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高考复习研讨会:2016年高考复习备考例谈(共100张)课件_第1页
广西高考复习研讨会:2016年高考复习备考例谈(共100张)课件_第2页
广西高考复习研讨会:2016年高考复习备考例谈(共100张)课件_第3页
广西高考复习研讨会:2016年高考复习备考例谈(共100张)课件_第4页
广西高考复习研讨会:2016年高考复习备考例谈(共100张)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6年高考复习例谈贵阳一中语文教研组一、新考纲解读:

2015年的高考语文试题,在试卷结构及命题的内容范围上呈稳定态势。

备考建议:

1.密切关注新题型。作为全国性的统考题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仍然是稳步推进,稳中有变。特别是文言文阅读、语言表达连贯等试题的设题角度略有创新,值得研究和关注。继上一年不考信息筛选题之后,今年又不考文言实词题,而将文言断句题,文意理解题保留下来,新增了与2015年《考试说明》所附样题一样的古代文化常识题,令对中学生“三怕”之一的文言文的考查翻出了新意。

3.紧抓教材不放松。高考文言文的命题是材料出自课外、但考点的内容根基在课内,所以在古代诗文的复习环节中,文言文复习一定要回归课本,抓好课本,做好知识积累。

4.作文训练是关键。作文训练应注意以下几点:加强审题训练,明确作文立意;积累素材并灵活运用素材;语言表达用修辞(如比喻、排比和引用)来凸显文采。文章的布局要合理,避免前松后紧、虎头蛇尾;注意细节,如书写规范、标点正确、字数适当、段落清晰二、心理优胜法指导帮助高考生们走出心理误区高考生们由于学习强度大,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多,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种种不适。在此帮助高考生们走出心理误区,诸如对记忆力减退的困惑,对成绩的忧虑,对前途的担心,对父母唠叨的反感,对没完没了的作业的厌烦,对即将到来的高考的恐惧,甚至对好成绩的嫉妒等等。出现这种心理不适现象是这个特殊学习阶段的必然,属正常现象,但是如果不注意调适,轻者影响学习,影响高考,重者甚至会发展为心理疾病。因此,考生应注意对自己的心态进行必要的调适。

(一)正确评估自己,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

(二)增加知识储备,给自己一份坚定的信念。

(三)正确看待平时测验的成绩,给自己一种淡然的心情。

(四)端正心态,调节自我,给自己一份勇气。

(五)排除家庭干扰,给自己一份动力。

(六)提高思想认识,给自己一种正能量。

(七)调节生活习惯,合理补充营养和健脑用品。

冲刺高考,是带着七分坚韧二分信心一分勇气完成一段艰辛的历程。只有学会自我调节,减轻思想压力,才能充满信心去迎接高考,笑傲高考。三、新课标卷题型解读新课标全国卷‖题型回顾

一论述题1——3

二古诗文4——10(文言断句、实词、信息筛选人物特点、文意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内容翻译、古诗鉴赏、名句默写)

三四选考题11文学类\12实用类

五语言运用题13_17(成语、语病、连贯衔接、句式转换等)

六作文18(新材料作文)

考纲解读

新课程标准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能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所考查的论述类文章,常常涉及此要求的一共有六个考点,两个能力层级。“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这两个能力层级为B级,属“理解的范畴”。“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规点态度”。这四个考点的能力层级为C,属于“分析综合”的范畴。作为新课改的考查,词句的理解,信息的筛选是重点和热点。《考试说明》的总体要求: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论述性文章。设题3个小题,每题3分,一般为错项选择题。基本方法:查对原文,仔细分析解题技巧:换位思考,揣摩命题者的意图

