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动病与所生病_第1页
是动病与所生病_第2页
是动病与所生病_第3页
是动病与所生病_第4页
是动病与所生病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与马来西亚董教总教育中心合作第二届中国语言文学硕士班是动病与所生病释教授:王云路日期:2008年9月26日学生:郭廷林(KAMALKUEKBINABDULLAH)编号:070375-MCL训诂学是动病与所生病释目录TOC\o"1-5"\h\z\o"CurrentDocument"目录1\o"CurrentDocument"是动病与所生病释2\o"CurrentDocument"一。关於《灵枢经脉第十》2二。《难经》的解释3三。历代名家见解3\o"CurrentDocument"四。当代名家见解4\o"CurrentDocument"五。马王堆汉墓帛书6\o"CurrentDocument"六。从句读考虑7\o"CurrentDocument"结语11\o"CurrentDocument"参考资料13是动病与所生病释一。关於《灵枢经脉第十》《灵枢》经脉第十(注1。)是一篇阐述经脉循行径路及经脉病理变化可能出现的诸多症候的经典式文字,不但对於针灸临床诊断和治疗具主导性的重要地位,即便对於其他临床各科病症的诊断和治疗以及各病症的非针灸治疗也有不可忽视的指导价值。因此开篇即说:”。。。。黄帝曰: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然后就阐说十二经脉的循行径路和其可能出现的病症及治疗概要。举手太阴肺经原文为例:“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需(月旁)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督,此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需(月旁)内前廉痛厥,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按经脉的循行径路,其连接顺序为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后回至肺,如环无端。“大肠手阳明之脉,。。。。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黄口干。。。。”“胃足阳明之脉。。。。。。。是动则病洒洒振寒。。。。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温淫汗出。。。。”“脾足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舌本强,。。。。。。。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心手少阴之脉。。。。。。是动则病嗌干心痛,。。。。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小肠手太阳之脉,。。。是动则病嗌痛颌肿,。。。。。。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聋目黄颊肿。。。”“膀胱足太阳之脉,。。。是动则病冲头痛,。。。。。。。。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颓癫疾。。。”“肾足少阴之脉,。。。。。是动则病饥不欲食,。。。。。。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是动则病手心热,。。。。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三焦手少阳之脉。。。。是动则病耳聋浑浑。。。。。。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眦痛,。。。”“胆足少阳之脉,。。。。。是动则病口苦,。。。。。。。。。是主骨所生病者,头痛颔痛,。。”“肝足厥阴之脉,。。。。。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俯仰,。。是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飧泄。。。。”因此,后人将《经脉第十》所描述的病症分为“是动病”和“所生病”两大类。这种分类,首见於《内经》之后的《难经》(注2)。《难经》第二十二难:“经言脉有是动有所生病,一脉变为二病者,何也?。。。。。”从此以后,便展开了二千年之久的所谓“是动病”,“所生病”的困惑和为解之困惑而引起更多的困惑!二。《难经》的解释《难经》第二十二难答曰:“。。。。然,经言是动者,气也,所生病者,血也。邪在气,气为是动,邪在血,血为所生病。气主(日句){括号内二合为一字}之,血主濡之,气留而不行者,为气先病也,血壅而不濡者,为血后病也,故先为是动,后所生也。”。这个解释,纯粹是医理的,医理的解释和发挥,是对或错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难经》的作者完全有杈力和理由就《内经》所述发挥其理解,表述其心得和体会。