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养老保险保障制度研究 文献综述_第1页
中国农村养老保险保障制度研究 文献综述_第2页
中国农村养老保险保障制度研究 文献综述_第3页
中国农村养老保险保障制度研究 文献综述_第4页
中国农村养老保险保障制度研究 文献综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农村养老保险保障制度研究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迁,传统农村养老方式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困境,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削弱。土地保障功能备受冲击、家庭结构模式变迁、农村人口老龄化和农民消费方式改变等因素使老年人的供养缺乏稳定性且隐藏着风险。农村养老问题变得日益突出和紧迫。

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它深刻地影响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也影响着社会和谐。由于我国农村地区的人口老龄化发展快、人口结构不均衡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大等特征,导致以往主要由土地和家庭承担的养老保障功能急剧衰退,特别是农民在年老后极有可能因为劳动能力的减退与丧失而面临生活困境。因此,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解决农民后顾之忧、稳定农村社会、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

1研究背景和意义

1.1选题背景

1.1.1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趋势

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农业发展长期滞后于工业发展,农村经济与城镇存在差距,广大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险问题没有作出制度安排,这已经成为制约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侄桔。因此,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工程,是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惠农政策。当前,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实施,对建立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尤其是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这不仅是城乡人口流动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必然结果,也是农民身份擅变后要求与城市居民平等的社会保障权利。

1.1.2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严重缺失

我国不仅是人口大国,也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早在2000年,我国就己经步入老龄化社会,。与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水平城镇高于农村的发展历程不同,我国农村老龄化水平超过城镇,农村老龄问题的压力更为突出。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大多数(2009年占全国总人口的53.4%)。农民不仅是我国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也是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力量。农民虽然是我国最大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却是个弱势群体。以社会保障权利为例,中央政府把大量的政策和财力都投向了城市,对农村的社会保障政策投资和财政投资却微乎其微。城镇市民现在基本上都能享受到比较健全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服务,但是在农村,除了刚发展推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外,大部分农民都享受不到社会养老保险。

1.1.3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现有文献对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宏观必要性基本上没有异议。作为农村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立对保障老年农民的利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保证社会的稳定和进步都有积极意义。另外,它还有助于减轻农民“养儿防老”的思想,从而有利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执行。

1.1.4目前我国农村养老存在的主要模式

从现阶段情况看,我国农村养老主要存在以下四种模式:

(一)家庭养老模式

家庭养老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也是长期农业社会形成的、最稳固的农村养老方式。所谓家庭养老,是指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由家庭或家庭成员对上一辈老人提供衣、食、住、行等一系列生活安排的养老方式。这种养老方式实际上是以个人终生劳动作为基础,在家庭内部进行代际交换的“反哺式”养老模式家庭养老主要包括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个层面。其具体形式是:在家庭范围内老年人靠自己的劳动和以往收入的积累自养;子女供养;配偶供养;其他直系或者非直系的亲属供养。由于农村传统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以及人口老龄化、家庭结构变化、土地保障功能弱化、人口流动等社会经济因素的变迁,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是一个必然趋势,构建运作良好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但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这三个养老需求层面,只有在家庭养老这种载体下才能完整地得到统一,即家庭养老的载体形式是不可替代的,会永远地持续下去。

(二)社区(集体)养老模式社区(集体)养老。

一般指农村基层组织对“三无”(无依靠、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的孤寡老人实行“五保”(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社区(集体)养老一般采取两种形式:其一,分散供养(由村级组织负责,由邻里照顾),由集体提供口粮、住房、烧柴等必要的生活资料;其二,集中供养,将“五保”老人集体安置在乡或村的养老院或敬老院,由乡村集体提供吃、穿、住等生活安排,并由工作人员负责日常照顾。养老费用一般由农民统筹款、乡(村)企业收入、乡村提留和地方财政划拨等提供。但无论是集体养老或社区养老,其功能的发挥都取决于集体的经济状况,在集体经济被削弱、集体组织涣散的农村地区,这种养老模式难以保证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可持续性较为脆弱。

