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旅游学概论-第6章-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原理课件_第1页
民俗旅游学概论-第6章-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原理课件_第2页
民俗旅游学概论-第6章-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原理课件_第3页
民俗旅游学概论-第6章-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原理课件_第4页
民俗旅游学概论-第6章-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原理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6章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原理【本章概要】本章依据自然环境生态理论、文化整体功能理论、地域文化差异理论、景观规划学理论等,阐述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项目规划如何体现目的地民俗文化的形式多样性、内容丰富性、文化层次性、内涵深刻性和社会复杂性,如何综合自然观光游、历史文化游、农业生态游、乡村风情游等多种旅游活动,如何遵循以人为本、和谐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如何在传承保护的前提下进行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项目规划等问题。在此前提下,讨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项目规划的一般性原则、程序、方法、目标和内容,介绍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可行性报告和项目建议书的写作方法,正确认识和处理民俗旅游项目开发可能给民俗文化带来的一些负面问题。第6章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原理【本章概要】1第6章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原理【学习目标】了解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的内涵;掌握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的原则;明确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的内容;掌握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的技术方法及程序;认识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规划过程中常见的负面问题。【关键性术语】民俗旅游开发原则;民俗旅游开发;民俗旅游开发模式;民俗旅游规划内容;民俗旅游规划类别;民俗旅游规划文本。第6章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原理【学习目标】2第6章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原理民俗旅游资源的项目规划及其产品开发,跟自然观光、历史遗址等旅游项目的规划与开发虽然存在相当程度上的相似和相同之处,但是因为各地域各民族民俗文化在其产生、存在、发展、传承和演变过程中具有一定特殊性,所以民俗旅游项目的规划与开发有着与众不同的方法技术要求。考虑到开发是规划的目标,规划是开发的基础,只有明确了目标,才能打造基础。所以本章将先从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后从民俗旅游项目规划两个方面,分别探讨与其相关的方法原理问题。

第6章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原理民俗旅3第6章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原理6.1民俗旅游资源开发6.2民俗旅游项目规划练习题经验训练返回上一级第6章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原理6.1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练46.1民俗旅游资源开发6.1.1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特点6.1.2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对象6.1.3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6.1.4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程序6.1.5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方法6.1.6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模式返回上一级6.1民俗旅游资源开发6.1.1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特点返56.1.1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特点民俗旅游资源开发,顾名思义就是针对已经发现的有相当旅游经济价值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发掘、整理、设计、创造和建设的过程。民俗旅游资源开发需要以特定的民俗环境、民俗载体、民俗情境和民俗活动为基础,通过一定的现代技术方法,将其转变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相当吸引力的民俗旅游景观。因为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形式、内容比较集中,规模范围涉及面相对较小,因而往往表现为单一性旅游企业经营行为。即,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往往是民俗旅游经营者在相关旅游专家事先调查规划设计好的蓝本基础上,通过投资建设活动,最终形成一个民俗旅游景区或景点并开展旅游活动的过程。6.1.1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特点民俗66.1.1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特点(1)原则性导向鲜明一是民俗旅游开发必须遵循特色性原则、保护性原则和参与原则;二是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必须深入实际进行实地调查,遵循主位和客位调查方法,理解并尊重资源区民俗风情的本土特色。(2)文化性特征显著

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既是一种非常现实的经济行为,又是一项了不起的文化工程,它不仅要弘扬各具优势的民俗文化,而且要保护和拯救许多濒临消失的珍贵民俗文化传统。6.1.1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特点(1)原则性导向鲜明76.1.1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特点(3)地域性限制不强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从本质上说也是一种“不可根移”的旅游资源,也应当是就地开发的资源对象。然而,因为民俗文化的传播性和动态性,使得民俗旅游资源总是突破了地缘制约,频频出现了广泛的地域范围之内,因此出现了大量重复开发和仿制开发现象。(4)参与体验性突出

民间大众既是民俗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民俗文化的承载者,还是民俗文化的表演者和接受者。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实质上就是将这些民众所掌握的并由这些民众言行所表现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转为旅游者可以亲身参与和体验的民俗旅游项目和产品。因此,民俗旅游项目及其产品的开发,专家学者的规划设计固然很重要,但是这些项目产品的构成要件——民众和旅游者的积极参与也起着相当重要的甚至决定性的作用。返回上一级6.1.1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特点(3)地域性限制不强返回上86.1民俗旅游资源开发6.1.2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对象

6.1.2.1传统民俗文化景观开发

6.1.2.2民俗旅游基础设施开发

6.1.2.3民俗旅游服务设施开发

6.1.2.4民俗旅游地人力资源开发

6.1.2.5民俗旅游地图书资料开发返回上一级6.1民俗旅游资源开发6.1.2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对象返96.1.2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对象

6.1.2.1传统民俗文化景观开发

(1)田园聚落景观田园、牧场、营地、村落、街巷、古镇等景观,是农耕、游牧、渔猎、工商等各种民俗文化景观及其事象得以存在和表现的重要环境背景,而且它们本身就是民俗文化最典型最突出的民众创造物。静态的、动态的、物态的、活态的民俗文化景观都要在这个“大舞台”上全面展出,一切相关的旅游活动都要在这个场景里展开。这是一个有着相当长历史积淀的系统完整的民俗文化生态体系,是游客进入民俗旅游情境和场景第一感知对象。(2)服饰文化景观

服饰在生活、仪式、接待、展览、收藏等方面,都可以成为构景成景的材料。环境与服饰融合,构成天人和谐的画面;生命与制作合一,体现悠闲自在的生活;服饰与展示综合,表达深广悠远的历史与现实之美。服饰通过博物陈列、技术工艺、图片实物、声光电影、书籍资料、时装美体等方式表现出来,它的陈列价值、收藏价值、研究价值、观赏价值、体验价值、装饰价值等,都可以成为旅游开发得到利用。

6.1.2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对象6.1.2.1传统民106.1.2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对象6.1.2.1传统民俗文化景观开发(3)饮食文化景观

饮食民俗文化既是物质的享受,又是精神的熏陶。饮食文化景观的开发,既可以成为饮食文化一条街,又可以制作长街宴,还可以成为歌舞宴,也可以成为农家餐馆、大型酒店的招牌菜,餐具、酒具、器用还可以开发成为旅游工艺品或特色商品。(4)建筑文化景观

建筑民俗文化景观的形象性、艺术性和直观性,最能显示区域风情,旅游的景观效果也特别好,应为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重点之一。民居、庙宇、楼亭、井渠、道路、桥梁、窑厂、墓葬、碑刻等建筑,与田园、树林、平原、山林、溪河、草地、牛羊一起,构成“小桥流水人家”“世外桃源风景”,或“万千明镜炊烟”等迷人景象。6.1.2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对象6.1.2.1传116.1.2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对象6.1.2.1传统民俗文化景观开发(5)交通文化景观

