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15廉颇蔺相如列传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fc6cc8835934bfc6371cf88cbb1d8943/fc6cc8835934bfc6371cf88cbb1d89431.gif)
![文本15廉颇蔺相如列传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fc6cc8835934bfc6371cf88cbb1d8943/fc6cc8835934bfc6371cf88cbb1d89432.gif)
![文本15廉颇蔺相如列传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fc6cc8835934bfc6371cf88cbb1d8943/fc6cc8835934bfc6371cf88cbb1d89433.gif)
![文本15廉颇蔺相如列传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fc6cc8835934bfc6371cf88cbb1d8943/fc6cc8835934bfc6371cf88cbb1d89434.gif)
![文本15廉颇蔺相如列传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fc6cc8835934bfc6371cf88cbb1d8943/fc6cc8835934bfc6371cf88cbb1d8943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本15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学习重点1.记: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识记文本中及《史记》中的名句。2.读:体会课文善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感受文中人物顾全大局、忠贞爱国的高尚品格。3.写:借鉴本文在对话中突显人物性格的手法,练习写作。4.练:掌握文言虚词意义与用法的推断方法——从语法成分中解虚词。一、诵记名言警句文本名句1.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2.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3.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4.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史记》中的名言警句1.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张仪列传》2.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李将军列传》3.失之豪厘,差以千里。——《太史公自序》4.匈奴未灭,无以家为。——《卫将军骠骑列传》5.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6.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7.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高祖本纪》8.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留侯世家》9.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滑稽列传》10.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淮阴侯列传》交际之中的“朋友”称谓1.誓同生死的朋友叫刎颈之交。2.不拘身份、形迹的知心朋友叫忘形之交。3.自幼相交的朋友叫竹马之交。4.年岁差别大、辈分悬殊结成的朋友叫忘年之交。5.意气相投的朋友叫莫逆之交。6.不以势位骄人,平等相处的友谊叫布衣之交。7.异姓结为兄弟叫八拜之交。8.旧称两家世代有交情者为世交。9.友谊最深的朋友叫至交。10.从道义上相互支持而结交的朋友叫君子之交。11.交情不深,仅见见面,点点头的朋友叫点头之交。二、了解文学常识1.作者及背景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马迁10岁时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他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创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所传诵。