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化工大学-《化工原理》-课件-第八章-干燥_第1页
北京化工大学-《化工原理》-课件-第八章-干燥_第2页
北京化工大学-《化工原理》-课件-第八章-干燥_第3页
北京化工大学-《化工原理》-课件-第八章-干燥_第4页
北京化工大学-《化工原理》-课件-第八章-干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8.干燥8.1

湿空气的性质与湿度图8.2

干燥过程的物料衡算与热量衡算8.3

干燥速率与干燥时间8.4

干燥器18.干燥8.1湿空气的性质与湿度图8.2干2

在化工生产中,一些固体产品或半成品可能混有大量的湿分,将湿分从物料中去除的过程,称为去湿。去湿的方法可分为以下三类:机诫去湿:用于去除固体物料中大部分湿分。吸附去湿:用于去除少量湿分。热能去湿(干燥):向物料供热以汽化其中的湿分的单元操作。2在化工生产中,一些固体产品或半成品可能混有3干燥过程的分类:常压干燥真空干燥连续式间歇式传导干燥(间接加热干燥)对流干燥(直接加热干燥)辐射干燥介电加热干燥按操作压力分按操作方式分按供热方式分3干燥过程的分类:常压干燥连续式传导干燥(间接加热干燥)按操4根据供热方式不同,干燥可分为以下四种情况:传导干燥(间接加热干燥):热能通过壁面以传导方式加热物料。对流干燥(直接加热干燥):干燥介质与湿物料直接接触,并以对流方式加热湿物料。辐射干燥:热能以电磁波的形式射到湿物料表面。介电加热干燥:将湿物料置于高频电场内,使其被加热。4根据供热方式不同,干燥可分为以下四种情况:传导干燥(间接加5

本章主要讨论对流干燥,干燥介质是热空气,除去的湿分是水分。

对流干燥是传热、传质同时进行的过程,但传递方向不同,是热、质反向传递过程:传热传质方向推动力气固固气温度差水汽分压差5本章主要讨论对流干燥,干燥介质是热空气,除6干燥过程进行的必要条件:*物料表面水汽压力大于干燥介质中水汽分压;*

干燥介质要将汽化的水分及时带走。6干燥过程进行的必要条件:78.1

湿空气的性质与湿度图8.1.1 湿空气的性质8.1.2 空气的湿度图及其应用78.1湿空气的性质与湿度图8.1.1 湿空气的性88.1.1 湿空气的性质通常用两个参数来表征空气中所含水分的大小:

湿度H及相对湿度φ88.1.1 湿空气的性质通常用两个参数来表征空气中所含水9一、湿度(湿含量)H定义:湿空气中所含水蒸汽的质量与绝干空气质量之比。湿空气是由水蒸汽和绝干空气构成。H

=Kg水汽Kg绝干空气=nwMwng

Mg=18.02nw28.95ngnw:湿空气中水汽的摩尔数,kmol;

ng:湿空气中绝干空气的摩尔数,kmol;Mw:水汽的分子量,kg/kmol;Mg:空气的平均分子量,kg/kmol。9一、湿度(湿含量)H湿空气是由水蒸汽和绝干空气构成。H10当湿空气可视为理想气体时,则有:式中:pw为空气中水蒸汽分压。即:当P为一定值时,10当湿空气可视为理想气体时,则有:式中:pw为空气中水蒸汽11

当湿空气中水蒸汽分压

pw恰好等于同温度下水蒸汽的饱和蒸汽压ps时,则表明湿空气达到饱和,此时的湿度H为饱和湿度Hs。二、相对湿度定义:在一定温度及总压下,湿空气的水汽分压pw与同温度下水的饱和蒸汽压ps之比的百分数。即:即:11当湿空气中水蒸汽分压pw恰好等于同温12结论:

湿度H

只能表示出水汽含量的绝对值,而相对湿度却能反映出湿空气吸收水汽的能力。当φ=1时:

pw=ps,湿空气达饱和,不可作为干燥介质;当φ<1时:

pw<ps,湿空气未达饱和,可作为干燥介质。φ越小,湿空气偏离饱和程度越远,干燥能力越大。12结论:当φ=1时:φ越小,湿空气偏离饱和程度越远,干13【例7-1】

湿空气中水的蒸汽分压pw=17.5mmHg,总压P=760mmHg,求20℃时的相对湿度;若空气分别被加热到50℃和120℃,求值。相对湿度φ与湿度

H

的关系:13【例7-1】相对湿度φ与湿度H的关系:14三、湿空气的比热与焓

1、湿比热(湿热)cH

[kJ/kg干气•℃]定义:在常压下,将1kg干空气和其所带有的Hkg水汽升高温度1℃所需的热量。:干空气比热=1.01kJ/kg干气•℃:水汽比热=1.88kJ/kg水汽•℃式中14三、湿空气的比热与焓:干空气比热=1.01kJ/k152、焓(热含量)I