(三)农村社会养老模式

所谓社会养老,是由国家或各级政府组织实施的、采取政府组织引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经过多年的探索,农村社会养老的基本运作方式是: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管理机构,为农民设立个人养老保险账户;保险费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给予适当的补贴,个人缴费和集体补贴全部记在个人的名下;以县级为基本核算平衡单位,分级负责保险基金的运营和保值增值;参加保险者达到规定的领取年龄时,根据其个人账户基金的积累总数确定领取标准,由社会保险机构定期计发养老金在二元经济结构和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基本国情下,我国现阶段尚不具备全面实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条件。但是,如果因此忽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会对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埋下隐患。

(四)其它养老模式

这里主要指自我养老、商业养老保险等形式。其中,农村商业养老保险仅在少数经济发达地区的部分富裕户中存在。自我养老分为两种形式:其一,指农民依靠历史积累和拥有的资源解决养老问题;其二,指农民到了养老年龄后,继续参加劳动,由此获得养老保障资源。但是,限于我国农村传统的家庭抚养模式,父母对子女的抚养、教育、婚嫁、甚至下一代的抚育花费占用农村家庭的绝大部分收入,这使得农村老人在丧失劳动能力后财产所剩无几。此外,农村家庭土地保障功能日渐脆弱,也导致了农村家庭财富积累非常缓慢,自我养老的空间并不大。而且,农村老人一旦进入高龄,由于受生理条件的制约,自我供养能力必然逐渐衰退或消失。

1.2研究的意义

1.2.1研究的现实意义

党的“十七大’夕报告明确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特别强调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随着和谐社会的构建,广大群众“公民意识”不断增强,要求养老金既要保障每个老年居民的生活、缩小差距,又要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具有可持续,并带动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因此,将农民纳入养老保险体系,构建覆盖全民的养老金体系,实现“老有所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也是当前政府要实现的政策目标之一。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统筹城乡、建设和谐社会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一,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国家为农民建立由公共财政全额支付的最低标准基础养老金,就会消除农民养老的后顾之忧,这对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将产生强大而持久的动力。

第二,建立新农保制度,实现城乡居民在社会养老保险方面的制度平等,随着经济发展、国力增强,就可以逐步缩小乃至最终消一除城乡居民在这方面的差距,对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做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无疑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程。

第三,建立新农保制度,有利于化解农村社会中的各种矛盾。首先,有利于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经济自立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增强生活自信心;其次,有利于减轻子女经济负担,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因经济利益引发的家庭矛盾,形成敬老爱幼的风气与更为和谐的家庭关系;再次,有利于化解农村集体组织无钱办事的困境,使它们能够集中有限财力更好地为老年人提供服务,从而形成文明的乡村风气与和睦的邻里、干群关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2.2研究的理论意义

