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资料:吕世柱是中国大豆航天育种第一人_第1页
拓展资料:吕世柱是中国大豆航天育种第一人_第2页
拓展资料:吕世柱是中国大豆航天育种第一人_第3页
拓展资料:吕世柱是中国大豆航天育种第一人_第4页
拓展资料:吕世柱是中国大豆航天育种第一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8吕世柱——中国大豆航天育种第一人再见吕世柱,他依旧是那样风尘仆仆,黑黑的脸颊和额头几乎能让人闻到紫外线的味道,这是他忙碌一个夏天的额外收获。刚刚在宝泉岭给那里给农民讲了一天的课,回到家匆匆吃了口饭,又径直来到他的试验田。14个品种的大豆,从开花期到结荚期、鼓粒期、成熟期,他几乎风雨不误片刻不敢远离,哪个品种结荚多,哪个品种成熟期提前,抗逆性、抗倒伏、抗病力有什么不同,每一组数据都要详细记录下来,哪怕是一丝一毫的差别都无法逃过他的双眼。初秋的凉意仍阻止不了成群的蚊子无情的叮咬,吕世柱一边作记录,一边挥舞着胳膊。“这不算什么”,吕世柱脸上露出了少有的笑容,是他的大豆又有了优异的表现,这喜悦早已驱散了被蚊子叮咬的沮丧。天色暗了下来,吕世柱用力跺了跺脚下的砂石路,大步朝家的方向走去。“这路过去是泥土路。”是县里为支持他的育种事业,专门为试验示范区铺设的砂石路。谈起这些,吕世柱颇有些成功后的自豪感。没错,这砂石路下埋藏了他太多的失败!跟许多成功者不同,甚至让许多人匪夷所思的是,一个连小学还没毕业的农民竟然搞起了科研每次重重地跌到,他总是那样从容而又面带微笑的爬起来。让专家和众乡亲不敢相信的是,凭着超人的意志和艰辛地努力,吕世柱20多年间先后完成了国家“七五”、“八五”、“九五”攻关项目中的“大豆化学诱变育种”、“小麦原子能辐射育种”、“大豆搭载航天育种”等高科技试验示范课题,并因此荣获了中国科学院颁发的科技成果进步二等奖、黑龙江省农科院颁发的“原子能辐射小麦育种”科技进步奖。因为航天育种的成功,吕世柱还被中国科学院、原航天部誉为“我国大豆卫星搭载航天育种第一人”。(一)吕世柱是1960年随父母从辽宁丹东逃荒来到宝清县的,因家庭贫困,年仅10岁只读了3年小学的吕世柱便辍学随父务农。当时的吕世柱年纪虽轻,但天生一副热心肠,谁家的草房换新草,他总是凑过去当帮手,哪家有个急活人手不够,他又是第一个跑过去帮忙。天长日久,村民们只要一提起吕世柱,个个都竖起大拇指——“这孩子仁义、热心、实在。”良好的口碑使渐渐成熟的吕世柱在村民中的威望越来越高,号召力也越来越强,17岁就被任命为生产小队副队长,18岁担任小队队长,21岁任大队支部书记,因为成绩卓著,他还先后被提拔到当时的凉水公社、青山公社、建平公社(现宝清县青原镇)任副乡长、乡长。在这期间,吕世柱目睹了当时落后的农业状况,因熟期晚、疾病多,大豆亩产只有150—160斤,单产不高,农民根本谈不上收入。是田间管理不到位还是大豆种子有问题这让吕世柱陷入深深地思考。1977年,吕世柱从合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引进了优良品种——合丰—25,当年的大豆亩产一下子提高到了240—260斤,这一变化对他产生了强烈的刺激,心中的“问号”也打开了一个结。1984年,农村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34岁的吕世柱又一次按捺不住了。连续几年,优良品种的产量都没有变化,能不能让大豆品种更优良、让产量再提高呢吕世柱下定决心要在良种繁育上大干一番。可他的这一想法刚一出炉,马上就遭到了妻子和亲人的强烈反对,“安安稳稳的日子不过,瞎折腾个啥,育种是人家专家的事,你才认识几个字呀……”“不会我可以学,不懂我可以问,专家是人,我也是人,别人能干成的事,我就不信我干不成。”抛开家人的反对,吕世柱一头扎进自家的承包地,搞起了大豆新品种试验示范。胆大心细的吕世柱深知,搞科研容不得半点虚假。在播种时,每当播完一个品种,他都将播种箱里剩下的种子一粒粒地捡净后再换另一个品种。在田间管理中,他起早贪黑,细心观察,认真记录,风雨无阻有时连饭都顾不上吃。一年下来,人虽瘦了,但试验的大豆新品种却成功了。经县、市农业专家鉴定,他繁育出的良种完全合格。从此,小学没毕业便搞科学育种的吕世柱在县、市农业科研部门挂了号,凭着不服输的品质,吕世柱在科学育种的道路上成功地迈出了第一步。(二)1985年,中科院遗传研究所交给宝清县几项“七五”科研课题,县里的科研部门将“大豆化学诱变育种”异地试验示范课题交给了吕世柱。刚开始承担“大豆化学诱变育种”课题时,吕世柱先后遇到了知识、技术和资金匮乏的难题。缺知识,他报考了佳木斯市农广校,学习农作物育种和栽培学,期间,不少同学边玩边学,学习态度很不认真,吕世柱则把所有时间都用到记笔记和整理笔记上。尽管如此,他的成绩还是远不及边玩边学的同学,而且全班同学中,他的笔记上错别字最多。他深知自己的底子薄,在校期间,他不仅经常缠着老师提问题,还不时地向同学请教。不仅如此,他还订阅了《种子世界》、《大豆科学》、《玉米科学》、《农村科学实验》等10余种学术期刊。