[kJ/kg干气]

定义:湿空气的焓为干空气的焓与水汽的焓之和。计算基准:

以0℃干空气及0℃液态水的焓值为0作基准。

因此,对于温度为t、湿度为H的湿空气,其焓值包括由0℃的水变为0℃水汽所需的潜热及湿空气由0℃生温至t℃所需的显热之和。152、焓(热含量)I [kJ/kg干气]因此,对16即:式中:I:温度为t、湿度为H的湿空气的焓值。[kJ/kg干气];Ig:干空气的焓值。[kJ/kg干气];Iv:水汽的焓值。[kJ/kg水汽];r0:0℃时水的汽化潜热。r0=2492kJ/kg水汽。16即:式中:17

由上式可知,湿空气的焓值只与湿空气的湿度及温度有关。即:17由上式可知,湿空气的焓值只与湿空气的湿度18四、湿空气的比容(湿容积)υH [m3湿空气/kg干气]定义:每单位质量绝干空气中所具有的湿空气(绝干空气和水蒸汽)的总体积。式中::压力P

、温度t下湿空气比容。[m3湿气/kg干气]:压力P

、温度t下干空气比容。

[m3干气/kg干气]:压力P

、温度t下水汽比容。[m3水/kg水]18四、湿空气的比容(湿容积)υH [m3湿空气/kg干气]19、的数值为:所以:19、的数值为:所以:20综合以上分析可得: 当总压力P为一定值时,另外:湿空气密度20综合以上分析可得: 当总压力P为一定值时,另外:湿空气密21定义:一定压力下,将不饱和空气等湿降温至饱和,出现第一滴露珠时的温度。湿度H与露点td的关系:五、露点tdpd:td下的饱和蒸汽压。21定义:一定压力下,将不饱和空气等湿降温至湿度H与露点t22干球温度t是用普通温度计测得的湿空气的真实温度。湿球温度计在空气中所达到的平衡或稳定的温度。湿球温度计:温度计的感温球用纱布包裹,纱布用水保持湿润,这支温度计为湿球温度计。不饱和空气的湿球温度tw低于干球温度t。六、干球温度t七、湿球温度tw22干球温度t是用普通温度计测得的湿空气的真实温度。湿球温度23湿球温度计工作原理分析23湿球温度计工作原理分析24湿球温度tw计算公式(推导过程见P332):式中::空气至湿纱布的对流传热系数,W/m2•℃;:以湿度差为推动力的传质系数,kg/m2•s•H;:水在湿球温度tw时的汽化潜热,kJ/kg水;:湿空气在温度为tw下的饱和湿度,kg水/kg干气;:空气的湿度,kg水/kg干气。24湿球温度tw计算公式(推导过程见P332):式中::空气25*物系性质:与α

、kH有关的物性;*

空气状态:t、H;*

流动条件:α/kH

实验表明,α与kH都Re与的0.8次幂成正比,故α

与kH之比值与流速无关,只与物性有关。当物系已确定,则物系性质就不再改变,此时,湿球温度只与气相状态有关,即:影响湿球温度tw的三方面因素:25*物系性质:与α、kH有关的物性;26

对于空气—水系统:

当空气流速u

5m/s时,传热以对流方式为主,有:

因此,湿球温度是湿空气的温度和湿度的函数,即当t、H一定时,tw也为定值。可写为:

在实际生产中,常常利用干、湿球温度计来测量空气的湿度。1.09kJ/kg℃26对于空气—水系统:因此,湿球温度是湿27七、绝热饱和温度tas

定义:空气绝热增湿至饱和时的温度。绝热饱和器工作原理分析:27七、绝热饱和温度tas28

经过以上分析可知,在空气绝热增湿过程中,空气失去的显热与汽化水分带来的潜热相等,空气的温度和湿度虽随过程的进行而变化,但其焓值不变。推导过程见P334ras:tas温度下水的汽化潜热,kJ/kg水;Has:空气的绝热饱和湿度,kg水/kg干气;cH:湿空气的比热,kJ/kg干气•℃

28经过以上分析可知,在空气绝热增湿过程中29湿球温度tw与绝热饱和温度tas的关系:tw:大量空气与少量水接触,空气t、H的不变;tas:大量水与一定量空气接触,空气降温、增湿。tw:是传热与传质速率均衡的结果,属于动平衡;tas:是由热量横算与物料衡算导出的,属于静平衡。tw与tas数值上的差异取决于α/kH

