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系构建视角下教育法法典化研究_第1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体系构建视角下教育法法典化研究要目一、问题的提出二、教育法法典化的解读与历史梳理三、推进教育法的法典化原因四、教育法法典化的可行性五、教育法典的体系构建民法典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法治建设进入到体系化的发展时代,也激活了教育法法典化的梦想。随着社会经济与法治建设的发展,我国教育立法已取得巨大成就,但仍应注意到,当前我国教育立法还存在法条竞合、冲突、错位、疏漏等现实问题。教育法法典化是解决现实问题的必然选择。教育法法典化是国家立法机关按照立法的程序,以编纂或者制定教育法典为直接目的的立法活动过程。教育法法典化的核心目标是要确立教育法根本价值取向,促进教育法的体系建构。在教育法典的体系构建上,应采用法典化的立法模式,总分框架的基本结构,分阶段实施的立法步骤,注意教育法典与外部法律体系、国外法律的衔接融贯。一、问题的提出民法典的出台开启了我国的法典化时代,掀起了学界关于各个部门法制定法典的研究热潮,也为此提供了经验借鉴。法典的颁行不仅体现着我国立法技术的发展,也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的稳步推进,法典化的立法趋势将为建构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提供更好的途径,也是新时代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转型的题中应有之义。而在教育法治建设中,构建和完善系统的教育法律体系无疑是当前面临的紧要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教育正面临着主体更加多元、矛盾冲突更加复杂多样等未来趋势,现行教育领域的法律制度却存在着不够完善、分散化等特点,恐难以适应今后时代的挑战与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推动教育法法典化,不仅是民法典时代下法典化潮流的应势之举,也是基于教育立法本身的体系化改革需要,更是在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指引下为推进依法治教、建设社会主义教育法治体系而提出的时代命题。二、教育法法典化的解读与历史梳理教育法法典化的解读法律诞生于习惯,沿着习惯、习惯法、再到成文法的发展路径,而后继续演进,追求更高形态的法典化。所谓法典化,“实质是法律渊源体系的理性化”,通俗来讲,法典化是将其他形式的法律编纂成为有一定的目的、层次、顺序的形成体系的法典的过程。对教育法律法规进行系统编纂的法律文本就是教育法典。中国历史上的法典化可以追溯至魏晋之际,从曹魏新律开始,以律典、令典等形式不断实践和丰富法典的内涵,在中国古代,法典的制定最重要的目的便是为了统一法律秩序、巩固王朝统治的需要。新中国成立后,法制建设事业步步推进,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依法治国方略的战略指引和推进下,建设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的步伐越来越快,民法典的出台就是法律体系化建设的一大里程碑。从比较法的视野来看,进行法典化的方式大概有两大类,分别是“汇编式”和“革新式”。这两类方式其实不难区分,所谓汇编式法典化,就是在现行法的基础上加以系统的整合、汇总,最后形成一部更具系统性和完备性的法典,但是其法条内容基本都是沿袭此前的现行法,未在内容上做出太多的革新和突破;所谓革新式法典,顾名思义,则是指在现行法的基础上做出了明显且重大的改变,有突破传统的革新之处,呈现完全不同的面貌。从民法典制定的经验来看,我国民法典的编纂不能用以上任何一种方式简单归类,一方面,它绝非简单的法律汇编,在整合和体系化的过程中针对社会生活中的新问题进行了不少修改和完善,而另一方面,它的确又是在保留现行法基础上进行的修编,绝大部分条文内容来源于现行法。