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培训课件:课堂教学的应变策略_第1页
语文教师培训课件:课堂教学的应变策略_第2页
语文教师培训课件:课堂教学的应变策略_第3页
语文教师培训课件:课堂教学的应变策略_第4页
语文教师培训课件:课堂教学的应变策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堂教学的应变策略课堂教学的应变策略1

教学对象千差万别,教学过程千变万化。课堂上,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不论教师如何进行精心预设,由于学生认知方式、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的不同,教学中总会出现一些预料不到的“紧急情况”,突如其来的“偶发事件”,甚至是一些尖锐刺耳的“不谐声调”……这些不请自来的问题,期待着教师去倾听、捕捉、思辨、判断、重组和回应这类信息,把突发的意外事件转化为有价值的课堂教学资源。因此,掌握教学应变的技能,是当下教师急需修炼的重要基本功,也是决定教师教学境界的一项核心素养。前言

教学对象千差万别,教学过程千变万化。2

(一)“教学意外”的教育理性思辨1.从课堂的角度来看:课堂教学是开放的,多维的,多元的,永远向着未知的方向前进,而不是遵循着固定的轨道运行,事实上随时随地都充满着很多不可预测的因素。2.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是生动活泼的“成长中的人”(叶澜教授语),随着教学环节的展开,每个孩子的学习基础、接受能力和情绪变化等各不相同,在课堂这块风生水起的“秧田”里,期待每一株秧苗的“长势”一样,是极不人性的,极不现实的。3.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尽管教师希望按照课前的预设组织教学,但是每一步都是无法更改的“现场直播”,因为自身准备、情绪、记忆和表达等方面的影响,或多或少会发生一定的偏差,也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程度的误导,发生意外在所难免。4.从环境的角度来看:学校的课堂环境是随着时间而动态可变的,由于声音、光线、人物等干扰物的影响,也会自然而然引发课堂上的教学意外。结论:教学意外出现不可避免,课堂上教师必须随机应变。一、“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透视“教学意外”和“教学变故”

(一)“教学意外”的教育理31.张学伟看“教学意外”:(五点论)(1)教学意外是引爆课堂的突破点;(例一:“邱少云完全不用死,可以先打几个滚嘛!”)(2)教学意外是创新思维的生长点;(例二:“老师,还是让我来做导演吧!”)(3)教学意外是学习过程的生成点;(例三:“老师,减法和除法也有交换律吗?”)(4)教学意外是课程学习的切入点;(例四:“其实,现实中的白杨树一点都不美。”)(5)教学意外是民主课堂的兴奋点;(例五:“伯牙到底该不该摔琴?”)

(二)“教学意外”的全新视点扫描1.张学伟看“教学意外”:(五点论)(二)“教学意外”的全新42.周益民看“教学意外”:(精彩论)未曾预约的精彩;没有意外的课堂,就不是真正的课堂。(《人民教育》发文引发全国教学大讨论)3.华应龙看“教学意外”:(转化论)谁能从容镇定,处变不惊,谁能抓住契机,化弊为利,转化得体,谁就拥有卓绝的课堂驾驭力和掌控力。【好书推荐1】(刘海涛,《课堂教学的意外与应变》,教育科学出版社)——新课改后深入反思教学意外问题的全新力作!

(二)“教学意外”的全新视点扫描2.周益民看“教学意外”:(精彩论)(二)“教学意外”的全51.概念界定:教学变故是教学过程中非预期的课堂教学形态变化,是教学中的不良变化或带有不良性质的变化。它的主要表现为课堂教学的突发事件和不良课堂行为。2.特点探究:(1)偶发突发性;(2)不可预期性;(3)震荡干扰性。3.原因剖析:(1)教师引发:

准备不足;知识错误;处置失误;表达口误;紧张生误(2)学生引发:

勤学好问;认识偏差;思维独特;好奇顽皮;故意扰乱【好书推荐2】(李冲锋,《课堂教学应变》,教育科学出版社)——教育学院派系统研究教学变故问题的发轫之作!

(三)“教学变故”的本质深度透视1.概念界定:教学变故是教学过程中非预期的课堂教学形态变化,6(一)“追古溯源”话“机智”1.最早的研究:1987年10月,陈邦安发表的《程序控制和教学机智》。2.最少的研究:截止2007年,我国研究教育机智的论文119篇,案例集2部。3.最早的观点:教师面临复杂的教学情况时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4.最准的观点:教学机智(teachingwit)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千变万化的教育情境,准确、迅速、敏捷地作出判断,恰到好处地妥善处理,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达到最佳的教学境界。5.最真的结论:教学机智就是教学应变力的综合智能显现。二、“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呼唤“教学机智”和“教学应变力”(一)“追古溯源”话“机智”二、“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7

