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1课件_第1页
休闲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1课件_第2页
休闲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1课件_第3页
休闲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1课件_第4页
休闲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1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休闲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主讲:刘海春请大家回答你想休闲吗?你会休闲吗?你认为休闲的本质是什么?休闲需要教育吗?休闲教育有何意义?休闲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休闲教育与社会和谐的关系?休闲与休闲教育是当今社会的价值追求绪论(一)休闲时代的临近1995年5月:实行每周5天工作制,城市居民人均闲暇时间4小时/天1999年:实施“五一”、“十一”、春节三个长假日,闲暇时间114天/年2008年:开始改革“黄金周”,把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列为国家法定节日,法定的节假日总天数又增加了1天,同时还推行带薪休假的制度。在2008年的“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大学副校长姒健敏建议,有必要在劳动法的框架下,建立起按劳动种类分类、按劳动内容分层、按劳动需要分时段、全国统一的6小时工作制。

西方未来学家预测:到2015年前后发达国家将全面进入“休闲社会”,发展中国家也将紧随其后。(二)休闲是全面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小康社会的内容主要:第一,基本物质保障,包括丰衣、足食,满足住房、交通等基本需要;第二,自由时间,主要是闲暇、休养生息的时间;第三,精神与文化发展。(三)休闲教育是当今社会的价值追求

闲暇时间是休闲教育的载体,闲暇时间的增加为休闲教育提供了更充分的条件。我国休闲教育命题的提出,最根本的推动力是闲暇时间的增多以及人本价值的回归。一、何谓休闲和休闲教育(一)关于休闲1.休闲的文献综述第一阶段:休闲学的提出(19世纪中—20世纪初)。马克思:指出自由时间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过渡到“自由王国”的根本条件罗素:运用闲暇的能力是检验人类文明的最后手段凡勃伦:在《有闲阶级论》中提出休闲在社会经济中的影响。美国休闲学的诞生标志:1899凡勃伦出版《有闲阶级论》。1955年:荷兰著名学者约翰·赫伊津哈发表《游戏的人》(HomoLudens),休闲学研究领域的经典著作。1962年:葛拉齐亚在《关于时间、工作与休闲》指出,休闲是一种难得的使人崇高与成功的理想状态。1963年:J.皮普尔的《休闲:文化的基础》充分阐释了休闲作为文化基础的价值和意义。20世纪后:休闲研究范围、理论方面取得长足进步。第三阶段:休闲中心论提出,休闲科学形成(20世纪60年代、70年代)。1966年:美国学者查里斯·布莱特比尔提出了现代教育应以休闲为中心的理念,出版《休闲的挑战》和《以休闲为中心的教育》。1967年:国际社会学决定成立休闲研究委员会。1968年:成立国际休闲研究中心。1970年:联合国通过《休闲宪章》。70年代后:许多自然科学相继进入休闲研究领域,催生出一个新的休闲研究领域——休闲科学。我国休闲研究起步相当晚,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著名学者于光远先生及马惠娣女士等人推动了休闲的跨学科研究。1995年在于光远先生的倡导下,成立了北京六合休闲文化研究策划中心,接着又相继成立了中国文化研究所休闲文化研究中心、中国艺术研究院休闲研究中心、中国软科学研究会休闲研究专业委员会等学术机构;《自然辩证法研究》杂志社也多次主办休闲学术研讨会,对推动我国的休闲研究发挥了积极作用。1992年,王雅林、董鸿扬主编了《闲暇社会学》,在研究思路上主要借鉴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方法,但仅是限于社会学角度。

