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的实践与发展课件_第1页
新型城镇化的实践与发展课件_第2页
新型城镇化的实践与发展课件_第3页
新型城镇化的实践与发展课件_第4页
新型城镇化的实践与发展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主讲梁XX恩平市2014年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科目培训新型城镇化的实践与发展第一章新型城镇化究竟新在何处单击添加副标题单击添加副标题单击添加副标题第三章新型城镇化与体制机制创新第四章新型城镇化与治理方式创新第五章新型城镇化与城市建设创新第六章新型城镇化与产业发展创新第八章广东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第二章新型城镇化与治理理念创新第七章新型城镇化与环境治理创新第一章新型城镇化究竟新在何处一、新型城镇化内涵二、新型城镇化内涵特点三、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义我国城镇化现状2013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为13607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68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为73111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53.73%。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加快,目前全国建制镇已达20600个,其中县城1660个,非农业人口约1.5亿人。但城镇化也遭遇诸多困扰,“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一些地方盲目拉大城市框架,滥占耕地、乱设开发区,不断扩大城市面积。酝酿已久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终于在2014年出台,对国家新型城镇化进行了规划。二、新型城镇化的特点新型城镇化之“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发展阶段新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转型发展的新阶段:自1998年我国城镇化率超过30%以来的10多年里,每年都提高1个多百分点,到2013年底,我国的城镇化率已达到53.73%。但根据世界城镇化发展的规律,尚未达到70%的高级阶段。(二)治理理念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建设,首先需要创新城市治理理念,要用科学态度、先进理念、专业知识去建设和管理城市。(三)治理方式新2013年年12月如开的中央城镇化会议讨论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有关部门根据会议讨论情况作出修改后,在2014年3月16日予以公布。明确了我国城镇化发展路径与战略所谓城市群,是指在一定的地域空间范围内,由一两个超大城市或者特大城市为龙头,若干个中小城市分布其间,所形成的一种分工协作、功能互补的城市化空间形态。逐步在全国形成若干个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和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城镇化战略格局示意图(五)城市建设新制定科学的城市规划,而且要树立先进的城市建设理念,不断推进城市建设创新。创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规划城市新区开发;积极稳妥推进旧区改造(七)环境治理新1.创新城市环境治理理念。生态文明、生态红线、综合治理。2.创新城市环境治理方式。科学的环境治理规划、产业结构合理3.创新环境治理体制。科学配置、优化机构、明确职责。第二章新型城镇化与治理理念创新一、城市治理理念概述二、城市治理理念的作用三、城市治理理念的内容

单击添加副标题一、城市治理理念概述(一)城市管理的涵义及特点1.

城市管理的涵义所谓城市管理,也叫城镇或者市政管理,简称为“市政”,叫法不同,实质是一样的。城市管理主要是指“城市行政”或者“城市行政管理”,即城市行政机关,依法对城市的各项社会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所进行的一切管理活动。2.

城市管理的特点(1)政治性;(2)公共性;(3)强制性;(4)服务性;(5)综合性;(6)参与性3.

中国城市管理的特点(1)中共市委处于城市管理的领导核心地位;(2)城市管理的权力集中;(3)城市管理的内容广泛。市与镇包括农村。(二)城市治理的涵义及特点

1.

城市治理的涵义所谓城市治理,或者城镇治理,是指以政府为核心的城市公共部门,整合各种社会力量,运用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等多种手段和方式,依法对城市的各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并为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活动过程。从“城市管理”到“城市治理”,体现了一种与时俱进的理伦创新。由政府自上而下的“管理”转变为政府自上而下与社会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治理”,不仅意味着治理主体的变化、治理客体的变化,还意味治理目标、治理手段的变化。2.

