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湘军军制及其优劣_第1页
简述湘军军制及其优劣_第2页
简述湘军军制及其优劣_第3页
简述湘军军制及其优劣_第4页
简述湘军军制及其优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转型时代的军事尝试——以湘军兵制为例谢之玉2014111236摘要:湘军是清政府被太平天国运动摧撼,行将就木之时由曾国藩一手成立并发展壮大的一个私人军事集团。作为一支军队,湘军从1852年成立到1864年消灭太平天国再到1868年全部解散的16年的生命中,它的兵制是维持这支队伍在无数战斗无数胜败中走下去的唯一保障,也是作为地方军队的湘军在战斗力和组织力等方面超越同时期的国家正规军旗营、绿营的根本原因。本文将从湘军兵制中基础的营制、募兵将制、战略战术三个方面进行介绍和分析,得出湘军兵制在这三个方面的优劣。本文认为,湘军的兵制是晚清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在军事上的一次尝试,它试图通过对旧式的军事思想加以生发,形成新的军事组织来替代腐朽的旗营、绿营抵御内患。湘军的营制能够使部队成为一个相对有效使用的整体,最大限度发挥士兵的作战能力;而湘军的募兵将制使湘军摆脱了旗营绿营的腐败习气,并通过“人情关系”维系部队;湘军战略战术是因势制宜,结合敌我双方的情况而得出的,正确的战略战术确保了湘军在整场战争中的胜利。关键词:湘军、兵制、军事改革一、湘军产生的背景太平天国战争是湘军产生的根本原因。自1851年洪秀全金田起义自1852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天京),在1年的时间里,面对清政府的重重围剿,从起义时的数万乌合之众发展到号称百万之师,坐拥当时中国半壁江山。这是与太平军在军事上的节节胜利、清政府的节节失败有着紧密联系的。19世纪50年代,在近代化的新式陆军尚未建立,战斗力较强的士绅团练部队还只是维持一方安定的、没有形成大的规模的时候,清朝所仰仗的主力部队即八旗和绿营是完全不可靠的。康雍乾盛世的长时间和平和闭关锁国的政策使得朝廷整体上文恬武嬉、闭目塞听、落后自大、得过且过,反映在军事上就是军队的懈怠无力、贪污腐化盛行;缺乏正规的军事教育系统,从军官到士卒几乎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军事训练,军人应有的军事素质、技术和意识更无从谈起;军队的后勤状况极其糟糕:武器装备严重落后、陈旧、原始、缺乏统一性;军队后勤情况非常落后,没有近代军队所应该拥有的一系列后勤人员和设施包括辎重部队、工程部队、专业的军事医疗人员等。一言以蔽之,晚清的军队是与其所在时代严重脱节的。再加上军队本身的制度、战略战术安排等等也充满着很多问题,所以整个旧的军队系统已经不堪使用:对外无法御敌于国门之外,对内无法安定各地的人民起义。太平军兴严重地摧撼了清朝的统治,使得清廷更加正视这一问题,并寻找解决的办法。以湘军为代表的士绅地主团练武装就应运而起了。二、湘军的营制咸丰二年(1852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诏令曾国藩为团练大臣,协助湖南巡抚编练团练乡勇抵抗太平军。曾国藩痛感过去绿营在面对太平军时“见贼则望风溃逃,贼去则杀民以邀功”,“未闻有与之拦头一战者;其所用兵器皆大炮、鸟枪,远远轰击,未闻有短兵相接,以枪耙与之交锋者”《曾国藩奏稿》卷一《敬陈团练查匪大概规模折》《曾国藩奏稿》卷一《敬陈团练查匪大概规模折》湘军营制,分为陆军、水师、马队营制,其中最根本的是陆军营制,水师、马队营制都是根据陆军营制编订的。