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民的生育权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a9d4cc4f257cf9979ddcf4ef930bbf62/a9d4cc4f257cf9979ddcf4ef930bbf621.gif)
![论公民的生育权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a9d4cc4f257cf9979ddcf4ef930bbf62/a9d4cc4f257cf9979ddcf4ef930bbf622.gif)
![论公民的生育权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a9d4cc4f257cf9979ddcf4ef930bbf62/a9d4cc4f257cf9979ddcf4ef930bbf623.gif)
![论公民的生育权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a9d4cc4f257cf9979ddcf4ef930bbf62/a9d4cc4f257cf9979ddcf4ef930bbf624.gif)
![论公民的生育权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a9d4cc4f257cf9979ddcf4ef930bbf62/a9d4cc4f257cf9979ddcf4ef930bbf62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8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法学论公民的生育权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生育权是公民所享有的一项基本的人权,它的产生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它是人类维护人口生产延续不断的一项自然权利,因此它与生俱来的。生育权涉及到法律、经济、生理、伦理等方面。生育权与其他法律赋予的权利不同,是任何时候都不能被剥夺的。多年来,人们被一种观点影响,既然生育权是公民与生俱来的,因此,公民的生育应该是自由的,和谁生,生多少,都是公民自己的意愿,与法律无关。但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口的状况直接影响到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国际社会就生育权这个问题,提出了新的观点,认为公民应该在自由行使生育权的基础上,还需负起责任,强调夫妻和个人对子女、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强调夫妻在行使生育权时,要考虑到将来子女的需要和对社会的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讲,公民有生育的权利,但同时应当承担对家庭、子女和社会的责任。正确认识并在法律上确认和保障生育权,对于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维护婚姻家庭的稳定,实现男女平等和妇女权益的有效保护都有重要意义。因此,生育权在现代社会不再只是一个自然的权利概念,而已经成为一个法律概念,有着重要的法律意义。二、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含论文提纲)(一)研究目标笔者期望能够从现在所掌握的法学知识,对生育权的内涵定义与具体内容加以掌握,对生育权侵犯的表现及法律救济加以认识,在有限的资料和学识范围内对生育权进行浅析。(二)主要内容本文主要从生育权的国内外定位入手,从其性质内容加以延伸,再由婚姻与生育权的关系下手,提出生育权侵害的救济。(三)论文提纲一、生育权的定位与概念,从国际社会对生育权的定义与我国对生育权的独特定位,延伸出生育权的定义。二、生育权的性质与内容(略)三、婚姻与生育权的关系,重点分析了单身女性的生育权与男性的生育权。四、生育权的侵犯及法律救济,分析了生育权侵犯的几种表现与以之相对应的法律救济手段。拟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及技术路线、实验方案等本课题采用以下法学传统研究方法:1、价值分析方法2、实证分析方法3、比较方法4、逻辑分析方法5、语义分析方法中外文参考文献目录(理工科专业应在10篇以上,文科类专业应在15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至少2篇。)[1]马慧娟.生育权:夫妻共同享有的权利[J].中国律师,1998,(07):56.[2]李长江.简论生育权及其立法构想[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5):90-92.[3]王利明.人格权法新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10.