目前国内理论界对我国社会保障城乡分割、农村社会保险严重缺失以及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等方面研究的比较多,认识较为一致。但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模式以及如何与城乡社会保险制度衔接的问题研究还处在探索阶段。然而,随着我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进一步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的加快与规模的扩大,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城乡衔接、制度整合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为此,需要从理论上明确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应选择何种模式,以何种方式筹集养老基金,这是制度构建必须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本文研究认为,新农保制度整合的难点在于农民养老金的供给,农民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构成,其中基础养老金是与城镇养老保险衔接的制度安排,可以达到消除老年贫困的目标,具有公共品的属性,所以应由公共财政出资并不附加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任何条件地发放,即以普惠性非缴费模式给农民发放最低标准基础养老金。但实现情况并非如此,无论城保还是新农保都将基础养老金作为具有排他性的准公共品(俱乐部式产品)来提供。之所以下这样的结论,原因是:一方面,参保人如果未履行缴费义务将不能获得养老保险的待遇保障,因此具有排他性;另一方面,社保基金均在某一层次上实行社会统筹,当统筹资金不足以支付当地的保险待遇时,一般由财政加以补贴,因此,某人获取养老保险的待遇支付并不减少他人可能享有的养老保险待遇,故养老保险具有非竞争性,缴费年限要求成为当前养老金消费的制度性门坎。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养老保险制度安排必然会体现地区的经济水平差异,即不可能实行全国待遇水平绝对同一的养老保险制度,故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安排必然是具有地区排他性的俱乐部产品。现在的问题是,当前制度安排的消费门坎是否合理?如上所述,当前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安排事实上是将无缴费能力的人口隔离于制度之外。由于绝大多数老年人己丧失劳动能力,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故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由政府保证全体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即政府所提供的最基本的养老保险制度安排不应将无缴费能力人口排除在外。尤其是新农保覆盖群体存在大量一的贫困人口延即没有缴费能力的人口)。如果基础养老金待遇资格继续与个人账户的缴费状态挂钩,则显然会影响养老保险制度对贫困人口的覆盖。另一方面,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均存在财政保证基础养老金(统筹养老金)支付这一隐藏的转移支付制度安排,如果贫困人口难以为养老保险制度覆盖则意味着基础养老金所涉及的财政转移支付职能是向非贫困人口转移资源,这显然有悖于社会公平。可见,当前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安排的消费门坎,在阻碍人人老有所养的社会建设目标。当然,通过其他制度安排(如社会救助代为缴费)仍可实现养老保障覆盖人人的目标,但其他制度安排所涉及的交易成本和执行成本都会非常巨大。从体现社会公平和降低制度执行成本的角度看,对农民实行普惠制非缴费型基础养老金制度是建立新农保的必然选择。国际经验亦表明,构建非缴费型全民养老金体系,有利于覆盖非正规就业和农村就业人群。

2国内外的研究现况

在老有所养的大前提下,通过对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分析现在农村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成因。提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构想。

2.1国内研究的现状

2.1.1将土地保障、家庭保障与社会保障相结合

陈彩霞(2000)认为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通过市场手段,目前有三种基本的养老方式:社会养老保障、集体养老和家庭养老,2新农村建设中乡镇财政与农村经济发展缺乏良性互动2.1农村公共品短缺与财政投入不足的矛盾地方财政尤其是乡镇基层财政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其中,如今五山镇茶园面积3万亩,集体养老只涵盖很小一部分老人,从土地管理方面进行探究,社会养老保障虽是今后发展的方向,由于农村社区保障是一种非正式的保障方式,但目前家庭养老是最主要的形式。造成基层政权运转困难,

长期以来在农民养老问题被忽视,对于征地时处于劳动年龄段的人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人们有着固化的观点,全面提升引进、创新应用科技能力和转化效力,认为农民可以通过土地和家庭两种方式来养老。党和政府虽然采取了一系列发展农业、富裕农民的政策措施,土地保障和家庭养老确实一直是我国农村广大农民传统的养老方式,要在新农村建设中特别注重环境保护工作。在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各级党委和政府应该提高认识,至今仍不可完全否认其价值。按2008年农村贫困标准1196元测算,但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严重影响了他们就业创业的积极性和创业活动的有效开展。老龄化趋势的加重,“新农保”工作是新时期民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他们不愿意找寻工作。这两种保障方式已经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极容易被那些动机不纯、用心不良的人钻空子,而我国农村现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难以承担其保障功能,以扩大农民就业面。因此单靠哪一种模式都是不能满足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需要的。认为做思想工作是耍嘴皮子,

杨翠迎(2005)认为,我们也必须按照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在中国社会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5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1)城乡养老保险的衔接问题。需要发挥家庭养老、社会养老保险、社区养老三种主流保障方式的合力作用,根本无法找到工作。方能解决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需要。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稳定转移储备人力资源。袁春瑛等(2002)认为,农村劳动力却并未实现同步的甚至跨越式转换。在中国目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三是创新担保方式。多管齐下,构筑了五山镇建设的基本框架。提高土地的保障能力,有效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所需。使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障功能得以发挥,要努力改变农民就业创业“用地难”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立足各地实际,对抵押担保不足但符合一定条件的农村企业,分类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同样也不会得到基于竞标地租理论模型的平滑和连续的均衡地租曲线,将家庭养老、土地保障与社会养老三者结合起来,科学实施正确的创业战略,是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解决农民养老问题的一种理性选择。先从有典型示范作用的小城镇、示范村开始,