2000年,马惠娣组织翻译的“西方休闲研究译丛”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标志着休闲学正式传入我国。“西方休闲研究译丛”由5本书组成:《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托马斯·古德尔,杰弗瑞·戈比)、《21世纪的休闲与休闲服务》(杰弗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闲》(杰弗瑞·戈比)、《走向自由——休闲社会学新论》(约翰·凯利)、《女性休闲——女性主义的角度》(卡拉·亨德森等)。这套译丛从不同视角、不同侧面研究和探讨了休闲理论和休闲实践问题,并且系统地介绍了北美休闲哲学、休闲文化学、休闲经济学、休闲社会学,为我国的休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2008年马惠娣与于光远先生合著出版《于光远马惠娣十年对话:关于休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2008年8月,马惠娣组织翻译的第二套“西方休闲研究译丛”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同样由5本书组成:《休闲教育的当代价值》、《休闲与生活满意度》、《劳动、社会与文化》、《走向21世纪中叶的休闲与休闲服务》、《美国人生活时间分配的调查与反思》(后两本暂未出版)这套译丛从不同学科、视角、层面、方法做了多方面的探索。目前我国休闲研究的四大特点

一是分散化,多学科关注,以个体研究为主,研究团队匮乏,尚未形成一定理论体系和研究规模;二是初级化,大多只是介绍国外的研究成果,针对我国休闲的研究不多,休闲“西化”色彩较浓,而且对休闲现象描述多,理论提炼不足;三是功利化,对我国休闲的研究,应用休闲研究多、基础休闲研究少,尤其对国内休闲经济、休闲产业、休闲生活较为关注,对我国传统休闲资源重视不够;四是单一化,研究方法也较为单一,以定性的逻辑推理为主,实证的定量分析少。

2.休闲研究中相关概念及其内涵

闲暇时间:它特指人们在履行社会职责及各种生活时间支出后,由个人自由支配的时间,包括工作之外的时间、星期日及假日、各种假期、退休后的时间等。它是人们从事闲暇活动的载体,通常也称为自由支配时间或自由时间。2.休闲研究中相关概念及其内涵“自由时间”是马克思著作中的话语,在很长时间内这是中国学术思想的主要来源,而“闲暇”是大陆学者早期介绍的西欧学术著作时使用的话语,“休闲”则主要是来自港台地区翻译西方著作时使用的话语。另外,还有人用了“悠闲”一词,如《悠闲颂》(罗素)。

2.休闲研究中相关概念及其内涵“娱乐”(recreation)和“游戏”(play)在休闲研究中也是比较重要的概念,是休闲的重要形式之一。这两个词,均被认为是人的生命中应有的存在状态,对人的意义在于创造、发展个性、激发灵感、自由选择、表达人性之本真。还有美国心理学家奇克森特米哈伊(Csikszentmihalyi,M.)提出的“畅(Flow)”的概念与休闲有相通之处。“畅”是指在工作或休闲时产生的一种最佳体验,类似于马斯洛提出的“高峰体验”(Peakexperience),是人在进入自我实现状态时所感受到的一种极度兴奋的喜悦心情。2.休闲研究中相关概念及其内涵从“休闲”二字的字面来理解,“休”指“人倚木而休”,在《康熙字典》和《辞海》中被解释为“吉庆、欢乐”,在《诗商颂·长发》中释为“吉庆”、“美善”、“福禄”。“闲”,通常引申为范围,多指道德、法度,《论语·子张》:“大德不逾闲”;其次有限制、约束之意,《易·家人》:“闲有家”。因此,“休闲”一般指轻松自由悠闲的一种生活状态。人依木而休,使精神的休整和颐养活动得以充分的进行,使人与自然浑为一体,赋予生命以真善美,具有了价值意义。