[4]蔡德仿,黄雪英.生育权之法律思考[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05):12.[5]许莉.供精人工授精生育的若干法律问题[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1999,(04):32.[6]杨立新.人身权论[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6:38.[7]张荣芳.论生育权[J].福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4):31. [8]刘作翔.权利冲突:一个应该重视的法律现象[J].2002,(03):41.[9]彭心倩.男性生育权问题探讨[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02):35-36.[10]何勤华,戴永盛.民商法新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68.[11]吴洁.单身女性生育权问题研究[J].博士•专家论坛,2006,(02):24.[12]吴俐.生育权的尴尬与选择[J].人口与经济,2003,(04):37.[13]张玉萍.简论生育权及其立法构想[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2,(02):90[14]MaryA.Totz:What’sGoodfortheGooseisgoodfortheGander:TowardRecognitionofMen’sReproductiveRights,[J].1994BoardofRegents,1994,(15):141.[15]JosephAmiel:BirthRight[M].FawcettGoldMedal,1986,238-250.五、研究的整体方案与工作进度安排(内容、步骤、时间)首先确定选题,架构出一个大致的提纲,在老师的指导下整理提纲,确定协作方向,理顺论文的结构。经过查询资料,参阅著作,调整思路,开始论文的初稿写作。同时,阅读大量的书刊以充实论文内容,总结自己的观点,将自己的观点充分地展现在论文上。最后交由指导老师提出修改的意见,并定稿。工作进度安排:1、确定论文选题(2010年10月15日前)2、完成资料收集和文献查阅(2010年11月15日前)3、完成开题报告的翻译和文献综述的写作(2010年12月15日前)4、完成外文资料(2011年1月15日前)5、完成论文初稿(2011年2月15日前)6、完成论文的修改与定稿(2011年4月15日前)7、组织毕业论文文案评阅、论文答辩(2011年5月10日前)六、研究的主要特点及创新点随着我国多元化社会的不断发展,婚姻家庭正日益受到各种各样非传统家庭形式的冲击,因而由生育权引发的问题与纠纷也日益增长。近年来,因涉及生育权而提起的诉讼也越来越多。因此,协调各方的利益来达到妥善处理生育权纠纷的矛盾凸现其重要性。本文从由生育权引发的冲突问题入手,研究我国生育权立法的不足,提出解决建议,促进我国尽快完善有关生育权的法律制度。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法学论公民的生育权人类的生育行为,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的自然行为,因此,人们实施生育行为时并不将它当做某一种权利,所以在早期的法律中并没有生育权的规定。在人类产生和演进的历史进程中,人类的生育行为经历了从没有规范,没有控制的自然生育,到必须生育,当时生育成为了一种义务,再到后来的生育是个人的权利,三个演化阶段。有关生育权的讨论和研究,较之国际,我们起步相对较晚。一、国际社会对生育权的定位将生育权作为一种基本的人身权利来进行专门研究,在国内外历史都不长,生育权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19世纪后期,妇女运动组织首次提出生育权这一概念。当时的女权主义者强烈要求享有“自愿成为母亲”的权利,她们想要实现对生育自由的控制,事实上是妇女的自我决定和自由选择的权利,例如,自由生育权、堕胎权等。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得的法律纷纷开始承认和保障生育权。1942年,美国的"斯金娜诉俄克拉荷马(SkinnerVOklahoma)"案,斯通大法官认为强制绝育是对人类自由的侵犯,它剥夺了个人的权利,而这一权利是种族不灭的基础—生育后代的权利,这对于确认生育权具有里程碑的意义。20世纪70年代,有关国际会议文件正式规定生育权。1968年《德黑兰宣言》就已明确宣布生育权为父母享有的基本人权。1974年《世界人口行动计划》则进一步将生育权规定为“所有夫妇和个人”都享有的基本权利。1975年7月3日通过的《关于妇女平等地位和她们对发展与和平的贡献的墨西哥宣言》中的第十二项原则就规定了“每一对夫妇和每个人都有权自由地和负责地决定是否要生育子女,并决定子女的人数和生育间隔,也有权获得这方面所需的知识、教育和方法。:”联合国大会1980年3月1日开放签字的《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第十六条第一款也有类似规定,这表明生育权已经被人们逐渐认识并加以保护。