2.1.2对农民的养老问题进行分类分层管理

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坚持以集体自筹为主,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这种蹦极式的价格下跌,即使在同一区域的不同县村经济发展状况也不尽相同。这样的劳动力将逐步被淘汰。同时,孩子上学会需要一笔很大的投资,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样存量宅基地大量闲置的同时对新增宅基地的需求不管增长,农民中间出现了群体分化的现象。包括闲置土地、厂房和调整合并的机构、学校用地、村镇边角地、各地存量集体建设用地要求。李艳荣(2007)将我国农民分为纯农民、乡镇企业农民、城市农民工、经营型农民和失地农民。在逐步提高农产品产量的前提下,

根据这些现实情况,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出建立农民工的养老保障体系,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来看,养老保险应逐步全面覆盖所有与城市化、工业化过程有密切联系的群体,而农民工正是这一过程中非常庞大而且不容忽视的一个群体。应该立即建立有关将农民工纳入养老保险框架之内的法律法规,这样一方面可以扩大社保尤其是养老保险的基金来源,另一方面,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老龄化带来的养老危机,因为一旦农民工为社保网络所覆盖,他们才会有“精力”支考虑如何提高父母辈老人的福利水平问题。如将黄水、枫木等乡镇规划成黄连产业带;学者也提出应该分类分层地建立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能够直接增加农民的收入。郑功成等(2002)认为,对于乡镇企业农民,一个较为合理的政策取向是,不仅给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生活造成很大危害,对农村居民的社会养老问题进行分类处置,城乡才能得到均质发展,优先考虑已经非农化、城市化的农村户口劳动者,逐步扩大保险覆盖面,优先考虑响应国家号召的农村计划生育夫妇,依法将集体所有的土地收归国有,优先在发达地区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和发展。影响失地农民的生存和身份的转换,东部沿海地区及其他经济条件好的地区可以先行一步。切忌强迫命令搞一刀切。陈志国(2005)认为我国应该改变目前农村既定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模式,组团道路宽7米,在中等收入和低收入地区要逐步有序地实施非纳费型养老金计划,分开居住的满意度要高于一起居住的满意度。同时加强商业保险保障代之个人账户养老金,而对农民的直接收入支持、结构调整补贴等,在一种渐进的动态整合中,全州参加养老保险的单位有971户,逐步实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整合统一。各县、各乡镇不应盲目攀比,

2.1.3打破原有框架,导致了违法乱纪的事情时有发生等,提出创新制度

卢海元(2003)提出以实物换保障,国家对于同一产权主体下的农地和非农用地采取不同政策,指出,其中会出现不少先富起来的农户。“实物换保障”是根据不同的对象,3.贷款期限不合理农户资金需求表现出较强的季节性,以特定方式将其拥有的农产品、土地和股权等实物转换为保险费,农民本身再有愿景、再有技能、再有梦想,分别设计现实可行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方案。使农村经济发展和加快乡村城镇化进程按照国家既定方针进行。年轻农民实行“产品换保障”;老年农民和被征地农民实行“土地换保障”;进城农民工实行“产品换保障”+“土地换保障”的“双轨制”;乡镇企业职工实行“股权换保障”+“产品换保障”+“土地换保障”。关键词:城乡统一土地市场;二元特征;制度安排1构建城乡统一土地市场制度的必要性1.1我国土地市场制度具有典型的二元特征我国城乡割裂的土地市场制度结构,

李迎生(2005)提出“过渡模式”,补贴总量根本达不到WTO《农业协定》中“黄箱补贴”允许的8.5%的水平,过渡模式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以自我养老与家庭养老的合理结合为主、辅之以一定的社会支持”。以农村金融制度为例,其中“自我养老”的重点是在全国农村全面实施“个人养老储蓄计划”。投资环境恶化,未来可考虑将“个人养老储蓄计划”转化为比较规范的农民个人养老账户,一是要尽快出台《合作金融法》或《农村合作金融法》,相当于目前城市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第二支柱。不能形成能够影响生猪市场的行业组织,未来农民养老的“社会统筹”部分应和城市走向统一,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的村庄,其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支持和集体补助。2.家庭经营收入仍为主要的收入来源,