2.休闲研究中相关概念及其内涵从文化渊源上来说,受老庄哲学和禅宗思维方式的影响,中国人对休闲的理解是“体静心闲”,以为宁静能容纳百川。中国人的休闲观其实就是一种“境界”,是一种与万物合一、消除了人我分别、内外分别的精神境界。中国人休闲主“静”(注重内省),重在向内发掘心灵世界,调适性情,追求心灵慰藉;而西方人却是主“动”(注重外在表现),重在向外张扬人的个性,缓张筋骨,追求感官刺激。2.休闲研究中相关概念及其内涵休闲:就是生命个体摆脱外界的束缚而处于一种自由状态下追求幸福满足、身心愉悦和自我发展的内心体验与行为方式的总和。从心理学的视角看,“休闲”与“畅”或“迷狂”的心灵体验有共同之处。良好的闲暇的内心态度和心理状态最大的特征就是“内心的自由”,就是“合法的、合目的的为所欲为”。(一)原始混沌型休闲我们从现代原始部落生活方式遗迹中也可以看出,在原始社会时期,劳动与休闲是混沌未分的,劳动中经常参杂娱乐的因素或环节,而休闲娱乐方式也往往是劳动生活内容的形式化和艺术化。虽然原始社会存在着原始艺术、神话、舞蹈、歌唱等艺术形式,但早期原始人的休闲方式正如被马克思称之为最初的动物式的本能的劳动方式一样,其休闲在很大程度上也体现为“动物式的本能”,并不真正是文化意义上的休闲。(一)原始混沌型休闲原始人人缺乏独立性和自我意识,人只能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因此,在原始社会上不可能存在有意识的休闲和选择性的休闲,只能说原始人的休闲,是人类本性的表现。总而言之,这个时期的休闲没有形成独立的社会形态,也没有形成休闲的自觉意识或概念。(二)传统依附型休闲传统依附型休闲,指休闲作为社会存在没有相对的独立性,只是劳动的从属和依附,它主要出现在阶级社会,经历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前期(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尤为突出)。传统依附型休闲的本质特征一是休闲仅仅是劳动的陪衬与依附。二是休闲只能是劳动的附庸。传统依附型休闲的本质特征有闲阶级的休闲。统治阶级正是依靠手中的特权,占有并享受劳动者的劳动成果,拥有大量的闲暇时间,成为有闲阶级。凡勃伦认为:“一切奢侈品和生活上的享受用品是属于有闲阶级的。”休闲属于统治阶级的专利品。劳动阶层的休闲。在私有制社会里,由于社会底层的广大劳动人民处于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本质上极其辛劳并饱偿苦难的,他们只能被迫为统治阶级劳动,休闲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种奢望,他们只能有一点时间用来恢复体力和维持劳动力的再生产。(三)现代独立型休闲现代独立型休闲,指休闲已经真正摆脱了对劳动的依附,它与劳动一样独立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两大组成部分,它主要出现在工业社会以后和信息社会前期。现代独立型休闲的特征

第一,休闲从社会的边缘逐步走向社会的中心。马克思、恩格斯就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的变化大大改变了人们的时间利用规则。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7页。现代独立型休闲的特征第二,休闲从属于少数人的专利逐步走向大众化。罗素说:“现代技术已经可能使有限的悠闲不成为特权阶级小小的特点,而是一种均等地分属于整个社会的权利。”[1][英]罗素著,李金波、蔡晓译:《悠闲颂》,中国工人出版社1993年版,第4页。(四)未来合一型休闲未来合一型休闲,指在未来社会,由于生产力的巨大推动,休闲与劳动这种壁垒森严的界线将被打破,无论从时间界线上、空间分布上,还是从功能和主观感受上看,两者之间都将呈现模糊性、交叉重叠性,出现休闲劳动化或劳动休闲化,两者融合为一。未来合一型休闲的主要特征其一,劳动在本质上模糊了和休闲的界限,呈“休闲化劳动”。其二,劳动和休闲一样,成为人们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