2.文体知识《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它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列传,是《史记》的一种文体。《史记》按其体例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本纪”记载历代帝王的兴衰和重大历史事件;“表”是以表格形式呈现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书”是关于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题史;“世家”是历朝诸侯贵族的活动和事迹;“列传”为历代各阶层有影响人物的传记,有少数篇章记载少数民族等的历史。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占全书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由此,司马迁创立了史书新体例——纪传体。三、夯实基础知识1.字音识记(先阅读课文,然后借助工具书,完成该题)(1)单音字①缪公(mù)②避匿(nì)③负荆(jīnɡ)④汤镬(huò)⑤虽驽(nú)⑥肉袒(tǎn)⑦盆缻(fǒu)⑧案图(àn)⑨可予不(fǒu)⑩渑池(Miǎn)⑪诈详(zhà)⑫列观(ɡuàn)⑬皆靡(mǐ)⑭传舍(zhuàn)⑮甚倨(jù)⑯不怿(yì)⑰衣褐(hè)⑱睨柱(nì)(2)多音字①eq\b\lc\{\rc\(\a\vs4\al\co1(缪贤Miào,纰缪miù,绸缪móu))②eq\b\lc\{\rc\(\a\vs4\al\co1(道观ɡuàn,参观ɡuān))2.词义理解(1)乃辞谢:婉言道歉。(2)从径道亡:小路。(3)间至赵矣:抄小路。(4)臣请就汤镬:古代一种用滚水烹煮的酷刑。(5)左右皆靡:倒下,这里指后退。(6)为赵王寿:敬酒或献礼。(7)秦王竟酒:完毕。(8)位在廉颇之右:上。(9)一介之使:个。(10)徒以口舌为劳:只不过。3.识记文言实词和虚词(1)通假字①可予不:同“否”②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同“佯”,假装③拜送书于庭:同“廷”,朝堂④召有司案图:同“按”,查明⑤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同“穆”⑥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同“熟”,仔细⑦设九宾于廷:同“傧”,傧相⑧肉袒伏斧质:同“锧”,承斧的砧板⑨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同“耶”,语气词,吗(2)一词多义①负eq\b\lc\{\rc\(\a\vs4\al\co1(秦贪,负其强:倚仗,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②引eq\b\lc\{\rc\(\a\vs4\al\co1(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相如引车避匿:调转,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拉开弓))③顾eq\b\lc\{\rc\(\a\vs4\al\co1(相如顾召赵御史:回头,顾吾念之:只不过,顾野有麦场:四面看,念父母,顾妻子:顾惜,怜惜,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反而))④使eq\b\lc\{\rc\(\a\vs4\al\co1(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差遣,乃使其从者衣褐:让,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使臣))(3)虚词归纳①以eq\b\lc\{\rc\(\a\vs4\al\co1(以勇气闻于诸侯:凭,凭借,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相当于“而”,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为))②因eq\b\lc\{\rc\(\a\vs4\al\co1(不如因而厚遇之:由此,趁此,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四、速读感知课文1.本文重点写了几个故事?线索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安排文章结构的?