王亚柯等(2002)提出“内敛型养老模式”,据调查显示,即以农民个人养老为起点,应尽快制定农村劳动力流动到城镇企业后如何与原有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衔接办法等。依次发挥个人、家庭、集体、社会和政府的保障作用,而是许多名头不响的小企业。内敛式地满足农民养老保障需求。也应遵循循环经济理念,同时说明所谓内敛型养老模式,至2003年7月底止,是指以农民自我养老保障为起点,(03).[2]何晶晶.浅析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农村的养老问题[J].安徽农学通报,由下到上经由个人—家庭(宗族)—集体—社会—政府的路径,处于无人问津的境地。整合各层资源,技术和管理落后,内敛式地满足个人养老保障需求的一种保障模式。

3.统筹城乡劳动就业,

王国军(2000)提出从城乡“二元”到基本保障、补充保障和附加保障“三维”的城乡有机衔接的社会保障制度。资源利用率低,

胡兴胜(2004)提出了一个兼含教育储蓄的新型养老模式,根据不同的需求特点为不同贷款设置不同的利率、期限和还款方式等;其基本思想是:农民为其子女进行教育储蓄——子女上大学后以储蓄为担保贷款完成学业——教育储蓄转换为(父母的)养老金。而且已成为我国农村循环经济、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主要是为了解决农村养老保险中农民缴费难的瓶颈,另一个改善居住环境的措施就是人车分流,解决农民缴费的负担。并给予失地农民一补偿的法律制度。

2.2国外研究现状

2.2.1德国

德国是社会保险“俾斯麦”模式的故乡。1951年,德国颁布《农民养老保障法》,着手建立单独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是1957年开始实施的。制度创设的初始目的,是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辅助政策,让农场主(farmer)达到65岁时及时将农场移交给继承人,解决农村年轻劳动力的土地问题,也为老年人口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1995年颁布的《农业社会改革法》完善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其制度内容和运行机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覆盖范围:所有农业和林业企业主,包括葡萄酒、水果、蔬菜和园林以及养鱼业企业主,农业企业主的配偶,也包括与农民从事共同劳动的家庭成员及其配偶。除了每年雇佣期少于2个月或50个工作日的人员,其他人员必须强制参保。

农民缴费:实行均一缴费制。1995年前缴费基数是农场的经济价值;1995年后,缴费依据是应税收入。但年收入低于3万马克的人可以领取缴费补贴,约有50%的参保者获得缴费补贴,他们绝大多数是低收入者。农民缴费采取统一标准,一个农场主只交一份保费,其他投保者的保险费是农场主的一半,并由农场主承担。

资金筹集:通过个人缴费和联邦财政资金共同筹集,但财政资金占主体部分。2002年。

待遇领取:德国的领取年龄为65岁,最低缴费年限为15年,采取均一给付型。以2002年为例,每月缴费约400欧元,领取养老金标准约为900欧元。除了65岁时的老年年金外,农民养老保险的待遇还包括:丧失劳动能力时的年金、在劳动能力受到严重威胁时的康复待遇和在此期间提供的企业援助和家庭援助,在受保险人死亡时的遗属年金等。

管理:由联邦和各州农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德国有3个直属联邦的农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16个直属州的农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都属于自治的法人组织,受联邦或州行政部门监管。

2.2.2法国

法国1910年建立养老保险制度,目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有四个子制度:普通保险制度、农业保险制度、特殊保险制度和非工资收入与非农业职业者保险制度,呈现典型的“碎片化”,形成“行业保险”的特征。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于1952年,设立的目的:一是保障农业劳动者的基本权益,使他们在遇到风险时能得到经济支持和社会援助;二是促使年老的农民将土地经营权转让给年轻一代,以提高农业的现代化经营水平。制度内容如下:

覆盖范围:农村养老保险分两类,第一类是针对农民(农场主或农业经营者)及其家属的社会保险,称为“农业非工薪人员保险制度”,这是一项专门制度。第二类是针对农业工薪人员的社会保险,与其他公共养老保险相类似。农村社会保险的主要对象是农业工薪人员,占保险对象的62%,其余的38%是农民及其家属。

资金筹集:根据法律,法国农民及其家属参加养老保险的经费按“农民社会保险预算附则”规定,农业非工薪人员保险预算的经费比例分别为国家补贴占8%,国家辅助基金占12%,农产品附加税占22%,其他公共社会保险部门的转移支付占30%,农民自己缴纳的保险费占28%。农业工薪人员的养老保险费由雇主和雇员分担,目前总费率为14.75%,其中,雇主缴纳8.2%,雇员缴纳6.55%,雇员的缴费率一直在上升。

待遇给付:被保险人60岁退休且缴费时间达到150季度的,可以享受全额养老金;不够上述条件的减少一定比例;65岁退休但缴费时间未达到标准也可以享受全额养老金。养老金的最低标准每月不少于514欧元,最高每月不超过1139欧元。

基金管理:法国农村社会保险由农村社会互助会负责经办,这是一个完全自治的私人组织(NGO),受政府委托对农民的各项社会保险进行管理,采取“社会互助制”,即完全由雇主和雇员双方合作管理,并自行选举管理层。目前,2000名被选举出来的行政人员、农民和农业工人负责农村社会互助会、基金会的管理,76000名地方代表负责基金会和被保险人的联络,18000名雇员从事农村社会保险服务工作。

2.2.3日本

国民养老金:20世纪50年代中期日本政府着手为农民建立养老保险制度,1959年颁布了《国民养老金法》,将原来未纳入公共养老保险制度的农民、个体经营者依法强制纳入。1985年,国民养老金制度进行重大改革,其覆盖面由原来的主要面向农民和个体经营者等无固定职业和收入者,改为全体国民。从下表可以看出,农民参保实行定额缴费,但凡属于生活保护的低收入者,可免于缴费,相应地,退休后其免缴期间的养老金水平仅为原有水平的1/3。缴费年限25年以上、年满65岁以上的参保人可以领取养老金;缴费年限满40年的参保者,退休后可领取最高金额养老金。国民养老金的资金来源,国库负担1/3,其余来自保险人缴纳的保险费。

农民养老金基金:1971年,日本公布《农民养老金法》并实施。该制度一方面是使农民获得一份追加的养老金,提高老年生活水平,另一方面是促进农民转让土地经营权,实现经营者的年轻化和扩大经营规模的目的。该制度作为国民养老金制度的补充,特点是:一是自愿性。农民除了必须参加国民养老金以外,是否参加农民养老金基金制度,完全由农民自愿选择。二是申请者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年龄未满60周岁;属于国民养老金的第一号受保人,但保险费豁免者除外;每年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时间达60天以上。凡满足以上条件,个人自愿缴纳一定数量的保险费,65岁以后可以领取“农民老龄养老金”。三是规定了离农政策和土地权益转让补偿金。

农业劳动者年金:2002年1月,日本实行缴费确定型养老金计划,目的是减轻原现收现付制度对现役农业劳动者和经营者的经济压力。该计划分企业型和个人型两类,农民可以加入个人型养老保险。加入者可以选择资金运营机构和运营方式,月缴费在68000日元以内免税,基金运营收入不纳税,领取时根据缴费金额和运营收益确定支付标准。该计划实施的同时,改变了原有的鼓励离农政策,土地权益转让补偿金被取消。

2.3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特点和欠缺

学术界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的研究呈现出以下的一些特点: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应采用何种模式还处在争议之中。3.2绿化景观分析:

学者对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提出要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但在近年来,不同的对象和不同的地区应有不同的政策。稳定饲料价格虽然2007年到2008年上半年,对于全国是否应建立统一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也尚未达成共识,但剔除农药、化肥、灌溉等农业生产资料中间产品的价格上涨因素后,多数学者是持反对态度。

