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讲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的使用,也包括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形式为内容服务,技巧为主旨表达服务。不少鉴赏题就是由技巧切入的,鉴赏表达技巧也是高考的热点之一。如:【规律总结】
表达技巧鉴赏是高考古诗歌鉴赏命题的重点,命题在形式上很少单独设题,大多结合形象、语言、思想内容或作者的观点态度等综合设题。在具体考查上,本考点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考查:1.(2012·大纲版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落叶修睦[注]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只应松自立,而不与君同。
【注】修睦:晚唐诗人。【诗意助读】
一场秋雨过后,庄稼已经收割了,闲置着的田地显得格外空旷,只见深红色的落叶脱离树干,层层叠叠地在半空里飞舞。落叶思绪翻飞,一心向往着春日,哪里肯相信自己在凭借秋风而飞舞呢。落叶有的翻飞着随流水而去,有的在暮色苍茫的河边盲目地飘荡。自己要像青松那样傲然挺立,四季常青,而不做落叶,随风飘荡,任意东西。【问题】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审题推断】细读文本及题目,写出你读取的有效信息和由此推断出的结论。【信息1】“思”“信”。推论:落叶的心理活动;拟人手法的运用。主观色彩浓厚。【解题指导】第一步:把握诗歌内容。通读诗歌,由题目可知这是一首咏怀诗,托物寄思,表达了对落叶的感慨和思考。首联通过视觉描写展现了落叶翻飞的情景;颔联以拟人化的手法,描写落叶的心理活动;颈联描写落叶飘零的动态情景;尾联将“落叶”和“松”对比,落叶飘零,而青松挺且直,面对秋风甚至寒冬,依然翠绿如常!请你组织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规范答案】第一、三两联从旁观者的角度描写了秋雨之后落叶的情态,而第二联中“思”与“信”的主体是落叶,使落叶人格化。第二联插入一、三两联之间,使得全诗富于变化,别具情致。高考专家如是说:凡是能增强诗歌表达效果的方法都属于表达技巧的范畴。考生易于把握熟悉、相对单纯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但灵活多样的表现手法,就不易把握了。本诗前三联在描绘“落叶”时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方法,而且是“实—虚—实”,摇曳多姿,富于变化。能否准确做出判断,对考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该题就是抓住此处独特的表现手法命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高考状元如是说:解这道题的时候,我运用了老师讲的“定性→分析”的解题思路。(1)定性。前三联都是在写“落叶”,第二联用拟人手法写落叶的心理活动,另外两联,则是从正面写落叶。这是虚实结合的手法。(2)分析。结合具体诗句说出诗句内容是如何体现这种表达技巧或这一写作特点的就行了。阅卷老师如是说:在阅卷的过程中,有两类问题比较突出:(1)对表达技巧定性不准,只看到第二联运用了修辞手法(拟人),就草率地认为这三联的不同是是否运用修辞手法。(2)只是笼统地答出表现手法,没有结合具体诗句具体分析。这给我们两点警示:2.(2011·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诗意助读】
春日里荒芜的郊外一眼望去让人心生哀愁。当年宽广的泾水,如今只能像小溪一样缠绕着远方的村庄。放牧的牛马多了,野火不能烧尽的春草也被吃光了。山原和田地因过度地耕种而变得破败不堪,只余下古老的碑文记录这里曾经是多么的丰饶。积雪茫茫的山峦,在黄昏中变得更加苍茫;云烟伴着残阳,让树林变得更加昏暗。古老的供行客走的道路变成了数里的黄沙铺地,当年秦原的如此丰饶(供给秦国征战天下)和现在如此荒芜的对比让人不堪回首啊。【信息2】“原田耕破古碑存”“烟伴残阳绿树昏”“不堪回首思秦原”。推论:寓情于景,写哀景抒哀情。【解题指导】
第一步:理解诗歌,分析情景之间的关系。这是一首怀古诗,从诗人选取的景物看,有“远村”“古碑”“残阳”“黄沙”等意象,这些意象共同的特点是荒凉、衰颓。从诗人直接描写情感的词语看,有“消魂”“不堪”等,两相联系,基本能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第三步:确定关系,以恰当的术语进行总结和归纳。如本题,点出寓情于景或触景生情。请你组织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规范答案】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阅卷手札】现场答案得失分评析该考生能抓住具体景物准确分析情与景的关系,景物总结全面,情感把握准确到位。得5分。但没能提炼成简洁凝练的语言点明本诗对于情与景的处理方法,失1分实际得分:5分(2012·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余杭四月[元]白珽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注】①朱樱:樱桃的一种。②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诗意助读】
四月里的杭州,天空晴朗,万物复苏,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绿树上挂着红樱桃,红艳欲滴,青豆配着琥珀色的美酒,爽口宜人。村头田外,满眼的绿草铺成垫子一般,白鹅就在上面嬉戏。春涨水满,船行水上,轻快如飞。微风轻拂,薄薄的衫袖翩翩起舞,在水中映出美丽的影子。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养蚕,为防外人冲犯,门户闭得紧紧的。【问题】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分)【审题推断】
细审本题,写出你读取的有效信息和由此推断出的结论。【信息1】“朱”“青”“绿”“白”。推论:映衬手法,从色彩方面描绘杭州乡村四月的美景。【解题指导】