这样的编纂方式有利于维持法律的稳定性,但同时也针对社会发展做出了创新和发展的回应,可见民法典的编纂经验值得借鉴。因此,提倡的教育法的法典化,就是要“将我国现行的所有教育立法进行重新整合、修改和补充,合并为一部系统性的调整教育领域法律关系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教育法法典化是教育法律体系化建设的重要手段,通过分门别类的法律编纂,按照一定的规律、分类和标准进行编排,可以厘定调整范围、统一法律术语,确保规范编排的逻辑理性,保证教育制度之间的相互协调和相互支撑,避免遗漏和冲突,实现教育法律体系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的目标。教育立法的历史梳理教育法于1995年生效实施,至今经历了三次修正,是中国教育法律体系的基础核心性质的法律。除了教育法之外,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以及民办教育促进法等多部法律共同规制着教育领域的各项活动,可见目前我国的教育法制事业已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只是多部单行法的存在使得形式较为分散、衔接不够紧密,公民找法也会因为法律的结构分散和复杂性而受到较大阻碍。此外,当前教育领域的法律法规还尚不能称得上“完备”,只是初步搭建起了基础结构,中央曾在2010年关于教育改革制定过宏大的立法和修法计划,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首次提出要实施“六修五立”,然而截至目前,对于教师法、《学位条例》、职业教育法的修改计划都未完成,计划中的五项立法也还没有得以实现。因此关于教育法的建设仍是当前立法的重要关注和研究领域。三、推进教育法的法典化原因全国人大常委会2021年度立法计划表明要研究启动“教育法典”等领域的法典编纂工作。为什么要推进教育法的法典化?这是教育法法典化的首要问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需要自1997年中共十五大正式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至今,中国法治高速发展的岁月已经走过了二十余年,如今,“依法治国,首先要有法可依”这一目标已经实现,而更高的目标,则是要努力建设体系完备、科学系统的法律。有法可依的“法”,应该是良法,因为只有良法才能善治,而良法需要的就不单单只是数量上的充足和全面,更需要有质量上的考量维度。从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认识和需要来看,立法建设应该沿着由对立法空白的增补到科学立法,注重立法质量、重视整合和体系化的路径前进,并且,此处我们要讲的立法质量中的法不仅仅只是要制定的新法,也包括对现有法律的修改完善和整合。而前文我们已经提及作为成文法的高级形态的法典的种种优势之处,则正是弥补当前教育法部门由于单行法众多,而导致的结构散乱不成体系的对症之策。不仅如此,在现有的教育领域法律法规已经形成相当规模的前提下,仍有专门立法规定尚未出台,例如学前教育、家庭教育等。因此,可以预见的是未来还会有很多立法事项出现,到时会形成更加庞杂的一个法律领域。据此,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需要来看,教育法领域亟须进行科学立法,教育法法典化则是将教育立法系统性、提高其质量、增强其稳定性和前瞻性的最佳途径。促进教育法治建设的需要培根对于法典的作用曾有过这样的赞美,他说:“制定一部法典的时代,必当在智慧上超越此前的一切时代。”这说明了法典的编纂是一国立法技术的高度展现,更是国家立法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和表征。作为成文法国家的中国,法典的编纂更应该是国家法制建设不可缺少的前提。“依法治国”对各行各业都提出了要求,即应在法治基本原则的指导下,积极推动本领域观念的更新以及制度的变革。据此,在教育领域要求我们深入推进依法治教,前提和基础则应该是加速和完善教育立法,着眼于提高立法的质量,关注对教育法律增修的形式以及可操作性。