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宗教文化比较课件_第1页
中西宗教文化比较课件_第2页
中西宗教文化比较课件_第3页
中西宗教文化比较课件_第4页
中西宗教文化比较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西宗教文化比较

安徽工程大学外国语学院中外文化设计2015研一李丹丹目录1

宗教文化概述2

宗教态度3

宗教信念4

宗教心理5

王权与教权1.宗教文化概述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特殊意识形态。旧时由于人对自然的未知,进而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使人对该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与民间神话一样,其也有自己的神话传说,彼此相互串联,其是一种心灵寄托。作为人类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至今仍然是构成不同地域和民族独特文化形态的重要因素。我们要深刻认识不同文化的差异,就不能不关注这个领域。2.宗教态度

在对待宗教的态度上,中国文化体现为对现世生活的热爱,具有人本的价值尺度;西方则表现出了对一个超越的彼岸世界的向往,在价值上是以神为本的。中国——“非宗教的人生”

人类宗教的发展,都经过一个非理性的巫术与迷信向成熟的不排斥理性的文明宗教演进的过程,即由原始的非理性化的宗教走向理性化。在非理性化宗教中,神秘的巫术和不为人控制的力量起主导作用;理性化之后的宗教则摆脱了这种神秘力量,马克斯·韦伯称之为“世界祛除巫魅”,即宗教形式与世俗伦理相结合,着重强调人为的可控制的因素。中国宗教文化的分途始于人类的原始信仰走向文明宗教的进程中。

中国宗教的发展:远古到夏——巫觋时代殷商——宗教开始理性化(上层宗教是祭司形态从而与下层的巫术活动相分离,巫觋活动转变为祈祷奉献)

西周——礼乐文化定型(通过周礼的建立,宗教摆脱了多神论的自然宗教状态,最高的存在与社会价值已经开始相互指涉,价值理性得到建立)春秋战国后期——神灵和神灵祭祀信仰衰落中国——“非宗教的人生”这是一条由巫觋文化发展到祭祀文化、再到礼乐文化的“祛除巫魅”的理性化道路。

西方世界因为意识到自身的有限而转向超越的无限,理性的发展中出现了一元的超越神。在中国,那种“超越的突破”并没有出现,反而是由于思想的繁荣,理性精神的成熟,使得大家意识到远古文化中所谓的局限性,从而更多地趋向于现世和“人间性”。中国宗教的理性化是人文实践的理性化,这是一种人本化的转向。中国人对待宗教的态度而言,是实用主义态度:“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宁信其有,不信其无。”在这种价值尺度的引导下,宗教所有的超越性质(即宗教性)被抽取一空,剩下的只有保佑现世人生的幸福和安乐的功效,概论起来恰如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所说的“非宗教的人生”。中国——“非宗教的人生”

中西学界有不少人倾向于将儒教视为中国特有的宗教,因为它具备基本的祭祀天地的礼仪,祖先崇拜甚至宗庙香火供奉等形式,以及完整的纲常名教的宗法观念与道德信条。

但所谓的儒教的世俗性又是显而易见的,原因在于它缺乏向往彼岸世界的超越精神,没有神灵信仰;而且它寻求的是现世的家族和社会关系的调整,关注的是当下的人生际遇。因此不少学者认为它“并非完全意义的宗教”,因为“只有那种涉及从此岸世界跨入彼岸世界的情形,才是宗教的超越”。现代新儒学代表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一书中,认为中国文化有十四大特征,其中第六条是“几乎没有宗教的人生”。这个判断背后隐藏着另一个判断:“周孔教化非宗教”。讨论:历史发展到罗马帝国后期,犹太教的一支在地中海广为传播。这支宗教信仰继承了犹太教的“立约”之说,认为耶稣降世是上帝与人类重新立约,这就是“新约”的由来。耶稣降世为人,死而复活成为基督,所以这支宗教又称为基督教。基督教要人们为天堂而不是现世的幸福而努力,不要留恋和贪求欲望的满足和现世人生的幸福。《圣经》告诫基督徒:“你们要思念上面的事,不要思念地上的事。”西方——对超越的向往3.宗教信念由于中西方文化在历史进程中选择了不同的价值尺度和不同的发展方向,使得各自文化不仅在对待宗教的问题上持完全迥异的态度,而且在具体的信仰实践中也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宗教观念。多元与一元中国——泛神论的多元信仰

