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界”的诞生:制图技术如何塑造国家主权的领土化_第1页
“边界”的诞生:制图技术如何塑造国家主权的领土化_第2页
“边界”的诞生:制图技术如何塑造国家主权的领土化_第3页
“边界”的诞生:制图技术如何塑造国家主权的领土化_第4页
“边界”的诞生:制图技术如何塑造国家主权的领土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边界”的诞生:制图技术如何塑造国家主权的领土化1885年8月,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外交部部长法来西讷(CharlesdeFreycinet)向原驻日内瓦的总领事浦里燮(BourcierSaint-Chaffray)致函,告知他即将前往亚洲,担任中越勘界委员会的法方主席,以迅速完成此前《中法新约》所规定的“会同勘定界限”之工作。信中指出,精确的勘界不仅可以消除双方在属地问题上的冲突因素,还可以借机促成殖民、商贸与战略方面的重大利益。为此,政府极为重视这项工程,外交部除了提供各类地图、文献和资料图册之外,还专门配备了一批民事“合作者”,他们“潜心做过有关研究而且都有专长,思想准备充分,并在技术方面为完成任务提供了方便”。从名单来看,合作者的主要任务是勘测新地图,提供专业的地理知识。这在当时的全球性格局下并非偶然的、区域性的个别现象,而是一种被广泛接受的外交做法——威斯特伐利亚和平之后,绘制地图成为外交活动中的重要环节。1689年中俄在尼布楚、1749年英法在新斯科舍等都是这种新做法的体现。到19世纪,维也纳体系更是将制图纳入条约与国际法机制,使其成为全球外交中的一种惯例现象。传统的外交史尽管不乏对勘界议题的考察,但极少有人注意到政治/军事之外的技术/知识维度。这不仅导致了条约研究对地图的一贯忽视,还部分造成了地图史与政治史的长期脱节:前者聚焦于孤本地图的专业及史料性价值,鲜有分析制图的政治过程与互动机制;后者对地图的涉及仅限于“图说史话”,缺乏对勘测、划界、立碑以及界务管理的知识学梳理,进而漠视技术实践与政治划界之间的关联。事实上,17世纪以后近代地图作为宣示主权、领土谈判与殖民扩张的一部分,已然从传统的艺术、文化及历史领域转入国家治理之中。勘界制图活动不仅形塑了线性匀质的空间意识与领土观念,还缔造出一种意象性、图示型的“国家感”。相应地,传统的疆域认知逐渐被地图上的“线条边界”理念所取代,这在更大范围内呼应了一场政治领域的知识学革命——即以专业团体和技术实践为依托,基于科学原则与理性主义的国家利益所形成的治理安排及其制度规则。哈罗德·尼科尔森(HaroldNicolson)称此为17—18世纪的“法国体系”,这不仅是由于这种新型外交孕育于法国,还因为波旁王朝统治之下科学与政治高度结合,新兴的数理、统计与几何测绘成为国家权力的“技术”。在制图领域,中央政府不仅收集汇编现有地图,还通过皇家科学院这样专业化的学术机构直接介入知识的生产,组织全国性的地理调查与制图计划。对应在外交领域,领土谈判、边界划分与联合勘界等活动中,地图测绘逐渐成为一种“规定动作”,分段谈判与专业制图促成了“边界”的诞生。这一模式源于欧洲而影响全世界,为解读现代国家提供了一种知识—社会学的进路。而要探究这种边界机制的历史起源,思考技术生产所带来的政治变迁,我们仍需回到17—18世纪的西欧,把视线聚焦到地图在欧洲外交中的“高光”时刻。

战争的剧场1659年7月,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从枫丹白露宫出发,南下至西南城市波尔多,随后向东南方向经图卢兹巡视了整个地中海沿岸。其后,国王向南部边境城市巴约讷(Bayonne)出发,在圣让-德-吕兹(Saint-Jean-de-Luz)举行他与西班牙公主玛丽·特蕾莎(Marie-Thérèse)的大婚。在婚礼的举办地——法西交界处毕达索阿(Bidasso)河道中心的费桑岛(îledesFaisans)上,两国同步进行了领土谈判,签署了《比利牛斯条约》,第一次划定了两个主权国家之间的法理分界。这一事件在地图史的解读中极具象征意义。有证据表明,当时的公众已经通过地图来观察这个小岛上所发生的一切,一份小册子记录说:岛构成了法兰西与西班牙之间的“界限”(borne),而地图则像“剧场”一样,忠实地还原了这一现场的景象。借助地图来查看地形与疆界,在近代早期的欧洲逐渐成为一种风尚,这与军事上的需要具有密切关联。三十年战争中,军队对地图的需求量激增,公众也热衷于通过阅图来了解最新战况,这大大刺激了制图产业的发展。当时,人们谈及“地图”可以用不同的称呼,比如在法语中,有plan、description、représentation、carte、atlas、théâtre等。其中,théâtre(剧场)就是早期地图出版业常常使用的一个术语,原因很简单,在征战与行军途中,使用地图就像实时“观看”所处的场景一样。所以,早在16世纪奥特里乌斯(AbrahamOrtelius)和布格罗(MauriceBouguereau)等人出版的地图集中,主标题便会使用theatrum/théâtre,表示“地图像一座剧场,从中可以看见整个世界”。17世纪欧洲战事更加频繁,反映前线的地图及地图集都会署名“战争的剧场”(theatrumbelli/théâtredelaguerre)。