立足当前实际情况,我国虽然在过去几十年中基本制定出了数量较多的教育实体法,但是保障实体法实施的程序法以及相关配套措施却十分匮乏,这就造成了现行教育领域的法律存在着宣示性条文多,但是权利保障性条文少的失衡局面,可见还有较大的发展和修缮空间。而教育法法典化这一途径既能促进依法治教、增进教育法制的统一,又能节约立法资源,还可以打破各个部门之间的壁垒,加强在立法统筹中的合作和交流,建立权责分明的教育法律责任体系,使教育主体形成自觉运用法律手段管理教育、调处纠纷、维护权益的观念与习惯,推动实现教育现代化。与国际教育立法接轨的需要近年来,法典化也成为国际上在教育领域的立法趋势,在表明法典化在教育法制建设过程中必要性的同时,也为我国提供了经验借鉴和参考。法国、美国、日本、俄罗斯等众多国家都制定了教育法典,法国作为大陆法系国家的代表,法典化是其立法的基本模式,因此其颁布单独的教育法典的时间也较早,法国教育法典带有大陆法系法典一贯的特色,将各主体权利义务做出了详细规定,在篇章结构上分为法律和条例两大部分,其中法律以“部”“分部”“编”“章”的结构模式展开;作为英美法系代表国家的美国也有其教育法典,美国因其独特的联邦体制,所以教育法典的形式有联邦和州两级。在联邦一级,美国于1926年将其建国以来国会制定的所有立法整合汇编,最终划分为50个主题或称为部(title),形成了美国法典(UnitedStatesCode,简称USC),其中第20个便是“教育”,而在州一级,美国各州则又根据宪法赋予的权利在自己权限范围内制订了各自不同的教育法。由此可见,尽管不同法域、不同国家有其各具特色的教育法典编纂方式,但相同的是,国际社会教育领域的法典化趋势是我们必须要看到的浪潮。教育法适用上的需求关于现行教育立法的质量问题,一直以来饱受学界的讨论,突出待解的难题为立法质量不高、部门之间存在协调障碍,从而导致教育法实施和适用之时可操作性和执行力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不足,长此以往将难以实现教育立法的目的,不足以解决教育发展的需求。当然,这种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教育活动自身具备的特殊性,即教育会涉及到行政、民事乃至刑事多个领域,也就决定了教育法涉及的内容也会与这几个部门法之间存在交叉,从而意味着教育立法、执法都需要协调多部门之间的利益,以及相互间的配合与帮助,而利益博弈等问题的现实存在切实阻碍了这一进程的发展。在这种前提之下,如若缺少体系性的规划和统筹,往往会出现使各单行法之间、规章与规章之间各行其是,出现大量的法条交叉、冲突等情形,将给司法实践带来严重的混乱。从另一角度来讲,法律的稳定性一直是人们对法的一种期待,教育法约束师生等主体间的行为,只有保持稳定,才可以建立和培养起一种规范化导向,这是一种法律适用上的需求,即保持法律的稳定性,建立起教育领域的法治生态,则这一目标实现最好的途径,无疑是将其法典化。此外,不成法典的单行法和各类法律文件数量众多、体例庞杂,也将会给公民找法带来不小的困难,再加上一旦出现立法交叉或冲突等情形,更会加剧公民在法律适用上的困惑。基于以上,显然我们需要加强对这一领域法律法规的体系化整合,通过制定法典消解当前状态下法律适用上的若干困境。四、教育法法典化的可行性现行的教育立法提供了基础根据我国编纂民法典的经验,在法典化形成之前,我国民事法律制度已经较为完善和全面,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催生了大量的法律规范,为最终形成内容全面、层次分明、条款细腻的法典提供了扎实的基础。同理,学界之所以大力提倡教育法的法典化,缘由之一便是现有一定基础的教育法律法规提供了较好的条件。也就是说,当前中国制定教育法典并非从零开始,需要考虑的问题只是如何在现有基础上加以修补漏洞、科学整合,形成完备的、体系化的法典。从1980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颁行开始,我国教育立法就开始走上了一个快速的发展轨道。截至目前,国家层面的教育法律法规以及部门规章加起来已有近400部。其中,经过了历次修改形成了较为科学的体例的教育法,也经历了多年的实践检验,可以说正在实际上发挥着教育法典总则部分的作用,而高等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则发挥着教育法典分则中相关部分的作用。