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段不一致失范越轨行为社会学课件_第1页
手段不一致失范越轨行为社会学课件_第2页
手段不一致失范越轨行为社会学课件_第3页
手段不一致失范越轨行为社会学课件_第4页
手段不一致失范越轨行为社会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一章社会控制第一节社会控制的涵义与功能

第二节社会控制的方式

第三节越轨行为及其控制

第十一章社会控制第一节社会控制的涵义与功能

一.社会控制的涵义

1.社会控制概念的来源

(1)从“自然秩序”(同情心、互助性、正义感)被破坏,着眼于对破坏社会秩序行为的整治。

E.A.罗斯,1901年《社会控制》,城市化,初级社会群体解体,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社会秩序混乱,城市需要社会控制。

(2)社会控制论,即将自然科学控制论的思想运用于社会系统的管理。第一节社会控制的涵义与功能一.社会控制的涵义

1.

社会控制:运用社会力量对人们的行动实行制约和限制,使之同既定的社会制度和规范保持一致的社会过程。

罗斯指出,社会控制是某种社会组织实施的、有意识的、有目的的社会统治系统;是针对人的天性的衰败,人类自然秩序被破坏后,用人性之外的社会力量来约束人们的行为的过程。

社会控制作为一种“人工秩序”,是通过舆论、法律、信仰、宗教、个人理想、礼仪、艺术、人格、启蒙、社会价值观、伦理法则等多种手段实施的。2.社会控制的涵义社会控制:运用社会力量对人们的行动实行制约和英国盲大臣违反官员道德规范再次面临辞职压力英国盲大臣违反官员道德规范再次面临辞职压力

1.统治与制约

(1)统治:是建立在外在的强制力量基础上的控制方式,当社会秩序的维护者运用强制性的手段迫使他人去遵守既定规范时就表现为统治。

(2)制约也即社会制约: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由于人们认同某种规范而产生的、约束人们行为的社会控制方式。二.社会控制的类型

1.统治与制约

(1)统

(1)正式控制也称形式化的社会控制,它是使用比较成型的、比较正规的规范来约束人们的控制方式,即主要是用文字形式表达的、依照某种程序正式发布的社会规范。如法律、规章制度。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社会成员利益的分化与多元化、社会异质性的增强,正式控制特征:正规化、普遍化,它在控制中越来越占有重要地位。

(2)非正式控制是指使用不那么成型的规范来约束人们的控制方式,即群体中道德、信任和群体压力或者社会舆论等一类看不见、摸不着但却能感觉得到的手段来约束社会成员。2.正式控制与非正式控制

(1)正式控制也称形式化的社会控制,(1)外在控制:由于社会成员感受到外在环境对其行为产生的约束和压力而不敢违反社会规范的控制。如党规国法、舆论压力。

(2)内在控制:社会成员接受和内化了他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或群体价值规范,自觉实践角色规范。内在控制基本上是实现了自我控制,自觉慎独、克己等。3.外在控制与内在控制(1)外在控制:由于社会成员感受到外在环境对(1)积极的社会控制:建立在积极的个人顺从动机之上的、以倡导、鼓励为特征的、防止违规行为发生的控制方式。

(2)消极的社会控制:指运用处罚手段来制裁某些违规行为的控制,是已经发生违规行为并产生消极后果或影响后的控制。4.积极的控制与消极的控制(1)积极的社会控制:建立在积极的个人顺从1.社会控制的必要性

原因:人的生物性与社会性;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的矛盾;维护社会秩序。

霍布斯认为,人是自利的,国家和法律产生以前的自然状态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人们为利益、安全、荣誉而相互战斗,导致人类生活在恐惧、贫穷中,人们为了消除“战争状态”,通过社会契约,把大家所有权力和力量托付给一个集体,建立了伟大的利维坦(国家),由国家承担起惩罚犯罪行为的职责。即必须依赖国家权力来摆脱混乱的“自然状态”。国家是最强有力的控制者的代名词。三.社会控制的功能1.社会控制的必要性

原因

(1)维持社会秩序:社会秩序是社会各组成部分在结构上相对稳定和有序,在运行中相互协调与平衡的状态;