技法指导

(一)整体把握,微观勾画1.理清全文的脉络,把握主要内容,迅速提取每一节的主要信息。2.勾勒一些关键词语,(如“一旦”“如果”“因此”“但是”“然而”等)、副词(如“凡时”“全”“将”“基本上”“已经”“也许”“可能”等)(二)紧扣语境,把握内涵(三)抓住概念,识别混淆(与实用类选择题型相似)(四)筛选判断,逐步排除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而当接受美学诞生以后,关于艺术品的接受的研究就成为艺术美学中的一门显学。B.在接受美学诞生以前,人们一般的认识是:整个创作过程就是艺术家的审美经验不断结晶的过程,艺术品一旦形成,创作也就大功告成。C.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这只是艺术创作的第一阶段,读者、观众、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D.通过读者、观众和听众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才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①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对象转述:转移了对象表述的范围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文本之所以是一个“召唤结构”,一个原因就是它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不明写,需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B.文本的“否定”要素具有对接受者所生活的现实加以否定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接受者接受文本并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而实现的。C.“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D.作品被艺术家创作出来以后就成为历史,作品是通过接受者的理解而存活于现实,并发挥作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品的生命力存在于理解之中。接受者是否接受文本?C.“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因果是否成立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中国古典美学中强调的含蓄和简洁可以说是艺术作品召唤性的体现,含蓄的美在于从有限中表现无限,简洁的美在于以少胜多,以简驭繁。B.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正如《西厢记》之于《莺莺传》、《金瓶梅》之于《水浒传》。C.文本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和方向,所以即使我们今天阅读历史上的艺术作品,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了解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D.作为接受者的个体毕竟生活在群体之中,其思维和观念与群体是相通的,因此接受者们对于同一文本的理解即使千姿百态,也不可能完全没有同—性。原文(第四段):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试读,于文无据无中生有推理题:观点事例文言文阅读文言文断句的方法,一般是由大到小,由易到难,点面结合,句句突破。意思就是说,在标点之前,要认真通读全文,把容易断开的句子先断开,再依次缩小断句范围。对于疑难句子,要联系上下文意,抓住关键词,仔细推敲,切不可顾前不顾后,粗心大意。

六个关键点:1.找名词、代词;2.看虚词;3.察对话;对话、引语常用“曰”“云”“言”“白”“语”“道”

“谓”“对”等为标志4.据修辞;顶真、排比、对偶、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5.辨句式;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6.依总分。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我们自然可以据此进行断句。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我国古代皇位的继替原则主要是“立嫡不立长”、“立长不立贤”。皇位继承的各种形式:1、嫡长子制

为稳定皇室内部的继承秩序,避免皇帝诸子互相争夺,结合宗法制度确立嫡长子继承制,即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具体地说,就是在皇帝众多的妻子中,皇帝的正妻即皇后叫做“嫡”,其余的嫔妃统称为“庶”,庶当然也有贵贱之别。皇位必须由嫡妻即皇后的长子继承。至于这个嫡长子贤与不贤,不在考虑之内。如嫡长子早殇,有子即立其子,形成皇太孙成为皇储的局面,若早殇的嫡长子没有儿子,皇位再由嫡次子按顺序继承,只有在皇后无子的情况下才考虑册立庶生的皇子,但原则上要立贵妾之子,这就是嫡长子制的主要内容。2、兄终弟及制

:是宋太宗赵光义继承其兄宋太祖赵匡胤而为皇帝。3、立子杀母制:为铲除可能妨碍皇位继承的政治势力,有些皇帝甚至采取某些断然措施。如汉武帝刘彻欲立幼子刘弗陵为太子,为防止女主及外戚专权,于是将其母赐死。4、密建皇储制

密建皇储制是清朝统治者在皇位继承制度上的一大创造。皇帝生前秘密确定皇储,写下遗昭,秘而不宣,驾崩后由大臣当众宣昭,被立为皇储者即刻登基,被选的人不分嫡、庶、长、幼,唯以具有统治才能,能胜任皇帝之任,最符合根本的统治利益为准。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项是(3分)A.来护儿少有大志,成年后秀拔于群。他自幼而孤,得到吴氏教诲,立下为国杀敌、求取功名的志向;长大以后,更是雄略超群,志气英发。B.来护儿推行善政,深受百姓拥戴。在瀛州刺史任上,他声名远闻,屡受嘉奖;炀帝时,百姓舍不得他回朝廷任职,上书请愿者达数百人。C.来护儿直言劝谏,后被奸人杀害。他谏请炀帝停驾洛阳,不再远游江都,引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D.来护儿廉于财利,用兵极有谋略。他信守承诺,注重友情,轻视钱财,不置产业;善待士卒,处事严明,谋略多合兵法,部属争相尽力。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是日旦将朝.见执.护儿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执矣”因果关系不成立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问题:1、旅:旅行、出游、羁旅。

兴军旅:兴办军队、大兴军队、带军旅行、

扩充军队等。2、咨:咨问、询问、评论3、车驾游幸:驾车游玩(游览、游行、远游)兴:1、举办,发动:~办。~工。~学。~建。~叹(发出感叹声,如“望洋~~”)。百废待~。2、起来:夙~夜寐(早起晚睡)。3、旺盛:~盛。~旺。~隆。~衰。复~。~替(兴衰)。天下~亡,匹夫有责。4、流行,盛行:时~。新~。旅:军旅(文言同义复词可推断)(词典230页)1、古代军队编制单位。五百人为一旅。2、出行的,在外作客的:~行(xíng)。~馆。~次。3、泛指军队:军~。强兵劲~。4、共同:~进~退。5、众多:华堂旅会,闲亭独坐。咨:咨怨(同义复词?)1、商议、征询、询问(咨诹善道)2、叹息、赞叹(侧身西望长咨嗟)3、一种公文:咨文车驾:(等于驾车吗?)1、马驾的车。2、帝王所乘的车。亦用为帝王的代称。游幸:(同义复词?)1、指帝王或后妃出游。2、指帝王出游。3、泛指游乐。(1)陛下兴起战事,易于引起百姓叹息怨恨。如今又要外出巡游,我很担心不合适。【考点】本题考点为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解析】译出大意给2分;军旅、咨怨、游幸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兴”是发动之意;“咨怨”是怨恨、叹气之意;“游幸”即游赏;“非宜”就是不恰当,不适宜。诗歌鉴赏残春旅舍