从这一现状来看,当前的教育法律体系大致具备了以教育法为核心、其他单行法进行充实完善的“总-分”结构体系,是制定教育法典的坚实客观的基础。一揽子修法的立法完善技术提供了保障完善法律体系无疑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2013年,国务院法制办公室提出了“以一揽子方式对教育法律中的相关条款进行系统化修订”的意见,这一“一揽子立法模式”的提出开启了教育领域立法理念的现代化变革,是教育立法技术将得以创新和提升的重要机遇。为什么说一揽子修法为教育法法典化提供了基础?原因有二:首先,首次在我国提出应用的包裹立法的技术与法典化的需要和优势不谋而合。所谓“包裹立法”,指“将隶属于同一效力等级的多部法律法规中待增加、修订或废止的多个条款汇总为单一法案进行审议,一揽子修改所有相关法案。”在这一技术之下,就要求在对现行法律进行修改时首先要通盘考虑全局,有一个体系性和全面性的框架和约束,由于要将涉及相同内容的法律同时进行修改,因此前提也需要对现行法律法规进行分类和统筹,这其实既是一揽子修法的创新模式,也包含着法典化的统筹方式和目的。故而此举的成功实行,不仅以实际成果说明了以集合和包裹的方式对多部法律进行同时立法修改的模式在实践中是可行的,也为法典化的修订做出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其次,教育法律一揽子修订使得立法工作开始注重效率性和经济性。相较对单个的法律分次进行审议修改而言,我们更应该追求立法程序的优化和立法资源的节省。而法典化正是最契合这一思路的立法模式,能够促使教育立法朝着“集约化”的方向发展,避免立法范围及数量无限制扩大的浪费现象出现,从而也解决了立法交叉和法条冲突矛盾的根源。教育法律一揽子修订使我们更加坚定,“教育立法是否完善和有效,往往取决于是否有一个健全的教育法律体系,而完整的法律体系不仅要有量的规定性,更要有质的规定性。”故这一立法理念的提出和实践,是法典化更易得以施行的良好奠基。五、教育法典的体系构建教育法典是实现教育相关法律的立法统合,使教育领域相关法律体系化。教育法典的体系构建主要围绕主要目标、教育法的基本原则、调整范围、主要制度、衔接技术、立法步骤等核心内容展开深入分析。构建体系化和确立价值取向是教育法典的首要目标1.建构中国教育法体系教育法法典化的核心目标应该是促进教育法的体系建构,或者说,教育法法典化其实是促进教育法律体系构建的一种最好的方式。尽管中国在传统法制理论划归中属于以法典化为特征的大陆法系国家,但是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法制建设历程看,我国立法中的法典化特征并不明显。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立法工作需要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以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的需要,这一加速发展阶段的立法往往呈现出节奏快、数量多的特点,且具有明显的“问题导向”,即出现了症状再下药,哪痛医哪。“问题导向”的立法模式当然具有它独特的价值和优势所在,可以增强立法效率,使法律跟上社会迅速发展的脚步。但是其弊端也十分显著,在这一立法模式之下,对整个法律系统的宏观考虑就十分欠缺,不免会出现重复立法、法条冲突、逻辑混乱、立法浪费等现象,法律结构也变得更为庞杂,从长远考虑,这将造成更为不利的后果。