它一般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战争发生的地理空间;二是图像再现的、有关战争的时空场景。后者通常是市面上流行的、反映战场形势的地图(如图1)。它们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可以报道最新的战事状况,讲述事件的前后进程,制图者运用线条、图画、符号、文字、色彩等各类元素的组合,将战事呈现为可供观赏的“戏剧”。所以,在此时的欧洲,地图就构成了对前线战事的一种叙述方式。图一反映1691年形势的《战争剧场——以蒙斯为首都的埃诺公国》三十年战争后,法国和西班牙的冲突到1658年仍未结束。路易十四的首席大臣马扎然(Mazarin)在给王室去信说明边疆地区的形势时,往往附上一些地图,作为对战场的说明。在某次战役开始前,通常的准备工作之一也是绘制或征集这一区域的地图。比如法军在进攻格拉沃利讷(Gravelines)和贝尔格(Bergues)之前,马扎然都先后写信,要求获得相关的城市及防御地图,包括各类要塞、村庄的具体数量和地形的说明。可见,制图最初在军事活动中融入了人们对“边境”(frontière)的认知,古语frontaria意为“对抗敌人的前线”或“战区”,最初指的就是遭到入侵时战争最先发生的空间边缘,即“行军前线”(limitaneimilites),一般也是范畴偏大、边界模糊的一段区间,甚至不严格局限于本国境内。路易十四的军事大臣沃班(Vauban)就曾指出:法兰西和西班牙人最重视也最熟悉关于战争的技术,这使他们的边境(leurFrontières)变成了“战争的剧场”,也是从中学习这些危险技艺的学堂。沃班所说的战争技术,既包括进攻,也包括防御。尤其是在停火谈判期间,地形及工事所构成的“防线”渐渐重塑了“边境”的内涵,这得益于新型军事技术的使用。17世纪的科学革命促成了地形学、测绘学、几何学的发展,不仅为军队提供了大量的工程师,而且使精准再现兵力部署及工事建设的地图、画册与地形浮雕得到普及。这些可作用于战争的空间技术与制作工艺被沃班大力应用,尤其是几何多边形(polygon)原理被他用于国土的防御设计,战争也就变成了一门在图纸上规划进攻与防御的科学。一场战役确定了边境形势后,紧接着就是土地丈量、调查与统一规划,地图可以再现和强化空间规划的同质性,而绘图上的延误与错漏则可能导致领土的丧失。在1685年的《防御总监》(LeDirecteurgeneraldesfortifications)中,沃班就强调:“主权者必须委任忠诚、正直、聪慧之人防御其要塞,不但要提供精良的绘图,而且能完成所有的工程,构建起一种统一秩序。”对1659年的路易十四而言,防线上的制图比战争地图要更加具体和精确,它们所描绘的空间同战争所形塑的国境是一致的。首先,军事上的“战线”问题在1648年和平之后就转为“防线”问题,地图也就从一种动态反映前线战况的“剧场”变为静态防御建设中的“蓝图”。其次,战争后确立的防御链条在现实中由大大小小的坚固要塞(fortification)组成,从北部的格拉沃利讷到南部的贝尔格,战区的串联呈现为地图上的“政治分界”,它赋予边境地区一种“几何理性”的空间感,反映了政治划界与主权概念领土化的同步过程,制图因而也就成为一门很有价值的“领土科学”(scienceduterritoire)。故而,在17世纪的君主肖像画中,地图或地球仪常常作为背景装饰,寓意君主对空间的绝对掌控,而宫廷教育也往往使用地图或拼图的游戏,教授关于战争、城防与领土空间的系统性知识。正如路易十三的医生让·埃罗德(JeanHéroard)所记述的:手持罗盘和规尺,君主通过测量地球仪便可对照着认识他所继承的那些领地;仅仅通过书房里的踱步,感受大道与小路,他便熟知不同地区、各个国家的历史语言、风俗道德与法律习惯。终有一天,他也可以用科学在整个地球上建立伟业,规划理想的蓝图。一方面,主权者的统治在地图上呈现为统一规则的画面空间,外部是众多几何形要塞与线条所构成的屏障,内部治理则是开放、空白、匀质的土地。另一方面,历史传统中的疆域意识同科学主义的制图技术相互结合,既摆脱了模糊的、错杂的“疆域”想象,又立足于权力所垄断和管理的政治单元,形成一种领土性空间的法理“分界”(既包括外部国与国之间,也包括内部区划之间)。对此,沃班认为,要实现这种“边境”到“国界”的过渡,就需要停止四面八方的作战消耗,划定领土的详细边界,用稳定造就同质性(homogénéisation)。对成长中的国家而言,战争所带来的边界变动并不是持久的,所以需要结束战争,将注意力转移到国内的领土整治上,而路易十三时期黎塞留(Richelieu)所开创的专业外交与谈判机制则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一条稳定路径。换言之,主权国家的边界构建既依托于军事上的“防线”确立,也包括谈判、条约中的“界线”划分,后者则在更大程度上依赖科学的新型知识与制图技术。