1.敏锐的观察力(捕捉反应与信息,把握内容实质,及时抓住契机)2.理智的自制力(控制情感,抑制冲动,保持心理平衡,探索最佳方法)3.准确的判断力(抓住本质,发现根源,选择对策,不影响正常教学)4.灵活的应变力(调控进度,转变方向,果断处理,追求最佳效果)【好书推荐3】(汪刘生,《现代教学研究新论》,教育科学出版社)——前辈学者潜心探索“教学美学”的玄妙之作!(二)解析“应变”说“能力”1.敏锐的观察力(二)解析“应变”说“能力”81.丰厚的知识文化底蕴是教学机智产生的“打火石”(例六:苏轼为什么不吃月饼?)2.敏锐的教学思维能力是教学机智产生的“催化剂”(例七:一只蝉突然飞进了教室)3.熟练的现场调控能力是教学机智产生的“助推器”(例八:请帮老师擦一下黑板吧)4.高度的教学应激心态是教学机智产生的“钛合金”(例九:谁知道我的背怎么驼的?)5.执着的敬业爱生情怀是教学机智产生的“源动力”(例十:还有哪些同学也知道?)(二)“内外兼修”悟“真谛”(我的个性化解读)1.丰厚的知识文化底蕴是教学机智产生的“打火石”(二)“内外91.全面准备,精准估测(炖透教材——“音,形,意,采,道,情,境”)例十一:“老舍先生怎么会用你字呢?”(刘进教《猫》)【问题】生:老师,明明是作者自己看见的,为什么老舍先生会用“你”字呢?【诊断】学生不明白老舍用“你”字的妙处,必须从“阅读对象”的角度去及时点拨。【应对】

师1:这里的“你”字指的是谁?(读者)现在谁来读?你指的又是谁?师2:每一个人读,“你”指的是谁?谁知道用这个字的妙处了?师3:(说话练习)()看见了,绝不会(),而是()。【启示】教学意外,从学生中来,必须回到学生中去!三、“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教学变故的预防策略1.全面准备,精准估测三、“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102.剖析特点,留心差异(善待每个生动的“成长中的人”)例十二:“农村的孩子真是没法教了!”(名师送教《丰碑》)【问题】

生:(结课时)老师,我还是不知道那件棉衣哪里去了?【诊断】城市的孩子预习充分,可以在阅读中自会文意,善于揣摩老师的心思;农村的孩子性格朴实,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公开课也是说老实话。【应对】“看了课题,你想问什么?你最想弄明白的是什么问题?”【启示】三个关键词:分类梳理,适机调控,及时反馈。

三、“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教学变故的预防策略2.剖析特点,留心差异(善待每个生动的“成长中的人”)三、“113.充分预设,多备预案(多角度、多层面来预设程序)例十三:“徐志摩为什么要“轻轻地”告别呢?”(孙妮妮执教《再别康桥》)【问题】

教师问作者为什么轻轻离开,全班无人应答,一片死寂。【诊断】

学生尚未完全进入文本,必须进行现场演示,现场营造品读的心境。【应对】步骤一:一边问,一边轻轻走近睡觉的学生,轻轻地叫醒;步骤二:反问全班:我为什么一切都是轻轻地?那作者呢?步骤三:学生研讨:怕惊醒了康桥,怕打扰了宁静,怕……【启示】沉入情境,前后呼应,才能在应对中画龙点睛。三、“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教学变故的预防策略3.充分预设,多备预案(多角度、多层面来预设程序)三、“转轴124.纯正风气,和谐关系(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保住面子)例十四:“可以往试管里加排骨汤吗?”(化学《分解反应》)【问题】全班安静做实验,老师要求往试管里加水,学生突然开玩笑。【诊断】

学生思维活跃,不甘寂寞,想刻意表现自己。【应对】

师1:(肯定)这个问题问得好!有谁知道能不能加?为什么?师2:(反问)答得不错!其实,这个问题问的也不好,谁知道?师3:(总结)既要做实验时追求精确,又要为同学着想才行。

【启示】教学机智的真正内涵是“引领、唤醒和激励”。

三、“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教学变故的预防策略4.纯正风气,和谐关系(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保住面子)三、“131.直面争议,由表及里(适时开展深度教学)例十五:感悟“雄伟”一词的含义(刘进执教《开国大典》)【问题】生:老师!我发现了作者用错了词。“雄伟”一般用来形容高大的建筑物,话是毛主席一个人说的,怎么能称得上是“雄伟”呢?【诊断】学生没有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不知道主席宣告的伟大意义。【应对】师:(愣了一会)毛主席在城楼上宣布这句话有什么意义?生1:宣布这句话,说明中国人民从此成为了国家的主人,开始当家作主了。生2:(迫不及待)而且,人们再不受反动派的压迫了,能够安居乐业了。生3:毛主席一宣布就表示旧中国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再不受外国人欺辱了,从此开始建设自己的新中国。生4:我觉得这个好消息一宣布,就使在场的三十万人感到无比喜悦,还会随电波传遍全中国,的确是一种不平常的声音!师:(总结)是啊,一句话就结束了一个旧时代,一句话就开辟了一个新纪元,一句话就使全国人民扬眉吐气,这声音不愧是——生:(齐)庄严的宣告,雄伟的声音!