当前的在教育领域法律制度的构建都是依赖数量众多的单行法,从整体来看并没有形成一定的体系性,既无整体上的法律原则的总体规制,也缺乏严密的立法逻辑,形式和内容都不够系统和完备。这也是为什么学界在对法典化进行探讨时,其主流观点总是强调体系建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教育法的法典化,应该向着最终形成一个逻辑严密、体系完备、层次清晰的法典的目标努力,构建起教育法制的坚固体系。“实际上,对时代发展的适应性需求不足以颠覆法典的安定性”,开法典化先河的民法典的编纂经验为包括教育法在内的众多部门法带来了思考和启发,法典化的实施要做好充分的理论研究,在正确价值取向的引领下,以体系建构为核心目标,探讨和权衡确立科学的立法模式,循序渐进推动法典化工作的开展。2.确立教育法典的根本价值取向教育法法典化的最根本价值取向在于遵循宪法。推行教育法的法典化不仅要对现行的教育法规范予以整合分类,以便遵照执行,还要通过理论梳理和教育法原则精神的提炼为教育法的发展提供指引。教育法的目标是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这意味着所有教育立法都要符合宪法的设定和要求。只有确立了教育法典的根本价值取向,才能够建立教育法的理论分析框架。教育法的理论分析框架主要包括法典编纂的宗旨和基本原则、教育法的基本框架、教育法的梳理分类、教育法的冲突适用规则和纠纷解决条款。第一,教育法典编纂宗旨体现了教育法体系发展的目标和价值追求,基本原则是教育法基本精神的凝练,可以指导教育法的制定和实施。第二,教育法的基本框架是一种间接的指引,按照教育法典确立的体系框架,可以定期进行教育法典的制定和编纂,根据变化了的社会、经济环境,不断改进完善,推动教育法的良性发展。第三,教育法的梳理分类,教育法的类型化有利于法律规范的正确实施,解决实施困难。第四,教育法的冲突适用规则和纠纷解决条款。通过这些规范可以化解教育法实践中的许多法律纠纷,确保教育法规则的有效实施,实现教育法的整体目标。法典化是教育法典的立法模式教育基于一国文化特质和政治经济的独特风貌而具有国家的特性,调整教育领域中各主体间关系的教育法也自然要带有浓厚的本国独特性,换句话说,教育法典同民法典等编纂一样,都应该立足于国家和时代发展,立足于本国国情而选择适合的立法模式。譬如,美国由于其联邦制的特征,联邦层面的教育法典采用汇编制的立法模式;英国则是采用以基本法为中心,再根据教育发展的需要单立调整不同关系的单行法进行补充的教育立法模式,相当于有一部教育法总则,但是整体仍然缺乏体系化的规划,这也与英国素来对个人权利和保护的重视而对于客观秩序的忽略的特点相符合。事实上,在普通法系国家的法学理论和制度实践中都很难找到它们对法律体系这类概念的追求,其立法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散漫无秩序的特征,正如学者在比较法研究中得到的结论所言:“英国的法律技术热衷于精细而现实地探究生活问题,并倾向于在具体的历史关系中处理这些问题,而不是系统或抽象地思考它们。”而与之相反的则是推崇理性主义的大陆法系国家,在理性主义的立法理念中,完整的结构体系一定是不可缺少的。作为代表的德国和法国,有关法典编纂的概念可以说与我国所追求的“法律体系”的建构不谋而合,德国民法典、法国民法典等均是为了实现法律的体系化和系统化,也是在立法价值和理念上对于理性主义的尊崇和践行,对于形式逻辑的信任。这也是在法系角度上来看,我国与大陆法系国家对法典编纂的认识和实践在许多地方有一脉相承之处。当然,不论理念上有何共同点,我国教育法体系的建设不能全然照搬西方国家的模式,需要立足于我国自身的法治基础和国家治理实践。

从国家发展和社会现代化角度来看,中国是一个现代化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迅猛的国家,从国家法制建设这一视角梳理,从开始提出要加强法制建设到初步建成中国特色法律体系仅十几年的时间,基于国家发展对于法律建设的规划这一前提,在某种程度上基本限定了我们必须先从宏观角度出发、以体系性思维进行通盘的规划和有机地整合的道路。从中国目前的教育法基础来看,选择统一的法典立法模式更符合我国国情的需要和教育法治的需要。第一,统一模式立法能够直接解决现行教育法制存在的结构分散、内容庞杂的问题,使法典的体系性、完备性、层次性的众多优势更好地展现;第二,统一立法在源头上消除了法条冲突、立法交叉等问题的隐患,减少教育法典实践的负担,具备更加长远化的眼光;第三,此种立法模式下能够增强法典的逻辑紧密性和科学性,站在全局的视角对教育法律法规进行审视和梳理,从而也能更好地发现当前立法中的空缺和不足,更加集约和高效的完善该法律体系。“总分”框架是教育法典的基本结构要构建成体系的教育领域法典,从形式上看,以我国其他部门法典经验和学者们的普遍认知,法律体系的框架结构通常都会选择潘德克顿式的总分结构,即由总则和分则构成。