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鑫黔煤矿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评价报告书_第1页
黔西鑫黔煤矿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评价报告书_第2页
黔西鑫黔煤矿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评价报告书_第3页
黔西鑫黔煤矿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评价报告书_第4页
黔西鑫黔煤矿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评价报告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专心---专注---专业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黄平县重安镇强民铁矿15万t/a(新建)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云南省建筑材料科学研究设计院2014年6月建设项目基本情况建设项目名称及建设单位(1)项目名称:黄平县重安镇强民铁矿15万t/a(新建);(2)建设单位:黄平县重安镇强民铁矿;(3)建设规模:15万t/a;(4)建设地点:黄平县重安镇;(5)建设性质:新建;(6)服务年限:11a; (7)项目投资:总投资986.01万元。工程简况矿区位于黄平县南侧约17km,属黄平县重安镇所辖,有约3km简易公路与凯里-黄平县级公路相连接,直达矿区,交通方便。矿区地理坐标:东经107°54′00″-107°56′00″,北纬26°47′00″-26°48′00″本项目属于新建项目,开采矿种为铁矿,生产规模为15万t/a。矿山工程总投资986.01万元,吨矿投资65.73元。矿山采用露天+井下开采,本次评价仅针对露采进行,强民铁矿有2个矿体,即Ⅰ矿体、Ⅱ矿体。矿山露采部分保有资源量142.77万t,露采设计可采储量118.29万t。矿山采用露开采,开采规模为15万t/a,服务年限7.9a。在矿区中西部设置工业场地。本矿山主要采用自上而下分层式的开采方式,表土剥离和爆破后挖机开采,装载机装载,汽车运输,采下的矿岩由上而下,利用装载机装车,采用中深孔爆破,矿体间的开采顺序为:Ⅰ矿体→Ⅱ矿体。本项目的地面设施包括工业场地、露天采场、废土石堆场、表土堆场、附属系统(含连接道路)等,项目总占地22.87hm2,全为新增占地,占地未涉及基本农田;场地建设以及露采区域均不涉及搬迁户。矿山生活用水水源:来自矿区内的S1泉点,与居民点未出现任何饮水纠纷,项目取水量仅为3.25m3/d。生产用水水源:利用处理后的生活污水和采场积水复用,不足部分初步考虑由S1泉点补充和关门小溪取水。矿山生产运营期间用电进行供热,不设置供暖锅炉。矿山供电电源由当地10kV农网T接,用于安装动力线路及设施设备。矿山设计使用员工总数41人(工人30人,管理人员11人)。矿山设计年工作日300d,每日两班作业,矿山全员效率为5.68t/工。由于拟建项目是露天开采,除修筑部分场地设施外,采场前期工程量小,剥开土层即可按规模开采,预计建设工期为6个月。本项目环保总投资210.23万元,占项目建设总投资986.01万元的21.32%。通过污染物排放核算,项目建成后无污废水排放;大气污染物主要是露天开采剥离作业产生的扬尘、凿岩、装运作业产生的扬尘,储矿场、排渣场产生的粉尘等,同时运输车辆还将产生一定量扬尘;主要噪声有运输设备产生的噪声、采掘设备噪声、工业场地水处理站泵类及机修设备将产生一定噪声;主要固体废物有剥离废土石、生活垃圾、采场积水处理底泥、生活污水处理站产生的污泥等。环境质量现状生态环境评价区属低中山地区,土壤主要为黄壤、石灰土等,其中以黄壤居多,为中度水土流失区。红壤、红黄壤等,其中以红黄壤居多,为轻度水土流失区。在整个生态系统中,草地植被和林地植被面积比例最大,目前农业生态系统基本稳定,环境质量整体较好。根据《黄平县重安镇强民铁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评价区内未见现状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现状地质灾害不甚发育。地表水项目运营期间污废水做到零排放,全部复用于生产不外排,为评价项目所在地周边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环评提出在矿区西侧边界外的关门小溪~皎沙小河设置了4个监测断面,W4断面COD、BOD5超标,其余各断面各监测因子单因子指数均小于1,除W4断面超标外各个断面水质能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地下水评价区域地下水执行GB/T14848-93《地下水质量标准》中Ⅲ类标准,根据矿区地下水流向、环境地质图和现场调查,评价选取评价范围内三处具有代表性的泉点进行采样分析,监测的3个泉点各项指标除总大肠菌群超标外,其余指标均能满足《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标准。环境空气评价区环境空气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二级标准。