答:答案本文着重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三个故事都是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主线贯穿起来的。“完璧归赵”、“渑池之会”是直接写秦、赵矛盾的,“负荆请罪”是间接写秦、赵矛盾的。文章一开始,先写了秦、赵两国围绕和氏璧发生矛盾,后由于蔺相如的大智大勇,最后完璧归赵。秦国并不甘心失败,又想在渑池之会上欺凌赵国,最终由于廉、蔺二人的团结一致而再次受挫。赵国连续两次在对秦的斗争中获胜,此时秦、赵矛盾看似已渐缓和,但由于蔺相如从一个“舍人”迅速提升为上卿,廉颇心生不满,二人矛盾进一步激化。最后廉颇知错能改,负荆请罪,两人成为刎颈之交。这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文章结构跌宕起伏。2.缪贤认为蔺相如是“勇士,有智谋”,试就“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两件事,具体分析一下蔺相如“勇士”和“有智谋”的表现。答:答案“勇士”的表现:(1)指责秦王傲慢无礼,并准备把头颅和和氏璧在柱子上一起撞碎;(2)在秦王斋戒五日后,他却不交出和氏璧,勇敢地提出愿接受酷刑的建议;(3)以死相逼,迫使秦王击缻;(4)秦王的手下欲杀他,他却瞪目怒视,大声喝骂他们,吓得他们都后退。“有智谋”的表现:(1)当他发现秦王无意给赵国城邑时,便假称和氏璧有瑕疵,要指给秦王看,借此要回了和氏璧;(2)他要求秦王斋戒五日,以拖延时间,以便派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3)洞悉渑池之会是秦国预设的骗局,目的是要羞辱赵国,但他依然坚持要赵王赴约,因为不赴约,只能表示赵国软弱胆怯;(4)在秦王要求赵王鼓瑟后,相如立即要求秦王击缻,不让秦国占得上风;(5)在秦国要求赵国以十五座城池来为秦王祝寿后,他又立即要求秦国以国都咸阳来为赵王祝寿,绝不让赵国被羞辱。一、词句梳理1.古今异义(1)请指示王古义:指给人看今义:动词,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说明处理某个问题的原则和方法;名词,指示下级或晚辈的话或文字(2)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古义:信约今义:限制使不超出范围(3)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古义:得到惩处今义:冒犯(4)明年,复攻赵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5)于是相如前进缻古义:上前进献今义:向前行进(6)宣言曰古义:扬言今义:动词,宣告,声明;名词,(国家、政党或团体)对重大问题公开表示意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7)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古义:地位低下,见识浅薄今义:卑鄙下贱(8)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古义:从这里到那里,指地点今义:表时间,从前,过去(9)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古义:内亲外戚,包括父母、兄弟、妻子和同族亲属等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2.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①舍相如广成传:安置②左右欲刃相如:杀③乃使其从者衣褐:穿(2)名词作状语①而相如廷叱之:在朝廷上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抄小路(3)使动用法①完璧归赵:使……完整②秦王恐其破璧:使……破碎③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④毕礼而归之:使……回去(4)意动用法①且庸人尚羞之:以……为羞耻②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以……为先;以……为后(5)形容词用作动词①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尊重,敬畏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待,宽恕3.翻译句子(1)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译文:(2)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译文:(3)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译文:答案(1)我私下里听说赵王爱好音乐,请赵王弹弹瑟吧!