“南船北马”,滑竿、牦牛、骆驼、爬犁、雪橇、双轮车、独轮车等交通工具;古栈道、风雨桥、木桥、石板桥、绳索桥、旅舍、路亭、路碑等交通设施,往往与民居聚落、建筑艺术、田园风景等,一起构景成景,成为当地人和旅游者行为景观的活动舞台。(6)商贸集市景观

作为民俗景观开发的对象,商贸集市所表现出来的车水马龙、熙来攘往的热闹场景,店铺样式、装饰艺术、交易方式、商品特色等,都具有突出的观赏性、参与性和娱乐性。6.1.2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对象6.1.2.1传126.1.2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对象6.1.2.1传统民俗文化景观开发(7)节日庆典景观

节庆活动可以塑造旅游形象,提升知名度,促进完善基础设施,优化旅游环境,带动消费,促进与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旺季客流量,填补淡季需求不足。节日庆典景观构成,在主题内容、表现形式、场景布置、程序安排、规模特色、秩序安全、组织方式、开场闭幕、宣传营销、接待服务等等方面,都是开发策划所要精心考虑的内容。(8)歌舞游艺景观

民间音乐、舞蹈、曲艺、戏剧、体育、娱乐和故事传说的种类繁多,源远流长,特色鲜明,具有独特的韵味和特殊的感染力,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尤其是民间歌舞、音乐艺术那种古朴、优美的曲调,热情奔放、诙谐幽默的表演,生活化、互动性的内容,可以使乐在其中的人们得到莫大的艺术文化享受。6.1.2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对象6.1.2.1传136.1.2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对象6.1.2.1传统民俗文化景观开发(9)信仰仪式景观

信仰仪式景观又具有很强的外显性,并与旅游资源开发相协调,如参加信仰仪式活动的当地人的礼担、服饰、队伍景象,诞生礼、寿庆里礼的门庭标志、环境装饰和欢乐氛围,婚礼迎送得热闹喜庆、欢快热烈场面,迎宾礼、馈赠礼、待客礼的参与体验、互动交流,神林、古墓的参观讲解、感受理解等,都是旅游活动的美好场景。(10)工艺美术景观

民间工艺美术品的制作过程、制作场景、装饰摆设、使用把玩、陈列展览、店铺出售等等,都是一种特别迷人的旅游景观,如民间陶瓷窑厂、妇女织染刺绣、风筝比赛放飞、旅馆饭店布置、景区景点设计、道路交通标识,都可以通过工艺美术的图案、纹饰、雕塑、活动进行构景展示。

返回上一级6.1.2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对象6.1.2.1传146.1.2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对象6.1.2.2民俗旅游基础设施开发

民俗旅游基础设施开发出了能源、水电、通讯等方面的开发外,主要表现为道路交通的开发,包括交通工具、交通线路、游览线路等。现代旅游强调旅游交通要安全、高效、快速、方便、灵活、舒适,所以民俗旅游地的交通须做到“进得来,出得去,散得开”。也就是说,要使民俗旅游者能方便到来,在民俗旅游地逗留期间活动自如、畅通无阻,旅游结束时能很快离开。

返回上一级6.1.2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对象6.1.2.2民156.1.2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对象

6.1.2.3民俗旅游服务设施开发(1)设施民俗化即按民俗旅游者的旅游心理需要来规划设计,将当地的民俗文化形式、内涵融入设施的形态、风格之中。在不影响居民生产生活和景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保护的情况下,充分利用现有民居建筑开设农家旅馆、客栈和饭店。(2)风格协调性民俗旅游设施的风格,应与旅游地的自然环境、文化环境相协调,朴实、自然、温馨、人情、人性、情趣,是其最突出的特点。新建饭店、招待所、餐馆、车站、码头、商店、娱乐场所,应以本土化建筑形式和风格为标准,保持景观协调性。6.1.2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对象6.1.2.3民166.1.2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对象

6.1.2.3民俗旅游服务设施开发(3)中低档标准民俗旅游地区的经济相对欠发达,设施开发应因地制宜,与本地总体经济水平相适应。再者,民俗旅游者多抱着“入乡随俗”的心态来的,追求纯朴、自然、生态、情趣是他们的主要目的,因此对旅游设施的档次一般没有太多的苛求。(4)规模要适度民俗旅游设施的规模应与民俗旅游地的区位及可进入性程度相适应。它与中心城市或客源地的距离近,可进入的条件好,其设施的规模可大些,反之则小些。

返回上一级6.1.2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对象6.1.2.3民176.1.2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对象

6.1.2.4民俗旅游地人力资源开发民俗旅游地人力资源开发的范围非常广泛,既包括民俗旅游的导游人员、住宿接待人员以及其他方面的服务人员,还包括民俗旅游景观当中的普通民众。这是由民俗旅游和民俗旅游资源的大众性、广泛性特点决定的。也就是说,民俗旅游地几乎所有的男女老少都是构景成景、服务接待、组织管理等方面的人力资源开发对象。民俗旅游地人力资源开发的内容、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一般有讲座、培训、外派、进修、参观、交流等形式,以提高民俗旅游相关人员的文化素养、专业技能、敬业精神为目标。

返回上一级6.1.2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对象6.1.2.4民186.1.2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对象

6.1.2.5民俗旅游地图书资料开发

有关民俗旅游资源图书资料的开发,各地都比较重视,出版的相关资料都不少,如景观、建筑、民居、制度、信仰、服饰、民歌、舞蹈、音乐、文物、传说、故事、节日、风情等方面的书籍、文献、光碟、图片、明信片。层次可以是普及读物、宣传介绍、娱乐休闲方面,也可以是专业调查、学术探讨方面的,以此满足不同层次类型的旅游者需要。

返回上一级6.1.2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对象6.1.2.5196.1.3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1)因地制宜原则

民俗散存于广大民间,就其本体而言,大多具有旅游价值,但对于来自不同地区或不国家的旅游者来说,民俗的旅游价值很容易在比较中见优劣,因此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必须“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因地制宜,就地取财”,“重发掘,轻仿制”,“人无我有,人优我”,要重视对本地资源的发掘,善于平中见奇,以微见著,切忌跟风模仿,造假欺世,倒人胃口,影响民俗旅游的形象和声誉。(2)特色差异原则

特色是一个地方、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真实综合的反映。对特色性与差异性的把握,关键在于对全国民俗旅游资源进行全面了解、整体分析和综合比较。坚持民族特色,突出民族个性,是开发民俗旅游资源的基本方向,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的法宝。6.1.3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1)因地制宜原则206.1.3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3)游客中心原则民俗旅游的主体是游客,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理当以游客为中心,按照游客的实际需要开发适销对路的民俗旅游产品。根据现代旅游心理学研究成果,旅游者的旅游心理虽然复杂多样,但最基本还是求似、求异、求古、求体验等心理为主。(4)文化内涵原则