与cH两者之间的差别。

29湿球温度tw与绝热饱和温度tas的关系:tw30当空气为不饱和状态:ttw(tas)td;当空气为饱和状态:t

=tw(tas)=td。空气—水体系,,空气—甲苯体系,,twtas30当空气为不饱和状态:ttw(tas)td;318.1.2 空气的湿度图及其应用一、湿度图五条线:1.等H线;2.等I线;3.等t线;4.等φ线;5.水蒸气分压线。318.1.2 空气的湿度图及其应用一、湿度图五条线:32二、湿度图的应用1、利用湿度图查取湿空气的物性32二、湿度图的应用1、利用湿度图查取湿空气的物性332、湿空气状态点的确定332、湿空气状态点的确定34【例7-2】在总压为101.3kpa下,空气的温度为20℃,湿度为0.01kg水/kg干气。试求:1.φ、td、

tw;2.总压P与湿度H不变,将空气温度提高至50℃时的φ;3.温度t与湿度H不变,将空气总压提高至120kpa时的φ;4.若总压提高至300kpa,温度仍为20℃,每100m3原来的湿空气所冷凝出来的水分量?34【例7-2】在总压为101.3kpa下,空气的温度为2035结论:

因此,提高湿空气温度t,不仅提高了湿空气的焓值,使其作为载热体外,也降低了相对湿度使其作为载湿体。【例7-3】教材P281、例7-235结论:因此,提高湿空气温度t,不仅提高367.2

干燥过程的物料衡算与热量衡算7.2.1 湿物料中含水量7.2.2干燥过程的物料衡算7.2.3热量衡算7.2.4空气出口状态的确定7.2.5干燥器的热效率367.2干燥过程的物料衡算与热量衡算7.2.1 377.2.1 湿物料中含水量两种表示方法:一、湿基含水量w[kg水/kg湿物料]377.2.1 湿物料中含水量两种表示方法:一、湿基含水38二、干基含水量X[kg水/kg干物料]三、两者关系38二、干基含水量X[kg水/kg干物料]三、两者397.2.2干燥过程的物料衡算干燥流程图预热器L,t0,H0L,t1,H1干燥器L,t2,H2

湿物料G1,w1,(X1),θ1

产品G2,w2,(X2),θ2新鲜空气废气397.2.2干燥过程的物料衡算干燥流程图预热40L——绝干空气质量流量,[kg干气/hr];G1、G2——物料进出干燥器总量,[kg物料/hr]。一、绝干物料量Gc[kg干物料/hr]二、汽化水分量W[kg水/hr]水分汽化量=湿物料中水分减少量=湿空气中水分增加量40L——绝干空气质量流量,[kg干气/hr];一、绝干物41三、绝干空气用量L[kg干气/hr][kg干气/kg水]

比空气用量:每汽化1kg的水所需干空气的量。(单位空气消耗量)41三、绝干空气用量L[kg干气/hr][kg干气/k42四、湿空气参数1.湿空气用量[kg湿气/kg水][kg湿气/hr]2.湿空气体积[kg湿气/kg水][kg湿气/hr]3.湿空气密度[kg湿气/m3湿气]42四、湿空气参数1.湿空气用量[kg湿气/kg水][kg437.2.3热量衡算QLI1,L,t1,H1

产品G2,w2,(X2),θ2

湿物料G1,w1,(X1),θ1I2,L,t2,H2废气I0,L,t0,H0新鲜空气QP预热器QD干燥器437.2.3热量衡算QLI1,L,t1,H144QP:预热器内加入热量,[kJ/hr];QD:干燥器内加入热量,[kJ/hr]。外加总热量Q=QP+QD汽化1kg水所需热量:[kJ/kg水]44QP:预热器内加入热量,[kJ/hr];外加总热量Q=45一、预热器的加热量计算qP若忽略热损失,则[kJ/kg水]二、干燥器的热量衡算输入量(1)湿物料带入热量(焓值)45一、预热器的加热量计算qP若忽略热损失,则[kJ/kg46cM:干燥后物料比热,[kJ/kg湿料℃];cw:水的比热,[kJ/kg水℃]。(2)空气带入的焓值[kJ/kg水](3)干燥器补充加入的热量[kJ/kg水]46cM:干燥后物料比热,[kJ/kg湿料℃];(2)空气带472.输出量(1)干物料带出焓值:(2)废气带出焓值:(3)热损失:Σ输入=Σ输出物料升温所需热量472.输出量(1)干物料带出焓值:(2)废气带出焓值:(48所需外加总热量q:48所需外加总热量q:4949507.2.4空气出口状态的确定一、等焓干燥过程(绝热干燥过程或理想干燥过程)——空气在进、出干燥器的焓值不变。过程分析:507.2.4空气出口状态的确定一、等焓干燥过程(绝热51令:则有::外界补充的热量及湿物料中被汽化水分带入的热量;:热损失及湿物料进出干燥器热量之差。51令:则有::外界补充的热量及湿物料中被汽化水分:热损失及52等焓过程:等焓过程又可分为两种情况,其一无热损失湿物料不升温干燥器不补充热量湿物料中汽化水分带入的热量很少52等焓过程:等焓过程又可分为两种情况,其一无热损失湿物料不53