城市治理的特点与城市管理相比,城市治理具有以下特点:(1)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城市治理的主体除了城市政府及其工作部门之外,还包括其他的公共部门及其他的社会组织,包括非政府组织(NGO)、非营利的志愿组织、社区组织等等都会参与到城市治理中来。(2)治理客体的广泛化。城市政府要为公众提供公共安全、公共卫生、教育、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各种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3)治理目标的多重化。城市治理的目标是要实现“善治”,不仅要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而且要重视公平正义的维护,尤其强调合法性、参与性、公开性、透明性、回应性和问责性。(4)治理方式的多样化。城市治理强调治理方式的多样化、民主化、法治化,治理手段的文明化和治理技术的现代化,强调从单一手段转变到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所谓“城市治理理念”,是指治理者在城市治理过程中,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时,所遵循的指导恩想、所采取的价值取向、所持的基本态度和观念。创新新城市治理理念,是城市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三)城市治理理念的内涵

单击添加副标题三、城市治理理念的内容(一)以人为本的理念1.理解以人为本理念的内涵。所谓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在城市治理过程中,特别是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树立体意识和“人高于一切”的价值观,解决人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同时,要采取各种措施,做到“全员参与”,让人民群众能够积极参与城市治理,不断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2.树立以人为本理念的要求。(1)不仅要注重“物”的城镇化,而且更要重视“人”的城镇化。(2)不仅要注重常住人口的服务需求,而且要注重流动人口的服务需求。(3)不仅要注重城市居民的服务需求,而且要注重农村居民的服务需求。(二)依法治理的理念

1.理解依法治理理念的内涵所谓依法治理的理念,就是在城市治理过程中,特别是处理城镇化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纠纷、矛盾和问题时、必须树立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并善于运用法律思维和法治方式调解各种纠纷、化解社会矛盾和解决社会问题。2.树立依法治理理念的要求(三)综合治理的理念1.理解综合治理理念的内涵所谓综合治理理念,就是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城市治理过程中,必须树立统治理、标本兼治的意识和源头治理、预防为先的观念,并善于从局的高度,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方式、方法,解决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2.树立综合治理理念的要求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树立综合治理的理念,必须着眼于以预防为主,未雨绸缪,科学预测,及早准备。第三章新型城镇化与体制机制创新一、深化市政管理体制改革二、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三、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三)市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1.市政管理职能转变不到位。存在越位、缺位、错位现象。

2.市政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

3.市政管理责权划分不清晰。

4.市政管理制度机制不健全。

(1)行政审批制度不健全。(2)政务公开制度不健全。(3)行政问责制度不健全。(4)绩效管理制度不健全。(四)深化市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

1.转变市政管理职能,理顺市区街道关系。

2.创新社区治理体制,强化社区自治管理

3.改革市领导县体制,逐步实行省直管县。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再次明确提出:优化行政区划设置,有条件的地方探索推进省直接管理县(市)体制改革。

单击添加副标题二、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一)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必要性深化土地管理改革,创新土地管理制度,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健所在。1.现行土地管理制度不利于维护农民合法权益。2.现行土地管理制度不利于城镇化的健康发展。3.现行土地管理制度不利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二)目前土地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1.农民拥有的土地权利被弱化。2.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财政。3.土地使用效非常低(三)土地管理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1.土地管理法规不完善。2.土地管理监督不到位。3.土地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四)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路径

1.坚持守住底线、试点先行的改革原则。2.强化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国家粮食安全。3.完善征地制度改革,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费益中的分配比例。”4.加强征地监督管理,严肃查处侵权行为。5.完善土地管理法规,真正做到依法治土。6.建立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提高城市镇压建设用地利用率

单击添加副标题三、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一)户籍管理制度的形成过程与改革探索1.户籍管理制度形成的过程。2.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实践探索深圳暂住证(1984)→居住证(2008)→2010全省推开(二)现行户籍管理制度存在的弊端现在户籍管理是城乡二元结构。1.不利于城镇化进程的顺利推进。

2.不利于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

3.不利于城乡之间的统筹协调(三)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路径

1.把握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方向。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近期目标就是,到2020年,基本形成以合法稳定住所和合法稳定职业为户口迁移基本条件、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为基本形式,城乡统一、以人为本、科学高效、规范有序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而目前的首要任务是要抓紧建立和完善三项制度。

2.分类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中规模。

3.突出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重点。加快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重点是要通过调整完善户口迁移政策,促进有能力在城镇化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中有序实现市民化。

坚持三项原则:(1)尊重意愿意、自主选择的原则。(2)因地制宜、分步推进的原则。(3)存量优先、带动增量的原则。习近平主持深改组会议明确户籍改革原则

(新华网北京6月6日电)

