绪像不断挣脱象征理性驾御者的控制,威胁着人的心理世界。情绪被看作是存在于灵魂之中的,而没有特定的肉体感觉或知觉,并非如现代人所认为的那样存在于肉体之中。他在《国家篇》中,他把灵魂看作是由理性和非理性两部分构成的,是知、情、意的统一,从而修正了他对灵魂的看法(转引自杨鑫辉,1999).在他看来,理性、激情和欲望是灵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只有三者和谐才会使人处于最佳心理状态。当然,在这三者之中,理性处于支配地位,激情和欲望则处于附属地位。因此,对于柏拉图来说,理智和激情,谁主谁从的战争不断在心田中进行着。在这种理性主导下,理性与情绪通常被比喻为“主人一奴仆”的关系。这种观点后来遭到休莫(Davidhume)的强烈反对[4].亚里士多德不同于他尊敬的导师柏拉图,他认为人的灵魂具有认知和求动两种基本的功能。认知功能包括感觉、记忆、想象和思维;求动功能包括欲望、意志和激情。那也是西方心理学史上最早的“知”和“意”的二分法(转引自唐锁,1994)。并将情绪以及人类的爱、恨、愤、憎看作是人类高级认知与低级的纯感官欲望相结合的产物。由于我们人类所特有的感觉还是通过对我们周围的世界以及人们的信念与欲望所产生的。因此,亚里士多德将愤怒看作是我们或我们的朋友受到不公正的轻慢所导致的情感伤害或者报复的愿望或冲动的一种消极的感觉。也就是说,愤怒是促使我们对不合理行为进行报复的适当情绪表现,柏拉图则把愤怒看作是灵魂中沸腾的、骚乱的力量与理性力量的斗争。事实上,亚里士多德认为将一种情绪与另一种情绪区分开来不在于感官与生理唤醒的不同,而在于信念的不同。他有一句名言:“任何人都会生气.这没什么难的。但要能适时适所、以适当的方式对适当的对象J冶如其分地生气,可就难上加难[5]。这种阐述与当代情绪智力的部分内容非常接近。亚里士多德关于情绪与理性(认知)的思想也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后来的禁欲主义与享乐主义。它们也含有当代情绪智力的思想。对于禁欲主义者而言,情绪是由认知导致的一种试图行动或者安排的冲动.对于紧急反应来说.通过这一认知过程做出决定或者形成对当前状况和一个人应该对它采取什么行动的一种观念。在斯多葛学派(Stoicism)看来,人并不是激情的奴隶。不存在统治着“高级”自我的“低级”自我。人类本性中的情感方面井非从本质上有别于理性。唯一有效的区别存在于正确与错误的理性活动之间,最理想的是正确的理性。斯多葛学派哲学家认为心情、冲动、恐惧和欲望是极端个人主义的、非常独特的、过分自我中心以至无法信赖(转引自Lyons,1999)。在斯多葛学派哲学里面,明智的人被认为不管怎样也不应该受情绪或情感的影响。那些情绪、情感宁可在自我控制下被压抑,直到被留下的全部是理性和逻辑。以斯多葛哲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道德和社会观念已经成为西方文明的一个祖传动产,根植于基督教国家最深层的文化结构里(Mayer,SaloveyandCaruso,2000).这种因果关系在许多西方人的思维中有一种强烈反情绪的滋味。虽然情绪智力也强调情绪的自我监控,但禁欲主义是机械论的、被动的,缺乏相应的灵活性和主动性。对享乐主义而言,伊壁鸿鲁(Epicurus)主张快乐论的幸福论。认为人们的一切活动、一切行为都是为了使自己免受痛苦和精神的不安。然而,即使快乐是基本的、天赋的善,我们也不是追求一切的快乐。有时当某些快乐会带来更多的痛苦时,我们就会放弃这些快乐。同样,一切痛苦都是一种恶.但也并不是一切痛苦永远都应当逃避的,尤其是当它们的结果会给我们带来更大的快乐时。这里存在着一条从精神的反省思考中所派生出来的规则,即:在我们的痛苦中和在我们的快乐中一样,都存在着实质上的快乐[6].伊壁坞鲁按照他的理论明确地提出了一些生活的戒律,旨在使个人由于摆脱偏见和限制自己的欲望而获得一种知足以及独立于外部世界的生存。他以“自然”来反抗社会的腐败。正是这种回复到天生的简朴,使他能够永远“自足”。同时,伊壁鸿鲁还认为欲望必须受到理性的考量,并声称宁可有理性而不幸,不愿无理性而幸运。因为宁可在行动中判断得正确,而不要仅仅生活得幸运,寻求心神恬静的方法,实际上得不到恬静,真正的恬静必须出于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伊壁鸿鲁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表达的是现代人所说的情绪与认知的辩证关系,同时也具有情绪智力、元认知、元情绪、情绪调节的重要观点。但享乐主义“自足”和“无欲无为”的观点是非常消极的。其实,我国古代圣贤孔子和孟子的学说中也含有与情绪智力相关的思想:如孔子的自省—是指通过自我反省随时了解、深刻认识自己、剖析自己的思想、意识、情绪与态度。孟子进一步发扬孔子的“求诸已”思想,提出:“爱人不亲,反其仁·“:”(转引自朱熹:四书集注,岳麓书社,1993).意思是说,我爱别人而别人不亲近我,应反问自己的仁爱之心够不够……。克己—是指自我克制、自我约束能力的培养。孔子有一句名言:“克己复礼为仁”。意思是说,每个人都应克制自己不正当的欲望、冲动情绪和不正确的言行,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一次他对学生说:“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7]”,指出不能克制一时冲动往往会干出伤害自己和亲人的蠢事,这是很不明智的。忠恕—就是要求根据自己内心的体验来推测别人的思想感受,达到推己及人的目的(现代人称作“移情”)。这是孺家道德修养中用于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尽管后世儒家对忠恕的解释不尽相同,但都有推己及人,即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之意。慎独—就是儒家对个人内心深处比较隐蔽的意识、情绪进行管理和自律的一种修养方式。换句话说,慎独就是在个人独处,没有别人看见的场合也要严格要求自己,警惕内心深处尚处于萌芽状态、尚未引起旁人注意的错误意识、不正当的私欲或不正常的情绪,并自觉地加以约束,使之回复到正常状态。中庸—既是儒家对事物发展规律的一种认识,也是维持人际关系和谐的一种态度。中庸之道就意味着他能恰到好处地掌握各种事物的分寸(即“度”),既不过也无不及.