第一步:把握诗歌内容。整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春日乡村风俗图。首联点明季节、地点,“一晴生意繁”为下面写景的总起句,“生意繁”总括出景色的特点。颔联集中描写乡村如诗如画的美丽风景。颈联写诗人站立船头,微风拂面,欣赏着如此怡人的美景。尾联写家家户户忙着养蚕,丰收在望。整首诗充满了勃勃生机,一派静谧、祥和的景象。第二步:明确表达技巧。颔联集中描写乡村的独特风物。“朱”“青”“绿”“白”,色彩斑斓,运用了映衬手法。“樱”“豆”“草”“鹅”,意象并列,运用了名词排列的组句手法。第三步:赏析表达效果。“朱”“青”“绿”“白”,相互映衬,色彩明丽,悦目悦心。“樱”“豆”“草”“鹅”,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烘托了祥和的气氛,营造出静谧、和谐、生机盎然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而悠游的情怀。
第四步:整合写出答案。结合全诗的整体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运用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注意题目要求是“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不必求全。【答题模板】手法+分析+效果。请你组织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规范答案】使用对比(映衬)手法。如上下句之间的朱樱与绿草、青豆与白鹅的鲜明对比(上句中朱樱的“朱”与青豆的“青”、下句绿草的“绿”与白鹅的“白”的对比),表现出景物色彩的鲜丽。或:使用渲染手法。用丰富的色彩去描写初夏的水果菜蔬(朱樱、青豆)、悦目怡情的青草和白鹅,渲染生命勃发的气息。或:使用了名词排列(意象并列)的组句手法。如上句由朱樱、青豆、酒三个名词(意象)组成,下句由绿草、白鹅、村三个名词(意象)组成,使人产生一种画面感。【阅卷手札】现场答案得失分评析能答出“映衬手法”得1分,未结合诗句进行“简要分析”,失1分;对“表现手法”的效果分析失之浅薄,失1分实际得分:1分
增分提示:
1.要加强审题训练,务求审准题意。2.要熟悉诗歌的各种表达技巧,把握其本质特征,切忌混淆不清。3.这类题目不能只答出结论,而不做具体分析,尤其是题干中有明确要求的时候。
一、掌握类型,熟记术语表达技巧鉴赏题是考生失分较严重的一类考题,相关鉴赏知识的匮乏是失分的直接原因。因此,做好相关鉴赏知识的积累和储备工作,熟悉相关的答题角度和术语应是解答这类题的前提和关键,应认真归纳分类,熟悉掌握。二、联系课内诗词,挖掘源头活水1.夯实课本:品读课内诗词,打基础高考古诗歌鉴赏中一些重要的表达技巧类型,在课文中几乎都能看到,其中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最为常见,其他类型也并不鲜见,如:课内诗词举例手法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直抒胸臆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孔雀东南飞并序》)对比课内诗词举例手法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以动衬静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比拟此外还有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烘托”(上阕写大江,写乱石穿空、江山如画,旨在烘托、突出下阕周瑜的建功立业),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借古讽今”等,鉴赏时我们可以把它们作为“样板”,对诗歌加以细心体会,精心揣摩。2.内勾外连:赏析课外诗词,求迁移高考中的诗词阅读材料一般都是课外的,在鉴赏时我们如果联系课文中已有的表达技巧相同的篇目,赏析的难度就会降低,方向也就明确了,准确率必会大大提升。如杜甫的《春望》采用了“以乐景写哀情”手法,而苏轼的《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等一些课外篇目也采用了这种手法,我们就可以把它们“合并同类项”,这种课内勾连课外的赏析方法,可以使我们的复习事半功倍。三、探究高考设题题型,寻求解题捷径在高考中古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类的设题角度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小角度”设题,一类是“大角度”设题。设题角度不同,解答方式也不尽相同。1.“小角度”设题此类设问的切入点较小,考查的针对性强,题干要求明确规定了从表达技巧中的某一个具体方面鉴赏。例如,2012年浙江卷第22题“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明确要求从表现手法的角度鉴赏这两首诗。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第9题“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明确要求考生从情与景的关系角度鉴赏诗歌。答题时不能泛化内容,随意鉴赏,只要根据与题干要求相关的表达技巧知识,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做出分析即可。2.“大角度”设题此类题题干往往泛泛而谈,没有具体的角度要求。例如,2012年天津卷古代诗歌鉴赏第(2)题“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2012年江苏卷古代诗歌鉴赏第(3)题“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此类题比“小角度”设题的鉴赏难度要大,因未明确指出表达技巧的具体类型,所以答案的不确定性因素很大,有可能是表达技巧中的任何一种甚至几种类型。因此,解答该类题要善于抓关键点。