(2)维持正常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结构,形成了该条件下的正常生活形态;

(3)促进社会发展:谋求社会发展必须以一定程度的社会稳定为前提,必须保证社会基本秩序。2.社会控制的功能

(1)维持社会秩序:社会秩序是社会各组成部

(1)不合理的社会控制不能维护多数人的利益。因为社会关系模式反映的利益分配格局基本上是偏向统治阶级或阶层一方的。

(2)僵硬而有力的社会控制不利于人们对合理目标的追求。当过时的社会规范限制和束缚人们去追求新的合理目标时,僵硬的社会控制所起的作用是维持原体系,阻止创新行为。

插入:“分田到户”3.社会控制的反功能

(1)不合理的社会控制不能维护多数人的利益。

社会控制与个人自由的关系,涉及社会控制的社会价值问题,即什么样的社会控制是合理的,什么程度的社会控制是应该的。

1.社会控制与个人自由的平衡

(1)社会不能没有社会规范,没有基本控制,社会和社会群体就会了陷入解体。

(2)人类不能没有自由。人生而是自由与平等的。放弃自由就是放弃做人资格,放弃人类权利,甚至是自己的义务。

(3)合理的平衡方法可能是使社会规范建立在广泛共意即共同同意的基础之上。四.社会控制与个人自由

社会控制与个人自由的关系,涉及社会控制的社

(1)人们对自由与控制重要性的看法不同:有人极其崇尚自由而摒弃控制,有人则强调规范的重要性。

(2)利益的复杂性导致对社会控制看法不同,难以实现共意,即难以就社会控制达成一致意见。

(3)具体情况的复杂性。社会规范和社会控制与具体社会情境相关,笼统地讨论合理、公正的社会控制常常失于空泛。

3.社会控制的价值标准:罗斯认为,所有社会控制都应该有助于人类福利。2.关于适度的社会控制

(1)人们对自由与控制重要性的看法不同:有

1.习俗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行为规范。

习俗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形成并共同遵循的风俗和习惯,是人类在一定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生产方式下共同活动经验的反映。

习俗的社会控制功能:对人们行为的指导和约束。一.习俗、道德和宗教第二节社会控制的方式

1.习俗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行为规范。

道德也称道德规范:是以善恶评价为中心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是非、善恶、正义与非正义、正当与不正当进行评价的标准。

道德规范有两种表现形态:(1)由理论家或统治阶级提倡并上升为理论的规范;(2)在世俗生活中得到了广泛认同并遵循的的习俗性规范。

道德是一定社会用来调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道德的控制方式是靠人们的内心信念、社会舆论来促使人们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2.道德是一定社会用来调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道德也称道德规范:是以善恶评价为中心的行为

宗教是一种和神圣物相联系的信仰和规范体系。由于人们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感到神秘、恐惧又不可摆脱,把本来属于现实的力量想象为超现实、超自然的力量,并加以人格化对之顶礼膜拜。

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

宗教的社会控制作用主要表现为教规和宗教仪式。教规是宗教对其信徒行为的规定,常被称为清规戒律。宗教信仰是指教徒对教义、教规的信奉程度是否虔诚。3.宗教通过教育和制裁来约束和控制其信徒活动

宗教是一种和神圣物相联系的信仰和规范体系。

1.政权是一种强有力的社会控制手段

政权是建立在某种合法性之上的、统治阶级实行阶级统治的权力,是国家一切权力的基础。

国家政权通过建立行政体系,并凭借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专政工具,对破坏国家利益、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的行为进行制裁;运用惩罚性、威慑性的暴力手段进行控制;运用教育等方式,向国民灌输统治阶级认可的价值观,倡导政府所提倡的行为方式,使国民自觉按照国家政权所认定的规则行事。二.政权、法律和纪律

1.政权是一种强有力的社会控制手段

法律: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由国家政权保证并强制执行的行为规则。现代社会,法律是最权威、最严厉、最有效、最普遍的社会控制手段。

法律的权威性和有效性:1)法律的至上性和不可侵犯性:法律以国家政权作后盾,由司法机构作保证;2)法律的严肃性:法律规定非常严明,对违法行为度量明显,违法必究;3)法律具有普遍适用性:法律一经制定和实行就对全体国民普遍适用。2.法律的社会控制作用