(全国小语会黄山会议获奖《意外,也是亮丽的风景》)四、“去伪存真明本意,他山之石巧攻玉”

——教学变故的转化策略1.直面争议,由表及里(适时开展深度教学)四、“去伪存真明本142.勾连类比,由此及彼(适度开展广度教学)例十六:“分母是妈妈,分子是儿子”(《分数的意义》)【问题】

教师要求学生说明怎样按顺序写好一个分数,一学生发言引来哄堂大笑。【诊断】

学生天真可爱,性格活泼,很有创意,应该表扬,应该继续对话。【应对】师1:(笑着问)你能接着说说为什么先写分母,再写分子吗?师2:(广泛地学)有没有儿子比妈妈大的分数?(假分数)师3:(灵活地学)儿子比妈还重,怎么减轻妈妈的负担?(带分数)师4:(系统地学)以后怎么区分这几种分数?又如何比较呢?

四、“去伪存真明本意,他山之石巧攻玉”

——教学变故的转化策略2.勾连类比,由此及彼(适度开展广度教学)四、“去伪存真明本153.举例验证,由易及难(适效开展整合教学)例十七:“老师,减法和除法也有交换律吗?”(沈百军执教《交换律》)【问题】教师学生都毫无准备,学生由加法交换律联想到其他算法。【诊断】只有用铁打的数学事实,才能让学生在验算中心服口服。【应对】师1:多列几个算式算一算,看看有没有交换律?(引向验证)师2:如果有反例,证明你们的这种判断存不存在?(及时归纳)师3:减法和除法没有,那么乘法存不存在交换律?(巧妙延伸)师4:既然存在交换律,用公式和字母该如何表示?(适机提炼)师5:回家以后,把自己发现的算式和过程写下来。(课外拓展)四、“去伪存真明本意,他山之石巧攻玉”

——教学变故的转化策略3.举例验证,由易及难(适效开展整合教学)四、“去伪存真明本164.聚焦拓展,由点及面(适机开展发散教学)例十八:“曹操真的是个草包吗?”(刘进执教《草船借箭》)【问题】研讨曹操“命令”时,有学生突然说“曹操应用火箭射船”。【诊断】对人物缺乏了解,对背景缺乏研究,才会断定曹操指挥失误。【应对】“曹操是著名的军事家,一向用兵谨慎,此时会用火箭射吗?”【生成】学生分组研讨,得到了非常深入的结论:(1)曹操用兵谨慎,不会轻易用火箭,怕引燃水寨,造成军心涣散;(2)曹操疑心很重,又刚刚惊醒,为了安全,所以只会用乱箭退敌;(3)曹操深谋远虑,不清楚虚实时,为了稳妥,只会用箭试探敌人。(4)曹操爱兵如子,情况不明,绝不会让自己的士兵去送死……

四、“去伪存真明本意,他山之石巧攻玉”

——教学变故的转化策略4.聚焦拓展,由点及面(适机开展发散教学)四、“去伪存真明本175.融会贯通,由始及终(放胆开展创造教学)例十九、“《草船借箭》是骗箭吗?”(吴文奇教《草船借箭》)【问题】学生预习后说:这完全是诸葛亮在骗箭嘛!【诊断】学生能力远远高于预设,只能顺应学生,开展探索式教学。【应对】那我们来研究一下,看到底是不是骗箭?【生成】1.周瑜故意陷害设下“骗局”(品味式解读);2.鲁肃帮忙借来“骗的道具”(对照式解读);3.诸葛请求鲁肃“以骗制骗”(勾连式解读);4.四道命令“骗的天衣无缝”(系统性解读);5.回营将士高声揭破“骗局”(再造性解读);6.用“骗”好还是“借”字好?(批判性解读)7.为什么课题还是用“借”字?(历史性解读)四、“去伪存真明本意,他山之石巧攻玉”

——教学变故的转化策略5.融会贯通,由始及终(放胆开展创造教学)四、“去伪存真明本181.将错就错,借力打力(谦和儒雅的君子风度)例二十、“想一想,老师怎么会写错呢?”(刘进教《黄河象》)【问题】老师把“炙”字上面写成了“夕”字,学生起哄。【诊断】学生观察仔细,可以借机把“月”字旁复习扎实。【应对】师:我可是本科学历,怎么还是写错呢,谁教我记住它?【生成】

生1:炙的意思是烤肉的意思,上面只有写成月字旁才对;生2:可以把上面两点想象成“两滴油”,就不会写错了;生3:烤肉都是很香的,一闻香味就流出了两滴口水;生4:烧烤的时候都会放作料,两点其实是紫阑粉……五、“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教学变故的应对策略1.将错就错,借力打力(谦和儒雅的君子风度)五、“纸上得来终19

2.强化指导,因势利导(点石成金的导学艺术)例二十一、“老师,这个比喻真的不恰当!”(音乐课)【问题】歌中说“共产党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可是太阳中有黑子!【诊断】学生知识丰富,还不明白这个比喻的要点和作用。【应对】“是的,太阳确有黑子,但是会影响到太阳的光辉和温暖吗?”【生成】

生1:不影响,太阳的光芒绝不会受到黑子的阻挡;生2:这句歌词的意思,主要是说明党能给人以温暖的。生3:比喻的两个事物有共同点就行了,不必要一模一样!