潘德克顿模式的特点很鲜明,在总则中列明凝聚了整个该法律体系的一般规则,用这样一种抽象的、或者说是“提取公因式”的做法将一般规则制定于总则部分,其余部分再按照一定的逻辑原理组合和分类,作为法典的各个分则,最终形成一个严谨完备而又层次分明的法律体系。以我国民法典为例,民法典的总则部分就是采取这样的立法方法,只规定了基本的原则、范畴和理论,也就是将适用于整个民事法律关系的普遍的、一般的规则提炼在总则之中,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同时这种形式在法律实践中也有很大优势,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从而方便了公民学习和查找法律。

与之同理,对于教育法典的框架设置,也应该选择上述的总分结构模式。但首先需要明确一点,即我们要遵循何种关系对如此庞杂的法律规则进行体系化构建。萨维尼是19世纪德国最伟大的法学家,他的法律体系化思想数百年来对法学界影响深远,有学者从他的《论立法与法学的当代使命》以及《现代罗马法体系》等著作中总结出萨维尼体系化方法若干规则,其中之一便是“法律体系化的目的是要发现体系,而非发明体系”,也就是说,构建体系并非靠人为对各种规则的整合和创造,而是要基于它们本身内在就存在一定的客观联系。因此,编纂成体系的教育法典时也要求我们对这些权利、责任、法律关系之间的联系做出深入的研究和把握,而后建立真正客观逻辑性的具体构造和设置。1.总结构:教育法典总则总则部分,采取“提取公因式”的方法制定出教育法典的总则。具体而言,根据现行教育法律的基础,可以将教育法作为教育法典的参照性法律文本,以宪法中对公民的受教育权规定作为中心,按照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不同的类别层次分别展开,提取出每个门类中的普遍性、一般性的原则和规范,组成教育法典的总则部分。总则部分大致应该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教育法基本概念、基本原则、调整范围、基本制度、教育权利与义务、法律责任等几个方面。第一,教育法基本概念。基本概念就是在总则中将教育立法中的一些专业术语或者有特定含义的用语做出释明,是构建教育法体系的基石。教育法基本概念的确定基本决定了教育法的主要结构。教育法体系包括内部体系和外部体系。需要确定哪些基本概念,要在全方位研究我国内外部体系教育制度的基础上进行选择。教育法内部体系涉及的基本概念,以宪法的教育终极价值为根基,以实质教育价值为规范纽带。另外,法律是面向人民的法律,因此让公民懂法的前提是使其知法,在法条中尽可能使用最为规范的语言,对专业术语要进行准确而明晰的界定,这也是防止今后在法律适用中出现理解困惑的有效手段。第二,教育法基本原则。现行教育法并没有明确规定其基本原则,但是,一部法典中的精神凝练和价值导向需要抽象的基本原则予以限定,在具体法律规范没有充分规定到的关系中,或者在需要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做出一定自由裁量之时,法律原则便是具有解释效力的起到根本指引作用的准则。其会更加深刻地反映出教育法律的本质、发展趋势和内容,可以说不可或缺。事实上,当前立法已经有相当于教育法原则意义的条文,只是并未上升到法律原则这一层次,我们可以将现行教育法的第一章总则部分进行概括和凝练,抽象出教育法典的基本原则部分,比如教育法第4、5条体现的“服务人民与社会化发展”,第6条体现的“立德树人”等。第三,调整范围。调整范围则包含教育法典调整的主体和权利与义务两部分,将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受教育者、教育与社会等内容统一规定在教育主体部分,将法律关系以及具有的权利与义务统一规定在权利义务部分,这样既整合统一,又相互对照,方便使用者找法。第四,教育基本制度。教育法典总则同样需要对教育法的基本制度做出原则规定。这不但需要对现有的教育法制度进行归纳总结,而且需要对未来教育法制度的发展方向进行明确。目前,教育法第二章对教育基本制度进行了规定,可以为教育法典总则提供一定基础。