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一课件_第1页
管理学一课件_第2页
管理学一课件_第3页
管理学一课件_第4页
管理学一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管理学原理主讲人:黄碧红欢迎学习《管理学》

TELkhbh2@参考书目1.周三多主编:《管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5月。2.斯蒂芬P.罗宾斯、玛丽.库尔特著,孙健敏、黄卫伟、王凤彬、焦叔武、杨军译:《管理学》(第九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3.赵丽芬主编:《管理理论与实务》(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2月。4.汪克夷、刘荣、齐丽云主编:《管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

5.谭力文,刘林青主编:《管理学》,科学出版社,2009年11月。约法三章课堂认真(听、笔记)课后认真做作业、看书积极参加案例分析成绩平时成绩:30分

考勤(10分)

作业(20分)考试:70分

随堂开卷考试最终成绩

加权(30%、70%)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管理学原理》是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尽管各种具体的管理活动千差万别,但管理者在处理问题时,都要通过一定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来实现组织的目标。在实施这些管理职能时,其内容会有所不同,但遵循的基本原理和原则却是一样的,这就是管理的共性,也就是管理学所要研究的对象。管理无处不在,任何一个部门、组织都需要进行管理,管理对每个人都有影响。也许有人会说,我将来不准备当管理人员,学了管理又有何用?但只要你在一个组织中工作,你不是一个管理者,就是一个受他人管理的人,研究管理将有助于你洞察上司的行为方式和组织内部运作的情况。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掌握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一般方法并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和为日后的实际管理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1991年春,珠海巨人新技术公司诞生时,史玉柱宣布:“巨人要成为中国的IBM,东方的巨人”。然而,仅仅6年之久,即1996年底,巨人集团的资金链断裂,巨人集团陷入停产倒闭的困境。

巨人集团的兴衰与史玉柱走进管理史玉柱传奇史玉柱和他的巨人集团是迄今为止惟一经历了大起———大落———又大起这样一个完整过程的著名企业和企业家。史玉柱集“最著名的成功者”、“最著名的失败者”、“最著名的东山再起者”三者于一身,是中国企业起死回生的活的标本,这样典型的案例即使在世界经济的历史长河中也不多见,成为一切创业者、成功者、失败者、研究者、学习者、关心者、历史记录者们探索的对象,成为一笔宝贵的社会财富。

走进管理史玉柱其人其事史玉柱早先毕业于浙江大学数学系,后在深圳大学读软科学管理研究生,毕业后到安徽省统计局工作,因不安于机关平静的生活,1989年带着4000元钱及他耗费9个月心血研制的M-6401桌面排版印刷系统南下深圳,承包下了天津大学深圳科工贸发展公司电脑部,史玉柱的创业之路从此开始。史玉柱的第一次成功在于他的第一次赌注,利用《计算机世界》先打广告、后收钱的时间差,用全部的4000元做一个8400元的广告“M-6401,历史性的突破”,13天后,史玉柱即获15820元,一个月后,4000元广告已换来10万元回报。面对这第一笔利润,史玉柱索性把其全部变成广告,四个月后,M-6401为他赚回100万。后来,史玉柱又潜心研究,研制出了M-6402文字处理软件系列产品。这样史玉柱凭着这些资金和技术,创立了自己的公司——珠海巨人新技术公司。此后,巨人集团取得快速发展,创出了年发展速度500%的奇迹,成为珠海高科技产业的样板企业,史玉柱也一年成为百万富翁,两年成为千万富翁,三年成为亿万富翁。从辉煌走向低谷

耗资12亿元巨人大厦的开发是一个个人狂热的典型之作,单凭巨人集团的实力,根本无法承接这项浩大的工程,而且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大厦从1994年2月动工到1996年7月,史玉柱竟未申请过一分钱银行贷款,全凭自有资金和卖楼花的钱支撑。

巨人的困境

对于巨人集团的危机,史玉柱承认两点:一是决策失误,摊子铺得太大;二是管理不善,经营失控。显而易见,目前中国民营企业已进入内部机制变革的时代,它们必须痛苦地告别一人包打天下的时代。走进管理话题你认为巨人公司成败的关键是什么?结论:管理的重要性与必然性㈠管理是共同劳动的产物㈡管理是极为重要经济资源㈢管理是一切组织与事业成功的关键要素㈣管理是经济管理各专业大学生最基本的职业生存能力