谈判的“工具”在1659年的法西和谈中,马扎然继承了黎塞留制定的外交方针,以“国家理由”为导向,使用职业外交人员进行领土谈判。当然,他也保留了另一项其前任时期的传统:命人收集地图,咨询地理学家与制图师,全程服务于内政与外交。这一做法于三十年战争期间便已得到贯彻。1645年8月的明斯特谈判中,法国代表团希望获得阿尔萨斯地区。然而,这里广泛分布着众多不直属但统一在哈布斯堡王朝庇护下的“中等邦国”(étatsintermédiaires),它们同帝国的领地犬牙交错,以至于法国人很难搞清楚具体的归属关系,所以代表团请求宫廷提供更为明确的政治地理信息。王室一边派出生于阿尔萨斯的学者约西亚·格拉泽(JosiasGlaser)前往明斯特,同代表团内的法学家西奥多·戈德弗瓦(ThéodoreGodefroy)一起为谈判提供咨询;另一边,外交国务秘书布里安(LoméniedeBrienne)给代表团寄去了当时对阿尔萨斯最好的地图说明,用于领土谈判,这是16世纪丹尼尔·斯伯克尔(DanielSpeckel)绘制的一幅《奥地利王室所有阿尔萨斯及周边省份地图》(Descriptiondel’Alsaceetprovincesvoisinesdanslesquelleslamaisond’Austricheadesterres,1576)。在这封1646年4月的信及附件中,法国人结合阿尔萨斯地区的疆界、土地、贵族与封建权利,对地图加以说明,为他们的领土诉求辩护。首先,他们在地图上用数字按次序标出下阿尔萨斯和桑德戈(Sundtgau)地区的重要地点,还同符腾堡、弗朗什-孔泰以及其他周边地区的地图比较,以此确定所有属于阿尔萨斯地区的领地。与此同时,按条目将散乱和交错的土地同各个领主一一对应,使得谈判人员对整个奥地利王室在阿尔萨斯的领地一览无余,从而方便就具体地块逐个谈判。其次,在讨论奥地利的王室谱系与封建权利时,对地图使用了色彩处理:奥地利领地都用淡粉色彩圈出;吕塞尔(Lutzell)修道院地区是淡黄色;布伦道夫(Brundruf)治安区是绿色,这也是巴塞尔主教区的颜色;德雷蒙(Delémont)地区则被绘成蓝色,它也是所有地图中代表自由城市的颜色。最后,不同领地之间用不同颜色的线条来表示边界,各领地所拥有的城市、市镇与村庄也都在图中逐个写明,教会领地及其辖区边界也都有所标示。这种谈判做法很快被沿袭下来,用于南方的法国与西班牙的边境和谈中。1647年11月,布里安在传达宫廷对南部边界问题的意见时指出:“国王要求占领加泰罗尼亚的总督皮埃尔·德·马卡(PierredeMarca)设法为代表团提供一份详细而准确的地理说明。”马卡很快给出了答复,并在说明中附上了一幅地图,上面做了标记。为此,他咨询了所有地理学家和法学家,以便更好地驳斥西班牙人对这一地区的企图。稍后的1656年,李奥纳(HuguesdeLionne)作为国王全权代表赶赴马德里,同西班牙首相路易·德·阿罗(LuisdeHaro)商讨洛林问题时,也借助地图来查看那里的领地状况。领土谈判问题上的地图意识,源于近代政治与地理之间的特殊关系。通常,王室会对地图的制作予以支持和资助。1627年后,负责路易十三教学的制图师尼古拉斯·桑松(NicolasSanson)受到了黎塞留的赏识,后者下令搜集全国所有地图交由桑松统一汇编。在此过程中,高卢时代的“自然边疆”(frontièresnaturelles)理念融入并影响了权力制图的实践。作为委托成果,桑松出版的《法兰西地图》(LaFrancedécriteenplusieurscartes,1643)包括五幅古代高卢地图和五幅当时的法国地图,通过将古代疆域同当下领土相对应,地图论证了一种有限的、特殊主义的主权意识。因此,历史地图也一度构成了政治主张的重要依据,正如此前谈判所显示的,外交人员常常结合历史地图与地理学者的建议来考察领土性的权属关系。不过,对于1645年的阿尔萨斯、1656年的洛林以及1659年的比利牛斯山等地区而言,由于交错着帝国、教会、王国、领主以及混乱的封建宗主制遗产,要形成一揽子的解决方案,谈判者又需要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做出抉择。这正是1659年费桑岛谈判中的核心问题。马扎然主教比路易十四等人早出发了一个月,在同西班牙首相阿罗会面后,谈判陆续进行了二十五次之多。在反复的商讨、妥协、交换、让步之后,争议集中于孔夫朗城(Conflans)的归属问题:法方从历史权利出发,主张对鲁西永(Roussillon)和塞尔达尼亚(Cerdagne)的所有权。路易十四说:“这是先祖的遗产,西班牙既然用非法手段侵占,我就没有理由不用武力来恢复我的权利。”然而对于法国实际控制的孔夫朗城,西班牙人在档案、法令、地方志和捐税记录中找到了该城属于他们的证据,这就使得这片领土的谈判夹杂着历史权利、实际管辖、自然地理等多重要素。此时,以桑松为代表的传统制图师所生产的、作为知识参考的历史地图只能呈现一种模糊的差别,图上粗糙的虚线和着色可以“区分”,但不能“划定”具体土地的归属权(图2)。图21691年纪尧姆·桑松的《比利牛斯山地图》注:纪尧姆(GuillaumeSanson)是尼古拉斯·桑松的儿子,也是王室御用的制图师。此图反映了1659年条约后的情况,将鲁西永和孔夫朗地区纳入绘制范围,但在领土分界的细节上并不清楚。1675、1691、1719年三个版本的地图可参见法国国家图书馆地图部,馆藏编号GEC-9117、GEC-2708、GEC-11365。早前马扎然在巴黎同西班牙谈判代表皮蒙泰尔(AntonioPimenteldePrado)讨论时,对孔夫朗和塞尔达尼亚地区的处置更多倾向于依据历史管辖权,而在后来拟定的预备条约中,塞尔达尼亚山谷的众多土地也都是允诺给西班牙的。