空气放出的显热完全用于蒸发水分所需的潜热,而水蒸汽又把这部分潜热带回到空气中,所以空气焓值不变。以上两种干燥过程均为等焓干燥过程。若即:湿物料中水分带入的热量及干燥器补充的热量正好与热损失及物料升温所需的热量相抵消,此时,空气的焓值也保持不变。其二53空气放出的显热完全用于蒸发水分所需的潜热54二、实际干燥过程1.补充热量大于损失的热量即——在非绝热情况下进行的干燥过程。2.补充热量小于损失的热量即54二、实际干燥过程1.补充热量大于损失的热量即——在非绝553.空气出口状态的确定方法——即确定H2、I2(H2、I2)(1)计算法(2)图解法举一例题553.空气出口状态的确定方法——即确定H2、I2(H2、567.2.5干燥器的热效率一、热效率定义:二、影响热效率的因素1.567.2.5干燥器的热效率一、热效率定义:二、影响热效57

因此,t2不能过低,一般规定t2比进入干燥器时空气的湿球温度tw高20~50℃。2.3.回收废气中热量4.加强管道保温,减少热损失57因此,t2不能过低,一般规定t2比进入干587.3

干燥速率与干燥时间7.3.1 物料中所含水分性质7.3.2 恒定干燥条件下的干燥速率7.3.3 恒定干燥条件下恒速阶段干燥时间7.3.4 恒定干燥条件下降速阶段干燥时间587.3干燥速率与干燥时间7.3.1 物料中所含水597.3.1 物料中所含水分性质一、物料与水分结合方式吸附水分:湿物料的粗糙外表面附着的水分。毛细管水分:多孔性物料的孔隙中所含的水分。溶胀水分:是物料组成的一部分,可透入物料细胞壁内,使物料的体积为之增大。597.3.1 物料中所含水分性质一、物料与水分结合方式60二、平衡水分与自由水分1.平衡水分(X*)——不能用干燥方法除去的水分。2.自由水分(X-X*)——可用干燥方法除去的水分。X*=f(物料种类、空气性质)60二、平衡水分与自由水分1.平衡水分(X*)——不能用干61三、结合水分与非结合水分结合水分

——水与物料结合力强,pw<ps。2.非结合水分

——水与物料结合力弱,pw=ps。

结合水分与非结合水分只与物料的性质有关,而与空气的状态无关,这是与平衡水分的主要区别。平衡水分一定是结合水分。61三、结合水分与非结合水分结合水分2.非结合水分626263【例7-4】在常压25℃下,水分在ZnO与空气间的平衡关系为:相对湿度φ=100%,平衡含水量X*=0.02kg水/kg干料相对湿度φ=40%,平衡含水量X*=0.007kg水/kg干料现ZnO的含水量为0.25kg水/kg干料,令其与25℃,φ=40%的空气接触,求物料的自由水分、平衡水分、结合水分和非结合水分。63【例7-4】在常压25℃下,水分在ZnO与空气间的平衡关647.3.2 恒定干燥条件下的干燥速率一、干燥速率定义——单位时间、单位干燥面积汽化水分量。[kg水/m2•s]恒定干燥条件:空气的温度、湿度、流速及物料接触方式不变。647.3.2 恒定干燥条件下的干燥速率一、干燥速率定义65二、干燥曲线及干燥速率曲线——用于描述物料含水量X、干燥时间τ及物料表面温度θ之间的关系曲线。1.干燥曲线65二、干燥曲线及干燥速率曲线——用于描述物料含水1.662.干燥速率曲线ABC段:恒速干燥阶段

AB段:预热段

BC段:恒速段CDE段:降速干燥阶段C点:临界点

XC:临界含水量E点:平衡点

X*:平衡水分662.干燥速率曲线ABC段:恒速干燥阶段C点:临界点67三、恒速干燥阶段前提条件:湿物料表面全部润湿。汽化速率(传质速率):[kg水/m2•s]传热速率:——恒速干燥速率67三、恒速干燥阶段前提条件:湿物料表面全部润湿。汽化速率(68恒速干燥特点:1.U=UC=const.2.物料表面温度为tw3.去除的水分为非结合水分4.影响U的因素:恒速干燥阶段——表面汽化控制阶段只与空气的状态有关,而与物料种类无关68恒速干燥特点:1.U=UC=const.69四、降速干燥阶段实际汽化表面减小汽化面内移降速干燥阶段特点:1.2.物料表面温度3.除去的水分为非结合、结合水分4.影响u的因素:与物料种类、尺寸、形状有关,与空气状态关系不大。69四、降速干燥阶段实际汽化表面减小降速干燥阶段特点:1.70五、临界含水量XC1.吸水性物料XC大于不吸水性物料