(2)在五步距离内,请允许我用颈上的鲜血溅在大王身上!(3)请用赵国的十五座城给秦王献礼!二、重点突破4.课文是怎样描写蔺相如出场的?我来答题我来规范答案蔺相如是在秦国威逼利诱,赵国君臣束手无策、左右为难的矛盾中出场的。课文先写赵国君臣面临的“两难”:秦王求璧,贪婪霸道,此一难;赵王面对秦王的易城求璧,赵国君臣陷于“予”或“勿予”,此二难。在“两难”的局面下,才有“求人”报秦之议,缪贤荐才之举,赵王召见之事,相如入秦之行。虎狼之秦易城求璧,诚意少而诈骗多,赵王为难,相如不易,矛盾愈尖锐,愈能显示相如化“两难”为“两全”的智勇。5.蔺相如出使秦国后,与秦国围绕着和氏璧展开了一场怎样的斗智斗勇的外交较量?由此可见蔺相如怎样的思想性格?我来答题我来规范答案双方围绕着“保璧”与“骗璧”展开了三个回合的较量:第一回合,献璧取璧。献璧之后,相如敏锐地觉察到秦王“无意偿赵城”,章台接见,美人相伴,狂呼万岁,君臣上下,没有一点迎见外臣的礼貌和诚意,相如略施小计,收回玉璧,然后,对比赵王的“修敬”和秦王的“倨傲”,面责秦王无礼,最后以人璧俱碎的誓言来威胁对方,利用秦王贪婪的心理,迫使秦王不得不“辞谢”割城。第二回合,归璧于赵。相如看出秦城“实不可得”,就一面以“赵王恐,不敢不献”的话来迎合秦王的虚荣心,一面断然采取措施,暗中派人把璧送回赵国。第三回合,廷叱秦王。蔺相如在大庭广众之下,援引历史,揭露秦国历朝历代背信弃义的惯用伎俩,并理直气壮地告诉秦王,和氏璧已送回赵国,个人生死已置之度外,秦王无可奈何。至此,相如取得了“完璧归赵”的彻底胜利,化解了赵王的困窘,灭了秦国的威风,捍卫了赵国的尊严。相如使秦,智斗秦王集中显示了他胸有成竹、从容应对的大智大勇。6.“渑池之会”在记载会见时,作者是怎样描写秦、赵御史的?表现了双方怎样的心态智谋?我来答题我来规范答案渑池会见时,“秦御史前书曰”,而赵御史却是蔺相如“顾召”而书的。只待赵王一鼓瑟,秦御史立即上前大笔一挥,借以羞辱赵国;而当蔺相如反击成功,需要记载时,却要“顾召”赵御史。可见,赵国君臣在秦国君臣咄咄逼人的攻势面前已经目瞪口呆,甚至到了该记载时,赵御史尚需相如回头招呼才恍然大悟。此外,“顾召”也同“前书”构成了三层对比:一是秦、赵双方的对比,秦蓄谋已久,奸诈阴险,赵呆若木鸡,不知所措;二是蔺相如与赵国君臣的对比,赵国君臣手足无措,怯懦无能,蔺相如有胆有识,智勇拔俗;三是蔺相如与秦国君臣的对比,秦国君臣傲慢霸道,蔺相如有理有节,士可杀不可辱。7.“渑池之会”中,两国御史在记载秦、赵君王会见,以乐助兴的内容上各用了什么字?有怎样的不同?我来答题我来规范答案在记载时,秦御史用一“令”字,赵御史则用一“为(wèi)”字。“令”者,威逼也,不得不为,秦国君臣依靠其强力威压,逼迫赵王就范。“为”者,替也,给也,非为威逼,主动请击也,非为人请,自愿为之也。蔺相如挽狂澜于既倒,反令秦王击缻。缻乃市井盛酒浆之容器,其为乐器则为劣等,秦王无奈,击缻助兴,无地自容!两个动词,意蕴丰富,一个是鼓瑟,一个是击缻;一个是被逼无奈,一个是死皮赖脸要献丑,秦国君臣满盘皆输!8.蔺相如的“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有什么含意?我来答题我来规范答案秦王不肯击缻,蔺相如一句话,改变了他的念头,“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无须高声,就交代了“两个事实”,作了“一个暗示”。“两个事实”是:两人五步之距,秦王已成蔺相如的人质;在秦王面前的是一个敢“以颈血溅大王”的人,是一个敢说敢为的人,是一个不顾生死的人。“一个暗示”是:我要与你同归于尽!毋庸置辩的事实,凌厉明确的暗示,秦王除了服从,别无选择。三、疑点探究9.本文表现了蔺相如的英勇无畏,但在历史上人们却对他有着不同的评价,如对其“完璧归赵”,明代史学家王世贞就认为,赵国因一璧之故,加重了秦王对赵国的仇恨,也加速了祸患的到来,对此,蔺相如应负主要责任。你是怎样看待蔺相如其人的?我来答题我来规范答案观点一:王世贞的评价确实有独到的批判成分,但蔺相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的无畏与胆识,以及“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大公无私的胸怀是不能抹杀的。观点二:在对待廉颇的态度和做法上,蔺相如确实有投机取巧的嫌疑。蔺相如首先是一位谋士,面对廉颇的巨大挑衅,他惟一的选择只能是智取,而非武斗。这正如兵书所说:“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廉颇最后是“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这说明蔺相如的策略是成功的。