对他而言,或许不存在文理和训诂的问题,但对今人而言,不通文理必定会产生对医理误解的严重后果!因为在文字的意义上讲,“是动者气也,所生病者,血也”是没有道理的,即是说用“气也,血也”说明不了“是动”和“所生”的本来意义,而这两个词汇恰恰是理解医理极为关键性的文字。但这里隐藏着两个极具重要的伏笔,即“先病也”,“后病也”。这两个词组分别对应於下文的“故先为是动,后所生也”。若为使之在修辞上前后相承更为工整,改为“故先为是动,而后为所生也”亦无不可。三。历代名家见解《难经》第二十二难对“是动病”和“所生病”的解释成为后来大多数医家所认同。为了节约篇幅,在此引用“针灸大成校释”(注3)第141页一段按语如下:“是动,所生病,是《灵枢》经脉篇上提出来的。。。。。。。。用气血先后来解释是动,所生病,一直沿袭了将近两千年。宋代的虞庶'杨康候至明代的张世贤'丁锦以及清代的叶霖都是宗难经的气血先后之说。元代滑伯仁对《难经》提出的“先后”持有异议,他认为,邪气中人,有只在气分或径入自血分,不能拘限地分别先后。张景岳认为是动是“变常而为病”。但他对所生病并没有解释,而马莳确提出所生病是某经所生之病。张志聪则认为是动病是“病因於外”,所生病是“病生於内”。。。。。近代多认为,经气逆乱於下或变动於外所引起的病叫是动病;经络或脏腑本身所生的则叫所生病。总之,气病'血病'先病'后病以至于病因于外,病因于内,经气逆乱和本经所生,这些都是后人加上去的解释,而经脉篇本身并没有过任何提示。”请注意!!是重要的一段话是:“。。。这些都是后人加上去的解释,而经脉篇本身并没有过任何提示。”然后,编者们本身对是动所生病的又如何解释呢?答案是十分巧妙!确有四两拨千金的功力!请看下面:“我们在对十二经脉是动所生病原文的对比中,觉得这些内容很象是古代不同的论者(或不同的学派)中所提出的相似的两组症候,可否认为是经过灵枢经脉篇的归纳整理才成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内容呢?”果然是这样,问题不就轻易的被化解於无形了?从前节所列,本来就是两组症候,而且是非常整齐的对应着。病之於人,症侯群与症侯群之间相似是经常存在的,是极为常见的,怎能据此即认为“是动”和“所生”是很象是古代不同的论者(或不同的学派)中所提出的相似的两组症候呢?若是这样,各组病症与病症之间真的是绝不相似,我们岂不就无需考虑病症的鉴别诊断了吗?而鉴别诊断是临床上与诊断须臾不可离的两个伙伴,是从四诊走向治疗的一双腿。四。当代名家见解1993年出版的《中国针灸年纪》第162页关於经络理论的研究概括如下:-“关于“是动,所生病”的讨论,在六十年代初,李鼎已提出对《难经》的否定,。。。。”,接着又提到:“石学敏在比较了《难经》’张景岳'张隐庵'陈壁琉'郑卓人与今世医家的不同看法,提出“是动病”为急证实证,“所生病”为里证虚证的看法。汪慰寒认为“是动病”为正经自病,“所生病”为五邪所伤。王居易则认为“是动病”是某一经脉异常时出现的病候,可用於诊断。“所生病”表明本经脉主治的功能和范围,并提议将“所生病”改为“是主病”,以更符合《灵枢》原义。侯风琴亦有类似看法。廖育群根据马王堆帛书的记载,认为“所生病”这段文字是对“是动病”的注释。”我们都知道,急证未必是实证,也可以是虚证,里证自然亦非必是虚证,为何不能是实证;至於说“是动病”为正经自病,即便是;那为什么偏偏“所生病”为五邪所伤,“是动病”又为什么所伤呢?要说“是动病”是某一经异常时出现的病候,那么,难道某一经出现病候时有不异常吗?再说,“所生病”这三个字加在一起或折开来,都无从和主治有什么意义上的关连,怎能表明本经脉主治功能和范围,若能表明这个关连,为什么还有将他改为“是主病”的需要呢?关於帛书方面的内容,稍后再议。当代中医泰斗,1916年1月生于浙江省慈溪县,治病针药并重,曾参与编写讲义及大型中医辞书共达26种之多,当中有十多部是针灸书。关於“是动病,裘老认为“是从经气发生病理变化方面而言脉和俞穴所主治的病证方面来说,两者相互补充和相互印证。”他分析“是动”的“动”字,示经气之动乱,是主某所生病是主管主治的意义。它之所以分成两个部份叙述,“仅仅是古代医家从临床症状观察和治疗体验两个方面所获得的材料之理解,它们在内容上即它有重复也有补充。”石学敏《中医纲目。经络腧穴各论。手太阴》“。。。。1。外经病侯:本经有了异常变动就表现为肺部胀满,膨膨气满,咳嗽气喘,缺盆部疼痛,严重时两手交叉在胸前,感到胸部烦闷,视物不清。还可发生前臂部的气血阻遏如厥冷,麻木,疼痛等症。2。内脏病侯:本经腧穴能主治有关“肺”方面所发生的病症,如咳嗽,喘促其上逆,心烦不安,胸部烦闷,上肢内侧前缘疼痛,厥冷,手掌发热。。。。”显然,他以为“是动”即为外经病侯,“所生”则为内脏病侯。《简明中医辞典》第621页收有“是动病”及“是动所生病”两个词条,“所生病”收在552页。“是动病经脉病候的一类。出。。。包括1经脉循行径路的病症。如手阳明大肠经”是动则病齿痛颈肿”。2经脉经气变动引致所连络脏腑的病症。。。。。。。。。”。其病主要由经脉传来,非本脏腑所生,故名是动。552页,“所生病。。。。。。《灵枢。经脉》。包括:1经脉所络属脏腑本身的病症。如手太阴经”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2脏腑病延及所属经脉,反映在经脉循行径路的病症。