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发展心理学
心理咨询师培训基础理论课DevelopmentalPsychology心理学研究内容:
认知:感觉、知觉、记忆、表象、思维、言语、想象等心理过程情绪情感意志心理现象个性特征:能力、气质、性格个性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
(三)本章的框架结构及学习任务
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第三节幼儿期的心理发展第四节童年期的心理发展第五节青春发育期的心理发展第六节青年期的心理发展第七节中年期的心理发展变化第八节老年期的心理发展变化
我的百天照真好吃啊婴儿期(0~3岁)我三岁了我上幼儿园了,幼儿期(3~6岁)童年期6、7~12、13岁青春期(11、12岁~15、16岁)青年期(18~35岁)中年期(35~60岁)第一节概述第一单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第二单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三单元心理发展的动因第四单元心理发展过程第五单元心理发展的内动力和外动力的关系第六单元儿童早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第七单元发展心理学简史第一单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心理发展的概念和性质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1、心理发展的整体性心理发展的整体性首先表现在生理成熟与心理发展的协调统一上。心理发展的整体性还表现在心理发展是多种心理因素共同发展的结果。(二)心理发展的性质脑的机能和智力、情绪机能发展的关系(二)心理发展的性质1、心理发展的整体性2、心理发展的社会性3、心理发展的活动性对心理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动作和活动:外部动作与内化活动内化过程:概括化、言语化、简约化和超越化4、心理发展的规律性4、心理发展的规律性(1)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共同性)和特殊性(差异性)的统一。(2)心理发展的方向性(阶段低级到高级)和顺序性(从出生到衰老)。(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人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并不是以相同的速率前进的,而是按不均衡的速率向前进的。幼儿期属于第一发展加速期,青春期是第二个发展加速期
。童年期为平衡期成年期处于缓慢发展变化阶段老年期的心理变化呈下降趋势。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一)心理发展中各年龄阶段的特征1、本书将个体心理发分为7个年龄阶段2、每个年龄阶段都有各自的心理特征3、“年龄特征”:心理发展各个阶段的质的规定性,即本质特征(普遍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二)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心理发展的动因问题:遗传、环境与教育心理发展过程问题:连续性与阶段性心理发展的动力:内外因“关键期”问题。第二单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功能和特殊性二、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设计方式三、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新趋势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描述:揭示并描述研究对象的心理特点与发展情况;2、解释,对心理发展现象、特点、形成原因、发展变化以及相互关系等做出说明;3、预测,以研究得出的发展规律为依据,通过推论,对研究对象以后的发展变化及其在特定情境中的反应做出推断;4、控制,以研究的科学理论为根据,创设并操纵教育环境和条件,促使研究对象产生理论预期的改变或发展。(二)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1、发展性: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核心特点过程性与动态性:个体心理和行为如何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变化的。2、研究对象的年龄跨度大研究方法与技术的复杂多样——不同年龄研究方法的针对性新生儿:无言语,无动作婴儿:言语相当有限,动作幼儿:言语表达较差,行为;多具体材料和实际操作青少年:自我意识的独立性、敏感性、封闭性以及社会赞许效应等的影响中老年人:(一)横向研究设计横向研究设计是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同时对不同年龄组的被试者进行比较研究的设计方式。它是最常用的设计方式。举例1:了解小学生的写作能力随年级增长的变化时间3岁组6岁组9岁组12岁组15岁组1、横断研究的优点在于:适用性+时效性2、横断研究的缺点在于:(1)人为的联结性:难以得出个体心理连续变化过程;(2)组群效应:将受不同的社会环境影响而造成的差异当成随年龄的增长而引起的发展变化。1、纵向研究的优点(1)能够系统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2)能够揭示量变到质变的规律。2、纵向研究的缺点(1)时效性差(耗费时间及人力和物力)(2)被试容易流失样本(3)同一测量方法反复应用可能会导致出现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三)纵横交叉研究设计这种横断与纵向的交叉研究是对横断研究与纵向研究优缺点的取长补短
。三、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新趋(了解)(一)跨文化比较研究(二)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研究1、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2、跨领域的综合性研究(三)研究方法的整合(四)训练研究和教育实验越来越受重视遗传决定论观点1、心理发展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2、心理发展的过程是遗传素质的自然显现过程;3、环境的作用只能促进和延缓遗传素质的自我显现而已。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高尔顿(F.Galton)。高尔顿一、遗传因素决定心理发展---单因素论
二、环境因素决定心理发展----单因素论环境决定论主要观点1、心理发展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2、片面地强调和机械地看待环境或教育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3、否认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华生。三、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决定心理发展---二因素论(了解)主要观点1、主张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心理的发展;2、把两者视为相互孤立存在的因素;把两者看作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同等成分;3、企图揭示各因素单独发挥作用的程度。代表人物是施太伦(德国):合并原则,二者的关系是相加