观点三:蔺相如说:“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以此避让廉颇,理由冠冕堂皇,既挽回了面子,又表明了自己大公无私的伟大胸怀;同时,“徒以吾两人在也”之说,过分夸大了个人力量,有居功自傲的成分。四、美点赏析——精彩的人物刻画10.廉颇、蔺相如的形象生动鲜明,文章主要使用了哪些方法来对其进行刻画?我来答题我来规范答案(1)选取典型事件刻画人物。本文只选取了三件代表他们生平事迹和性格特征的典型事件,集中、凝练、鲜明地把个人和国家的双重矛盾、利益纠结在一起,从而成功地突出了廉、蔺二人的性格特点和鲜明形象。(2)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本文以对秦斗争为主线,以三大事件为重点,以廉、蔺矛盾的冲突和解决为中心,把他们放在秦、赵斗争这一大的历史环境和二人的内部矛盾中,通过人物自己在矛盾的发生、发展和解决过程中的言论和行动,戏剧性地表现了他们的鲜明形象和性格特点。(3)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本文运用大量对话,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蔺相如在秦廷上对秦王说的话,有时语气平和,谦恭有礼;有时直言斥责,有理有据;有时坚决表态,分析利害关系;有时怒不可遏,以死抗争。词锋犀利、刚柔相济而又轻重恰当,充分地表现了蔺相如是一个热爱祖国、不畏强暴、有勇有谋、能言善辩的外交家。五、随堂写练11.生活中,你一定见到过精彩的对话场面,请借鉴本文在对话中突显人物性格的手法,把这一对话场面写下来与大家一起分享。200字左右。妙笔生花答案(示例)爸爸喜欢抽烟,妈妈为了这件事不知生了多少气。一天晚上,我们全家人聚在屋里聊天,爸爸又拿出一支烟,刚要抽,妈妈在一旁瞪了他一眼说:“还抽,还抽,你就不会戒了!”爸爸只是嘻嘻一笑。我趁机插话说:“有抽烟的钱,还不如给我买冰棍吃呢!”妈妈又瞪了我一眼,说:“别胡说!”望着妈妈阴沉的面孔,我吓得直吐舌头。“人家宋大爷原来不是抽烟吗?现在人家戒了,那才叫有志气呢!”妈妈一边低头织着毛衣一边说。“烟草有毒,”我赶快改变了话头,顺着妈妈说,“报纸上常讲,烟草化学成分复杂,含有毒物质二十多种呢!”妈妈听了直点头。接着我和妈妈滔滔不绝,轮番作战。爸爸自己孤立无援,只得把烟放进衣袋里。八百里秦川从洪荒远古的年代起,清悠悠的渭河水就缓缓地流淌着。在渭河的岸边,巍峨的秦岭山连绵蜿蜒,使人感到,美丽的八百里秦川就像一幅展开的历史画卷。啊!八百里秦川。我的生长着许多神话故事的八百里秦川,我的埋藏着许多帝王之梦的八百里秦川,我的矗立着大雁塔小雁塔的八百里秦川,我的连接着丝绸之路的八百里秦川,我的诗仙“举杯邀明月”的八百里秦川,我的佳人荡波华清池的八百里秦川,我的吃着羊肉泡馍的八百里秦川,我的吼着秦腔唱着大戏的八百里秦川,我的剪着窗花吹着唢呐的八百里秦川啊!八百里秦川,是生我养我的一方沃土。八百里秦川,是我日夜思念的梦中的家园。咸阳古道的那一抹斜阳,似乎还高挂在风雨之后的天空。灞桥的柳枝依依惜别在诗情浸透的黄昏中。暮鼓敲响的,是一帘清幽的寒梦。在古长安的那片残月下,谁穿着长衫的身影匆匆掠过了茂密的碑林?八百里秦川啊!浓缩着八百里的苦难和辛酸,舒展着八百里的富足和梦幻。站在宽厚的古城墙上,我的双脚常在历史的深处深陷。举目眺望,多少楼台还在岁月的烟雨中?多少爱与恨已经荡然无存?惟有法门寺的钟声,依旧在我的耳边近了又远,远了又近……许多年前,我在八百里秦川的一间窑洞中出生,又在八百里秦川的黄土炕上一天天地长大。我熟悉八百里秦川上的每一个城市和乡村,我熟悉八百里秦川上的每一条道路和河流,我熟悉八百里秦川上的每一座山坡和沟壑,我熟悉八百里秦川上的民歌和方言,我熟悉八百里秦川上的风俗和习惯……八百里秦川,是我生命的最初起点和摇篮。滔滔的渭河水,给了我流淌的血液。巍巍的秦岭山,给了我强健的骨骼。啊!八百里秦川,我知道,我的生命注定是属于你的。属于你的贫瘠和辽阔,属于你的淳朴和古老,属于你的美丽和富饶。啊!八百里秦川,我的魂牵梦萦的八百里秦川。点评作者借鉴古文体赋的手法,将秦川的雄阔、壮观之景多角度地给我们展示出来,绘出了一幅意境雄浑的壮丽山川画。作者还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将自己对秦川风物、习俗、文化等的热爱流水般地倾泻出来。最后,作者把这种情感推向高潮,将自己的生命融入那魂牵梦萦的八百里秦川,一唱三叹,情感的潮水一波波向我们袭来。一、语言积累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A.缪贤/绸缪赦免/显赫瑕疵/遐迩B.睥睨/脾气城邑/翌日倨傲/裙裾C.汤镬/矍铄渑池/分娩盆缻/是否D.避匿/拘泥呵叱/排斥庸人/雇佣答案D解析A项读音分别为:Miào/móu,shè/hè,xiá。B项读音分别为:pì/pí,yì,jù/jū。C项读音分别为:huò/jué,miǎn,fǒu。D项读音分别为:nì,chì,yōnɡ。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可予不B.拜送书于庭C.乃设九宾礼于廷D.