总结:管理也是生产力第一章概述学习要求:掌握管理的涵义、性质、职能、对象;掌握管理者的含义、角色、技能、素质;掌握管理学研究的内容、管理学的特点;了解学习和研究管理学的方法

了解管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你认为何为管理?课堂讨论一、管理的概念一块歪了,不去修正

管理活动自古有之,古代中国人建长城,古埃及人建金字塔,是规模巨大的建筑工程,也是纷繁复杂的管理工程:几十万人共同劳动,谁来吩咐每一个人干什么?谁来保证在工地上有足够的石料和工具?管理活动无处不在,只要有共同活动,就有管理:大到国家,小到家庭、企业,都有一个管理的问题。当然,现代意义的管理活动是从企业管理开始的,大部分管理理论也是有关于企业的管理理论。管理概念包含以下几层意思:(1)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2)管理工作要通过综合运用组织中的各种资源来实现组织目标。(3)管理的对象是组织资源。(4)管理的本质是协调。(5)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6)管理工作的有效性要从效率和效果两个方面来评判。二、管理的性质(1)管理的二重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管理的自然属性与生产力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由社会化大生产所决定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引申出来。管理是社会分工所产生的社会劳动过程的一种特殊职能,在全体就业人员中,至少有30%~40%的人从事各类管理工作。管理就是生产力。管理的上述性质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管理的社会属性与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相联系。体现了由一定社会制度所决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管理是为统治阶级、为生产资料的占有者服务,管理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2)管理的科学性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其间存在着一系列基本的客观规律,要用科学的方法论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反对经验论)(3)管理的艺术性艺术性强调的是管理的实践性。它强调管理活动除了要掌握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外,还要有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技巧和诀窍。(反对模式论)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是科学和艺术的高度统一。

讨论:请举例说明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课堂讨论三、管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一)组织外部环境的构成1、社会环境: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年龄结构、职业结构、民族构成和特性、生活习惯、道德风尚以及国家的历史和历史上形成的文化传统。2、政治环境:主要包括国家的政权性质和社会制度,以及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和规定等。3、经济环境:主要包括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速度,国民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国家的经济法令和经济政策,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计划,人民的生活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市场的供求状况以及社会基础设施等。4、科学技术环境:它主要包括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的开发和利用。5、文化教育环境:主要包括人们的教育水平和文化水平,各种大专院校、职业学校的发展规模和水平等。6、自然地理环境: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等。(二)外部环境的特征组织外部环境与组织内部条件相比,具有下列特征:1、复杂性构成组织外部环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它包括人的因素、物的因素、政治经济、技术、文化、自然条件等多方面的因素。2、交叉性构成组织外部环境的各种因素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无论哪方面的因素发生变化,都会直接地或间接地引起其他因素的变化。3、变动性组织外部环境因素是不断变化的。(三)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1、

社会环境对组织的作用(1)社会环境对组织具有决定性作用。(2)社会环境对组织具有制约作用。(3)社会环境对组织具有影响作用。2、组织对环境的适应组织适应外部环境有两种基本形态一是消极、被动的适应;二是积极、主动的适应。四、管理的职能及作用(一)管理的职能管理职能——管理的职责和权限。管理职能有一般职能和具体职能之分。管理的一般职能源于管理的性质——二重性,即合理组织生产力和维护生产关系的职能。管理的具体职能是指一般职能在管理活动中的具体体现。1、计划——就是对未来行为所做的安排。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首先,计划从明确目标着手为实现组织目标提供了保障。其次,计划还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最后,计划通过规划、政策、程序等的制定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2、决策——就是针对预期目标,在一定条件的约束下,从诸多方案中选择一个方案,并付诸实施。决策在管理各职能中占有重要地位,它贯穿管理的全过程。3、组织——是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其主要内容是:根据组织目标,在任务分工的基础上设置组织部门;根据各部门的任务性质和管理要求,确定各部门的工作标准、职权、职责;制定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及联系方式和规范,等等。

组织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即:目标(组织存在的依据)、部门(组织的基本单元)和关系(部门及其活动的联系方式)。

4、人事——是指组织根据任务需要,通过选拔、培训、开发等活动为组织各部门、各岗位配备合适人选的活动。5、领导——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还需要有权威的领导者,指导人们的行为,沟通信息,增强相互理解,激励每个成员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共同努力。管理的领导职能是一门艺术,它贯彻在整个管理活动中。6、激励——是人的需要和动机得到强化的心理状态,其作用在于激发和调动人的积极性。从而使人们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7、控制——为了保证目标及为此而制定的计划得以实现,就需要控制职能。控制的实质就是使实践活动符合于计划。8、协调——就是正确处理组织内外各种关系,为组织正常运转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以上职能是带有普遍性的。所有的管理人员不论其什么头衔,在何岗位,处于哪一管理层次,都须执行这些基本管理职能。但不同层次对不同职能的时间精力分配不同。