吴伟士(美国):相乘说四、通过社会学习获得行为发展---社会学习理论(识记)班都拉(1925-美国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学研究的最终目的仍然在于说明、预测和控制行为。这一理论也超越了传统行为主义的局限性,成为新行为主义的代表性理论。1、主要观点儿童是通过观察和模仿而获得社会行为的,强调儿童习得社会行为的主要方式是观察学习和替代性强化。2、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学习。3、替代性强化:学习者如果看到他人成功和被赞扬的行为,就会增强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如果看到失败或受处罚的行为,就会削弱或抑制发生这种行为的倾向。4、主体的自我调节作用。人不是环境刺激的消极的反应者,而是具有自我组织、自我调节能力的积极塑造者;人本身就是改变自己的动因。五、社会文化因素决定心理发展主要观点: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是由社会文化历史因素决定的。心理的实质就是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维果茨基(一)高级心理机能的制约因素维果茨基将人的心理机能区分为低级心理机能(感知觉、不随意注意、形象记忆、情绪、冲动性意志、直观的动作思维)和高级心理机能(观察、随意注意、抽象思维、意志、高级情感等)两类。前者的发展受个体的生物成熟所制约,它是人与动物都有的;后者受文化历史因素所制约,是人类所特有的。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所谓心理发展就是指:一个人的心理是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四个指标:(1)随意化,即指主动性和有意性;(2)概括--抽象化,即指概括性、间接性的高级意识系统;(3)整体化,各种心理机能的重新组合(4)个性化,个体差异。(二)文化历史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源泉1、社会文化活动是智力发展的源泉儿童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社会交往)决定儿童的心理发展。智力过程起源于活动,先是外部的活动,然后才转化为内在的心理活动。2、以语言为中介使心理活动发生质变。(三)教育和教学与心理发展的关系。1、最近发展区:在有指导的情境下,儿童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这种差距就是通过教学所得到的潜能开发,是潜力的开发。2、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这样才能促进发展。教学是人为的发展,教学可以决定智力的发展。3、学习和指导的最佳期限:学习的最佳期限是指心理机能正在开始形成又尚未发展成熟之时,也是儿童最容易接受有关教育教学影响的时期。(1)以儿童的发育成熟为前提(2)要以一定的心理技能发展为条件。某些心理特征处在开始形成而尚未达到成熟的地步时,进行有关教学效果最佳。六、心理发展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相互作用论的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其理论的核心是“发生认识论”。主要是研究人类认识(认知、智力、思维、心理)的发生和结构。主要观点(识记)(一)儿童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1、在心理发展中,主体与客体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2、主体和客体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3、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受到个体主观能动性的调节。(二)认知发展本质的适应理论和主动建构学说图式是指认知结构,是动作或活动的结构或心理组织。认知结构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结构,是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对外界事物做出反应的组织方式。认知结构的建构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进行的。同化是指主体将环境中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以加强和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图式的数量变化(量变)。顺应是当主体的图式不能同化适应客体的要求时,就要改变原有的图式,或创造新的图式,以适应环境需要的过程。图式得到质的改变(质变)。平衡是主体的发展的心理动力,是主体的主动发展趋向,使主体与环境平衡;这种平衡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机能实现的。皮亚杰强调主体在认知发展建构过程中的主动性。皮亚杰认为:平衡(适应)是内部图式与外部环境斗争的结果。
这体现了环境的威力,也体现了图式的能动作用。
主体对个体的刺激图式的作用
反应(从而适应了环境)例:秋天早晨穿单衣到室外
——图式作用感觉冷
——加衣服适应外面温度心理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动作,即动作是认识的源泉,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主体通过对客体的适应,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动作是指外部动作或内化了的思维活动。(三)心理起源于动作,动作是心理发展的源泉(四)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皮亚杰认为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和平衡是影响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1、成熟: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发展。
2、物理环境:物理经验与数学—逻辑经验3、社会环境:指社会互动和社会传递,主要是指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社会因素。
4、平衡化:主体内部存在的机制(最重要、决定性)
来源途径内容物理
经验主体对客体的个别动作简单抽象外界客体物理特征的知识数学逻辑经验主体对客体的协调活动反省抽象动作本身所含有的逻辑特征的知识第四单元心理发展过程一、心理发展的连续论二、心理发展的阶段论三、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四、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一、心理发展的连续论与阶段论连续论心理发展是连续的。他们认为阶段论者只看到表面现象,没有发现不同年龄阶段之间心理发展的渐进的变化。阶段论心理发展的进程是不连续的,是分阶段进行的,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印有与其他年龄阶段不同的心理的质的规定性。二、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1、心理发展的不均衡性非匀速性以快速期为分界点划分阶段各阶段具有典型特征2、心理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关系量的积累质的飞跃量的继续积累再进入新的飞跃量变质变统一,形成连续性和阶段性统一四、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识记)(一)以认知结构发展特点为标准(二)以人格特征为标准(一)以认知结构发展特点为标准皮亚杰将儿童心理发展划分的4个阶段为: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个阶段儿童主要认知结构是感知运动图式,儿童借助这种图式可以协调感知输入和动作反应,从而依靠动作去适应环境。(循环反应----动作的重复再重复
)。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是探索世界的主要手段。获得客体永恒性(9—12个月)客体永恒性:
当客体在儿童眼前消失时,儿童依然认为他是存在的。实验一实验二客体永恒性2、前运算阶段(2-6、7岁):儿童将感知动作内化为表象,建立了符号功能,可以凭借心理符号(主要是表象)进行思维。本阶段儿童思维的特点:(1)泛灵论: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
。(2)自我中心主义,认为所有的人与自己都有相同的感受,不能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