总之,休闲的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休闲与劳动之间关系的发展,两者从原始混沌统一到依附、分离再到新质基础上的统一,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螺旋式上升的辩证进程。劳动与休闲的统一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它表现在劳动的维度就是从异化劳动到自由自觉的活动的渐变;表现在休闲的维度就是从少数特权阶层享有休闲到普通劳动者从而社会所有的人都享有休闲的演进。(二)关于休闲教育1.休闲教育的文献综述①休闲教育的发展古希腊:柏拉图提出对闲暇人进行教育,谓之“自由教育”。这是休闲教育的萌芽状态。现代休闲学诞生的标志:美国学者凡勃伦1899年发表《有闲阶级论》。20世纪20年代:闲暇教育在美国迅速兴起,闲暇教育成了公共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了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种普遍的权利和要求。20世纪60年代:闲暇教育问题已成为不少发达国家的研究热点。1966年,美国伊利诺大学教授、闲暇教育专家查里斯·布赖特比尔提出了现代社会应以休闲为中心的教育理念。1974年:美国成立了第一届全国闲暇教育委员会,并每年举办一次全国闲暇教育会议。1984年9月:在法国巴黎召开的有关闲暇问题的世界性大会,标志着闲暇教育已成为全球性教育领域中的新课题。英文中对于休闲教育译法有以下几种:EducationforLeisure就是为休闲而实施的教育。把休闲作为一门教育的学科——传统的休闲活动,如体育、游戏、艺术、徒步横渡旷野的竞赛等。EducationthroughLeisure是把休闲作为一种教育的情景,通过休闲来进行教育。LeisureEducation多数用在学术性较强的研究文章中,它是上面两种休闲教育的总称,是一个宽泛的、抽象的概念。目前国内的休闲教育研究共同特点:1.在概念上,多用闲暇教育而少用休闲教育,因此,教育的宗旨多集中于引导人们如何合理利用闲暇时间,树立科学的闲暇价值观,学会休闲的技能、技巧,提高闲暇生活质量,促进个性及个体的发展。2.将闲暇教育视为提高充实人的精神境界的活动,是人类精神进化的必然结果。也有学者认为充实人的精神境界是对于成年人及退休者而言。3.对休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的探索,主要观点是通过活动组织和课程设置实施休闲教育。②相关论著查里斯·布赖特比尔:《休闲的挑战》、《以闲暇为中心的教育》颜妙佳:《许学生一个快乐学习的未来——兼论休闲教育在九年一贯课程之实施》J•曼蒂和L•奥杜姆:《闲暇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庞桂美:《闲暇教育论》刘海春:《生命与休闲教育》2.休闲教育的定义“休闲”在英文中相对应的词汇是“leisure”,它源于希腊语中的“schole”,意为休闲和教育,揭示休闲和教育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的必然联系,即休闲可以达到教育的目的。休闲教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休闲教育指对人们休闲生活方式的理念和方法进行引导,使人“成为人”的过程。休闲教育是为人们的休闲而实施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是引导人们如何去科学安排休闲生活、体验生命,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领悟生命的真正意义。

3.我国休闲教育现状(休闲的误区)误区之一:是把休闲仅仅当作休息、放松。误区之二:是把休闲等同于玩、娱乐、游手好闲甚至玩物丧志。误区之三:是把休闲当成纯金钱的消费。误区之四:是把休闲理解为浪费时间。以上四个误区说到底就是关于如何用“闲”的问题,其关键是不能把“闲”庸俗化、低俗化,也不能把“休闲”看成是有闲阶层独享的“权利”。总而言之,人们在休闲认识和休闲实践方面存在的这些误区,归根结底是因为我国社会缺少休闲教育,以时间存在的社会资源得不到很好的开发与利用,影响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4.多元化的现代休闲方式

一是“雅闲”,指文化精神层面的休闲生活方式,是一种高雅、有品位的休闲,其特点是超越性和发展性,最终指向精神的愉悦和自我的提升。二是“俗闲”,指一种大众化的休闲生活方式,能满足大众休闲心理的需要,是社会的主流休闲方式,其主要特点是娱乐性和闲适性。三是“恶闲”,指对社会、自然和自己产生不和谐的休闲生活方式,是一种极不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同时是反道德、反文明、反科学的,具有破坏性和自毁性等特点。5.休闲教育的意义休闲是完全个性化的,休闲的本质是自由。对休闲的认识与开发是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迈进的重要途径和标志:第一,休闲教育是个体生命与生活世界的需求。第二,休闲教育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客观要求。第三,休闲教育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二、马克思的休闲思想与人的发展(一)马克思休闲思想的文本解读●尽管西方学术传统主要来自古希腊,但自由时间的思想渊源却在更大程度上来自马克思。●在马克思著作的英文版中并没有直接出现“休闲”(leisure)一词,而是采用“自由时间”(free-time)。