宁许以负秦曲答案D解析A项“不”同“否”。B项“庭”同“廷”。C项“宾”同“傧”。3.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使人遗赵王书遗:送B.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均:平均C.臣请就汤镬就:接受D.秦贪,负其强负:倚仗答案B解析均:衡量。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eq\b\lc\{\rc\(\a\vs4\al\co1(不如因而厚遇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B.eq\b\lc\{\rc\(\a\vs4\al\co1(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引车避匿))C.eq\b\lc\{\rc\(\a\vs4\al\co1(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且相如素贱人,吾羞))D.eq\b\lc\{\rc\(\a\vs4\al\co1(而君幸于赵王,大王亦幸赦臣))答案C解析C项连词,况且。A项介词,由此,趁此/介词,通过。B项动词,引见,延请/动词,调转。D项动词,宠幸/副词,幸而。5.对下列句中加点“之”和“而”的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eq\b\lc\{\rc\(\a\vs4\al\co1(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②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eq\b\lc\{\rc\(\a\vs4\al\co1(③而相如廷叱之,④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答案B解析①②中的“之”都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③中的“而”为表示转折的连词;④中的“而”为表示并列的连词。6.对下列句中“所以”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③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④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A.①②④/③B.①③/②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②答案D解析①③④意为“……的原因”,②意为“用来……的东西”。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B.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C.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D.璧有瑕,请指示王答案A解析A项“以为”古今意义相同,都是“认为”的意思。B项亲戚:古义为“内亲外戚,包括父母、兄弟、妻子和同族亲属等”,今义为“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C项宣言:古义为“扬言”,今义为“动词,宣告,声明;名词,(国家、政党或团体)对重大问题公开表示意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D项指示:古义为“指给人看”,今义为“动词,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说明处理某个问题的原则和方法;名词,指示下级或晚辈的话或文字”。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A.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B.乃使其从者衣褐C.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D.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答案B解析B项“衣”和例句中的“寿”都是名词用作动词。A项间:名词作状语,抄小路。C项先:意动用法,以……为先。D项严:形容词用作动词,尊重。二、一法一练——文言虚词意义与用法的推断方法之三:从语法成分中解虚词一个词,在句子中充当不同的成分,其意义和用法往往是不同的。这一点,只要利用语法分析手段就能够作出正确的判断。如:“且”作连词时,它的前后是相同、递进或让步的词、短语、句子。