但10月16日第十七次会谈之后,马扎然查看了这一地区的地图,他指出:早晨会谈前我让特鲁巴博士过来,我查看了加泰罗尼亚的地图中孔夫朗城的位置以及塞尔达尼亚属于我们的那部分,发现山脉的分布让人疑惑:一部分从勒卡特发端,另一部分在鲁西永和法兰西、孔夫朗和鲁西永之间,这些都不是古代地理学家所说的区分高卢和西班牙的比利牛斯山。毫无疑问唐·路易(阿罗)坚持说我们只能保留这些山的说法是打着让这些小山丘也作为山脉的如意算盘。这幅《加泰罗尼亚地图》极可能是1647年布里安要求马卡准备的地图之一,后者在1659年谈判期间准备了相当多的地图作为谈判材料。显然,不论基于历史地图还是历史权利,孔夫朗问题都无法按照法国利益方向解决。马扎然很快转变立场,提出以自然的“山峰走向”为界。由于孔夫朗城坐落在比利牛斯山的北侧——法国一边,所以应该归法国所有。此时,法国人不再拘泥于历史上的封建权属关系,而是采取以山为界、几何划分的方式。11月7日《比利牛斯条约》正式签署时,第42条就采用了这种领土划分的新思路:按照1656年马德里谈判的协议,确定由古代时期分隔高卢与西班牙的比利牛斯山脉来作为两个王国之间的分界。确定和同意法兰西国王拥有鲁西永、孔夫朗地区以及领地、要塞、城市、市镇、村庄和具体地方;西班牙国王拥有塞尔达尼亚和加泰罗尼亚公国,同样包括所属的领地、要塞、城市、市镇、村庄和具体地方。如果所属孔夫朗而非鲁西永的某些地区坐落于比利牛斯山的西班牙一侧,那么它就属于西班牙国王;同样,如果属于塞尔达尼亚而非加泰罗尼亚的某些地区坐落于比利牛斯山的法兰西一侧,那么它们就归法兰西国王。从1659年的条约文本来看,领土划分的政治方案超越了历史权利,更加偏向于自然地理的科学依据。这部分来自战争与军事地图的启发,由于它们运用科学的方法,采用统一标准、符号与参照系,图形、地点及方位都比较准确,因而在17世纪后期逐渐成为外交人员的谈判必备材料之一。与此同时,在科学主义与制图方法的影响下,外交语境中的“边界”变得客观而理性,从而可以被测度、衡量、计算和人为划定。此时,新培养的工程技术与制图人员提供了重要支持。18世纪以后,这种专业外交人员与技术人员的协同合作开始成为一种工作惯例,相应地,边境地图的绘制也就更多地反映了科学考察与实地测绘的内容,比如鲁塞尔(JosephRoussel)的《比利牛斯山法国与西班牙王国局部图》(CartegénéraledesMontsPyrénées,etpartiedesRoyaumesdeFranceetd’Espagne,1730)就诞生于1720年代的勘界潮流中(图3)。图31730年鲁塞尔的《比利牛斯山法国与西班牙王国局部图》注:作者基于当时最新的三角测量法(triangulation),补充了这一地区的地测线(géodésiques)数据,对于法西两国边界区域的绘制比较清晰。参见法国国家图书馆地图部,馆藏编号GEDD-2987(1582,I-VIII)。科学制图技术在外交谈判中的使用也意味着传统高卢“自然边疆”理念的调整。传言为黎塞留遗作的《政治遗嘱》(Testamentpolitique)中就表露出这种意图:“要恢复自然赐予的高卢边界(Galliælimites),须将高卢与法兰西结合,在古代高卢所在之处重建一个新高卢。”这里,limites取代了此前的frontières。在1690年的词典中,前者的范畴更小,指的是由众多界碑(bornes)构成的土地、省份和国家的边界线。bornes则更为有限,具体指高出地面的用于标记的石头,用以分割遗产、省份和王国。1706年,沃班在《和平计划》(Projetdepaix)中就用了这个词,他认为,法兰西拥有“天然界限”(bornesnaturelles),“两面海洋、莱茵河、阿尔卑斯与比利牛斯山,它们天然地同西班牙相排斥,因而涉足他们的内政同我们的利益是直接相悖的”。从frontière到limite,再到borne,“边界”所对应的历史语义变化反映了17世纪中后期法国外交的重要转向:领土分割不再局限于军事维度上塑造“边境”(frontières),而是要在边境地区确定其“界限”(limites)。和平谈判的目的也不再是基于传统封建权利的调整或修补,而是一劳永逸地解决两个国家之间的政治划分问题。此时,基于数理几何的科学制图法就出场了,因为它可以在边界划分中准确度量每一段边界。勘界的“技术”1659年《比利牛斯条约》的签署标志着近代外交的一次重要转型。此前的边境谈判是为领土归属的问题找到一种政治解决方案,接下来的勘界工作则是一套边界建构的技术流程。前者是军队与外交官的职责,后者则交给了知识机构与技术人员。正如诺尔曼(DanielNordman)所指出的:“相较于边境(frontières),边界(limites)才是自然地理的,也是象征的、图像的。”它在现实中通过对土地的测量而获得,但在政治上仰赖主权原则,在此过程中,排他性的边界取代了防御性的边境,继而缔造了平等的国家间关系,使之从多中心(polycentrique)、异质性的司法与权利清单转向匀质化的“领土性”(territorialité)空间结构,这是1648年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重要特征。逐渐从历史传统中解放出来的主权国家观念,更加依赖自然地理与地形学的客观描述,了解土地的面积、山脉的轮廓、河流的走向也需要成熟的地形勘测与制图技术。