XC2.物料层越薄、分散越细,XC

越低3.恒速干燥uC

越大,XC

越高。70五、临界含水量XC1.吸水性物料XC大于不吸水性物717.3.3 恒定干燥条件下恒速阶段干燥时间由干燥速率定义式:对于恒速干燥:U=UC=const.恒速干燥所需时间717.3.3 恒定干燥条件下恒速阶段干燥时间由干燥速率72UC的来源:(1)

由干燥速率曲线查得求取α经验关联式:(1)气体流动方向与物料平行[w/m2k]G=2500~3000质量流速 [kg/m2hr]72UC的来源:求取α经验关联式:[w/m2k]G=273(2)气体流动方向与物料垂直G=4000~20000[kg/m2hr]73(2)气体流动方向与物料垂直G=4000~20000747.3.4 恒定干燥条件下降速阶段干燥时间求U的方法:(1)图解积分法(2)近似计算法总干燥时间:747.3.4 恒定干燥条件下降速阶段干燥时间求U的方758.4

干燥器8.4.1干燥器的基本要求8.4.2常用工业干燥器758.4干燥器8.4.1干燥器的基本要求8.4768.4.1干燥器的基本要求1.保证产品质量2.干燥速率大,干燥时间短3.热效率高4.干燥介质流动阻力小5.劳动强度低768.4.1干燥器的基本要求1.保证产品质量77干燥器分类:间歇常压干燥器——盘架式干燥器间歇减压干燥器——耙式干燥器连续常压干燥器——回转式干燥器、气流干燥器喷雾干燥器连续减压干燥器——减压滚筒干燥器77干燥器分类:间歇常压干燥器——盘架式干燥器788.4.2常用工业干燥器盘架式干燥器耙式干燥器回转式干燥器气流干燥器沸腾床干燥器喷雾干燥器788.4.2常用工业干燥器盘架式干燥器7979808081818282838.干燥8.1

湿空气的性质与湿度图8.2

干燥过程的物料衡算与热量衡算8.3

干燥速率与干燥时间8.4

干燥器18.干燥8.1湿空气的性质与湿度图8.2干84

在化工生产中,一些固体产品或半成品可能混有大量的湿分,将湿分从物料中去除的过程,称为去湿。去湿的方法可分为以下三类:机诫去湿:用于去除固体物料中大部分湿分。吸附去湿:用于去除少量湿分。热能去湿(干燥):向物料供热以汽化其中的湿分的单元操作。2在化工生产中,一些固体产品或半成品可能混有85干燥过程的分类:常压干燥真空干燥连续式间歇式传导干燥(间接加热干燥)对流干燥(直接加热干燥)辐射干燥介电加热干燥按操作压力分按操作方式分按供热方式分3干燥过程的分类:常压干燥连续式传导干燥(间接加热干燥)按操86根据供热方式不同,干燥可分为以下四种情况:传导干燥(间接加热干燥):热能通过壁面以传导方式加热物料。对流干燥(直接加热干燥):干燥介质与湿物料直接接触,并以对流方式加热湿物料。辐射干燥:热能以电磁波的形式射到湿物料表面。介电加热干燥:将湿物料置于高频电场内,使其被加热。4根据供热方式不同,干燥可分为以下四种情况:传导干燥(间接加87

本章主要讨论对流干燥,干燥介质是热空气,除去的湿分是水分。

对流干燥是传热、传质同时进行的过程,但传递方向不同,是热、质反向传递过程:传热传质方向推动力气固固气温度差水汽分压差5本章主要讨论对流干燥,干燥介质是热空气,除88干燥过程进行的必要条件:*物料表面水汽压力大于干燥介质中水汽分压;*

干燥介质要将汽化的水分及时带走。6干燥过程进行的必要条件:898.1

湿空气的性质与湿度图8.1.1 湿空气的性质8.1.2 空气的湿度图及其应用78.1湿空气的性质与湿度图8.1.1 湿空气的性908.1.1 湿空气的性质通常用两个参数来表征空气中所含水分的大小:

湿度H及相对湿度φ88.1.1 湿空气的性质通常用两个参数来表征空气中所含水91一、湿度(湿含量)H定义:湿空气中所含水蒸汽的质量与绝干空气质量之比。湿空气是由水蒸汽和绝干空气构成。H