①开发者应有强烈的文化意识,对民俗文化作全面深入的了解,充分认识民俗文化对于民俗旅游的至关重要性;②开发者应当从生态学、历史学、民俗学、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和文学艺术等多学科角度来研究旅游资源地的民俗文化事象,发掘民俗文化内涵,丰富民俗旅游项目的特色文化意蕴;③民俗旅游项目开发必须创造并实现一种文化氛围,让旅游者无论是观赏民居建筑、歌舞表演,还是品尝风味小吃、参与工艺制作、参加游戏活动,都能感受到深厚浓郁的文化享受;④民俗旅游项目开发不仅具有民俗的“形”,而且还要具备民俗的“神”,“神形兼备”地把民俗文化的精华系统完整地表现出来。6.1.3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3)游客中心原则216.1.3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5)多样性与主题性原则

将观光型、消遣型、参与型、娱乐型、考察型、购物型等旅游产品综合配套开发,做到民俗景观、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景观多形式组合。同时做到中心鲜明、特色突出、内容集中、形式表现有力,能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争取更多的回头客。(6)可持续发展原则

首先要树立保护先于开发的思想,尽可能发挥当地文化的自我调适作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使民俗旅游资源成为可永续利用的资源;其次,充分发挥规划、设计、经营、管理的引导性作用,尽可能减少旅游开发所带来的负面效应。(7)综合效益原则

只有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协调统一起来,民俗旅游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才会对政府、开发商、经营者、管理者、当地民众和子孙后代都有好处。返回上一级6.1.3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5)多样性与主题性原则226.1.4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程序(1)建立开发机构:政府、民众、专家、学者;廉洁、正直、公平、高效。(2)宣传旅游意义:唤起当地民众投身参与;对外进行宣传造势。(3)旅游资源调查:摸清家底、主次分明、成竹在胸、蓄势待发。(4)内外情况调查:政策、投资、交通、能源、设施、环境调查。(5)旅游市场调查:区位条件、可进入性、吸引力、客源状况。(6)竞争因素调查:资源、区域、行业等竞争层面。(7)开发可行性分析: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文化效益分析。(8)制订开发规划:科学、合理、经济、实用、前瞻和可操作。(9)分步组织实施:近期、中期、远期。返回上一级6.1.4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程序(1)建立开发机构:政府、236.1.5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方法(1)原生态与标准化相互协调(2)局部与整体功能统一布局(3)突破点与推广面循序渐进(4)区位性与知名度梯次开发(5)边开发与边宣传同步推进(6)市场化与多样性灵活运用(7)重历史与讲现实博古通今返回上一级6.1.5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方法(1)原生态与标准化相互协246.1.6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模式(1)集锦荟萃式:将散布于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典型民俗集中于一个主题公园内表现出来。(2)复古再现式:对现已消失的民俗文化通过信息搜集、整理、建设、再现,让游客了解过去的民俗文化。(3)原地浓缩式:就地选取合适的地段或场景,集中呈现区域民俗活动及其文化精华。(4)原生自然式:在一个民俗文化相对丰富的地域选择一个最为典型的村落、古镇、老街进行开发。(5)主题附会式:将某一特定的民俗文化主题与某一特定功能的旅游设施结合起来,形成相得益彰的旅游活动效果。(6)短期表现式:举办民族民俗传统的节庆活动;进行流动性民俗文化艺术表演活动。

返回上一级6.1.6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模式(1)集锦荟萃式:将散布于256.2民俗旅游规划原理

民俗旅游规划,就是在民俗旅游资源调查评价的基础上,针对民俗旅游资源的属性、特色和旅游地的发展规律,根据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需要,对一定范围和一定时期内的民俗旅游发展蓝图,进行谋划或筹划的过程。

6.2.1民俗旅游规划的类别

6.2.2民俗旅游规划的原则

6.2.3民俗旅游规划的程序

6.2.4民俗旅游规划的方法

6.2.5规划文本的编制和审批返回上一级6.2民俗旅游规划原理民俗旅游规划,就是266.2.1民俗旅游规划的类别

6.2.1.1民俗旅游发展规划

6.2.1.2民俗旅游区总体规划

6.2.1.3民俗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6.2.1.4民俗旅游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返回上一级6.2.1民俗旅游规划的类别6.2.1.1276.2.1民俗旅游规划的类别

6.2.1.1民俗旅游发展规划

分为近期(3~5年)、中期(5~10年)、远期(10~20年)规划三种。民俗旅游发展规划大致应当包括如下基本内容:(1)综合评价民俗旅游业发展的资源条件与基础条件。(2)全面分析市场需求,科学测定市场规模,合理确定民俗旅游业发展目标。(3)确定旅游业发展战略,明确旅游区域与旅游产品重点开发的时间序列与空间布局。(4)综合平衡旅游产业要素结构的功能组合,统筹安排资源开发与设施建设的关系。(5)确定环境保护的原则,提出科学保护利用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的措施。(6)根据旅游业的投入产出关系和市场开发力度,确定旅游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7)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返回上一级6.2.1民俗旅游规划的类别6.2.1.1民俗旅游发展286.2.1民俗旅游规划的类别6.2.1.2民俗旅游区总体规划

民俗旅游区总体规划的任务,是分析旅游区客源市场,确定民俗旅游区的主题形象,划定旅游区的用地范围及空间布局,安排旅游区基础设施内容,提出开发措施。具体内容如下:(1)对民俗旅游区客源市场的需求总量、地域结构、消费结构等进行全面分析与预测。(2)界定民俗旅游区的范围,进行现状调查和分析,对民俗旅游资源进行科学评价。(3)确定民俗旅游区的性质和主题形象。(4)确定规划民俗旅游区的功能分区和土地利用,提出规划期内的旅游容量。(5)规划民俗旅游区的对外交通系统的布局和主要交通设施的规模、位置,规划旅游区内部的其他道路系统的走向、断面和交叉形式。6.2.1民俗旅游规划的类别6.2.1.2民俗旅游区总体296.2.1民俗旅游规划的类别6.2.1.2民俗旅游区总体规划(6)规划民俗旅游区景观系统和绿地系统的总体布局。(7)规划其他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和附属设施的总体布局。(8)规划民俗旅游区的防灾系统和安全系统的总体布局。(9)研究并确定民俗旅游区资源的保护范围和保护措施。(10)规划环境卫生系统布局,提出防止和治理污染的措施。(11)提出民俗旅游区近期建设规划,进行重点项目策划。(12)提出总体规划的实施步骤、措施和方法,以及规划、建设、运营中的管理意见。(13)对民俗旅游区开发建设进行总体投资分析。(14)图件,包括民俗旅游区区位图、综合现状图、旅游市场分布图、旅游资源评价图、总体规划图、道路交通规划图、功能分区图等其他专业规划图、近期建设规划图等。