五、“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教学变故的应对策略2.强化指导,因势利导(点石成金的导学艺术)五、“纸上得来203.含蓄暗示,公开明示(精妙传神的语言魅力)例二十二、“现在是8点70分了!”(唐锋敏教《带分数》)【问题】“老师13/6可以写成1又7/6吗?”【诊断】在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时,还没有掌握化简方法。【应对】“还是抓紧时间往下学吧,现在已经是8点70分了!”(全班大笑)“就在这笑声中,你们明白了什么?该怎样把假分数化为带分数?”【生成】学生表明自己的看法:一定要保证化简后整数右边是真分数!

五、“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教学变故的应对策略3.含蓄暗示,公开明示(精妙传神的语言魅力)五、“纸上得214.现场设计,刨根问底(雷厉风行的处事风格)例二十三、“老师,这篇文章是抄的!”(程翔教《作文讲评》)【问题】

学生突然发现一篇佳作的抄袭的,全班议论纷纷。【诊断】

学生见多识广,值得肯定;但是,鉴赏和学习技法更重要。【应对】师1:“首先说,这是不是一篇好作文?好在哪?”(学优点)师2:“请知道这篇文章优点的同学上台说。”(给荣誉)师3:“对第一个发现佳作的同学,应该怎么说?”(护自尊)

师4:“以后,我们该怎样欣赏这样的好作文呢?”(立制度)

五、“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教学变故的应对策略4.现场设计,刨根问底(雷厉风行的处事风格)五、“纸上得来终225.巧妙转移,平中见奇(灵动畅达的理性思维)例二十四、“孩子,你没有说错,只是还没有说完!”(黄爱华教《习题三》)【问题】

学生只会减法,没有读懂题意,全班开始嘲笑。【诊断】其实,思路可行,要保护孩子勇于发言的自尊心。【应对】“2.35的厚度表示什么?”“4.7和2.35是什么关系?”【生成】生1:“第二摞纸比第一摞纸多一半,应该是750张。”生2:都是一样的纸,厚度高一半,纸正好多一半,就是500+250!五、“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教学变故的应对策略5.巧妙转移,平中见奇(灵动畅达的理性思维)五、“纸上得来终236.冷静倾听,延迟处理(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例二十五、“花木兰是小脚吗?”(于漪教《木兰诗》)【问题】

下课时,学生说“花木兰的身份根本藏不住,小脚很明显嘛!【诊断】

学生爱思考,自己没答案;干脆布置作业,师生去查资料。【应对】“这个问题有价值,老师备课时没想到,我们一起查查吧!”【生成】

学生从历学家赵翼的《陔余丛考》中找到了答案:

(1)南唐开始缠足;(2)嫔妃先缠足;(3)民间后效仿。

五、“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教学变故的应对策略6.冷静倾听,延迟处理(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五、“纸上得来247.反常处理,激活自信(宽容大度的广博胸怀)例二十六、“迟到的红军战士还需要批评吗?”(刘进教《七律·长征》)【问题】

全班诵读《长征》,十分安静,突然跑来气喘吁吁的迟到者。【诊断】

虽有坏习惯,但是心中有集体,精神可嘉!【应对】

“迟到了这么久,还能跑步赶到。这样的同学也是有长征精神的,一个迟到的红军战士,还需要批评吗?【生成】

全班大笑,纷纷表示谅解,他再也没有迟到了。五、“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教学变故的应对策略7.反常处理,激活自信(宽容大度的广博胸怀)五、“纸上得来终25

8.旁敲侧击,幽默示意(灵机一动的诙谐态度)例二十七、“小扣好呢,还是用力猛砸呀?”(窦桂梅教《游园不值》)【问题】教师教《游园不值》,大门一声巨响,闯进一个打篮球的同学来。【诊断】学生虽然习惯差,但在全班既不能伤其自尊,又要让他明白道理。【应对】

同学们,刚才我们讲到“小扣”柴扉,表现了诗人的修养和礼貌。那么,你是赞成“小扣”“重扣”还是“猛砸”呀?【生成】

学生当场羞愧低头,这节课听得非常认真。

五、“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教学变故的应对策略8.旁敲侧击,幽默示意(灵机一动的诙谐态度)五、“纸上得来26