本评价在老龙塘和新庄居民点共设置了2个环境空气监测点,监测结果表明,各采样点监测值均未超标,本地区环境空气质量良好。声环境项目所在地区声环境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标准,项目建成后,对声环境有所影响的区域主要为工业场地、露天采场运输道路,本次评价共布设了7个监测点位对区域内声环境现状进行监测,各监测点声环境现状监测值均未超标,区域声环境现状良好。环境影响预测及评价生态环境影响分析项目的建设将使区域自然体系的生物量减少,根据类比分析,现状平均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约为296.34g/(m2·a),随着项目开发建设,矿区内植被生产能力降低,参照同类型矿山,植被生产力降低受采矿影响的调查结果分析,矿山达产后,由于对植被的占用与损坏使植被生产能力减少到290.04g/(m2·a),比现状生产力减少6.30g/(m2·a),减少了2.13%。按减少的平均生产能力来看,减少量很小。项目建成后,加剧了人类对自然系统的干扰程度,这对于生态系统的阻抗稳定性说,是不利的,根据项目整个占地情况显示,项目建设占用和破坏土地面积较大,因此项目建设会对区域自然系统阻抗稳定性带来大的影响,但随着项目开采完毕后进行的生态恢复措施的实施会逐年减小。项目所在区域属低中山地貌,区内构造简单,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总体较好,地质环境条件较为简单,开采时会扰动地表,同时伴有采坑的产生,剥离废土石占地等,矿山建设对该区域地表形态和自然景观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造成局部区域的地表扰动、滑坡等。因此,项目的开发建设对评价区域内的地形地貌影响较大。建设项目施工对局部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对整个评价区域自然体系的稳定性造成一定影响。项目建设使矿区内局部区域植被铲除、动物迁徒、水土流失侵蚀度增加,使局部生物量减少,局部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的破坏。项目实施使区域内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下降,阻断区域内动植物信息交流,对保持区域生态环境稳定性造成一定影响。项目建设永久占地将改变局部区域内的用地功能,并改变原有生态环境。矿山建成后,局部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功能将发生变化,同时也将改变局部区域的土壤性质,一定范围内的自然生态环境也将受到破坏性影响。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本项目运营期污废水正常排放情况下全部回用,不外排,对周边地表水环境现状影响较小。在雨季矿山自身对用水需求较少而降雨又较多的情况下是难以做到完全复用,本项目周边岩溶洼地散布,雨季水量较大沉淀池不能满足储存需求时则不得不外排,自流将进入地下或进入撒拉河,一是将会污染地下水,二是造成水资源浪费,若管道引流增加了相应的建设运营成本,环评综合考虑在地面修建一座事故水池(350m3),用于储存雨季的采场积水。本项目采取严格的风险防范措施,正常和非正常情况下均能保证污废水全部复用不外排,因此不会对地表水环境产生影响。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本项目开采的矿体均位于最低侵蚀基准面以上,无需考虑地下水动储量和静储量的影响,矿山开采不会对含水层造成直接的影响,而是部分大气降水补给含水层以采坑积水的形式排出,此部分采坑积水又是以全部复用的形式用于生产,因此矿山开采对含水层的影响比较小。露天开采不会对泉点造成影响,因此不会造成居民饮水问题,暂不需要进行特殊保护,加强泉点观测即可。环境空气影响分析项目的大气污染主要是露天采场开采产生的粉尘、装运作业产生的粉尘,地面生产系统产生的扬尘,废石(表土)堆场大风干燥天气产生的扬尘以及公路运输产生的扬尘等,属于无组织排放,均会对环境空气造成一定影响。噪声环境影响分析矿山运营期间,露天采场主要噪声源为挖掘机、装载机、载重汽车,工业场地主要噪声源主要是水处理站的泵类以及机修车间噪声。各噪声源声值为65dB(A)~110dB(A);同时承担矿山运输的车辆将会产生一定的交通噪声。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营运期间固体废物主要包括:剥离废石(表土)、采场积水沉淀池底泥、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处理站污泥。废石(表土)堆场内。项目建设国家政策、规划符合性及选址可行性分析产业政策、环保政策及与规划的相容性(1)强民铁矿为新建项目,属于黑色金属矿山接替资源勘探开发类项目,为《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年修正)》中鼓励类项目,符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年修正)》。