解答这类题可遵循以下步骤:四、立足诗词整体,联系思想内容综观近几年高考古诗歌考查题目,虽然鉴赏表达技巧类题目多着眼于具体诗句的鉴赏评价,但局部分析必须建立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特别要注意的是,表达技巧只是形式上的讲究,都是为内容服务的,只有全面把握诗词的内容主旨,才能更好地体会表达技巧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例如,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第9题:“‘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回答这个问题,必须立足诗词整体,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从具体意象的描绘上,从诗词呈现的人物行为上探究其表达技巧,进而体会人物的心理感受和思想感情。【答题步骤】第一步:总说,准确指出运用何种表达技巧,即回答是什么。第二步:分说,结合作品具体诗句分析为什么说其运用了这种方法,即回答为什么。第三步:小结,该方法有什么突出的效果和好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即回答怎么样。【答题模板】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述(描写)+叙述(描写)什么+抒怎样的情赏析修辞手法:解释手法+分析表达的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2011·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晓至湖①上[清]厉鹗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折②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③。(选自《清诗选》)【注】①湖:杭州西湖。②折:弯曲。③景:影。【诗意助读】
晨光熹微中走出城外,面对着清亮的湖水,游人的心情多么宁静。水面之上升腾起清冷的晨雾,在天空中弥漫,水天一色。近处折断芦苇发出声响,远处可以看到清淡的深山。渐渐红日升起来了,三两列小舟轻轻摇来了。我怎么能够像轻灵的野凫一样,自由自在地追逐这清影。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师讲解
1.把握诗歌内容。此诗用清冷的晨雾、清淡的远山、清澈的湖水、轻灵的野凫,构成一幅清新宜人的晓湖之景。表现了诗人平静闲适的心态,愿像野凫一样回归自然的情怀。2.明确表达技巧。“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是写景名句,从表达技巧的角度看,此联运用了对偶的手法,以“有声”对“无影”,又是采用了对比的手法。3.赏析表达效果。此联以“有声”与“无影”对比,近写听觉,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和景致的深阔;同时采用了对偶的手法,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形象丰富,层次分明,构建了开阔、淡雅、幽静、清新的意境。4.整合写出答案。答题时首先要用规范的术语指出诗句运用的表达技巧,然后结合诗句内容,指出其表达效果。参考答案(要点):①对比:以“有声”与“无影”对比,近写声觉,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和景致的深阔。②对偶: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意境深阔、淡雅(或幽静、清新)。(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一、高考题组1.(2011·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蝶恋花·出塞[清]纳兰性德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作用及诗歌内容的理解。上片首句以议论开篇,“今古河山无定据”是一句断语,开篇即言江山多更迭的兴亡之感,其悲慨已见,可谓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答案:总领全词,点明主旨;议论开篇;奠定感情基调。★(2)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对画线句子进行赏析要注意首先分析句子的形式特点,再分析这种形式或手法的表达效果以及对表达情感的作用。答案:①以情相问,以景作答。②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词的抒情效果。③“深山”、“夕照”、“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2.(2011·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清明①黄庭坚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②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绵山被烧死。★(1)这首诗首联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应抓住首联中的“笑”和“愁”,它们同时运用了拟人、对比两种修辞手法,然后综合其表达效果和作用作答。答案:运用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描写清明时节两种不同的景色,以乐景写哀情,哀景衬哀情。★(2)指出“人乞祭余骄妾妇”用典的出处。这首诗尾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典故的出处及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该诗是作者触景生情之作,通篇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慨叹。由清明扫墓想到齐人乞食,由寒食禁烟想到介之推焚死,不论贤愚,到头来都是一抔黄土。作者看到大自然的一片生机,想到的却是人世间不可逃脱的死亡的命运,表达了一种消极虚无的思想,悲凉的情绪萦绕于诗行间。这与作者一生政治上的坎坷以及他所受的禅宗思想的浓厚影响是分不开的。另一方面,作品也体现了作者的人生价值取向,鞭挞了人生丑恶,看似消极,实则愤激。答案:《孟子》或“齐人有一妻一妾”。表现了诗人对贤愚混杂、是非不分的世道的愤慨;表现出诗人一种无奈的超脱。二、模拟题组1.(2013·成都诊断)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临江仙陈克①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②。岁华销尽客心惊。疏髯浑如雪,衰涕欲生冰。送老齑盐③何处是?我缘应在吴兴。故人相望若为情。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