2014年6月6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强调,推进人的城镇化重要的环节在户籍制度,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是涉及亿万农业转移人口的一项重大举措。总的政策要求是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户籍制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统筹考虑,又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要坚持积极稳妥、规范有序,充分考虑能力和可能,优先解决存量,有序引导增量。要尊重城乡居民自主定居意愿,合理引导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的预期和选择。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布局、功能互补,搞好基本公共服务,还要维护好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第四章新型城镇化与治理方式创新一、创新城市规划管理方式二、创新城市公共服务方式三、创新城市社会治理方式

单击添加副标题一、创新城市规划管理方式2014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考察工作时指出,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一)创新城市规划理念1.城市规划概述(1)城市规划的涵义(2)城市规划的特点;科学性;前瞻性;独特性能;综合性。(3)城市规划的作用。节约土地与资金成本据统计:通过科学的规划,使用城市空间疏密适度,布局合理,可节约用地10%~20%,交通道路缩短20%~40%,工程管线减少10%~20。

城市规划程序:1.加强前期研究。2.搞好规划编制。3.做好街接协调。4.进行专家论证。5.推进公众参与。6.严格审查审批。7.加强实施管理。

8.进行评估修编。(二)完善城市规划程序

编制城市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对整个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环境等各项事来所进行的一种综合规划。

(三)强化城市规划管控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要求,为了“保持城市规划权威性、严肃性和连续性,坚持一本规划一张蓝图持之以恒加以落实,防止换一届领导改一闪规划”,必须“加强规划实施全过程鉴管,确保依规划进行一发建设”。城市规划管控:1.健全国家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2.严格实行规划实施责任追究制度。3.制定城市规划建设考核指标体系

单击添加副标题二、创新城市公共服务方式(一)完善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1.基本公共服务的涵义和特点。(1)公共服务的涵义。公共服务,是指公共部门为满足社会公共需求,运用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所提供的各种公共产品和各项管理服务活动的总称。(2)公共服务的特点。普惠性;公平性;动态性。(3)基本公共服务的涵义。所谓基本公共服务,就是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由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总体水平来提供的,旨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保障个人最基本的生存权、发展权所需的基本社会条件的那些公共服务(4)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基本公共服务大致包括:基本生存服务,基本发展服务,基本环境服务,基本安全服务2.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依法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一视同仁的,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标准的、最终大致平等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3.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意义。所谓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是指以政府为主导、以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为主要任务、以全体社会成员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为基本目标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二)创新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方式

1.创新城市公共服务方式,建立多元化的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必须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也社会的关系、公平与效的关系,注意发挥政府、市场、社会在公共服务供给中各自的优势,努力形成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广泛参与、方式灵活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

2.实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多样化。所谓公共服务市场化,就是要在公共服务中引入出售租赁、合同承包、采购招标等兑争机制,把原来由政府承担的一部分公共服务让渡给企业、非政府组织、个人来承担的这样式一种公共服务生产供给方式。主要方式:合同外包;特许经营;凭单制度;志愿服务。3.完善公共服务多元协同网络供给机制。(三)促进城市公共服务均衡发展1.加大公共服务投入力度。

2.健全城市公共财政体制。

3.完善城市公共服务监督机制。规范管理、统筹安排、合理使用各类公共服务投入资金。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为社会公众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等提供保障。公共服务以合作为基础,强调政府的服务性,强调公民的权利。

单击添加副标题三、创新城市社会治理方式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精神,“加强和创新城市社会治理,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理念,完善城市治理结构,创新城市治理方式,提升城市社会治理水平”。(一)完善城市社会治理结构1.坚持系统治理。城市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鼓励支持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城市治理,激发社会组织活力。2.坚持依法治理。3.坚持综合治理。4.坚持源头治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以网络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层次利益诉求。”(二)强化城市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1.将社会治理重心落到社区。社区是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2.深化拓展城市网络化管理。所谓网络化管理,就是运用网格理念和现代信息技术,将城市社区划分为若干责任网络,然后依托网格服务管理人员,实现网格内“人、地、物、事、组织”等要素的信息采集上报、社情民意及时了解、矛盾纠纷及时化解的一种管理方式。(三)创新城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1.健全城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要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要求,“建立健全源头治理、动态协调、应急处置相互衔接、相互支撑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所谓源头治理,就是的要树立预防为先的理念,做到关口前移,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不断增强社会治理的前瞻性,主动性、有效性,而不能停留在应急性、“灭火式”的管理上。所谓动态协调地,就是要根据城市社会经济不断变化发展的实际情况,特别是要根据城市治安形势的变化,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处理各种社会问题。所谓应急处置,就是要针对自然界和社会突发事件,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从而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各类公共突发事件对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所造成的破坏和损失。

