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教案下_第1页
九年级历史教案下_第2页
九年级历史教案下_第3页
九年级历史教案下_第4页
九年级历史教案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九年级历史教案下九年级历史教案下九年级历史教案下V:1.0精细整理,仅供参考九年级历史教案下日期:20xx年X月历史九年级下教案第一课俄国向何处去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俄国二月革命和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出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制定的历史背景、要点、实施的意义。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提高学生全面、辩证地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培养学生运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历史意义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重点、难点:重点: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十月革命胜利的世界历史意义;新经济政策的实施。难点: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学习的世界近代史的主要内容吗我们学习的最后一件大事是促使“一战”结束的两个事件是(学生答)促使俄国退出战争的是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创了社会主义制度。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学习世界现代史部分的内容。世界现代史是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并存,互相对抗;世界人民争取独立、民主、和平与发展的历史。人类社会在这近百年间取得的最主要成就之一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本节课我们就学习第一课有关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内容。讲授新课:第一课俄国向何处去一、“二月革命”1.革命前的形势沙皇俄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接连失利,国内经济濒于崩溃,激起全国各地不断爆发革命运动,人民反战争、反饥饿、反专制的革命潮流冲击着沙皇专制统治,革命时机成熟。而且俄国无产阶级有了自己比较成熟的政党——布尔什维克党,而且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正确的革命策略。2.二月革命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了二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骑在俄国人民头上作威作福300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覆灭了。3.二月革命后的形势(学生回答)二月革命后,在俄国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特殊局面。一个是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一个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在当时是主要政权。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只是一个过渡现象,不可能长期维持。到底由谁来掌权是让资产阶级掌权,还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这是革命与反革命斗争的焦点,是关系到把革命进行到底,还是半途而废的严肃问题。4.《四月提纲》的制定针对两个政权并存的复杂情况,列宁向布尔什维克党提出了什么样的任务呢?1917年4月,列宁在布尔什维克会议上作了一份报告,这份报告后来被称为《四月提纲》。报告指出,俄国革命的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和组织程度不高,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的手中,第二阶段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由此确立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为俄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二、“阿芙乐尔号”的炮声----------十月革命的胜利1.十月革命的经过十月革命是怎样取得胜利的(学生回答)1917年11月7日,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了彼得格勒的武装起义,占领了战略要点,攻克了冬宫,推翻了资产阶级的临时政府,成立了以列宁为首的世界第一个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2.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十月革命对俄国历史、世界历史进程、人类历史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学生回答)①对俄国历史的影响:它是俄国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社会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②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宣告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为人类的解放事业指出了光明的道路。③对人类历史的影响:它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它从根本上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消灭了剥削阶级。三、“退一步、进两步”--------向社会主义过渡苏维埃政府成立后,为巩固新政权,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上采取了多项措施:初步建立新生的苏维埃国家制度;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苏维埃政权接管银行、铁路,将大企业收归国有;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退出帝国主义战争;组建红军,粉碎国内外敌人对苏维埃政权的进攻。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是十月革命后提出的新课题。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对这个问题的探索,在认识上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从1918年春到1920年底,在国内战争的条件下,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企图在一个落后的、小生产者占优势的俄国,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实践证明,这一设想是行不通的。1921年实施新经济政策,采取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政策。实践的效果比较好。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什么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什么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如何评价(学生依据小字注解讨论、回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也叫军事共产主义政策,它是苏维埃政府在战争条件下,为了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战胜敌人的一些临时性政策。当时,国内外敌人勾结起来进攻苏维埃政权,面临严峻的内忧外患形势,迫使苏维埃政权采取果断措施,将全国转入战争轨道。主要内容包括农业方面实行余粮收集制。农民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数量交售粮食以及其他产品。其目的是保证对军队和工人的供应。农民交出的产品几乎是无偿的,这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工业方面把大中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在交换和流通方面:取消一切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均由国家集中分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使苏维埃政府能够在残酷的战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了军事胜利。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而且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这些非常措施不仅没有收缩,反而进一步加强,结果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和生产的下降,1921年春,苏俄发生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2.新经济政策为什么要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评价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学生回答)(1)实行的原因: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2)主要内容:农业方面推行粮食税,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自己支配;工业方面: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厂矿企业仍归国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流通方面:允许自由贸易。实行按劳分配的分配原则。(3)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的手段控制社会的运转,进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是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这也是新经济政策“新”之处。(4)评价: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逐步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找到了一条小农占优势的落后的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实践表明,新经济政策可以作为在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不发达,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相当长的过渡时期内行之有效的经济发展战略。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本课小结: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根据俄国的具体国情,创造性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制定了正确的革命方针、路线,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历史,使人类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十月革命标志着世界现代史的开端。胜利后的俄国苏维埃政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了无产阶级专政。在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上,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又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可贵的经验教训。第二课苏联的崛起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和农业集体化方针的确定和实施;五年计划的实施;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存在的严重问题;斯大林的经济政治体制;1936年苏联宪法;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过程与方法: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失误,培养学生运用共性与个性、原因与结果、发展与联系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历史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在短期内取得的巨大成就,有力地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中,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这不仅对苏联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影响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重点、难点: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评价。教学设备:投影片: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斯大林;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有关的图等。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导入新课: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人类历史进入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请同学们回答下面两个问题:俄国十月革命对世界历史有什么影响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主要途径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归纳)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到1925年国民经济恢复基本完成,但苏联仍然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国,面临着十分艰巨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应该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呢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试验。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课苏联的崛起。讲授新课第2课苏联的崛起一、理想与成就1.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包括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两大方面,步骤是“先工业化,后集体化”。同学们阅读第8页黑体字,分析工业化建设的主要方针是什么(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由输入机器和设备的国家变成生产机器和设备的国家。)苏联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请同学们依据黑体字中斯大林的讲话内容思考:苏联在工业化建设中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在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实施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即采取了制订“五年计划”的做法。