由于中国人对待宗教信仰缺乏真正意义上的超越精神与终极关怀,因此在对待宗教和神灵的态度上也缺少西方文化中那种固执一端的宗派意识。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现世的关注也使得中国宗教的超越意识一直没有被激发出来,在表象上就呈现出信仰的多元化倾向,其核心并非宗教信仰的他律意识,而是一种“自求多福”的自为存在,信仰实践本身在民间也变得相当的功利。中国——泛神论的多元信仰在上古文化中,人们习惯于用各种概念来表示神。(比如“神”、“帝”、“天”)唐代以后,中国文化有一个明显的走势是儒、释、道“三教合流”。合流后的中国文化,以儒家传统的人伦价值观念和人生理想为核心,杂糅了佛教注重心性修炼的思维和实践方式辅之以道教永生信念的诱惑和恐吓手段,在宗教信仰方面,形成了一套奇特的多元化和泛神论的天人体系。中国——泛神论的多元信仰在这个神谱中占首要和主导地位的不再是自然神,而是历史人物被神灵化的诸神,礼乐文化中的人文气质自春秋以后被激发出来。以道教为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多元化特征和人文气质。道教的神谱不是一般的庞大。以《西游记》为例。民间所崇拜的神祗以及传说故事中的仙人,历史人物,都被列入了道教的神仙以及鬼怪谱系。中国——泛神论的多元信仰这样一来,中国的宗教崇拜就变得异常热闹了。有儒家的三皇、五帝、尧、舜、禹,对天地的崇拜,对社稷的崇拜,甚至于龙、凤崇拜。道教则有三清、四御、八仙、九天玄女和盘古真人等神仙崇拜。佛教的三世佛、四大菩萨、四大金刚或天王、诸罗汉、诸天等神佛在民间也大有市场。中国——泛神论的多元信仰总而言之,在中国民间的信仰习俗中,以上三教之间的界限已经非常模糊了,来自不同宗教的各路神仙为广大民众同时膜拜。所谓见庙烧香,见神磕头。然而所有这些信仰和崇拜方式,究其实质却又与中国人对未知世界的敬畏,宿命的人生信念,世俗的生活目标,功利的权利崇拜,以及社会结构中等级森严的官僚体制息息相通,因而难以称为具有超越境界的完全意义的宗教信念。西方——一元神的上帝崇拜在西方,宗教观念的流变表现为从一个多神信仰向一神崇拜发展的过程。德国哲学家尼采《悲剧的诞生》中将西方文明的源头——古希腊精神,区分为两种类型:阿波罗精神和狄奥尼索斯精神。狄奥尼索斯是酒神,它热情、好幻想、具有非理性、自我否定、冲动和放纵的精神特征。酒神崇拜体现为人情绪的放纵和非理性的精神迷狂。信仰个体通过激发和释放情绪来否定自我,获得与世界本体融合的最高的欢乐,也就是说从酗酒的沉醉升华到精神的沉醉,进入了宗教的幻境。西方——一元神的上帝崇拜西方宗教与哲学罗素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古希腊宗教传统乃至后来的西方宗教传统,并非来自于正统的奥林匹斯诸神精神,而是源自于酒神狄奥尼索斯崇拜。柏拉图的完备的“理念论”哲学体系,使古希腊的宗教观念得到了升华。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形而上学”体系里,也找到了一个上帝。西方——一元神的上帝崇拜基督教是一神论宗教,它认为统治宇宙万物的是绝对的、唯一的和至上的上帝。相信统治宇宙万物的只有唯一的神,这时宗教信仰上的一个重大变化。基督教宣扬一神、一主、一信、一教的神学信条,并把上帝的权能推向了无限的领域,宣城世上发生的一切都是上帝预先安排的和决定的。西方——一元神的上帝崇拜在西方,一元的基督教上帝观取代罗马帝国多神观念,造成了深刻和广泛的后果。