如手太阴经所生病还有(月需){合一字}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其病一般由本脏腑所生,并非经脉传来,故名所生。二者均可取该经穴位治疗。《中国医学百科全书。针灸学。经络学。十二经》第13页对”是动病”及”所生病”。。。。。。历代医家有不同的看法。如《难经》第二十二难认为,是动是经脉的气病,所生病是经脉的血病。《难经集注》则认为:是动病在气,在阳,在卫,在表;所生病是在血,在阴,在营,在里。以后有人认为,是动属外因病,所生病属内因病;或认为,是动为本经病,所生病为它经病;也有的认为,是动是经络之为病,所生病是脏腑病。近代有人把经脉功能异常所表现的病证理解为是动,把本经脉穴能够主治的本经经气异常所产生的病证理解为所生病。”综合古今各家所论,有关“是动病”和“所生病”究竞是什么意义,似乎未曾有直接了当的解释,气血先后,阴阳内外,卫血虚实等都不能用以解释“是动”,“所生”。五。马王堆汉墓帛书在帛书的四种医学理论著作中,有二部是关於经脉的。即《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甲’乙本。从两部灸经的内容来看,其成书年代当是比内经要早。两部灸经的行文结构和经脉篇的基本对应,只是内容要简单得多。当中《足臂十一脉灸经》较《阴阳十一脉灸经》要稍早一些,由经脉名称可说明这一点;前者在理论上尚未有阴阳之别的理论,后者的内容更要接近《经脉》的。帛书是用秦代的小篆字体,推论是秦代或秦汉之间的抄本,抄录年代要比墓主人生存的时期为早。举《足臂十一脉灸经》中的臂泰阴为例(但将标点符号去除括号内之字训和补缺亦一并不录,下同):-臂泰阴循筋上兼以奏需(需加月旁)内出夜内兼之心其病心痛心烦而意诸病此物者皆久臂泰阴《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耳脉起于手北出臂外两骨之间XX下廉xxx入耳中是动则病耳聋辉辉享享(加月旁)嗌种是耳主治其所产病目外渍痛颊x耳聋为三病再与肺手太阴之脉对照:-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需(月旁)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督此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需(月旁)内前廉痛厥掌中热我们从三者排列比较,可以得出三者的基本结构有很大的相似性,从中可见三者的传承、发展和内容逐步补充的轨迹。其行文结构为:-经脉名-循行径路-是动(在《足臂十一脉灸经》为其病)-病症名可见“其病”对应“是动”。《足臂十一脉灸经》最后的“皆久臂泰阴”与《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是耳主治”有意义上是相对等的。而〈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其所产”和《经脉第十》“是主肺所生”在意义和文字结构上亦是相呼应的。其中“其”是代指经脉名称,而在《经脉》中有所不同的是以“是主肺”直接使用脏器名称。而“所产”,“所生”,遣字有别,意义是一样的,“生”即“产”,作为动词,我们现在多半使用双音动词,如生产或产生,两者意义虽然有些差别,但由”无”到“有”,从“不存在”到“存在”,意义上还是相通的。从句读考虑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的研究者为“臂泰阴”作的标点是这样的:-臂泰阴:循筋上兼,以奏需(需加月旁)内,出夜内兼,之心。其病:心痛,心烦而意。诸病此物者,皆久臂泰阴。《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的标点是:-耳:起于手北,出臂外两骨之间,xx下廉,xxx,入耳中。是动则病:耳聋辉辉享享(加月旁)嗌种,是耳主治。其所产病:目外渍痛,颊x,耳聋,为三病。“其病”对应於“是动”亦如前述,若是这样“动”已隐含“病”的意思,所以“是动则病”等於是说“是病则病”就说不通了。因此,建议句读如后:“是动,则病耳聋辉辉享享(加月旁),嗌种,。。。。”。“病”还是作为动词使用,只是由不及物动词转为及物动词。类似例子如《内经官针第七法星》:“。。。。。病痹气暴发者,取以员利针,。。。”“。。。病水肿不能通关节。。。”;《五邪第二十》:。。“邪在肺,则病皮肤痛”,”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邪在肾,则病骨痛阴”,“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等。在现代汉语里,“病”多作名词使用,如说“精神病”,“胃病”,“脑病”。。。。等等,作动词使用其后不接宾语,如:他病了,他病得很重!,而不说:他病头痛,也不说“他病脑肿瘤”。。。。同样道理,“是耳主治。其所产病:目外渍痛,颊x,耳聋,为三病。”句读如后:-“是耳主治。其所产,病目外渍痛,颊x,耳聋,为三病。”而《经脉第十》中各经则读为:-“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需(月旁)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督,此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需(月旁)内前廉痛厥,掌中热,。。。”