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这种“度”的掌握尤为困难和复杂,稍有不慎就会伤害他人感情或挫伤他人的积极性。力行—强调身体力行,躬行践履,强调通过实践在严酷的环境中去锻炼成长,去完善自己的人格。孟子继承和发扬孔子的“力行”思想,进一步指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转引自朱熹:四书集注,岳麓书社,1993)。”孟子在“性善论,中“仁”、“义”、“礼”、“智”的“四端说,大致意思是“没有怜悯伤痛的心,就不算人:没有羞耻憎恶的人,也不算人:没有辞谢退让的心,更不算人;没有是非的心,更是算不得人”(转11自朱熹:四书集注,岳麓书社,1993)。这辞谢退让的心,便是礼节的发端;这是非的心,便是智识的发端;一个人的心,具备了这四端,就如同身体具备着四肢一样。这与当代智力的情绪起源学说、道德的情绪起源学说非常接近(StanleyGreenspan,2000).这些都说明我国古代圣贤们当时已清楚地认识到情绪、感情与认知、智慧之间的复杂关系。另外在许多汉语成语里也具有丰富的情绪智力的涵义,如;察言观色,弦外之音,自愧不如,喜上眉梢,暗送秋波,眉目传情,喜怒不形于色,忍辱负重,秀色可餐,等等。这也可以说明情绪智力的思想早已根植于我们的文化之中。中世纪与情绪智力有关的一些思想。由于中世纪的哲学受到基督教灵魂就是思想的观点支配,在对亚里士多德学说进行基督化的过程中,神学家们可能由亚里士多德而偏向柏拉图。而亚里士多德关于人的本质是物质和实体,也就是人是有理智的动物的论述而被转化为人是所有高级认知和评价机能所寄居的非实体的精神,也就是基督教教义中所宣称的灵魂。情绪是没有理智可言的,并且认知处于第二位(转引自切ons,1999).用这种方法修正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中世纪的神学家们和哲学家们不得不在情绪是源自精神还是肉体两者之间做出选择。但不是当时所有的哲学家都选择前者,例如阿奎那(ThomasAquinas,1225一1274)和裴微斯(JuanLuisVives,1492^-1540)。阿奎那主要将情绪归于肉体(生理)而不是灵魂。情绪是一种激情,使我们感到痛苦的事情和突如其来的事情远胜于我们逐渐形成的对自己和世界上与自己相关的事物的看法[8]。情绪被视为一种冲击精神和认知的肉体感觉的趋势或欲望。欲望的势力表现为情绪能力—直接反应内部感觉和外部感觉的能力。他认为这种能力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只有灵魂的理智能力才为人类所独有[9]。裴微斯对倩绪的功能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他不是用道德标准来衡量情绪,而是把情绪当作自然科学的问题。他认为,人的整个生命过程都受到情感的调控,情感可以使知觉暖昧不明:情感并不从属于理智,但却能阻碍或破坏理智的活动;’情感对记忆有影响,它既可以增强记忆,也可以妨碍记忆。裴微斯还认为,与人重归于好时,爱会得到增强,因为暂时的中断和克制会增强爱的力量,但过多的控制和不满会使爱转化成仇恨。情绪可以在心理上通过训练而加以改变。心理训练之所以能够改变情绪是因为观念时常是情绪的根源。可以说,裴微斯已认识到了认知与情绪、情感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关系以及情绪调节能力的作用。除此之外,裴微斯还认为,欲望、希望和快乐都与利益有关.利益缺乏会产生欲望:期待利益则产生希望;确信能得到利益则产生快乐。这一点与现在情绪智力的认知评价观点极为相似。到了十七世纪以后,由于人们接受了“新科学”的思想,长期以来处于正统地位的基督教会和学院突然被视之为愚昧与落后。如斯宾诺莎(BaruchdeSpinoza)对情绪与认知的看法与笛卡尔哲学也截然不同,心灵和肉体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的思想表现得尤为明显,他主要将情绪看作是认知的。他说:“通过情绪,我们能理解身体的变化,身体自身行动的力量以及有关身体变化的观念一起,或得到增强或被减弱,或得到促进或被阻碍[10]。”这说明斯宾诺莎已认识到情绪具有促进或阻碍行动的作用。斯宾诺莎将这一观点作为其情绪理论的一个基本假设.人的身体能通过多种途径受到影响,通过这些途径,身体行动的力量或被增强或被减弱;通过另外一些途径,身体行动的力量既不增也不减。爱和恨主要是对导致爱和恨的要素(用今天的术语来说,即是爱和恨发生过程中的生理变化与感情成分)的观念。斯宾诺莎认为;“我们的情绪并不是本身就有错的,道德主义和禁欲主义抛弃情绪都是愚蠢的态度。情绪使我们认知生理上的缺失,有助于我们适应复杂的生理机制[11]。在这个时期,理智优于情绪的信念也发生了变化,而强调情绪的功能性。这种转折起源于DavidHume的哲学和达尔文行为学的观察。Hume主张:“理智最好应该是激情的奴隶,激情从不假装扮演其它任何角色而服侍或顺从理智。”他认为理智做的只不过是考虑事实,产生关于与达成和优先被激情〔热情)设定的程序世界的推论[12].Freud持一种有些相似的观点(Freud,1964,InThewritingsofAnnaFreud).他强调本我。自身的情绪性和心理能量是首位的,而维护自身的另一些方面是派生出来的。Freud几乎与Hume的思想一样,认为理智是为情绪服务的。虽然Hume挑战了理智优于情绪的地位,但是直到达尔文在出版了《人与动物》一书中才确定了情绪的功能性和目的性的情绪表达。贯穿于他对动物生活精深的行为学观察,达尔文揭示了倩绪两个非常重要的功能。首先,情绪使适应性行为活跃,例如飞行(恐俱)和生殖(爱或繁殖力):其次。情绪能够使个体发出信号和交流情绪信息,它给予整个物种和单独的生物体一种具有重要意义的生存优势,这些功能要归因于情绪.达尔文强调的这种适应性,就是情绪表达的智力属性(Mayer,2002).与Hume同时期的ThomasReid,把心理官能区分为理智能力(如看、听、记忆、判断、推理的能力等)和行动能力(如自我保存、模仿本能、权力欲、自尊心、感恩心、怜悯心、义务感、想象力等)。这可能在心理学中是第一次把含有情绪、情感、感情功能的术语称作能力。不过,Reid并没有详细阐明每一种能力的结构、机制和本质特点(转引自杨鑫辉,1999)。值得注意的是,冯特在18%年出版的《心理学大纲》一书中首次提出情感三维理论(tridimensionaltheoryoffeeling),他认为每一特定的情感都是这三种维度以不同的方式组合而成的。