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以此为转折点,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整个此方社会的自然观、历史观、道德观、文艺观甚至于政治经济制度全盘转型,影响是极其深远的。西方——一元神的上帝崇拜上帝观念在西方价值系统中的基石地位,还表现在20世纪由于一系列巨大的社会震荡(比如两次世界大战和奥斯维新集中营大屠杀事件),使这种根基受到了动摇,而带来的普遍的迷惘、焦虑、孤独、失落、绝望情绪。这反而使西方人体验到这种传统价值基础的重要性,从而使上帝观念在当代西方得到了维持和发展,在西方的文化价值系统中发挥更为深刻的作用。在《顾准文集》里,有这样一句话“在科学极端昌明的现在,西方人还不想也不敢丢掉基督呢!”西方——一元神的上帝崇拜中国——敬畏祈福在中国文化当中,不同的宗教有着不同的宗教情绪和宗教经验,表现出不同的心理体验。但总体来说,无论是道教还是佛教禅宗,都表现出一种对于现世人生的关注和对自然生命的执著。下面以中国传统的佛教和道教为例。佛教本来是来自印度的一种异质宗教。“苦”、“集”、“灭”、“道”,这“四谛”作为理论基础。佛教分大乘和小乘。大乘讲“普渡”,小乘讲“无我”。虽然佛教在中国大、小乘并举,但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却是完全中土化的佛教——禅宗。中国禅宗分为南北两派:南宗重顿悟,北宗倡渐悟。在中国大行其道的是注重直觉顿悟的南禅宗。禅宗强调我心急佛,佛即我心。并且讲求“以心传心”的直觉顿悟方式。(eg.拈花一笑)中国——敬畏祈福在禅宗看来,要摆脱人世的生、老、病、死、爱、恨、荣、辱等苦楚,跳出生死轮回,不必牺牲此生此世,而是可以在梵我合一、物我相忘的观照中达到个体人生的一片明净和澄澈。这种明净和澄澈,在现世通过冥想和直觉观照体悟就能够得到。佛教强调的是今生今生的修行。中国——敬畏祈福道教讲求以生为乐,以长寿为大乐,以不死成仙为极乐。与佛教的禁欲苦修相比,道教主张人通过炼丹就可以达到长生不老、得道成仙的目的。丹分内外,外丹,就是通常说的炼丹术。中国古代有一种思想叫“天人互感”(人通过丹药来达到长生不老炼丹炉本身的规定也体现了感应论)。内丹,就是养生和修炼“元气”。同样体现出天人感应观。中国——敬畏祈福从普通百姓对宗教的期待看,无论拜佛或求仙,目的十分明确,就是祈求神灵保障此生的安宁幸福。诸如升官发财、延嗣求偶、治病避灾都可以从神灵那里得到赐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追求的是现世生命的一种“乐感”,这是一种平衡快适,自融自足的生活体验和心理感受。中国——敬畏祈福西方——罪感救赎根据《旧约》犹太教传统,神圣的上帝与以色列人的祖先、领袖立约,对其施以救赎。上帝与人之间是一种契约关系。而在基督教看来,神应该是更为贴近和亲切的。基督教的上帝是创造全世界的全能者。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用泥土创造了最早的人类始祖。这时的人类住在上帝的乐园——伊甸,象征着人类是纯洁的,具有源自上帝的神圣禀赋。《旧约·创世纪》记载,人类始祖在蛇的诱惑下吃了智慧果,于是人类有了智慧,也从此有了原罪(sin)而被上帝逐出伊甸。这种罪也就成为了人的本质,为人世代所禀有。注:“罪”在希腊文中本来的意义是“偏离”的意思。人类偷吃智慧果,象征着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因为智慧果就代表人类理性,所以人凭借自身的神圣性任意妄为,最终导致了人与上帝关系的偏离或者叫做破裂,也就是原罪。偏离上帝,使得人原有的神圣禀赋丧失,人的本质遭到了腐蚀,整个人类的命运布满了阴云。