2.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3.不断完善城市应急管理体系

要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要求:“着眼抵御台风、洪涝、沙尘暴、冰雪、干旱、地震、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完善监测和预警体系,加强城市消防、防洪、排水防涝、抗震等设施和救援救助能力建设,提高城市建筑灾害设防标准,合理规划布局和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强化公共建筑物和设施应急避难功能。”第五章新型城镇化与城市建设创新一、创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二、创新城市新区开发模式三、创新城市旧区改造方式

单击添加副标题一、创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一)城市基础设施概述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对于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城市运行效率、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作用。1.城市基础设施的涵义:城市基设施对生产单位尤为重要,是其达到民生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必要条件之一。2.城市基础设施的特点:(1)服务的公共性。(2)建设的超前。(3)运转的协调性。(4)效益的综合性。3.

城镇基础设施应该遵揗以下五项基本性原则:(1)规划引领。(2)民生优生。(3)安全为重。(4)机制创新。(5)绿色优质。(二)城市基础设施的地位和作用

城市基础设施的作用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为城市经济发展服务。2.为城市居民生活服务。3.为城市环境优化服务。4.为城市安保障服务。(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内容

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变化情况:1.城市道路交通基础设施。2.城市管网建设和改造。3.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4.生态园林建设。2013年我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我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方面,2013年我市大力推进以城市建设带动城市经济发展战略,努力克服任务重、时间紧等诸多困难,全力推进各项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如:大朗头、大槐垃圾收集点,中心城区长堤改建、鳌峰公园升级造和重点市政建设项目建设等。进一步改善市容市貌和投资环境,提高城市公共服务综合功能和综合承载力。据统计,市政工程建设全年投入5598万元,目前已完成投资建设4400万元,完成总投资额的78.6%。(四)创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思路1.科学编制规划,充分考虑基础设施的超前性。突出民生为本,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严格禁止不切实际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和滋生腐败的“豆腐渣工程”。2.抓好项目落实,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进度。3.加大投入力度,改革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和运营机制。4.加强科学管理,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运行效益。杜绝“拉链马路”、窨井伤人现象。(四)创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思路1.科学编制规划,充分考虑基础设施的超前性。突出民生为本,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严格禁止不切实际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和滋生腐败的“豆腐渣工程”。2.抓好项目落实,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进度。3.加大投入力度,改革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和运营机制。4.加强科学管理,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运行效益。杜绝“拉链马路”、窨井伤人现象。

单击添加副标题二、创新城市新区开发模式(一)创新城市新区开发的意义1.城市新区开发有助于提高城镇化水平。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2.城市新区开发有助于提升城市社会管理效能。3.城市新区开发有助于提振国民经济。(二)城市新区开发的动力因素城市新区建设的动力来自于如下几个方面:1.政策因素。2.经济因素。3.交通因素。4.城市提升因素。(三)城市新区开发的模式选择

城镇新区建设应该在准备把握各项推动要素的基础上,科学的选择适合的开发模式,从而实现新区建设综合效益的最大化。政府常用的新区开发的模式是通过建设大型公共设施建设带动新区。(四)城市新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

1.城市新区开发要树立人本导向。

据初步统计,在全国951个城市新区中,服务型新区有240个,占25.24%;生产型新区有711个,占74.76%从国内外新区建设的成功和失败经验来看,城镇新区如果不适合实有人口的生存和发展,如果没有良好的人文环境和社会治理基础,终究会形成城市空心化。发展后继无力的困局。2.城市新区一切要注意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关系。3.城市新区开发要打造科学的经济产业结构。4.城市新区开发要注意区域文化的保存和我挖掘。