从1928年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每一个五年计划有具体明确的任务。请同学们读图,结合教材回答问题: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概括)到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建成了6000多家大企业,建立起飞机、汽车、拖拉机、化学、重型和轻型机器制造业等部门。工业布局有了很大变化。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1937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在基础很差、困难重重的条件下,苏联仅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就取得了这样的成就,是任何资本主义国家从未有过的。所以,制订五年计划的做法,也被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所沿用。2.苏联的农业集体化以落后的个体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不能适应工业的迅速发展。因此1929年在苏联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农业集体化的基本形式是组织享有土地使用权和主要生产资料公有的集体农庄。农业集体化运动使农业机械化的程度提高,苏联的国防力量和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城市居民的粮食供应和工业原材料的供应得到了一定保障,人民生活普遍改善。集体农业还为工业发展提供了相当数量的资金和劳动力,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创造了条件。农业集体化是工业化的继续,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1.1936年苏联宪法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使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起来。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是什么(学生答: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为什么说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成1936年,第八次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的苏联新宪法规定,国家性质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所有制;政治基础是各级劳动者代表苏维埃。苏联新宪法所赋予的这些新内容表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已经建成。同时,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2.斯大林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创建的经济政治体制又称为“斯大林模式”,它深刻地影响着苏联的历史和命运,也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那么,什么是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我们应当怎样来评价它它给我们什么启示请同学们讨论。(讨论过程中,允许同学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要点如下。)苏联经济政治体制的突出特点是四个字:高度集中。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它在经济方面的特点,是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用行政命令甚至强制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经济成分单一化。重工轻农、重重工业、轻轻工业,是一种准军事制的国民经济体系。它在政治方面的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集中于党中央的最高领导机构。党政不分,党领导甚至包办了一切,民主法制被忽视,干部对上级负责,领导终身任职,基本不受群众监督。权力越来越集中于个人手里,最后形成个人高度集权的体制和制度。这一建设模式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内部文化落后的特殊条件下形成的。它基本适应了苏联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在苏联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斯大林以此把苏联建成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国力的迅速增强,为有效抵御帝国主义的侵略起过积极作用。可以说,如果没有强大的工业、强大的国防为基础,二战期间苏联要打退法西斯的侵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不敢想象的。但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弊端,是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没有根据不断发展的生产力水平适时调整生产关系,也不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不断变化的趋势,不按经济规律办事,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样样管,统统包,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越来越严重地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这是造成后来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中,直到改革开放前,也一直实行计划经济的运行机制,这也不无打上了斯大林模式的烙印。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就是通过生产关系的调整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是斯大林模式给我们的深刻启示。斯大林模式对党的政治生活还发生了什么影响(学生答:导致了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3.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到30年代,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已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其危害是严重破坏了党的民主与法制的建设,斯大林的一些错误得不到纠正,对社会发展造成很大的消极影响。1935年-1938年间的肃反运动是其突出的表现。当时有不少党、政、军干部和知识分子被逮捕或处决,有的普通党员和公民也受到牵连。肃反运动的后果非常严重,影响十分深远,给苏联社会主义事业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害。本课小结在帝国主义经济封锁和政治包围下,二三十年代苏联开展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出现严重失误和经济政治体制高度集中等问题。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巴黎和会召开的背景;美、英、法等国参加和会的目的;对德《凡尔赛和约》;凡尔赛体系的影响和矛盾;华盛顿会议的背景;《九国公约》;华盛顿体系的影响。通过学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和实质,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战胜国重新分割世界的国际会议,《凡尔赛和约》是在牺牲弱小民族利益的基础上宰割德国的掠夺性条约。华盛顿会议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在亚太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帝国主义战胜国在共同宰割战败国、瓜分殖民地和反对各国人民革命的过程中所达成的暂时妥协。随着各国实力的发展变化,战胜国之间、战败国和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能长久。重点、难点巴黎和会和《凡尔赛和约》;华盛顿会议和《九国公约》。正确认识和分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垮了四大帝国,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战后初期,帝国主义战胜国为重新瓜分世界,建立新的国际秩序,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暂时调整了它们在欧洲和亚太地区的关系,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巴黎和会1.巴黎和会的召开1918年11月,德国为首的同盟国战败投降,成为战胜国宰割的对象。而战胜的协约国之间,实力对比也发生了新的变化。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垮了四大帝国,严重削弱了英法等国力量;美国大发战争横财,经济实力急剧膨胀,妄图支配世界。1919年初,在法国巴黎附近的凡尔赛宫,召开了27个战胜国的代表参加的会议。但是美、英、法三国政府的首脑操纵了和会,德国等战败国和苏俄被排斥在会议之外。(学生依据小字内容,说出各国的参会目的)2.《凡尔赛和约》巴黎和会的中心问题是对德和约问题,经过长时期激烈的争吵,1919年6月28日,对德的《凡尔赛和约》正式签订。(指导学生阅读、讨论教材12页内容,然后归纳《凡尔赛和约》的主要内容。)第一,关于领土问题。和约重新划定德国疆界,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军队占领15年,东岸50千米以内为不设防的非军事区;承认波兰独立,把原属波兰的领土基本归还波兰。总之,德国丧失了约1/8的领土。第二,关于德国海外殖民地问题。根据“委任统治”制度,德国的海外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由英、法、日、比等国加以瓜分。和会无视中国的主权和战胜国的地位,把德国原在中国山东攫取的一切特权让给日本,引发了中国“五四”反帝爱国运动,中国代表最终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第三,关于军事问题。德国要接受严格的限制,废除普遍义务兵役制,陆军不得超过十万人,海军只能保留一些轻型水面舰艇,不得拥有主力舰和潜水艇,不准拥有空军。第四,关于赔款问题,和约只在原则上要求德国承担战争责任并对战胜国支付大量赔款,但赔偿总额及各战胜国应得的赔款数额的比例未定,在此之前,德国应偿付200亿金马克。此外,巴黎和会把处理“俄罗斯问题”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和会决定对苏俄实行经济封锁,保留德国在东线的军队,防止苏俄革命影响的扩展。和会还批准了武装干涉苏俄、匈牙利苏维埃政权的计划,巴黎和会实际成为帝国主义武装干涉苏俄的司令部。对德和约签订后,协约国同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土耳其分别签订了和约。《凡尔赛和约》和这些条约构成了战胜国列强在战后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国际关系的新体系,即凡尔赛体系。3.凡尔赛体系的影响和矛盾在凡尔赛体系下,欧洲和中东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多数欧洲国家的领土重新划定。但列宁说:“靠《凡尔赛和约》维系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第一,凡尔赛体系是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的基础上,必然导致战败国和战胜国矛盾的加剧。遭受宰割而拥有极大经济潜力的德国不会忍受《凡尔赛和约》的压抑,随着力量的恢复和增长,必然会激起德国民众对《凡尔赛和约》的愤怒和复仇情绪。第二,帝国主义的侵略特征和战胜国内部分赃不均,使得战胜国列强之间矛盾重重。凡尔赛体系是帝国主义战胜国妥协分赃的产物,它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争夺世界的矛盾,必然引起国际政治力量的重新组合。第三,由于凡尔赛体系的帝国主义性质,它遭到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反对。中国“五四”爱国运动、土耳其凯末尔革命等,有力冲击了凡尔赛体系的基础。二、华盛顿会议l.华盛顿会议的召开巴黎和会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战胜国在欧洲和中东的关系,而在亚太地区,美日两国发生了严重的利益冲突。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经济实力膨胀,并大力扩充了海军力量。日本也利用战争,乘机在中国和太平洋地区扩大侵略势力。战后,日本的扩张同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利益发生了严重的冲突。美国急于召开一次新的国际会议,试图通过外交途径来限制竞争对手,拆散英日同盟,在东亚及太平洋地区夺取新的权益。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发起召开华盛顿会议。1921年11月—1922年2月,华盛顿会议开幕。参加会议的除美国、英国、日本外,还有中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葡萄牙等共九个国家。会议被美、英、日三国所操纵。2.华盛顿会议的主要内容华盛顿会议上经过激烈的较量,美、英、法、日四国签订了《四国条约》,《四国条约》是美国外交的一大胜利,它以体面的方式埋葬了英日同盟,为美国垄断资本家在东亚及太平洋地区的扩张扫除了一大障碍。美、英、日、法、意签订了《五国海军条约》,即《限制海军军备条约》,是美国在华盛顿会议上的又一胜利,头号海军强国英国的海上优势丧失,日本扩充海军的计划受到限制。中国问题是华盛顿会议的中心议题,帝国主义列强在东亚及太平洋地区的争夺,中心就是争夺在中国的霸权。由于中国代表的坚持斗争,之前《凡尔赛和约》中有关中国山东问题的不公正条款,已得到纠正。1922年2月6日,与会九国签订了《九国公约》。公约在形式上宣称“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但实际上中国关于取消治外法权、撤退外国军警、恢复关税自主权、取消势力范围等要求,一概未列入公约。公约再次确认了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实际上“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3.华盛顿会议的影响美国是华盛顿会议的胜利者,它的海军力量同英国的海军力量并驾齐驱,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又达到抑制日本势力膨胀的目的。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补充和继续,会议签订的一系列条约,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列强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构成了“华盛顿体系”。从而形成了帝国主义战后国际关系的新格局,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但是,由于这一体系是建立在掠夺和奴役战败国及被压迫民族的基础上,它并没有解决列强在欧洲和亚太地区的矛盾。随着各国实力对比的变化和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必然导致帝国主义争夺世界霸权的新战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因而不可能长久存在下去。本课小结1919年~1922年,英、法、美等帝国主义战胜国先后在巴黎和华盛顿召开会议,通过了一系列条约,形成了战后帝国主义的“和平”体系,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个体系巩固了帝国主义大国的既得利益,维持了资本主义世界的暂时和平。由于这一体系既是战胜国强加给战败国和被压迫民族的,又是战胜国之间妥协的产物,因此这一国际关系体系就不可能持久。