湘军最初编练的是陆军,曾国藩在1852年最初在长沙编练陆军三营,初定每营360人。1853年冬,在衡阳进行增编,每营改为500人,定陆军营制。后来几番修改,在1860年(咸丰十年)做最后的改定,之后就没有继续更改了。勇营制度在军队编制上无论水师陆师马队,皆以营为基本的战术以及经制管理单位,在营之上虽无专门建制,但二到十个以上的营要归统领辖制,有二个统领以上的部队构成有“分统”进行军事指挥的“军”,若干个“军”上再设立“统领”,为战役方向单位,“统领”之上就是“大帅”,是整支军队的最高统帅单位。1.陆师制度陆师中,每营共500战斗部队。除一亲兵营(营官自带)之外,设前后左右四哨,每哨哨官1员,哨长1名,护勇(随身亲兵)5名,伙勇(炊事兵)1名。每哨设八队,以队为作战的基本单位,每队什长1名,伙勇1名。每哨的八队里,第二、四、六、八队使用刀矛,为短兵,每队正勇10名,合什长伙勇为12人。第一、三、五、七使用火器,为长兵;其中一、五队使用抬枪,每队正勇12名,合什长伙勇为14人;三、七队使用小枪,每队正勇10名,合什长伙勇为12人。所以每哨有108人,四哨总计432人。亲兵营分六队,一、三、五使用火器,为长兵,其中一、三队使用劈山炮,五队使用小枪;二、四、六使用刀矛,为短兵。每队什长1名,亲兵10名,伙勇一名,六队共计72人。在武器配置和战阵安排上,颇有戚家军阵的特点:冷热武器并用,长短兵器配合,在“使用了一切可以使用的武器”的前提下,将各武器的使用价值尽力发挥到最大,因此其实力在中国当时的各军事力量里面相对较强。后来更是增加了炮兵、骑兵,具有步、炮、骑三个兵种,另有工兵等技术兵种,实现了兵种的多样性,因此在战斗中可以实现多兵种协同作战。武器上也部分采用西洋来福枪和先进火炮,野战能力和城市攻坚作战能力得到显著的提升。在后勤方面,一营500人由180名长夫负责运输。具体的安排是:营官及帮办人等共用长夫48名;搬运子药、火绳及一切军装等共用长夫30名;亲兵每劈山炮队用长夫3名,每刀矛、小枪队用长夫1名,计六队14名长夫;各哨哨官、哨长及其护勇5人共长夫4名,四哨共16名;每抬枪队用长夫3名,24个刀矛、小枪队共长夫48名。一共合计是180名长夫。其中如果个单位有额外需要,可以从营官处拨公夫进行帮助,且长夫人员安排原则是“计每百人用夫三十六名,只许减少,不许增多”罗尔纲罗尔纲《湘军兵制》第92页引《曾文正公杂著》卷二“营制”2.水师制度水师也是湘军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1854年春曾国藩编水师十营。湘军水师以营为单位,以船为基本作战单位。水师战船分三种:“快蟹”式,即大型指挥舰,营官所在旗舰,有桨手28人,橹工8人,舱长1人,头工1人,舵工1人,炮手6人,共45人;“长龙”式,为水师的大型舰船,有桨手16人,橹工4人,头工1人,舵工1人,炮手2人,共24人;“舢板”式,为水师的轻型舰船,有桨手10人,头工1人,舵工1人,炮手2人,共14人。“长龙”、“舢板”每船驻哨官1人。水师一营有“快蟹”1艘,“长龙”10艘,“舢板”10艘,共大小舰船21艘,425人。后湘军水师与太平军水师战斗失利,改水师营制,裁快蟹船,减“长龙”为8艘,增“舢板”为22艘,合一营有船30艘,共500人。另对各类船只的大小、炮位装备、旗帜,以及水师宿营制度等都有所规定曾国藩遗集没有湘军水师营制的记载,罗尔纲根据王定安《湘军记》卷二十曾国藩遗集没有湘军水师营制的记载,罗尔纲根据王定安《湘军记》卷二十“水陆营制篇”所记及曾国藩同治四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会议长江水师营制事宜折”(见《曾文正公奏稿》卷二十三),同治七年三月初五日“拟补长江水师各缺续陈未尽事宜折”(见《曾文正公奏稿》卷二十六)所列互相参订。