联合国1984年、1994年召开的国际人口与发展会议通过的有关文件都肯定了《世界人口行动计划》确定的生育权涵义。目前,生育权作为一项没有明确法律规定的权利,没有明确的定义。在北美和西欧通常理解为拥有子女的权利,这就要求政府尊重并保护其繁衍后代的权利,并且能够通过提供一些物质及公共设施的帮助。国内也有学者认为,生育权是指公民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自主决定生育或不生育子女的权利。我认为,这种观点比较符合我国的国情。二、我国对生育权的定位当前我国涉及到生育权问题的法律主要有1992年4月3日颁布的《妇女权益保障法》和2001年12月29日通过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第四十七条规定:“妇女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生育子女的权利,也有不生育的自由。”《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十七条规定:“公民有生育的权利,也有依法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夫妻双方在实行计划生育中负有共同的责任。”很多人认为《妇女权益保障法》的规定模糊了生育权的主体,忽略了男性的生育权,其实不然,《妇女权益保障法》并没有否认男性的生育权。由于女性始终是弱势群体,现在的联合国文件与我国法律通常只强调女性的生育权。
而《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中所提到的生育的权利,前面冠以的是“公民”两字,而公民自然应该是包括男性,也包括女性。因此《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也是承认了男性的生育权。我国宪法尚未明确规定生育权是公民所应当享有的一项基本人权,但规定了“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2002年9月1日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全面确认了我国公民的生育权,第17条明确规定:公民有生育的权利,也有依法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夫妻双方在实行计划生育中有共同的责任。《中国人权事业》指出:国家规定妇女的生育权,保护妇女的生育健康。根据国内外对生育权的定位,生育权应当是每个公民的合法权利,是与生俱来的。参考文献[1]马慧娟.生育权:夫妻共同享有的权利[J].中国律师,1998,(07):56.[2]彭思琪.生育权性质初探[J].新财经(理论版),2010,(03):34.[3]王利明.人格权法新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10.[4]蔡德仿,黄雪英.生育权之法律思考[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05):12.[5]许莉.供精人工授精生育的若干法律问题[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1999,(04):32.[6]汪育玲.论生育权的性质及法律保护[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9,(02):13.[7]彭心倩.男性生育权问题探讨[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02):35-36.[8]张荣芳.论生育权[J].福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4):31.[9]刘作翔.权利冲突:一个应该重视的法律现象[J].2002,(03):41.[10]姜玉梅.生育权辨析[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12):179.[11]何勤华,戴永盛.民商法新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68.[12]吴俐.生育权的尴尬与选择[J].人口与经济,2003,(04):37.[13]杨立新.人身权论[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6:38.[14]MaryA.Totz:What’sGoodfortheGooseisgoodfortheGander:TowardRecognitionofMen’sReproductiveRights,[J].1994BoardofRegents,1994,(15):141.[15]JosephAmiel:BirthRight[M].FawcettGoldMedal,1986,238-250.
本科毕业论文(20届)法学论公民的生育权论公民的生育权摘要:生育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涉及到法律、经济、伦理等许多方面。