【注】①陈克:宋朝词人。②江城:指建康,今江苏南京。③齑盐:原指切碎了的腌菜,这里指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1)本词表达了词人的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词概括作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金人入侵、国事不宁、壮志难酬的愤慨之情;年华已逝的感叹之情;孤苦无依的凄苦之情;思念友人之情。★(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一句做简要赏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一:此句采用想象的表现手法,遥想故人在雨天深夜中、小窗残灯映照下的孤单身影,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在时局动荡的日子里诗人孤苦无依的愁苦之情。示例二:此句借景抒情,用“夜雨”“孤影”“窗灯”这三个意象,营造了凄凉的氛围,抒发了作者在时局动荡的日子里的孤独凄苦之情。(言之成理即可)2.(2013·玉溪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绵谷①回寄蔡氏昆仲②罗隐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①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②蔡氏昆仲: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1)这首诗依次表现了诗人怎样不同的感情?请具体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诗句分析。首联以赋体叙事,字里行间流露喜悦之情。这种感情,灌注全篇。颔联具体写锦江游踪,极写所见之美,写景之笔濡染着浓烈的感情色彩。颈联写告别锦江山水的离愁别恨,极言别去之难。中间两联分别通过写锦江的地上芳草、空中好云、山脉、河流的可爱和多情,以表达对蔡氏兄弟的友情,寄托对他们的怀念。尾联再次抒发对锦江的留恋之情。答案:先写游览锦江之喜悦,次写离别友人之怅恨,再写与朋友之深情和对锦江之留恋。诗歌开始叙写一年两次游览锦江,字里行间流露喜悦之情。接着取景寄情,写告别锦江山水的离愁别恨,极言别去之难,以表达对蔡氏兄弟的友情,寄托对他们的怀念。尾联回首远望,又因寄书蔡氏兄弟之便,再抒发对锦江的留恋之情。★(2)诗歌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注意诗中的意象及诗人对友人的情感。答案:表现手法:以情取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或:移情手法,拟人手法)。颔联中“芳草”“碍马”,“好云”“遮楼”,诗人将人的感情赋予芳草和好云,说它们像友人一样,为了殷勤地挽留自己而有意绊马蹄、遮楼台,表现了朋友对客人(自己)的热情和殷勤。颈联说山牵着“别恨”、水带着“离声”,表现了诗人自己对朋友的留恋难舍之情。3.(2012·成都模拟)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唐多令邓剡[注]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邓剡:字光荐,号中斋,文天祥的同乡和朋友。本词为南宋灭亡之后,邓剡被俘,过建康(今南京)时所写。★(1)上片中“堪恨西风吹世换”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邓剡曾参加文天祥领导的抗元斗争,是一个有爱国心、有民族气节的人。这首《唐多令》是宋亡之后他在建康的吊古之作。“堪恨西风吹世换”一句中的“世”,在这里运用双关,借季节的变换来暗示朝代的更替。答案:双关,明写恼恨“西风”使季节更换;暗写痛恨元朝统治者使南宋灭亡,让自己沦落天涯。(2)下片中“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一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和思想感情的能力。词的最后三句,作者把笔触落到眼前的景物上来:秋季来临,燕子都飞走了,只剩下南来的无数大雁,在明月的辉映下,露宿在芦花之中。这幅凄凉孤苦的图景和作者痛伤亡国的感慨之情完全融会在一起,收到了感人的艺术效果。答案:作者用落雁、明月和芦花这三个意象,营造了一种色彩暗淡、凄凉冷清的意境,表达了自己的亡国之痛和漂泊悲苦之情。三、原创题组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忆王孙沈宜修【注】天涯随梦草青青,柳色遥遮长短亭。枝上黄鹂怨落英。远山横,不尽飞云自在行。
【注】沈宜修(1590—1635),字宛君,苏州吴江(今属江苏)人。明末文学家叶绍袁之妻。此词为思念远行的丈夫所写。(1)“远山横,不尽飞云自在行”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和思想感情的能力。“远山横,不尽飞云自在行”,作者没有明言与爱人见面之难,而是用生花之笔点明远山连绵不断地横亘在那里,又自怨不如天上的白云,能自由自在地飘向远方去追寻丈夫。对丈夫思念的凄苦,蕴含其中,令人低回不已。答案:含蓄地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远行夫婿的思念之情。★(2)这首词整体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做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虚实结合。首句是对虚幻梦境的描写,自己的梦魂随青青芳草飞到远方,欲与亲人相见。后面的为写实,运用了柳色、黄鹂、落英、远山、飞云等一系列视觉形象,与首句中的芳草一起传神地写出了自己孤寂、伤春伤别的情思。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满江红·题冷泉亭[注]辛弃疾直节堂堂,看夹道冠缨拱立。渐翠谷、群仙东下,珮环声急。谁信天峰飞堕地,傍湖千丈开青壁。是当年、玉斧削方壶,无人识。山木润,琅玕湿。秋露下,琼珠滴。向危亭横跨,玉渊澄碧。醉舞且摇鸾凤影,浩歌莫遣鱼龙泣。恨此中、风物本吾家,今为客。