管理职能的关系计划组织控制领导(二)管理的作用1、管理可以维持组织的存在。2、管理可以提高组织的效率。

企业没有高素质的管理者,就等于航行在大海中的船由外行掌舵。

本节点睛五、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要求1、管理者的形成19世纪中叶,美国西部铁路公司最早采用“受薪经理”代替所有者行使管理职能。开始由懂业务技术的“硬专家”管理转变为“软专家”管理。2、管理者的含义及分类(1)管理者的含义管理者是组织中指挥别人活动的人,或对他人的工作负有责任的人(有下级的人)。管理者——是这样的人,他通过协调其他人的活动达到与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实现组织目标的目的。(2)管理者的分类组织中的成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作业人员(直接从事某项工作,不具有监督他人工作的职责);另一类是管理人员(指挥别人活动并为其工作好坏负责任的人,在组织中有一定的职权)。在组织中区分管理者和操作者并不难,因为管理者一般都有某种头衔。A、从纵向上看,组织中的管理人员可分为基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高层管理人员。基层管理人员:直接监察实际作业人员的管理者。如生产线线长、工长、领班、小组长。中层管理人员:管理着基层管理者,贯彻和执行高层管理部门制定的目标和政策。如部门经理、项目经理、地区经理高层管理人员:他们承担着制定广泛的组织决策的责任,以及为整个组织制订计划和目标的责任。(战略、对外的“官方”身份)如总裁、首席执行官、董事会主席。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第一线管理者(督导人员)一般只限于督导操作人员的工作,不会指挥其他管理人员执行企业组织政策,指挥一线管理人员或操作人员工作负责制定企业的现行政策,并计划未来的发展方向B、横向上可分为:综合管理人员和专业管理人员综合管理人员:小企业的总经理;跨国公司各事业部经理专业管理人员:按不同的业务领域来分类。在企业中的各级管理层次中,都可能有市场营销、财务、生产、人事、行政及其他各类管理人员。3、管理者的角色根据亨利·明茨伯格的研究,管理者扮演着十种角色,这十种角色可被归入三大类,即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和决策角色。(1)人际角色:直接产生自管理者的正式权力基础。管理者在处理与组织成员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时,他们就在扮演着人际角色。包括:代表人角色、领导者角色、联络者角色。(2)信息角色:接受、收集和传播信息。包括监听者、传播者和发言人。(3)决策角色:作出抉择的活动。包括四种决策制定角色,即企业家、干扰对付者、资源分配者和谈判者。4、管理者的技能①技术技能。指熟悉和精通某种特定专业领域的知识。技术技能对基层管理者尤为重要,成为业务内行是作为有效的管理者的前提条件,指导下属并回答有关具体问题。②人际技能。有时称为人际关系技能,与组织内外上下左右打交道的能力。包括:A联络处理和协调组织内外人际关系的能力;B激励和诱导组织内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的能力;C正确的指导和指挥组织成员开展工作的能力。这项技能不仅要求管理人员要善解人意,而且能创造一种使下级感到安全并能自由发表意见的氛围。③概念技能。对事物的洞察、分析、判断、抽象和概括的能力。运用这种技能管理者必须能够将组织看作一个整体,理解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想象组织如何适应它所处的广泛的环境。尤其对于高层管理者来说,这种技能是非常重要的。不同层次管理者对几种管理技能的重要程度不同:高层管理人员

中层管理人员

基层管理人员

不同层次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管理技能概念技能人际关系技能技术技能管理层次与管理技能