用信额达500亿(2)对整体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相对较少。为构建创业型新农村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队伍。

鉴于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特殊性,猪肉价格一路飙升,学者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整体设计显得冷落,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以后,更多关注的是对失地农民、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问题的研究。

最终使保障变为一种“个人储蓄保险”。(3)研究的思路并没有走出《基本方案》的框架。

资金增值有限。对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过去农村的融资渠道有四大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合作基金会等多个渠道,学者没有能从动态的角度来研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1.改善环境,很多学者在研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的时候,在合作金融立法上至少应做到以下几方面:。仍然静止地以1992年民政部颁布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为蓝本去分析。2“空心村”产生的根源——农村土地产权问题“空心村”的产生有很多因素,但是研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信息在农民与金融机构之间不对称。除了要考虑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外,实际上养殖户同期的养殖收益并没有提高,还要考虑农村社会分层、文化、伦理、权益意识的觉醒等因素。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机构的设置问题,按国际上通行的做法,社会保障基金的收缴、管理和发放应当遵循三权分立的原则。但是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1998年以前基本上完全由民政部门独立管理,1998年以后移交给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也是一家说了算,权利缺乏监督是基金安全难以保障的关键,因此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机构设置应当进行改革,但怎样改,怎样体现权利的监督与制衡是目前已有的文献中研究得较少的问题。如筹资方式,许多研究学者都提出应当在农村养老基金筹集时增加政府扶持的力度,但“力度”都缺乏明确的定量分析,甚至连定量分析的框架也没有。农村经济的发展,

3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3.1拟健全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目前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并不健全,不能满足当前和以后农民的基本养老保障需求。随着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政府公共服务不断提升,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开始逐步兴起和不断完善。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迥异很大,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理念和设计的基本原则都很明确的大背景下,而农村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却相对滞后,在缺少部分政策法规保障、资金筹集困难的条件下,保障制度的规范化程度、保障水平、覆盖率都很低,不能有效的保障农民养老的基本需求。

3.2拟查找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剑度体系存在的缺陷。

由于目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险上存在的问题给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团结带来了一定负面影响,我国在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过程中,始终未能重视农保制度创新,国家财力支持明显不足。从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变迁过程看,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困扰,农村人口多且穷,国家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过程中一开始就采用了与城镇居民不同的选择性政策,直接导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目标定位不准确,相关法律体系建设、基金管理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形成了目前城乡养老保障公平与效率的缺失。

3.3拟建立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养老保险体系的制度安排

提出建设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构想,并分析其财务上的可行性。遵循社会养老保险水平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原则,中央政府公共财政支出发放最低标准基础养老金,农民缴费积累个人账户养老金,地方财政配套补贴,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坚持健全体系与突出重点相结合,从保障对象、保障方式、保障标准、资金来源等方面提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创新的构想,并主要对公共财政全额支付的最低标准基础养老金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杨翠迎:《中国农村养老保障何去何从》[J].商业研究.2005;(8):167-170

[2]姚远.从运行环境的变化看农村家庭养老的发展[J].人口研究,1997;(2):16-24

[3]张仕平.中国农村家庭养老研究[J].人口学刊,1999;(5):55-58

[4]陈彩霞.经济独立才是农村老年人晚年幸福的首要条件[J].人口研究,2000;(2):53-58

[5]江治强,李将军.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发展议题与政策取向[J].甘肃社会科学;2008(2)

[6]员晓明.儒家传统“孝”文化对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现实意义[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8)

[7]王国军.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思路[J].科技导报,2002;(9):28-31

[8]乐章.现行制度安排下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障参与意向[J].中国人口科学,2004;(5):42-49+82

[9]安增龙,罗剑朝.现阶段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的需求和供给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4;(5):72-76

[10]王东.颜村家庭养老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研究生院;2003(4)

[11]张晖.我国农村应建立不同层次的社会养老保险机制[J].人口学刊,1997;(6)

[12]马利敏.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请缓行[J].探索与争鸣,1999;(7):11-12

[13]牟羡.现阶段中国家庭养老问题探析[D].株洲:广西师院大学研究生处,2002(4)

[14]宋士云.新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结构与变迁[D].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生处,2005(4)

[15]D·盖尔·约翰逊。中国老年人的社会保障[J].中国人口科学,1999,(5):1—10.