返回上一级6.2.1民俗旅游规划的类别6.2.1.2民俗旅游区总体306.2.1民俗旅游规划的类别6.2.1.3民俗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以总体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景区内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规划管理要求,为景区内一切开发活动提供指导。具体内容如下:(1)详细划定规划范围内各类不同性质用地的界线。规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或者有条件地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2)划分地块,规定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化率等控制指标,并根据各类用地的性质增加其它必要的控制指标。(3)规定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边筑间距等要求。(4)提出对各地块的建筑体量、尺度、色彩、风格等要求。(5)提出对各地块的建筑体量、尺度、色彩、风格等要求。(6)图件,包括旅游区综合现状图,各地块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图,各项工程管线规划图等。图纸比例一般为1/2000~1/1000。

返回上一级6.2.1民俗旅游规划的类别6.2.1.3民俗旅游区控制316.2.1民俗旅游规划的类别6.2.1.4民俗旅游区修建性详细规划

在总体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细化,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具体内容如下:(1)综合现状与建设条件分析。(2)用地布局。(3)景观系统规划设计。(4)道路交通系统规划设计。(5)绿地系统规划设计。(6)旅游服务设施及附属设施系统规划设计。(7)程管线系统规划设计。(8)竖向规划设计。(9)环境保护和环境卫生系统规划设计。(10)图件,包括综合现状图,修建性详细规划总图,道路及绿地系统规划设计图,工程管网综合规划设计图,竖向规划、鸟瞰或透视等效果图。图纸比例一般为1/2000~1/500。

返回上一级6.2.1民俗旅游规划的类别6.2.1.4民俗旅游区修建326.2.2民俗旅游规划的原则(1)强调文化内涵:既要有文化品味,又要易于为人们接受并能鼓励参与,同时还要避免一味迎合大众心理而落入低级俗套。(2)突出主题形象:通过自然景观、建筑风格、园林设计、服务方式、节庆娱乐等方式来塑造并强化民俗旅游的主题形象。(3)注重美学效果:任何人工建筑物的体量、造型、风格、色彩都应与相应的自然、社会、文化环境和旅游气氛融为一体,合理发挥其本身所具有的时空结构特色、节奏美感和韵律美感。(4)切合市场需求:规划时要特别注重民俗旅游市场需求的调查分析,真正规划开发出深受市场欢迎和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5)加强资源保护:远不只是物质性的历史文物保护问题,更重要的还是如何保持其文化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活态存续问题。返回上一级6.2.2民俗旅游规划的原则(1)强调文化内涵:既要有文化336.2.3民俗旅游规划的程序6.2.3.1任务确定阶段6.2.3.2前期准备阶段6.2.3.3规划编制阶段6.2.3.4中期评估阶段6.2.3.5规划修改阶段6.2.3.6实施反馈阶段返回上一级6.2.3民俗旅游规划的程序6.2.3.1任务确346.2.3民俗旅游规划的程序6.2.3.1任务确定阶段(1)确定编制单位

委托方根据国家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对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评定的有关规定确定旅游规划编制单位。一般规划编制单位在投标或接受委托时,会提交一份旅游开发规划任务书。(2)签订协议合同

不论以何种方式选择规划承接者,在接受旅游规划编制委托任务书时,都要签订一份旅游规划委托编制协议或合同,以明确双方的责任和权利。6.2.3民俗旅游规划的程序6.2.3.1任务确定阶段356.2.3民俗旅游规划的程序6.2.3.2前期准备阶段(1)政策法规研究

对国家和本地区旅游及相关政策、法规进行系统研究,全面分析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及政府行为的政策资源。(2)旅游资源调查

对规划区内旅游资源的类别、品位进行全面调查。编制规划区内旅游资源分类明细表,绘制旅游资源图,确定其旅游容量。(3)市场调查与预测

分析客源市场,预测市场规模,预测规划区客源市场的未来发展规模。(4)相关问题研究

进行竞争性分析,确立规划区在总体形象、可进入性、广告宣传、交通、景点、设施、服务等各方面的区域比较优势,综合分析和评价各种制约因素。

6.2.3民俗旅游规划的程序6.2.3.2前期准备阶段366.2.3民俗旅游规划的程序6.2.3.3规划编制阶段(1)确立发展优势和制约因素,提出发展主题和概念性构想。(2)确定规划中的重要原则问题。(3)确立规划的分期目标和发展战略。(4)对旅游活动、产品和设施提出开发思路,进行空间布局。(5)确立重点开发项目、投资规模,进行财务分析和经济、环境评价。(6)对旅游项目进行时序安排,确定各阶段发展目标内容。(7)确定环境、文物保护规划内容,提出相关行业支持性发展措施。(8)确定规划实施的措施、方案和步骤,包括政策支持、经营管理体制、宣传促销、融资方式和教育培训等。(9)撰写规划文本、相关说明和附件材料草案。

6.2.3民俗旅游规划的程序6.2.3.3规划编制阶段376.2.3民俗旅游规划的程序6.2.3.4中期评估阶段

广泛征求委托方、旅游行政部门及相关行业管理部门、规划区居民代表及各方面专家的意见。6.2.3.5规划修改阶段中期评估完成后,根据各方意见对规划草案进行反复修改,不断充实和完善相关内容,在此基础上,形成正式成果。6.2.3.6实施反馈阶段按照规划设计的基本蓝图,进行实际性的旅游开发工作。一般情况下,这些工作分为四个阶段完成,即基础设施建设、旅游线路施工、开展服务经营、进行产品扩张与调整。6.2.3民俗旅游规划的程序6.2.3.4中期386.2.4民俗旅游规划的方法(1)自然资源规划法主要是根据自然资源的考察和评定而形成的规划。最初在20世纪60年代采用,这种方法主要关注旅游资源本身的研究,一般缺乏市场分析。

(2)单位使用标准法根据每个人的户外娱乐和活动项目所需单位面积的估算以及将来需求的预计来确定需要增添的地点和设施的规划。这种方法所考虑的相关因素过于单纯。

(3)系统模式测算法采用各种数理统计模式,通过计算机模拟测算,指明旅游需求的基本趋势,核对某些因素产生决定性改变时的可能反应,分析各种资源使用时可能产生的矛盾和改进意见,测算有关旅游项目划分的结果等。6.2.4民俗旅游规划的方法(1)自然资源规划法396.2.4民俗旅游规划的方法(4)经济策略法