高层管理人员

中层管理人员

基层管理人员

人际技能

概念技能

技术技能5、管理者的素质

管理者的素质:是指管理者的与管理相关的内在基本属性与质量。管理者的素质主要表现为品德、知识、能力与身心条件。

(1)管理者的基本素质(见表)(2)管理者的专业素质(3)管理者的特质性素质管理者的基本素质基本素质含义内容政治与文化素质指管理者的政治思想修养水平和文化基础政治坚定性、敏感性;事业心、责任感;思想境界与品德情操;基本业务素质指管理者在所从事工作领域内的知识与能力一般业务素质和专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指管理者本人的身体状况与心理条件健康的身体;坚强的意志;开朗、乐观的性格;广泛而健康的兴趣等管理者的专业素质对管理的专注和热情管理知识管理者的特质性素质第二节管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一、管理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阶段早期的管理思想(18世纪以前)管理思想的萌芽阶段(从18世纪到19世纪末)古典管理理论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新古典管理理论阶段(从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现代管理理论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管理实践和管理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如作为古代文明古国的埃及和巴比伦。著名的埃及金字塔,平均每座要动用230万块石料,10多万劳动力,建筑工期在20年以上,而且采用金字塔式的管理机构。古代欧洲的希腊和罗马帝国,曾经是奴隶制高度发达的国家,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管理思想。公元前370年,希腊学者色诺芬曾提出过制鞋生产流水化作业的设想。古罗马帝国最早采用职能式的组织形式并建立了分级管理的中央集权等级制度。15世纪,意大利著名思想家马基埃维利(MachiavelliNiccolo)在他的著作《君主论》中,最早提出了有关领导行为和素质的理论。

二、管理思想的萌芽阶段亚当·斯密(AdamSmith1723—1790)英国古典经济学家。1776年发表“国富论”,提出了劳动分工和“经济人”观点。劳动分工能提高效率经济人的观点认为社会利益是以个人利益为立足点的。这种观点正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的反映,后来成了整个西方管理的理论基础。

自从有了人类的活动,就有了管理活动。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总结,人们对管理活动有了初步的认识和见解,形成了一些朴素、零散的管理思想。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一些人又对管理思想加以提炼和概括,找出管理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并将其作为一种假设,在实践中加以检验,从而形成了管理理论。三、古典管理理论阶段泰勒的科学管理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一)泰勒的科学管理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FrederickWinslowTaylor,1856-1915)1875年泰罗在恩特普利斯液压机厂做学徒,之后到费城米德维尔钢铁公司做机械工。泰勒表现突出,很快由一般工人被提拔为车间管理员、技师、工长、维修工厂制图部主任、总工程师。1901年以后泰勒无偿做咨询工作,宣传科学管理,他于1906年担任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的主席,1915年病逝。泰罗去世后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泰勒既有从事科学研究和发明的才能,又有从事社会活动和领导工作的才能。他在管理方面的主要著作有:《计件工资制》、《车间管理》、《科学管理原理》等。他认为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1911年,他的代表作《科学管理原理》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管理科学的形成。1、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①科学管理的目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②实现科学管理的关键是转变工人和雇主之间的对立。③泰勒对于劳动工人沿用了“经济人”假设。④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本手段是采用科学的工作方法,并通过标准化加以体现。⑤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泰罗提出了科学管理的四项原则,即:研究工人的工作,以科学的操作方法代替传统经验的方法;认真挑选工人,并对其进行科学操作方法的培训;与工人亲密协作,一切工作都按科学的原则进行;管理者和工人共同来承担工作和责任。这些原则是管理者工作的指导。2、科学管理的内容①工作定额。②能力与工作相适应。③标准化。④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⑤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⑥职能工长制。⑦例外原则。3、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评价首先,泰勒是以科学方法研究管理问题。其次,泰勒确立了管理工作的地位。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在19世纪的历史背景下,泰罗的研究工作还有许多不足。①泰勒的“经济人”假设是一个重大缺陷。②科学管理从技术角度研究管理,忽视了人群的社会特征。③泰勒的管理理论偏重于研究具体作业的效率问题,而没有研究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如何经营和管理。(二)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法约尔(1841—1925),法国人,长期担任一家大型矿业公司的总经理。他是一位概括和阐述一般管理理论的先驱者,被后人称为“管理过程理论之父”。1916年,法约尔发表了《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一书。亨利•法约尔的管理思想对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影响重大,被称为“现代经营管理之父”。1、法约尔的管理思想①对管理的认识。法约尔首次把经营和管理相区别,对管理的概念进行了深入探讨。他认为经营是指导企业向正确方向发展的一项工作,经营包括技术、商业、财务、安全、会计和管理等六项活动。而管理处于核心地位。②管理的职能。法约尔是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他重视管理工作的过程,并按工作环节构建起管理工作的框架,他指出“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2、法约尔的主要贡献(1)最早提出管理的五要素即五职能: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2)系统地总结了企业管理的14项原则。3、法约尔的管理思想评价首先,法约尔与泰罗的管理理论互为补充。其次,法约尔在普遍意义上对管理进行了研究。再次,法约尔的管理思想使管理成为一门内容比较全面的学科,对社会普及管理教育起到了积极作用。当然,法约尔的理论也有不足,这些不足主要反映在他的管理过程和原则的刚性较强,缺乏对人性的深人研究,忽视定量方法的使用等。(三)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马克斯•韦伯(MaxWeber,1864-1920)生于德国爱尔福特,1903年创办《社会科学和社会政策文库》杂志,1905年出版《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1910参加首届德国社会学会并开始写《经济与社会》,他曾是魏玛宪法起草委员会顾问,1920年因患肺炎逝世。韦伯的主要著作还有《一般经济史》、《社会和经济组织的理论》、《社会经济论文集》等。韦伯在《社会和经济组织理论》一书中提出的理想行政组织体系理论影响深远,由此他被人们称为“组织理论之父”。1、韦伯对管理理论的贡献韦伯认为权力是一切组织存在的基础。权力分为三种类型:传统权力(traditionalauthority)基于先例和惯例,以对传统文化的信仰和尊重为基础,具有世袭性、封建性和绝对性的特点。超凡权力(charismaticauthority)以人迷信和个人崇拜为基础,表现为对英雄和模范的崇拜,权力经奋斗而来。具有绝对权力,不受约束。法定权力(legalauthority)基于合理合法的规章制度,组织的成员都受规章制度的约束。只有法定权力才是最理想的权力,以此建立的组织被称为官僚组织或科层组织。