单击添加副标题二、创新城市旧区改造方式我国《国家新型镇化规划(2014-2020年)也提出,要按改造更新与保护修复并重的要求,健全旧城改造机制,优化提升旧城功能。加快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稳步实施城中村改造,有序推进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危旧住房和非成套住房改造,全面恢复改善人居环境。(一)城市旧区改造及其必要性许多城市的旧城区都出现了功能上的老化。而且大都没有城市规划,导致城市布局混乱,街道狭窄,交通拥堵,房屋底矮破旧,基础设施简陋,“电灯不明、道路不平”就是许多旧城区的真实写照。因些,许多城市的迫切需要加以改造,以增加其应有的活力。(二)旧城改造的原则和方法1.旧城改造的原则:(1)统一规划,循序渐进。(2)因地制宜,量力而行。(3)取其精化华,去其糟粕。《城市规划法》指示,旧城改造“应当遵循加强维护、合理利用、调整布局、逐步改善的原则,统一规划,分期实施,并逐步改善居住和交通运输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的综合功能”。2.旧城改造的方法。旧城改造也必须走综合开发的道路,实现房屋建筑、基础设施、市容面貌、环境质量四位一体,统筹规划,综合治理,总体改造,同步建设。旧城改造采取以下方法:(1)重点改造(2)没线改造(3)成片改造。(三)旧城棚户区的改造

棚户区是指城市建成区范围内、平房密度大、使用年限久、房至质量差、人均建筑面积小、基础设施配套不齐全、交通不便利、治安和消防隐患大、环境卫生脏乱差的区域及“城中村”。

1.棚户区改造的难度。实施棚户区改造的难度越来越大,主要原因在于:第一,部分棚户位于城市中心区域,商业价值高,交通密度大,改造成本过高。第二,征地拆迁工作难度大。第三,部分棚户区历史遗留问题严重,棚户区居民对拆迁改造施加了太多阻力或者提出过人家苛刻的土地和回迁要求。

2.棚户区改造的基本原则:(1)科学规划,分步实施。(2)政府主导,市场运作。(3)因地制宜,注重实效。(4)完善配套,同步建设。

3.棚户区改造的政策导向:(1)多渠道筹措资金。(2)确保建设用地供应。(3)落实税费减免政策。(4)完善安置补偿政策第六章新型城镇化与产业发展创新一、新型城镇人需要产业发展支撑二、产业发展要符合新型城镇化要求三、城市产业发展创新的模式分析

单击添加副标题一、新型城镇人需要产业发展支撑(一)产业及产业发展概述

1.产业的涵义。产业是指经济社会的物质生产部门。

2.产业分类。产业的分类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比较常用的有:三次产业分类法,将包括种植业、林来、畜牧业和渔业在内的农业称为第一次产业,将工业和建筑业划分为第二次产业,将流通部门、服务部门划归第三个次的业,生产要素分类法,按产业要素中劳动力、资金、技术的密集程度,将产业分为劳动密集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3.产业发展。产业发展是指产业的产生、成长和进化过程,既包括单个产来的进化过程,又包括产业总体,是整个产业经济的进化过程。4.产业发展的生命周期。产业的生命周期划分为: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与衰退期四个价段(二)产业发展创新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现实需求1.城镇化建设中产业发展创新的效应。聚集效应;扩散效应;收入效应;关联效应。2.产业发展创新有助于解决城镇化存在的问题。产业支撑,城镇化就难以持续健康发展,就会出现“睡城”、“鬼城”(三)产业发展创新是城市生存和发基础1.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以主导产业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英国政府通过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引导城镇化的规范发展,专门成立城乡规划部,避免了因城市的迅速扩张而给经济、社会和环境带来的损害,形成了城镇化与社会各方面协调发展的局面2.拉美地区国家的教训:缺乏产业支撑的过度城镇化.“过度城镇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城镇化的发展中,政府没有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没有有效利用外来资本发展自身的民族工业,城市产业经济发展低迷,缺乏吸纳人口就业的能力,造成了城市居民的贫困化。(二)产业发展创新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现实需求1.城镇化建设中产业发展创新的效应。聚集效应;扩散效应;收入效应;关联效应。2.产业发展创新有助于解决城镇化存在的问题。产业支撑,城镇化就难以持续健康发展,就会出现“睡城”、“鬼城”(三)产业发展创新是城市生存和发基础1.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以主导产业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英国政府通过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引导城镇化的规范发展,专门成立城乡规划部,避免了因城市的迅速扩张而给经济、社会和环境带来的损害,形成了城镇化与社会各方面协调发展的局面2.拉美地区国家的教训:缺乏产业支撑的过度城镇化.“过度城镇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城镇化的发展中,政府没有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没有有效利用外来资本发展自身的民族工业,城市产业经济发展低迷,缺乏吸纳人口就业的能力,造成了城市居民的贫困化。(四)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新型城镇化的产业发展