20世纪30年代,由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政治危机的加剧和资本主义国家间发展的不平衡性,德、意、日法西斯专政建立后,它们在欧洲、亚洲和非洲的一系列侵略扩张,逐渐破坏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939年,德国进攻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彻底瓦解。我们将在以后的课程中学习这些内容。板书设计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4课“大危机”与“新政”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德莱塞和《美国的悲剧》、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全国工业复兴法》;认识和理解美国悲剧的所在。通过对经济危机的爆发原因、特点和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综合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经济危机爆发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历次危机爆发的形式虽有所不同,但就其根源来讲,都是源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2.通过对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和影响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罗斯福新政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调整改革,克服了危机,但不能根本消除危机。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和内部调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体验到罗斯福在面对危机和困难时,以自己的学识、胆略、才干和克服危机的决心,赢得了民心,并取得成效的伟人风范。2.引导学生懂得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必然导致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和彼此之间政治矛盾的尖锐化。重点、难点:一、本课的重点: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和影响、罗斯福新政的影响;二、本课的难点:罗斯福新政对资本主义发展史的影响;教学过程:导入新课:20世纪20年代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虽有不同,但还是具有比较明显的相似性。其共同特征是:相对稳定,都有发展。一战结束后,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瓜分战败国的基础上暂时协调了彼此间的矛盾,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时期,各国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一片歌舞升平、欣欣向荣景象。但这种状况能一直保持下去吗为什么(学生回答:其经济发展将会被经济危机打断。)实际上,资本主义世界在20年代的普遍繁荣已经孕育着一场规模空前的大危机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4课:“大危机”与“新政”,深入研究这场危机发生的原因和造成的影响。导读提纲:(以课件或幻灯出示导读提纲)先给同学们5分钟时间,请大家结合导读提纲快速阅读教材,并分析以下问题。1.你如何理解《美国的悲剧》这部作品?2.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是什么?3.这次危机从哪个国家开始爆发的标志是什么4.这次危机具有哪些明显的特征产生什么深远影响5.罗斯福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当选美国总统?6.罗斯福新政的概念是什么其内容有几个方面7.罗斯福新政对美国和世界产生哪些重要影响?讲授新课:一、《美国的悲剧》1.美国经济的长足发展20世纪20年代美国资本主义生产力得到很大发展,资本家充分利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他们造成的优越条件来谋求高额利润,美国工业生产保持世界首位,大大超过了一战前的水平。1928年的生产总值超过了整个欧洲资本主义国家。这一切使美国资产阶级得意忘形,大肆鼓吹美国资本主义“已经克服了它的内在矛盾,美国已不再有经济危机了。”但这种繁荣是短暂的,市场的表面繁荣潜伏着危机,面对这种社会现实,美国的进步知识分子愤怒地批判了美国社会制度的弊端。2.德莱赛的《美国的悲剧》美国著名现实主义文学家德莱塞展开了一场反对资产阶级伪善行为和假仁假义的尖锐斗争。他的作品提出了相当广泛的带有根本性的社会问题。他的长篇小说《美国的悲剧》是对美国社会制度进行控诉的纪实性小说。二、“黑色星期四”-----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可以分析出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通过阅读课本我们更能体会到经济危机发生的直接原因。(学生回答:市场供需出现矛盾。)第一,广大劳动人民的日益相对贫困,是导致供需矛盾扩大的主要原因。产品并非出现了绝对过剩,而是由于劳动人民的日益相对贫困而无力购买,出现了相对过剩。第二,过度的股票投机活动。当时美国的股票投机活动非常猖獗,一些普通的美国人也参与股票的投机,把它作为致富的捷径。结果造成这一时期股票价格被大幅度哄抬,这大大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股票市场的这种投机活动恰好掩盖了生产和销售之间本已存在的尖锐矛盾,使矛盾最后激化,直接导致了经济危机的爆发。2.经济危机的爆发这次经济危机爆发的标志是什么(学生阅读课本第19页小字部分后回答:1929年10月24日“黑色星期四”,纽约股票市场崩溃。)事实上,1929年美国经济发展已经出现严重困难。但纽约股市经过不断哄抬,股价一直上扬。这个美国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已经无法正确反映美国经济的真实情况。我们知道,支撑股市的是投资者的信心和对未来的希望。但这种信心和希望在1929年10月下旬,由于经济持续低迷而彻底破灭。广大投资者开始疯狂抛售股票,股价下跌之快,连自动报价机都来不及报价。股市崩溃了。股市崩溃引发了一连串连锁反应。广大投资者的财富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化为乌有,迫于生计和信心动摇,人们纷纷赶往银行兑换存款,这又直接导致银行相继倒闭。银行倒闭后,大量工商企业的正常运转由于失去了资金支持也相继宣告破产。工人因此而大量失业,人民生活水平大幅下降,更无力去市场购买商品。美国的经济由此开始进入了恶性循环。3.经济危机的特点我们可以发现这次经济危机具有哪些明显特征(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第一,范围特别广。由于美国是当时资本主义世界头号经济大国,又是最大的债权国,美国经济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和世界市场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危机很快从美国蔓延到德、日、英、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转嫁危机,又使危机波及到殖民地、半殖民地和不发达国家,所涉及的地域范围空前广阔。第二,持续时间特别长。从1929~1933年,持续四年之久。第三,破坏性特别大。危机期间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l/3以上,国际贸易额减少2/3,失业人数更是高达3000万以上。甚至在危机过后也不见经济的复苏。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由此一蹶不振。4.经济危机的影响30年代的大危机是世界性的资本主义政治危机。大危机自然产生了大影响。教材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学生回答:各国状况和世界局势。)从局部看,经济危机必然激化资本主义各国严重的社会危机。示威、游行和罢工斗争不断,阶级矛盾空前尖锐;法西斯分子也乘机兴风作浪,促使社会更加动荡不安。从整体看,经济危机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改善本国经济形势,加紧在国际市场上的争夺,使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各国为尽快摆脱困境,还进一步加强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夺,激起当地人民的反抗,民族解放运动持续高涨,国际关系日趋紧张,世界局势危机四伏。三、“蓝鹰运动”------美国的罗斯福新政1.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在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之下,资本主义各国都急于寻找出路,那么,美国采取了什么对策(学生回答:罗斯福新政)美国在这次危机的打击下损失最为严重,但当时的胡佛政府对此一筹莫展。到1933年初,美国已有半数银行倒闭,完全失业人数达到1500万~1700万。人民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采取有力的政策,迅速改善经济状况。在这种形势下,罗斯福以主张加强政府对经济干预的竞选宣言,赢得绝大多数选民的支持,击败胡佛,当选为美国第32任总统。2.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以课件或幻灯出示罗斯福的照片和生平简介)罗斯福身残志坚,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也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他上台伊始,就全面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大刀阔斧地对各个生产部门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历史上称之为“罗斯福新政”。新政首先从哪个生产部门开始(学生回答:金融业。)为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因为这次经济危机最初是由金融危机引发,追根溯源,罗斯福首先整顿财政金融体系。他下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经营状况不佳的勒令清盘。通过成立联邦储蓄保障公司,保证存款人的存款,以恢复银行信用。到4月,存回银行的通货已达10亿美元。银行信誉的恢复,促进了金融体系的正常运作,它为工农业生产的恢复提供了前提保证。第二,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对工业加强计划指导。国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要求各行业拟定公平竞争法规,以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并在企业门口悬挂以印第安人的雷鸟为蓝本而设计的蓝鹰徽———服从规约的标志。依靠国家和垄断组织的联合力量,把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纳入到有控制的轨道上。第三,调整农业政策。奖励农民压缩产量,目的是限制农业生产,克服生产过剩,以提高农产品价格,改善农业生产环境。第四,积极推行“以工代赈”。面对庞大的失业队伍,罗斯福政府实行了紧急救济,并通过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大量就业机会,进而刺激消费和生产,稳定社会秩序。这些措施使美国经济逐步进入良性循环轨道。3.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及其影响罗斯福新政作为一次涉及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全面改革,是否就能彻底根除经济危机呢(学生回答:不能)为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因为经济危机是由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所引起,不改变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就不可能消除这一基本矛盾。而罗斯福新政的实施目的,就是为了巩固和维护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因此它不可能根除经济危机。但它在很多方面确实产生了积极影响:①直接影响:它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社会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巩固了资本主义的统治。②间接影响:由于经济的恢复,使社会矛盾相对缓和,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人们对美国国家制度的信心,从而遏制了经济危机期间活跃起来的法西斯势力,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③深远影响:新政采取的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政策,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加强经济干预的先河。它不仅成为现代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开端,而且对其他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此,西方国家陆续放弃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逐渐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指导。特别是在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思维拓展我们学习了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现在来思考一个问题:新政到底“新”在什么地方?现在给大家5分钟时间,以4人为一组进行分组讨论。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总结)①新的理论和政策。②新的特点。即尽量避免采用国有化形式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同时也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③新的起点。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对生产关系进行了局部调整,把美国的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迅速推向美国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二战后被西方国家普遍采纳,资本主义制度也由此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成为继续向前发展的新起点。本课小结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历史上最深刻、破坏性最大的危机。它根源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20年代美国经济在快速发展中也使生产和销售的矛盾不断尖锐化,直接导致危机的爆发。在危机的沉重打击之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各自寻找对策。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使危机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缓和。为资本主义继续向前发展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罗斯福也因此成为自亚伯拉罕·林肯以来最受美国和世界公众欢迎的总统而永载史册。但德国和日本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它们走上了另外一条道路,下节课我们将研究它们的变化。第5课追忆列宁――学习与探究之一少年列宁1870年4月22日,列宁诞生于俄国伏尔加河畔的辛比尔斯克城。他的父亲是省国民教育视察员,获有贵族称号;他的母亲是一个内科医生的女儿,擅长外国语和音乐,并以刚毅过人著称。他们都是颇具民主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对子女要求甚为严格,尤其注重孩子们的道德品质和爱国思想的教育。在父母的影响下,列宁兄弟姐妹五人后来都成了较有影响的革命家。