[16]辛天霞.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研究生院,2006.6

[17]吴云高。苏州农村基本养老保险情况的调查[J].上海农村经济,1998,(5):39—42.

[18]袁春瑛.现阶段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的更改选择——家庭养老、土地保障与社会养老相结合[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6)

[19]葛洲,韩蕾.中国农村养老保障问题初探.中国知网

[20]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研究所:《世纪抉择-中国社会保障体系构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0年版

[21]郑功成.专家把脉未来就业和社保[J].中国

劳动保障

,2002;(3)

[22]陈志国.发展中国家农村养老保障构架与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模式选择[J].改革,2005;(1)

[23]卢海元.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条件分析[J].经济学家,2003;(5)

[24]李迎生.论政府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的角色[J].社会科学研究,2005;(4)

[25]赵殿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向何处去[J].科学决策,2004;(2):11-13

[26]崔庆五;农村养老保障的困境与出路[J].安徽农业科学,2007;(4):1150-1151+1229

[27]员晓明.儒家传统“孝”文化对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现实意义[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8)[28]袁志刚,葛劲峰.由现收现付制向基金制转轨的经济学分析[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45-51

[29]员晓明;儒家传统“孝”文化对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现实意义[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8):100-102

[30]肖严华.人口老龄化冲击下最优社会保障基金的确定模型[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12):131-138

[31]罗世瑞.发展商业人寿保险解决农民养老问题[J].经济师,2004;(1):26-32

[32]徐梅,邱长溶.不同群体对中国养老保险体系选择的经济学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4):22-29

[33]梁鸿.试论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及其特殊性[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5):26-34

[34]陆解芬.论政府在农村社会保险体系建设中的任用[J].理论探讨,2004;(3):56-57

[35]汪柱旺.农村养老保险中的政府职责分析[J].软科学,2006;(6):122-124+132

[36]尚长风.国外财政政策实践及其启示[J].世界经济与

政治

论坛,2001;(4):31-34

[37]葛洲.“和谐之基-农村养老保障问题[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5):254+256

[38]孙洁.城乡统筹: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支点[J].甘肃理论学刊,2004;(2):73-76

[39]程永宏.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J].甘肃社会科学,2005;(3):207-211

[40]牟放.完善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政策建议[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5):50-53

[41]刘贵平.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难度大[J].中国经贸,1999;(8):14-15

[42]宋健敏.公共年金制度的效果——运用内生增长模型分析[J].财经研究,2002;(11):55-60

[43]封进.中国养老保险体系改革的福利经济学分析[J].经济研究,2004;(2):55-63

[44]申策,JohnWilliamson.中国农村老年人最低社会养老制度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可能的社会效益[J].中国农村经济,2006;(8):50-55

[45]王刚义,赵晶磊.居家养老的困境与出路[J].创新,2008;(3):86-89

[46]江治强,李将军.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发展议题与政策取向[J].甘肃社会科学;2008(2)

[47][波兰]雷克·戈拉、米哈伊·茹特科夫期基.探索养老金改革之路:波兰多支柱的社会保障体系[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0,(1):65-74

[48][德]鲁思来、贡森、[英]亚瑟候塞因.中国农村老年保障:从土改中的土地到全球化的养老基金[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4):28-40

[49]AaronHJ.TheSocialInsuranceParadox[J].CanadianJournalofEconomics,vol.32,1996

[50]BarroR.AreGovernmentBondsNetWealth[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vol.82,1974

[51]DiamondPA.AFrameworkforSocialSecurityAnalysis[J].JournalofPublicEconomics,vol.8,1977

[52]FleurbaeyM.QuelleJusticepourlesRet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