感情是动态的,它既可能在一个维度上发生变化,也可能在三个维度之间发生变化[13]。冯特把感情看作一种基本的心理过程,而不把它看作是认识或意志的某种作用的结果,从而提高了感情问题在心理学中的地位。由于20世纪以前,人类面临和需要解决的主要是生存问题,故而主要应理解和把握自然界,强调理智或认知的霸权地位.这是历史的必然。而20世纪以后,人类面临和需要解决的主耍问题转换为发展问题,包括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两个层面,故而主要应理解和把握社会和个体自身,从而迫切要求对情绪、感情的心理地位和作用进行重新探讨.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60年代左右,情绪和智力相对各自作为不同的研究领域,但已有少量的社会智力理论和测量出现。在情绪研究内部,早期的研究者James-Lange理论认为情绪是对外界事物所引起的身体变化的感知。詹姆斯在情绪发生的因果序列中仅是抓住了末级(finalstage)。如果为了区分和描述情绪,只要去研究每种生理唤醒的具体生理机制即可,认知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如此一来,情绪心理学不过是生理学的一部分。坎农(W.B.Cannon)反对这种理论,提出情绪的“丘脑理论”(Cannon,1927)。当时的机能主义心理学对情绪的认识偏重生物学化倾向,而随着20世纪20年代行为主义的发展,对情绪研究的兴趣跌入低谷.由于行为主义坚持研究“客观事件”,反对研究任何人类内部心理过程的认知事件,如信念,推测,评价。欲望,希望,需要等等。甚至斯金纳后来说:“对心理的情绪及动机的探索被当作人类思想史上的一项伟大成就,但也可能是一次重大的灾难(Skinner,1974).”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行为主义是反对认知的地位以及情绪认知功能的,但这并不是说这个时期没有情绪的认知理论出现,如阿若德(M.B.Arnold)早在40年代就提出“情绪的评价一兴奋理论”,认为外界刺激要经过认知和评价才能产生情绪,直到1960年她出版《情绪与人格》(Arnold,1964)两卷巨著之后才引起心理学界的重视。在智力领域里面,当代智力理论主要区分为智力的因素理论和智力的认知理论两大派别,这个阶段主要是前一个理论的发展和繁荣时期。(1)理论方面:斯皮尔曼(Spearman,1904)提出智力的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二因素说学;赛斯顿(Thurstone)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了“多因素”理论(Thurstone,1938),认为智力由数字因子,词的流畅、词的理解、推理因素、记忆因素、空间知觉。知觉速度七种因素组成;R.B.Cattell(1965)在斯皮尔曼和赛斯顿理论的基础上利用因素分析将两种理论联合起来提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艾森克(H.J.Eysenck,1953)首先提出智力三维结构模式,该模式包括三个维度:心理过程(知觉、记忆、推理),测验材料(语词、计数、空间)和能量(速度、质量)。在艾森克的基础上,Guilford(1959,1967)年提出了新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式,认为智力由操作(即思维方法,可分认知、记忆、发散思维、辐合思维、评价五种成分),内容(即思维的对象,可分图形、符号、语义、行动四种成分),产品(即把某种操作应用于某种内容的产物,可分为单元、种类、关系、系统、转换、含义六种成分)所构成的三维空间结构.(2)测验方面有三个量表最有影响:A.Binet8Simon(1905)编制出版了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量表:1916年经推孟修订后又称斯坦福一比纳量表(Terman,1916):瑞文(J.C.Raven)1937年至1947年编制了6岁儿童至成人的瑞文推理智力测验(转引自M.艾森克主编,阎巩固译,2000);韦克斯勒1949至1966完成了从儿童到成人的智力量表。(3)定义方面:Binet与Simon认为智力是判断、理解及推理的能力;斯皮尔曼认为智力是一种被称为“g”的能力所构成,“�g”所指的是理解不同事物间关系的能力;推孟(L.M.Terman)认为智力是执行抽象思维的能力,等等。总的来说,这个时期正统智力研究领域很少涉及情绪,而情绪研究领域也很少涉及认知,而两方面的深入研究对后来情绪与智力的整合有一定的作用。从这些介绍和当时的心理学文献中可以看出,这个时期无论是智力理论、智力测验还是智力的定义都没有涉及到处理情绪、情感、感情的能力。当时只有以研究“传统智力”著称的大卫韦克斯勒(1952)在编制智力时,把“表达感情的能力”作为人类能力的组成部分。后来不知何故又把它删除了[14]。需要说明的是,这个时期出现一些零星的社会智力理论与测量,已经开始关注与情绪能力相关的一些问题,如桑代克(R.LThorndike)早在1927年就提出社会智力的观点,把它作为IQ的重要成份。他认为社会智力是理解他人和与人相处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在社会情境中明智行动的能力(Thorndike,1927)。尤其是R.L.桑代克于(1936)开发的社会判断力和社会洞察力量表对社会智力研究产生重要影响。此后洞察别人心思,察言观色的能力(Strang,1930),与人相处,建立友善关系的能力(J.Wedeck,1947):了解社会规范,言行举止表现合乎时宜(D.Wedeck,1938)等在有关社会智力的文献中也能找到。另外,乔治华盛顿(G.Washington,1955)的社会智力测验(GWSIT)较为复杂一些。这个测验由社会的情境中的许多子测验所组成,在呈现词语和面部表情之后,评价、判断对其心理状态的识别情况.对名称和面孔记忆的程度,和观测被试的行为及幽默感。虽然当时社会智力的理论和测验的内容并没有引起广泛地注意,但给以后情绪智力理论的诞生和智力的多元化埋下了伏笔。随着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信息加工理论和人工智能的兴起,计算机成为心理学潜在的哲学指导思想,功能与结构的二元选择代替了不同于二元论的选择,思想与肉体,好比计算机的软件与硬件。