*所谓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是指通过职务或职位而不是通过个人或世袭地位来管理,他所讲的“理想的”并不是指最合乎需要的,而是指现代社会最有效和合理的组织形式。

行政组织体系的构造思想有以下主要内容:①根据组织目标和管理任务,按劳动分工原则对工作进行分解,形成一定的职位体系,并对每个职位的权力和责任做出明确的规定。②在组织内部按照职位、职权制定等级,自上而下地建立一种指挥系统。③组织内部活动按照相关法律、规章制度进行,以保证组织活动的连续性;管理中的命令、决定和规章以文件形式下达,并以档案形式保管。④组织内人员是被任命,而非选举产生的;任用人员按职位要求进行,任职人员需要经过考试或获得相应的专业资格;组织对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以提高组织人员的专业水平;任职人员不是组织的所有者,固定的薪金是他们的收人来源;任职人员可以被奖惩或根据其工作表现进行升迁。⑤组织关系非人格化,人与人之间是工作的关系;任职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组织的工作规范和纪律,不得滥用职权。2、韦伯管理理论的特点组织形式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必然产物,韦伯的行政组织体系在精确性、稳定性、纪律性和可靠性方面具有优越性,它被证明是与工业社会相适应的一种组织形式。韦伯理论的另一个重要之处在于行政组织体系为管理活动提供了组织保证。韦伯理论的主要不足在于行政组织体系是一种理想化的体系,这种体系没有考虑组织结构中的断层、机能障碍和诸多影响组织结构的要素;韦伯的分析针对正式组织,但对确实存在的非正式组织并未涉及;行政组织体系在效率问题上存在矛盾性,在理想运转状态下行政组织体系是高效的,但实际上组织内部的意见、观点和利益的不一致时将导致组织效率下降。古典管理理论总结:优点:相对于过去的传统管理来说,古典管理理论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使生产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促进了社会的飞速发展。缺点:过于强调生产效率的提高,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工人思想感情和人际交往的需要,导致了工人不满情绪的出现。重物质,轻精神!四、新古典管理理论阶段(一)霍桑试验霍桑试验(Hawthornestudies)是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在西方电器公司的霍桑电话机工厂中进行的,由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梅奥(EltonMayo)主持。这项试验最初的目的是研究生产相关因素对劳动效率的影响,历时8年,分四个阶段进行。第二阶段:1924~1927:工场照明试验结论:工作条件的好坏与劳动生产率没有直接关系。第二阶段:1927~1928:继电器装配室试验试验条件:改进材料供应的方法、增加工间休息、供应午餐和茶点、缩短工作时间、实行团体计件工资制等。在工作中大家可以相互自由交谈。梅奥参与研究发现:监督和指导方式的改善能促使工人改变工作态度、增加产量,于是在梅奥的指导下开始了后面的试验。第三阶段:1928~1931:谈话试验(访谈调查)第四阶段:1931~1932:接线板工作室试验发现:正式组织中存在非正式组织1933年,梅奥出版了《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对实验进行了总结,并阐述了人际关系学说。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2、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3、生产效率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和他与周围人的关系。这三条结论构成了早期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二)“行为科学”的早期理论:

人群关系论代表人物:梅奥,梅奥在霍桑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观点:企业的职工是社会人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关键企业中实际存在一个“非正式组织”企业应采用新型的领导方法企业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有重大的区别,在“正式组织”中以效率的逻辑为重要标准,而在“非正式组织”中则以情感的逻辑为重要标准。“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相互依存,对生产效率的提高有很大的影响。人际关系学说的出现,开辟了管理理论研究的新领域,纠正了古典管理理论忽视人的因素的不足。同时,人际关系学说也为以后行为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新古典(行为)管理理论总结:优点:相对于古典管理理论来说,行为管理理论注重工人思想感情和人际交往的需求,又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更加有利于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工人的满意度也得到提高。缺点:过于强调工人的心里需求,往往忽视了物质需求方面的满足,忽视了组织规章制度的建设。轻物质,重精神五、现代管理理论阶段二战以后,管理思想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形成了众多的流派,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孔茨称之为“管理理论的丛林”。所谓的“学派”,主要指从什么角度或方面,运用什么样的理论去研究管理问题。

(一)行为科学学派(二)管理科学学派(三)决策理论学派(四)权变理论学派以人际关系学说(或人群关系学说)为主要内容,从20世纪30年代梅奥的霍桑试验开始,到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讨论会上第一次提出行为科学的概念止。在1953年美国福特基金会召开的各大学科学家参加的会议上,正式定名为行为科学,是为行为科学研究时期。行为科学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行为科学是指包括类似运用自然科学的实验和观察方法,研究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的行为的科学。已经公认的行为科学的学科有心理学、社会学、社会人类学等等。狭义的行为科学是指有关对工作环境中个人和群体的行为的一门综合性学科。进入60年代,为了避免同广义的行为科学相混淆,出现了组织行为学这一名称,专指管理学中行为科学。目前组织行为学从它研究的对象和涉及的范围来看,可分成三个层次,即个体行为、团体行为和组织行为。

A、个体行为理论(主要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

1.有关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方面的理论,可分为三类:

a.内容型激励理论,包括需要层次论、双因素理论、成就激励理论等。b.过程型激励理论,包括期望理论、公平理论等。c.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包括强化理论、归因理论等。

2.有关企业中的人性理论。主要包括X——Y理论、不成熟——成熟理论。

B、团体行为理论

正式团体和非正式团体,松散团体、合作团体和集体团体等。主要是研究团体发展动向的各种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关系。如:团体的目标、团体的结构、团体的规模、团体的规范心脏信息沟通和团体意见冲突理论等。

C、组织行为理论

主要包括领导理论和组织变革、组织发展理论。领导理论又包括三大类,即领导性格理论、领导行为理论和领导权变理论等。(一)行为科学学派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2、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3、X、Y、Z理论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两个基本论点:一是人是有需要的动物另一个是人的需要都有轻重层次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2、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保健因素:当这类因素低于一定水平时,会引起不满;当这类因素得到改善时,职工的不满会消除,但对职工起不到激励作用。激励因素:这类因素具备时,可以起到明显的激励作用;当这类因素不具备时,不会引起不满。如何对待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3、X、Y、Z理论这种激励理论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心理学教授麦格雷戈1960年在所著《企业中人的方面》一书中提出来的。X理论是麦格雷戈对把人的工作动机视为获得经济报酬的“实利人”的人性假设理论的命名。⑴X理论的主要观点人类本性懒惰,厌恶工作,尽可能逃避;绝大多数人没有雄心壮志,怕负责任,宁可被领导;多数人必须用强制办法乃至惩罚、威胁,使他们为达到组织目标而努力;激励只在生理和安全需要层次上起作用;绝大多数人只有极少的创造力。因此企业管理的唯一激励办法,就是以经济报酬来激励生产,只要增加金钱奖励,便能取得更高的产量。所以这种理论特别重视满足职工生理及安全的需要,同时也很重视惩罚,认为惩罚是最有效的管理工具。