见罗尔纲《湘军兵制》第94页3.马队制度马队是湘军为了应付各地起义军中的马队,由曾国藩于1859年委托李鸿章编练的一支军事力量。太平天国时期,湘军的马队并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罗尔纲,《湘军兵志》,第97页。。太平天国起义被镇压之后,湘军在1865年(同治四年)于黄河、淮水流域对抗太平天国遵王赖文光领导的太平天国新军时才开始重用马队。然而对于马队的建设仍然不及陆军的水平。马队营制脱胎于陆军营制:每营人数,营官1人,马4匹;帮办1人,马1匹;字识1人,马1匹;分前、后、左、右、中五哨。前后左右四哨各设立正副哨官1人,各人有马2匹。中哨以营官为正哨。另设副哨官2人,各人马2匹。每哨马勇50人,马勇每人马1匹。每棚什长1人,马1匹。一营共什长25人,散勇(步兵)250人,营官及两副哨官、帮办、字识等共用伙夫2人,四哨的正副哨官共用伙夫4人,二十五棚每棚伙夫1人,共伙夫31人。另对于帐棚的规格,搬运后勤的安排,马匹的更换都有相应的制度规定罗尔纲,《湘军兵志》,第97页。罗尔纲《湘军兵志》第98页引《曾文正公杂著》卷一“马勇章程五条”。4.其他营制在湘军组织里面,还设有两个机关:营务处管理军事事务,粮台管理饷械等后勤事务。这些机构本是原来的军营中就有的,但在曾国藩的湘军中,它们有了自己的特点。如营务处原本担负实施号令、执行军法的任务,它成为了军营的主脑罗尔纲,《湘军兵志》,第罗尔纲,《湘军兵志》,第99页。二、湘军兵将的标准和招募湘军编制的指导思想是以儒家思想中的“忠”、“伦理道德”为核心,以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地域、宗族、师门、恩荫等社会关系为来源,鼓励他们发展对个人而不是对国家忠诚拉尔夫•鲍威尔《1895—1912中国军事力量的兴起》第18页。,最终结成了一个团结紧密的军事利益集团。曾国藩采用“戚家军”的编制成法:兵必自招,将必亲选。曾氏十分重视选将问题,他认为“首以择将为主,有将领而后有营官,有营官而后有百长,有百长而后有什长,有什长而后有散勇,逐加遴选,递相钤制《毛鸿宾奏稿》卷四“绥陈抬勇流弊折”。拉尔夫•鲍威尔《1895—1912中国军事力量的兴起》第18页。《毛鸿宾奏稿》卷四“绥陈抬勇流弊折”。罗尔纲,《湘军兵制》,第56页至—65页所列表格,及第66页—67页所列表格及分析。与选将相同,湘军中的士兵也是由各将自行招募。每营都在若干附近的农庄招募自愿者入伍。曾国藩只招募农民,尤喜山乡农夫。每营都有清册登记士卒的家庭背景。每一士卒必须是本村的良民。吸食鸦片、聚赌,都是禁止的,侵犯妇女则处以死刑拉尔夫•鲍威尔《1895—1912中国军事力量的兴起》第18页。。曾国藩利用中国传统的乡土观念,认为募勇“总以一方一县之人同在一营为宜《胡文忠公遗集》卷五九“致鲍春霆游戎”。”,由此各将所招募的士兵,都是该将领的老乡,而士兵与士兵之间,也或多或少有亲戚、同乡之谊。“耳目精神归于一人,如活草活树,枝叶自然相生也《胡文忠公遗集》卷八十“复多都护”。拉尔夫•鲍威尔《1895—1912中国军事力量的兴起》第18页。《胡文忠公遗集》卷五九“致鲍春霆游戎”。《胡文忠公遗集》卷八十“复多都护”。《曾文正公奏稿》卷二十八“复议练军事宜折”。三、湘军的战略战术论战斗能力来说,湘军“远不是太平天国军队的敌手罗尔纲,《湘军兵制》,第101页。罗尔纲,《湘军兵制》,第101页。