【注】冷泉亭:在杭州灵隐寺前的飞来峰下。★(1)“渐翠谷、群仙东下,珮环声急”这几句词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看明白试题要求,了解答题范围。考生首先要解答词的上片“渐翠谷、群仙东下,珮环声急”这几句词运用了什么手法,然后再分析收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答案:比拟手法。由粗入细,形象自然、优美。说两旁翠绿溪谷的流泉,渐次流下,声音琤琤,像神仙衣上的环珮叮当作响一样。(2)辛弃疾在这首词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评价古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考生应依据试题要求答题。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借景抒情,写得比较含蓄;下片写游亭的活动及所感,侧重写情。词人的目的是写情,写景叙事只是作为抒情的载体。作者由西湖景物触动了思乡之情,联想到国家民族的悲哀,表达了自己的忧国爱国之情。词的上片写冷泉亭附近的山林和飞来峰,以写景为主,将自己誓死要收复被金人侵占的中原的满腔爱国之情,含蓄地寄托在美好的景物上。江山如此美丽,怎容异族侵犯!下片写游亭的活动及所感,侧重写情,话说得平淡、含蓄,“恨”却是很深沉的。比如,“恨此中、风物本吾家,今为客”。这个“恨”,不仅是关系个人思乡之“恨”,而且是关系整个国家、民族命运之“恨”,自然会引起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答案:词的上片写冷泉亭附近的山林和飞来峰,江山如此美丽,怎能容忍异族侵犯者践踏蹂躏,含蓄地寄托了自己的誓死要收复被金人侵占的中原的满腔爱国之情;词的下片写游亭的活动及所感,侧重写情,作者由思乡之情联想到国家民族的悲哀,表达了含蓄悲愤深广的忧国爱国之情。3.阅读下面的明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送允晖①沈周②陆郎几宿春山去,山鸟山花尽有情。白李红桃塞行路,黄鹂留客两三声。
【注】①允晖,姓陆,为作者后辈。②沈周(1427—1509),明代杰出书画家,是明代中期文人画“吴门画派”的开创者。★(1)这首诗是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惜别之情的?请做简要赏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拟人手法表达惜别之情。诗的后三句作者赋予“山鸟山花”“白李红桃”“黄鹂”生命和感情,让它们为作者代致依依惜别之情,使送行充满了诗情画意。(2)一般写友人相别或饯行的诗词,易流于伤感。而此诗却呈现出不同的基调。请做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首送别诗充满了隽永清雅的意绪,给人青春绮丽风流之感,别具特色。作者将对友人的挽留之意移于“山鸟山花”上,于是花鸟桃李尽为有情之物,都在向友人表达“留客”之意。这样写来情趣盎然,让人在感动于作者殷殷情意之余,丝毫没有感受到一般送别诗的浓重感伤。【备选试题】1.(2012·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未展芭蕉(唐)钱珝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金)元好问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_______状态的植物,均以_______________一词表达诗人的爱怜之情。【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第一个空,抓住标题“未展芭蕉”和“未开海棠”,结合诗歌的大体内容,就可以知道两首诗写的是什么状态的植物。《未展芭蕉》细致地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未展芭蕉画面,并联想到了芳心未展的少女的感情与气质。《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中作者以深藏于重重新绿之中的、尚未开放而仅仅是“数点红”的海棠蓓蕾暗示并告诫自己的儿女们要稳重行事,要像海棠一样不轻易显露自己的芳心,保持自己内心的纯洁。第二个空主要抓住两首诗共同的表达情感的诗眼即可。答案:还未展开芳心★(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第一首诗,首句从未展芭蕉的形状、色泽设喻。第二句写卷成烛状的芭蕉,最里一层俗称蕉心,诗人把未展芭蕉比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第三、四两句又另外设喻。古代的书札卷成圆筒形,与未展芭蕉相似,所以这里把未展芭蕉比作未拆封的书札。第二首诗运用了衬托、对比和比拟的手法写了深藏于重重新绿之中的、尚未开放而仅仅是“数点红”的海棠蓓蕾。诗人忠告它“爱惜芳心”,不要轻易地吐蕾。作者以一首海棠诗暗示并告诫自己的儿女们要稳重行事,要像海棠一样不轻易显露自己的芳心,保持自己内心的纯洁。“芳心”是一个双关词语,一层意思是海棠花的花蕊,另一层是儿女的爱慕之心。答案: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第二首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2.(2010·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咏素蝶诗刘孝绰【注】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读出诗中各句的含意,即可总结、整理出素蝶的种种活动。素蝶追随着蜜蜂围绕着绿色的蕙兰飞,为了躲避黄雀藏在绿叶之中,在太阳的映照之下忽然争着飞起,趁着风一起归去。在花中出没,顺着高低不同的绿叶飞翔。写了素蝶的远近高低不同方位的动作,采用细节描写,以蜂、雀、日、风、花、叶做衬托。诗中没有孤立地描写素蝶,而是通过它在优美的环境中的反应来表现它自由可爱的本性,即借助了其他景物来表现。答案: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结合诗句分析作者笔下的素蝶形象的特点,揣摩结尾的议论抒情句,能够非常明显地感受到作者对素蝶的喜爱、羡慕之情。本诗中,作者强调的是素蝶面对不同对象时的不同的活动方式,而且是轻松自然,从容应对。