3年中,吕世柱边实践、边学习,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中专毕业证;缺技术,他专门聘请黑龙江省宝清原种场试验站站长钟立梓和宝清县政协副主席赵境奎二位作顾问,还经常请来八一农大的大豆权威、教授张广华前来指导;在资金和土地问题上,他没有向国家要一分钱,而是求亲拜友,高息抬款,并四处托人,高价承包了三江站的163亩土地和青原镇中学的106亩土地。从33万株合丰—25大豆中选系最优良的一株,吕世柱经过5年的精心研究、反复筛选,终于成功培育出又一个新品种,圆满完成了“大豆化学诱变育种”试验示范课题。经省农垦总局科学院认定命名为“宝诱—17”,遗传品质稳定,产量比合丰—25提高%。吕世柱的科研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1991年,正值“大豆化学诱变育种”试验示范丰收在望的时候,天不随人愿,一场历史罕见的水灾,使230亩试验示范田全部绝产,直接经济损失达8万多元。全家人绝望了,亲戚朋友们劝他:“你搞试验,上边不投钱,自己掏腰包,冒这么大风险图个啥还是别搞了!”吕世柱却说:“农民离不开土地,而土地是有限的,我就是要让农民在有限的土地上产出更多更好的粮食,让农民有丰产丰收的优良种子。”1993年,吕世柱刚刚缓过劲来,可又遭受了历史罕见的大旱。正当小苗生长期,一连40多天没下雨,致使大部分示范田绝产。1994年,他又在五九七农场承包了2000亩土地搞大面积示范。这年大豆、小麦长势喜人,可是刚刚看到希望,又遇到历史罕见的涝灾,造成2000亩示范田全部绝产。两年直接经济损失达50万元。连续遭遇重创,许多人断定吕世柱这根“柱子”终究要被大水泡倒了。然而第二年春,吕世柱继续高息抬款,在三江管局前哨农场搞小麦繁种,面积230亩,亩产达到610斤,在抚远县海春乡搞大豆繁种310亩,亩产386斤。这一年,吕世柱终于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在接下来开展的“小麦原子能辐射育种”和龙辐麦大面积开发利用课题中,吕世柱边研究、边总结,不仅取得了优异的试验示范成果,而且撰写的论文《春小麦辐射诱变育种效果研究》获省级优秀学术论文奖和科技进步奖。(三)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成功,吕世柱在科学育种的道路上片刻不曾停步。1991年,吕世柱作为全国科技成果进步二等奖的获得者进京领奖时,偶然听到一个令他兴奋不已的信息。毕业于中山大学的美籍华人,同样也是进京领奖的梅曼通博士,已经在美国开展玉米搭载航天育种课题多年,成果显著,而且已经在美国大面积推广,产量非常高。经过再三追问才知道,航天育种是通过卫星、航天飞机等航天器,把植物种子搭载到太空,在微重力和宇宙射线的辐射下,使种子基因变异。当时他知道这是一项高科技试验,要求高、风险大,但他那种不服气的脾气促使他非要把这个项目拿到手。于是,连续多次跑中国航天部和中科院申请。开始,航天部认为他是农民,根本不可能有研究航天育种课题的能力,有多少次,专家甚至不给他开门。吃了无数次,闭门羹,吕世柱依然没有泄气,相反,他更是乐此不疲地往返于宝清和北京之间软磨硬泡。他锲而不舍的精神感动了航天部领导,当年,航天部终于将大豆航天育种课题交给了吕世柱。从1991年到1993年,吕世柱先后进行了3次卫星搭载,但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没有成功。在沉重的打击面前他没有灰心,经过漫长地等待,1994年,他终于通过国土普查卫星成功搭载了100克大豆种子,回收后经过认真地挑选,400多粒种子只有73粒完好无损。为尽快实施航天育种,大豆种刚落地,吕世柱便迫不及待地携种子来到云南省。在云南育种的100多个日日夜夜,他像侍候孩子一样精心培育这73粒种子。由于对云南的饮食、气候等条件不适应,100多天他的体重掉了10多斤,整个人几乎成了黑人。功夫不负有心人,人瘦了,可种子丰收了。73粒种子繁育出了3公斤大豆原种。1995年春,回到家乡的吕世柱开始了试验示范。经过4年的试验示范,原航天部将其命名为“航天1号”。经专家认定,“航天1号”种性稳定,抗逆性、抗倒伏、抗病、抗寒、抗旱性强,是高产、优质大豆新品种。为验证“航天1号”大豆基因的稳定性,他又跑遍了全省,选择了13处实验基地,进行多点布局,广泛实验。近10年的培育和大面积推广,吕世柱的“航天1号”种子经过优中选优,已选育了14个新的品系。如今,新的品系亩产已经达到450—480斤。经历了失败和成功,今天的吕世柱已经转变了观念。为更大范围地推广自己的优良品种,使更多的农民受益,他从当初的单纯育种发展到现在的市场化运作,使育种事业转变成了目前相对成熟的育种—推广—再育种—大面积推广的育种产业。2022年,吕世柱成立了自己的宝丰种子有限责任公司。经过几年来的推广,他培育的优良品种面积逐年递增,目前已经发展形成了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辖区16个市县的示范联合体,推广示范面积达到100多万亩。20多年过去了,吕世柱一直忘不了的是当年育种路上遭遇的辛酸,挺过来了,天空是那样的蓝,阳光是如此灿烂。吕世柱说,现在还是有很多的农民依旧习惯于粗放式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