对心理学的研究便是考察人类思维这部计算机运作的过程。人类的进化是指“软、硬”双方面的发展。心理学家这时才真正开始考虑在人类头脑内部所发生的一切。但在这个时期,情绪、感情、动机等在人类智力活动中的重要功能作用被主流心理学所忽视.倒是许多情绪心理学者从60:年代开始转向情绪的认知理论的研究,成为60年代以来情绪研究的一大流派。例如,M.Arnold(1960)认为只有在生理激活与认知一评价相结合时,情绪才能发生:S.Schachter&J.Singer(1966)提出环境、认知和生理激活三因素论,明确指出单独环境因素或生理因素均不能引起情绪,单独环境与生理二因素结合也不能引起情绪,只有认知的参与、认知对环境因素以及生理唤醒的评价过程,才是情绪的机制;利拍(R.W.Leeper.1962b,1970)的情绪认知理论,认为情绪是一种有组织的状态,它不仅起着动机的作用,而且也起着知觉的作用:R.Lazarus(1984)则认为情绪是认知,生理,行为的构成物;C.Izard(1992)提出的情绪是由生理的,表情的,体验的三种成分构成的理论;曼德勒(G.Mandler.1962.1975)年提出认知一唤醒理论(转引自孟昭兰,人类情绪.1989);等等。但是情绪与认知如何互相影响而起作用,研究者并没有达成一致的共识,但是研究者对情绪与认知的关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尽管情绪智力的思想无论是明显的还是隐含的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1980年至1989年这个时期对情绪智力理论的诞生是非常关键的,可以说起到了直接催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情绪与认知关系的领域:R.B.Zajonc(1980)首次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的发表一篇题为膺留A7继h文章,阐述了情绪首因的问题,引发了情绪与认知的谁为首因的空前大辩论。Zajonc认为在大部分情境中情绪完全可以独立于认知,心理学在解释情感时应该减少对认知作用太多的依赖,尽管情感和认知存在着联合作用,但是它们是两个独立的系统。他把实时的情感处理看作是后认知的(post-cognitive),并坚决认为情感判断可能完全独立于各种知觉和认知过程并先于它们发生,而不像通常所认为的那样以知觉和认知过程为基础。R.S.Larzarus(1984)对此提出反驳,“认为认知评价是所有情绪状态的构成基础和组成特征”,情绪反应的所有三个方面一一躯体过程、外在行为表现和主观体经验都需要认知评价作为一个必要的先决条件,即认知评价先于情绪唤醒。这场辩论历时6年,双方各自提出了大量实验依据和理论根据,结果打成了平局。Scheff(1985)认为Zajonc和Lazarus分歧在于他们的因果关系模型的结构上,Zajonc的假设是一个线性模型,而Lazarus的假设是一个非线性的模型。这与情感能否成为行为原因的问题相联系。Kleinginna等人(1985)认为Zajonc和Lazarus的分歧在于他们对情感和认知的界定范围不同。Lazarus把认知定义得太宽,以致于包括某些感知觉的最早的最原始的过程;同时,他又把情感定义得太窄,以致于仅仅包括相当完整的或较高级的情绪过程。相反,Zajon。把情感界定得太宽,以致于包含许多生理的和行为的唤醒信号,同时,又把认知定义得太窄,以致于信息或信息加工仅仅包括某些现在和过去的转换形式。认知与情绪在心理活动发生过程中是一个连续的流程。由于个体可以从这个流程的任何一个环节切入,所以任何反应同时又可能是一个刺激,刺激和反应都既可能是原因又可能是结果。另外情绪与认知的关系不仅要从静态上考虑,更重要的要从动态上进行考虑,它们既可以同时发生,也可以继时发生。鉴于人脑及其功能是一个整体,情绪过程与认知过程是一个涉及生理和心理许多层级的复合的多水平的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两者的关系应该用整体论的思想进行考察。Sigel(1986)认为导致认知和情绪的争论的一个原因在于研究者坚持认知—情感的两分法,把情感或情绪看作是非理性的感觉,而把认知看作是人的思维—理性机能。S.Santostefano(1986)提出了与布鲁纳相似的关于认知和情绪互倚性(interdependence)的观点,认为这种互倚性不仅仅是交互作用。Santostefan。认为:“在把认知和情绪看成是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的系统的情况下。研究者常会陷入这样的困境。在认知和情绪的交互作用中,究竟是认知还是情绪更为重要。”事实上,如果我们把认知和情绪合而为一,则关于认知和情绪的相对重要性的争论就会变得毫无意义而自动消除。Lazarus(1999)认为情绪与认知谁为第一这个问题是一个认识论上的错误,这种认识论上的偏差可能来自于受到质疑的线性的行为观点,或者是激进的行为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的观点。这些观念认为,机制是一切而情境几乎没有丝毫的重要性。认知与情感两分法是科学构想,本质上并不存在。分析还原的观点和整体主义的观点都是可信的。但是大量的关于认知—情绪关系的观点都认为认知和情绪在本质上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Lazarus(1999)除了坚持情绪的意义评价的观点以外,更强调情绪与认知的互倚性和整合性。这种观点得到目前感情神经科学强有力的支持。正如汤姆金森(SilvanTomkins.1981)所说:“过去需要认知革命来解放认知研究…现在需要的是情感革命以便把这一激进的新发展从过度专制的认知理论中解放出来。”情绪与认知的关系在一个情绪事件中是不可分割的,应该从系统性、整体性、相倚性方面去研究。这场谁为首因辩论的深远意义不仅在它本身,更重要的是它颠覆了认知驾驭情绪的心理哲学基础,使情绪、感情在哲学认识论上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地位。从情绪从属认知、到情绪与认知各自独立、到情绪与认知相互作用、再到情绪与认知的互倚关系的哲学观点的转变,为情绪智力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基础。