尤其是最后一联,非常明确的议论抒情句,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希望得到一个美好的依靠物的愿望。联系注释内容“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可知诗中蕴含着作者期盼得遇明主之意。“嘉树欲相依”为全诗主旨。因为这是一首咏物诗,在诗中作者欲以素蝶自比,委婉地表达自己的志向。素蝶不同于绚丽的彩蝶,其“素”色自有清高傲世之喻。这与作者自身“恃才傲物”有着相似之处。而且,一般的咏物诗都有托物言志、借物抒怀的特点。所以,这首诗所用手法也是如此。答案: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一、表达方式1.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例句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李清照《一剪梅》)
分析用叙述的方式写出作者在一个荷花凋谢、竹席生凉的秋天,与夫君离别后,在闺中无法排遣愁闷与相思之苦,便外出乘舟解忧的情形
2.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做的具体描绘和刻画,往往包括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例句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
分析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如下情境:白鹭蜷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拨剌”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3.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发表的意见。例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分析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诗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4.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包括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如“借景抒情”)。例句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庭筠《商山早行》)分析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对句直抒诗人的感慨。“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二、修辞手法1.比喻:将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作用:突出事物的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例句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王观《卜算子》)分析词人把明澈的水流比喻为美人的眼波,把青黛的山峦比喻为美人的眉峰,极言浙东山水的漂亮可爱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现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整体,具体代抽象,特征、标志代本体。作用: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例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分析词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做扩大或缩小的描述。作用:更突出、更鲜明地表现事物。例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分析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4.对偶:用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的两个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作用:从形式上看,音节整齐匀称;从内容上看,意义集中含蓄。例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分析从篇章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能感受到诗人壮志难酬的苦痛5.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作用: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例句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分析这一联采用拟人、夸张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作用:运用排比,写人可将人物刻画细致;绘景可将景物描写细腻,生动形象;说理可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抒情可使文章节奏和谐,增强语势,深化中心。例句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文天祥《正气歌》)