三山实验:证明自我中心倾向。(3)不能理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皮亚杰用他著名的类包含问题来说明儿童不能理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前运算期的儿童过多地注意了花的外部感觉特征,而不是自如地从大类别(花)到部分类别(黄花和蓝花)或反过来思考。(4)思维的不可逆性一种是反演可逆性。另一种是互反可逆性:只知道A>B,不知道B<A。(5)缺乏守恒。守恒是指掌握概念的本质特征,所掌握的概念并不因某些非本质特征的改变而改变。本阶段的儿童认识不到在事物的表面特征发生某些改变时,其本质特征并不发生变化。守恒实验基本原理:不管橡皮泥形状改变,它们仍是一样大。向儿童呈现(Ⅰ)向儿童呈现(Ⅱ)A与B一样大小B球变了AB
A
B
问儿童:两个球是一样大,还是不一样大?“B更大”(不守恒)“一样大”(守恒)物质守恒(7-8岁)长度守恒(7-8岁)基本原理:不管一根线段或棒在形状或空间安排上有何变化,长度保持不变向儿童呈现(Ⅰ)向儿童呈现(Ⅱ)AABB问儿童:两根棒一样长还是不一样长?“B更长”或“A更长”(不守恒)“一样长”(守恒)基本原理:不管一个图形分成几部分,它们总体的表面积不变向儿童呈现(Ⅰ)向儿童呈现(Ⅱ)A
B
问儿童:两张图上的表面积是一样大,还是不一样大?“B更大”(不守恒)“一样大”(守恒)面积守恒(8-9岁)重量守恒(9-10岁)基本原理:不管形状如何改变,客体的重量保持不变向儿童呈现(Ⅰ)向儿童呈现(Ⅱ)A两块叠在一起
B两块分放两边
问儿童:两堆东西是一样重,还是不一样重?“A更重”(不守恒)“一样重”(守恒)基本原理:不管放入水中的东西形状如何改变,杯中水的体积不变向儿童呈现(Ⅰ)向儿童呈现(Ⅱ)
两颗球放入杯中,杯中水的数将橡皮泥球B改变形状,
量是一样的,儿童看到水平面准备放入水中
上升到一样的高度。AB
A
B
问儿童:若将B放入杯子中,水平面会高出A杯?一样高?低于A杯?“高一些”或“低一些”(不守恒)“一样高”(守恒)体积守恒(12-13岁)3、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获得了守恒概念,脱自我中心性和可逆性,可以进行逻辑运算,但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4、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及以后):(1)思维形式摆脱思维内容。(2)进行假设—演绎推理。能够提出假设,凭借演绎推理等形式解决抽象问题,其认知活动达到抽象逻辑思维水平。概念理解测试:选择与下列术语最匹配的描述,以考查对皮亚杰有关认知发展基本理论的理解。a、组织;b、同化;c、顺应;d、守恒;e、失衡1.轩轩认为通常往下投掷某物时它会下落,因而对氢气球往上生感到吃惊,这反映了皮亚杰所说的——2.如果让苗苗在已经分割成小块的甜饼和未分割的整块甜饼中进行选择的话,她会选择前者,因为她认为“三块小甜饼要比一块大的好。”苗苗缺乏——3.轩轩对氢气球往上升这个事实解释的建构包含了——过程。4.10个月大的安妮移开枕头,够到了爸爸放在那里的玩具,这种“移开”和“抓取”动作间的协调,说明了——5.涵涵在马戏团第一次看到老虎时惊呼到:“哦,看那只大猫。”涵涵的反应表明了——(二)以人格特征为标准划分年龄阶段--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识记)艾里克森(1902-1994),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代表人物.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承认性本能和生物因素的作用,同时更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的作用;认为现代人的一切心理上的变态都是人的本性需要和社会要求不相适应乃至失调所致;人在克服心理与社会矛盾和危机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体的心理社会经验;从本质上讲,社会环境决定着心理危机能否得到积极地解决。心理社会危机积极的消极的(1)婴儿前期(0-2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希望品质。(2)婴儿后期(2-4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意志品质。(3)幼儿期:(4-7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目标品质。(4)童年期(7-12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能力品质。(5)青少年期(12-18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诚实品质。(6)成年早期(18-25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爱的品质。(7)成年中期(25-50岁):这个时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关心品质。(8)成年后期(50岁以后):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智慧、贤明品质。艾里克森划分年龄阶段的特点:
(1)心理发展阶段是从出生到衰亡整个人生历程的划分;(2)二维性的发展阶段说,不只是一维的纵向发展观,还包括横向维度的人格发展。(3)动态过程,即在人格维度上成功与不成功两极之间具有变化的空间。(4)个体一生发展是连续一生的渐进发展进程,先前的各阶段发展得好与不好,会影响以后的发展阶段。第五单元心理发展的内动力和外动力的关系心理发展是内动力与外动力相互作用的结果。第六单元儿童早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心理发展是否有关键期,即是否存在某个特定的时期,有机体最容易学习某种行为反应?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最早源于动物心理学家劳伦兹(Lorenz,K)对动物印刻(imprinting)行为的研究。印刻反应劳伦兹研究发现,鹅、鸭、雁等动物在刚刚孵化出来后,让它们接触其他种类的鸟或会活动的东西(如人、木马、足球),它们就会把这些东西当作自己的母亲紧紧追随,但对自己同类的母亲却无任何依恋。这种现象好似在凝固的蜡上刻上标记一样,固称“印刻”。这种印刻现象只发生在极其短暂的特定时刻,一旦错过这个时机,就无法再学会。据研究认为,小鸡的母亲印刻的关键期是出生后的10-16小时,小狗的关键期约在生后3-7周。过去认为,动物出生后不久就会认识母亲是出于亲子本能,后来的发现并非如此。印刻反应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关键期与敏感期关键期:儿童在某个时期最容易习得某种知识和技能,或形成某种心理特征,而过了这个时期有关方面的发展会出现障碍,且难以弥补。动物的关键期现象主要表现在感知活动水平上的本能反应,而对人类婴儿的研究表明,只在感受系统范围内有所表现。敏感期:在这段时间,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些方面发展迅速的时期。依恋关键期人类婴儿会对他们的父母或主要养育者形成依恋情绪。这种依恋的形成是有关键期的,大致是在出生后的第一年中。为了婴儿能够健康发展,依恋的形成必须发生在这段时间内,因为依恋能帮助婴儿与妈妈保持亲密关系,而妈妈会给孩子提供安全保证、刺激环境和一个“基地”,使婴儿能够依靠基地向外探索。第七单元发展心理学简史(4个阶段)一、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和演变(一)儿童心理学诞生的基础(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14-16世纪),是欧洲文化和思想发展的一个时期,16世纪资产阶级史学家认为它是古代文化的复兴,因而得名。始于意大利,后扩展到德法英荷等欧洲其他国家,在14、15世纪,由于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关系已在欧洲封建制度内部逐渐形成,文化上也开始反映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当时的主要思潮是人文主义: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宗教观,摆脱教会对人们思想的束缚,打倒作为神学和经院哲学基础的一切权威和传统教条。在自然科学方面也有极大的发展:哥白尼的日心说,重创上帝造世说;哥伦布和麦哲伦等人的地理新发现,为地圆说提供无可辩驳的证据,伽利略在数学物理方面的创造发明,使人们对宇宙有了新的认识。此外,在诗歌、绘画、雕刻、建筑、音乐、戏剧创作方面,均有辉煌的成就,如雕刻家米开朗琪罗、画家达.