韩偓①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拭朝簪待眼明④。[注]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京:这里侑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指的是春天将去,春花凋残,故称残春。指一夜宿雨,清晨放晴。忽然指柳絮随风飘飞。佛家禅理认为作诗是文字“魔障”指归到那洁净的地方。净域,亦称“净土”,佛语,指无浊无垢之地。酒冲:用酒来冲击。愁阵:愁苦如重重敌阵。出奇兵:借酒浇愁,如同出奇兵破阵一样。尘埃污:指沾上尘埃,暗指投敌变节待到大唐复兴译文旅舍中春残夜雨刚刚晴,恍然间心里忆起长安城。树枝中蜂拥蝶舞花将落,水面上风起柳絮飘飘行。借写诗传情因悟禅语止,用酒冲愁阵如同出奇兵。保存好官帽不要遭污损,擦拭净朝簪等待唐复兴。这首诗是诗人羁旅途中回忆长安景物和往事,表达对故国故都深刻的眷顾之情。首句写身居旅舍之中,温暖和煦之中,恍惚之间忆起京城长安来。颔联抒写对皇都美好春光的回忆。颈联抒写记忆中宫中往事,仕途和国运都历尽坎坷,唯有参禅能降伏这不安和躁动,使他的心灵进入非常清静的境界。最后表达了诗人兢兢业业,力求尽职,无负朝冠的心情。第8题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5分)扫描版①构思巧妙,把“花须落”“柳絮行”这些常见的残春景象与“蜂抱”“鱼吹”联系起来,十分新奇;②用词巧妙,“抱”“吹”的使用虽然出人意料,却又显得非常自然。网络版:颔联承接“忆咸京”三字,首先抒写对皇都美好春光的回忆:“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颔联巧妙之处在于用了“抱“”吹“两个动词。仰望绿暗红稀的树梢,蜜蜂抱着花须随花飞落;俯观柳絮飘坠的池水,鱼儿吞吐水沫,像是吹着柳絮游玩。

飞花、落絮本是残春景物,而蜜蜂一“抱”鱼儿一“吹“,就平添了无穷兴趣与几分生机,故没有半点伤春伤别的落寞,一扫晚唐衰飒的诗风。所以古人认为其为”晚唐巧句“。

结合版:①构思巧妙,把“花须落”“柳絮行”这些常见的残春景象与“蜂抱”“鱼吹”联系起来,蜜蜂抱着花须随花飞落,鱼儿吞吐水沫,像是吹着柳絮游玩。十分新奇、有趣。②用词巧妙,“抱”“吹”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残春景物飞花、落絮,经过蜜蜂的“抱”和鱼儿的“吹”平添了无穷兴趣与几分生机,没有半点伤春伤别的落寞,故古人认为其为”晚唐巧句”。巧与妙的区别巧:精巧。(重手法)妙:美妙(重效果)诗歌的巧能从哪些角度来答?1、构思之巧(结构之巧)2、意象选取之巧3、意境创设之巧4、用词之巧第9题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扫描版: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通过参禅使自己平静,通过饮酒化解“愁阵”,表明他内心孤寂愁苦;避免染“尘埃”,整理朝冠期待“眼明”,表明他不愿依附奸佞,对大唐一片忠心。网络版:五、六句“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具体写诗人客居馆舍中的寂寞。诗人心中烦闷,流落他乡客居无聊,只好用诗来抒写自己的心境,表达悲愤的情怀。然而,却“禅伏诗魔归净域”,诗未成。诗未写成,悲忧郁愤更深。只好用酒来作为奇兵,冲荡这重重愁阵。然而,“借酒浇愁愁更愁”。这更大的悲伤便使诗人找到自己从前的官服:“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餐待眼明”。诗人这时清醒地认识到:他要好好的保存这顶珍贵的朝帽,千万不能让它被尘埃污染。作者深知唐王朝避免不了灭亡的命运,而自己又无所作为,故所作之诗多缅怀往事,情调悲凉,最后表达了诗人兢兢业业,力求尽职,无负朝冠的心情。本文类用实实用类文本(1)选择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 戴安澜自幼对岳飞的《满江红》、文天样的《过零丁洋》等诗篇熟读成诵,常常手自笔录并吟唱,以此激发自己和官兵的爱国热忱。B. 在给夫人王荷馨的家书中,戴安澜表明了为国战死的决心,认为这是军人的极大光荣,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妻子儿女日后的生活。C.面对形势急转直下、腹背受敌的困境,戴安澜坚决不同意要他申请难民身份以便英国军队收容的提议,奋而率部突围,与日寇死战。D. 戴安澜从缅甸“马革裹尸还”的情景,感动了沿途无数民众,有人献出楠木寿材抚慰英灵,也曾出现万人空巷跪迎灵车的盛况。E. 戴安澜临危受命,率第200师官兵驰援缅甸,固守东瓜,收复棠吉,以浴血沙场、为国捐躯的壮举,谱写了抗日救国的新《采薇》。五个选项全是信息筛选题状语吟唱的对象错原文:大家。扩大对象的范围老父在皖,可不必呈闻。英国要求远征军申请难民身份,转移对象的范围戴安澜发誓:“我戴某人宁愿与日寇战死,绝不苟且偷生。”答E给3分,答D给2分,答B给1分,答A、C不给分。(2)有人说《自由报》记者宗祺仁是共产党,提醒戴安澜多加提防,他却回答“何防之有”,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材料,分析戴安澜这样回答的理由。(6分)概括事件原因局部原因概括