1.《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中,对新城镇化中的产业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有57处提到了“产业”,强调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2.十八大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都强调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现代化同步发展。从“四化”同步发展的高度,明确了城镇产业发展的重要性。3.党和国家领导人强调要实现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融合。2013年1月15日考察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时,他说: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发民。恩平:发展“三大经济”承接产业转移近年来我市坚持规划先行和生态优先,在原《工业经济走廊规划》、《旅游经济走廊规划》、《锦江新城详细控制性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出台《恩平市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恩平中心城区总体规划》、《地热国家地质公园生态旅游区规划》、《交通运输总体规划》,以规划引领恩平发展;切实按照“打基础、抓实体、讲潜绩、谋民生、促和谐”的指导思想开展工作,克服经济工作的随意性、盲目性和投机性,围绕科学发展定位,围绕可持续发展,围绕为群众办实事,扎实推进恩平工作。恩平:发展“三大经济”承接产业转移

恩平市以调整产业结构为重点,促园区经济转型升级。利用省产业转移工业园恩平园区(下称,恩平园区)、沙湖新型建材工业基地、横陂临港新型建材产业园三大园区,推动企业向园区集中,从而实现转型升级。其中,恩平园区被定位为电子信息业和机械制造业。目前,该园区入园企业和项目共87个,总投资113.6亿元,在建项目39个,预计年底前至少有24个在建项目试投产。沙湖新型建材基地投入超2亿元开展环境治理、清洁生产等工作,15家陶瓷企业建成投产生产线68条,形成了陶瓷产业高度集聚。横陂临港新型建材产业园引进项目8个,总投资30亿元,其中实德金鹰旋窑水泥项目进入设备安装阶段,预计11月建成试产。

单击添加副标题二、产业发展要符合新型城镇化要求(一)四化同步,协调发展

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要坚持“四化同步、统筹城乡”的基本原则,即: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城镇发展与产业支撑、就业转移和人口集聚相统一,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二)优化产业布局,优选主导产业1.优化产业布局。(1)优化各类城市协调发展的产业布局。适度分散转移,形成产业梯度。《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的具体产业发展布忌口包括:沿海中心城市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的层次,延伸面向腹地的产业和服务链,加快提升国际化程度和国际竞争力。2.优选主导产业。(1)主导产业,又称带头产业或领衔产业,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里期内,经济发展所依托的重点产业。(2)主导产业的选择既要考虑宏观产业的发展趋势,也要考虑到本地区域的自身优势及产业发展状况。包括: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资源、人口、劳动力、资金、技术、市场状况。(三)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转型升级1.三次产业的合理占比。三次产业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相同的:第一产业是城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第二产业主要划分为工业和建筑业两大类,第三产业是城镇化的后续动力。城镇化进程处于起步阶段时,创造就业是推动城镇化进程前进的内在要求。当城镇化进程处于加快阶段,重点转向发展资本或技术密集或两者兼具的产业。2.产业要素密集度选择。按产业要素中劳动力、资金、技术的密集程度,可将产业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3.房地产业与城镇化协调发展房地产业是介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之间的、具有复合特征的产业、是以第三产业为主的产业部门,在归属上属于第三产业部门,但兼有生产、经营、服务三重性质。房地产行业是典型行业。(四)产业规模与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合理匹配

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包括:(1)资源承载力争: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等。(2)环境承载力:大气环境、水质达标北、受灾人口,森林覆盖率等。(3)经济承载力:就业岗位供给、对产业结构升级的适应度等。(4)社会承载力:公共服务提供的均等水平、社会保障水平等。