=Kg水汽Kg绝干空气=nwMwng

Mg=18.02nw28.95ngnw:湿空气中水汽的摩尔数,kmol;

ng:湿空气中绝干空气的摩尔数,kmol;Mw:水汽的分子量,kg/kmol;Mg:空气的平均分子量,kg/kmol。9一、湿度(湿含量)H湿空气是由水蒸汽和绝干空气构成。H92当湿空气可视为理想气体时,则有:式中:pw为空气中水蒸汽分压。即:当P为一定值时,10当湿空气可视为理想气体时,则有:式中:pw为空气中水蒸汽93

当湿空气中水蒸汽分压

pw恰好等于同温度下水蒸汽的饱和蒸汽压ps时,则表明湿空气达到饱和,此时的湿度H为饱和湿度Hs。二、相对湿度定义:在一定温度及总压下,湿空气的水汽分压pw与同温度下水的饱和蒸汽压ps之比的百分数。即:即:11当湿空气中水蒸汽分压pw恰好等于同温94结论:

湿度H

只能表示出水汽含量的绝对值,而相对湿度却能反映出湿空气吸收水汽的能力。当φ=1时:

pw=ps,湿空气达饱和,不可作为干燥介质;当φ<1时:

pw<ps,湿空气未达饱和,可作为干燥介质。φ越小,湿空气偏离饱和程度越远,干燥能力越大。12结论:当φ=1时:φ越小,湿空气偏离饱和程度越远,干95【例7-1】

湿空气中水的蒸汽分压pw=17.5mmHg,总压P=760mmHg,求20℃时的相对湿度;若空气分别被加热到50℃和120℃,求值。相对湿度φ与湿度

H

的关系:13【例7-1】相对湿度φ与湿度H的关系:96三、湿空气的比热与焓

1、湿比热(湿热)cH

[kJ/kg干气•℃]定义:在常压下,将1kg干空气和其所带有的Hkg水汽升高温度1℃所需的热量。:干空气比热=1.01kJ/kg干气•℃:水汽比热=1.88kJ/kg水汽•℃式中14三、湿空气的比热与焓:干空气比热=1.01kJ/k972、焓(热含量)I

[kJ/kg干气]

定义:湿空气的焓为干空气的焓与水汽的焓之和。计算基准:

以0℃干空气及0℃液态水的焓值为0作基准。

因此,对于温度为t、湿度为H的湿空气,其焓值包括由0℃的水变为0℃水汽所需的潜热及湿空气由0℃生温至t℃所需的显热之和。152、焓(热含量)I [kJ/kg干气]因此,对98即:式中:I:温度为t、湿度为H的湿空气的焓值。[kJ/kg干气];Ig:干空气的焓值。[kJ/kg干气];Iv:水汽的焓值。[kJ/kg水汽];r0:0℃时水的汽化潜热。r0=2492kJ/kg水汽。16即:式中:99

由上式可知,湿空气的焓值只与湿空气的湿度及温度有关。即:17由上式可知,湿空气的焓值只与湿空气的湿度100四、湿空气的比容(湿容积)υH [m3湿空气/kg干气]定义:每单位质量绝干空气中所具有的湿空气(绝干空气和水蒸汽)的总体积。式中::压力P

、温度t下湿空气比容。[m3湿气/kg干气]:压力P

、温度t下干空气比容。

[m3干气/kg干气]:压力P

、温度t下水汽比容。[m3水/kg水]18四、湿空气的比容(湿容积)υH [m3湿空气/kg干气]101、的数值为:所以:19、的数值为:所以:102综合以上分析可得: 当总压力P为一定值时,另外:湿空气密度20综合以上分析可得: 当总压力P为一定值时,另外:湿空气密103定义:一定压力下,将不饱和空气等湿降温至饱和,出现第一滴露珠时的温度。湿度H与露点td的关系:五、露点tdpd:td下的饱和蒸汽压。21定义:一定压力下,将不饱和空气等湿降温至湿度H与露点t104干球温度t是用普通温度计测得的湿空气的真实温度。湿球温度计在空气中所达到的平衡或稳定的温度。湿球温度计:温度计的感温球用纱布包裹,纱布用水保持湿润,这支温度计为湿球温度计。不饱和空气的湿球温度tw低于干球温度t。六、干球温度t七、湿球温度tw22干球温度t是用普通温度计测得的湿空气的真实温度。湿球温度105湿球温度计工作原理分析23湿球温度计工作原理分析106湿球温度tw计算公式(推导过程见P332):式中::空气至湿纱布的对流传热系数,W/m2•℃;:以湿度差为推动力的传质系数,kg/m2•s•H;:水在湿球温度tw时的汽化潜热,kJ/kg水;:湿空气在温度为tw下的饱和湿度,kg水/kg干气;:空气的湿度,kg水/kg干气。24湿球温度tw计算公式(推导过程见P332):式中::空气107*物系性质:与α