所以在17世纪后期,传统外交官员与掌握技术的工程人员共同完成了领土划分后的勘界任务,这实际包含着两项并行不悖、密切配合的工作:第一,由外交官员、地方行政人员等担任的划界专员(commissaires),负责条约中领土性条款的落实,具体表现为边界线上“界碑”(bornes)的树立及管理。如前文所述,相较于不确定的frontières(边境),limites(边界)与bornes(界碑)的优势在于可以准确、固定标示某个具体的地方和地点,也更容易在地理科学的意义上描绘某片土地的范围和轮廓。由此引申,délimination指的就是“划分”“划界”的具体工作,这也是1885年《中法新约》之后众多勘界条约及补充条款的常用词汇。在《比利牛斯条约》中,对“划界”的具体说明出现在第110条:以上所说的专员有权划定边界(limites),低地国家地区原属两位国王但存在争议的诸多地方应依据条约划归各自,包括特权领地、土地和其他,防止以后产生争议给臣属居民造成不安。为防双方在现有条款的解释上产生分歧,对划界专员之间的不确定情况实行仲裁,仲裁的决定应由两方共同实施,不得推迟或者贻误。实际上,1656年李奥纳在马德里谈判时就提出,为了避免争议或重新陷入武装冲突,和谈之后需要投入一定的时间和工作来确立界碑,应派遣两国的专员们来负责勘定地界。《比利牛斯条约》第42条也指出:为了实现以上的划分,须由双方的专员代表共同确定比利牛斯山脉的走向方位,其内容信息作为两个王国应该的分界以及边界线(limites)。两国约定条约签署后一个月之内派遣相关调查专员,并在另一个月内达成共识。如果无法取得一致同意,将及时同双方的全权代表沟通汇报,后两者本着避免武装冲突的原则进行磋商。1660年3月以后,由新任图卢兹大主教马卡、奥朗日主教塞隆尼(HyacintheSerroni)与来自西班牙的瓦伦格尼亚(MiguelSalváiVallgornena)、费雷(JosepRomeuiFerrer)担任双方的调查专员。22日,四人在塞雷(Ceret)举行了第一次调查委员会会议。不过,双方在条约第42条的解释上产生分歧。法国人认为,作为古代高卢与西班牙边界的比利牛斯山,指的是古代的“自然边界”;西班牙人则坚持比利牛斯山是“双方共同认可的、已经长期作为高卢和西班牙的边界”,应更多参考当下状况。5月31日签订的补充协定是一个政治上的妥协方案:西班牙获得塞尔达尼亚,但保留法国对卡洛尔(Carol)山谷33个村庄的主权。这种派遣划界专员的做法很快得到沿袭,同一年,法国国王就委派审查官库尔丁(HonoréCourtin)、阿图瓦总督塔隆(ClaudeTalon)为专员,根据《比利牛斯条约》的精神,赴阿拉斯(Arras)地区落实北方边境的界线问题。第二,由工程、测绘人员所形成的技术支持机制,在勘界的同时测绘边界线数据,并以制图的形式确定、保存,以备国土及外交部门的使用或公开出版。通常在条约缔结以后,新地图的绘制会作为一种后续确认形式,或是对文字条款的补充说明,或是向公众读者传达有关国土疆域及行政区划的最新信息,这些在18、19世纪的法国都已是惯例性的做法。如在1701年,纪尧姆·桑松出版了一幅最新的《法兰西地图》(图4),其副标题就是“构成其王国的不同政区以及通过1648年明斯特、1659年费桑岛、1679年尼姆格、1697年雷斯威克的和平条约所征服并入的部分”。根据1718年《巴黎条约》第2条,法国获得了萨尔路易斯(Saarlouis)及周边五个村镇,同年的一份手绘地图就详细记录了这次东北边境线的变动(图5)。拿破仑战争结束以后,官方和民间更是接连推出众多反映维也纳条约体系与领土安排的地图产品。在这些说明最新条约内容的地图上,作者们习惯用虚实线以及不同的颜色将新并入或脱离的领土标示出来,与此同时,线条的粗细程度表明了外部国界与内部省界的差别。图4

1701年《法兰西地图》的题铭与比利牛斯山部分注:题铭框中的文字列数了相关的各个条约及其时间。参见法国国家图书馆地图部,馆藏编号GEC-9963。图51718年《萨尔路易斯地图》注:根据1718年《巴黎条约》第2条,法国的边境线向前推进了约2公里,即图中双虚线所包括的萨尔路易斯市和博马莱(Beaumarais)、恩斯多夫(Ensdorf)、福罗劳顿(Fraulautern)、里斯多夫(Lisdorf)、罗登(Roden)五个村庄。参见法国国家图书馆地图部,馆藏编号GED-14499。不过,条约地图中的边界线条一般还停留在政治设计的层面,而具体、现实的国界线依然需要在实践中完成。以法国和西班牙为例,1659年后,比利牛斯山至少存在着三种类型的“边界”:第一种是历史遗留之界,杂糅了各种过往的条约与地方性、封建性的权利清单和协议安排;第二种是由行政专员划定、地理工程师测绘制图的政治分界;第三种则是科学队伍也探知不到的、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分野。尽管《比利牛斯条约》做出了政治安排,但当地居民因传统惯习、资源争夺、往来贸易和移民、盗贼活动等引发的冲突却越来越多,仅伊拉蒂(Iraty)森林一处在1717—1785年间就发生过59起冲突。在不断应对、解决此类问题的过程中,双边委员会(commissionbipartite)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一种惯例机制。1768年,因为一系列的治安和刑事案件,由格兰普雷男爵(lebarondeGrandpré)和卡里略元帅(AntonioRicardosCarrillo)组成了特别委员会。