分析作者连贯运用三组排比句,列举了12个弘扬人间正气的历史人物:不畏生死、将弑君史实载入史籍的齐国太史,捍卫了历史的尊严的董狐,为国复仇、向暴君提出抗议的张良,在冰雪荒原书写坚贞的苏武;赢得对手尊重的严颜,对国家忠诚的嵇绍,“气吞逆贼”的张巡,痛斥叛贼的颜杲卿;用生命自励清操的管宁,鞠躬尽瘁的诸葛亮,击水中流的祖逖,笏击叛逆的段秀实。诗人运用排比,征引了古代忠烈们的事迹,语势铿锵,满腔热情地赞扬了这些忠烈之士身上的浩然正气,表明磅礴于天地之间的凛然正气将万古永存7.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说出看法。作用: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例句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阿鲁威《[双调]蟾宫曲》)分析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文,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8.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作用:可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感情。例句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王安石《乌江亭》)分析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9.列锦: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也称“意象并列”。作用:①凝练美。诗词有时故意让成分残缺,从而达到简洁凝练的效果。②简远美。所谓简远,是指选取那些具有概括性的事物,经过作家巧妙的艺术处理,使之凝聚丰富深广的思想内容和情感。③含蓄美。含蓄,就是不把意思直接完全说出来,而是委婉地道出,从而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例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分析将“晓风”“残月”这两个色调上一清新、一凄婉的形象剪接进去,形成鲜明强烈的对比和呼应,使人获得空间宽广、时间连绵的审美感受。词人诸多无法直言表达的情愫,全都寄寓在这些名词连成的画面中,使人心领神会,也让诗歌意韵深长三、表现手法1.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的目的是深化诗歌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例句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分析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四十三年前南下经历外,全是用典。“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2.联想:由一事物联想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组成一个典型。例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分析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3.想象:人们在已有的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例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分析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4.衬托或烘托:以乙衬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例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分析苏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重要地位5.渲染:对环境、景物做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例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分析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6.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具有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例句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李德裕《登崖州城作》)分析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这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抒写思归不得的忧伤7.对比或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做对照,互相比较。例句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分析前三句描写的昔日的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的今日的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8.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褒扬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例句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分析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曾愁”,但在凝妆上楼后,忽见春光,顿觉孤寂,所以后面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9.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内容做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手法可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例句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曹》)分析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题目中的“暮雨”,又照应了题目中的“送”字10.