“教学机智”和“教学应变”,是一个永远研究不完的新课题。应该说,一个有梦想的教师,他的教学理论的修养有多深厚,他的应变功夫就有多深;他的实践经验有多丰富,他的转化本领就有多丰富;他的教学思维有多发达,他的应对金点子就有多新鲜……总之,教学应变,是一门永远朝气蓬勃的教学艺术,一门永远其乐无穷的教育科学。

呼唤你我,我们一起走在教研路上!只因为——

这一路风景实在太美,这一路都是知识拔节的滋味儿,这一路从不曾为选择后悔,这一路我们从不对苦难下跪,只为共同的精神成长而深深心醉,这才是生命拓展真正的滋味儿……【我的一点心得】

“教学机智”和“教学应变”,是一个27

二十年,爱教学,痴心不改;二十年,如云烟,华年不在;望来路,坎坷依旧在;不徘徊,不言败,翘首思未来;近不惑,心潮如海;品课堂,流光溢彩;谢同仁,与感恩常在。瞻前途,把头埋,艰难脚下踩。鸿运开,否极定泰来!

【我坚信】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

【致我的教学】

【致我的教学】28

【有效教学评课标准】

评价指标具体要求分值1目标把握准确瞄准年段目标,紧扣单元目标,厘清课时目标10分2内容淬取精当紧扣教材特点,结合学生实际,内容淬取合理10分3教法选择得当针对教学内容,方法灵活多样,凸显教学实效10分4环节设计严谨教学思路清晰,环节流畅深入,符合认知特点10分5技能训练扎实夯实双基训练,注重讲练结合,省时省力高效10分6师生对话高效围绕学习目标,师生高频互动,调控及时有效10分7课堂板书精要板书科学有序,字体工整美观,彰显教学特色10分8媒体运用恰当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手段切实有效10分9课堂气氛融洽教学观念民主,师生对话平等,体现共同成长10分10效果圆满达成拓展信息流量,学生会学会用,目标彻底达成10分【有效教学评课标准】评价指标具体要求分值1目标把握准29课堂教学的应变策略课堂教学的应变策略30

教学对象千差万别,教学过程千变万化。课堂上,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不论教师如何进行精心预设,由于学生认知方式、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的不同,教学中总会出现一些预料不到的“紧急情况”,突如其来的“偶发事件”,甚至是一些尖锐刺耳的“不谐声调”……这些不请自来的问题,期待着教师去倾听、捕捉、思辨、判断、重组和回应这类信息,把突发的意外事件转化为有价值的课堂教学资源。因此,掌握教学应变的技能,是当下教师急需修炼的重要基本功,也是决定教师教学境界的一项核心素养。前言

教学对象千差万别,教学过程千变万化。31

(一)“教学意外”的教育理性思辨1.从课堂的角度来看:课堂教学是开放的,多维的,多元的,永远向着未知的方向前进,而不是遵循着固定的轨道运行,事实上随时随地都充满着很多不可预测的因素。2.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是生动活泼的“成长中的人”(叶澜教授语),随着教学环节的展开,每个孩子的学习基础、接受能力和情绪变化等各不相同,在课堂这块风生水起的“秧田”里,期待每一株秧苗的“长势”一样,是极不人性的,极不现实的。3.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尽管教师希望按照课前的预设组织教学,但是每一步都是无法更改的“现场直播”,因为自身准备、情绪、记忆和表达等方面的影响,或多或少会发生一定的偏差,也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程度的误导,发生意外在所难免。4.从环境的角度来看:学校的课堂环境是随着时间而动态可变的,由于声音、光线、人物等干扰物的影响,也会自然而然引发课堂上的教学意外。结论:教学意外出现不可避免,课堂上教师必须随机应变。一、“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透视“教学意外”和“教学变故”

(一)“教学意外”的教育理321.张学伟看“教学意外”:(五点论)(1)教学意外是引爆课堂的突破点;(例一:“邱少云完全不用死,可以先打几个滚嘛!”)(2)教学意外是创新思维的生长点;(例二:“老师,还是让我来做导演吧!”)(3)教学意外是学习过程的生成点;(例三:“老师,减法和除法也有交换律吗?”)(4)教学意外是课程学习的切入点;(例四:“其实,现实中的白杨树一点都不美。”)(5)教学意外是民主课堂的兴奋点;(例五:“伯牙到底该不该摔琴?”)

(二)“教学意外”的全新视点扫描1.张学伟看“教学意外”:(五点论)(二)“教学意外”的全新332.周益民看“教学意外”:(精彩论)未曾预约的精彩;没有意外的课堂,就不是真正的课堂。(《人民教育》发文引发全国教学大讨论)3.华应龙看“教学意外”:(转化论)谁能从容镇定,处变不惊,谁能抓住契机,化弊为利,转化得体,谁就拥有卓绝的课堂驾驭力和掌控力。【好书推荐1】(刘海涛,《课堂教学的意外与应变》,教育科学出版社)——新课改后深入反思教学意外问题的全新力作!