麦格雷戈是以批评的态度对待X理论的,指出:传统的管理理论脱离现代化的政治、社会与经济来看人,是极为片面的。这种软硬兼施的管理办法,其后果是导致职工的敌视与反抗。他针对X理论的错误假设,提出了相反的Y理论。⑵Y理论的主要观点一般人本性不是厌恶工作,如果给予适当机会,人们喜欢工作,并渴望发挥其才能;多数人愿意对工作负责,寻求发挥能力的机会;能力的限制和惩罚不是使人去为组织目标而努力的唯一办法;激励在需要的各个层次上都起作用;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人类广泛具有的。因此,人是“自动人”。激励的办法是:扩大工作范围;尽可能把职工工作安排得富有意义,并具挑战性;工作之后引起自豪,满足其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使职工达到自己激励。只要启发内因,实行自我控制和自我指导,在条件适合的情况下就能实现组织目标与个人需要统一起来的最理想状态。对比:X理论把人的行为视为机器,需要外力作用才能产生;Y理论把人视为一个有机的系统,其行为不但受外力影响,而且也受内力影响。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⑶超Y理论这是1970年由美国管理心理学家约翰·莫尔斯(J.J.Morse)和杰伊·洛希(J.W.Lorscn)根据“复杂人”的假定,提出的一种新的管理理论。它主要见于1970年《哈佛商业评论》杂志上发表的《超Y理论》一文和1974年出版的《组织及其他成员:权变法》一书中。超Y理论认为,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普遍适用的最佳的管理方式,必须根据组织内外环境自变量和管理思想及管理技术等因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灵活地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管理方式要适合于工作性质、成员素质等。超Y理论是在对X理论和Y理论进行实验分析比较后,提出一种既结合X理论和Y理论,又不同于是X理论和Y理论,是一种主张权宜应变的经营管理理论。实质上是要求将工作、组织、个人、环境等因素作最佳的配合。⑷Z理论的主要内容由美国日裔学者威廉·大内(一译乌契,WilliamOuchi)在1981年出版的《Z理论》一书中提出来的,其研究的内容为人与企业、人与工作的关系。威廉·大内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企业管理硕士,在芝加哥大学获企业管理博士学位。他从1973年开始专问研究日本企业管理,经过调查比较日美两国管理的经验,提出Z理论。在Z理论的研究过程中,大内选择了日、美两国的一些典型企业进行研究。这些企业都在本国及对方国家中设有子公司或工厂,采取不同类型的管理方式。大内的研究表明,日本的经营管理方式一般较美国的效率更高,这与2O世纪7O年代后期起日本经济咄咄逼人的气势是吻合的。因此提出,美国的企业应该结合本国的特点,向日本企业管理方式学习,形成自己的管理方式。他把这种管理方式归结为Z型管理方式,并对这种方式进行了理论上的概括,称为“Z理论”。该书在出版后立即得到了广泛重视,成为80年代初研究管理问题的名著之一(《Z理论》一书与《成功之路》、《日本和管理艺术》、《公司文化》一起被称为美国管理“四重奏”,其中《日本的管理艺术》作者之一帕期卡尔曾与大内一起研究日本的管理)。Z理论认为,一切企业的成功都离不开信任、敏感与亲密,因此主张以坦白、开放、沟通作为基本原则来实行“民主管理”。Z理论主要观点:企业对职工的雇佣应是长期的而不是短期的,上下结合制定决策,鼓励职工参与企业的管理工作,实行个人负责制,上下级之间的关系要融洽,对职工要进行知识全面的培训,使职工有多方面的经营,准备评价与稳步提拔,控制机制要较为含蓄而不正规,但检测手段要正规。(二)管理科学学派主张力求减少决策中的个人艺术成分,建立一套决策程序和数学模型来增加决策的科学性。特点:各项活动都以经济效果好坏作为评价标准使衡量各项活动效果的标准定量化依靠电子计算机进行管理强调使用先进的科学理论和管理方法管理科学学派又称数理学派或运筹学派。这一学派是二战之后在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学者伯法(E.SBuffa),其代表作为《现代生产管理》。管理科学学派的特点主要是运用各种数学方法对管理进行定量分析。该学派认为管理可以通过制定和运用数学模型与程序来实现。管理的计划、组织、控制和决策等几个方面都可以用数学符号和公式进行合乎逻辑的计算和分析,求出最优的解决方案。该学派提出的方法和观点大大增加了决策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在某些领域避免了定性决策的含糊性和随意性,意义十分重大。

