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蝈蝈与蛐蛐》教学设计_第1页
《蝈蝈与蛐蛐》教学设计_第2页
《蝈蝈与蛐蛐》教学设计_第3页
《蝈蝈与蛐蛐》教学设计_第4页
《蝈蝈与蛐蛐》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蝈蝈与蛐蛐》教学设计

《蝈蝈与蛐蛐》教学设计时间:2023-11-0511:35:32教学资源投诉投稿

《蝈蝈与蛐蛐》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行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展。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留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细心整理的《蝈蝈与蛐蛐》教学设计,盼望对大家有所帮忙。

《蝈蝈与蛐蛐》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3、观赏和喜爱大自然,培育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

如何观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再向大家介绍一篇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板书)创作的十四行诗《蛔蝈与蛐蛐》(板书)。

二、教读新课

1、指名朗读这首诗。正音。

2、简介和时代背景。引导学生阅读解释①,教师补充。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托付两名爱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内科医生执照,还连续学习外科。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他的诗诗中有画,颜色感和立体感都很强。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自然承受力”的思想。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惋惜正值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3、学生朗读,整体把握诗歌的基调,留意处理朗读语调,留意音步和轻重音的正确把握。

4、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局部;动静相衬,意境美丽。

盛夏──蝈蝈的乐音

大地的诗歌布满生气

严冬──蛐蛐的歌儿

5、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诗人制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当给人以劝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布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6、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这是诗人的联想,将冬天的蛐蛐的歌儿照应盛夏的蝈蝈的乐音。点出起伏不停,点明中心: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三、布置作业

1、熟读成诵:

在理解诗的思路构造的根底上背诵这首诗。

2、课后练习: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妙和勃勃生气,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喜爱和赞美之情。

《蝈蝈与蛐蛐》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3、观赏和喜爱大自然,培育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如何观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再向大家介绍一篇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板书)创作的十四行诗《蛔蝈与蛐蛐》(板书)。

二、教读新课。

1.指名朗读这首诗。正音。

2.简介和时代背景。引导学生阅读解释①,教师补充。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托付两名爱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内科医生执照,还连续学习外科。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他的诗诗中有画,颜色感和立体感都很强。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自然承受力”的思想。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惋惜正值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3.学生朗读,整体把握诗歌的基调,留意处理朗读语调,留意音步和轻重音的正确把握。

4、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局部;动静相衬,意境美丽。)

盛夏——蝈蝈的乐音

大地的诗歌布满生气

严冬——蛐蛐的歌儿

5.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诗人制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当给人以劝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布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6、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这是诗人的联想,将冬天的蛐蛐的歌儿照应盛夏的蝈蝈的乐音。点出起伏不停,点明中心: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三、布置作业。

熟读成诵。

在理解诗的思路构造的根底上背诵这首诗。

《蝈蝈与蛐蛐》教学设计3

【学问目标】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写景诗的特点。

【力量目标】

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教育目标】

观赏和喜爱大自然,培育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

如何观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学习和观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

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宠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闻名诗篇,如《夜莺颂》等,惋惜正值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三、读熟诗歌,留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四、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五、问题讨论

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局部;动静相衬,意境美丽。

六、课后练习一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妙和勃勃生气,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喜爱和赞美之情。

七、学问概述

《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交错而成的“大地的诗歌”,是那样富有生气,那样布满“喜悦”。

八、重点学问介绍

《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它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歌颂大自然美如诗歌,永久歌声不断,永久布满生气。

这首诗构思奇妙,短小精巧而又非常大气。全诗分为前后对应的两局部,分别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开头,来点明主旨;又分别描绘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并通过联想使二者奇妙地联系起来,生动地表现“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这首诗仅仅勾画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象;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唱歌。但它所提醒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规律,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全诗讴歌大自然的无限美妙、无限生气,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多,给人以宽阔的想象空间,角度新奇独到,构思颇具匠心。

这首诗注意气氛的营造,动静相衬,意境美丽,情味浓郁。“当全部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蔽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四周的树篱上”,“可喜的草丛”,这些景物描写表现了盛夏生气勃勃的景象,衬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音”的奇妙;“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惫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渲染了“蝈蝈的乐音”浓郁的喜悦的感情颜色。“在孤独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安静”,“在渐渐上升的暖气,/昏昏欲睡中”,表现了严冬孤独安静的冷清景象和人们家中的温馨气氛,与前面的气氛既形成对比又非常和谐,反衬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悦耳。最终以“人们感到那声音/仿佛就是蝈蝈在那草茸茸的山上鸣叫”结尾,将前后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让冬天“蛐蛐的歌儿”照应盛夏“蝈蝈的乐音”,交错成一首此起彼伏的“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这首诗的意境既精微美丽又广阔深邃,使人们深深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喜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理解与赏析】

诗人以精细的观看,抒写了夏日郊外的蝈蝈和冬夜炉边的蟋蟀交替唱歌的情景。但开头疲于暑热的鸟儿,其实是春天的歌手,而蛐蛐生命力最旺盛的时刻正是秋季(可参看济兹的《秋颂》),况且,春秋两季正是百鸟争鸣,千虫欢唱的黄金季节。这样,实际上诗人是提醒了一年四季大自然歌声不绝的规律,从而赞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美。这种美是永恒的,“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正点出了这首诗的主题。

这首小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