●美国出版的《国际社会学科学百科全书》也已经给予确认,该书在“闲暇社会学”条目上非常清楚地写道:“能够预见到休闲在文明发展中的重要性的思想家是马克思。”

二、马克思的休闲思想与人的发展(一)马克思休闲思想的文本解读1.自由时间理论概述马克思说的自由时间,主要是针对资本家对工人剩余价值的最大限度剥削,限制了工人个人的自由时间的获得而提出的。

二、马克思的休闲思想与人的发展(一)马克思休闲思想的文本解读1.自由时间理论概述马克思说,自由时间,是“非劳动时间”,“不被生产劳动所吸收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是“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主要分闲暇时间和从事较高级活动的时间。闲暇时间是人们从事休闲娱乐和消遣享受活动的时间,而发展时间则是指受教育和从事科学、艺术、交往活动并最终使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时间。

1.自由时间理论概述马克思曾深刻地指出:“自由时间是不被生产劳动吸收的,而用于娱乐和休息从而为劳动者的自由活动和发展开辟广阔天地的余暇时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15页.)“是为全体社会成员本身发展所需要的时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81页.)1.自由时间理论概述“直接的劳动时间本身不可能像从资产阶级经济学的观点出发所看到的那样永远同自由时间处于抽象对立之中,这是不言而喻的。劳动不可能像傅立叶所希望的那样成为游戏。……自由时间——不论是闲暇时间还是从事较高级活动的时间——自然要把占有它的人变为另一主体,于是他作为这另一主体又加入直接生产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25-225页.)1.自由时间理论概述马克思说:资本“成了为社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创造条件的工具,使整个社会的劳动时间缩减到不断下降最低限度,从而为全体社会成员本身的发展腾出时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03页.)这里说的是,资本不断缩减劳动时间、创造自由时间的本性,为休闲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最终条件。1.自由时间理论概述马克思深刻地指出:“节约劳动时间等于增加自由时间,即增加使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而个人的充分发展又作为最大的生产力反作用于劳动生产力。从直接生产过程的角度来看,节约劳动时间可以看作生产固定资本,这种固定资本就是人本身。”(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P107-108)2.自由时间之休闲内涵在马克思著作的英文版中并没有直接出现“休闲”(leisure)一词,而是采用“自由时间”(free-time)。马惠娣研究证实,西方休闲学研究者通常将“自由时间”(free-time)等同于“休闲”(leisure)。

(二)马克思休闲思想与人的发展的关系1.自由时间的增加(休闲)是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必要条件2.自由时间的增加(休闲)是人类建立自由王国的根本条件3.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休闲教育的根本目标1.自由时间的增加(休闲)是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所有自由时间都是供自由发展的时间”,[1]有了自由时间,每个人分享人类文化成果、发展自由个性就有了保证。马克思曾这样描绘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个性得到自由发展,因此,并不是为了获得剩余劳动而缩减必要劳动时间,而是直接把社会必要劳动缩减到最低限度,那时,与此相适应,由于给所有的人腾出了时间和创造了手段,个人会在艺术、科学等等方面得到发展。”[2]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39页。[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18—219页。1.自由时间的增加(休闲)是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整个人类的发展,就其超出对人的自然存在直接需要的发展来说,无非是对这种自由时间的运用,并且整个人类发展的前提就是把这种自由时间的运用作为必要的基础。”[1]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16页。增加自由时间“即增加使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而个人的充分发展又作为最大的生产力反作用于劳动生产力。从直接生产过程的角度来看,节约劳动时间可以看作生产固定资本,这种固定资本就是人本身。”[1]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25页。2.自由时间的增加(休闲)是人类建立自由王国的根本条件马克思指出:“自由王国只是在由必需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因而按照事物的本性来讲,它存在于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马克思当时对心中的“自由王国”——未来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做了这样的描绘,“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建立“自由个性”。接着他说:“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1]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570页。三、休闲教育的目标与发展态势(一)休闲的功用价值(二)休闲教育的目标(三)休闲教育的发展态势(一)休闲的功用价值