这种方法对市场和资源进行比较,做出决策,从而确定旅游发展方向,但没有考虑国家经济状况因素和旅游竞争因素的影响。

(5)布尔代数法

这是一种利用数学统计的方法规划旅游路线的方法。规划者将若干线路规划方案或某一线路规划方案的多种途径假设为A、B或C……然后以既定景点为给出量K,写成布尔表达式,建立布尔方程进行运算,并以此得出最佳旅游路线设计。6.2.4民俗旅游规划的方法(4)经济策略法406.2.4民俗旅游规划的方法(6)系统规划法在掌握大量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制定旅游发展目标,形成开发行动方案,建立一整套评价指标体系对多种规划方案进行比较,最终将最佳方案付诸实施的规划方法。一个典型的开发规划方案编制过程,主要有7个步骤:①制定规划目标,②各种资料调查,③确定规划原则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④编制规划方案,⑤方案分析评价,⑥规划方案优选,⑦规划方案实施。使用系统规划法,要求开发者将不同领域的专家集中在一起,形成一个解决经济、社会、环境、建筑、文化、工程和规划问题的集体。参与者有市场和财务分析专家、建筑学家、工程专家、开发规划者、社会学家、民俗学家、民族学家、人类学家、法律顾问、管理顾问和物业经营商等。返回上一级6.2.4民俗旅游规划的方法(6)系统规划法返回上一级416.2.5民俗旅游规划文本的编制和审批6.2.5.1规划文本的编制(1)旅游规划环境与条件分析(2)旅游规划区资源普查与评价(3)旅游规划区客源市场分析(4)旅游规划区的范围界定(5)项目规划的依据和原则(6)旅游开发的主题和形象(7)功能分区与旅游项目创意(8)旅游营销系统规划(9)资源与环境保护规划(10)旅游基础设施规划(11)内外部交通系统规划(12)景区景点美化绿化规划(13)旅游人力资源开发规划(14)投资成本产出效益分析6.2.5民俗旅游规划文本的编制和审批6.2.5.1规划426.2.5民俗旅游规划文本的编制和审批6.2.5.2规划文本的审批

旅游规划评审围绕规划的目标、定位、内容、结构和深度等方面进行重点审议。①旅游产业定位和形象定位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客观性;②规划目标体系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行性;③旅游产业开发、项目策划的可行性和创新性;④旅游产业要素结构与空间布局的科学性、可行性;⑤旅游设施、交通线路空间布局的科学合理性;⑥旅游开发项目投资的经济合理性;⑦规划项目对环境影响评价的客观可靠性;⑧各项技术指标的合理性;⑨规划文本、附件和图件的规范性;⑩规划实施的可操作性和充分性。经过专家评审的规划方案,须报政府有关部门审批、定案,或经政府部门修改定稿后,报当地人大审批,公布旅游规划文件,最终落实并实施规划方案。返回上一级6.2.5民俗旅游规划文本的编制和审批6.2.5.43第6章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原理【练习题】1.简述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概念及特点。2.简述民俗旅游项目规划应该遵循的原则。3.简述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模式有哪些?4.民俗旅游资源规划开发的程序有哪些?5.如何区分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建设性详细规划?6.结合实例,谈谈你对民俗旅游规划开发的区域竞争问题的认识。7.民俗旅游规划框架体系中,你认为哪一部分最为重要?这一部分主要有哪些内容?返回上一级第6章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原理【练习题】返回上一级44第6章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原理【经验训练】

1.阅读案例“四川安仁镇文博旅游区项目策划方案”中的旅游项目后,你受到了哪些启迪?倘若该方案付诸实施,你认为还应该注意哪些问题?2.分析当地民俗旅游资源特色,试找出这些民俗旅游资源规划开发的突破口和创意途径,并练习编写一个简要的项目规划文本。返回上一级第6章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原理【经验训练】返回上一级45第6章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原理【本章概要】本章依据自然环境生态理论、文化整体功能理论、地域文化差异理论、景观规划学理论等,阐述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项目规划如何体现目的地民俗文化的形式多样性、内容丰富性、文化层次性、内涵深刻性和社会复杂性,如何综合自然观光游、历史文化游、农业生态游、乡村风情游等多种旅游活动,如何遵循以人为本、和谐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如何在传承保护的前提下进行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项目规划等问题。在此前提下,讨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项目规划的一般性原则、程序、方法、目标和内容,介绍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可行性报告和项目建议书的写作方法,正确认识和处理民俗旅游项目开发可能给民俗文化带来的一些负面问题。第6章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原理【本章概要】46第6章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原理【学习目标】了解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的内涵;掌握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的原则;明确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的内容;掌握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的技术方法及程序;认识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规划过程中常见的负面问题。【关键性术语】民俗旅游开发原则;民俗旅游开发;民俗旅游开发模式;民俗旅游规划内容;民俗旅游规划类别;民俗旅游规划文本。第6章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原理【学习目标】47第6章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原理民俗旅游资源的项目规划及其产品开发,跟自然观光、历史遗址等旅游项目的规划与开发虽然存在相当程度上的相似和相同之处,但是因为各地域各民族民俗文化在其产生、存在、发展、传承和演变过程中具有一定特殊性,所以民俗旅游项目的规划与开发有着与众不同的方法技术要求。考虑到开发是规划的目标,规划是开发的基础,只有明确了目标,才能打造基础。所以本章将先从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后从民俗旅游项目规划两个方面,分别探讨与其相关的方法原理问题。

第6章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原理民俗旅48第6章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原理6.1民俗旅游资源开发6.2民俗旅游项目规划练习题经验训练返回上一级第6章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原理6.1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练496.1民俗旅游资源开发6.1.1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特点6.1.2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对象6.1.3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6.1.4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程序6.1.5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方法6.1.6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模式返回上一级6.1民俗旅游资源开发6.1.1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特点返506.1.1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特点民俗旅游资源开发,顾名思义就是针对已经发现的有相当旅游经济价值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发掘、整理、设计、创造和建设的过程。民俗旅游资源开发需要以特定的民俗环境、民俗载体、民俗情境和民俗活动为基础,通过一定的现代技术方法,将其转变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相当吸引力的民俗旅游景观。因为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形式、内容比较集中,规模范围涉及面相对较小,因而往往表现为单一性旅游企业经营行为。即,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往往是民俗旅游经营者在相关旅游专家事先调查规划设计好的蓝本基础上,通过投资建设活动,最终形成一个民俗旅游景区或景点并开展旅游活动的过程。6.1.1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特点民俗516.1.1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特点(1)原则性导向鲜明一是民俗旅游开发必须遵循特色性原则、保护性原则和参与原则;二是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必须深入实际进行实地调查,遵循主位和客位调查方法,理解并尊重资源区民俗风情的本土特色。(2)文化性特征显著

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既是一种非常现实的经济行为,又是一项了不起的文化工程,它不仅要弘扬各具优势的民俗文化,而且要保护和拯救许多濒临消失的珍贵民俗文化传统。6.1.1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特点(1)原则性导向鲜明526.1.1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特点(3)地域性限制不强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从本质上说也是一种“不可根移”的旅游资源,也应当是就地开发的资源对象。然而,因为民俗文化的传播性和动态性,使得民俗旅游资源总是突破了地缘制约,频频出现了广泛的地域范围之内,因此出现了大量重复开发和仿制开发现象。(4)参与体验性突出