生育权属于民事权利中的人格权,其内容包括生育请求权、生育决定权及生育方式选择权。生育权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因此单身女性也应该享有这项权利,但是,其生育权的行使,应该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历史上,男女不平等的普遍现象,及其女性在生育上的特殊角色,在立法上,一般特别强调保护女性的利益,但这不等于说否认男性的生育权。男性的生育权,在现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越来与受到关注,而民事上呈上升趋势的生育权纠纷要求民事法律必须加以规范,将生育权纳入法定基本民事权利已经成为必要和可能。关键字:生育权人格权基本人权平等ReproductiverightsofcitizensAbstract:Reproductiverightsisoneofthebasicrightofcitizens,involvinglegal,economicandethicalandmanyotheraspects.Reproductiverightsbelongstocivilrightsofpersonality,itscontentincludingfertilityclaims,fertilitydiscretionandfertilitymodeoption.Reproductiverightsasacitizen'sbasicrightone,sosinglewomenshouldalsothisright,butitsfertilityexerciseright,shouldbeinareasonablebounds.Historically,oftheinequalityofmaleandfemalecommonphenomenon,andthewomeninthefamily,thespecialroleinlegislation,generalspecialemphasisontheinterestsofprotectingwomen,butthatdoesn'tmeandenyingthemalereproductiverights.Themalereproductiverights,intoday'srapiddevelopmentofsocietymoreandattention,andcivilanupwardtrendinthereproductiverightsdisputesrequirementsofcivillaw,toregulatethereproductivemustbelegalrightsintobasiccivilrightshasbecomepossibleandnecessary.Keywords:ReproductiverightsPersonalityBasichumanrightsEquality目录一、生育权的定位与概念 1(一)国际社会对生育权的定位 1(二)生育权在我国的独特定义和定位 1二、生育权的性质和内容 2(一)生育权的性质 2(二)生育权的内容 3三、婚姻与生育权的关系 3(一)单身女性生育权问题 4(二)男性的生育权 5四、生育权的侵犯及法律救济 5(一)生育权侵犯的表现 6(二)生育权侵犯的法律救济 7注释 8参考文献 8PAGE0PAGE9论公民的生育权一、生育权的定位与概念(一)国际社会对生育权的定位将生育权作为一种基本的人身权利来进行专门研究,在国内外历史都不长,生育权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19世纪后期,妇女运动组织首次提出生育权这一概念。当时的女权主义强烈要求享有“自愿成为母亲”的权利,她们想要实现对生育自由的控制,事实上是妇女的自我决定和自由选择的权利,例如,自由生育权、堕胎权等。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得的法律纷纷开始承认和保障生育权。1942年美国的“斯金娜诉俄克拉荷马(SkinnerVOklahoma)案”,斯通大法官认为强制绝育是对人类自由的侵犯,它剥夺了个人的权利,而这一权利是种族不灭的基础,也就是前面提到的生育后代的权利,同时这对于确认生育权的意义也具有里程碑的价值。20世纪70年代开始,一些有关的国际会议文件正式开始涉猎生育权的相关内容,例如1968年《德黑兰宣言》当中明确宣布生育权为父母享有的基本人权;1974年《世界人口行动计划》则进一步将生育权规定为“所有夫妇和个人”都享有的基本权利;1975年7月3日通过的《关于妇女平等地位和她们对发展与和平的贡献的墨西哥宣言》中的第十二项原则也规定了“每一对夫妇和每个人都有权自由地和负责地决定是否要生育子女,并决定子女的人数和生育间隔,也有权获得这方面所需的知识、教育和方法。”到了80年代生育权的相关内容开始逐渐被人们认识并开始加以保护,联合国大会在1980年3月1日开放签字的《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第十六条第一中就有类似规定。之后的1984年、1994年中,联合国召开的国际人口与发展会议通过的有关文件都肯定了《世界人口行动计划》中关于生育权的涵义。