芬奇、戏剧家莎士比亚等。文艺复兴前的中世纪,被认为是欧洲最黑暗的时期,儿童只是“具体而微”的成人,并未作为个体发展的特殊阶段。文艺复兴后,人本主义思想家、教育家以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为主导,提出了解儿童、尊重儿童的观念,强调儿童天性在其心理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教育应顺应儿童天性。如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卢梭曾大声疾呼:当儿童还是儿童时,成人应把他们当作儿童来看待。这些观点为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达尔文(1809-1882)《一个婴儿的传略》(1876)近代科学三大发现:细胞、能量转化、进化论均大大促进了心理学包括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进化是变异、遗传和选择三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自然选择、生存斗争是进化的主要原因,冲击了神创论、目的论、不变论等,对心理学的重要意义在于:(1)发现动物和人类心理的连续性;(2)强调心理适应环境的作用;(3)开拓儿童心理与个体差异心理学新领域。边缘人(二)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识记)。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W.Preyer)1882年发表的《儿童心理》一书被公认为一部科学的儿童心理学著作,他是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
(三)儿童心理学的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儿童心理科学形成、发展的时期1、出现了许多新的研究途径:霍尔(Q.S.Hall)的问卷法、比内(A.Binet)的智力测验、格赛尔(A.Gesell)的儿童发展常模等。2、涌现出一批先驱人物及重要的理论派别3、学派的演变与新增四、从儿童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的演变。1.从儿童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1)霍尔(Hall)与《青年期的心理与教育》(1904)(2)荣格(Jung,1875-1961)与成人心理发展研究2.发展心理学的诞生(1)第一本发展心理学著作:何林渥斯(Hollingwerth)的《发展心理学概论》。
(2)1957年,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alPsychology)取代“儿童心理学”(ChildPsychology)作为章的名称,从此确立了发展心理学在心理学中的地位。3.毕生发展心理学(Life-spandevelopmentalpsychology)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0―3岁)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第一单元新生儿的发展第二单元婴儿生理和动作的发展第三单元婴儿的学习第四单元婴儿的认知发展第五单元婴儿的言语发展第六单元婴儿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本节内容学习任务共6单元,努力掌握3大问题:①婴儿期的动作与发展;②婴儿期的认知发展;③婴儿期的社会性发展婴儿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0-3岁)1、言语真正形成,初步掌握本民族言语2、思维能力出现,直觉行动思维是思维的主要形式3、自我意识萌芽第一单元新生儿的发展产前期:胚种期、胚胎期、胎儿期新生儿是指从出生到1个月的婴儿。一、新生儿的反射行为二、新生儿的生活行为模式三、新生儿的心理发生一、新生儿的反射行为1、无条件反射是智力发展最原始的基础。(遗传图式)2、两类:(1)生存反射:保持终身(2)没有明显适应价值的反射:4-6个月内自行消退。3、无条件反射生而具有,条件反射是后天学习而形成。眨眼反射:当你在她面前拍巴掌的时候,她就会眨眼。惊跳反射:在她的头部突然向后倒下时,会伸腿、伸胳膊或者弓起背来。觅食反射:当你用手指或者乳头触摸她的脸颊时,她的头会随着你的手指、乳头转动抓握反射:当有物体接触她的手掌时,她会握起拳头。
吸吮反射:有节奏地吸吮你的手指或乳头。行走反射:当你竖着抱起她,把她的脚放在平面上时,她会做出迈步的动作。追踪反射:眼睛随着物体移动游泳反射:在水中,她肺部的管道会自动关闭,张嘴,睁眼睛,用手和脚来游动。二、新生儿的生活行为模式睡眠--觉醒时的活动---啼哭新生儿啼哭的意义。三、新生儿的心理发生以感觉的产生为指标以无条件反射为指标以出现明确而稳定的条件反射为指标第二单元婴儿生理和动作的发展一、婴儿大脑的可逆性、可修复性二、婴儿的动作发展一、婴儿大脑的可逆性、可修复性(一)婴儿大脑的可逆性婴儿大脑的发展受后天环境的影响。(二)婴儿大脑的可修复性婴儿大脑某一部分受损伤,其本身可以通过某种类似学习的过程获得一定程度的修复。二、婴儿的动作发展
(一)婴儿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1、动作是婴儿心理发展的源泉。没有动作,婴儿心理就无从发展。2、动作是婴儿心理发展水平的指标3、动作的发展使婴儿获得探究环境的新手段和主动权4、动作的发展促进婴儿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彪勒实验把毛巾放在2个月儿童的脸上,就引起全身性的乱动把毛巾放在5个月的儿童脸上,开始出现比较有定向的动作,双手向毛巾方向乱抓,把毛巾放在8个月的儿童脸上,能毫不费力地拉下毛巾。
(二)婴儿的主要动作发展婴儿的主要动作是手的抓握技能和独立行走。1、手的抓握动作的发展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意义:(1)促进认知发展;(2)使动作具有间接性;(3)协调多种感觉,为知觉发展奠定基础。独立行走意义:(1)使活动由被动变为主动;(2)扩大认知范围;(3)增加了与人交往的机会。婴儿动作发展的原则和顺序性(1)头尾原则:从上到下,即从头部开始向脚部发展:抬头→翻身→坐→爬→站→走→跑→跳→攀登(2)近远原则:从中心到外周,即从身体的中轴部位向周边部位转移。(3)大小原则:即从粗的动作向精细的活动发展,从大肌肉动作向小肌肉动作发展。影响婴儿动作技能的因素成熟程度、刺激物的支持、环境提供的动作活动机会、成人激发婴儿掌握操作事物的支持和探究环境的愿望以及母亲的扶养方式。成熟程度婴儿主要动作发展得好不好,在某种程度上对促进或延缓其心理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应从早期开始注意婴儿主要动作的训练。但需要强调的是:成熟是训练的前提条件,训练对成熟只能起到加速或延缓的作用。有格赛尔(A.Gesell)著名的双生子爬梯实验为证:实验对象是双生子T和C。T从生后第48周起每日作10分钟爬梯训练,连续8周。在此期间,C不作爬梯训练,只从生后第53周起训练爬梯,只作2周训练,便赶上T的水平。结论:不成熟无从产生学习(训练),而学习只对成熟起一定的促进作用。双胞胎训练爬梯的结果能力发展(爬梯)低高基线双生子1开始训练双生子2开始训练没有成熟准备有成熟准备48周53周55周(年龄)第三单元婴儿的学习一、模仿学习二、条件反射学习方式三、偏好新颖刺激的学习形式一、模仿学习模仿是婴儿的一种天生学习能力。二、条件反射学习方式条件反射是婴儿最基本的学习方式。三、偏好新颖刺激的学习形式习惯化与去习惯化范式。将同一刺激不断地重复呈现给婴儿,婴儿对它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乃至不在注意,这是习惯化。这时再呈现一个新的不同刺激,婴儿的反应强度便马上提高起来,这是去习惯化。第四单元婴儿的认知发展婴儿期是各种认知能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一、感知觉发展感知觉是个体认知发展中最早发生,也是最早成熟的心理过程,是婴儿认识的开端。他们通过感知觉获取周围环境的信息并以此适应周围环境。婴儿感知觉的发展不是被动的过程,而是主动的、有选择性的心理过程。