民间大众既是民俗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民俗文化的承载者,还是民俗文化的表演者和接受者。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实质上就是将这些民众所掌握的并由这些民众言行所表现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转为旅游者可以亲身参与和体验的民俗旅游项目和产品。因此,民俗旅游项目及其产品的开发,专家学者的规划设计固然很重要,但是这些项目产品的构成要件——民众和旅游者的积极参与也起着相当重要的甚至决定性的作用。返回上一级6.1.1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特点(3)地域性限制不强返回上536.1民俗旅游资源开发6.1.2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对象

6.1.2.1传统民俗文化景观开发

6.1.2.2民俗旅游基础设施开发

6.1.2.3民俗旅游服务设施开发

6.1.2.4民俗旅游地人力资源开发

6.1.2.5民俗旅游地图书资料开发返回上一级6.1民俗旅游资源开发6.1.2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对象返546.1.2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对象

6.1.2.1传统民俗文化景观开发

(1)田园聚落景观田园、牧场、营地、村落、街巷、古镇等景观,是农耕、游牧、渔猎、工商等各种民俗文化景观及其事象得以存在和表现的重要环境背景,而且它们本身就是民俗文化最典型最突出的民众创造物。静态的、动态的、物态的、活态的民俗文化景观都要在这个“大舞台”上全面展出,一切相关的旅游活动都要在这个场景里展开。这是一个有着相当长历史积淀的系统完整的民俗文化生态体系,是游客进入民俗旅游情境和场景第一感知对象。(2)服饰文化景观

服饰在生活、仪式、接待、展览、收藏等方面,都可以成为构景成景的材料。环境与服饰融合,构成天人和谐的画面;生命与制作合一,体现悠闲自在的生活;服饰与展示综合,表达深广悠远的历史与现实之美。服饰通过博物陈列、技术工艺、图片实物、声光电影、书籍资料、时装美体等方式表现出来,它的陈列价值、收藏价值、研究价值、观赏价值、体验价值、装饰价值等,都可以成为旅游开发得到利用。

6.1.2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对象6.1.2.1传统民556.1.2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对象6.1.2.1传统民俗文化景观开发(3)饮食文化景观

饮食民俗文化既是物质的享受,又是精神的熏陶。饮食文化景观的开发,既可以成为饮食文化一条街,又可以制作长街宴,还可以成为歌舞宴,也可以成为农家餐馆、大型酒店的招牌菜,餐具、酒具、器用还可以开发成为旅游工艺品或特色商品。(4)建筑文化景观

建筑民俗文化景观的形象性、艺术性和直观性,最能显示区域风情,旅游的景观效果也特别好,应为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重点之一。民居、庙宇、楼亭、井渠、道路、桥梁、窑厂、墓葬、碑刻等建筑,与田园、树林、平原、山林、溪河、草地、牛羊一起,构成“小桥流水人家”“世外桃源风景”,或“万千明镜炊烟”等迷人景象。6.1.2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对象6.1.2.1传566.1.2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对象6.1.2.1传统民俗文化景观开发(5)交通文化景观

“南船北马”,滑竿、牦牛、骆驼、爬犁、雪橇、双轮车、独轮车等交通工具;古栈道、风雨桥、木桥、石板桥、绳索桥、旅舍、路亭、路碑等交通设施,往往与民居聚落、建筑艺术、田园风景等,一起构景成景,成为当地人和旅游者行为景观的活动舞台。(6)商贸集市景观

作为民俗景观开发的对象,商贸集市所表现出来的车水马龙、熙来攘往的热闹场景,店铺样式、装饰艺术、交易方式、商品特色等,都具有突出的观赏性、参与性和娱乐性。6.1.2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对象6.1.2.1传576.1.2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对象6.1.2.1传统民俗文化景观开发(7)节日庆典景观

节庆活动可以塑造旅游形象,提升知名度,促进完善基础设施,优化旅游环境,带动消费,促进与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旺季客流量,填补淡季需求不足。节日庆典景观构成,在主题内容、表现形式、场景布置、程序安排、规模特色、秩序安全、组织方式、开场闭幕、宣传营销、接待服务等等方面,都是开发策划所要精心考虑的内容。(8)歌舞游艺景观

民间音乐、舞蹈、曲艺、戏剧、体育、娱乐和故事传说的种类繁多,源远流长,特色鲜明,具有独特的韵味和特殊的感染力,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尤其是民间歌舞、音乐艺术那种古朴、优美的曲调,热情奔放、诙谐幽默的表演,生活化、互动性的内容,可以使乐在其中的人们得到莫大的艺术文化享受。6.1.2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对象6.1.2.1传586.1.2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对象6.1.2.1传统民俗文化景观开发(9)信仰仪式景观

信仰仪式景观又具有很强的外显性,并与旅游资源开发相协调,如参加信仰仪式活动的当地人的礼担、服饰、队伍景象,诞生礼、寿庆里礼的门庭标志、环境装饰和欢乐氛围,婚礼迎送得热闹喜庆、欢快热烈场面,迎宾礼、馈赠礼、待客礼的参与体验、互动交流,神林、古墓的参观讲解、感受理解等,都是旅游活动的美好场景。(10)工艺美术景观

民间工艺美术品的制作过程、制作场景、装饰摆设、使用把玩、陈列展览、店铺出售等等,都是一种特别迷人的旅游景观,如民间陶瓷窑厂、妇女织染刺绣、风筝比赛放飞、旅馆饭店布置、景区景点设计、道路交通标识,都可以通过工艺美术的图案、纹饰、雕塑、活动进行构景展示。

返回上一级6.1.2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对象6.1.2.1传596.1.2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对象6.1.2.2民俗旅游基础设施开发

民俗旅游基础设施开发出了能源、水电、通讯等方面的开发外,主要表现为道路交通的开发,包括交通工具、交通线路、游览线路等。现代旅游强调旅游交通要安全、高效、快速、方便、灵活、舒适,所以民俗旅游地的交通须做到“进得来,出得去,散得开”。也就是说,要使民俗旅游者能方便到来,在民俗旅游地逗留期间活动自如、畅通无阻,旅游结束时能很快离开。

返回上一级6.1.2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对象6.1.2.2民606.1.2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对象

6.1.2.3民俗旅游服务设施开发(1)设施民俗化即按民俗旅游者的旅游心理需要来规划设计,将当地的民俗文化形式、内涵融入设施的形态、风格之中。在不影响居民生产生活和景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保护的情况下,充分利用现有民居建筑开设农家旅馆、客栈和饭店。(2)风格协调性民俗旅游设施的风格,应与旅游地的自然环境、文化环境相协调,朴实、自然、温馨、人情、人性、情趣,是其最突出的特点。新建饭店、招待所、餐馆、车站、码头、商店、娱乐场所,应以本土化建筑形式和风格为标准,保持景观协调性。6.1.2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对象6.1.2.3民616.1.2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对象