法律: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由国家政权保证法律要真正普遍和有效发挥社会控制作用,必须依赖于法度合理、执法公正、民众懂法。

法度合理是指法律规定要符合社会实际,过于宽容和过于严厉的法规都不利于法律发挥作用。

执法公正是法律实施中的公正性,执法公正表现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执法者严格按照法律规范行事。

民众懂法是指法律应该建立在民众的法律意识之上。

插入:我国丧葬改革中的法规与习俗

法律要真正普遍和有效发挥社会控制作用,必须依1920年的禁酒法成为

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笑柄

1920年的禁酒法成为

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笑柄

纪律是国家机关或社会组织为其成员规定的不可做行为的行为准则,是用来指导和约束其成员、促使其成员承担一定责任和义务,以实现组织目标的手段。

纪律制裁为什么有效?现代社会组织发达,纪律的社会控制作用并不在于制裁,甚至制裁只是下策,重要是使成员自觉遵守纪律。3.纪律通过对不可做行为的制裁而维护组织利益

纪律是国家机关或社会组织为其成员规定的不可

1.社会舆论

社会舆论是社会大众关于某一事件或现象的议论和意见,包含对于此一事件或现象是非曲直之评价;民间舆论与权力者制造的舆论。

社会舆论的基本特点:1)由现实问题引起;2)是集体互动的产物;3)靠大众传播形成。

社会舆论的社会控制作用:1)对人们行为发生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2)对少数人与众不同的言行产生心理压力。三.社会舆论与群体意识

1.社会舆论

社会舆论2.群体意识的社会控制作用是指导和约束群体成员

群体意识是成员对群众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的总和,是成员为了维护群体荣誉和利益对自己应该的行为的考虑。

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是群体意识的典型特征。

群体意识的形成:社会成员通过彼此之间的互动和社会化形成。2.群体意识的社会控制作用是指导和约束群体

1.越轨行为的含义

越轨行为(deviantbehavior)是指违反社会规范的、出格的行为。或者说,是个人或群体违反其所应遵守的行为规范(纪律、公共秩序、行为规则)的行为。

Norms(规范)

DB(越轨行为)

Deviation(偏差)

一.越轨行为及其类型第三节越轨行为及其控制

1.越轨行为的含义

越轨行

(1)越轨行为的判定与文化类型:规范文化是价值的体系,文化类型不同,人们对行为是非的判断也不同。如对子女赡养老人的看法。

(2)越轨行为的判定与群体价值:不同社会群体对同一行为可能有不同看法,从而影响对越轨行为的判定。如对未婚同居的看法。

(3)越轨行为的判定与权力结构:谁有权力去判定别人是否越轨,他们为什么有权力去做出判定。如国际关系中恐怖主义的界定。2.越轨行为的判定及价值问题

(1)越轨行为的判定与文化类型:规范文化是

(1)按照越轨行为的程度划分为:不从俗行为、不道德行为、违纪行为、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

(2)按照越轨行为的主体特征划分为:个人越轨与群体越轨;

(3)按照越轨行为的性质划分为:正向越轨与负向越轨。3.越轨行为的类型

(1)按照越轨行为的程度划分为:不从俗行为

1.生物学、心理学的解释

生物学对越轨行为的解释:从人的生理特征的角度解释为什么某些人会产生越轨行为,特别是犯罪行为。

插入:个人的生理特征与犯罪的联系

犯罪心理学从心理学角度寻找越轨的原因,集中研究使个体易于产生犯罪倾向的人格类型。一种非道德的、心理变态的人格会在一部分个体中发展起来。心理变态者是具有内向和冷漠性格特征的人,他们行为冲动,很少有负罪感。有些心理变态者以暴力本身为乐。二.对越轨行为发生原因的解释