发展城镇产业,一方面必须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单击添加副标题二、城市产业发展创新的模式分析(一)“美丽乡村”建设模式

“美丽乡村”建设发展农村特色产业,以“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一村一景”的思路。(二)专业镇模式

产业集群是指大量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时相关支撑机构珠江三角洲腹地的城镇化是通过专业镇的途径来实现的,即通过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

产城融合模式:产城融合是一定区域范围内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协同共进,良性互动的一种科学发展状态

复合发展模式:所谓“复合发展”模式,就是既注重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又大力发展新型产业:即注意发挥二三次产业对城镇化的牵引和融合作用,又重视第一产业的基础性作用。第七章新型城镇化与环境治理创新一、加强城市环境治理创新的意义二、我国城市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三、加强城市环境治理创新的对策

单击添加副标题一、加强城市环境治理创新的意义

城市环境,是指城市空间中影响居民生存与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具体包括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部分。(一)加强城市环境治理创新是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是长远发展的最大本钱。十八大确定的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那么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将难以想象。(二)加强城市环境治理创新是公众追求美好生活的迫切愿望“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2000多年前,古希腊先哲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这一城市“命题:(三)加强城市环境治理创新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客观要求党的十八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崭新发展理念,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美丽中国,既是时代之美、社会之美,更是环境之美、生活之美。

单击添加副标题二、我国城市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环境污染形势严峻

环境问题包括环境破坏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两大类。城市环境问题更多的是表现为环境污染问题。《2012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12年,虽然全国四项污染排放量均同比下降,但是,绝对排放量巨大。其中,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2423.7万吨,氨氮排放总量253.6万吨,二氧化硫排放总量2117.6万吨,氮氧化物排放总量2337.8万吨。

目前,我国城市环境污染十分严重,体现在:1.大气污染。2013年是我国实施空气质量新标准的第一年,也是各省市开展pm2.5监测的第一年。全国84个城市实施了新的空气质量标准1.1倍,2.水体污染。3.固体废物污染。4.噪声污染城镇噪声污染源主要有:交通噪声,即由汽车、火车、飞机等,工业噪声,生活噪声。(二)城市环境污染后果严重1.危害居民健康。2.造成经济损失。3.妨碍城市的发展。(三)城市环境治理投入不足1.财政投入不足。2.社会投入不多。(四)城市设计不足

1.没有建立与“五位一体”。2.职能分散交叉。3.权责脱节严重。

单击添加副标题三、加强城市环境治理创新的对策(一)创新城市环境治理理念加强城市环境治理创新,首先必须转变城市环境治理理念。环境问题不但是一个经济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政治问题,没有公众的参与,没有民族的觉醒,做到各尽其责、各尽其能、各尽其力,要想搞好环境治理是不可能的,城市环境治理工作,牢固树立以下理念:1.生态文明理念。2.生态红线理念。3.综合治理理念。(二)创新城市环境治理方式要解决好城市环境问题,必须创新环境治理方式。1.制定治理规划和应争预案。2014年2月1日,广东省人民政府网站发布了《珠江三角洲区域大气重污染应急预案》。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做好节能减排工作,是搞好城市环境保护的治本之策。3.运用先进环境治理技术。(1)大气污染防治必须综合施策。(2)垃圾处理应当选择焚烧技术。(三)加大城市环境治理投入加快推进环境保护税的立法工作,在适当的时候开征环境保护税,并要提高主要污染排污费标准,逐步加大城市环境治理投入。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二是动员社会力量投入。三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四)创新城市环境治理体制

加强城市环境治理,必须创新城市环境治理体制。一是科学配置环保职能。二是优化环保机构设置。三是明确环保职责权限。严格环境保护绩效考核;加大环境治理问责力度。四是健全环保法规制度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对实行排污许可已有原则性规定,但没有明确许条件、程序等具体规定。第八章广东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一、广东城镇化建设的历程二、广东城镇化建设的现状三、广东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对策

单击添加副标题一、广东城镇化建设的历程(一)广东城镇化发展阶段1.起步发展时期。(1949-1957年)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逐步恢复发展。2.曲折发展时期。(1957-1966年)1958年“大跃进”在全国范围内展开。3.发展停滞时期。(1966-1978年)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