除了这两位专员,该委员会的主要构成人员是一批专业的制图师。法方领衔的是国王地理工程师蒙特森(Louis-CharlesDupaindeMontesson)和两名助手,西方是军队工程师巴达兰(LeandroBadarán)、德尔皮诺(JoaquíndelPino)、戴居永(JuanDaiguillon)和阿贝兰(JuanAbellán)。他们绘制了《圣让-皮耶德波尔和阿尔迪德周边地区图》(CartedesenvironsdeSaint-Jean-PieddePortetdupaysdesAldudes,1770),但由于西班牙前期强硬主张对这一山区的全部主权,谈判不欢而散,双方也并未在这幅勘界图上签字。尽管如此,专业制图师的参与逐渐形成了勘界工作中的另一种惯例,即由科学团队实地测绘地形地貌图,待双方认可后授权签署。这类测绘不同于早前偏好描绘行军道路和山口的军事测绘,而是强调对整体空间的全面精准再现,其典型体现是1784—1792年“奥尔纳诺—卡罗”联合测绘委员会(lacommissiontopographiquefranco-espagnoleOrnano-Caro)的运作。1784年,由巴约讷前总督奥尔纳诺伯爵(comted’Ornano)和西班牙元帅卡罗(VenturaCaro)组成了新的双边委员会。双方在次年8月签署了《埃利松多条约》(TraitédeElizondo),明确了伊斯佩古尔山(Cold’Ispéguy)到阿诺斯特古山(Cold’Arnostéguy)段的分界。与此同时,十六名地理工程师分成四个小队,同步绘制这一地区的地形图。王室要求“按1∶14700的比例,绘制法国和西班牙的边界地形图,要精确勾勒毕达索阿河口到鲁西永东端的分界线”(图6)。联合测绘工作于1786年4月正式启动。由于前期工作的难点是三角测量,建立地图绘制的基础网格,在一段段地进行测量和制图后,委员会发现进度非常缓慢。其后,工程人员尝试改进方法,提出每段只测实际边界八公里,中间的八公里采用理论边界,这样虚实间隔的方式可以在保证测绘精度的同时,大大减少工作量。虽然西班牙拒绝了这一提议,但这也为此后的勘界工作树立了方法上的标杆。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测绘委员会的工作在革命期间数度搁置。1792年,法西边境战火重燃,剩下的勘测工作大多由法国单方面完成。作为其成果之一,在1788年的1∶14700比例的地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到毕达索阿河口至奥阿尔松·伊拜亚河口(OiartzunIbaia)之间山区的详细地形,这不仅是匀质平面上的一段几何学空间,也是包含着众多山丘、河道、谷地、草场、森林、城市、村庄、道路等细节的边境画卷。图61788年《比利牛斯山西麓边界几何地形图》的局部

注:参见法国国家图书馆地图部,馆藏编号GESH18PF56P24。这种“双边委员会+联合测绘制图”的模式也影响了海外殖民地的谈判与划界工作。1776年,为落实《雷斯威克条约》(TraitédeRyswick)将圣多明各岛一分为二的条款,法国和西班牙于2月29日在阿塔莱拉(Atalaya)签署了新协议,决定从3月开始,由双方的行政专员和测量人员(arpenteurs-géomètres)共同负责边界的测量及划分,并绘制了大量用于勘界的地图(如图7)。在五个月的测绘工作后,又由公证人员进一步核实确认。1777年6月3日,双方在此基础上签订了《阿兰胡埃斯条约》(Traitéd’Aranjuez),正式将圣多明各岛分割为海地和多米尼加两个部分,其中第2条翔实记述了1776年的勘界成果。图7

1776年法西两国在圣多明各岛联合划界的地图(第2幅)注:图中的红线一侧为西班牙地界,黄色一侧为法国地界,联合委员会共绘制了9幅地图,分别由双方的负责专员和测绘工程师签字确认。地图现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地图部,编号GESH18PF147P1-9。罗杰·迪翁(RogerDion)认为,比利牛斯山既是军事史意义上的天然屏障(barrière),也是近代法国民族意识中的第一道边界(limite)。尽管实际的勘界与制图工作曲折而漫长,但1659年的法西谈判与《比利牛斯条约》毫无疑问在传统的“边疆”之上塑造了国家的“边界”。它既不局限于历史权利,又不是纯粹的地理分隔,而是一种技术、图形、线性的领土划分机制,这在传统欧洲创造了全新的主权分配原则及其工作流程。首先,由国家首脑确定和平的框架。此时,军事、历史、本土地图等都可能被纳入决策考量。其次,专业的职能部门负责领土性条款的拟订及签署,历史地图通常作为前期参考,而谈判过程中,外交人员更倾向直观描绘地形走向的地图。最后,条约规定的主权边界需要“会同勘定”,其执行交由政府专员、地方行政与测绘制图人员共同组成的专门委员会负责。作为非常关键的一步,最后的勘界与制图工程让理念上的“分割”(partage)、边界(limites)变成了实地的“勘定”(démarcation)、“界碑”(bornes)。专业性的技术团队本着科学主义的原则,将神秘、未知、模糊的比利牛斯山还原为清晰、明确、视觉化的比利牛斯山,既弥补了传统地图“多两端、少中段”的缺陷,又应用了最新的工艺、知识及方法。在树立界碑、明确管辖权范围的同时,制图技术也产生了系统性的政治效能。