为了抗战大业,戴安澜摒弃党派成见,团结爱国人士。《自由报》记者宗祺仁前来采访,与他彻夜讨论时局,探讨国共合作抗日的未来,两人很快成为莫逆之交。这时有人提醒戴安澜,说宗是共产党,须多加提防。他坦然答道:“现在是国共合作坑战,何防之有?宗是否共产党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他是新闻记者,写过许多真实感人的报道,有卓越的见解,我们正缺少这样的爱国志士。”几天后,他还把自己的军事著作交给宗祺仁修改并题词。筛选关键句整理答题角度角度一:抗日大局角度二:戴安澜对宗的态度角度三:宗本人特点第(2)题答案网络版:①探讨国共合作抗日的未来,两人很快成为莫逆之交;

②当时是国共合作坑战时期;

③宗是是新闻记者,写过许多真实感人的报道,有卓越的见

解.是爱国志士。扫描版:①国难当头,应以民族大义为重,戮力同心,共赴国难;

②宗的见解卓越,报道真实感人,是少有的爱国人士;

③作为莫逆之交,只应相互敬重,不能彼此防备。

(3)戴安澜率第200师赴缅途中,赋《远征》二首以明志。诗中涉及哪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又表达了什么志向?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6分)

相关链接:戴安澜对随从们说:“缅人云,武侯南征北返,缅人留之,武侯慰之云,我还重来。缅人询以重来之期,武侯指缅中不开花之草云,此草开花,余重来矣。自武侯回国后,迄今所指之草并未开花,去岁忽然开花,而缅人亦知王师应到达矣。”说完大家畅怀大笑。其一云:

“万里旌旗耀眼开,王师出境岛夷摧。扬鞭遥指花如许,诸葛前身今又来。”荡平敌寇,救民于水火之志

(3)戴安澜率第200师赴缅途中,赋《远征》二首以明志。诗中涉及哪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又表达了什么志向?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6分)

转战南北,超越秦皇,胸怀天下,安抚黎庶的壮志其二云:“策马奔车走八荒,远征功业迈秦皇。澄清宇宙安黎庶,先挽长弓射夕阳。”

(4)作为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截安澜不仅深受国人爱戴,甚至连敌人也不得不佩服,其中必有内在原因。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8分)

段落句数内容精神风貌和品格1.22.43.34.75.96.9链1.1链2.

概括原因题人物形象题讲戴安澜将军激发官兵精忠报国的爱国热忱讲戴安澜将军为抗战大业,摒弃党派成见,团结爱国人士。讲戴安澜将军赴缅抗日途中,激励官兵,激情满怀,赋诗明志。讲戴安澜将军誓死抗日报国,同仇敌忾,顽强战斗的精神以及史迪威将军和日本人对其的高度评价。讲戴安澜将军的牺牲过程。写戴安澜将军牺牲后国共两党及民众对他的悼念和爱戴。戴安澜赠部属各官长题词.引述戴安澜将军子女的话。有爱国的情怀,有激励的方法,有文艺才华。识大局、顾大体,具有广阔的胸襟。富有才华,富有激情,矢志爱国。殒身不恤的爱国精神,誓死抗敌的勇气。民族尊严和爱国情怀。深受人民爱戴和敬仰。公正待人、淡泊功名、不怕牺牲。多才多艺。