6.1.2.3民俗旅游服务设施开发(3)中低档标准民俗旅游地区的经济相对欠发达,设施开发应因地制宜,与本地总体经济水平相适应。再者,民俗旅游者多抱着“入乡随俗”的心态来的,追求纯朴、自然、生态、情趣是他们的主要目的,因此对旅游设施的档次一般没有太多的苛求。(4)规模要适度民俗旅游设施的规模应与民俗旅游地的区位及可进入性程度相适应。它与中心城市或客源地的距离近,可进入的条件好,其设施的规模可大些,反之则小些。

返回上一级6.1.2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对象6.1.2.3民626.1.2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对象

6.1.2.4民俗旅游地人力资源开发民俗旅游地人力资源开发的范围非常广泛,既包括民俗旅游的导游人员、住宿接待人员以及其他方面的服务人员,还包括民俗旅游景观当中的普通民众。这是由民俗旅游和民俗旅游资源的大众性、广泛性特点决定的。也就是说,民俗旅游地几乎所有的男女老少都是构景成景、服务接待、组织管理等方面的人力资源开发对象。民俗旅游地人力资源开发的内容、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一般有讲座、培训、外派、进修、参观、交流等形式,以提高民俗旅游相关人员的文化素养、专业技能、敬业精神为目标。

返回上一级6.1.2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对象6.1.2.4民636.1.2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对象

6.1.2.5民俗旅游地图书资料开发

有关民俗旅游资源图书资料的开发,各地都比较重视,出版的相关资料都不少,如景观、建筑、民居、制度、信仰、服饰、民歌、舞蹈、音乐、文物、传说、故事、节日、风情等方面的书籍、文献、光碟、图片、明信片。层次可以是普及读物、宣传介绍、娱乐休闲方面,也可以是专业调查、学术探讨方面的,以此满足不同层次类型的旅游者需要。

返回上一级6.1.2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对象6.1.2.5646.1.3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1)因地制宜原则

民俗散存于广大民间,就其本体而言,大多具有旅游价值,但对于来自不同地区或不国家的旅游者来说,民俗的旅游价值很容易在比较中见优劣,因此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必须“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因地制宜,就地取财”,“重发掘,轻仿制”,“人无我有,人优我”,要重视对本地资源的发掘,善于平中见奇,以微见著,切忌跟风模仿,造假欺世,倒人胃口,影响民俗旅游的形象和声誉。(2)特色差异原则

特色是一个地方、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真实综合的反映。对特色性与差异性的把握,关键在于对全国民俗旅游资源进行全面了解、整体分析和综合比较。坚持民族特色,突出民族个性,是开发民俗旅游资源的基本方向,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的法宝。6.1.3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1)因地制宜原则656.1.3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3)游客中心原则民俗旅游的主体是游客,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理当以游客为中心,按照游客的实际需要开发适销对路的民俗旅游产品。根据现代旅游心理学研究成果,旅游者的旅游心理虽然复杂多样,但最基本还是求似、求异、求古、求体验等心理为主。(4)文化内涵原则

①开发者应有强烈的文化意识,对民俗文化作全面深入的了解,充分认识民俗文化对于民俗旅游的至关重要性;②开发者应当从生态学、历史学、民俗学、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和文学艺术等多学科角度来研究旅游资源地的民俗文化事象,发掘民俗文化内涵,丰富民俗旅游项目的特色文化意蕴;③民俗旅游项目开发必须创造并实现一种文化氛围,让旅游者无论是观赏民居建筑、歌舞表演,还是品尝风味小吃、参与工艺制作、参加游戏活动,都能感受到深厚浓郁的文化享受;④民俗旅游项目开发不仅具有民俗的“形”,而且还要具备民俗的“神”,“神形兼备”地把民俗文化的精华系统完整地表现出来。6.1.3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3)游客中心原则666.1.3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5)多样性与主题性原则

将观光型、消遣型、参与型、娱乐型、考察型、购物型等旅游产品综合配套开发,做到民俗景观、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景观多形式组合。同时做到中心鲜明、特色突出、内容集中、形式表现有力,能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争取更多的回头客。(6)可持续发展原则

首先要树立保护先于开发的思想,尽可能发挥当地文化的自我调适作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使民俗旅游资源成为可永续利用的资源;其次,充分发挥规划、设计、经营、管理的引导性作用,尽可能减少旅游开发所带来的负面效应。(7)综合效益原则

只有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协调统一起来,民俗旅游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才会对政府、开发商、经营者、管理者、当地民众和子孙后代都有好处。返回上一级6.1.3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5)多样性与主题性原则676.1.4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程序(1)建立开发机构:政府、民众、专家、学者;廉洁、正直、公平、高效。(2)宣传旅游意义:唤起当地民众投身参与;对外进行宣传造势。(3)旅游资源调查:摸清家底、主次分明、成竹在胸、蓄势待发。(4)内外情况调查:政策、投资、交通、能源、设施、环境调查。(5)旅游市场调查:区位条件、可进入性、吸引力、客源状况。(6)竞争因素调查:资源、区域、行业等竞争层面。(7)开发可行性分析: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文化效益分析。(8)制订开发规划:科学、合理、经济、实用、前瞻和可操作。(9)分步组织实施:近期、中期、远期。返回上一级6.1.4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程序(1)建立开发机构:政府、686.1.5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方法(1)原生态与标准化相互协调(2)局部与整体功能统一布局(3)突破点与推广面循序渐进(4)区位性与知名度梯次开发(5)边开发与边宣传同步推进(6)市场化与多样性灵活运用(7)重历史与讲现实博古通今返回上一级6.1.5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方法(1)原生态与标准化相互协696.1.6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模式(1)集锦荟萃式:将散布于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典型民俗集中于一个主题公园内表现出来。(2)复古再现式:对现已消失的民俗文化通过信息搜集、整理、建设、再现,让游客了解过去的民俗文化。(3)原地浓缩式:就地选取合适的地段或场景,集中呈现区域民俗活动及其文化精华。(4)原生自然式:在一个民俗文化相对丰富的地域选择一个最为典型的村落、古镇、老街进行开发。(5)主题附会式:将某一特定的民俗文化主题与某一特定功能的旅游设施结合起来,形成相得益彰的旅游活动效果。(6)短期表现式:举办民族民俗传统的节庆活动;进行流动性民俗文化艺术表演活动。

返回上一级6.1.6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模式(1)集锦荟萃式:将散布于706.2民俗旅游规划原理

民俗旅游规划,就是在民俗旅游资源调查评价的基础上,针对民俗旅游资源的属性、特色和旅游地的发展规律,根据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需要,对一定范围和一定时期内的民俗旅游发展蓝图,进行谋划或筹划的过程。