1.个体价值休息放松休闲娱乐个人发展2.社会价值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经济功能(一)休闲的功用价值

1.个体价值一是休息放松。《说文解字》说:“休,息也,从人依木。”《五经文字》也说:“休,像人息木下。”明显强调了“休”的休息功能。放松乃休闲之始,人在劳动结束以后,人体的各种功能必须经过一段时间才能逐渐恢复到劳动前的状态。人们对休闲功能最原始的理解是体力上的休息放松与恢复。现在不少人“身闲”却无法“心闲”,导致亚健康的比例越来越高,结果出现“年轻时用命换钱,年老时却用钱换命”的可悲现象。现代意义上的休闲,要回归身体的本身,真正关注身体的健康,克服浮躁心理,消除矛盾情绪,保持恬静心态。(一)休闲的功用价值1.个体价值二是休闲娱乐。狭义的休闲娱乐,指单纯的娱乐功能,具有乐趣、轻松与消遣的特征,通过优雅舒适的物质生活、轻松愉快的各种业余精神生活,使人们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得到生理上和精神上的放松。娱乐性休闲是一个重要的情感放纵和补偿方式。广义的休闲娱乐则具有“寓教于乐”的价值,也就是说,休闲娱乐应该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其目的是通过休闲娱乐使人的感性把握能力与理性思考能力得到滋养与陶冶,使人形成对于生活的正确的审美态度,从中感受到生活的意义、丰富人生的内容并得到了精神上的极大满足。(一)休闲的功用价值1.个体价值三是个体发展。人在解决了基本生存需要之后,是把闲暇的生命时间用于积极地自身创造,开发自身智力、提升人格品位、促进个人发展,还是在颓废、堕落、不思进取、百无聊赖中打发时间,体现了不同的生命质量和生活意义。休闲能为个人发展提供广阔空间,使个体在生活选择和自我创造中获得充分的自主权,在休闲生活中个体可以依据其爱好和兴趣决定其学习、工作和生活,这对于发展个性,实现人的本质具有充分而现实的意义。(一)休闲的功用价值2.社会价值一是政治功能。柏拉图认为,不受现实生活烦扰的统治阶级,应该把所有闲暇时间用于沉思真、善、美等问题,使他们本身更加完美,从而巩固和加强其统治地位。柏拉图的这种政治性休闲思想,强调休闲是为巩固政治制度和统治阶级服务的,而不是为个体服务。休闲的政治功能就集中体现在休闲权上。自从休闲成为一种政治特权之后,人类争夺休闲权的斗争就一直没有停止过。马克思将休闲看作一种解放活动的观点本身就意味着休闲要通过斗争才能获得。经济发展和政治文明使得休闲走向现实,休闲也相应地由少数人的“专利”转为广大人民群众普遍拥有的权利。(一)休闲的功用价值2.社会价值一是文化功能。休闲作为社会文化现象,至少在三个层面展示出来。首先是器物层面,即可闻可见的自然或人化的物态。如蓝天流云、休闲服饰、休闲食品。其次是制度层面。即以体制法规为核心的社会状态,如双休日、带薪休假周等。第三是思想行为层次,即以社会个体密切相关的最为深刻的“蕴于内而行诸于外”的人生意识和生活方式,如当代人对缓冲、解脱和放松的普遍渴求,暂时性地挣脱都市钢筋混凝土的禁锢、回归大自然的旅游。休闲是文化创造的动力源。首先休闲能推动社会整体发展和科学文化创造。其次,休闲为各种科学、文化、艺术、观念交流和文化心理的交往提供了时间与空间。其三,休闲是一种社会文化的创造和再创造,关键是休闲为发展文化提供了重要的、也许是最根本的环境。休闲本身可以说也是一种文化。从文化角度看休闲,是指人在完成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后,为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而处于的一种文化创造、文化欣赏、文化建构的生命状态和行为方式。(一)休闲的功用价值2.社会价值一是经济功能。关于休闲的经济功能,人们对其认识有一个过程。在19世纪,大部分经济学家对休闲的经济功能持否定态度,休闲被认为有害于生产力的发展。甚至认为,休闲刺激消费,是放纵和浪费的根源,与必要的节约和资本积累相对立,阻碍资本生产过程的扩大,它的功能是反经济的。如今,休闲刺激消费,拉动经济的增长,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功能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休闲与社会发展,特别是与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们的收入和自由支配的时间就越富裕,闲暇的总量就越多。反过来,休闲的普及又会变成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经济领域已经形成了休闲产业。目前,休闲产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经济体系中的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休闲经济作为发达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正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三、休闲教育的目标与发展态势(一)休闲教育的目标1.培养人们科学的休闲观2.强化人们正确的休闲伦理3.培养人们良好的休闲技能与技巧4.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1.培养人们科学的休闲观首先,告诉人们休闲对于人来讲究竟意味着什么,休闲的本质是什么。其次,纠正人们对休闲的错误认识。再次,明确休闲具有层次性。纳什把休闲也分为几个层次,如图:2.强化人们正确的休闲伦理