(4)作为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截安澜不仅深受国人爱戴,甚至连敌人也不得不佩服,其中必有内在原因。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8分)

(1)超越党派利益,献身正义事业,血酬壮志,精忠报国。(2)为人平和,不求功名,临危不惧,胸怀坦荡。(3)关爱家人,情真意切,侠骨柔肠,勇于担当。(4)身为军人,熟读文史,精通琴棋书画,兼具文韬武略。(5)英勇善战,指挥若定,治军有方,视死如归。43语言表达与应用2022/10/13441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①他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但性格优弱、谨小慎微,做起事来总是

,从来不敢越雷池一步。②

当今世界科技突飞猛进,我们更要勇于开拓,不断进取,如果

,就会落后甚至被时代潮流所淘汰。③

想让中国传统戏曲煥发出新的生命力,决不能满足于现状,

,唯有创新才是弘扬戏曲文化的康庄大道.A.故步自封

墨守成规

抱残守缺

B.墨守成规

故步自封

抱残守缺C.抱残守缺

故步自封

墨守成规D.墨守成规

抱残守缺

故步自封【答案】B“墨守成规”的意思是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抱残守缺”形容思想保守,不求改进。“故步自封”比喻守着老一套,不求进步。“墨守成规”呼应“谨小慎微”“故步自封”呼应“勇于开拓,不断进取”“抱残守缺”呼应“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创新”。2022/10/13451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地坛书市”曾经是北京市民非常喜爱的一个文化品牌,去年更名为“北京书市”并落户朝阳公园后,依旧热情不减。B.“丝绸之路经济带”横跨亚、非、欧三大洲,其形成与繁荣必将深刻影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促进全球的和平与发展。C.在那个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斗争风起云涌的时代,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是评判一部文学作品好坏的非常重要的标准。D.父亲住院期间,梅兰每天晚上都陪伴在他身旁,听他讲述一生中经历的种种苦难和幸福,她就算再忙再累,也不例外。主语残缺搭配不当搭配不当就算:用在偏句开头,提出一种假设,表示姑且承认某种事实,正句常用“也”字表示转折,说出结论,相当于“即使”。表意不明,“也不例外”是指“陪伴在他身旁”还是指“听他讲述”,还是同时指“这两件事”。2022/10/13小田@4615.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辣,我们都不陌生,很多人无辣不欢甚至吃辣上瘾,这是因为辣椒素等辣味物质刺激舌头、口腔的神经末梢时,会在大脑中形成类似灼烧的感觉,机体就反射性地出现心跳加速、唾液及汗液分泌增多等现象,

,内啡肽又促进多巴胺的分泌,多巴胺能在短时间内令人高度兴奋,带来“辣椒素快感”,慢慢地我们吃辣就上癌了。A.大脑在这些兴奋性的刺激下把内啡肽释放出来B.内啡肽因这些兴奋性的刺激而被大脑释放出来C.这些兴奋性的刺激使大脑释放出内啡肽D.这些兴奋性的刺激使大脑把内啡肽释放出来承上总结领起下文对象转换时语言上递下接的原则句子衔接的基本原则保持话题统一,保持陈述对象一致;语句上要前后照应、上递下接;结构一致,句式上要整齐;上下文的内容要遵循一般逻辑顺序;语气语调和情境氛围要一致;注意关联词语和一些暗示顺序的词语的运用;有时还需注意标点符号的使用。例: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周部长上了小车。同车的除张蓝外,还有王芳。