(二)生育权在我国的独特定义和定位 目前,生育权作为一项没有明确被法律规定的权利并没有其明确的定义。但是我们仍然不难发现其在现实生活中作为习惯法的作用和功能,在北美和西欧生育权通常被理解为拥有子女的权利,也就是要求政府尊重并保护公民繁衍后代的权利,并能够通过提供一些物质及公共设施的帮助来更好的实现该权利。国内有关学者也同样认同这个容易被大众接受并理解的“通说”,他们认为,生育权是指公民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自主决定生育或不生育子女的权利。笔者认为,这种观点也是相当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国情的。当前我国涉及到生育权问题的法律主要有1992年4月3日颁布的《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和2001年12月29日通过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第四十七条规定:“妇女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生育子女的权利,也有不生育的自由。”《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十七条规定:“公民有生育的权利,也有依法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夫妻双方在实行计划生育中负有共同的责任。”很多人认为《妇女权益保障法》的规定模糊了生育权的主体,忽略了男性的生育权,其实不然,《妇女权益保障法》并没有否认男性的生育权。由于女性始终是弱势群体,现在的联合国文件与我国法律通常只强调女性的生育权。
而《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中所提到的生育的权利,前面冠以的是“公民”两字,而公民自然应该是包括男性,也包括女性。因此《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也是承认了男性的生育权。我国宪法虽然尚未明确规定生育权是公民所应当享有的一项基本人权,但明确规定了“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2002年9月1日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全面确认了我国公民的生育权,第17条明确规定:公民有生育的权利,也有依法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夫妻双方在实行计划生育中有共同的责任。《中国人权事业》指出:国家规定妇女的生育权,保护妇女的生育健康。综合以上的观点我们不难总结出,生育权在我国的独特定义应该是:夫妻双方各自或共同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享有的自主决定是否生育和生育子女的时间,数量以及间隔的权利。这里,不生育既指终生不育,也指暂时不育。二、生育权的性质和内容(一)生育权的性质对于生育权的性质,学术界存在着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生育权是身份权。该学说主张将生育权界定为一种身份权,他们认为“生育权只能基于丈夫、妻子的这一特定身份,在合法婚姻的基础上产生,由双方共同享有”,是属于配偶权的一种,夫妻只有达成共同一致,才能行使生育权。同时,他们主张婚姻法把生育权规定在配偶权内,以完善我国的夫妻人身法律关系。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生育权是人格权,因为生育权是自然人与生俱来的权利,是维护自身独立人格所必备的,不必依附于特定的身份如配偶身份,它是一种独立的个人权利。笔者认为,“人格权说”更符合现代生育权的本质。主要理由如下:第一,人格权是指民事主体依法所固有的,以人格利益为客体的,为维护主体独立人格所必备的权利,而生育权具备人格权的一切属性。第二,身份权是指民事主体基于特定身份关系产生并由其专属享有,以其体现的身份利益为客体,为维护该种关系所必需的权利,=2\*GB3②而生育权不符合民法关于身份权的基本理论。史尚宽先生认为,“民法上身份云者,谓基于亲属法上之相对关系之身份,有一定身份然后得享有之权利也。”(二)生育权的内容生育权作为一项公民的基本权利,包括什么内容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明确生育权的内容,能更好的帮助我们行使生育权。生育权的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生育请求权。生育请求权是指公民有权利请求自己的伴侣协助自己进行生育。因为繁育下一代必须是男女合力才能完成的,因此,一方有生育的意识时必须请求另一方配合自己完成繁育下一代的任务,只有双方同意了彼此对生育的请求,生育才能在不违背双方自愿的原则的基础上完成。2、生育决定权。生育决定权是指公民有权决定自己是否进行生育。生育决定权是与生育请求权相对的一项权利,一方向另一方提出生育请求而对方同意请求时,即是实现生育决定权的过程。