1.生物学、心理学的解释

(1)失范理论

失范是指社会失去行为规范而出现反常状态。

迪尔凯姆(EmileDurkheim,埃米尔·涂尔干)认为,在社会从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转变时认为,在正常状态,社会整合,规范有效;但在急剧的社会变迁过程中,社会解组、规范失效、越轨行为时有发生。在现代社会,传统的规范和标准遭到了破坏,新的传统和规范又没有取而代之。在社会生活的某一领域,如果没有明确的标准指导人们的行为,失范就会出现。2.社会学对越轨行为的解释

(1)失范理论

失范是指社会(2)手段——目标论

默顿提出了迷乱理论(1938年):社会结构缺乏整合会造成极度紧张,从而引发失范行为。失范不是无规范而言,而是规范冲突所引致。

社会作为一个文化体系为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规定了目标,但在结构安排上并没有为每一个人提供达到上述目标的合法手段,即社会结构的特征并不一定能为每一个成员提供条件以达到目标。当社会为人们提出文化目标而没有同时提供达到目标的合法手段时,就可能有五种行为方式:顺从、创新、形式主义、退缩、反抗。(2)手段——目标论

默顿默顿的偏差行为的适应方法默顿的偏差行为的适应方法社会整合急剧的社会变迁社会失范越轨行为社会整合急剧的社会失范越轨行为社会经济地位低下目标—手段不一致失范越轨行为社会经济地位低下目标—手段不一致失范越轨行为(3)亚文化群体论

亚文化群体:一定社会中在价值文化上与主体社会有明显差异的群体。

亚文化群体的文化规范与越轨:

奥尔伯特·科恩认为,越轨反应是在亚文化群体中集体发生的。作为社会整体的一部分,亚文化群体当然要服从于主体社会的法律和某些准则。但由于该群体或社区有自己的历史、结构和生活方式,所以,同时它又具有自身特有的文化价值规范。当亚文化群体成员按照自己特有的文化规范行事时,由于该文化规范与主体社会的行为准则相冲突而被视为反常,属于偏离或越轨行为。所谓偏差者或越轨者并不是自己有意违背社会规范。实际上他们也在遵从行为规范,无非在主流文化群体看来属于越轨亚文化。

(3)亚文化群体论

亚文化群(4)标签论:解释越轨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其发展过程的理论

坦南鲍姆首先提出标签论思想。他认为,罪犯形成过程是一个指明、规定、识别、区分、描述、显示以及形成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过程。

坦南鲍姆提出初级越轨和再次越轨的概念,以此说明社会反应的意义。他认为,每个人都会有一些越轨行为,但大多数人是偶为之,程度也不严重。但如果这种越轨行为被其他人发现并公诸于众的话,他就会被贴上越轨者的标签,这时他的处境就会发生很大变化,就可能从初次越轨变为再次越轨。由平常人变为一个经常有越轨倾向的危险人物,越轨者就可能成为他的身份。(4)标签论:解释越轨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其发展初次越轨贴标签(正式或非正式)自我形象的变化再次越轨职业越轨所以,越轨是社会反应的产物。初次越轨、再次越轨、社会反应、标签。正是他人给某一行为下定义、贴标签才使这一行为成为越轨行为,并引发进一步越轨行为。越轨行为是社会建构而成的。初次越轨贴标签(正式或非正式)自我形象的变化再次越轨职业越轨标签论研究的重点,不在于越轨行为的成因,而是社会对越轨者的反应。

主張:1)越轨行为是社会规范与社会反应的结果;2)标签是加速犯罪的催化剂;3)社会结构保护强势阶层,欺压弱势阶层;4)越轨者保护同类,形成亚文化团体(帮派)。

定义:社会问题是社会控制的结果,偏差行为是社会反应的结果,标签便成为犯罪的催化剂。标签论研究的重点,不在于越轨行为的成因,而1.当前我国社会中的越轨行为

目前我国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社会急剧变迁,社会结构失调在所难免,社会问题和越轨行为明显增加。原因:

(1)体制改革、社会转型,使原有某些规范不同程度失效,约束力下降:

(2)改革开放导致价值观的变化,新观念指导下的行为与原有规范不协调;