(2)根据现场调查及相关资料,本项目生态评价范围不位于自然保护区及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内,也无文物古迹、基本农田保护区等。因此,本项目的建设符合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技术政策。(3)强民铁矿为新建项目,生产规模为15万t/a,同时编制完成了储量核实报告,且已取得相关备案文件,项目建设符合《贵州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8-2015年)》中的要求。(4)本项目地面工程施工、矿山露天开采以及剥离土石堆放将会局部加重该地区的水土流失。因此,建设方委托中煤科工集团重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编制完成了《强民铁矿新建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目前已上报贵州省水利厅等待批复;业主应按照《水保方案》要求实施水土保持措施,则本项目的建设符合区域生态建设规划。选址可行性分析(1)工业场地选址合理性根据矿体的赋存条件、地形地质条件、当地运输条件,结合露采区域的开采布局,项目考虑在矿区中西部、两个露采场之间、Ⅰ号露采场北侧新建一处工业场地。项目所在地不属于城镇规划建设区;工业场地不位于冷水河自然保护区范围内;该工业场地位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类区,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标准;工业场地的选址符合当地环境功能区划。本项目污废水主要来自露采场采坑积水、生活污水以及场地冲刷水,环评提出污废水全部复用;工业场地位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类区;所在场址属农村地区,声环境执行2类标准。工业场地周边200m范围内未见集中居民点分布,矿山工业场地生产噪声、大气污染物排放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较小。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在采取农用地补偿措施、剥离表土的保护措施以及污废水全部复用措施后,工业场地选址是可行的。(2)废土石、表土堆场废土石堆场位于工业场地北侧,地处两个露采场之间的无矿地带,占地面积1.50hm2,可堆存约10.0万m3;表土堆场位于废土石堆场的上游,中间设置土袋隔断,避免表土和废土石混堆,占地面积0.25hm2,可堆存约1.5万m3。废土石堆场和表土堆场的容积均能够满足堆存需求。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在采取严格的防洪排洪措施、防止溃坝风险防范等措施后,堆场的选址基本可行,从另一方面而言,建设单位应做好采场的边采边复垦工作,尽快减少废土石堆存量来减少堆场的环境风险。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与总量控制资源综合利用(1)水资源利用:处理后的矿坑水和生产、生活用水优于井下消防洒水水质标准要求,评价要求矿坑水处理后用于露天采场、剥离表土石堆场等防尘洒水,以及场区道路防尘和工业场地绿化用水等,工业场地冲刷水及生活生产用水处理后复用于场区道路防尘、工业场地绿化用水、选矿生产补充水,复用率可达100%。(2)剥离土石利用:本项目露天采坑的生态恢复为边采边复垦,开采时台阶剥离产生的表层营养土,以及工作面剥离产生的基土及石用于回填采矿形成的采坑,特殊情况而导致不能及时回填时则临时堆存于废石(表土)堆场内,根据对强民铁矿附近村民以前零星挖掘后遗留堆存的剥离废石进行了浸出液鉴定结果可知,本项目产生的废石属于=1\*ROMANI类一般固体废物,可用于回填矿坑、筑路、造地等方面。清洁生产本项目为铁矿露天开采,矿井生产规模为15万t/a,清洁生产评价指标参考《清洁生产标准-铁矿采选业》(HJ/T294-2006),通过进一步提高矿山生产工艺与装备要求,最大限度提高全员劳动效率,不断优化制度化管理的环境,安全生产的责任制度,各工序/岗位的安全操作规程、特种设备定检的技术管理制度等,以及设制“紧急情况处理预案”后,总体来说,本项目在采取清洁生产改进措施后,能满足清洁生产水平要求。总量控制强民铁矿污废水全部复用不外排,因此不涉及水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同时矿山供热采用清洁能源,也不涉及大气总量控制指标。污染防治措施及技术可行性分析生态保护及生态恢复措施(1)生态保护措施采场四周种植3~5m宽植被带,减少视觉景观的破坏感受,保证生产期间视觉景观并且防风固沙;在开采期间,采场四周设置截排水沟,防治水土流失及雨水进入采坑内;运输道路两旁种植绿化带;剥离土石堆场四周设置截排水沟,防止雨水冲刷,造成滑坡等地质灾害,同时减少淋溶水量;剥离土石堆场内剥离土堆场及时进行临时植被恢复,进行土壤固定,防止冲刷流失,整个堆场实施逐段生态恢复;由于项目的建设会破坏林地植被,要求矿方进行异地植被恢复;堆场周围种植绿化带,防风固沙,美化景观;环评要求建设单位应与当地政府协议,实行本项目生态破坏的异地植被恢复,保证较大区域内生态系统的平衡。