(一)婴儿感觉的发展1、视觉技能的发展(1)视觉集中:出生后3周视线开始集中,26厘米处—理想的视焦点;(2)视觉追踪:出生12-48小时的新生儿中有3/4可以追视移动的红环。(3)颜色视觉:出生后15天就具有颜色辨别能力,3-4个月的婴儿颜色辨别能力基本上趋近成熟水平。(4)对光的察觉:出生后24-96小时的新生儿就能察觉光的闪烁。(5)视敏度:视觉灵敏程度,即眼睛区分视觉目标的形状和微小细节的能力。在出生后24小时只有成人的13/100,其后开始稳定发展。2、听觉技能的发展(1)听觉辨别的能力:出生第一天婴儿已有听觉反应。新生儿能区别不同的音高。对声音的反应主要有三种表现,即感受抚慰、警觉、痛苦。(2)语音感知:对母亲的声音尤为偏爱。(3)音乐感知:偏爱轻松优美的音乐曲调。6个月以前的婴儿已经能够辨别音乐的旋律和曲调。(4)视听协调能力:听觉定位,表现出视-听协调活动能力。(二)婴儿知觉的发展1、跨感觉通道的知觉手眼协调和视听协调是其主要表现形式。2、模式知觉3、深度知觉;吉布森等通过视觉悬崖装置研究婴儿的深度知觉,实验发现,6个月的婴儿就已经具有深度知觉。婴儿期是个体感知觉发展的最重要时期,也是感知觉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更是对儿童感知能力发展的干预和训练的最宝贵时期。二、婴儿注意和记忆的发展(一)婴儿的注意1、注意的发生:出生时先天的定向反射2、注意的发展:从不随意注意发展到随意注意;从受客体刺激物的外部特征所制约发展到受主体内在心理活动控制。3、注意的选择性:(1)受刺激物外部特征的制约。人类面孔(2)受知识经验的支配。(3)受言语的调节和支配。(二)婴儿的记忆1、记忆发生的时间:胎儿末期2、婴儿记忆的类型(1)12个月以前: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2)12个月之后:表象记忆与词语记忆三、婴儿的加工整合信息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一)加工整合信息能力的发展(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第五单元婴儿的言语发展一、婴儿的发音二、婴儿词汇的发展三、婴儿句子的发展四、婴儿与成人之间的言语交往五、语法的获得
一、婴儿的发音
(一)婴儿发音的阶段1、简单发音阶段(初生~4月)。宝宝1个月内偶尔会吐露ei,ou等声音,第2个月发出m~ma声,第3月出现更多的元音和少量辅音,比如a,ai,e,ou,m,h等。2、连续发音阶段(4~9月)。这时发出的辅音更多了,而且出现了连续的音节,比如,ba~ba,da~da,na~na等,大人常误以为这时的ma~ma,pa~pa是宝宝在叫妈妈爸爸。3、学话萌芽阶段(9-12个月)。这时宝宝开始模仿大人发音,开始把词和对应的事物联系起来,开始对词义产生理解。(二)婴儿发音的特点3岁左右的婴儿基本上能掌握母语的全部发音。二、婴儿词汇的发展(一)词汇量的发展:婴儿在1岁到1岁半之间获得第一批词汇,词汇量约50左右到3岁能达到1000左右。(二)掌握词汇的特点1、熟悉事物的名称2、与成人理解的词义可能不同,存在词义扩大、词义缩小或部分与成人重叠。三、婴儿句子的发展(一)单词句到多词句(1.5岁开始)(二)简单句到复合句
2岁开始说复合句。五、语法的获得1.5--2.5岁半是婴儿获得母语的基本语法的关键时期。到3岁儿童基本上能掌握母语的语法规则。
其发展过程如下:1岁到1岁半能使用不完整句,从单词句、双词句到电报句;1岁半到2岁的句法结构多属完整的简单句和一定程度的复杂句;3岁儿童基本上使用完整句。第六单元婴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一、婴儿的气质二、婴儿基本情绪的发展三、婴儿的社会性依恋四、婴儿自我的发展一、婴儿的气质(一)婴儿的气质类型1、按活动特性划分(巴斯)情绪性:通过行为或心理生理变化而表现出悲伤、恐惧或愤怒的反应。活动性:忙于探索外在世界和做运动,经常从事运动性游戏。社交性:愿意与不同的人接触,不愿独处,交往中反应积极。冲动性:极易冲动,情绪、行为缺乏控制,行为反应的产生、转换和消失都很快。一、婴儿的气质2、按三种类型划分托马斯(A.Thomas)和切斯(S.Chess)根据适应性、生活节律、情绪状态、趋避性等表现将婴儿气质分为三种类型:1、容易抚养型(约40%)。他们的行为倾向于有规律性,容易适应。教育策略:防止今后面临复杂冲突时无法适应2、抚养困难型(约10%)。他们在吃、睡和一般活动中都不规律。他们是情绪型的。教育策略:充满爱心,耐心引导3、发展迟缓型(约15%)。他们对新的经验适应比较缓慢,很少表现强烈的情绪──无论积极还是消极的情绪。教育策略:顺其自然,因势利导。(二)婴儿气质的稳定性特征稳定性:气质特征在个体发展中是稳定的禀性难移(三)气质的可控性和可变性及其与教养的关系可控性与可变性是指婴儿的气质在它与环境相互作用中是可以控制和改变的。气质本身是随年龄的变化而变化的。由于环境与行为控制,早期的行为被重组,成为一个更新、更复杂的系统。
1、婴儿气质对早期教育的影响不同气质类型的婴儿对早期教育的适应性和要求不相同。不同气质儿童对同一环境情境会作出不同的反应,这会影响他们社会技能的发展以及人际关系、智能的发展。2、早期教育对婴儿气质的影响作用早期教育对婴儿气质的影响作用取决于环境教育要求是否与婴儿的气质特征达相符合、相适应。是否达到“拟合度优化模式”(goodnessoffit)“拟合度优化模式”
:托马斯和切斯的一个观点:当父母的抚养方式与婴儿的气质特征有敏感的适应时,儿童可实现最佳的发展。二、婴儿基本情绪的发展“人类婴儿的感情性反应是在生物遗传的基础上,从降生到人类社会环境中的第一个刹那间开始的。”儿童出生后即有情绪。如,新生儿或哭、或静,这就是原始的情绪反应。而且初生婴儿的情绪反应就已是分化的。伊扎德研究表明婴儿出生时已具有五种面部表情:惊奇、伤心、厌恶、最初步的微笑和兴趣。(见下图)惊奇悲伤厌恶兴趣愉快(一)婴儿兴趣的发展1、先天反射性反应阶段(出生至百日前后)2、相似性物体再认知觉阶段(半岁前后)3、新异性事物探索阶段(1岁前后)(二)婴儿的社会性微笑1、自发性微笑(0-5周):婴儿出生1-2天就有笑的反应,这种笑的反应是反射性的,而不是社会性微笑
。
2、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周-4个月):这个时期引起婴儿微笑的刺激主要是人的语音和面孔;他们对熟悉人与陌生人都可以报以微笑,是不加区分的;这时期的微笑已属于社会性微笑。
3、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4个月以后):这个时期的婴儿对熟悉的人比不熟悉的人有有更多的微笑,这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性微笑。(二)婴儿的社会性哭1、自发性的哭→应答性的哭→主动操作性的哭2、婴儿啼哭的5种原因:饥饿、瞌睡、身体不佳、心理不适、感到无聊。(四)分离焦虑
(五)情绪对婴儿生存和发展的意义1、情绪是婴儿早期适应环境的首要心理承担者2、情绪是激活婴儿心理活动和行为的驱动力3、情绪的社会性参照功能(1)婴儿对他人情绪的分辩(2)婴儿如何利用这些情绪信息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三、婴儿的社会性依恋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婴儿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依恋具有三个特点:1)寻求与依恋对象身体上的亲近。2)可以从依恋者那里获得慰藉、安全感和丰富的刺激。3)依恋遭到破坏后,会造成依恋者情感上的痛苦。依恋有着深刻的生物根源。(印刻现象)依恋的质量对于儿童日后形成人际关系的能力有深刻和长远的影响
(一)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1、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人人如此);2、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偏爱熟人,如对母亲有偏爱)3、特殊情感联结阶段:(依恋形成)4、互惠形成阶段。陌生情境研究法:安斯沃斯(二)婴儿依恋的类型确定婴儿依恋反应的情境(二)婴儿依恋的类型及其表现特点1、安全型依恋(占65%-70%),母亲在就有安全感,对外界积极反应。当最初和母亲在一起时,这类婴儿很愉快地玩;当陌生人进入时,他们有点警惕,但继续玩,无烦躁不安表现。当母亲离开和陌生人相处时,他们停止了玩,并去探索,试图找到母亲,有时甚至哭。当母亲返回时,他们显得比以前同母亲更亲热。当再次让他们和陌生人相处时,婴儿很容易被安慰。2、回避型依恋(占20%),缺乏依恋,与母亲未建立起亲密的感情联结。母亲(依恋对象)在场或不在场对这类儿童影响不大。母亲离开时他们并无特别紧张或焦虑的表现。母亲回来了,他们往往不予理会,有时也会欢迎母亲的到来,但只是暂时的,接近一下又走开来了(回避)。他们接受陌生人的安慰和接受母亲的安慰表现一样。实际上这类婴儿并未对母亲形成依恋,即“缺乏依恋”。3、反抗型依恋(占10%-15%),既寻求与母亲接触,又反抗母亲的爱抚。这类儿童表现出很高的分离焦虑。由于同母亲分离他们感到强烈不安;当再次同母亲团聚时,他们一方面试图主动接近母亲,另一方面又对来自母亲的安慰进行反抗。积极依恋:安全型依恋消极依恋:回避型依恋与反抗型依恋亲子关系与婴儿心理的发展