4.健康发展时期。(1978-至今)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的战略决策(二)广东城镇化的特点1.城镇化率处于领先水平。截至2012年,广东城镇化率达67.4%2.城市经济结构日趋合理。广东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1980年为33.2:41.4:25.7;1990年为24.7:39.5:35.8;2000年为9.2:46.5:44.3;2010年为5.0:50.4:44.6;2012年,广东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5.0:48.8:46.2。3.城市建设成绩巨。主要包括:城镇基础设施的提高和城镇资源的合理利用等等。广东省各市单位GDP能耗从2005年的0.79吨标准煤/万元逐渐降低到2010年的0.664吨标准煤/万元,呈逐年下降之势。4.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广东省的居民消费,特别是城镇居民消费,已经逐渐从温饱型向享受型、发展型转变。近年来,房地产、汽车、通信、旅游业的火爆,都表明了这一点。(三)广东城镇化的典型模式

1.深圳模式:“区市合一”模式。

2.东莞模式:“县—市”模式。

3.番禺模式:“县—市—区”模式。

4.顺德模式:“农村推动开型模式;顺德的城镇化经历了“城乡一体化”、“准城市化”和“城市化”在个阶段。

单击添加副标题二、广东城镇化建设的现状(一)广东城镇化建设取得的成绩1.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中心城市发展日趋成熟。2.区域发展格局不断优化,城市群建设取得新进展。3.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宜居城乡创建成效初显。4.城镇建设水平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升。5.户籍制度改革步伐加快,积分入户办法不断完善广东城镇化进程1.广东城镇化进程的三个阶段:进入均衡发展阶段全球产业分工与产业转移外资驱动下的快速城市化城镇化动力不是来自大城市的外溢中小型工业带动的中小城镇化不经首位城市(广州),直接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人口红利增长极培育阶段极化调整阶段区域一体化及均衡化阶段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理想城市建设、“双转移”政策新增长极地区(前海、横琴、南沙)地级市扩容提质多种区域政策,引导均衡发展工业园区建设,人口迁移流动,城镇化滞后工业化乡镇企业快速增长,外商直接投资增多,吸引大量农村剩余人口,中国经济吸引外资条件下的初始增长极工业区、开发区遍地开花分散式农村城市化盛行,产业人口空间集聚程度低户籍政策改革,农民进城务工,外来人口涌入;广州深圳等核心城市强化、极化发展改革开放30年来,广东城镇化进程总体上经历了增长极培育、极化调整和区域均衡发展三个阶段,城乡收入差距经历了从扩大、极化到相对稳定的三个阶段。(进入“两个”高位运行)广东城镇化进程十年人口增长两成,人口总量居全国首位。广东省2010年常住人口1.04亿,与五普时期的8642万相比,10年间共增长了1788万人,增长20.7%,平均年增加178.8万人,年均增长1.9%,而同期全国人口年均增长率为0.57%。外来人口流入是主因,省外流入占大头。流动人口中,来自外省的有2021.6万人,占总数的70.4%。流动人口的当年流动率超过50%,流动1年以下的有1538.7万人,占总数的53.6%。1.广东城镇化进程的三个阶段:进入均衡发展阶段广东城镇化进程2000年-2010年,广东省常住人口年均增长1.9%全国人口年均增长率为0.57%。2001年-2005年,广东省人口年均增长率0.9-1.6%2006年-2010年,广东省人口年均增长率2.4-3.7%2011年——,广东省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0.6%从近十年广东省常住人口增长情况来看,2001—2005年人口增长较为平稳,相对不高;增长的高峰期出现在2006-2010年,以后人口增长急剧降低,是否预示着拐点的到来?(呈现“两个”滞涨)平稳增长期高速增长期拐点的到来??2005年2010年2011年1.广东城镇化进程的三个阶段:进入均衡发展阶段2.广东城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单极化十分明显广东省地区差异对比广东城镇化进程改革开放30年来,珠三角地区的一家独大和极化作用明显,加剧了粤东、西和北部山区的不均衡性,并已严重影响经济社会的和谐持续发展。广东省的区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