3、生育方式选择权。生育方式选择权是指享有生育权权利的人可以自由地根据自己的意愿来选择生育方式,也就是传统自然生育方式与人工生育方式等。某些地方存在着所谓的“借腹生子”虽然其也是一种生育方式,但是就我国来说这种方式有违道德伦理,与我国的和谐社会背道而驰,因此不被法律所允许,不能作为生育方式的一种。此外,人工受精作为一种受孕方式于民于国都是有利的,所以也是一种生育的方式,“人工受精(无论同质还是异质),凡通过自孕途径生育的,也完全为法律认可,是生育方式选择权的选择方式。”=3\*GB3③三、婚姻与生育权的关系许莉同志在文章中指出:“属于自由权范畴的生育权,其本质应为人格权而非身份权;是作为民事主体必须享有的权利,而不以是否具有特定身份如配偶身份为前提。”当今社会有许多孩子生活在无婚姻家庭中,当然,我们不能说每一个生活在无婚姻家庭中的孩子都是不幸福的,在有婚姻的家庭中的孩子就一定是幸福的,但是,大量的事实表明,在后一种家庭中孩子不幸的情况更为普遍,可见,婚姻对生育的影响还是非常显著的。但是,生育权不是身份权,并不意味着有了婚姻才能拥有生育权,它剥夺了无配偶以及丧失配偶的人延续后代的权利。随着社会的不断发现,人们开始对生活方式有了新的选择,多元化的社会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单身贵族”,还有一部分选择同居的方式,婚姻对于他们而言已不是唯一的选择。然而,不选择婚姻不意味着放弃生育,一方面,传统的以婚姻为前提进而生儿育女的观念受到了现今社会的冲击,另一方面,生育必须以婚姻为前提的形式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也必然无法为大众普遍认同。假如我们接受了不以婚姻为前提而生儿育女的行为,这无疑与传统的道德伦理相悖。(一)单身女性生育权问题生育权是一项天赋人权,它平等地赋予每个自然人,只要是自然人就应该享有,并不以婚姻关系的存在为前提。《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17条规定“公民有生育的权利”,而不是规定“夫妻有生育的权利”,那么公民无论是否已婚都应该享有生育权。所以,无配偶者也应该享有生育权。自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颁布后,各省市都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制定出了相应的条例保证法律的实施,2002年11月1日,吉林省人大颁布的《吉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第30条第2款规定:“达到法定婚龄决定终身不再结婚并无子女的妇女,可以采取合法的医学辅助生育技术手段生育一个子女。”这个条例一出,引发了关于单身女性是否应享有生育权的讨论。立法者认为,这一规定最大限度地维护了公民的生育权。同时,有人认为这是对中国现行《婚姻法》和《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正面补充,体现了对女性独立自主选择生育权的尊重。笔者认为,生育权作为一项人格权,与婚姻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单身女性当然享有生育权。从我国法律实践来看,公民如果要享有生育行为能力,他的行为必须符合现行的生育政策。一方面,生育权利能力作为生育行为能力的前提,只有在法律赋予的生育权利的范围内实施生育行为,才能被法律承认和保护;另一方面,生育权利能力的实现又必须依赖于生育的行为能力,只有具备生育行为能力,这样才能通过自己的行为而依法取得具体的生育权利,并同时承担生育义务。=4\*GB3④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客观上也为单身女性实现生育权提供了辅助手段。单身女性同样享有生育权在理论上并不存在疑问,但是如何在现实中实现生育权以及如何去行使生育权成为了另一个问题。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手段的不断纯熟,单身女性不通过传统的男女结合的方式来实现生育已经变成了可能。人工授精技术是人类发明应用最早的一种人工生育技术,一般指男女的精卵通过非性交方式形成合子而达到生育的方式。=5\*GB3⑤未婚男女可以通过人工授精的方式实现自己的生育权。我国已经建立了“精子银行”,可以使那些单身女性实现其生育权。单身男性也可以通过“代孕”的方式实现自己的生育权。这里的代孕,是指将男性精子和他人卵子共同植入某一适合孕育的妇女体中,直至胚胎孕育成熟,分娩出婴儿,这里的精子由该单身男性提供,而卵子则由卵子库提供。在双方当事人之间达成协议的情况下,人工授精和代孕行为并不会侵害到第三方或者社会的利益,而是一种符合人性的行为,法律应当允许,当然也应该在制度和程序上做出相应的规范。我国从封建社会慢慢发展到现在,一些传统的思想伦理依然深入人心,根深蒂固的埋藏在社会中。单身妈妈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不免会受到一部分人的谴责,认为她们是自私的,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填补内心的空虚,养孩子作为自己的娱乐。