母亲是婴儿生活环境中的核心因素。1岁前婴儿肌体较弱,母亲不仅是婴儿一切生理需要的直接满足者,而且是婴儿与客观世界的“中间人”——心理需要的直接满足者。
(三)早期教养对依恋的影响1、早期社会依恋的重要意义(1)依恋对日后人格特征的影响。
(2)早期依恋类型影响个体内在工作模式的形成。
(3)依恋关系具有传递性,会影响到儿童成人后与自己孩子的抚养关系。2、衡量婴儿期母亲教养方式的三个标准(1)反应性:指母亲根据儿童所发出的需求信息,恰当、及时、一致地予以满足。又可叫同步行为。(2)情绪性:对孩子笑、说、爱抚(3)社会性刺激四、婴儿自我的发展
自我意识是个人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的认识。(一)婴儿自我的发展过程1、主体我的自我意识(5-15个月)8个月之前,婴儿的主体我认知尚未发展;第一,婴儿把自己作为活动的主体来认知;第二,婴儿已能将自己与他人分开。2、客体我的自我意识(15-24个月)(1)婴儿开始能把自己作为客体来认知,表现为可利用外表特征来认识自己;(2)用适当人称代词“我,你,他”称呼自己和他人。客体自我意识的出现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二)促进婴儿自我的健康发展第三节幼儿期(3-6岁)的心理发展第一单元幼儿的游戏第二单元幼儿的认知发展第三单元幼儿言语的发展第四单元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第一单元幼儿的游戏一、游戏是幼儿期的主导活动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1、幼儿的游戏主导着他们的认知和社会性发展。2、幼儿的各种学习多是通过游戏活动进行的。3、游戏是幼儿教育的最佳途径。二、对游戏的理解和解释(一)古典游戏理论精力过剩论:宣泄重演论:进化(二)现代游戏理论精神分析论:补偿认知论:游戏与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三、游戏的发展以认知发展水平将游戏分为三个阶段(识记)1、机能(练习)游戏:婴儿期的亲子游戏和模仿性游戏。2、象征性(假装)游戏:幼儿期的主要游戏方式3、规则游戏:童年期及以后的游戏方式
四、幼儿象征性游戏的特点(一)以主题游戏为主(二)运用与现实物相信的替代物(三)通过想像建构虚假游戏情境(四)游戏中富有创造性(五)游戏的动机重在活动过程五、游戏的社会性发展第一阶段:非社会性游戏(独自游戏与旁观游戏)第二阶段:平行游戏第三阶段:社会性游戏(协同游戏与合作游戏)平行游戏这几个孩子正在沙盘上做着玩具交易,还彼此评论着。这种协同游戏是真正的社会互动游戏。合作游戏六、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作用(一)游戏是儿童活动和情感愉悦的精神寄托(二)游戏是促进儿童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渠道;(三)游戏是幼儿之间社会交往的最好园地;(四)游戏是幼儿实现自我价值的最佳载体。象征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社会戏剧游戏经常参加社会游戏的儿童,一般智能的发展水平更高,他们与别人交往的社会能力也较强。象征游戏能广泛促进幼儿的各种心理能力如记忆、语言、逻辑推理、想象和创造性的发展。
第二单元幼儿的认知发展
一、幼儿记忆的发展
(一)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
1、无意记忆为主,有意记忆迅速发展2、形象记忆为主,语词记忆逐渐发展3、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同时发展并相互作用无意识记与有意识记如何对待幼儿的机械记忆?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形象记忆与词的记忆年龄实物(10)词(10)3-43.91.84-54.43.65-65.14.3转引自李丹(二)幼儿的记忆策略1、幼儿记忆策略的发展
(1)没有策略。5岁以前;(2)经过指导可以运用记忆策略。5―8、9岁,不能主动运用;(3)主动、自觉地采用策略,10岁以后记忆策略稳定发展。2、幼儿能运用的记忆策略(1)视觉复述策略,即不断地注视目标刺激,以加强记忆;(2)复述策略
,即不断重复需要记忆的内容。(3)特征定位策略,即“捕捉”突出特征,以便于记忆;二、幼儿思维的发展幼儿思维发展的两大特点(识记):
1、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具体形象性思维
2、逻辑思维开始萌芽(一)具体形象性思维是幼儿思维的主要特征1、具体形象思维性(1)具体形象性的可塑性。(2)具体形象性的动态性:连续性和易变性动态性与易变性2、幼儿认知发展的趋向性(1)由近及远(2)由表及里(3)由片面到比较全面(4)由浅入深3、自我中心现象自我中心现象指幼儿进行判断时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缺乏观点采择能力,不能从他人的立场出发考虑对方的观点,而是以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取代他人的感受和想法。三座山测验4、有一定的计划性和预见性(二)逻辑思维初步发展1.提问类型的变化:是什么→为什么(指向事物的内部、本质、联系)2.幼儿概括能力的发展
幼儿的概念水平属于形象概括水平,从幼儿末期开始出现本质抽象水平的概括
(1)实物概念的发展什么是“马”?水平1马就是马同义重复就是那个白龙马典型事例有尾巴的非重要特征水平2有四条腿外部特征给人骑的功用特征水平3一种动物,它吃草上位概念(2)类概念的发展分类的四级水平:一级水平:不能分类二级水平:依感知特征分类三级水平:依知识和经验分类四级水平:概念分类,依本质特征分类3、幼儿推理能力的初步发展(1)转导推理(2)对熟悉事物的简单推理三、幼儿想象的发展(一)无意想象经常出现,有意想象日益丰富(二)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创造想象开始发展(三)通过良好的教育和训练,幼儿的创造想象会得到显著发展1、幼儿创造想象的新颖性2、幼儿创造想象的神奇性3、幼儿创造想象的超越性4、幼儿创造想象的未来指向第三单元幼儿言语的发展
幼儿期是儿童言语能力发展迅速的时期,是儿童增加词汇数量最快的时期,是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幼儿期是儿童言语发展的具有关键性时期。一、言语发展对儿童发展的意义(一)语言是儿童人际交流的工具(二)言语是有助于儿童适应环境的重要工具(三)在儿童超越具体环境,进入新的境界过程中,言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四)言语发展是幼儿期心理发展的助推器
二、幼儿词汇的发展
(一)词汇数量的增加年增加量最大的年龄段:3-4岁词汇增长速度:每天2~3个词3岁词汇量有1000左右,6岁3000左右,7岁4000左右。(二)词类范围的扩大:先掌握实词,再掌握虚词。幼儿掌握各类词汇数量中名词最多,其次是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幼儿掌握各类词汇情况词类3~4岁4~5岁5~6岁数量百分比数量百分比数量百分比名词93554.1144656.0204957.5动词43125.057922.472520.4形容词20411.830811.938210.7数词533.11144.42256.3量词281.7461.8702.0副词241.3281.1401.1代词181.0220.9250.7转引自林崇德《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三)词义的深化1、幼儿期掌握词汇的特点(1)词义笼统含糊。词义扩大、词义缩小(2)词义所指非常具体。多用实词(3)词汇的概括性逐渐增加。2、积极词汇和消极词汇的消长积极词汇指儿童既能理解又能正确使用的词汇;消极词汇指儿童能理解,但不能正确使用的词汇,或者能说出,但不能正确理解的词汇。3、理解和正确使用词汇的指标(1)理解词的指标。(2)使用词的指标。三、句子的发展(一)理解句子的策略1、语义策略2、词序策略3、非言语策略(二)句法结构的发展1、从不完整句到完整句2、从简单句→复合句复合句是由两个或多个意义关联的单句组合而成的句子。3、从陈述句→多种形式的句子(儿童最初掌握的是陈述句,幼儿期疑问句、否定句、祈使句、感叹句的使用逐渐增加)4、