西方——罪感救赎人的自然欲望和理性意识在启示神学的传统中都成了人沉沦的根源。由于这种原罪说,“罪感”成了基督徒的最基本心理体验。由于这种原罪观念和期待救赎的愿望,西方人在他们的精神生活中形成了强烈的忏悔意识。为了赎罪,人们奋力拼搏,征服自然,与命运抗争。这一切都是为了重新获得神的眷顾,重回上帝的怀抱。那么上帝之爱是如何使身处现世的人从负罪之中解脱出来,重新回到上帝的神性世界而获得新生的呢?西方——罪感救赎靠的是“拯救”。“拯救”一词的词根是Salvus,本意是治愈和复原,即使有病的人得以痊愈。在基督教教义中,这个词的含义是“救赎”,是上帝借基督的牺牲把人从罪恶的状态当中赎回,使来自神圣生命的人重新活在神圣之中。爱是基督教最大的律法。上帝之爱是基督教信仰生活的基本信条,基督教借此有了“爱感”,通过爱感来承担现世生活中的不幸和苦难,期待上帝之爱的呵护。这种爱感和罪感,是基督教最重要的信仰体验。西方——罪感救赎这是一个从罪的生命到爱的生命的转变,也是一个把破碎的生命状态重新修复的过程。人类自赎——————解脱得救一边是上帝的救,另一边是人类自身的赎,爱成为中间的纽带。这种“爱感”使基督教信徒们从沉重的“罪感”当中解脱出来,这种独特的宗教体验使得基督教被人称为“知罪悔改的宗教”。西方——罪感救赎上帝的爱引导:你认为中西方的王权与教权的关系各是怎样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又是什么呢?5.王权与教权5.王权与教权由于“敬鬼神而远之”的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于主导地位,宗教文化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一直被边缘化,始终臣服于世俗的政治权力。而在西方,由于在基督教绝对的超越性质尺度的比照之下,世俗的王权势力在历史上不仅不可能在社会价值体系中取得绝对的统治地位,反而在世俗的统治中一再受到教会的制约和挑战。中国——王权至上在中国古代,王权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一种绝对至上的地位,而宗教则受到世俗王权的操纵和支配,一直处于附庸的地位。一种宗教想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扩大影响,就必须为世俗王权服务。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里,专制帝王是世俗的最高统治者,同时也是天上神权的最高代表。在王权长期的统治下,决不允许宗教权力超出王权之上,教权只能是王权的附庸。中国历史上的两大宗教,都逃不出被世俗王权“又打又压”的命运。以传自印度的佛教为例。佛教中国化的历史,也是它与中国文化和中国王权政治“磨合”的一个过程。佛教在进入中国以后,削发为尼、不事嫁娶生养的出家生活方式受到了儒家的一致批评。这种批评的主要原因是其违反了儒家提倡的孝道。针对这些批评,佛教也采取了会通和改革的态度。这是佛教道德化和世俗化的开端。中国——王权至上在译经方面,佛经援助凡是与中国宗法伦理相冲突的,或删略不译,或少译,或增加内容以迎合宗法制度的需要。对于佛教徒来讲,“圣言量”是最高准则,倘若故意违犯,将受到坠地狱、遭恶报的惩罚。中国的佛教徒们甘冒坠地狱、受恶报的后果也不敢触犯王权的独尊地位,这种境况是极其无奈的。在《顾准文集》里,也提到了。佛教在翻译成汉子时被汉化。“佛教给予妇女和母亲以较高地位,这在早期佛经译文中被改掉了”,例如:“丈夫供养妻子”改成“丈夫支配妻子”又如,“妻子慰藉丈夫”变成了“妻子敬其丈夫”中国——王权至上知识拓展在中国的东晋、南北朝、宋、元、明、清各朝代,都曾出现过佛教的繁荣现象。