作为近代国家基础能力建设的重要部分,它不仅基于地理科学的原则,忠实、精确、完整地再现边界地区的地形地貌,而且同已有的国内测绘成果及标准接轨,实现外部勘界与内部区划的协调一致。这在某种程度上与近代国家的政治统一趋势是同步的——或如沃班所说,形成一种空间上的“统一秩序”。一方面,政府机构逐渐主导了边境地图的绘制;另一方面,传统地图的差异与壁垒被打破,工程化与科学化构成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在1788年的那幅比利牛斯山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详细的经纬数据,其标准是由皇家科学院及巴黎天文台制定,作为政府专门成立的学术知识机构,它在全国推进着科学的土地测量与制图计划。领土国家的“表象”在卡尔·施米特(CarlSchmitt)看来,制图就是新航路开辟以来全球空间革命的例证:“每一次地球图景的重要改变都是与国际政治的变化、新的领土分割、以及新的土地掠夺联系在一起的。”16、17世纪欧洲国家先后出现的土地测量、划境勘界与地图绘制等举措,都呼应着一种空间上自成一体、国家之间有着精确疆界、中央集权与普遍理性化的政治秩序,其外在表象便是一种领土化了的“主权”与“国家”的结合。这最早诞生于法国,但在几个世纪内迅速成为“唯一正常的政治单元的表现形式”。在此过程中,一系列新型技术的发明与使用促成了国家在领土空间中的暴力垄断,同时赋予它用以维持日常统治与治理的知识生产机制。在科学理性的名义下,外部的边界轮廓可以借助数理规则与工程测绘,内部的行政区划也能够经由理性统计来规划与管理,继而建立起基于土地、人口与财富的产业和经济体系,以供养王国的税收系统与公共服务,这就构成了沃班所说的“领土整治”(aménagementduterritoire)的主要内容,也是后世国土规划与空间治理的制度雏形。在领土整合的过程中,地图构成了权力与空间关系的一种表象,这种表象的生产与传播不仅有助于形成空间上的统一意识,营造了“祖国”想象与爱国主义的集体记忆,而且在外交与国际关系领域催生了新型的政治文化。(一)国家之间:对称平等的“主权”在划界问题上,地图呈现了一种理性主义与几何美学,在由线条、数据、符号与色彩所组合而成的视觉化图面上,国家间关系呈现出扁平、匀质、对等性的格局。1659年,版画商雅克·拉格涅出版了一幅《毕达索阿河及支流与周边法兰西、西班牙与纳瓦尔王国城市图》(PlandelarivièredeBidassodanslaquelleestl’isle)。此图将费桑岛放大,描绘了岛的平面轮廓:法国和西班牙各从河流一边修造一座桥。河心岛上,双方各自修建了两侧长排房屋。沿着房屋向岛的东端前进,各有一门,由此进入一个南北端各有入口的院子,院子中央搭建了用于谈判的场地。图下配有文字:“坐落于河中心的岛将法兰西和西班牙一分为二,两国的大臣在此进行和平会谈。”在另一幅由加斯帕尔·布塔茨所绘制的地图中,队列、建筑、桥梁、行宫、会谈大堂等,都是按照岛的中轴线完全对称的(图8)。这条中轴线一直延续到会谈大厅中的谈判桌上,双方以此为界,面对面坐下,平等商讨主权国家的权利义务。这些图像呈现出一种对称、和谐的几何主义,这是一段时间内以边境和谈为主题的众多地图、版画、草图、封面、素描等作品的普遍特征。图81659年《毕达索阿河会谈岛的地图》注:拉格涅和布塔茨的地图可参见法国国家图书馆地图部,编号GEDD-2987(1664)、GED-1854。对于这种空间与政治上的特殊安排,马扎然主教曾强调:“连大厅中的装饰与家具都是各自承担自己的那一半。”在1659年7月13日谈判人员第一次“会晤”(entrevue)时,马扎然的队伍前面有300人的步兵卫队,中间是随从和仆人,后面是20辆四轮马车;西班牙人的步兵卫队有200人,中间是步行的随从和仆人,然后是16辆四轮马车。在谈判大厅里,双方各有60位外交人员。在1660年6月的签约仪式上,两位国王从南北方向同步进入河心岛,然后分别由各自修建的门进入会场,法国王太后负责迎接西班牙的菲利普四世,并向其介绍法国方面的人员,德·阿罗负责迎接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并介绍西班牙方面的人员。会场中间仍是一张桌子,底下是有分界线的地毯。仪式开始后,两位国王一同走向桌子,站在各自领土的一边,单膝下跪。一边是马扎然作为法兰西大主教呈给路易十四《圣经》和十字架,另一边是东西印度大主教(PatriarchedesIndes)呈给菲利普四世,两位国王用各自的语言同时宣誓遵守和平条约的条款。大厅外,毕达索阿河沿岸的法西两国部队同时鸣枪三发。仪式过后,两位国王离场,谈判大臣保持面对面的姿势,一边致谢道别,一边同时后退至进来的那扇门。这一场景后来融入绘画、挂毯和版画作品中(图9),在宣传路易十四外交成就的同时,也进一步传播了平等主义的国际关系意识。图9《法兰西国王路易十四会见西班牙国王菲利普四世》注:此图是1663—1676年勒布朗(CharlesLeBrun)为路易十四创作的《国王演义》(L’Histoireduroi))系列挂毯画之一,图中可以看到路易十四和菲利普四世脚下完全不同风格的地毯,其交接的中轴线正好对应了整个岛上建筑的中轴线。此画现藏于法国国立家具馆(MobiliernationaldeFrance),编号GMTT-95-003。