(二)“教学意外”的全新视点扫描2.周益民看“教学意外”:(精彩论)(二)“教学意外”的全341.概念界定:教学变故是教学过程中非预期的课堂教学形态变化,是教学中的不良变化或带有不良性质的变化。它的主要表现为课堂教学的突发事件和不良课堂行为。2.特点探究:(1)偶发突发性;(2)不可预期性;(3)震荡干扰性。3.原因剖析:(1)教师引发:

准备不足;知识错误;处置失误;表达口误;紧张生误(2)学生引发:

勤学好问;认识偏差;思维独特;好奇顽皮;故意扰乱【好书推荐2】(李冲锋,《课堂教学应变》,教育科学出版社)——教育学院派系统研究教学变故问题的发轫之作!

(三)“教学变故”的本质深度透视1.概念界定:教学变故是教学过程中非预期的课堂教学形态变化,35(一)“追古溯源”话“机智”1.最早的研究:1987年10月,陈邦安发表的《程序控制和教学机智》。2.最少的研究:截止2007年,我国研究教育机智的论文119篇,案例集2部。3.最早的观点:教师面临复杂的教学情况时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4.最准的观点:教学机智(teachingwit)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千变万化的教育情境,准确、迅速、敏捷地作出判断,恰到好处地妥善处理,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达到最佳的教学境界。5.最真的结论:教学机智就是教学应变力的综合智能显现。二、“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呼唤“教学机智”和“教学应变力”(一)“追古溯源”话“机智”二、“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36

1.敏锐的观察力(捕捉反应与信息,把握内容实质,及时抓住契机)2.理智的自制力(控制情感,抑制冲动,保持心理平衡,探索最佳方法)3.准确的判断力(抓住本质,发现根源,选择对策,不影响正常教学)4.灵活的应变力(调控进度,转变方向,果断处理,追求最佳效果)【好书推荐3】(汪刘生,《现代教学研究新论》,教育科学出版社)——前辈学者潜心探索“教学美学”的玄妙之作!(二)解析“应变”说“能力”1.敏锐的观察力(二)解析“应变”说“能力”371.丰厚的知识文化底蕴是教学机智产生的“打火石”(例六:苏轼为什么不吃月饼?)2.敏锐的教学思维能力是教学机智产生的“催化剂”(例七:一只蝉突然飞进了教室)3.熟练的现场调控能力是教学机智产生的“助推器”(例八:请帮老师擦一下黑板吧)4.高度的教学应激心态是教学机智产生的“钛合金”(例九:谁知道我的背怎么驼的?)5.执着的敬业爱生情怀是教学机智产生的“源动力”(例十:还有哪些同学也知道?)(二)“内外兼修”悟“真谛”(我的个性化解读)1.丰厚的知识文化底蕴是教学机智产生的“打火石”(二)“内外381.全面准备,精准估测(炖透教材——“音,形,意,采,道,情,境”)例十一:“老舍先生怎么会用你字呢?”(刘进教《猫》)【问题】生:老师,明明是作者自己看见的,为什么老舍先生会用“你”字呢?【诊断】学生不明白老舍用“你”字的妙处,必须从“阅读对象”的角度去及时点拨。【应对】

师1:这里的“你”字指的是谁?(读者)现在谁来读?你指的又是谁?师2:每一个人读,“你”指的是谁?谁知道用这个字的妙处了?师3:(说话练习)()看见了,绝不会(),而是()。【启示】教学意外,从学生中来,必须回到学生中去!三、“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教学变故的预防策略1.全面准备,精准估测三、“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392.剖析特点,留心差异(善待每个生动的“成长中的人”)例十二:“农村的孩子真是没法教了!”(名师送教《丰碑》)【问题】

生:(结课时)老师,我还是不知道那件棉衣哪里去了?【诊断】城市的孩子预习充分,可以在阅读中自会文意,善于揣摩老师的心思;农村的孩子性格朴实,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公开课也是说老实话。【应对】“看了课题,你想问什么?你最想弄明白的是什么问题?”【启示】三个关键词:分类梳理,适机调控,及时反馈。

三、“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教学变故的预防策略2.剖析特点,留心差异(善待每个生动的“成长中的人”)三、“403.充分预设,多备预案(多角度、多层面来预设程序)例十三:“徐志摩为什么要“轻轻地”告别呢?”(孙妮妮执教《再别康桥》)【问题】