教育法中的教育基本制度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职业教育制度和继续教育制度;国家教育考试制度;学业证书制度;学位制度;教育督导制度和教育评估制度。从现有的教育基本制度上看,需要增加法规的容量,将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以及教育行政等内容也纳入总则。第五,法律责任。法律责任部分顾名思义,就是将违反教育法规定应承担的责任列明,以实现责任与权利相适应、责任法定。当然,由于目前对于教育立法还不够完备和全面,在法典化过程中还要首先根据目前的教育现状和需求增加大量未规定的内容。此外,考虑到教育法这门领域法的特殊性,教育关系和形式等会随着社会发展而演变出更多无法预料的新情况,因此设计法典总则时要顾及到法典本该具有的稳定性以及社会科技发展带来的变动性之前的冲突,尽可能合理把握教育发展的趋势。2.分结构:专门教育法教育法典的分则部分是将一般性规则以外的针对特殊主体的特殊法律规定按照一定的类别整理成各个分编。依照通常的教育法传统和人们的习惯,可以按照不同的教育阶段和办学形式,制定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民办教育”等分编。其中学前教育、终身教育等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单行法规定作为参考,因此,对于内容和逻辑的理论构建研究必须要建立在教育法理和教育实践的基础之上,虽然我们的目的是要从理论的全局视角构建体系以弥补教育实践中的需要,但仍须意识到实践的问题反馈也是理论研究的重要来源。事实上,法典之于现代社会的作用已经很少被赋予“完备性”这一期望,正如学者石佳友所言,“完备性更像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制定法典绝不会是一劳永逸之事,甚至也不可能阻挡单行法的继续颁布。但这并不阻碍我们对于建立法典的需要和追求,一个部门或一个领域中最具普遍性的原则和规范仍应该在法典中做出规定,整个法律体系的形式、目的和精神价值走向仍需要法典予以规约。因此,考虑到未来教育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有学者建议设立一个“其他教育编”,以适时容纳新生的教育形式和教育法律关系,使之到时作为修正案形式直接添加入这一部分中,作为兜底性的一编展现教育法典制定的前瞻性,同时也有助于维护法典的稳定性。衔接贯通是教育法典的重要问题1.教育法典与国内法的体系衔接教育法典的定位应当是作为教育领域的基本法,在我国的总体法律体系中,宪法是根本大法,一切法律的制定都不得与宪法相冲突,因此,教育法首先要在内容上与宪法的规定保持一致,同样在教育价值上也要和宪法一脉相承。其次,教育法作为一个单独的领域法,很多规定也可能已经在其他基本法中有所涉及,比如和民法、行政法、刑法之间有一定的立法交叠之处,此刻教育法与其他部门法的关系则为特殊法和一般法的关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的系统视角下,不同部门或领域法律体系存在交叉重叠、冲突,但融贯性是体系的第一要义。”因此,教育立法也要考虑到此类立法衔接的问题,在总体上应保持统一一致的价值取向,内外融贯,针对具体问题在教育法中再做特殊规定,在适用中具有特殊法的优先效力。2.教育法法典化与法律全球化全球化浪潮在这个时代席卷各个领域,随着国际事务的增多和越来越频繁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融入全球化的重要性也让我们不得不在构建国内法律体系时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到与国际规则的接轨。一方面,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国内立法与国际上与教育相关的国际条约或协定等的衔接,比如在教育法典中明确教育对外交流与国际合作相关的基本原则。随着交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出国留学教育、外国来华教育、远程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