(2)人工智能方面:由于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中上期人工智能模拟人类思维受挫,人工智能专家认识到没有情绪、感情、动机的参与是不能真正实现人类智能的。人工智能创始人之一M.Minsky教授(1985)提出:“问题不在于智能机器能否有感情,而在于没有感情的机器能否实现智能。”此后,处理感情的能力成为人工智能领域普遍关注和设法实现的问题。(3)认知心理学领域:50年代末期,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心理学家开始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通过计算机模拟建立人类认知模型,以揭示人脑高级心理过程及规律,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是揭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被获得、储存、加工和使用的。但仅把人看作是物理符号操作系统是不够的,人是高级生命形式的有机体,具有生物的基础和进化的历史,人还是社会生物,人与人、人与环境是互动的。人脑不仅具有计算机一样的逻辑程序理性和“纯”认知加工能力,还要具有加工处理情绪信息的能力。研究者开始认识到缺乏“人性”的认知加工的局限性,情绪、情感不仅影响并积极参与认知加工,甚至决定认知活动能否顺利进行以及加工的质量。(4)神经科学方面。JosephLeDoux(1989)第一个发现了杏仁核在情绪中枢中的关键作用。情绪信息传递有两条通道:一条是外界信息要经过新皮层进行认知分析后再到杏仁核,另一条是外界信息直接到达杏仁核引起情绪反应。也就是后来脑成像技术验证的“情绪双通道理论”。与情绪能力相关的其它方面的脑机制研究也有重大进展,如;情绪表征中半球不对称性的研究(Tucker&Williamson,1984;Tucker&Frederick,1989;Davidson,1985;Tomarken,Davidson&Henriques,1990);情绪系统和认知系统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P.Ekman,1984;Gainoti&Caltagirone,1989;K.R.Scherer,1986);基底神经节损伤使刺激一奖赏联结能力丧失(Packard,Hirsh&White,1989);腹内侧前额叶损伤患者的决策能力严重受损(P.J.Eslinger&A.R.Damasio,1985);侧面前额皮层和皮层联合区与情绪体验,直接目标的情景意义,身体感觉,表达方式,人际间情绪作用等研究(N.H.Frijda,1986);左侧前PFC损伤后导致体验积极感情的能力缺陷(R.Buck,1984);述情障碍的病理学研究(W.D.TenHoute,K.D.Hoppe,etal(1986);等等。这些成果为后来的情绪智力的科学性莫定了初步的生理学基础。(5)在智力方面:80年代以前的智力理论主要局限于言语能力、推理能力、记忆能力等,其中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狭义的智力理论无法真正反映一个人的智慧能力,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多元化的要求。加德纳(H.A.Gardner,1983)在这种背景下提出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认为,智力的基本性质是多元的—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即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体态智能,内省智能,人际智能。其中内省智力(主要指个体对自己感受的审查与认识,它的核心是对自我内在情感的理解能力)和人际智能(主要指觉察、调节人际关系技巧方面的能力).这两种智能成为情绪智力理论的直接来源.另外Sternberg(1985)提出三元智力理论,尽管它与情绪智力的思想没有直接联系,但为继后的智力研究者摆脱传统智力的单一模式拓宽了思路。(6)情绪调节方面:虽然情绪调节最早就出现在50年代的发展心理学领域,但这个时期情绪调节的成果还是比较丰硕的。如,婴幼儿的表情调节(Gaensbauer,1982):正、负性具体情绪的调节(Kopp,1989);高唤醒对认知操作起瓦解和破坏作用(M.W.Eysenck,1982);情绪调节过程与情绪过程之间关系的研究(Frijda,1986;S.S.Tomkins,1984);情绪调节策略的研究(Lazarus&Folkman,1984):情绪的识别、表达和评价方面的研究(Buck,1984;Salovey,Mayer,Goldman,Turvey&Palfai,1995;Rosenthal,Hal,DiMateo,Rogers&Archer,1979):情绪控制的研究(Roger&Najarian,1989)、应对方式的研究(Carver,Scheier&Weitraub,1989).建构性思维的研咒(Epstein&Meier,1989);等等。C.Saarni(1990)认为情绪调节是儿童发展认知和管理情绪体验的能力,并直接提出情绪胜任力的观点。这些研究成果为构建情绪智力理论铺平了道路.(7)社会智力方面: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末是社会智力领域研究比较繁荣的时期.0'Sullivan&Guilford(1976)等开发了著名的社会智力六因素测验,即①理解面部表情的能力:②提取行为信息和理解不同情境中行为表现的相似性的能力:③对社会关系的觉察能力:④通过行为表现理解社会事件发生过程的能力;⑥改变或重新定义行为意义的能力:⑥从已知的社会信息中预测未来行为的能力。Keating(1978)编制另一个社会洞察力测试,这个测验的特点是把社会智力与道德推理结合在一起:Sternberg&Smith(1985)的社会知觉非言语的测量和评定非言语解码技能的测验;Marlowe(1985)提出一个由四个领域所组成的社会智力模型:社会兴趣(关心其它人),社会的自我效能,移情技能(基于认知和感情理解其它人的能力)和社会的绩效技能(可观察的社会行为),为了测试这个模型.