(3)社会习俗、道德等的约束力大大降低,社会主导价值观念模糊,导致越轨行为的增加。三.当前我国社会中的越轨行为及其控制1.当前我国社会中的越轨行为

(1)群体性越轨行为

群体性越轨行为包括群体有组织的行动和集体行为。

集体行为发生的条件。1)结构性助长;2)结构性紧张;3)共同信念的形成;4)诱发因素;5)行为动员;6)社会控制力。

上述六点是引发集体行为的必要且充分的前提条件。2.越轨行为的一些突出问题(1)群体性越轨行为

群体性数百村民阻止京承高速施工区公安副局长遭滞留

数百村民阻止京承高速施工区公安副局长遭滞留(2)有权者越轨

韦伯认为,权力的有效性在于其合法性,即在从属者和社会地位低下的人眼中,司法如果被看成是公正的,则能够获得被统治者的赞同。司法的公正性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和统治代价的降低。

而由国家靠强力实施的社会控制的合法性、合理性、正当性被置疑。

行政执法人员腐化、贪污、滥用权力是牟取私利的越轨行为;警察滥用权力也是越轨行为。而国家政治机器偶尔对警察越轨行为的合法化、正常化对待,可能会促成“越轨亚文化群”的形成。(2)有权者越轨

韦伯认为,权力2004年中国内地清廉指数全球排71位

2004年中国内地清廉指数全球排71位全球清廉指数:大陆升至70位台湾后退两位全球清廉指数:大陆升至70位台湾后退两位

(1)周密地推进改革,减少社会解组现象,制定社会政策,减轻对弱势群体的伤害。

(2)建立社会预警系统:社会预警系统的核心是要对社会状况进行有效地监测,发现社会重大不协调之处,制定相应政策和措施,缓解矛盾,避免危机的发生。

(3)重建社会道德体系。

(4)加强法制建设。3.越轨行为的控制

(1)周密地推进改革,减少社会解组现象,制关键术语

社会控制越轨行为失范理论标签论社会政策

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控制?社会控制有些什么功能?

2.作为社会控制方式的道德与法律有些什么异同?

3.评价标签论对越轨行为的解释?

4.我国现阶段要采取哪些措施来控制越轨行为?关键术语

社会控制越轨行为失范理论第十一章社会控制第一节社会控制的涵义与功能

第二节社会控制的方式

第三节越轨行为及其控制

第十一章社会控制第一节社会控制的涵义与功能

一.社会控制的涵义

1.社会控制概念的来源

(1)从“自然秩序”(同情心、互助性、正义感)被破坏,着眼于对破坏社会秩序行为的整治。

E.A.罗斯,1901年《社会控制》,城市化,初级社会群体解体,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社会秩序混乱,城市需要社会控制。

(2)社会控制论,即将自然科学控制论的思想运用于社会系统的管理。第一节社会控制的涵义与功能一.社会控制的涵义

1.

社会控制:运用社会力量对人们的行动实行制约和限制,使之同既定的社会制度和规范保持一致的社会过程。

罗斯指出,社会控制是某种社会组织实施的、有意识的、有目的的社会统治系统;是针对人的天性的衰败,人类自然秩序被破坏后,用人性之外的社会力量来约束人们的行为的过程。

社会控制作为一种“人工秩序”,是通过舆论、法律、信仰、宗教、个人理想、礼仪、艺术、人格、启蒙、社会价值观、伦理法则等多种手段实施的。2.社会控制的涵义社会控制:运用社会力量对人们的行动实行制约和英国盲大臣违反官员道德规范再次面临辞职压力英国盲大臣违反官员道德规范再次面临辞职压力

1.统治与制约

(1)统治:是建立在外在的强制力量基础上的控制方式,当社会秩序的维护者运用强制性的手段迫使他人去遵守既定规范时就表现为统治。

(2)制约也即社会制约: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由于人们认同某种规范而产生的、约束人们行为的社会控制方式。二.社会控制的类型

1.统治与制约

(1)统

(1)正式控制也称形式化的社会控制,它是使用比较成型的、比较正规的规范来约束人们的控制方式,即主要是用文字形式表达的、依照某种程序正式发布的社会规范。如法律、规章制度。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社会成员利益的分化与多元化、社会异质性的增强,正式控制特征:正规化、普遍化,它在控制中越来越占有重要地位。