动静:对事物、景物做动态、静态的描写,二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例句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分析第四句鱼跳的“动”更衬托出前三句景物的“静”11.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例句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分析托物言志,写柳树独处荒园无人观赏,抒发人才被埋没的感慨12.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例句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锦瑟》)分析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13.虚实结合:指现实的景物、事件与想象的景物、事件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样的情感。例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
分析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寂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14.主客移位:就是移情于景、移情于人的写法,也称“对写”。例句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分析首联想象妻子思念自己的情形,“闺中”代指自己的妻子;颔联以“长安”代指流落到长安的自己;颈联进一步猜想妻子在夜已深的情况下,凝神久久望月的情景——雾湿云鬟,月寒玉臂;尾联以美好的祝愿作结,意味隽永。颈联写妻子夜不能寐、辗转反侧、黯然伤神,自己也不禁伤心落泪。作者巧用主客移位法,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和夫妻间真挚而深沉的爱恋表达得淋漓尽致【备选要点】一、篇章结构结构类别解析首句标目开宗明义,直接点题。白居易说:“首句标其目。”这个“目”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运用这种方法开头,就为全文树立了“航标”
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曲笔入题不马上就触到本题,开头先来一个发端。运用得好,会使文章有跌宕起伏之感,造成悬念,吸引读者结构类别解析伏笔伏笔是在文章的故事发生前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做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当事件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再予以“回应”的写作技巧。伏笔能起到暗示、点题、沟通文章内部联系、逆转人物关系的作用照应照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一篇文章要有头有尾,前后内容要有内在联系。前面交代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边要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个交代。这样,文章前后才能贯串,使读者容易掌握全文的脉络。照应的作用: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结构类别解析正侧结合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侧面描写的方式可以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点面结合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描写主体物,还描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这样往往可以得到指出一点、隐括全面的效果卒章显志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点明主旨结构类别解析以景结情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二、常用典故集锦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2.长城:《南史·檀道济传》载,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学习英语的困难》课件
- 单位管理制度分享大合集【员工管理篇】十篇
- 《证券经纪与交易》课件
- 2024年农业局上半年科技教育工作总结
- 九上历史:第一次月考A卷(考试版+解析)
- DBJT 13-313-2019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渗漏水治理技术规程
- XX中学师生生活综合楼可研报告
- 《液压支架技术》课件
- 《证券投资要义》课件
- 资本市场投资咨询合同三篇
- 口腔颌面外科学 09颞下颌关节疾病
- 应急物资清单明细表
- 房地产估计第八章成本法练习题参考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课件
- DB11-T1835-2021 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技术规程高清最新版
-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个案护理体会(论文)3500字》
- 《小学生错别字原因及对策研究(论文)》
- 便携式气体检测报警仪管理制度
- 酒店安全的管理制度
- (大洁王)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 2022年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知识竞赛决赛题库(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