他于1986年提供社会智力的八个不同的测量,代表五个因素:亲社会态度,社会技能,移情技能,社会焦虑和情绪性(Marlowe,1986);Stricker和Rock(1990)开发7行为情景—判断测验(人际胜任力工具,ICI),使用的会聚效度和区分效度评定个体社会智力,这个测验后来直接被Goleman用着测量情绪胜任力。虽然社会智力与情绪智力有一定区别,但社会智力测验中的很多题目都与情绪能力有关。(8)后现代心理学思潮(post-modernpsychology)。它是指20世纪7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以来后现代主义文化哲学思潮在当代西方心理学领域的反映。它既直接源起于非主流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心理学主要不是探讨低级心理现象和认知历程,而是专门研究人的高级的整合的动力心理,如人的本性、潜能、价值、尊严、创造力和自我实现等富有意义的根本问题)的润泽,反对价值中立和人为计算机的观点,主张恢复人性的本来面目。从另一方面来说,它是一种对科学主义心理学研究范式陷于困境时应运而生的反叛性的思潮。这种思潮使很多心理学家从“主流”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不再囿于“条条框框”,拓宽了心理学家的思路,为心理学理论的解构和重构扫除了一定的障碍。(9)零星情绪智力术语与研究的出现。W.L.Payne(1985)在实验联合大学提出一篇博士论文《情绪的研究》(Astudyofemotion),探究开发情感智力,自我整合以及与恐惧、痛苦与欲望相关的一些问题;R.Bar-On(1985,1988)在他的博士论文,`'L理幸福感的概念发展”中涉及到情绪智力商数,据他自己说他的情商量表(EmotionalQuotientInventory)始于1983年(R.Bar-On,2000):S.L.Greenspan(1989)在KayField等人主编的《学习与教育》一书中,执笔《情绪智力》一章中提出了一种智力的综合模型,包括生物智力、认知智力和情绪智力三个方面(转引自Bar-On&Parker,2000):Salovey&Mayer在这个时期主要研究心境(mood)与认知、心境与行为、元一心境(meta-mood)、元体验(meta-experience)的研究(Salovey&Rosenhan,1989;Bower&M即eary,1989;Maver,Caruso,Zigler&Dreyden,1989)。这种把心境作为认知和体验的对象,可能为他们1990年提出的情绪智力理论奠定了基础。众说纷纭的情绪智力理论[3]由于情绪、情感、感情、动机在心理活动中的地位、功能和作用一直是心理学家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尤其是80年代以来,心理学领域积累了大量与情绪智力密切相关的研究资料。Mayer等人(1990)年在《人格评测杂志》上利用模糊图形为测试工具,诱导被试无意中说出自己内心的情感,并推溅他知觉到的情感的正确性、数量与范围,并发现这些指标与对他人的移情能力高度相关,它是情感智力理论诞生的前奏曲。同年,Salovey&Mayer(1990)以理论家特有的敏锐洞察力和科学的态度,在《想象、认知与人格》杂志上发表《情绪智力》一文,提出一个情绪智力的框架,并讨论如何对情绪进行有效的调控、如何将情绪、情感应用于动机引发、计划制订和完成等领域的问题。这篇文章通常被认为是情绪智力理论的正式开始。1990^-1994年Mayer&Salovey共发表相关文章14篇。在这期间,Damasio关于情绪先于认知影响决策和LeDoux关于杏仁核情绪信道的脑成像模型(或情绪的双信道模型)的研究(转引自Goleman,1995),使他们的情绪智力理论得到了心理生理学的支持。另一方面,尽管他们发表了大量的文章,但是,情绪智力无论是在学术圈子内,还是在普通读者中都是鲜为人知的。真正使情绪智力这一术语流行并受到广泛传播和关注,应归功于D.Golemane他在1994-1995年搜集许多关于大脑、情绪和行为的有趣信息和日常生活的素材,1995年以EmotionalIntelligence命名的出版一本非学术性的专著。时代周刊(Time)杂志使用"EQ"术语作为它的封面进行炒作宣传,该书立即成为全世界最畅销的书籍。其实Goleman在19941995年所写的内容是对他们在学校开设,"emotionalliteracy"课程的总结,原书名是‘情绪的解读能力或情绪入门(emotionalliteracy)》,当时被AnniePaul看到这个书稿,出版商建议把即将出版的二tionalliteracj饮为EmotionalIntelligence。该书原本是一本大众读本,但后来被许多人误认为是情绪智力的经典之著。许多投机者借助这股东风,在情绪智力的大旗下出版和发表了大量有悖情绪智力本义的书籍和文章。虽然它们对情绪智力理论的传播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但也给情绪智力的科学意义造成了极大混乱。所以情绪智力思潮在1995^-1997间风靡世界的同时,各种针对情绪智力的概念界定、理论模型、量化研究等等的批评和评论也接踵而来。1997年后到现在,心理学工作者开始讨论、修正、规范、深化和发展情绪智力理论。从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情绪智力理论众说纷纭,观点相距甚远。用该理论的创始人之一Mayer(2001)的话来说:“今天,EI有两个世界:一个是宽泛、粗放的大众心理学世界;另一个是谨慎、艰辛的科学研究世界”。但是情绪智力理论经过十来年的发展,各种理论的定义、内容和模型结构都在发生变化。下面介绍该领域影响较大的几种情绪智力理论的演化。(一)J.D.Mayer和P.Salovey情绪智力理论的能力模型1.Mayer和Salovey的情绪智力概念Salovey&Mayer最初提出“情绪智力”概念的时候,他们的意图是要引起对情绪和理智之间协同关系的更密切注意。从某种实际意义上,人类不是占绝对优势的理性生物,也不是占绝对优势的情绪性生物,确切地说,两者兼而有之。因而一个人在生活中适应和应对的能力依赖情绪能力和理性能力的整合功能。就像Grifths(1997)所说的那样,“缺乏感情的理智,思维没有活力:没有理智的感情将是盲目的。”在生活中的成功依赖个人推理有关情绪性经验和其它负载感情信息的能力,以及用情绪上适应的手段,通过有关个人的情境、期望和过去的原因作出推论的反应(Salovey,Bedel,Detweiler&Mayer,2000)。