从无修饰句→修饰句四、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1、从对话语向独白语发展2、从情境语向连贯语发展幼儿期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期,独白语与连贯语的发展是儿童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五、语用技能的发展(一)早期沟通的手势(二)听的语用技能(三)说的语用技能1、对影响有效沟通的情境因素十分敏感2、对同伴的反馈易于作出积极的反应3、能够有效地参与谈话六、促进幼儿言语发展的一些建议1、要重视儿童发音技能的培养2、提供丰富的言语发展环境3、给儿童讲故事并和儿童一块儿讨论故事4、在游戏和与小伙伴交往中发展言语能力第四单元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一、个性的初步形成(一)显示出较明显的气质特点活泼、安静;积极探索、消极被动(二)表现出一定的兴趣爱好差异服装、玩具差异;活动、兴趣差异(三)表现出一定的能力差异记忆能力;言语、计算与艺术(四)最初的性格特点的表现二、自我情绪体验的发展幼儿的自我情绪体验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最初是与幼儿自身的生理需要和状态相联系,后来逐渐发展起一些亲社会性的情绪体验。自尊的发展(一)幼儿的自尊感随年龄的增长而迅速发展(二)幼儿期自尊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以后的情绪发展和适应性(三)影响儿童自尊的因素1、父母的教养方式高自尊儿童父母的教养特点:一是温暖、关爱,积极接纳孩子;二是严格要求,要求明确;三是民主;四是以身作则。2、同伴关系因素同伴友谊与被集体接纳三、幼儿期认同的发展(一)认同及其对儿童发展的意义认同:儿童对成人个性品质的效仿。意义:归属感与成就感;获得榜样的力量与发展的动力;影响性别意识和道德意识的发展。(二)幼儿期儿童认同的对象认同对象是具有较高的地位、具有权威性,有较强的能力,聪明、健壮或漂亮的人。(父母、教师、及他人)四、儿童发展的第一逆反期(识记)第一逆反期(3~4岁):幼儿要求行为活动自主和实现自我意志,反抗父母控制。
自立欲求、自主性发展的要求。反抗期是发展中的正常现象:反抗意味发展、意味环境落后与儿童的需要。(一)第一逆反期的发展性特点1、第一逆反期有其特殊的心理需求和行为表现心理需求:行为表现:2、第一逆反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点3岁之前依赖父母3岁左右,出现反抗(二)父母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地进行教育1、逆反是正常现象2、矛盾焦点:长大感与父母对其认识不足3、帮助、指导儿童(1)利用游戏活动(2)培养处理能力(3)培养孩子的才能,使其获得成就感(4)采用民主型的教育方式第四节童年期(6、7岁--12、13岁)的心理发展第一单元童年期的学习第二单元童年期的认知发展第三单元童年期的社会性发展学习成为主导性活动第一单元童年期的学习小学儿童学习的一般特点:1、学习是小学儿童的主导活动2、教和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3、小学儿童的学习逐渐转向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4、学会学习是小学生最基本的学习任务5、学习促进小学儿童心理积极发展第二单元童年期的认知发展一、记忆的发展(记忆策略)1、复诵策略(主动背诵):有意识的重复、朗诵所要记住的信息。2、组织策略:把要识记的材料中所包含的项目,按其间的意义联系归类成系统以帮助记忆。3、系统化策略:对记忆材料进行信息加工,将相互关联的信息按体系关系进行整理并条理化,组成知识系统以帮助记忆的策略。4、巧妙加工策略:运用联想、谐音、拆分、重组等记忆方式二、童年期思维的发展童年期思维的基本特征在于:逻辑思维迅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完成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度。(一)童年期儿童思维的基本特征
1、童年期思维的本质特征依赖具体内容的逻辑思维2、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度。童年期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是思维主导类型发生质变的过程。3、思维类型变化的转折年龄转折年龄在9-10岁,即小学中年级阶段。(二)思维形式的发展特点1、概括能力的发展:从对事物外部感性特征的概括逐渐转为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李丹等关于小学儿童对寓言故事、比喻词(成语)理解发展的研究,揭示了小学儿童概括能力发展的三级水平:(1)直观形象水平:指所概括的事物特征或属性是事物的外表的直观形象特征。如“有头无尾”、“走马看花”(2)形象抽象水平:指所概括的特征或属性既有外部的直观形象特征,又有内部的本质特征。如“临渴掘井”、“刻舟求剑”(3)初步本质抽象水平:指所概括的属性或特征是以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为主,初步地接近科学概括。
如“独木不成林”、“一毛不拔”处于第三级水平的人数到高小、初一才占74.6%,中年级占55%,低年级为0。可见,本质抽象在小学还刚开始,中高年级差距大,高年级是飞跃期,真正发展要到青少年期。2、词语概念的发展2、词语概念的发展第一类不能理解实验要求。低年级第二类为功用性和具体形象特征描述第三类包括接近本质定义和本质定义3、推理能力的发展推理直接推理间接推理由一个判断或多个判断推演出另一新的判断的思维过程。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直接推理小明身高160CM,小红身高150CM小明比小红高小红比小明矮小红不如小明高演绎推理三段论推理(大前提、小前提、结论)第一格M-P一切木制物品都会漂浮S-M这些物品是木制的;S-P所以,这些物品都会漂浮P-M一切木制物品都会漂浮;
S-M这些物品不会漂浮;S-P所以,这些物品不是木制的
M-P小罐会漂浮;
M-S小罐是铁制的;S-P所以,某些铁制的东西会漂浮第二格第三格所谓归纳推理,就是从个别性知识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
例如:
直角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
锐角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
钝角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
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是全部的三角形;
所以,一切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
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有部分属性相同,从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相同的推理。1.滑板∶运行()
A.药∶治病B.饮料∶果汁
C.电影∶广告D.新闻∶报纸2.槐树∶植物()
A.课本∶读书B.手枪∶射击
C.老师∶学生D.核桃∶坚果3.考试:学生:成绩
A.往来:网民:电子邮件B.汽车:司机:驾驶执照
C.工作:职员:工资待遇D.饭菜:厨师:色鲜味美3、推理能力的发展间接推理:演绎、归纳、类比(1)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高年级基本具有(2)归纳推理能力的发展:(3)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类比推理发展特点年龄阶段的差异。从中年级到高年级的发展速度较快,快于从低年级到中年级的发展速度。小学儿童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水平低于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3、新的思维结构形成(1)童年期思维质变的表现:掌握守恒(把握本质不变性)6-8岁:数概念守恒7-9岁:液体守恒和物质守恒8、9---10岁,面积守恒和重量守恒11--12岁容积守恒。(2)形成守恒概念的推理方式恒等性、可逆推理和两维互补推理。(四)自我中心表现和脱自我中心化童年期处于脱自我中心阶段。第一,4-7岁儿童具有自我中心现象。第二,9岁以后儿童摆脱自我中心影响,正确认知结果占主导地位第三,8岁儿童处于脱自我中心化的转折时段。第三单元童年期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一)自我评价能力的特点1、自我评价包括多个方面。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2、社会支持因素对儿童自我评价起重要作用3、自我价值的评价与情感密切联系4、自我评价与学业经验、同伴交往、自信心等都有密切关系。