(2)非正式控制是指使用不那么成型的规范来约束人们的控制方式,即群体中道德、信任和群体压力或者社会舆论等一类看不见、摸不着但却能感觉得到的手段来约束社会成员。2.正式控制与非正式控制

(1)正式控制也称形式化的社会控制,(1)外在控制:由于社会成员感受到外在环境对其行为产生的约束和压力而不敢违反社会规范的控制。如党规国法、舆论压力。

(2)内在控制:社会成员接受和内化了他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或群体价值规范,自觉实践角色规范。内在控制基本上是实现了自我控制,自觉慎独、克己等。3.外在控制与内在控制(1)外在控制:由于社会成员感受到外在环境对(1)积极的社会控制:建立在积极的个人顺从动机之上的、以倡导、鼓励为特征的、防止违规行为发生的控制方式。

(2)消极的社会控制:指运用处罚手段来制裁某些违规行为的控制,是已经发生违规行为并产生消极后果或影响后的控制。4.积极的控制与消极的控制(1)积极的社会控制:建立在积极的个人顺从1.社会控制的必要性

原因:人的生物性与社会性;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的矛盾;维护社会秩序。

霍布斯认为,人是自利的,国家和法律产生以前的自然状态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人们为利益、安全、荣誉而相互战斗,导致人类生活在恐惧、贫穷中,人们为了消除“战争状态”,通过社会契约,把大家所有权力和力量托付给一个集体,建立了伟大的利维坦(国家),由国家承担起惩罚犯罪行为的职责。即必须依赖国家权力来摆脱混乱的“自然状态”。国家是最强有力的控制者的代名词。三.社会控制的功能1.社会控制的必要性

原因

(1)维持社会秩序:社会秩序是社会各组成部分在结构上相对稳定和有序,在运行中相互协调与平衡的状态;

(2)维持正常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结构,形成了该条件下的正常生活形态;

(3)促进社会发展:谋求社会发展必须以一定程度的社会稳定为前提,必须保证社会基本秩序。2.社会控制的功能

(1)维持社会秩序:社会秩序是社会各组成部

(1)不合理的社会控制不能维护多数人的利益。因为社会关系模式反映的利益分配格局基本上是偏向统治阶级或阶层一方的。

(2)僵硬而有力的社会控制不利于人们对合理目标的追求。当过时的社会规范限制和束缚人们去追求新的合理目标时,僵硬的社会控制所起的作用是维持原体系,阻止创新行为。

插入:“分田到户”3.社会控制的反功能

(1)不合理的社会控制不能维护多数人的利益。

社会控制与个人自由的关系,涉及社会控制的社会价值问题,即什么样的社会控制是合理的,什么程度的社会控制是应该的。

1.社会控制与个人自由的平衡

(1)社会不能没有社会规范,没有基本控制,社会和社会群体就会了陷入解体。

(2)人类不能没有自由。人生而是自由与平等的。放弃自由就是放弃做人资格,放弃人类权利,甚至是自己的义务。

(3)合理的平衡方法可能是使社会规范建立在广泛共意即共同同意的基础之上。四.社会控制与个人自由

社会控制与个人自由的关系,涉及社会控制的社

(1)人们对自由与控制重要性的看法不同:有人极其崇尚自由而摒弃控制,有人则强调规范的重要性。

(2)利益的复杂性导致对社会控制看法不同,难以实现共意,即难以就社会控制达成一致意见。

(3)具体情况的复杂性。社会规范和社会控制与具体社会情境相关,笼统地讨论合理、公正的社会控制常常失于空泛。

3.社会控制的价值标准:罗斯认为,所有社会控制都应该有助于人类福利。2.关于适度的社会控制

(1)人们对自由与控制重要性的看法不同:有

1.习俗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行为规范。

习俗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形成并共同遵循的风俗和习惯,是人类在一定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生产方式下共同活动经验的反映。

习俗的社会控制功能:对人们行为的指导和约束。一.习俗、道德和宗教第二节社会控制的方式

1.习俗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行为规范。

道德也称道德规范:是以善恶评价为中心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是非、善恶、正义与非正义、正当与不正当进行评价的标准。