教师问作者为什么轻轻离开,全班无人应答,一片死寂。【诊断】

学生尚未完全进入文本,必须进行现场演示,现场营造品读的心境。【应对】步骤一:一边问,一边轻轻走近睡觉的学生,轻轻地叫醒;步骤二:反问全班:我为什么一切都是轻轻地?那作者呢?步骤三:学生研讨:怕惊醒了康桥,怕打扰了宁静,怕……【启示】沉入情境,前后呼应,才能在应对中画龙点睛。三、“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教学变故的预防策略3.充分预设,多备预案(多角度、多层面来预设程序)三、“转轴414.纯正风气,和谐关系(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保住面子)例十四:“可以往试管里加排骨汤吗?”(化学《分解反应》)【问题】全班安静做实验,老师要求往试管里加水,学生突然开玩笑。【诊断】

学生思维活跃,不甘寂寞,想刻意表现自己。【应对】

师1:(肯定)这个问题问得好!有谁知道能不能加?为什么?师2:(反问)答得不错!其实,这个问题问的也不好,谁知道?师3:(总结)既要做实验时追求精确,又要为同学着想才行。

【启示】教学机智的真正内涵是“引领、唤醒和激励”。

三、“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教学变故的预防策略4.纯正风气,和谐关系(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保住面子)三、“421.直面争议,由表及里(适时开展深度教学)例十五:感悟“雄伟”一词的含义(刘进执教《开国大典》)【问题】生:老师!我发现了作者用错了词。“雄伟”一般用来形容高大的建筑物,话是毛主席一个人说的,怎么能称得上是“雄伟”呢?【诊断】学生没有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不知道主席宣告的伟大意义。【应对】师:(愣了一会)毛主席在城楼上宣布这句话有什么意义?生1:宣布这句话,说明中国人民从此成为了国家的主人,开始当家作主了。生2:(迫不及待)而且,人们再不受反动派的压迫了,能够安居乐业了。生3:毛主席一宣布就表示旧中国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再不受外国人欺辱了,从此开始建设自己的新中国。生4:我觉得这个好消息一宣布,就使在场的三十万人感到无比喜悦,还会随电波传遍全中国,的确是一种不平常的声音!师:(总结)是啊,一句话就结束了一个旧时代,一句话就开辟了一个新纪元,一句话就使全国人民扬眉吐气,这声音不愧是——生:(齐)庄严的宣告,雄伟的声音!

(全国小语会黄山会议获奖《意外,也是亮丽的风景》)四、“去伪存真明本意,他山之石巧攻玉”

——教学变故的转化策略1.直面争议,由表及里(适时开展深度教学)四、“去伪存真明本432.勾连类比,由此及彼(适度开展广度教学)例十六:“分母是妈妈,分子是儿子”(《分数的意义》)【问题】

教师要求学生说明怎样按顺序写好一个分数,一学生发言引来哄堂大笑。【诊断】

学生天真可爱,性格活泼,很有创意,应该表扬,应该继续对话。【应对】师1:(笑着问)你能接着说说为什么先写分母,再写分子吗?师2:(广泛地学)有没有儿子比妈妈大的分数?(假分数)师3:(灵活地学)儿子比妈还重,怎么减轻妈妈的负担?(带分数)师4:(系统地学)以后怎么区分这几种分数?又如何比较呢?

四、“去伪存真明本意,他山之石巧攻玉”

——教学变故的转化策略2.勾连类比,由此及彼(适度开展广度教学)四、“去伪存真明本443.举例验证,由易及难(适效开展整合教学)例十七:“老师,减法和除法也有交换律吗?”(沈百军执教《交换律》)【问题】教师学生都毫无准备,学生由加法交换律联想到其他算法。【诊断】只有用铁打的数学事实,才能让学生在验算中心服口服。【应对】师1:多列几个算式算一算,看看有没有交换律?(引向验证)师2:如果有反例,证明你们的这种判断存不存在?(及时归纳)师3:减法和除法没有,那么乘法存不存在交换律?(巧妙延伸)师4:既然存在交换律,用公式和字母该如何表示?(适机提炼)师5:回家以后,把自己发现的算式和过程写下来。(课外拓展)四、“去伪存真明本意,他山之石巧攻玉”

——教学变故的转化策略3.举例验证,由易及难(适效开展整合教学)四、“去伪存真明本454.聚焦拓展,由点及面(适机开展发散教学)例十八:“曹操真的是个草包吗?”(刘进执教《草船借箭》)【问题】研讨曹操“命令”时,有学生突然说“曹操应用火箭射船”。【诊断】对人物缺乏了解,对背景缺乏研究,才会断定曹操指挥失误。【应对】“曹操是著名的军事家,一向用兵谨慎,此时会用火箭射吗?”【生成】学生分组研讨,得到了非常深入的结论:(1)曹操用兵谨慎,不会轻易用火箭,怕引燃水寨,造成军心涣散;(2)曹操疑心很重,又刚刚惊醒,为了安全,所以只会用乱箭退敌;(3)曹操深谋远虑,不清楚虚实时,为了稳妥,只会用箭试探敌人。(4)曹操爱兵如子,情况不明,绝不会让自己的士兵去送死……