首先,湘军对水师的建设尤为重视。由于太平天国的实际活动范围集中于长江三角洲流域,长江就是整场战争中最为关键的战略要地。谁掌握了长江,谁就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人员、物资便可以通过船运源源不断进行输送,比起传统的陆地运输时间更短,风险更小。湘军水师的建制本无旧制可循,是曾国藩等在实战过程中逐渐改进和完善的。如前文所述,在1856-57年改水师营制,就是因为1855年湘军水师在和太平军水师的战斗中被重挫,总结经验乃得与太平军水师交战要多用轻型战舰,着重各类舰船的混合编队。另外湘军建设船厂,并大量购买西洋火炮安置在船上,提升了战船的攻击力。相反的,太平军水师一直没有正规水师,战船也只是用民船改成的,土炮构成的火力明显不如湘军,在长江上的失败也就不可避免了。前文说过,湘军的粮饷通过长江水道不断进行供应,是湘军能够进行持久战的根本原因。而必须通过艰难的陆路补给的太平军则是无法与湘军相抗衡的。其次,湘军注重后方供应。曾国藩从一开始就全力占领长江中游的重镇如武昌,并将此地作为战略后方,设立粮台等加以巩固,供应前方作战。比较稳固的后方根据地对保证前线作战,稳定军心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湘军采取的一些具体战术,如结营行军、攻势防御等,都是以守为攻的战术。就军队构成来说,湘军士兵出入行伍者多,缺乏足够的军事训练和丰富的实战经验,比不上强大的太平军;而武器装备以刀矛等传统武器和抬枪鸟铳劈山炮等缺乏机动性和射速的前膛枪炮为主,是故宜守不宜攻,在防御中寻机破敌是湘军唯一的选择。而防御战术就是消耗战、持久战,有着充足供应的湘军可以尽情使用此战术,获得胜利。再次,前文已经提到了一些湘军的具体战术,注重的是“防御”。另外,曾国藩讲究步步结营,依靠地形优势,寻找战机,克敌制胜。湘军每到一处地方,首先结营,“未成之先,不许休息,亦不许与贼溺战《曾文正公书札》卷五“与李次青”。”《曾文正公书札》卷五“与李次青”。四、湘军兵制的评价湘军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军事集团,它的创立对整个中国近现代史都影响深远。拉尔夫•鲍威尔说湘军是“是20世纪中国军阀手中的私人军队的先驱拉尔夫•鲍威尔,《1895—1912中国军事力量的兴起》,第14页”,罗尔纲先生则称其为拉尔夫•鲍威尔,《1895—1912中国军事力量的兴起》,第14页罗尔纲,《湘军兵制》,第208页。首先从营制上来说,湘军针对绿营已经衰老的、过时无用的制度进行了改革,它以节制之师代替了清朝原有军队绿营、旗营平时分散戍守,战时零星征调之法。绿营旗营与湘军的军制差别固然是由于前者属于国家正规部队,具有平时卫戍地方,战时抽调抗敌的责任,因此分散;而后者是地方临时(团练部队原则上是等战事结束就自行解散的)部队,集中于一地,因此紧凑。作为异族入主中原的清王朝绝对不会让汉族将领固定掌握一支纯由汉族掌握的部队,所以绿营的在地域上和军队结构上的分散性是不可避免的,而旗营则肩负着镇守该地以及监督该地绿营的责任。但因湘军的私有性而带来的团结性和整体性,它的战斗力较绿营旗营确实胜过一筹。然而在编制上由于过度依赖“人情关系”的纽带,一支军队在编制上的机动性和灵活性则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虽然兵种齐全,但在编制上仍是单一军制,以营为基本作战单位,之上便再也没有更高的建制单位了近代欧式军队常用的编制是班、排、营、连、团、师(旅)、军、集团军。以集团军为最高战役方向单位,集团军下有一个条理清晰,建制明确的一整套复杂系统。