列宁小时候就聪慧过人,5岁开始读书识字,9岁考入中学。他喜爱文学、历史和外语,熟悉几种外语,在学校里一直是优等生。中学毕业时,列宁获得了金质奖章。由于父亲是一个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人,他的言行给少年列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列宁少年时就对社会现状大为不满,并努力寻找改变现状的道路,大量阅读诸如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的著作。青年列宁1887年5月,列宁的兄长因参与谋刺沙皇而被判处绞刑,这更坚定了列宁的革命志向。同年12月,正在喀山大学法律系学习的列宁因参加反对警察制度的学生大会遭当局逮捕,被开除学籍并被流放。第二年回到喀山后,他开始研究马克思的《资本论》和普列汉诺夫的著作。1892年,他开始筹建马克思主义小组,并将《共产党宣言》译成了俄文,还写下了第一本著作《农民生活中新的经济变动》。1893年,列宁来到俄国工人运动的中心彼得堡,他经常深入工厂,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由于他知识渊博,才干过人,年仅23岁的列宁很快就被大家亲昵地称为“老头子”,并且赢得了“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声誉,逐渐成为工人阶级的领袖。1895年,列宁在彼得堡创立了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这年年底,他再次被捕入狱。14个月的狱中生活后,又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在西伯利亚的三年中,他开始使用“列宁”这个化名,并与另一位革命者克鲁普斯卡娅结了婚。