(三)决策理论学派决策理论学派是从社会系统学派中发展而来的,该学派突出了社会系统中的决策地位,并吸收了行为科学、系统理论、运筹学和计算机科学的知识,于20世纪70年代成为一个独立管理学派。代表人物:西蒙主要观点:管理就是决策决策分为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美)赫伯特·西蒙是决策理论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1943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毕业后在芝加哥大学、伯利克大学和伊利诺伊工业学院任教。1949年后一直在卡内基—梅隆大学任教,长期讲授计算机科学和心理学课程,在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经济学、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等方面都有较深的造诣。1978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曾数次来中国访问讲学。西蒙认为,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他还对决策过程、决策准则、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组织机构的建立与决策过程的联系等作了分析,他的代表作是1960年出版的《管理决策新科学》。西蒙认为管理的本质是决策,管理中的其他工作都是围绕决策这个核心来展开的。决策的过程包括四个主要阶段:①收集情报资料,为制定决策找出依据;②分析、设计和制定可能的行动方案;③根据决策标准、当前情况和对未来的预测,从已制定的方案中选择一个方案;④对已选择的方案及其实施进行评价。西蒙提出在制定决策中,用满意准则代替最优化准则。西蒙把决策问题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四)权变理论学派权变理论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形成的一种较新的管理思想学派。权变理论学派认为,在企业管理中没有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因为环境是复杂而多变的,管理方式或方法应该随着情况的不同而改变。权变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1.英国学者伯恩斯和斯托克。他们最早运用权变思想来研究管理问题,并合著了《革新的管理》一书。2.美国学者劳伦斯和洛希。1967年两人合写《组织和环境》一书,论述了外部环境和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3.美国学者卢桑斯。主要著作有。《权变管理理论:走出丛林的道路》、《管理导论:一种权变学说》。管理学界一般认为,卢桑斯的“如果——就要”关系理论是权变理论的思想基础。卢桑斯将现存的管理理论划分为四种学派,即:过程学派、计量学派(或称管理科学学派)、行为学派和系统学派。他将自己的理论视为是对上述理论的发展。他的管理理论重点突出了将管理与环境妥善结合起来,并使管理理论更贴近管理实践。

4.英国女管理学家伍德沃德。她的主要著作有:《经营管理和工艺技术》、《工业组织:理论和实践》、《工业组织:行为和控制》。5.莫尔斯和洛希,主要著作有《超Y理论》、《组织及其成员:权变方式》,6.菲德勒。主要著作有《领导游戏:使人适合情况》,7.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主要著作有《组织与管理:系统观点与权变理论》等。权变理论学派目前的影响很大,许多管理学派及实际管理人员不仅接受了权变理论学派的思想,而且在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中积极地采用权变的管理思想及方法,如领导的权变理论、组织理论中的弹性组织原则等。

主要观点:组织和组织成员的行为是复杂的,加上环境的复杂性和不断地变化,使得普遍适用的有效管理方法实质上是不可能存在的。任何理论和方法都不见得绝对的有效,也不见得绝对的无效,采用哪种理论和方法,要视组织的实际情况和所处的环境而定。

六、管理理论新发展(一)企业战略企业战略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是有关企业长远和企业全局发展的谋划和策略。战略管理就是根据对企业经营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分析,确定企业总的经营宗旨和经营目标,并且制定一种或集中有效的战略,使企业达到经营宗旨和经营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管理决策和行动。(二)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管理科学理论丛林中分化出来的一个新理论。企业文化理论发源于美国,而企业文化的实践却首先在日本得到较快的发展。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由三部分组成:1、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呈观念形态的价值观、理想和信仰等。

2、制度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中间层,是把企业精神和物质文化二者联系起来,使企业文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行为准则。

3、物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外围层,是呈物质形态的产品设计、产品质量、厂容厂貌、员工服饰等,它是企业文化外在形象的具体体现。外围层物质文化中间层制度文化核心层企业精神现代企业发展到企业文化阶段已达到了顶峰。

企业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通过员工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的高度统一,通过企业独特的管理制度体系和行为规范的确立,使企业的管理效率得以提高,使企业得以迅速发展。(三)学习型组织1990年,美国麻省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的彼得·圣吉教授出版了他的享誉世界之作:《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轰动管理界。彼得·圣吉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技能:

(1)系统思考;是学习型组织的核心。企业与人类社会都是一种“系统”,是由一系列微妙的、彼此息息相关的因素所构成的有机整体。

一要系统的观点;二要动态的观点。(2)超越自我;不断深入并加深个人的真正愿望,全心投入、锲而不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