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1.初创(1)20世纪50年代,是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初创时期。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等法律、法令。(2)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3)文革期间社会主义法制遭到破坏知识拓展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步)又称“五四宪法”,于1954年9月20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共4章106条。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也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是在对建国前夕由全国政协制定的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进行修改的基础上制定的。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2.发展(1)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强调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之上的特权。知识拓展法制建设十六字方针(步)“有法可依”是指要制定反映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和利益的、确认和保护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法律、法令、条例、决议、命令和地方性法规,等等。有法可依是确立和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的前提。“有法必依”是普遍守法的原则,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可靠基础。普遍守法就是指一切国家机关、公职人员、社会团体及全体公民都必须守法。“执法必严”是特别针对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讲的。这是社会主义法治实现的重要条件。执法必严,首先要求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切行政机关和检察、审判机关的行为,必须有法律上的根据,不得超出法律规定的范围。“违法必究”是指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任何人,不管地位多高、功劳多大都没有违法、犯法的特权;任何人的违法犯罪行为都应被及时揭露,依法承担应有的法律责任。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有力保障。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2.发展(2)1982年,我国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此前后,我国还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等一批基本法律。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3.完善(1)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①背景:20世纪90年代,我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对法治建设提出更高要求。②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③1999年和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先后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法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④到2010年,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法制基础。问题思考把“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制”改为“治”。请你谈谈对这一字之改的认识。答案(步)“法治”是法律的运行状态和过程,表达了支配与服从的关系,必须在法律的规范之下,不允许有法律之外和法律之上的特权;而法制是一个静态的概念,是“法律制度”的简称。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要实行法治,必须具有完备的法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法制的发展前途必然是最终实现法治。一字之改,体现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信心。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3.完善(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①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全面依法治国,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维护宪法权威;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做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深化司法改革,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②我国切实贯彻落实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依法治国方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依法治国进入一个新阶段。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3.完善(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③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体现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④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3.完善(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④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a.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b.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c.系统整合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长期时间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汲取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优秀法律文化,借鉴了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d.是一部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民法典,是一部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民法典,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法典。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创)1997年十五大正式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法治问题的认识实现了从“社会主义法制”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重大转变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基本方略以宪法形式规定下来2002年十六大提出“坚持依法执政,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党“依法执政”2011年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宣布“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体系的基本成型新中国法治建设的启示(步)第一,法治建设要随社会需求相机而动,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法治建设的进程。21世纪以来几部重要的法律法规的出台便是明证。例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食品安全法》《选举法》的修改,《刑法修正案八》的出台。第二,法治建设因法律自身的局限和反法治因素的存在而具有长期性、艰巨性。法律本身具有阶段性特征。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仍然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仍然存在;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保护主义和执行难的问题时有发生;有的公职人员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对社会主义法治造成损害;全社会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有待提高。第三,坚持党对法治建设的领导。第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以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为根本原则、政府主导、上下结合、渐进的、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大人民参与的依法治国的步骤、方式、过程和路径的总称。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面对百废待兴、物质匮乏的困难局面,中国人民发扬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谱写了无数重整山河的壮丽诗篇,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集体和个人。(2)和谐向上的社会风尚:在全社会形成了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政治氛围,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准则,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新型人际关系,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热情和干劲。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改革开放以后(1)20世纪80年代:中共中央颁布有关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号召并鼓励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即“五讲四美三热爱”,是20世纪80年代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最响亮的口号。(2)20世纪90年代:我国又开展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为主要内容的创建活动,对促进社会风气好转起了积极作用;1994年,中共中央先后颁布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加以推进。(3)公民道德建设:2001年,在总结以往思想道德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从以德治国的高度进一步规划思想道德建设。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改革开放以后(4)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①提出: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②发展:十七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十八大进一步提炼、概括,形成简明扼要、便于传播和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③评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就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知识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问题思考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什么作用与影响?答案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同时也是中国培养四有新人的基本要求。爱国主义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引导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中华民族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公民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公民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问题,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与地位唯物史观认为,历史发展是有其特定规律的,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社会意识,其产生与社会存在密切相关,其发展也影响着社会存在。(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