(二)自我控制能力1、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通过延迟满足来研究自控能力,即抑制欲望的即时满足,学会等待。自我控制能力随年龄增长而有显著提高;自我控制行为的发展过程主要是在童年期。2、影响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因素(1)认知和策略(2)榜样的作用(3)家庭教育对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影响。二、道德发展(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一)道德情感的发展移情、情感共鸣、内疚、羞愧、良心等(二)道德认知的发展道德认知是指个体对社会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认识。对偶故事法:皮亚杰采用含有道德判断的对偶故事进行研究。对偶故事(1)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在他的房间时,家里人叫他去吃饭,他走进餐厅。但在门背后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有一个放着15个杯子的托盘。约翰并不知道门背后有这些东西。他推门进去,门撞倒了托盘,结果15个杯子都撞碎了。(2)有一个叫亨利的小男孩。一天,他母亲外出了,他想从碗橱里拿出一些果酱。他爬到一把椅子上,并伸手去拿。由于放果酱的地方太高,他的手臂够不着。在试图取果酱时,他碰倒了一个杯子,结果杯子倒下来打碎了。故事讲完后,皮亚杰常对儿童提一些问题,例如:“你听懂了刚才的故事吗?”“第一个故事的男孩做了些什么?”“他为什么打破杯子?”“这两个男孩子哪个更淘气?”“你若是爸爸,更应该惩罚谁呢?”等等。通过被试的反应,皮亚杰发现,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从早期的注重行为结果的评价向注重行为的动机发展,其道德认知水平从“他律”向“自律”发展。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1、前道德阶段。属于道德判断之前的阶段,这个时期儿童尚不能判断,他们直接接受行为的结果。2、他律道德阶段。道德判断标准受儿童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支配。(1)规则、规范是权威人物制定的,不能改变,必须严格遵守(2)对行为好坏的评定,只根据结果,不根据动机。3、自律道德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受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1)规则有相对性,可以改变。(2)对行为好坏的判断依据是于主观动机,而不只是后果。(二)道德行为的发展1、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指对他人或社会有利的积极行为及趋向。亲社会行为也称利他行为,表现为分享、合作、帮助、救助等。研究表明,1岁以内的婴儿就出现分享;2岁左右可以主动助人;4-6岁儿童的分享、助人行为都随年龄增长而提高;7岁儿童能识别他人潜在的困难线索等。一般研究都认为儿童的助人、合作等亲社会行为岁年龄增长而增加,也有的研究发现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与年龄增长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2、攻击行为攻击行为是指针对他人的具有敌视性、伤害性或破坏性的行为。攻击行为也称侵犯行为,它表现为身体的侵犯、言语的攻击以及对他人权利的侵犯。攻击行为的基本要素是伤害意图。欺负与被欺负欺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攻击行为。欺负行为的类型:身体欺负、言语欺负与间接欺负女生更多地使用言语和间接欺负,而男生则更多地使用身体欺负。
三、童年期的同伴交往(一)童年期同伴交往的重要意义1、同伴交往是童年期集体归宿感的心理需求
2、促进儿童的社会认知和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
3、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
4、增进良好个性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二)同伴交往中儿童的人气特点影响儿童在同伴中是否受欢迎的因素有多种,基本的因素还是儿童本人的社会交往能力。受欢迎儿童不受欢迎儿童受忽视儿童积极、快乐的情绪许多破坏行为害羞外表吸引人好争论和反社会的攻击少对他人的攻击表现出退缩有许多双向交往极度活跃反社会行为少高水平的合作游戏合作游戏少,说话过多不敢于自我表现愿意分享不愿意分享许多单独活动能坚持交往缺乏攻击性许多单独活动逃避双向交往,花较多时间和群体在一起被看作好领导反复试图社会性接近四、友谊的发展儿童对友谊认识的发展:第一阶段:(约3-5岁):短期游戏伙伴关系。第二阶段:(约6-9岁):单向帮助关系。第三阶段:(约9-12岁):双向帮助关系。第四阶段:(约12岁以后):亲密而又相对持久的共享关系。影响儿童选择朋友的因素:其一,相互接近;其二,行为、品质、学习成绩和兴趣相近;其三,人格尊重、心理和谐并相互敬慕;五、家庭人际关系对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心理学上有一种界定,说现代人的交往中,有一种行为叫做“非爱行为”。什么意思呢?就是以爱的名义对最亲近的人进行的非爱性掠夺。这种行为往往发生在夫妻之间,恋人之间,母子之间,父女之间,也就是世界上最亲近的人之间。不少母亲也经常会对孩子说:你看看,自从生了你以后,我工作也落后了,人也变老变丑了,我一切都牺牲了,都是为了你,你为什么不好好念书呢?所有这些,都可以称为非爱行为,因为,它是以一种爱的名义所进行的一种强制性的控制,让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五、家庭人际关系对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一)关系的发展变化1、直接交往时间明显减少。2、父母教养关注重点的转移。父母关注儿童教养的主要内容发生变化。父母对儿童控制和儿童自主管理的消长变化
三阶段模式:父母控制(6岁以前)。共同控制(6―12岁)。儿童控制(12岁以上)
。六、儿童人际交往的发展变化趋势儿童与父母的交往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与同龄伙伴的交往随年龄的增长而快速上升,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河南建筑安全员-A证考试题库附答案
- 贵州大学《医学统计学规培》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贵州财经职业学院《火灾动力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福建建筑安全员考试题库
- 贵阳学院《保险投资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硅湖职业技术学院《植物造景技术(一)》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无人机结构与系统》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贵州省安全员B证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江苏建筑安全员《B证》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河南省安全员《C证》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4-2025学年北京房山区初三(上)期末英语试卷
- 公路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课件
- 四年级道德与法治试卷分析范文(通用5篇)
- 封条模板A4直接打印版
- 常见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及预防 课件
- 电解铜箔制造工艺简介
- 15MW风力发电机
- 正面管教 读书分享(课堂PPT)
- 教练技术CP理论PPT课件
- 产品生命周期曲线(高清)
- 机械工程学报标准格式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