中年列宁(出示图片)

1900年2月,列宁在西伯利亚的流放结束后不久来到西欧,在德国创办了第一张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机关报《火星报》。1903年7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在布鲁塞尔召开代表大会,会上形成了以列宁为核心的布尔什维克。布尔什维克的意思是“多数派”。布尔什维克及其思想体系的产生,标志着列宁主义的形成。1905年11月,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爆发后,列宁回到祖国直接领导革命。12月,莫斯科武装起义失败,列宁又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第二次流亡生活。1917年3月,沙皇政府被推翻。听到这个消息后,列宁立即返回俄国,积极准备发动武装起义。在列宁的领导下,俄国人民终于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革命胜利后,列宁当选为第一届苏维埃政府主席,他领导人民粉碎了帝国主义的三次武装进攻和国内的叛乱,使苏俄的经济建设逐步走上了正轨。

老年列宁(出示图片)

列宁在晚年患了脑溢血,但他在病中仍口授了《论合作制》等文章和信件。列宁的全部著作达55卷,所以有人说他是一位多产的作家。1923年,列宁病情开始恶化,1924年不幸与世长辞,终年54岁。

永远的列宁(出示图片)

列宁墓位于克里姆林宫的正北面,用红色和黑色大理石砌成。墓前有两名着大盖帽,戴白手套,全副戎装的战士站岗,被称为俄罗斯“第一哨位”。列宁遗体保存得相当好,他身穿裁剪合身的藏蓝色西服,留着短短的小胡子,柔和的灯光轻轻地照着遗体的面部,就像睡着了一样,安详地、静静地躺在水晶棺里。

列宁的故居是莫斯科郊区的一座别墅。1918年列宁遇刺后,医生建议他住在一个安静的、空气好的地方,苏维埃政府决定让列宁搬到这里来住。在列宁的办公室里,挂着一本老式的日历本,上面的日期是1924年1月21日。据说,列宁每天晚上离开办公室时,就顺手从日历本上撕下一页,标志着这一天的工作已经结束。临逝世那天,他离开办公室时感到非常疲惫,无力撕下这页日历,从此,这页日历上的日期就作为列宁逝世的日子,写进了历史。每年的这一天,俄罗斯的有关人士和群众都到列宁墓前献花缅怀列宁。

师:同学们用故事、图片一一再现了列宁人生的不同阶段,下面请同学们欣赏老师带来的老影片片段,一睹列宁的风采以及那个特殊的峥嵘时代。

〖怀旧经典〗

镜头1――《列宁在十月》:当起义队伍像潮水一般地涌进冬宫大门时,只有为数寥寥的士官生做螳臂挡车式的无效抵抗……

镜头2――《列宁在一九一八年》:列宁的贴身警卫瓦西里告诉妻子:“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镜头3――《列宁在一九一八年》:列宁遇刺前,在工厂对工人们慷慨激昂地演讲着……

镜头4――《列宁在一九一八年》:列宁遇刺后,发疯的人群几乎要把刺客撕成碎片;忍饥挨饿的工人焦灼不安地等待着列宁的病情公告……

师:这些老影片使许多感人的历史场面在课堂重现,进一步形象地刻画出了列宁的形象,加深了同学们对历史事实的了解,那么学完这节课后,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吗?

生:(发言总结)追忆历史人物,可以通过许多途径,如看书、上网、找相关素材、看老电影或记录片等,可以原汁原味地理解,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再现历史。但最重要的是要从中体悟做人的道理。

〖教学设计说明〗《追忆列宁》是一节“学习与探究课”。作为新课程实验中的亮点,“学习与探究课”为教师个性化的教学提供了适宜的舞台,进一步增强了课程的适应性。张老师这节课好就好在个性很强,具有鲜明的改革色彩。全课由“成长的故事”“图说列宁”“怀旧经典”三大板块组成,每一个板块既相互独立又有机衔接,使整个课堂教学流程完美、紧凑、自然、流畅。