休闲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它包含着价值取向。“自由时间是自由的、随意的时间,也是检验道德和伦理判断的基础。”[1]美国著名学者莫德墨•阿德勒说过,我们需要崇高的美德去工作,同样需要崇高的美德去休闲。

[1][美]托马斯·古德尔等,成素梅等译:《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62页。人们的休闲方式必须符合社会价值规范,人们的休闲行为选择必须负责任、符合社会道德伦理,做到“休而有节”、“休而有礼”。3.培养人们良好的休闲技能与技巧

“一个人的闲暇生活是令人感到振奋、充实,还是令人感到不满足、厌烦和空虚,在很大程度上不仅取决于他对闲暇问题的认识,而且还取决于他是否有能力充分利用闲暇去创造丰富多彩、令人满足的生活。”布赖特比尔指出,休闲教育意味着应当尽早地让人参与家庭、学校和社区中的休闲活动,帮助他们培养休闲技巧和休闲鉴赏力,以使人们越来越多的自由时间得到充分的利用。4.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休闲教育的本质应以自由为前提,增强对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促使人们的个体生活得到解放,从平庸生活中摆脱出来,从“社会压力体系”中解脱出来,展示本原角色和本原自我,尽情发挥自由的精神感知世界,成就自我、实现自我。这才能够真正体现休闲的理想。休闲教育不是以“谋生”为目的,而是以“乐生”为目的,休闲教育正由“在休闲中受教育”向“在休闲中享受生活”转变。4.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休闲教育是“成为人”的过程,休闲是一个人完成个人于社会发展任务的主要存在空间,是人的一生中一个持久、重要的展示自己价值的发展舞台。因为,在休闲时一个人是在一个几乎无限的序列中做出选择的。休闲有了正确的教育,休闲才不可能成为陷阱,闲暇时间也不会成为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时间,甚至成为从事酗酒、吸毒、赌博等犯罪活动的时间。最终,人才可能拥有生命的原本意义。(二)休闲教育的发展态势1.价值观更新:从工作中心到休闲旨归2.“谋生型休闲”:休闲教育的基础向度3.工作伦理:休闲教育的伦理限度(二)休闲教育的发展态势1.价值观更新:从工作中心到休闲旨归

休闲教育是以人们价值观的变化、观念的更新为前提。在古希腊人眼里,休闲的地位高于工作,休闲同教育、知识、美德、愉快和幸福是不可分离的,休闲是真、善、美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们认为工作是一种诅咒,没有尊严、没有价值,惟有音乐和冥想才是人类生活的最高境界;工作是人们脱离饥饿的手段,也是人们达到富裕的手段,当人们处在富裕阶段时,才会有美德、善良和独立。(二)休闲教育的发展态势1.价值观更新:从工作中心到休闲旨归