。王芳的爸爸是援外人员,已经有五年没有回过家。杨国华躺在床上,哼起了一首时下颇流行的电视剧主题曲。

。不一会,就响起了轻轻地鼾声。①王芳今天格外高兴,因为她是去迎接爸爸的②王芳今天是去迎接爸爸的,因此她格外高兴③愉快的心情显示刚发生的事对他并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④刚发生的事对他并没多大的影响,心情愉快表明这一点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A前后陈述对象一致的原则对象转换时语言上递下接的原则一、话题保持一致2022/10/134916.在下面—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读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记住书中的内容吗?答案是否定的①。记忆型阅读是我们缺乏想象力的根源之一,因为它容易导致盲从书本知识,从而失去质疑精神。批判阅读是一种创造性阅读,它不追求②,而主张激发想象力和灵感,带着自己的思考,让自己变得更有思想。能通过阅读提出有价值的质疑,③。通过分析根源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在泛阅读日益普遍的时候更显得难能可贵。总说句①阅读有记忆型和批判型之分问题:1、不清楚添总说句。2、答成“阅读分两种形式”(高二期中:建筑有两种形式)呼应②简单的、机械的知识记忆语文的上递下接③通过质疑找出问题的根源17.下面是联合国发行的“联合我们的力量”邮票中的主体图形,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5个字。(6分)图形由橄榄枝和多面旗帜组成,这些旗帜又巧妙地构成一只飞翔的鸽子。旗帜代表不同国家,鸽子代表和平。飞鸽衔着橄榄枝,强化了和平的寓意,整个图形表示各国应该齐心协力、维护和平。远在上古时期,人们把鸽子看作爱情使者,而非和平使者。比如在古代巴比伦,鸽子乃是法力无边的爱与育之女神伊斯塔身边的神鸟,而在当时,民间则把少女称为是“爱情之鸽”。一直到纪元初,鸽子才被当作和平的象征。众所周知,《圣经》上就有了关于鸽子的记载:诺亚从方舟上放出一只鸽子,让它去探明洪水是否已经退尽。上帝让鸽子衔着一条橄榄枝回来,表示人间尚存希望。所以以后鸽子和橄榄枝就成为了和平的象征。(答出图案要素给2分,答出寓意给3分,语句通顺给1分。)问题:1、要素答不完整。用描绘性文字。(鸽子叨着麦穗?)

2、寓意不准确。答团结不答和平。3、答题思路不清楚。

六、写作(60分)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当代风采人物评选活动已产生最后三名候选人:大李,笃学敏思,矢志创新,为破解生命科学之谜作出重大贡献,率领团队一举跻身国际学术最前沿。老王,爱岗敬业,练就一手绝活,变普通技术为完美艺术,走出一条从职高生到焊接大师的“大国工匠"之路。小刘,酷爱摄影,跋山涉水捕捉世间美景,他的博客赢得网友一片赞叹:“你带我们品味大千世界”“你帮我们留住美丽乡愁”。

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此材料作文继续采用延续前几年的社会生活类事实性材料,凸显了对核心价值观的思考,也凸显个性的张扬与发展的人本理念。审题1.“谁更具风采”提示考生要选出其中一人来写,并指出他们具有风采的原因,如大李的“笃学敏思”个人品质、“矢志创新”与“团队合作”的精神,“破解科学之谜”“跻身学术前沿”的特殊贡献;老王的“爱岗敬业”精神,“练就一手绝活,变普通技术为完美艺术”的努力进取品质,超越平凡成为大师的自信追求;小刘的“酷爱”艺术的个性,“跋山涉水”的刻苦精神,发现美、创造美的贡献等。审题2.“综合材料”,要看到三者的共同特点,他们都有立志、热爱、坚持、服务人民、贡献社会的可贵品格和精神。3.“思考权衡”,就是要思考为什么我们这个社会需要具有这样精神品格的人,为什么他们能成为这样的人,我们当代中学生应该怎样成为这样的人;要权衡就是要通过权衡比较看他们当中的哪一种精神品格更是我们当代年轻人所必需的,哪一种精神品格更有助于矫正当代不良的社会风气,哪一种精神品格更能体现时代的精神风貌等。他们三个一个代表抓科技以强国,一个代表崇敬业以立民,一个代表爱文艺以美心。立意(一)

强国精神更具魅力

三人都具有立志、热爱、坚持、服务人民、贡献社会的可贵品格和精神。若问“谁更具风采”,我更欣赏抓科技以强国的大李。因为他具有“笃学敏思”个人品质,具有“矢志创新”进取精神,具有“率领团队”的合作意识,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做出了“破解科学之谜”“跻身学术前沿”的特殊贡献。在如今大国纷争如此强烈的时代,我认为一个国家的国民的强国精神更具魅力。立意(二)

爱岗敬业更具魅力

三人都具有立志、热爱、坚持、服务人民、贡献社会的可贵品格和精神。若问“谁更具风采”,我更欣赏崇敬业以立民的老王。因为他具有爱岗敬业的精神,具有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品质,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具有超越平凡成为大师的自信追求。在如今绝大多数人热衷名利、心态浮躁的时代,我认为爱岗敬业的平民精神则更具魅力。立意(三)

艺术追求更具魅力

三人都具有立志、热爱、坚持、服务人民、贡献社会的可贵品格和精神。若问“谁更具风采”,我更欣赏爱文艺以美心的小刘。因为他具有“酷爱”艺术的个性,具有跋山涉水的刻苦精神,具有发现美、创造美的眼力,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能给我们留下美丽的人生品味。在如今这个人们热衷于物质追求的时代,我认为崇尚独特的艺术追求更具魅力。一整体与部分(以偏概全)特别注意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例如:“一些”