每一个板块在运作的时候,都充分注意到为学生参与教学、进行讨论和交流留足了空间。学生在这种图文并茂、动静合一的教学情境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很大幅度的提升和熏陶。这节课固然有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更为重要的是它的情感教育色彩十分浓郁。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显得刻不容缓的今天,这种教学探索格外具有意义和价值。第6课邪恶的轴心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原因及制造“国会纵火案”镇压共产党,迫害犹太人的情况;了解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的原因;西方大国对意大利入侵埃的态度;了解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给西班牙人民带来的灾难;了解日本制造南京大屠杀的暴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埃塞俄比亚、西班牙反法西斯斗争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内因、外因的相互关系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总结30年代西方大国推行的绥靖政策及其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注意世界历史的前后联系及世界历史与中国历史的比较,培养学生纵向和横向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埃塞俄比亚、中国、朝鲜和西班牙等国的反法西斯斗争,使学生认识到,这些国家的斗争体现了它们抗击外来侵略、维护民族独立的精神,这些斗争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2.通过学习英、法、美等国对德、意、日侵略推行的绥靖政策,使学生认识:这一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最终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重点、难点:希特勒的法西斯恐怖;绥靖政策。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在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两种解决危机的典型或方式----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德意日建立法西斯专政。德日的法西斯专政在内外政策上有着相同或相似的地方:(1)对内都建立了极权政治,德国、意大利建立了纳粹党一党独裁统治;日本的军部操纵了内阁,控制了政权。(2)对外都积极地扩军备战,进行扩张。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德、意、日法西斯的对外侵略。德、意法西斯的侵略主要集中在非洲和欧洲,日本法西斯的侵略主要集中在亚洲。二、讲授新课:(一)希特勒的法西斯恐怖1.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原因请大家结合导读提纲快速阅读教材并思考:A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原因有哪些?B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时间、标志和影响。C.德国法西斯专政实行了哪些内外政策?这个恶魔一般的法西斯政权建立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可以分为历史原因、现实原因和直接原因。①历史原因可分为两点。第一,缺乏民主传统。第二,德国战败后,协约国强加给德国的制裁性的《凡尔赛和约》,激发了德国的民族复仇情绪。②经济危机的打击是现实原因。德国共产党的影响大增;而魏玛政府软弱无能。垄断资产阶级感到利用旧的资产阶级议会政治已经无力继续维持自己的统治,于是逐渐倾向于建立一个独裁的强权政府,这就为纳粹党人夺取政权创造了条件。③纳粹党的兴风作浪是直接原因。纳粹党打着当时流行的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招牌,进行蛊惑人心的宣传,获得广泛的支持。2.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在1932年夏的国会选举中,纳粹党获得了国会全部608个席位中的230个议席,一跃成为国会第一大党。1933年初,希特勒正式出任德国总理。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了。从此,德国走上了对内实行恐怖统治、对外积极侵略扩张的道路。以此为标志,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了。3.德国法西斯政权的内外政策为什么说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就标志着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了呢(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因为,法西斯专政的实质就意味着对内实行恐怖统治,对外实行侵略扩张。这必将引起主要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尖锐矛盾,从而使世界走向战争。德国法西斯政权的内外政策,就集中体现了这一实质。我们可以将其政策概括为几点(学生回答,教师总结)①在政治上,建立纳粹党一党独裁统治。纳粹党上台后不久,就制造了“国会纵火案”,有计划地打击德国共产党。因德国共产党的力量正在逐步壮大,纳粹党把共产党看成是对独裁统治的最大威胁。然后,纳粹党先取消议会制,进而取缔纳粹党以外的所有政党。1934年,兴登堡总统去世,希特勒集总统、总理和军队最高统帅于一身,成为国家元首。德国成为“德意志第三帝国”,法西斯独裁统治在德国建立。②在经济上,希特勒政府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及与之相关的民用工业,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到1939年,德国的军火生产量已为美英两国总和的两倍多,为希特勒发动世界大战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③在军事上,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大力扩充军备。重建了德国空军,扩充了海军。并实施普遍义务兵役制,把德国陆军迅速扩充到100万人。④在对外关系上,1933年退出国联;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英法对此没有采取任何有效措施,希特勒的军事冒险行动步步得逞,更助长了其嚣张气焰。⑤在文化教育领域,希特勒政府疯狂地摧残进步文化,迫害知识分子,焚毁进步书刊,实行法西斯教育,用纳粹党的说教钳制人们的思想。同时,希特勒政府竟然把残酷地迫害犹太人定为第三帝国的“国策”。他们胡说犹太人要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遭受的困难“负有很大的责任”,在全国掀起了屠杀犹太人的狂潮。在希特勒专政时期,约有600万犹太人惨遭杀害。当腥风血雨弥漫德国大地时,甚至连一些基督教徒也未能幸免。历史掀开了最黑暗的一页。(二)非洲之角的战火这是意大利第二次侵略埃塞俄比亚,意大利为何总和埃塞俄比亚过不去(让同学们阅读课本第32页注释和第31页地图,了解埃塞俄比亚的地理和战略位置对意大利的重要性。)教师指导:请大家看地图,在北非意大利已侵占了哪些地方(学生看图例回答:厄立特里亚和意属索马里),但意大利通过陆路从厄立特里亚到意属索马里还得通过哪儿(学生回答:埃塞俄比亚)如果意大利占领了埃塞俄比亚,有何好处(学生回答:可以把已经占据的意属索马里和厄立特里亚连接起来,加强在地中海地区的实力。)不仅如此,还可以通过陆路从红海直通印度洋,这对它在非洲的战争有很大帮助。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失败的原因何在(让同学们分组讨论这一问题,然后得出结论。同学们大致能总结出以下原因:①意强大,埃弱小。②埃塞俄比亚武器装备极其落后。③绥靖政策的影响。)下面我们主要来研究一下“绥靖政策”。究竟什么是“绥靖政策”主要推行者是谁如何推行的产生了什么样的后果呢(让同学们阅读课本第32页注释和小字部分了解回答)那么,英、法、美推行此政策的目的是什么(①为保住自身安全;②祸水东引。)最大的受害者是谁(学生回答:埃塞俄比亚还有英法美等国本身。)我们能对另一句俗语有更深刻的理解,即“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三)西班牙内战(在同学们熟悉课本的基础上,共同解决以下问题。)1.西班牙内战是怎样发生的结果怎样2.德、意法西斯对西班牙进行武装干涉的原因是什么(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讨论,得出如下结论:①支持法西斯势力;②西班牙重要的战略地位和战略资源;③把西班牙变成检测自己军事实力的试验场。)3.当德、意法西斯侵入西班牙后,西班牙战争的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回答:由原来的内战变成了一场西班牙人民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民族战争。)4.在对待德、意法西斯人侵西班牙的问题上,英、法等西方大国吃怎样的态度(推行所谓的“不干涉政策”,为了自身安全,不愿过早地卷入战争;把祸水引向苏联。)5.《格尔尼卡》是怎样的一部作品(学生阅读小字、插图,感受德意法西斯造成的痛苦和灾难,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操)(四)“死亡工厂”1.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正当希特勒在德国一步步建立起法西斯专政,并形成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的时候,远在世界东方的日本法西斯势力也开始蠢蠢欲动。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原因是什么呢(经济危机对日本的打击比任何一个国家都要严重,统治阶级惶恐不安,亟需建立强权政治。像德国的纳粹党、意大利的法西斯一样,在日本走上法西斯专政道路的过程中,也有一股核心力量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这股势力就是军部。日本军部是指日本统治集团内部庞大的军事官僚机构。法西斯分子要求在天皇名义下建立法西斯独裁政权,实行对外侵略扩张。)1931年,在日本军部策划下,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并进一步霸占了中国东北。日本一步步走上了对内独裁,对外扩张的道路。1936年以天皇和军部为核心的法西斯专政在日本建立起来了。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了。2.日本法西斯的暴行学生回忆看过的影片、图书,控诉日本侵华过程中犯下的滔天罪行。并对日本国内右翼势力一直否认的侵略史进行辩驳。3.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提示:1936年和1937年;两个协定:德意协定和《反共产国际协定》。法西斯国家在侵略的过程中,彼此产生了好感,他们结成法西斯“轴心”,世界大战迫在眉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它们被称作“轴心国”。本课小结同学们,这一课我们学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夜的内容。法西斯国家到处点燃战火,已成为世界上爱好和平的人们的最大敌人。埃塞俄比亚、中国、朝鲜和西班牙成了最早的受害者。