南北朝,梁武帝佞佛之风的带动下,佛教在南朝盛极一时隋唐两代,除唐武宗外,其余皇帝都是崇尚佛教的,隋唐时期是佛教的鼎盛和成熟期。宋、元,统治者依然支持和利用佛教。元朝设“帝师”制度中国——王权至上然而,佛教与中国的世俗王权之间也不总是一种蜜月关系。统治者也会不时翻脸,对佛教持一种打击的态度。原因有三:一、佛教势力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扩张威胁到世俗王权利益;二、源自中国的另一大宗教——道教的竞争;三、统治者个人对宗教信仰的偏好。在佛教史上,有“三武法难”。世俗王权王权的这种生杀予夺的独尊地位,绝不容许教权的挑战。佛教徒们也发现,在中国倘若“不依国主,则法难立”。他们深感佛教的兴盛于否全然依赖于中国皇帝对之所持喜怒与取舍。中国——王权至上作为中国本土宗教的道教,运气也好不到哪里去。道教自成立之日起,就被世俗王权政治的阴影所笼罩。道教创立之初本有两支:一支是四川大邑鹤鸣山隐士张道陵创立的,因信徒入教须交五斗米而被称为“五斗米道”;另一支是钜鹿人张角创立的奉《太平清领书》为主要经典的“太平道”。后因张角发动起义,并遭到残酷镇压从此一蹶不振。而五斗米道则由于其教义与统治势力利益一致被允许继续流传,至南北朝时,以天师道的名义发展起来,成为全国性的宗教。中国——王权至上道教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从民间向士大夫阶层和皇帝靠拢,寻求王权势力的支持,一有机会就打击自己的竞争对手——佛教。道教达到鼎盛是在唐朝。唐高祖认为被尊为道教教主的老子李耳与李唐同姓,想借道教抬高李家的权威,于是认定老子是李家祖宗,宣布道教第一,儒家第二,佛最后。到宋元时代,道教也受到皇帝们的青睐。中国——王权至上同佛教一样,道教并不总是如意的。北魏孝明帝时,就发生过一起打击道教,刑罚道教的事件到了清代,朝廷对道教逐渐冷淡,张天师由二品降到五品到道光帝,下令停止张天师朝觐,官方道教从此一蹶不振。道教的许多观念和仪式从此转入民间秘密宗教当中,逐步成为民俗的一部分。中国——王权至上从以上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史来看,在中国历史上,宗教文化始终处在专制王权的阴影下,很难获得自由发展的空间,无论何种宗教都难以操控主宰中国人的信仰和精神活动的统治权。中国——王权至上西方——教权至上基督教产生于公元一世纪中叶古罗马帝国统治下,最初是犹太教的一个异端。这支异端宗教摒弃了古犹太教认为以色列人是上帝的选民的一个观点,认为基督的降临,牺牲和复活事件是上帝对天下所有人的救恩,基督教借此与人类(而不仅仅是犹太人)立约,所以被称为“新约”。《旧约》的上帝是犹太人的上帝,而《新约》的上帝是普世的。基于这种普世的原则,基督教自成立之初就不认同民族国家的世俗王权。这种普世性适应了当时大一统的罗马帝国在政治上的世界主义和文化上的多元化倾向,使得基督教很快就超越了民族国家的界限,传播到地中海沿岸的各国,迅速发展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宗教。早期的基督教徒大多是贫苦的下层民宗,他们不满当时的社会现实,寄希望于基督的再临,再通过末世的审判,伸张正义,建立“千禧王国”。早期的基督徒曾经遭受到古罗马帝国的残酷迫害。西方——教权至上随着基督教的发展,其信徒逐渐从下层发展到社会的各阶层,而且遍布帝国全境,成为一支很强大的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