道德规范有两种表现形态:(1)由理论家或统治阶级提倡并上升为理论的规范;(2)在世俗生活中得到了广泛认同并遵循的的习俗性规范。

道德是一定社会用来调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道德的控制方式是靠人们的内心信念、社会舆论来促使人们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2.道德是一定社会用来调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道德也称道德规范:是以善恶评价为中心的行为

宗教是一种和神圣物相联系的信仰和规范体系。由于人们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感到神秘、恐惧又不可摆脱,把本来属于现实的力量想象为超现实、超自然的力量,并加以人格化对之顶礼膜拜。

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

宗教的社会控制作用主要表现为教规和宗教仪式。教规是宗教对其信徒行为的规定,常被称为清规戒律。宗教信仰是指教徒对教义、教规的信奉程度是否虔诚。3.宗教通过教育和制裁来约束和控制其信徒活动

宗教是一种和神圣物相联系的信仰和规范体系。

1.政权是一种强有力的社会控制手段

政权是建立在某种合法性之上的、统治阶级实行阶级统治的权力,是国家一切权力的基础。

国家政权通过建立行政体系,并凭借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专政工具,对破坏国家利益、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的行为进行制裁;运用惩罚性、威慑性的暴力手段进行控制;运用教育等方式,向国民灌输统治阶级认可的价值观,倡导政府所提倡的行为方式,使国民自觉按照国家政权所认定的规则行事。二.政权、法律和纪律

1.政权是一种强有力的社会控制手段

法律: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由国家政权保证并强制执行的行为规则。现代社会,法律是最权威、最严厉、最有效、最普遍的社会控制手段。

法律的权威性和有效性:1)法律的至上性和不可侵犯性:法律以国家政权作后盾,由司法机构作保证;2)法律的严肃性:法律规定非常严明,对违法行为度量明显,违法必究;3)法律具有普遍适用性:法律一经制定和实行就对全体国民普遍适用。2.法律的社会控制作用

法律: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由国家政权保证法律要真正普遍和有效发挥社会控制作用,必须依赖于法度合理、执法公正、民众懂法。

法度合理是指法律规定要符合社会实际,过于宽容和过于严厉的法规都不利于法律发挥作用。

执法公正是法律实施中的公正性,执法公正表现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执法者严格按照法律规范行事。

民众懂法是指法律应该建立在民众的法律意识之上。

插入:我国丧葬改革中的法规与习俗

法律要真正普遍和有效发挥社会控制作用,必须依1920年的禁酒法成为

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笑柄

1920年的禁酒法成为

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笑柄

纪律是国家机关或社会组织为其成员规定的不可做行为的行为准则,是用来指导和约束其成员、促使其成员承担一定责任和义务,以实现组织目标的手段。

纪律制裁为什么有效?现代社会组织发达,纪律的社会控制作用并不在于制裁,甚至制裁只是下策,重要是使成员自觉遵守纪律。3.纪律通过对不可做行为的制裁而维护组织利益

纪律是国家机关或社会组织为其成员规定的不可

1.社会舆论

社会舆论是社会大众关于某一事件或现象的议论和意见,包含对于此一事件或现象是非曲直之评价;民间舆论与权力者制造的舆论。

社会舆论的基本特点:1)由现实问题引起;2)是集体互动的产物;3)靠大众传播形成。

社会舆论的社会控制作用:1)对人们行为发生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2)对少数人与众不同的言行产生心理压力。三.社会舆论与群体意识

1.社会舆论

社会舆论2.群体意识的社会控制作用是指导和约束群体成员

群体意识是成员对群众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的总和,是成员为了维护群体荣誉和利益对自己应该的行为的考虑。

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是群体意识的典型特征。

群体意识的形成:社会成员通过彼此之间的互动和社会化形成。2.群体意识的社会控制作用是指导和约束群体

1.越轨行为的含义

越轨行为(deviantbehavior)是指违反社会规范的、出格的行为。或者说,是个人或群体违反其所应遵守的行为规范(纪律、公共秩序、行为规则)的行为。

Norms(规范)

DB(越轨行为)

Deviation(偏差)