但面对法西斯的侵略,我们看到了不该有的态度:英、法、美的纵容侵略、消极避战的绥靖政策,这是自私的;法西斯是穷凶极恶的,但邪恶最终要在正义面前俯首称臣。最后的胜利永远属于正义的人民,这是被历史无数次证实了的。“大危机使世界走向战争”成为30年代的基本特征。历史的车轮开始向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滚动。第七课疯狂的战车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的原因、爆发和扩大的过程;慕尼黑阴谋和英法的“静坐战争”绥靖政策;的国土波兰、德军西线的进攻;苏德战争爆发;莫斯科保卫战;太平洋战争爆发;过程与方法:1.通过引导学生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的概括,分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必然性,培养学生概括、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及其影响的讲述、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的实质和后果。2.通过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不断扩大的讲述、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德、意、日法西斯国家发动的;它的扩大在客观上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重点、难点:慕尼黑阴谋;苏德战争爆发;绥靖政策的实质和危害。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忆日、意、德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活动和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等国家的反法西斯斗争。回顾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形势:面对法西斯的扩张,英、法等西方大国采取了什么态度(英、法采取的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势力的侵略气焰,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一、和平到来了吗?1.希特勒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1936年,法西斯德国无视《凡尔赛和约》的规定,进军莱茵非武装区;1938年,又兵不血刃吞并了奥地利。德国的这些扩张举动,竟然没有受到英、法、美的干涉。希特勒便把侵略矛头指向捷克斯洛伐克,要求割占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2.慕尼黑协定的签订(1939年9月)及影响为了解决德、捷边界问题,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在德国的慕尼黑城召开了会议。在没有捷代表参加的情况下,签订了《慕尼黑协定》,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内把苏台德等地区交给德国。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英、法两国与捷克斯洛伐克本无利害冲突,况且法国还是捷的同盟国,它们为什么与意大利一起支持德国侵略捷克斯洛伐克呢(学生思考、讨论)其原因:第一,英、法国内普遍存在着畏战情绪,千方百计想避免战争;第二,英、法企图将祸水东引,驱使德国进攻苏联。为此,他们便以牺牲小国的利益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又造成了什么影响呢第一,暴露了英、法的软弱,助长了希特勒的侵略气焰。第二年3月,德军开进布拉格,吞并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第二,希特勒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后,其军事、经济实力大为增强,在战略上处于更有利的地位。《慕尼黑协定》的签订,标志着绥靖政策达到了顶峰。此后,凡是这种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出卖他国的行径,都被称为“慕尼黑阴谋”。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西线形势1.德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1939年9月)——二战全面爆发1939年9月1日凌晨,希特勒出动58个师,坦克2500辆,飞机2000多架从西南、西北和北部三路对波兰首都华沙实施向心突击。英、法政府先是向德国提出停止军事行动的要求,遭到拒绝后,于9月3日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2.“奇怪战争”和波兰覆亡英、法对德宣战后,本应配合波军在西线对德发起进攻,然而,它们却静坐西线、宣而不战,被称为“奇怪战争”。在这种情况下,波军孤军奋战,两个多星期后波兰覆亡。3.法国投降、英国抗战德军侵占波兰后,并没有像英、法希望的那样,继续向东侵犯苏联。而是转过头来进攻北欧和西欧。1940年4、5月间,德军首先“闪击”丹麦、挪威,接着入侵卢森堡、荷兰和比利时。同时,德军绕过法国自以为非常稳固的“马奇诺防线”,侵入法国境内。5月下旬,德军直逼英吉利海峡,把40多万英、法军队追逼到敦刻尔克港附近的一块三角地带。英、法动员了大批船只,经9昼夜苦战,才把近34万士兵运过海峡,撤入英国。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这是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纵容德国侵略扩张而自食的第一颗苦果。1940年6月初,德军由北向南,向法国腹地急速推进,直逼法国首都巴黎。14日,巴黎陷落。新成立的法国卖国政府对德投降。法国败降以后,希特勒制定了入侵英国本土的“海狮”计划。从1940年8月11日,德军对英国进行了猛烈的空袭,每天出动上千架飞机对英国的军事基地、工业中心、首都伦敦等进行狂轰滥炸。面对这种情况,英国新任首相丘吉尔放弃了长期推行的绥靖政策。丘吉尔首相领导英国军民坚持抗战,遏止了德国要尽快摧毁英国或迫使其求和的目的。10月间,希特勒取消了入侵英国的计划。我们从英、法两国推行绥靖政策的结果,清楚地看到:英、法两国真正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三、“巴巴罗萨计划”-------苏德战争爆发1.德军突袭苏联(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到1941年夏天,德国已占领了欧洲14个国家。这时已形成了从西南包围苏联的态势。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国出动了190个师,550余万人,4000多辆坦克和近500架飞机的强大兵力,分北、中、南三路向苏联发动全面进攻。苏德战争的爆发,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由于苏军在战争初期准备不足,使德军在几个月里深入苏境内达150多万平方千米,控制苏联约40%的人口及大部分工业区。尤其是中路德军直逼苏联首都莫斯科,形势非常危急。2.莫斯科保卫战莫斯科军民在斯大林的亲自指挥下,展开了英勇的莫斯科保卫战。(演示影片《为祖国而战》中莫斯科保卫战的相关片断。莫斯科居民参加修筑防御工事;十月革命纪念日红场阅兵及斯大林进行鼓舞人心的演说,红军由红场直赴前线)第二年初,苏军从莫斯科的南、北两面开始反攻,经40多天激战,歼敌50万,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这次战役是德军在大战中遭到的第一次大失败,它促进了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欧洲战场如此,此时的亚、太地区形势又怎样呢?四、“虎!虎!虎!”--------日军偷袭珍珠港1.日军偷袭珍珠港(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2.第二次世界大战扩大法西斯在欧洲的扩张,也刺激了日本的野心。1940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提出建立所谓“大东亚共荣圈”的计划,妄图建立一个以日本为主宰的囊括印度以东,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以北所有地区和国家的殖民大帝国。日本的这一计划对于美国来说,不能不是一个严重的损害。对此,美国也就不能不做出反应。首先,美国宣布对日本实行贸易禁运,禁止向日本出口钢铁、石油等战略物资;其次,增加对中国的援助。这对战略物资严重依赖进口的日本,是一个严重的打击。美、日矛盾激化了。日本决定趁美国尚未准备就绪,发动突然袭击,取得战争主动权。这便演出了日本偷袭珍珠港的一幕。(显示《日本偷袭珍珠港示意图》,边演示、边讲述)珍珠港是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的活动中心,它位于夏威夷群岛的瓦胡岛南部,是太平洋上的交通枢纽。1941年12月7日凌晨,日本海空军对珍珠港进行了突然袭击,仅以28架飞机、几艘潜艇的微小代价,毁灭了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大部分主要舰只。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美、英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与此同时,日本还出动陆军向东南亚各地的美、英军队发动了进攻。到1942年春,日军侵占了东南亚的广大地区和太平洋上的许多岛屿。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了最大规模。本课小结: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争夺霸权、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矛盾。1929年~1933年的经济危机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促成了两个战争策源地的形成。英、法、美的绥靖政策,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起了推动作用。归纳:1.爆发:1939年9月初,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2.进一步扩大:1941年6月,德军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3.达到最大规模: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九下历史第8课第八课正义的胜利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必然性和重大历史意义;掌握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途岛战役;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雅尔塔会议及其主要协议;苏军攻克柏林;德国投降;第二次大战在欧洲结束,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过程与方法:通过斯大林格勒战役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阅读史料,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性质的变化,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雅尔塔会议协调了反法西斯联盟的行动,对打败法西斯国家有积极作用。苏联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及苏德战场的胜利,英美开辟第二战场,加速了纳粹德国的灭亡。