四、“去伪存真明本意,他山之石巧攻玉”

——教学变故的转化策略4.聚焦拓展,由点及面(适机开展发散教学)四、“去伪存真明本465.融会贯通,由始及终(放胆开展创造教学)例十九、“《草船借箭》是骗箭吗?”(吴文奇教《草船借箭》)【问题】学生预习后说:这完全是诸葛亮在骗箭嘛!【诊断】学生能力远远高于预设,只能顺应学生,开展探索式教学。【应对】那我们来研究一下,看到底是不是骗箭?【生成】1.周瑜故意陷害设下“骗局”(品味式解读);2.鲁肃帮忙借来“骗的道具”(对照式解读);3.诸葛请求鲁肃“以骗制骗”(勾连式解读);4.四道命令“骗的天衣无缝”(系统性解读);5.回营将士高声揭破“骗局”(再造性解读);6.用“骗”好还是“借”字好?(批判性解读)7.为什么课题还是用“借”字?(历史性解读)四、“去伪存真明本意,他山之石巧攻玉”

——教学变故的转化策略5.融会贯通,由始及终(放胆开展创造教学)四、“去伪存真明本471.将错就错,借力打力(谦和儒雅的君子风度)例二十、“想一想,老师怎么会写错呢?”(刘进教《黄河象》)【问题】老师把“炙”字上面写成了“夕”字,学生起哄。【诊断】学生观察仔细,可以借机把“月”字旁复习扎实。【应对】师:我可是本科学历,怎么还是写错呢,谁教我记住它?【生成】

生1:炙的意思是烤肉的意思,上面只有写成月字旁才对;生2:可以把上面两点想象成“两滴油”,就不会写错了;生3:烤肉都是很香的,一闻香味就流出了两滴口水;生4:烧烤的时候都会放作料,两点其实是紫阑粉……五、“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教学变故的应对策略1.将错就错,借力打力(谦和儒雅的君子风度)五、“纸上得来终48

2.强化指导,因势利导(点石成金的导学艺术)例二十一、“老师,这个比喻真的不恰当!”(音乐课)【问题】歌中说“共产党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可是太阳中有黑子!【诊断】学生知识丰富,还不明白这个比喻的要点和作用。【应对】“是的,太阳确有黑子,但是会影响到太阳的光辉和温暖吗?”【生成】

生1:不影响,太阳的光芒绝不会受到黑子的阻挡;生2:这句歌词的意思,主要是说明党能给人以温暖的。生3:比喻的两个事物有共同点就行了,不必要一模一样!

五、“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教学变故的应对策略2.强化指导,因势利导(点石成金的导学艺术)五、“纸上得来493.含蓄暗示,公开明示(精妙传神的语言魅力)例二十二、“现在是8点70分了!”(唐锋敏教《带分数》)【问题】“老师13/6可以写成1又7/6吗?”【诊断】在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时,还没有掌握化简方法。【应对】“还是抓紧时间往下学吧,现在已经是8点70分了!”(全班大笑)“就在这笑声中,你们明白了什么?该怎样把假分数化为带分数?”【生成】学生表明自己的看法:一定要保证化简后整数右边是真分数!

五、“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教学变故的应对策略3.含蓄暗示,公开明示(精妙传神的语言魅力)五、“纸上得504.现场设计,刨根问底(雷厉风行的处事风格)例二十三、“老师,这篇文章是抄的!”(程翔教《作文讲评》)【问题】

学生突然发现一篇佳作的抄袭的,全班议论纷纷。【诊断】

学生见多识广,值得肯定;但是,鉴赏和学习技法更重要。【应对】师1:“首先说,这是不是一篇好作文?好在哪?”(学优点)师2:“请知道这篇文章优点的同学上台说。”(给荣誉)师3:“对第一个发现佳作的同学,应该怎么说?”(护自尊)

师4:“以后,我们该怎样欣赏这样的好作文呢?”(立制度)

五、“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教学变故的应对策略4.现场设计,刨根问底(雷厉风行的处事风格)五、“纸上得来终515.巧妙转移,平中见奇(灵动畅达的理性思维)例二十四、“孩子,你没有说错,只是还没有说完!”(黄爱华教《习题三》)【问题】

学生只会减法,没有读懂题意,全班开始嘲笑。【诊断】其实,思路可行,要保护孩子勇于发言的自尊心。【应对】“2.35的厚度表示什么?”“4.7和2.35是什么关系?”【生成】生1:“第二摞纸比第一摞纸多一半,应该是750张。”生2:都是一样的纸,厚度高一半,纸正好多一半,就是500+250!五、“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教学变故的应对策略5.巧妙转移,平中见奇(灵动畅达的理性思维)五、“纸上得来终526.冷静倾听,延迟处理(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例二十五、“花木兰是小脚吗?”(于漪教《木兰诗》)【问题】

下课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