、kH有关的物性;*

空气状态:t、H;*

流动条件:α/kH

实验表明,α与kH都Re与的0.8次幂成正比,故α

与kH之比值与流速无关,只与物性有关。当物系已确定,则物系性质就不再改变,此时,湿球温度只与气相状态有关,即:影响湿球温度tw的三方面因素:25*物系性质:与α、kH有关的物性;108

对于空气—水系统:

当空气流速u

5m/s时,传热以对流方式为主,有:

因此,湿球温度是湿空气的温度和湿度的函数,即当t、H一定时,tw也为定值。可写为:

在实际生产中,常常利用干、湿球温度计来测量空气的湿度。1.09kJ/kg℃26对于空气—水系统:因此,湿球温度是湿109七、绝热饱和温度tas

定义:空气绝热增湿至饱和时的温度。绝热饱和器工作原理分析:27七、绝热饱和温度tas110

经过以上分析可知,在空气绝热增湿过程中,空气失去的显热与汽化水分带来的潜热相等,空气的温度和湿度虽随过程的进行而变化,但其焓值不变。推导过程见P334ras:tas温度下水的汽化潜热,kJ/kg水;Has:空气的绝热饱和湿度,kg水/kg干气;cH:湿空气的比热,kJ/kg干气•℃

28经过以上分析可知,在空气绝热增湿过程中111湿球温度tw与绝热饱和温度tas的关系:tw:大量空气与少量水接触,空气t、H的不变;tas:大量水与一定量空气接触,空气降温、增湿。tw:是传热与传质速率均衡的结果,属于动平衡;tas:是由热量横算与物料衡算导出的,属于静平衡。tw与tas数值上的差异取决于α/kH

与cH两者之间的差别。

29湿球温度tw与绝热饱和温度tas的关系:tw112当空气为不饱和状态:ttw(tas)td;当空气为饱和状态:t

=tw(tas)=td。空气—水体系,,空气—甲苯体系,,twtas30当空气为不饱和状态:ttw(tas)td;1138.1.2 空气的湿度图及其应用一、湿度图五条线:1.等H线;2.等I线;3.等t线;4.等φ线;5.水蒸气分压线。318.1.2 空气的湿度图及其应用一、湿度图五条线:114二、湿度图的应用1、利用湿度图查取湿空气的物性32二、湿度图的应用1、利用湿度图查取湿空气的物性1152、湿空气状态点的确定332、湿空气状态点的确定116【例7-2】在总压为101.3kpa下,空气的温度为20℃,湿度为0.01kg水/kg干气。试求:1.φ、td、

tw;2.总压P与湿度H不变,将空气温度提高至50℃时的φ;3.温度t与湿度H不变,将空气总压提高至120kpa时的φ;4.若总压提高至300kpa,温度仍为20℃,每100m3原来的湿空气所冷凝出来的水分量?34【例7-2】在总压为101.3kpa下,空气的温度为20117结论:

因此,提高湿空气温度t,不仅提高了湿空气的焓值,使其作为载热体外,也降低了相对湿度使其作为载湿体。【例7-3】教材P281、例7-235结论:因此,提高湿空气温度t,不仅提高1187.2

干燥过程的物料衡算与热量衡算7.2.1 湿物料中含水量7.2.2干燥过程的物料衡算7.2.3热量衡算7.2.4空气出口状态的确定7.2.5干燥器的热效率367.2干燥过程的物料衡算与热量衡算7.2.1 1197.2.1 湿物料中含水量两种表示方法:一、湿基含水量w[kg水/kg湿物料]377.2.1 湿物料中含水量两种表示方法:一、湿基含水120二、干基含水量X[kg水/kg干物料]三、两者关系38二、干基含水量X[kg水/kg干物料]三、两者1217.2.2干燥过程的物料衡算干燥流程图预热器L,t0,H0L,t1,H1干燥器L,t2,H2

湿物料G1,w1,(X1),θ1

产品G2,w2,(X2),θ2新鲜空气废气397.2.2干燥过程的物料衡算干燥流程图预热122L——绝干空气质量流量,[kg干气/hr];G1、G2——物料进出干燥器总量,[kg物料/hr]。一、绝干物料量Gc[kg干物料/hr]二、汽化水分量W[kg水/hr]水分汽化量=湿物料中水分减少量=湿空气中水分增加量40L——绝干空气质量流量,[kg干气/hr];一、绝干物123三、绝干空气用量L[kg干气/hr][kg干气/kg水]