因此,单身妈妈要实现自己的生育权需要面对社会的,舆论的压力,同时,单身女性通过特殊的方式生育自己的孩子,她们无法给孩子一个家,并且还要忍受旁人怪异的眼神,这压力可想而知。一方面她们迫切想实现自己的权利,另一方面还要面对一系列的现实问题,所以单身妈妈面临各种问题而不放弃实现做妈妈的权利,她们不是自私的。她们和所有其他的妈妈一样,爱自己的孩子,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茁壮成长。唯一不同的是,她们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方式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事物的出现总是有其合理性的存在,因此,我希望能通过法律手段,舆论手段以及宣传等手段来理解这些单身妈妈,保障她们的权益。(二)男性的生育权由于女性在生育方面所具有的天然优势,所以理论上存在着一种只有女性才享有生育权的误解,不少人认为《妇女权益保障法》的规定是将生育权看成了是妇女的一项特权从而否认了男性生育权。但是,从立法背景上看,《妇女权益保障法》并没有否认男子的生育权,正如一些专家指出的那样,在现在的联合国文件和我国法律中只谈到妇女的生育权,与历史上的男女不平等有关系。男性不仅仅是生育权的主体,并且与女性具有平等的生育权。
1、生育权是所有自然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权利,它的基本人权与人格权的属性决定了男性也同样享有这项权利。“生育的权利并不是法律所赐予的,法律只是对这种自然权利的认同,并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对其适当规范、引导和限制,使之与社会的发展更好地协调。相反,若某个国家法律悖逆自然规则,强行剥夺人们或一部分人的生育权,则肯定为恶法,将必然遭到人们的反对和自然规律的惩罚。因此,对生育权这样一种天赋人权,无端地加以性别限制,既是不合理的,也是对人权的一种蔑视。”=6\*GB3⑥2、生育行为是男女双方共同参与合力的行为,因此男性同样享有生育权。就目前科技的程度而言,所有的生育行为都是有性生育,不管是自然生育还是人工受精,都需要精子与卵子的结合,从而形成受精卵,孕育成小生命,离开了任何一方,生育行为将无法发生,将没有生育结果的可能。3、男性与女性享有平等的生育权。女性因其特殊的生理构造,在生育中担任着特殊的只能,从在体内形成受精卵到十月怀胎把孩子带到世上,不论从心理还是生理都是一种考验,因此,有很多人认为当男性生育权与女性生育权发生冲突时,首先应当以女性的利益为先,在生育的过程中,女性享有决定权,而男性只享有知情与协商的权利,其实不然。我国是一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国家,生育权作为一项基本权利也不例外,男性与女性应当享有平等的生育权,而不应该有孰轻孰重之分。“男性生育权不是女性生育权的附属物,不能因为男性与女性在性别和生理功能上的自然差异和生育过程中所起作用的不同就认为男性的生育权应服从于相对方的女性权利人。”由此可见,法律虽然从未明确强调男性的生育权,并不表示否定了男性的生育权。公民的生育权是人与生俱来的权利,参与《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起草制定工作的巫昌祯教授明确地表示:法律上从没有剥夺男性生育权。因此,男性与女性都拥有生育的权利,并且是平等的生育权。四、生育权的侵犯及法律救济近年来,我国的司法实践中不断涌现出各类的生育权侵犯案件,得到了社会大众的普遍关注。在此,笔者做一些浅探:(一)生育权侵犯的表现1、男女任意一方无正当理由拒绝生育,双方协商不一致诉讼中,夫妻双方都称自己应享有“生育权”,女方认为,《妇女权益保障法》第四十七规定:“妇女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生育子女的权利,也有不生育的自由。”男方则按照《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十七条,该条例规定:“公民有生育的权利……”对此,学者们的观点不一。有人认为,一名成年公民正当的想要生育下一代的要求是合情合理的。男女皆然,如果配偶在生理没有正当理由不应拒绝,男性对女性的要求如是,女性对男性的要求亦然。另外,有一种观点认为这是一种侵权,“夫妻有一方不愿实现生育权利,那么,势必造成另一方的权利受侵害。侵权损害导致赔偿的法律后果,这是侵权民事责任的法律规定。”此外还有观点则认为,“生育权是夫妻共有权,权利共有的一方在处分权利时,应当告知另一方,取得另一方的同意。一方未告知对方或双方没有协商一致而擅自处分其权利,都是违反法律的,相应的,法律应当给予制裁。”2、女方不经过男方同意,擅自做人工流产目前,因为妻子擅自做人工流产丈夫起诉妻子侵犯生育权的案例屡见不鲜,但是,由于我国生育权的理论及立法不够完善,法院判决与学者观点也不尽一致。余姚市人民法院受理过这样一个案件:叶光明和朱桂君是夫妻关系。