一.越轨行为及其类型第三节越轨行为及其控制

1.越轨行为的含义

越轨行

(1)越轨行为的判定与文化类型:规范文化是价值的体系,文化类型不同,人们对行为是非的判断也不同。如对子女赡养老人的看法。

(2)越轨行为的判定与群体价值:不同社会群体对同一行为可能有不同看法,从而影响对越轨行为的判定。如对未婚同居的看法。

(3)越轨行为的判定与权力结构:谁有权力去判定别人是否越轨,他们为什么有权力去做出判定。如国际关系中恐怖主义的界定。2.越轨行为的判定及价值问题

(1)越轨行为的判定与文化类型:规范文化是

(1)按照越轨行为的程度划分为:不从俗行为、不道德行为、违纪行为、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

(2)按照越轨行为的主体特征划分为:个人越轨与群体越轨;

(3)按照越轨行为的性质划分为:正向越轨与负向越轨。3.越轨行为的类型

(1)按照越轨行为的程度划分为:不从俗行为

1.生物学、心理学的解释

生物学对越轨行为的解释:从人的生理特征的角度解释为什么某些人会产生越轨行为,特别是犯罪行为。

插入:个人的生理特征与犯罪的联系

犯罪心理学从心理学角度寻找越轨的原因,集中研究使个体易于产生犯罪倾向的人格类型。一种非道德的、心理变态的人格会在一部分个体中发展起来。心理变态者是具有内向和冷漠性格特征的人,他们行为冲动,很少有负罪感。有些心理变态者以暴力本身为乐。二.对越轨行为发生原因的解释

1.生物学、心理学的解释

(1)失范理论

失范是指社会失去行为规范而出现反常状态。

迪尔凯姆(EmileDurkheim,埃米尔·涂尔干)认为,在社会从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转变时认为,在正常状态,社会整合,规范有效;但在急剧的社会变迁过程中,社会解组、规范失效、越轨行为时有发生。在现代社会,传统的规范和标准遭到了破坏,新的传统和规范又没有取而代之。在社会生活的某一领域,如果没有明确的标准指导人们的行为,失范就会出现。2.社会学对越轨行为的解释

(1)失范理论

失范是指社会(2)手段——目标论

默顿提出了迷乱理论(1938年):社会结构缺乏整合会造成极度紧张,从而引发失范行为。失范不是无规范而言,而是规范冲突所引致。

社会作为一个文化体系为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规定了目标,但在结构安排上并没有为每一个人提供达到上述目标的合法手段,即社会结构的特征并不一定能为每一个成员提供条件以达到目标。当社会为人们提出文化目标而没有同时提供达到目标的合法手段时,就可能有五种行为方式:顺从、创新、形式主义、退缩、反抗。(2)手段——目标论

默顿默顿的偏差行为的适应方法默顿的偏差行为的适应方法社会整合急剧的社会变迁社会失范越轨行为社会整合急剧的社会失范越轨行为社会经济地位低下目标—手段不一致失范越轨行为社会经济地位低下目标—手段不一致失范越轨行为(3)亚文化群体论

亚文化群体:一定社会中在价值文化上与主体社会有明显差异的群体。

亚文化群体的文化规范与越轨:

奥尔伯特·科恩认为,越轨反应是在亚文化群体中集体发生的。作为社会整体的一部分,亚文化群体当然要服从于主体社会的法律和某些准则。但由于该群体或社区有自己的历史、结构和生活方式,所以,同时它又具有自身特有的文化价值规范。当亚文化群体成员按照自己特有的文化规范行事时,由于该文化规范与主体社会的行为准则相冲突而被视为反常,属于偏离或越轨行为。所谓偏差者或越轨者并不是自己有意违背社会规范。实际上他们也在遵从行为规范,无非在主流文化群体看来属于越轨亚文化。

(3)亚文化群体论

亚文化群(4)标签论:解释越轨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其发展过程的理论

坦南鲍姆首先提出标签论思想。他认为,罪犯形成过程是一个指明、规定、识别、区分、描述、显示以及形成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过程。

坦南鲍姆提出初级越轨和再次越轨的概念,以此说明社会反应的意义。他认为,每个人都会有一些越轨行为,但大多数人是偶为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