6.2.1民俗旅游规划的类别

6.2.2民俗旅游规划的原则

6.2.3民俗旅游规划的程序

6.2.4民俗旅游规划的方法

6.2.5规划文本的编制和审批返回上一级6.2民俗旅游规划原理民俗旅游规划,就是716.2.1民俗旅游规划的类别

6.2.1.1民俗旅游发展规划

6.2.1.2民俗旅游区总体规划

6.2.1.3民俗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6.2.1.4民俗旅游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返回上一级6.2.1民俗旅游规划的类别6.2.1.1726.2.1民俗旅游规划的类别

6.2.1.1民俗旅游发展规划

分为近期(3~5年)、中期(5~10年)、远期(10~20年)规划三种。民俗旅游发展规划大致应当包括如下基本内容:(1)综合评价民俗旅游业发展的资源条件与基础条件。(2)全面分析市场需求,科学测定市场规模,合理确定民俗旅游业发展目标。(3)确定旅游业发展战略,明确旅游区域与旅游产品重点开发的时间序列与空间布局。(4)综合平衡旅游产业要素结构的功能组合,统筹安排资源开发与设施建设的关系。(5)确定环境保护的原则,提出科学保护利用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的措施。(6)根据旅游业的投入产出关系和市场开发力度,确定旅游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7)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返回上一级6.2.1民俗旅游规划的类别6.2.1.1民俗旅游发展736.2.1民俗旅游规划的类别6.2.1.2民俗旅游区总体规划

民俗旅游区总体规划的任务,是分析旅游区客源市场,确定民俗旅游区的主题形象,划定旅游区的用地范围及空间布局,安排旅游区基础设施内容,提出开发措施。具体内容如下:(1)对民俗旅游区客源市场的需求总量、地域结构、消费结构等进行全面分析与预测。(2)界定民俗旅游区的范围,进行现状调查和分析,对民俗旅游资源进行科学评价。(3)确定民俗旅游区的性质和主题形象。(4)确定规划民俗旅游区的功能分区和土地利用,提出规划期内的旅游容量。(5)规划民俗旅游区的对外交通系统的布局和主要交通设施的规模、位置,规划旅游区内部的其他道路系统的走向、断面和交叉形式。6.2.1民俗旅游规划的类别6.2.1.2民俗旅游区总体746.2.1民俗旅游规划的类别6.2.1.2民俗旅游区总体规划(6)规划民俗旅游区景观系统和绿地系统的总体布局。(7)规划其他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和附属设施的总体布局。(8)规划民俗旅游区的防灾系统和安全系统的总体布局。(9)研究并确定民俗旅游区资源的保护范围和保护措施。(10)规划环境卫生系统布局,提出防止和治理污染的措施。(11)提出民俗旅游区近期建设规划,进行重点项目策划。(12)提出总体规划的实施步骤、措施和方法,以及规划、建设、运营中的管理意见。(13)对民俗旅游区开发建设进行总体投资分析。(14)图件,包括民俗旅游区区位图、综合现状图、旅游市场分布图、旅游资源评价图、总体规划图、道路交通规划图、功能分区图等其他专业规划图、近期建设规划图等。

返回上一级6.2.1民俗旅游规划的类别6.2.1.2民俗旅游区总体756.2.1民俗旅游规划的类别6.2.1.3民俗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以总体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景区内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规划管理要求,为景区内一切开发活动提供指导。具体内容如下:(1)详细划定规划范围内各类不同性质用地的界线。规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或者有条件地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2)划分地块,规定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化率等控制指标,并根据各类用地的性质增加其它必要的控制指标。(3)规定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边筑间距等要求。(4)提出对各地块的建筑体量、尺度、色彩、风格等要求。(5)提出对各地块的建筑体量、尺度、色彩、风格等要求。(6)图件,包括旅游区综合现状图,各地块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图,各项工程管线规划图等。图纸比例一般为1/2000~1/1000。

返回上一级6.2.1民俗旅游规划的类别6.2.1.3民俗旅游区控制766.2.1民俗旅游规划的类别6.2.1.4民俗旅游区修建性详细规划

在总体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细化,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具体内容如下:(1)综合现状与建设条件分析。(2)用地布局。(3)景观系统规划设计。(4)道路交通系统规划设计。(5)绿地系统规划设计。(6)旅游服务设施及附属设施系统规划设计。(7)程管线系统规划设计。(8)竖向规划设计。(9)环境保护和环境卫生系统规划设计。(10)图件,包括综合现状图,修建性详细规划总图,道路及绿地系统规划设计图,工程管网综合规划设计图,竖向规划、鸟瞰或透视等效果图。图纸比例一般为1/2000~1/500。

返回上一级6.2.1民俗旅游规划的类别6.2.1.4民俗旅游区修建776.2.2民俗旅游规划的原则(1)强调文化内涵:既要有文化品味,又要易于为人们接受并能鼓励参与,同时还要避免一味迎合大众心理而落入低级俗套。(2)突出主题形象:通过自然景观、建筑风格、园林设计、服务方式、节庆娱乐等方式来塑造并强化民俗旅游的主题形象。(3)注重美学效果:任何人工建筑物的体量、造型、风格、色彩都应与相应的自然、社会、文化环境和旅游气氛融为一体,合理发挥其本身所具有的时空结构特色、节奏美感和韵律美感。(4)切合市场需求:规划时要特别注重民俗旅游市场需求的调查分析,真正规划开发出深受市场欢迎和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5)加强资源保护:远不只是物质性的历史文物保护问题,更重要的还是如何保持其文化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活态存续问题。返回上一级6.2.2民俗旅游规划的原则(1)强调文化内涵:既要有文化786.2.3民俗旅游规划的程序6.2.3.1任务确定阶段6.2.3.2前期准备阶段6.2.3.3规划编制阶段6.2.3.4中期评估阶段6.2.3.5规划修改阶段6.2.3.6实施反馈阶段返回上一级6.2.3民俗旅游规划的程序6.2.3.1任务确796.2.3民俗旅游规划的程序6.2.3.1任务确定阶段(1)确定编制单位

委托方根据国家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对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评定的有关规定确定旅游规划编制单位。一般规划编制单位在投标或接受委托时,会提交一份旅游开发规划任务书。(2)签订协议合同

不论以何种方式选择规划承接者,在接受旅游规划编制委托任务书时,都要签订一份旅游规划委托编制协议或合同,以明确双方的责任和权利。6.2.3民俗旅游规划的程序6.2.3.1任务确定阶段806.2.3民俗旅游规划的程序6.2.3.2前期准备阶段(1)政策法规研究

对国家和本地区旅游及相关政策、法规进行系统研究,全面分析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及政府行为的政策资源。(2)旅游资源调查

对规划区内旅游资源的类别、品位进行全面调查。编制规划区内旅游资源分类明细表,绘制旅游资源图,确定其旅游容量。(3)市场调查与预测

分析客源市场,预测市场规模,预测规划区客源市场的未来发展规模。(4)相关问题研究

进行竞争性分析,确立规划区在总体形象、可进入性、广告宣传、交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