2006年7月5日,朱桂君未经过丈夫叶光明的同意,便去人民医院做了人工流产手术,叶光明得知后认为其妻子的行为已经侵犯了他的生育权,向余姚市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朱桂君赔礼道歉,并支付其精神损失费2万元。浙江省余姚市人民法院以:“女性的生育权是基于人身权中的一种生命健康权,男性的生育权是身份权中的配偶权。当两种权利相冲突时,法律应当更加关注生命健康权,而非配偶权。《妇女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了妇女享有生育的权利。因此,妻子对腹中的胎儿进行产化流产手术不构成对丈夫生育权的伤害,驳回丈夫的诉讼请求。”有的法院则认为人工流产也是女性行使生育权的表现之一,因此不构成对男性生育权的侵权。一些学者认为,我国的法律规定妇女有自由选择生育或不生育的权利,因此流产并不侵犯丈夫的生育权。而持相反意见的学者则认为,“怀孕对于夫妻双方来说,都是件重大事情,因此对重大事情的处理,应由夫妻双方协商后决定,不经丈夫同意私自堕胎,构成侵权。”我国最早报道侵犯生育权案例就是“2001年初南京一位八旬老翁状告妻子侵犯生育权”的案件。南京孙老先生和老伴于1961年结婚。其妻在从1962年开始的三年时间内,瞒着他三次堕胎,致使他没有亲生子女承欢膝下,晚年凄惨。三来先生认为,都是因为老伴年轻时一意孤行,使他失去了做父亲的机会,剥夺了他的生育权,给他造成了无法弥补的缺憾,因此他坚决要求与她离婚。”对此,美国学者认为:“由于避孕、堕胎和流产技术的广泛应用,因为其生殖功能的事实,一位怀孕的妻子单方面决定其子女不出生,这是对丈夫(生育)权利的侵害。”美国也有关判例是把夫妻之间的生育合意直接看成是一种契约,在生育合意存在后,如果怀孕妇女告诉其丈夫她有堕胎的意愿,而男方却希望“为人之父”的话,他可以认为对方是对双方的“含蓄生育合同”预期违约。如果女方无正当理由不履行,男方得禁止她终止妊娠。如果女方单方面觉得终止妊娠,她将对男方承担侵权和违约的责任。3、男方强迫女方流产生育权是每个自然人都应享有的权利。与女方私自堕胎相对应,男方强迫女方流产也是一种侵犯女方生育权的行为。每个女性都有做母亲的权利,男性通过各种强迫手段以达到女方流产的目的,是一种侵权的行为。有这样一个案件:2006年5月,李立明发现其妻子韩梅已经怀孕,但李立明已有前妻所生一子,因此他要求韩梅把孩子打掉。在韩梅不同意的情况下,李立明强行带韩梅上车前往医院流产。韩梅忍痛打掉了小孩,之后将李立明告上了法院,诉其侵犯了自己的生育权。法院受理了此案件,并最终判定韩梅胜诉,李立明强迫韩梅流产,侵犯了韩梅的生育权,要求作出补偿。(二)生育权侵犯的法律救济生育权是自然人的一种民事权利,它属于人格权范畴,并不是夫妻之间的身份权。马克思曾说过:“权利永远不能超过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所以,在处理生育权冲突时应注意把握以下两点:1、夫妻生育权行使协商一致生育权的性质决定了法律不可能对夫妻任意一方强加以配合另一方行使生育权的义务,同时也不可能赋予他们要求对方配合自己来行使生育权的权利。夫妻双方在行使生育权时应当互相尊重,互相协商。因此,在双方发生冲突时应引导双方通过协商来消除对立,达成解决方案。2、采取司法手段来保护生育权生育权的本质特性决定了法律不能强迫公民生育,只能通过各种措施来对生育权进行保护。双方因涉及生育权问题起诉于法院时,法院首先应当进行调解,如果调解不成,再视其具体情形驳回诉讼或者准予离婚。对其中一方无正当理由而拒绝生育,经双方协商达不成一致时,被侵害的一方可以以此向法院起诉,要求准予离婚。此外,“男女一方采取欺骗手段,婚前隐瞒不育不孕病史,婚后又不主动交待,导致另一方生育权无法正常实现”、“女方私自避孕、私自堕胎、私自流产”在起诉这类案件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1年中国宝马款休闲车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年事业单位合同风险防范与控制
- 2025合同管理规划与效益分析
- 2025年产品加工合作合同样本
- 2025年住宅小区设备维护与更新合同
- 2025年人力资源咨询顾问项目合同
- 2025年度海鲜节庆活动赞助合同协议书
- 2025年度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维修服务合同
- 2025年度房屋租赁押金监管服务合同范本
- 2025年度混凝土砖研发与科技成果转化合同
- JTG 3362-2018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
- 八年级下册历史思维导图
- 电动汽车用驱动电机系统-编制说明
- 江苏卷2024年高三3月份模拟考试化学试题含解析
- (正式版)JTT 1497-2024 公路桥梁塔柱施工平台及通道安全技术要求
- 医疗器械物价收费申请流程
- 招聘专员转正述职报告
-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西安市文化旅游外宣翻译研究-基于生态翻译学理论
- 2024年江苏省昆山市六校中考联考(一模)化学试题
- 大学生文学常识知识竞赛考试题库500题(含答案)
- 国家电网智能化规划总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