像“示赵弱且怯也”,“弱、怯”都是形容词,前后词性相同,表并列关系,为“和”之意;像“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后面的句子与前面的句子相比,句意上更进一层,表递进关系,为“而且、况且”之意;像“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前后句子之间是让步关系,为“尚且、还”之意。“且”作副词时,像“且放白鹿青崖间”、“存者且偷生”,这两句中的“且”都放在动词放、偷生前面,对动词谓语进行修饰,作状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万石君,名奋,姓石氏,年十五,侍高祖。高祖与语,爱其恭敬,问曰:“若何有?”对曰:“奋独有母,不幸失明,家贫,有姊。”高祖曰:“若能从我乎?”曰:“愿尽力。”于是高祖召其姊为美人,以奋为中涓,徙其家长安中戚里[注],以姊为美人故也。其官积功劳至大中大夫,无文学,恭谨无与比。及孝景即位,奋长子建,次子甲,次子乙,次子庆,皆以驯行孝谨,官皆至二千石。于是景帝曰:“石君及四子皆二千石,人臣尊宠乃集其门。”号奋为万石君。景帝季年,万石君归老于家,以岁时为朝臣。过宫门阙,必下车趋,见路马必式焉。子孙为小吏,来归谒,必朝服见之,不名。子孙有过失,不谯让,为便坐,对案不食。然后诸子相责,因长老肉袒固谢罪,改之,乃许。上时赐食于家,必稽首俯伏而食之,如在上前,子孙遵教,亦如之。万石君家以孝谨闻乎郡国,虽齐鲁诸儒质行,皆自以为不及也。长子建为郎中令,少子庆为内史。建事有可言,屏人恣言,极切;至廷见,如不能言者。是以上乃亲尊礼之。书奏事,事下,建读之,曰:“误书!‘马’者与尾当五,今乃四,不足一上谴,死矣!”甚惶恐,其为谨慎,虽他皆如是。庆醉归,入外门不下车。万石君闻之,不食。庆恐,肉袒请罪,不许。举宗及兄建肉袒,让曰:“内史贵人,入闾里,里中长老皆走匿,而内史坐车中自如,固当!”乃谢罢庆。庆为太仆,御出,上问车中几马,庆以策数马毕,举手曰:“六马。”庆于诸子中最为简易矣,然犹如此。为齐相,举齐国皆慕其家行,不言而齐国大治,为立石相祠。太史公曰:仲尼有言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其万石之谓邪?是以其教不肃而成,不严而治。斯可谓笃行君子矣!注中戚里:长安城内住皇帝戚属的一条街。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eq\b\lc\{\rc\(\a\vs4\al\co1(徙其家长安中戚里,以姊为美人故也,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B.eq\b\lc\{\rc\(\a\vs4\al\co1(人臣尊宠乃集其门,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C.eq\b\lc\{\rc\(\a\vs4\al\co1(万石君家以孝谨闻乎郡国,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D.eq\b\lc\{\rc\(\a\vs4\al\co1(虽他皆如是,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答案C解析C项介词,在/句中停顿,无义。A项介词,因为。B项副词,竟然。D项副词,即使。参考译文万石君,名叫奋,姓石,十五岁时侍奉高祖。高祖和他谈话,喜欢他的恭敬,问他说:“你还有什么人?”回答说:“我只有母亲,不幸失明,家里贫穷,还有一个姐姐。”高祖说:“你能跟随我吗?”他说:“愿意尽力效劳。”于是高祖召他姐姐来封为美人,让石奋任中涓,把他家迁到长安城里的中戚里,这是因为姐姐做了美人的缘故。他做官靠积累功劳当上了大中大夫,没有文才学问,但恭敬谨严没人能比。到孝景帝即位,石奋的长子石建,二子石甲,三子石乙,四子石庆,都因为品行善良,孝敬父母,办事谨严,做官做到了二千石。于是景帝说:“石君和四个儿子都是二千石官员,作为臣子的尊贵恩宠竟然集中在他一家。”(于是)称呼石奋为万石君。孝景帝晚年,万石君回家养老,每年根据定期作为大臣参加朝会。经过皇宫的门楼,万石君一定下车快步走,看见皇帝的车驾,一定俯身按着车前横木表示敬意。他的子孙做小官,回家来进见他,万石君一定穿着朝服来接见,不称呼名字。子孙有错误,不谴责,却不坐正座,面对食案而不吃。然后儿子们互相责备,通过长辈的帮助说情,光着上身坚决地谢罪,改正错误,才答应。皇上时常赏赐食物给他家,他一定跪下叩拜俯伏着吃,好像就在皇上眼前,子孙遵循他的教导,也和他一样。万石君一家凭着孝敬谨严而闻名于各郡各国,即使齐、鲁地方那些儒生的虔诚庄重的行为,都自认为比不上他。长子石建任郎中令,小儿子石庆任内史。石建有事应该向皇帝说,避开别人,畅所欲言,说得恳切;而到了朝廷上进见,就好像不会说话一样。因此连皇帝也尊重他。上书奏事,奏章经皇帝阅览后发回,石建读它,说:“写错了!‘马’字下面脚连尾应该五笔,如今只有四笔,少一笔皇帝会谴责我,我活不成了!”