在参战人员庞大,参战兵种众多的战斗、战役中,各建制都能有条不紊、各按其责地进行具体战斗任务以及协同作战,而不会陷入混乱。对于指挥人员来说,也便于指挥,避免了人多事杂引起的错误。。当出现需要数十个营协同战斗的时候,因为营数过多,部队的调动和统一指挥便显得十分麻烦,不能够满足近代战争中所信息传达敏捷、部队调动迅速、作战区域广泛、各兵种协同作战的要求。在这一点上,作为湘军对手的太平军的伍卒制近代欧式军队常用的编制是班、排、营、连、团、师(旅)、军、集团军。以集团军为最高战役方向单位,集团军下有一个条理清晰,建制明确的一整套复杂系统。在参战人员庞大,参战兵种众多的战斗、战役中,各建制都能有条不紊、各按其责地进行具体战斗任务以及协同作战,而不会陷入混乱。对于指挥人员来说,也便于指挥,避免了人多事杂引起的错误。太平军的伍卒制是洪秀全等人借鉴《周礼》等古籍,学习商周时期军队编制而形成的太平军制。分为伍、两、卒、旅、师、军。军队建制相较于湘军来说更加复杂。在兵将的募集上,湘军吸取了明朝戚继光的经验。有一个明确的指挥体系,作为主干。在主干之外通过各种整个队伍实际上都靠私人关系维系。这种私人关系使湘军取得了绿营军及其雇佣附属军所缺少的聚合力,曾国藩着重利用既存的同族和同乡关系,这种关系非常适合于把一支支由绅士领导的非正规队伍变成中央指挥的队伍(前提是指挥者用户中央),当然这也不可避免地形成了兵为私人所有的风气,私人兵将占有地方财政独自发展,不断壮大就成了割据一方的军阀。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民国。湘军在招募兵将的时候注重避免绿营兵将腐败堕落的风气影响,在训练的过程中则强调兵士在精神方面的修炼与军事训练并重,这使得湘军与既存的绿营旗营截然不同。反观绿营兵,长期以来积累的不良风气因为缺乏良好的精神教育而愈发严重,腐败无能的军官则是绿营走向堕落的重要因素。且绿营因为自己所担负的任务而不能专心于军事训练上,连战守之际也不能集中全力作战罗尔纲先生总结绿营的任务具体为:镇守、差役、西北用兵、东南海防和边防、屯戍、河工、漕运、守陵等八项,这大大分散了绿营的军队职能,使得绿营士兵缺乏应有的军事素质,在战争期间也要分散一部分人继续担负其他非作战任务。见罗尔纲《绿营兵志》,第4—5页。,严重地削弱了绿营的战斗力。但湘军作为一个军事集团始终缺乏一套正规的军事教育体系,也没有建立军事院校系统,尤其是对于高级军官的教育和训练严重不足。湘军的高级军官,都是天生的将才,被曾国藩发现并重用。然而一旦该高级军官在战斗中身亡,他的职位就无人有此才能可堪此大任。由于在与太平军作战中失去了如罗泽南、塔齐布有统带数十营湘军的能力和经验的高级将领,而又缺乏培养高级军官的军事院校,高级军官因此不继是在太平天国战争后期困扰曾国藩和湘军的一个大问题,胡林翼曾说:“近年营中,非营官之少,而哨长、队长尤易选择,所乏者统将耳罗尔纲.《湘军兵志》第106页引胡文忠公遗集卷六十三《抚鄂书牍咸丰九年三月十四日致彭雪琴(玉麟)》。罗尔纲先生总结绿营的任务具体为:镇守、差役、西北用兵、东南海防和边防、屯戍、河工、漕运、守陵等八项,这大大分散了绿营的军队职能,使得绿营士兵缺乏应有的军事素质,在战争期间也要分散一部分人继续担负其他非作战任务。见罗尔纲《绿营兵志》,第4—5页。罗尔纲.《湘军兵志》第106页引胡文忠公遗集卷六十三《抚鄂书牍咸丰九年三月十四日致彭雪琴(玉麟)》在战略战术上,湘军向他们最主要的对手太平军提出了针对性的大战略,这成为湘军最终扑灭太平天国运动的重要保证。相对于绿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