“有些”

“几乎”

“除……之外”

“到……为止”

“绝大多数”

“全都”

“全部”

“有时”等。

已然与未然

抓关键词语:“目前、将会、已经、大概、也许、可能”等论述文阅读考点对策(十大雷区)整体与部分(以偏概全)已然与未然前期与后期主要和次要(主次不分)选择与兼备原因与结果(因果不当)言此与言彼(张冠李戴)肯定与否定客观与夸大(歪曲事实)有据与凭空(无中生有)

查对原文基本方法如下:1.复位验证法:在理解文中的重要概念时,如果对自己的选择没有十分的把握,可把选出的答案“复位”到原文中“验证”一下,如果语意连贯、意思准确则该项即为正确答案。2.事理分析法:在论述类文章中,常会遇到事理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因果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选择关系等,要紧紧抓住表示事理之间逻辑关系的关键词语,作出正确的判断。3.巧用选项法:在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命题中,命题者常常在句中确定两个考查点,每个考查点按两种理解列为四个选项。遇到这种题目,可以巧妙地利用选项提供的“方便”,根据自己对某一个考查点的正确理解,排除错误的选项。第二考题: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选择题型分析

注意分析选项内容与原文内容之间的区别。一般情况下,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错误点主要有以下几个:1.无中生有,添枝加叶2.张冠李戴,偷梁换柱3.以偏概全,言过其实4.先后颠倒,因果混淆5.词语误解,颠倒是非1.识记A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2.理解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解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计18个)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3.分析综合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4.鉴赏评价D

(1)鉴赏评价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1.体裁的把握

人物传记(叙事类文本)2.传主类型

A.英雄人物B.名丞C.良将D.清官

E.良吏F.慈母G.孝子H.侠士3.题型的把握

A.设题四道:

——词义推断

——信息筛选

——内容分析

——句子翻译

B.主客结合

C.3+10模式

D.布局与大纲卷相似

高考试题最具典型性、代表性和权威性。有人说高考试题就是最好的复习资料。没有经验的教师,一套高考试题可能1至2课时就鸣金收兵,而有经验的教师,可以讲6至12课时。广大高中教师,尤其是高中毕业班教师必须认真研究近三年来的的高考课标卷试题,悟出其中之道,从中捕捉有规律性的的东西(信息),把握其题型运动的轨迹,给学生作深入仔细,拓展归纳的讲评,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微观探究启示:

1、题型稳定——客观单选2、表述稳定——求误选择3、赋分稳定——均为3分4、词类稳定——实词释义;5、考查稳定——迁移能力(掌握推断词义的方法)6、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要扎扎实实学好文言教材)7、“考纲”言而有信——“课标”精神得以体现

(5)解题策略与规避设题陷阱

①瞄准对象-——忌-——张冠李戴②联系语境-——忌-——断章取义③找准区间-——忌-——思路不清

4、文意综合分析题的设题陷阱

(1)无中生有-——(大部分信息在原文中可以找到,而只有一两点在文本中找不到)

(2)弄错时态-——(已然

未然、将然、可能、必然)

(3)曲解文意-——(有意地把词语理解错误★)

(4)倒置顺序-——(因果倒置、主客倒置、过程倒置等)

(5)张冠李戴-——(施受相混)

★①利用词语的多义性;

②利用考生容易望文生义、以今律古的惯性思维毛病;③利用考生容易弄错词类活用的不足;④利用考生容易弄错短语关系的惯性。专题二古诗鉴赏复习一、命题形式。二、命题的考查点。三、总结规律。四、复习要点。五、解题的注意点。一、诗歌鉴赏需具备的知识积累1.常用的表述方式:这首诗写了(意象或者事情),通过什么方法(某种表达方式、修辞方式、表现方法),写出了(意象或者事情)的什么特征,对于表现(突出)什么思想(感情)起到了什么作用。2.常见的意象和意境(1)意象指的是诗歌中寄予着作者情感的物象。意象可以是人物形象,包括客观形象(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如《邶风静女》中的小伙子)和主观形象(作品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如《声声慢》中的“我”),也包含了物象(如“一行白鹭上青天”中的“白鹭”“青天”)

3.常见的情感、主旨(1)在古典诗歌中常常表达这样的情感:忧愁、惆怅、孤独、寂寞、伤感、烦闷、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持节操等等。

4.评价主旨类常用术语:①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②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③意在言外:言在此而意在彼,弦外音,味外味,言有尽而意无穷。④含蓄蕴藉委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而不露,或表达得不明显,耐人寻味。⑤此外还有“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等等词语