稍有不同的是,“病”作为形容词以表示患着病的人。阳经的情况有所不同,举一例说明:-“大肠手阳明之脉,。。。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黄口干。。。。”则读为“大肠手阳明之脉,。。。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黄口干。。。。”虽然句读作了上述更动,意义基本上没有什么出入。不论是“是动”,或者是“所生”,要指出因发生病变而出现病候的主体是经脉,因为这一篇说的就是经脉的病候。因此,《经脉第十》即句读如下:-“胃足阳明之脉。。。。。是动,则病洒洒振寒。。。。。。。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温,淫汗出。。。/“脾足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舌本强,。。。。。。。。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心手少阴之脉。。。。。是动,则病嗌干心痛,。。。。。。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小肠手太阳之脉,。。是动,则病嗌痛颌肿,。。。。。。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聋,目黄,颊肿。。。”“膀胱足太阳之脉,。。是动,则病冲头痛,。。。。。。。。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颓,癫疾。。。”“肾足少阴之脉,。。。。是动,则病饥不欲食,。。。。。。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是动,则病手心热,。。。。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三焦手少阳之脉。。。。是动,则病耳聋浑浑。。。。。。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眦痛,。。。”“胆足少阳之脉,。。。。。是动,则病口苦,。。。。。。。。。是主骨所生,病者头痛,颔痛,。。”“肝足厥阴之脉,。。。。。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俯仰,。。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飧泄。。。。”七。“是动病”与“所生病”本人搜索内经素问灵枢全书,除《经脉第十》一章外,未再见他处有再出现“是动病”或“所生病”这两个词组在同一个句子出现过。这样,剩下的问题,就只有“是动”和“所生”。应作何解,并且不宜时称“是动所生病”,时说“是动”,“所生”,容易造成混乱。“是”《说文》:直也。直:正见也。左传曰,正直为正,正曲为直。本义正,不偏斜.若按正或直解,则“是动”乃直接变动的意思;“是”亦可作为指示代词,用作主语,放在动词“动”的前面(注4),以表示某个经脉。“动”《《说文》:作也。作者,起也。这里“动”如张景岳所说的“变常而为病”,作“起病”或“发病”解应能被接受的。今人常说“变动,”“发动”,“动作”,“发起”,“发作”等。可是,这么解释是有一些不太合情理的地方,难道经脉主动的变动以至於发作起疾病来吗?显然是不通的!因此“是”只能作为宾语,仍然指代经脉.这个动也只能作为被动语态,而主语是省列的,即一切可能令经脉发生变动而致病的病邪。如《诗经。葛覃》:“是刈是”;《商颂。敫武》:“是断是迁”;《鲁颂。宫》:“是断是度”等均有什么什幺“被割下”,”被放进锅里煮”,“被砍下”,“被搬走”。。。。之意。因此,“是动”即为“某某经脉被病邪变动”之意。或“某某经脉直接被病邪(侵袭而)变动”之意。“是主什么什么所生”中的“是”为表示肯定语气。“主”,《说文》:“镫中火主也”。今已写作“炷”字,原意为灯上燃烧的火焰之意。原“主”字今多用其假借义以表示掌握权力和财物的拥有者,后来又由此派生出,如“主人”,“主张”,“主宰”,“主管”,“主妇”,“主脑”,“主干”,“主要”,“主杈”,“主持”,“主理”,“主治”,“主导”。。。。。。等引申义。。“主”具多义,既可当动词使用,亦可行名词之功,前者如主治,后者如主人等。中医古书善用“主”且极其常用.如:-上古天真论篇第一:“…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肉生肺脾主口•••..。….肺主鼻。….肾主耳。”,“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阴阳离合篇第六:“阳予之正,阴为之主。故生…”;阴阳别论篇第七:“凡持真脉之藏脉者,肝主悬绝急,十八日死”,“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风厥”';六节藏象论篇第九:“肾者主蛰,封藏之本”,“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九针十二原第一:“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不管例举中主的意义为何,其共性有位高居上,施於管理,操纵把持,势大克制等显示君临的绝对优势,是居於控制者、发号司令者的地位.