早期的希伯来人认为工作不仅是一种惩罚也是一种赎罪的方式;工作能够惩罚人也能使人重获新生。早期基督徒也相信工作是对原罪的惩罚,但是他们用“赎罪”的观念来修正原本完全否定工作的教义。工作被认为是一种赎罪的方法,人们通过工作身体及精神上的健康才能维持。

罗马时代以及公元的前几世纪,在西方的文化中,休闲的重要性仍是大于工作的。(二)休闲教育的发展态势1.价值观更新:从工作中心到休闲旨归

到16、17世纪文艺复兴及宗教改革后,人类社会对休闲与工作的看法开始有了自己的认识。在圣经新约中,圣保罗肯定了维持秩序所需的工作、公平的报酬和纪律的重要性,强调工作是规律生活的一部分,不亲自努力赚取食物是不公平的。马丁·路德认为工作不应只是为上帝服务,而是人人都应该负起的道德责任;他认为工作是神圣的,是服侍上帝的方法,能够将人类精力妥善地转化到物质世界中。卡尔文进一步引申了这个观念:工作是上帝的旨意,是上帝所最珍视的,只有无休无止地努力工作才能取悦上帝。(二)休闲教育的发展态势1.价值观更新:从工作中心到休闲旨归

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中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一种清教徒工作伦理,这种工作伦理要求人人恪尽职守,视工作为不容置疑、务必完成的义务,并以非人化的组织方式管理时间的运用。休闲反被认为是一个罪恶的诱惑。在新教工作伦理影响下,在西方许多国家以工作时间为生活轴心的观念相当普遍。劳动者的休闲被看作是为工作服务的,其目的是让劳动者在工作之余能有所放松,恢复体能,以便下一步能以比较旺盛的精力投入工作,从而实现比较高的工作效率。(二)休闲教育的发展态势1.价值观更新:从工作中心到休闲旨归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的价值伦理观在不断转换和演变。“为工作而生活”的传统价值观逐步被“为生活而工作”的新型价值观所取代,也就是说,休闲伦理将取代工作伦理成为人类社会新的价值伦理观。这种取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古希腊休闲思想的一种“回归”,但是这种“回归”不是一种简单的重复或恢复,而是否定之否定的超越。休闲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休闲观的教育,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休闲才是生活的目的,工作仅仅是手段;人类只有在休闲中才能不断完善自我,彻底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整个人类的发展,就其超出对人的自然存在直接需要的发展来说,无非是对这种自由时间的运用,并且整个人类发展的前提就是把这种自由时间的运用作为必要的基础。”[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7,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16页。2.“谋生型休闲”:休闲教育的基础向度休闲伦理将取代工作伦理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休闲伦理将取代工作伦理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但是,休闲教育要始终坚持的伦理限度就是必须以满足人们基本的物质生活为前提。马克思说过,忧心忡忡的穷人对最美的风景也无动于衷。这句话既说明了物质对精神的决定作用,也说明了人们对休闲的内涵的理解并由此而成的休闲教育在不同的物质生活条件下具有不同的表现形态。当前我国正处于这样的发展阶段,所以我国当前的休闲教育面临着双重的目标,即既要让已获得了休闲生活的人如何进入具有共产主义韵味式的“乐生型休闲”,又要让那些因失去劳动的机会或仍然处于艰辛的体力劳动者如何享有“谋生型休闲”。2.“谋生型休闲”:休闲教育的基础向度休闲教育必须充分开发和利用这种“以闲暇时间形态存在的社会资源”,把富余劳动者、失业者生活闲置时间转化为劳动素质和技能,转化为新的人力资源。这种以谋生为目的,利用人们的闲暇时间进行素质和技能训练,提高生存、就业能力的教育属于“谋生型”的休闲教育。

人类社会和人类的个体从来都是在生存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提升自己的生存质量的,所以以“谋生”为目的的休闲教育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