二、古典诗歌鉴赏的基本步骤鉴赏诗歌一定要通过阅读标题、作者、诗歌本体(意象)、注释以及题目,先对诗歌有个整体认知,然后再读题目,按照题目的要求从某个角度鉴赏诗歌。

四、古诗词阅读应关注的四个暗示(一)标题暗示诗歌的标题不仅交代了事件,往往还暗示了文章的中心或情感,考生在揣摩语句时,往往无视标题的暗示,而就具体诗句片面分析领悟。(二)作者暗示

(三)背景暗示

诗人写作的背景,直接影响着诗人情感的积蓄与导向。考生在分析诗人的形象或情感时,往往无视命题者提供的背景注解,以致无法准确体味思想或情感。(四)意象暗示意象,是情感的承载。诗人选定特定的意象,以暗示诗歌的特定思想或情感。考生在分析诗人情感或思想,或在赏析具体语句时,往往常忽视此暗示。

(五)题目暗示

题目往往还有暗示性。如“此句情感丰富,请揣摩之”,也就暗示此中蕴含的情感肯定不止一种。

4.名篇名句初中30篇首高中14篇首古诗文。抓早读,抓平时,重积累。不侥幸,少慷慨,多默写。

复习建议(1)分散记忆,默写准确。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背诵的50篇优秀诗文篇目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背诵的14篇古诗文篇目一定要会背默,尤其是篇中的易混易错字一定要记准确,不能似是而非。(2)写后检查,认真细心。要养成写后认真检查的好习惯。

备考建议:课标卷较全国卷相比,没有选择余地,分值由5分提高到6分,虽然只有一分之别,但却反映出对默写的关注。据专家统计,这一题平均得分为2.5分,不要小看了这六分,好好备考,其实是不会丢这么多的。这类题目的答题模式是什么?(1)掌握解题的思路。明确提出观点;分点分层列出事实依据(或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联系实例表述个人看法。一句话,答案的结构一般可由三个部分组成:表述观点+论证分析+点题总结。(2)学会“踩点”得分。探究题是开放性试题,答案往往包含几个要点,阅卷时往往是“踩点评分”,要点齐全就能得满分,要点欠缺就会

被扣分。答题时要力求全面发现并把握相关的内容要点,使答案要

点齐全。第三、四考题:文学类与实用类阅读(任选一作答题)一.选考题探究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一、去年省摸试题分析:

11(1)考查“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D级。11(2)考查“分析物象的作用”,能力层级C级。前两道题的平均得分为7.86,难度系数为0.72.11.存在问题:

(1).只答一面.学生大多答出了线索作用,不知道结合小说的其他要素如人物、情节、主题等思考组织答案。

(2).泛泛而论,没有明确点明观点,如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3).表述不准或啰嗦。11.(3)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D级。存在问题:1.文不对题,不能通过相关句子或事例,准确理解内容所体现的形象特点。2.要点不全:3.层次不清,不知分条作答。11.(4)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F级。

3、4两题的平均得分为9.35。难度系数为0.67.探究题等于写一篇小论文,要有观点,有论据,一般要做到以下几点:(1)观点:鲜明正确。首先,要提出一个鲜明而正确的观点。具体方法是,根据题干要求,针对某一方面提出见解,做到旗帜鲜明。(2)内容:有理有据。有理,就是要切中肯綮,运用术语,阐述观点;有据,就是要联系文本内容,深入赏析,精心组织,论据典型,论述有力。(3)形式:层次井然。按赋分列要点,做到全面、准确、丰富。这是探究题得高分的基本要素之一,举足轻重,务必精心。否则,眉毛胡子一把抓,即使要点具备,也会影响成绩。本题考查考生对作品意蕴的领悟和阐释能力。答题的关键是考生要充分调动有关小说的知识储备,并对小说具有很强的领悟能力。2.简答题中,人物形象和作用每年必考。

11、12、13和14年是人物性格的分析。分析文章结构这一能力要求在题目设置上表现为某段某情节某物象在文中的作用,与人物分析同样每年必考。其中情节的作用四次(11、12、13、14),景物描写的作用一次(08),物象的作用一次(09)。3.探究试题较为灵活,人物、主题、情节、标题等均可以成为探究对象。

探究题除07年外,都在题干中给出或暗示出多元理解供学生选择,并伴有明确的引导语,08、09是“你的看法呢?”10年为“陈述你的观点”,11年为“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等,12年为你同意这种观点吗?13年谈谈你的看法。诱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与课标精神吻合。

决胜高考专案突破名师诊断对点集训2.实用类文本阅读复习指导高考语文专题复习14█辨析并修改病句█辨析病句【选择题】修改病句

【主观题】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