当时他们的情绪智力概念是相对模糊的,他们将情绪智力定义为:“情绪智力是社会智力的一部分,包括觉察自我和他人情感和情绪的能力;识别情绪并使用情绪信息引导思维和行为的能力(Salovey&Mayer,1990).”他们认为情绪胜任力对社会智力而言是基本的,这是因为社会问题和情境载满感情信息。后来的观点发生了一些变化,因为情绪胜任力不仅仅应用到社会经验,更多的是应用到个体内部的经验。这样情绪智力比社会智力更集中,因为它明确地属于情绪现象,并且能够直接广泛应用到嵌入人际关系和个人内部经验中的情绪问题(Epstein,1998;Salovey,1997)。另外,最初的情绪智力概念还包涵某些人格因素,如热情、开朗和动机等。这给以后其他人建构的情绪智力理论埋下了隐患(例如,Goleman的理论)。不过他们在1994年后的著述中对除了能力特质以外的其它人格特征进行了严格的区分。由于Goleman1995年出版《情绪智力》一书,加之以《时代周刊》为首的媒体的炒作,立即在英语文化范围内广泛传播,使这个心理学名词引起前所未有的轰动,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传遍全世界。情绪智力(注:大众媒体称,"`EO")演绎的内容几乎包罗社会生活中的所有方面,一时成为济世的万能药,使这个颇有深意的概念流于含糊、浅俗,从而丧失了学术概念的严谨与严肃性,所以受到了颇多责难。Mayer&Salovey(1997)把他们的理论与其它通俗的情绪智力理论进行区别,对以前的定义进行了较大修改,把情绪智力定义为:“精确的知觉、评估和表达情绪的能力;利用情感促进思维的能力;理解情绪和情绪知识的能力;调节情绪促进情绪和智力发展的能力。”2000年他们认为情绪智力应该与人格变量区别开,人格心理学时常在某种程度上强调差异—人们典型地思维、情感和行为。人们在某种意义上与世界的联系也许比“气质”和“风格”这一术语单独提出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应该把情绪智力更严格地定义为一种能力,情绪智力表示一种认识情绪意义和它们关系的能力、利用知识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使用情绪促进认知活动的能力,并且认为情绪智力是横跨认知系统和情绪系统的操作(运算)(2000),通常以整体的方式进行操作(Mayer,Caruso&Salovey,2000).2.Mayer和Salovey情绪智力的结构模型及发展Mayer&Salovey从1990年建立情绪智力以来,他们的理论和情绪智力结构也一直在变化发展之中。从表1中可以看出,当时他们对情绪智力理论内涵的思考既不充分,也不成熟:一方面是他们将动机等因素列入情绪智力范畴,另一方面是该理论结构有些粗糙和随意,如情绪调节能力没有列举具体内容,情绪运用能力的内容显得不太一致。尽管Mayer和Salovey曾在多篇文章中论及此结构,但理论效果并不明显。表1Mayer和Salovey1990年的情绪智力理论结构在经过了几年理论思考和开展有益的学术争论之后,1997年,Mayer和Salovey对上述理论框架进行了实质性的修改,见表2,表2Salovey和Mayer(1997)的情绪智力理论结构情绪智力情绪的知觉、评估、表达能力情绪对思维的促进能力理解、分析情绪、运用情绪知识的能力成熟调节情绪、促进情绪和智力发展的能力(1)从自己的生理状态、情感状态和思维中辨别情绪的能力。(5)情绪促进思维导向注意重要信息的能力。(9)给情绪贴标签,认识词语与情绪本身关系的能力。(13)对愉快和不愉快的情感保持开放心情的能力。(2)通过言语、声音、表情和行为从他人、艺术作品、各种设计中辨别情绪涵义的能力。(6)产生有效而合宜情绪的能力,它所能够对情感判断和情感记忆起促进作用。(10)理解情绪所表达意义的能力。(14)根据对信息的判断和利用,成熟浸入或远离某种情绪的能力。(3)准确表达情绪及与情感相关需要的能力。(7)心境起伏导致个体的观点从乐观向悲观变化时,能够从多角度考虑问题的能力。(11)理解复杂心情的能力。(15)成熟觉察自己和他人相关情绪的能力。(4)区分情感表达时的准确性和真实性的能力。(8)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中对特殊问题解决方法产生促进作用的能力。(12)认识情绪的转化能力。(16)管理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能力。从表2可以看出,Mayer和Salovey(1997)把1990年的3因素结构扩充为4因素结构。增加了情绪对思维的促进能力的因素,充实并大幅度地修正了情绪调节能力因素,把情绪调节能力修正为成熟调节情绪、促进情绪和智力发展的能力,把原来的10种能力扩充为16种能力,实质性改变了情绪智力的理论内涵,删去了动机成分,使理论结构在内容上更加集中在情绪能力范畴之内。Mayer和Salovey(2000)为了更进一步把他们的能力模型与Coleman,Bar-On等人的J清绪智力加以区分,对1997年的模型进行简化,见表3,表3Mayer和Salovey(2000)的情绪智力结构模型情绪智力情绪的知觉情绪的整合情绪的理解情绪的管理知觉和表达情绪知觉情绪并开始受认知的自动化影响情绪作为注意到的信号和作为对认知的影响进入认知系统情绪与情绪相关的信息被注意有关联系的情绪信号被理解,与他们的内部活动和暂时的隐性含义一起被理解情绪的隐性涵义,从情感到意义被考虑思维促进情绪的,智力的和个人的成长管理激励,对情感开放该模型可能是参照“智力的信息加工模型”设计的。Mayer等人认为智力的信息加工系统是由识别信息或输入信息的能力和加工信息的能力所构成(Mayer&Mitchel,1998)。他们的模型把情绪智力作为横跨过认知系统和情绪系统的操作(运算),通常用一种整体的方式操作。该模型仍然可以分为四个维度,Mayer&Salovey(2000)对该模型解释到:第一个维度,情绪知觉和情绪识别,包括来自情绪系统的认知信息和输入信息;第二个维度是情绪对思维的促进作用,包括使用情绪促进认知加工;第三个维度是对情绪的理解和推理,包括情绪认知加工和进一步着眼于问题解决的情绪信息加工:第四个维度,情绪管理是关系到情绪的自我管理和管理其它人的情绪。这个结构模型仅是对1997结构模型的抽象解释,主要想用信息加工理论作为情绪智力的基础。