十分害怕,他的谨慎,即使是别的小事也这样。小儿子石庆喝醉了回家,进入外门没有下车。万石君听说了,不吃饭。石庆害怕,光着上身去请罪,没有许可。全族的人和哥哥石建都去衣露体请罪,万石君责备说:“内史是显贵的人,进入乡里,乡里的长辈都走开回避,而内史坐车中很自在,正是理所当然!”于是让石庆走开。石庆任太仆,为皇帝驾车外出,皇上问驾车的马有几匹,石庆用鞭子一匹一匹地把马数完,举起手说:“六匹马。”石庆在儿子中是最简略随便的了,尚且这般谨慎。任齐国相,全齐国的人都仰慕石庆家的好品德,不发表什么意见,齐国就能够感化而很太平,人们给石庆建立生祠。太史公说:孔子有句话说“君子言语要迟钝,行动要迅速”,说的大概是万石君吧?因此他的教化不急而成功,不苛刻而安定。这可以说是行为忠厚的君子了!三、拓展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骑射,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10.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日击数牛飨士飨:用酒食慰劳B.赵王让李牧让:责备C.失亡多,边不得田畜田:在野外D.匈奴小入,详北不胜北:失败答案C解析田:名词用作动词,种田。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eq\b\lc\{\rc\(\a\vs4\al\co1(然匈奴以李牧为怯,徒以吾两人在也))B.eq\b\lc\{\rc\(\a\vs4\al\co1(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C.eq\b\lc\{\rc\(\a\vs4\al\co1(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断其喉,尽其肉,乃去))D.eq\b\lc\{\rc\(\a\vs4\al\co1(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答案C解析C项均为副词,才。A项动词,认为/连词,因为。B项假设连词,即使/转折连词,虽然。D项代词,这/代词,自己。1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李牧大败匈奴的直接原因的一组是()①常居代、雁门,备匈奴②然匈奴以李牧为怯③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④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⑤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A.①④⑥B.②④⑥C.③④⑤D.②③⑥答案B解析①、③、⑤皆不是直接原因。13.下列关于本文内容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A.李牧守边时,对地方的军政事务有极大的权力,甚至不听赵王向敌人进攻的命令,因此招致赵王极大的不满,曾经一度被撤职。B.李牧为赵国防守北部边防,因为害怕匈奴的凶猛而一直采取以防守为主的方针,但总的来看,李牧守边是有成绩的。C.赵国对匈奴作战之所以取得胜利,原因大致有三:一是匈奴轻敌,二是赵军斗志昂扬,三是李牧指挥得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医用卫生材料敷料合作协议书
- 2025年雷达车合作协议书
- 2025年国土资源普查核仪器合作协议书
- 人教版 八年级英语下册 Unit 3 单元综合测试卷(2025年春)
- 2025年氯磺化聚乙烯合作协议书
- 2025年九年级第二学期班主任德育工作总结(二篇)
- 2025年互联网科技公司股东合作协议模板(2篇)
- 2025年产品配送委托合同(三篇)
- 2025年产品总代理合同参考模板(2篇)
- 2025年产品年度区域销量合同(三篇)
- 《梅大高速茶阳路段“5·1”塌方灾害调查评估报告》专题警示学习
- 2024年09月北京中信银行北京分行社会招考(917)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大健康解读》课件
- 2025年度交通运输规划外聘专家咨询协议3篇
- 专项债券培训课件
- 《会务的组织和管理》课件
- 2024年公司领导在新年动员会上的讲话样本(3篇)
- 2025年中国湿度传感器行业深度分析、投资前景、趋势预测报告(智研咨询)
- 《傻子上学》台词
- 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解读 (课堂PPT)
- 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化学分析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