上述“肺”,“津”,“血”,“脾”,“心”,“液”,“筋”,“肾”,“脉”,“气”,“骨"和“肝"对“所生”而言,皆为主语。“所生,,中的“所,,即所谓的“所字结构,,是指代上述主语产生的病症,“所”与后面的动词“生”构成一个词组,具名词性。内经中有关“所生”的例子很多,举例如后:“所生”-邪气藏府病形第四法时:“黄帝问于岐伯日:五藏之所生,变化之病形何如?岐伯答曰:先定..•”;四时气第十九:“黄帝问于岐伯曰:夫四时之气,各不同形,百病之起,皆有所生,灸刺之道,何者为定”;病狂第二十二:“目妄见、耳妄闻、善呼者,少气之所生也,治之取手太阳、太…”;卫气第五十二:“能别阴阳十二经者,知病之所生。候虚实之所在者,能得病之高下。知六府之气街者”;玉版第六十:“脓血之成也,不从天下,不从地出,积微之所生也。”;阴阳二十五人第六十四:“余已知之矣。愿闻二十五人之形,血气之所生,别而以候,从外知内何如?岐伯曰”;论疾诊尺第七十四:“变化无穷,其故何也?岐伯曰:此皆邪气之所生也。黄帝曰:余闻气者,有真气,有正气,有邪气。何谓真气?岐伯日:夏气者,所受于天,”;大惑论第八十:“目者,五藏六府之精也,营卫魂魄之所常营也,神气之所生也。";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六节藏象论篇第九:“至而不至,此谓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五藏生成篇第十:“生于脾,如以缟裹括萎实。生于肾,如以缟裹紫。此五脏所生之外荣也,”五郭廷林藏别论篇第十一:“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脏于阴而象于地”;五藏别论篇第十一:“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脏于阴而象于地”,“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故治病者,必明六化分治,五味五色所生,五藏所宜,”;示从容论第七十六:“哭泣悲哀,水所从行,此皆人之所生,治之过失,”;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若问此者,无益于治也。工之所知,道之所生也。”.之所以不厌其烦地自<<内经>>引征如此之多“所生”,主要理由在於证明即便有“所生病”这样一个词组,并非专有名词.如<<医古文语法>>笫147页:“所”字结构具有指代人或事物的作用其语法作用跟名词大体相同,可以作句子的主语、宾语和士谓语.”所以,应是“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温,淫汗出。。。”,不应为“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温,淫汗出。。。。”.“是主血所生”即“这(经脉病)是由血产生而成的(病症)”.因此,“肺所生”即“由肺产生的(病症)”,前述“先病也”,“后病也”用於此处,即知经脉生病因“肺”,"津”,“血”,“脾”,“心”,“液”,“筋”,“肾”,“脉”,“气”,“骨"和“肝”等有病在先,后累及经脉遂亦生病的所谓“后病也。则由此可见,“是动”之前未见他病,“所生”之前有他病在先所以致之。若然,用现代汉语,前者常以“原发性疾病”表述,后者则应为"续发性疾病”之意!结语经上述阐释,《灵枢》经脉第十(注1。)阐述经脉循行径路及经脉病理变化的原发性或是续发性以及两种病理情况下可能出现的哪些症候。内经作者意欲说明,经脉病有原发性的,有续发性的;提示医者诊察经脉病症时,应当分清是原发性的还是续发性的,应当注意经脉病症的发病原头和发展过程,以知檬本、轻重',知檬本、轻重治疗方不失病机,不失病机切入治疗方能准确。注1。《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第一本经典,书名首见於《汉书。艺文志》它与《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旁经》共称为“医经七家”。《汉书。艺文志》是东汉班固根据《七略。艺文志》(此书巳亡佚)摘编而成。而《七略》则是西汉末年汉成帝时代(公元前32年)刘向、刘歆两父子奉诏收集整理的中国第一本图书分类目录。据此,《内经》的成书年代不会晚於公元前32年。司马迁的《史记》约于汉武帝太初元年至征和二年间(公元前104年-公元前91年)撰成。引用医书如《扁鹊仓公列传》内记述了《上下经》《五色》《奇咳术》《奇恒》《揆度》《阴阳外变》,书名中未见有《内经》。然而,《史记。五帝本纪》第一段:“黄帝者。。。。。。。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与《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第一:“昔在黄帝,生而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