(二)疆界之内:理性匀质的“领土”14世纪以后,基督教世界的一个重大变化是教廷的世俗化与世俗政体的神圣化趋于同步,结果就导致出现了帝国、王国、邦国、领地、城市以及教皇国等不同类型的空间单元。1555年,奥格斯堡和约(PeaceofAugsburg)确立以领土型单位为政治社会组织的基础原则。1576年,让·布丹(JeanBodin)发展了绝对、最高、永久的“主权”概念。在此基础上,“主权国家”被赋予了统筹世俗与宗教、财产与权利、领地与空间的特性,开始进入欧洲民族的意识当中。1648年,《明斯特条约》的第62条(也见《奥斯纳布吕克条约》第8条第1款)提出了“可自由行使的领土权利”这一理念,在空间上确定了基督教世界中帝国、王国、领地与城市之间的管辖权原则,即“主权在领土上保持”。第85条规定,法国国王获得所有领土(territoires),包括域内的教区、封地、河流、森林以及所有典仪、权利、管辖权、庇护权、势力范围等属于领土主权权利(souveraindroitduterritoire)之物。按照埃尔登(StuartElden)的分析,“司法管辖权,甚至于主权,都是在领土上保持的”,传统基于权利与所属关系的领主型国家开始向基于空间与主权的领土型国家转变。实际上,早在威斯特伐利亚谈判期间,territoire一词就已经出现在了外交公函和备忘录中。1647年4月15日,朗格维尔(Longueville)在给路易十四的备忘录中说:我们需要一份有关低地国家占领区的资料,这样就方便在起草条款的时候判断这些地方是否应该属于国王,以及是否要包括它所有的属地(dépendances)和附地(annexes)。不过,我们恐怕不能接受那些已经在我们手上或有驻军的要塞继续保留它所管辖的领土(territoire),像卡塞尔(Cassel)山地是拉莫特奥布瓦(LaMothe-aux-Bois)的属地,一旦敌人占有了它,我们就不可能再保住属于它的领土(territoire)。在1694年《法兰西学院法语词典》中,dépendance表示一种隶属关系,既可以指从属的土地,也可以指财物、遗产等,而territoire指的是领主权或管辖权所延展的土地空间。前者指向一种非直接管辖的从属权利,后者则更强调对土地空间的直接控制。从上述语境也可以看出,territoire最初指的是一座城市或要塞所直接管辖的土地,而16世纪以后,大规模的行政国家继承了这种边界与领地管辖的传统,亦即福柯所说的国土空间“城市化”,这在近代早期又通常以武装占有和权力垄断的方式来实现,正如路易十四在4月22日关于朗格维尔的备忘录中所写的,要搞清楚“领土”(territoire)一词的要义,控制一个地区就应该占有全部土地,包括所有的市镇和村庄在内,都应该重新效忠于国王。如果说三十年战争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催生了“领土型国家”(territorialstate)的话,1659年法西谈判的主要贡献则是将这种模式付诸国际关系的实践,而要实现这个目标,确保一种由主权、边界与领土所构成的新型结构长久稳定,除了自上而下的权力贯彻,还需要自下而上的微观、基础与操作层面的技术机制,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行政上的双边委员会制度。1851年,搁置许久的“奥尔纳诺-卡罗”工程重启后,法西两国立刻成立了新的双边划界委员会,并且通过1856年、1862年和1868年的《巴约讷条约》(TraitédeBayonne),重新安排了两国的边界及具体立碑的计划。其中,1868年补充文件的第18条规定:由法西两国成立一个国际工程师委员会,制定关于界河水域的使用规则,并测绘相关地图。委员会仍然由两名法国人、两名西班牙人组成。其次是行政与技术人员的合作参与机制。外交谈判之后,由行政官员负责条款落实,工程人员进行勘测制图,这在17世纪后的法国已经逐渐流行,1814年的《巴黎条约》则进一步将这种做法推广到欧洲和世界。其第3条规定:“为防止侵犯私有财产,本着最自由的原则保护边境居民的权益,法国邻国须派专员同法国方面的专员一道,负责各自边界的划定。一旦专员们履行完其职责,要绘制地图,由双方签署后张贴声明各自的边界。”此时,制图作为一种领土测算与视觉再现的技术,参与并影响了国境线的形塑与国土空间的治理。从军事地图、历史地图到科学测绘地图的发展也表明了一种领土空间的匀质化倾向,线性、精确、闭合的边界,塑造了主权垄断的绝对空间,其外部是平等的、对称的主权国家,内部则是同质化、等级制的区划格局。(三)介入世界:全球秩序的“镜像”领土主权时代的国家间关系实际上是一种空间关系,约翰·赫尔兹(JohnHerz)认为它包括皇帝与教皇、教皇与国王、国王与皇帝之间的三角关系。1659年的法西谈判实际上宣告了在此之外还有另一组重要关系——主权国家之间的平等互动与交往。这不仅体现在国家之间的划界、国土空间的布局上,还表露于一系列双边或多边性的谈判、外交活动以及条约文本当中,这些作为近代国际法构成的有效部分不仅在领土国家兴起的同时规范了新兴的国际关系,还在空间上促成了“基于主权分割领土”的边界建设机制,尤其随着地理大发现、海外事业与殖民活动的兴起,这些新型的划界、立碑与勘测制图实践不仅影响了新世界空间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