(2)生态恢复矿山生态恢复的核心是土地复垦和植被恢复,本矿露天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很大,为了遏制水土资源破坏,保护、恢复、补偿生态系统,保障水土资源持续利用,建设单位应编制生态环境保护计划,采取积极可靠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采用预防措施和治理措施相结合、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减至最低限度;环评要求项目严格按照《转发<关于加强生产建设项目土地复垦管理工作的通知>的通知》(黔国土资发[2007]23号)要求,进行土地复垦,矿山开采过程中采用“边开采边恢复”的措施,下一开采平台剥离的表土用于上一平台的复垦,首采台阶的剥离土石方临时堆放于采场边缘的排土场内暂存,随着复垦工作的陆续开展,将逐渐减少堆存。废水污染防治措施及水资源利用本项目为铁矿露天开采,环评提出在采场外围地势较低处设置采场积水沉淀池,采用加混凝剂简单沉淀处理,处理后的采场积水全部用于露天采场、剥离表土石堆场等防尘洒水,以及场区道路防尘和工业场地绿化用水等,不外排。各个台阶地势低洼处设置50m3的集水池,利用潜水泵将积水抽至外围沉淀池(450m3)处理,共设置2个沉淀池,同时为避免出现采坑积水外排,设置一座1000m3的事故池。本项目为铁矿露天开采,劳动定员人数少,且大部分员工为当地农民,食宿不在矿山,生活污水产生量相对较小,约为2.67m3/d,含SS、COD、BOD5、NH3-N等污染物,。露天采场较为分散,人员不集中,环评要求在各露天采场处设置旱厕用以收集粪便污水,并综合利用于当地农业生产,不外排。本项目采取严格的风险防范措施,正常和非正常情况下均能保证污废水全部复用不外排,因此不会对地表水环境产生影响。此外,评价要求在储矿场四周设置排水沟和沉淀池(50m3),将储装场地周边冲刷水收集后投加混凝剂进行沉淀处理后复用不外排,废土石、表土堆场拦挡坝底部设置150m3淋溶水池沉淀处理淋溶水并全部复用。可行,处理后水质符合资源化利用的要求,废水污染防治措施技术、经济可行。环境空气污染防治措施及可行性分析(1)露天采场:矿山开采过程中挖掘机、装载机作业以及运输汽车等设备产生的CO2、CO、NO2等燃油气体以及生产环节产生的扬尘对局部大气环境造成短时污染,由于矿山大气扩散条件好,不会形成高浓度污染气体,同时推广湿式作业,加强采场洒水降尘后有效地将大气污染控制在局部环境。(2)废石(表土)堆场:三处废石(表土)堆场均为山沟,地势较低,分别位于矿体附近附近。另外,该地区以阴雨天气为主,一年大部分时间表面废石含水大于6%,因此起尘的几率较小;在干燥少雨季节,对废石(表土)堆场采取喷雾洒水防尘的措施,可满足场界控制点TSP最大浓度不超过《《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1.0mg/m3的要求。(3)储装场地:储矿场位于工业场地东侧,占地面积0.20hm2,容量1000t,环评要求储装场地设置棚架,并在储矿场四周采取喷雾洒水防尘措施,场地地面硬化处理,加强储矿场周边绿化林带建设,此外,生产的矿石尽快洗选后外运,减少矿石的堆存,简化转运环节。(4)装卸系统:露天采场至地面储矿场运输、洗选后的矿石运输均采用汽车,转运装车时尽量降低装卸高度,装车点设置喷雾洒水防尘措施,有效降低转载和矿石装卸扬尘。(5)运输:矿石全部采用公路运输,本矿山运输公路主要为乡村公路和进场道路,目前进场道路未进行硬化,评价要求矿山进行硬化并在营运过程中加强管理维护,保证路况良好。运输汽车不应超载,应压平加盖蓬布,车厢应经常检查维修,途经居民集中居住区及其附近的路段还应限速行驶,在进场道路途径居民点两则种植乔木林带,不仅可以保护路基,还可以阻尘、滞尘,减轻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采取以上措施后,可有效降低本项目产生的扬尘,且技术、经济可行。噪声污染防治措施在加强降噪措施并加强绿化降噪等措施后,露天采场夜间不运行、工业场地机修间夜间不工作等情况下,露天采场和工业场地场界噪声预测值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2类标准要求。工业场地和采场周边200m范围内均无居民点分布,噪声影响小。矿山运输道路两侧内主要敏感点孙家漕居民点昼间噪声预测值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2类标准要求,夜间值超标。由于运输车辆主要集中在白天,因此,只要严格限制夜间运输,白天时速小于30km/h,预计运输车辆对公路两侧声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不大。采取以上措施,最大程度地减小了噪声对环境的影响,且措施从技术、经济上分析是可行的。固体废弃物处置措施根据废石浸出液成分分析剥离废石为Ⅰ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矿山采用边采边复垦的开采方式,下一台阶的剥离物用于上一台阶的复垦,首采台阶的剥离物运往废石(表土)堆场暂存。根据废石浸出液成分分析废石为Ⅰ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随着复垦工作的有序进行,最终废石(表土)堆场的堆积物将陆续用于复垦。采坑积水沉淀池底泥干化后与矿石一起外售,不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