他们在2003年多因素情绪智力量表(MSCEITV2.0)中测量的项目基本上是1997年情绪智力结构模型的内容(Mayer,Salovey&Caruso,2003)03.Mayer和Salovey等人的情绪智力测量Mayer,Salovey&Caruso(2003)根据他们情绪智力的能力模型编制的多因素情绪智力量表(MultifactorEmotionalIntelligenceScale,简称MEIS)oMEIS的思路最早来自情绪的创造性,社会智力和非言语的知觉等测验结构发展的。他们在1997年开发了MSCEIT(Mayer-Salovey-CarusoEmotionalIntelligenceTest,简称MSCEIT1.1)。该量表是以能力测验为基础,而不是自陈测验,如它要求被测验者完成一系列任务,以测量被试觉察情绪、鉴别情绪、理解情绪和控制情绪的能力。记分采用大多数人一致的评分和专家评分(注:当时仅用了两名专家)两种方法.被测试人数503个成人,内部一致性系数.%,四个分支(知觉、促进、理解和管理).a;系数范围从.81到.96(Mayer,Caruso&Salovey,2000)0但是Robert等人(1998)重复测试了MSCEIT,结果各项数据相差较大,尤其是专家和大多数人一致的评分标准争议很大。Mayer等人从1999年起除了发表“情绪智力符合智力的传统标准”等几篇文章进行反驳之外,同时也认真对待各种批评,对MSCEIT进行修订和完善,2000年出版了MSCEIT2.0,并对这个量表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该量表设计141个项目测量情绪智力的四个维度,被测人员样本由2112成人组成,分别来自7个国家不同种族,不同职业。评分标准与MSCEIT1.1一样,不过在2.0的量表邀请了来自8个国家的21位情绪专家,使用了5点等级评定和多项选择反应两种格式。MSCEIT2.0有两个信度标准,MSCEIT2.0分半信度一致性评分是.93.专家评分为.91。四个维度的信度从76到.91。专家与大多数人的评分相关是.91,证明大多数人一致意见的评分准确性是可信的。该量表的再测信度是‘86.验证性因素分析支持他们构建的情绪智力理论模型。(二)Goleman的情绪智力理论及发展Goleman的情绪智力理论,Mayer&Salovey称之为混合模型,1998年以后的模型有人称为情绪智力的企业模型。1.Goleman的情绪智力概念尽管Goleman的情绪智力理论来源于Mayer和Salovey最初的理论,但两者相距甚远,目前已成为情绪智力研究领域的两个方向。Goleman虽然不是情绪智力的原创者,但他的名声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在大众文化中都远远超过Mayer和Salovey。许多人都把Coleman的理论奉为“经典”加以引用,尤其是在企业界和人力资源研究领域反响强烈并倍受青睐。Goleman自从1995年出版情绪智力一书之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在英语文化中名声大振。他发现企业主管乐意为他的构念支付大笔的款项,为了迎合大跨国公司的口味,辞去了纽约时报行为与脑科学专栏的工作,创办和创立了情绪智力实践咨询公司和协会,并在很多国家巡回演讲。他的情绪智力定义逐渐从“情绪的解读能力”滑向“企业明星优秀品质”的定义。具体地说,Goleman(1995)把情绪智力定义为控制情绪冲动、解读他人情感和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认为“情绪潜能可以说是一种中介能力,决定了我们怎样才能充分而又完美地发挥我们所拥有的各种能力,包括我们的天赋智力”(转引自耿文秀,查波译,1997)01998年开始提出情绪胜任力(emotionalcompetence)的概念,Goleman(1998)把情绪胜任力定义为“以情绪智力为基础,使人们在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通过习得而形成的能力(转引自耿文秀,查波译,2000,p29)"。并且与情绪智力加以区分,他认为情绪智力本质上是一种潜能,而情绪胜任力是以情绪智力为基础的一种习得的能力,反映人们通过学习、掌握技能以及把这种智力应用到具体的情景中的能力。如,一个有音乐天赋的人,他(她)还需要学习唱歌技巧。否则,就不能从事歌唱的生涯。但是纵观Goleman(1998)以后的文章和著作,他很少使用情绪智力(emotionalintelligence)一词,而是有意用情绪胜任力或胜任力(emotionalcompetence或competence)替代情绪智力。其实Goleman的情绪胜任力就是在组织背景中企业主管或员工取得各种各样成就(成功)的各种素质和能力。根据他和他的同事们所提供的胜任力成份有些不完全是情绪胜任力,有些甚至相距甚远。Goleman等人(2000)提供了描述性定义:“情绪智力能够被观察到,当一个人在情境中,在适当的时候经常以有效地方式展示构成自我意识,自我管理,社会觉察和社会技能的胜任力。”这些可以在他的情绪智力结构模型中得以充分地展示。2.以Goleman为代表的情绪智力理论结构模型及发展Coleman(1995)出版的《情感智力》一书中较系统地论述了情绪智力的内涵、生理机制、对成功的影响及情绪智力的培养等问题,初步形成了他自己的情绪智力的理论体系和基本观点。Goleman在这个时候将他的情绪智力研究的内容划分为五个方面,也称5因素理论,见表40表4Goleman1995年的情绪智力结构情绪智力自我意识当某种情绪刚一出现的时便能察觉乃情绪智力的核心。监控情绪时时刻刻变化的能力是自我理解与心理领悟力的基础。没有能力认识自身的真实情绪就只好听凭这些情绪的摆布。对自我的情绪有更大的把握性就能更好指导自己的人生,准确地决策婚姻、职业之类。自我管理调控自我的情绪,使之适时适地适度。这种能力建立在自我觉知的基础上。如何自我安慰,如何有效摆脱焦虑、沮丧、激怒、烦恼等因失败而产生的消极情绪侵袭的能力。这一能力的低下将使人总是陷于痛苦情绪的漩涡中:反之,这一能力高者可从人生的挫折和失败中迅速跳出,重整旗鼓,迎头赶上。自我激励这一服从于某目标而调动、指挥情绪的能力。要想集中注意力、自我激励、自我把握、发挥创造性,这一能力必不可少。任何方面的成功都必需有情绪的自我控制—延迟满足,压抑冲动。能够自我激励,积极热情地投入,才能保证取得杰出的成就。具备这种能力的人,无论从事什么行业都更有效率、更富于成效。移情移情是在情感的自我觉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一种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