认识到正义的力量只有加强联合,才能有效地战胜邪恶势力。树立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思想观念。本课重难点: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斯大林格勒战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使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国家和人民蒙受了战争的巨大灾难。一切爱好和平、自由的国家和人民只有联合起来,建立起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才能尽快打败和消灭法西斯。讲授新课:第八课正义的胜利一、正义力量的携手联盟1.《联合国家宣言》(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请同学们思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和扩大的发展过程中,美国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政策有什么变化?归纳出绥靖→中立→参战的过程,并分析其变化原因。)法西斯已成为世界人民最凶恶的敌人,英、美等国先后放弃了绥靖政策,加入到反法西斯的行列中。为了共同的目的——消灭法西斯,被侵略国家日益走向联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掌握《联合国家宣言》签署的目的、时间、参加国和主要内容。然后,进一步明确。)《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2.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意义(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意义。在肯定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总结。)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基本保证,从此这些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反法西斯的旗帜下联合起来,同盟各国在军事上协同作战,在政治上磋商求同,经济上相互援助。它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在各个战场同法西斯敌人进行了殊死斗争,推动战争向有利于反法西斯力量的方向转折,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进程。1942年,三大战场都发生了具有转折性的关键战役。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1.斯大林格勒战役(苏德战场——苏胜德)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后,希特勒为使德国避免两线作战的窘境,决定先集中力量打垮苏联。于是德国集中了150万兵力,在苏联南线发动了攻势,重点进攻斯大林格勒。(教师演示课件,使学生明确斯大林格勒的准确位置,形成正确的空间概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斯大林格勒是苏联重要的工业城市,又是伏尔加河南北的交通枢纽,是连接莫斯科和盛产石油的高加索之间的交通要道。1942年7月,震撼世界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开始了。为了赢得这场战争,希特勒动用了一切可以动用的军队。先后出动飞机十万架次,投掷炸弹100万枚,整个城市几乎化为灰烬。但英勇的苏联军民坚持战斗。斯大林格勒的战斗,为苏联红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冬季,苏军展开强大的反攻。到1943年2月,苏军取得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重大胜利,德军遭到了它发动战争以来最大的失败。为什么说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重要的转折点?德军元气大伤被迫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法西斯轴心国是以德国为核心的,希特勒的胜利是建立在进攻之上的,进攻一旦停止,它灭亡的日子也就为期不远了。此外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巩固发展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促使法西斯集团的内部开始发生分化。因此,斯大林格勒战役不仅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2.中途岛之战(太平洋战场—一美胜日)为消灭美国太平洋舰队,1942年6月,日军进攻美国的太平洋海军基地中途岛。美国成功截获了日军的密码,取得了战场上的主动权。最后,美国以少胜多,日军损失惨重。从此,美国取得了太平洋战场的主动权。另外在北非战场上,英军在蒙哥马利将军指挥下反攻,取得阿拉曼战役的胜利,改变了北非战场形势。这三场战役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斯大林格勒战役改变了苏德战场的形势,巩固并发展了反法西斯同盟,促使法西斯集团的瓦解,推动了整个战场形势的转折。在太平洋战场上,中途岛之战以前,日本几乎没打过败仗,而以后日本没打过胜仗。阿拉曼战役以后,丘吉尔曾说:阿拉曼战役以前,我们战无不败;阿拉曼战役以后,我们战无不胜。以这些战役为代表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转折阶段。尽快打败德日法西斯,夺取战争胜利是反法西斯盟国的首要目标。为此苏美英在德黑兰会议上通过了三国一致行动和战后合作的宣言,而且决定在1944年5月以前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三、“消灭法西斯,自由属于人民”1.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提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最担心的是什么呢?(大家可以结合一战中德国的失败加以分析)对。东西两线作战。利用多媒体演示:诺曼底登陆地图,登陆路线,登陆战斗的图片;东西夹击德国进军路线。1944年6月,美英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从西线逼近德国。苏军也在东线发动猛攻。从此德国便陷入盟军东西夹攻之中。1945年初,两线军队相继攻入德国本土,德国法西斯败局已定。为加快战争的最后胜利和解决战后的重大问题,苏美英三国首脑召开雅尔塔会议。2.雅尔塔会议请同学们思考一下,雅尔塔会议内容包括哪几部分有什么作用内容包括三部分。这些决议协调了盟国的行动,加快了战胜德日法西斯的步伐,为夺取最后胜利和建立战后和平作出贡献。雅尔塔会议进一步协调了盟国的行动,加快了战胜德日法西斯的步伐。3.德日法西斯的投降1945年5月,德国法西斯溃灭,欧洲战事胜利结束。在反法西斯力量打击下,9月,日本签定投降书。这样,一场人类文明史规模空前的战争结束了。反法西斯同盟一方取得彻底胜利。提问:这场战争的性质是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次伟大的正义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小结:“二战”是一场法西斯侵略战争和反法西斯解放战争的较量。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成立使世界人民最终赢得了这场战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二战”给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同时,也深刻影响了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和世界未来的发展第十课“冷战”与“热战”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二战后初期的世界形势,铁幕演说和两极对峙局面形成的史实;掌握世界两极格局的形成。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对峙局面形成背景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2.通过对世界近代史国际关系格局演变的梳理,培养学生比较、归纳能力、宏观把握历史现象的推移演变能力以及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大国之间的实力对比和利益关系,对国际关系格局的推移演变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外交背后是实力和利益的较量。认识冷战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重点、难点:对两极格局的认识与评价。教学方法:采用问题解决模式进行教学,教师通过设置富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把握重要概念之间的联系与综合,揭示本质和规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法西斯集团的彻底溃灭而宣告结束,那么作为战争胜利的一方——反法西斯同盟国,它们之间的关系又将如何变化战争之后的世界是何种状况这些将是本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二)、教授新课第10课“冷战”与“热战”二战后的国际关系的突出特征表现为美苏两国由于战后经济军事实力的膨胀而成为世界两强,两国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和国家利益的冲突,矛盾日益加深。一、“铁幕”降临1.战后美国的形势请学生思考:“铁幕”降临的背景或者说条件有哪些?教师在学生思考基础上归纳:①美国在战后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表现在:军事上,它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常规军事力量,垄断了核武器,美国的军队人数最多达1200多万,拥有30艘航空母舰和1000多艘其他战舰,在世界各地建立近500个军事基地。经济上,美国拥有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和最丰富的黄金储备,并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事实上确立了美国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和金融的领导地位。②苏联在战后由于政治、军事实力大大增强,成为惟一能抗衡美国的国家。③德、意、日法西斯集团被打垮,英法在战争中受到重创而衰落。这样除美苏两强之外,短时期内世界上还不可以出现第三支力量能同美苏两国相抗衡。这就是所谓的“两极”,指的是在国际关系体系中起支配作用的力量中心,它影响、制约着国际关系体系中的其他力量。“两极”显而易见指的就是美苏两国。两极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美苏两强由于二战的结束,共同的敌人法西斯被消灭后,双方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冲突加剧,由战时同盟转为对抗。2.什么是“冷战”所谓冷战,是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所采取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美国推行冷战的主要原因有:a、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