比空气用量:每汽化1kg的水所需干空气的量。(单位空气消耗量)41三、绝干空气用量L[kg干气/hr][kg干气/k124四、湿空气参数1.湿空气用量[kg湿气/kg水][kg湿气/hr]2.湿空气体积[kg湿气/kg水][kg湿气/hr]3.湿空气密度[kg湿气/m3湿气]42四、湿空气参数1.湿空气用量[kg湿气/kg水][kg1257.2.3热量衡算QLI1,L,t1,H1

产品G2,w2,(X2),θ2

湿物料G1,w1,(X1),θ1I2,L,t2,H2废气I0,L,t0,H0新鲜空气QP预热器QD干燥器437.2.3热量衡算QLI1,L,t1,H1126QP:预热器内加入热量,[kJ/hr];QD:干燥器内加入热量,[kJ/hr]。外加总热量Q=QP+QD汽化1kg水所需热量:[kJ/kg水]44QP:预热器内加入热量,[kJ/hr];外加总热量Q=127一、预热器的加热量计算qP若忽略热损失,则[kJ/kg水]二、干燥器的热量衡算输入量(1)湿物料带入热量(焓值)45一、预热器的加热量计算qP若忽略热损失,则[kJ/kg128cM:干燥后物料比热,[kJ/kg湿料℃];cw:水的比热,[kJ/kg水℃]。(2)空气带入的焓值[kJ/kg水](3)干燥器补充加入的热量[kJ/kg水]46cM:干燥后物料比热,[kJ/kg湿料℃];(2)空气带1292.输出量(1)干物料带出焓值:(2)废气带出焓值:(3)热损失:Σ输入=Σ输出物料升温所需热量472.输出量(1)干物料带出焓值:(2)废气带出焓值:(130所需外加总热量q:48所需外加总热量q:131491327.2.4空气出口状态的确定一、等焓干燥过程(绝热干燥过程或理想干燥过程)——空气在进、出干燥器的焓值不变。过程分析:507.2.4空气出口状态的确定一、等焓干燥过程(绝热133令:则有::外界补充的热量及湿物料中被汽化水分带入的热量;:热损失及湿物料进出干燥器热量之差。51令:则有::外界补充的热量及湿物料中被汽化水分:热损失及134等焓过程:等焓过程又可分为两种情况,其一无热损失湿物料不升温干燥器不补充热量湿物料中汽化水分带入的热量很少52等焓过程:等焓过程又可分为两种情况,其一无热损失湿物料不135

空气放出的显热完全用于蒸发水分所需的潜热,而水蒸汽又把这部分潜热带回到空气中,所以空气焓值不变。以上两种干燥过程均为等焓干燥过程。若即:湿物料中水分带入的热量及干燥器补充的热量正好与热损失及物料升温所需的热量相抵消,此时,空气的焓值也保持不变。其二53空气放出的显热完全用于蒸发水分所需的潜热136二、实际干燥过程1.补充热量大于损失的热量即——在非绝热情况下进行的干燥过程。2.补充热量小于损失的热量即54二、实际干燥过程1.补充热量大于损失的热量即——在非绝1373.空气出口状态的确定方法——即确定H2、I2(H2、I2)(1)计算法(2)图解法举一例题553.空气出口状态的确定方法——即确定H2、I2(H2、1387.2.5干燥器的热效率一、热效率定义:二、影响热效率的因素1.567.2.5干燥器的热效率一、热效率定义:二、影响热效139

因此,t2不能过低,一般规定t2比进入干燥器时空气的湿球温度tw高20~50℃。2.3.回收废气中热量4.加强管道保温,减少热损失57因此,t2不能过低,一般规定t2比进入干1407.3

干燥速率与干燥时间7.3.1 物料中所含水分性质7.3.2 恒定干燥条件下的干燥速率7.3.3 恒定干燥条件下恒速阶段干燥时间7.3.4 恒定干燥条件下降速阶段干燥时间587.3干燥速率与干燥时间7.3.1 物料中所含水1417.3.1 物料中所含水分性质一、物料与水分结合方式吸附水分:湿物料的粗糙外表面附着的水分。毛细管水分:多孔性物料的孔隙中所含的水分。溶胀水分:是物料组成的一部分,可透入物料细胞壁内,使物料的体积为之增大。597.3.1 物料中所含水分性质一、物料与水分结合方式142二、平衡水分与自由水分1.平衡水分(X*)——不能用干燥方法除去的水分。2.自由水分(X-X*)——可用干燥方法除去的水分。X*=f(物料种类、空气性质)60二、平衡水分与自由水分1.平衡水分(X*)——不能用干143三、结合水分与非结合水分结合水分

——水与物料结合力强,pw<ps。2.非结合水分

——水与物料结合力弱,pw=ps。

结合水分与非结合水分只与物料的性质有关,而与空气的状态无关,这是与平衡水分的主要区别。平衡水分一定是结合水分。61三、结合水分与非结合水分结合水分2.非结合水分1446214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