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新课情境导入2学习目标诠解3课前自主学习4课堂探究研析5随堂达标训练6课时作业1新课情境导入2学习目标诠解3课前自主学习4课堂探究研析5随新课情境导入新课情境导入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件:第3课学习目标诠解学习目标诠解学习目标学法指导1.了解汉、唐、宋、元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2.掌握汉、唐、宋、元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认识君主专制的发展趋势。3.掌握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的基本史实,认识选官用官制度的发展变化。4.认识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重点难点】1.重点:掌握唐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史实。2.难点:认识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特点。【学法导引】1.按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两条主线,从地方机构、中央官制和选官制度的演变方面分析认识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2.运用史论结合方法分析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特点及其影响。学习目标学法指导1.了解汉、唐、宋、元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课前自主学习课前自主学习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①1.汉代(1)汉初:郡县、封国并存,导致出现了王国问题。(2)武帝:在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__________”,中央集权得到加强。2.唐朝(1)唐朝中期,在地方设置__________,节度使在政治上享有较大自主权。(2)安史之乱后形成的____________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推恩令
节度使
藩镇割据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①推恩令节度使藩镇割据3.北宋(1)措施①军事上: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并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________。②行政上:中央派________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③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2)作用: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禁军
文官
禁军文官4.元朝行省制度(1)内容: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边远民族地区设__________。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2)影响①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②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________的开端。宣慰司
省制
宣慰司省制二、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朝(1)中央机构的变化①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②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__________、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2)影响:相权削弱,皇权加强。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三省体制。尚书令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尚书令3.隋唐(1)中央机构:三省六部制。
…………②①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________和执行。②尚书省下设吏、______、礼、兵、刑、工六部。(2)影响①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②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为后代所沿袭。审议
户
审议户4.北宋(1)中央机构①设立____________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②增设参知政事、_________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2)影响: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5.元朝(1)中央机构①设__________,替代前代的三省。②中书省是最高________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2)影响: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中书门下
枢密使
中书省
行政
4.北宋中书门下枢密使中书省行政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察举制
…………③(1)时期:______代。(2)建立: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3)影响:________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2.九品中正制(1)时间:______________时期。(2)影响: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出任高官。汉
孝廉
魏晋南北朝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汉孝廉魏晋南北朝3.科举制(1)时期:隋朝至清朝。(2)过程①隋文帝时开始采用________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②隋炀帝时开始设立________科,科举制形成。③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3)作用①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分科
进士
3.科举制分科进士①『思考』
上面漫画反映了什么朝代的什么制度?有何影响?[答案]
提示:西汉实行的“推恩令”。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①『思考』『辨析』西汉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异同(1)相同点:二者都自上而下地削夺地方权力,把地方的行政权、财权、军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的权力。(2)不同点:西汉是通过平叛战争和颁布“推恩令”等方式逐步削夺地方权力;北宋是通过将地方兵权、行政权和财权收归中央等方式削夺地方权力。②『点拨』唐朝的中书省与元朝的中书省权力不相同。唐朝的中书省掌管政令的草拟,经门下省审核,再经皇帝决断,所以,其职能是参与决策;而元朝的中书省则是最高行政机构,其权力比唐朝的中书省要大得多。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件:第3课③『阐释』
察举和征辟察举是西汉选官常用的方式,指的是由地方官员将其辖区内的人才推荐给朝廷的方式。此外,皇帝和高级官员也可以征聘有名望和才能的人做官。由朝廷征聘的官员为“征”,由高级官员征聘为自己属官的为“辟”,二者统称为征辟。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件:第3课课堂探究研析课堂探究研析1.分化事权,相互牵制,如北宋。2.划分适当的行政区域,如元朝实行行省制度。3.加强监察制度,如汉朝设刺史,北宋设通判。4.中央直接掌控地方的部分权力,如北宋将地方财政收归中央。5.实行一些特殊的管理制度,如汉武帝的“推恩令”。主题一从汉至元中央对地方加强管辖的基本特点1.分化事权,相互牵制,如北宋。主题一从汉至元中央对地方加推恩令
推恩令材料二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败。——朱熹《朱子语类》材料二反映了宋代采用__________的方式加强中央集权。材料三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李怀孔《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思考]
材料三反映了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有何创新?[答案]
元朝的地方行政区划打破了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通过人为因素的设置,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分化事权
材料二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典例试做1〕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体现了(
)C
〔典例试做1〕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体现了()C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件:第3课A.从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B.皇权不断得到强化C.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D.郡县制到行省制的演变[解析]
从题中图片分析可知,图一反映的是汉初实行的郡国并行制,图二反映的是元朝实行的行省制度,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体现了中央集权大大加强。由此可知,本题选C项。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件:第3课1.演变趋势(1)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财产等级等演变为学识、才能。(2)选拔方式:由血缘、推荐、地方评议及品评演变为考试。(3)选拔原则: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主题二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1.演变趋势主题二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2.积极影响(1)有利于选拔有才能的人,维护了封建国家的大一统局面,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2)使国家掌握了人事任命权,既树立起绝对的中央权威,又保证了社会稳定,有利于封建国家政令的推行,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3)制度化的选官标准,提供了高素质的地方官员队伍,有利于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件:第3课品行
品行门第
门第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件:第3课〔典例试做2〕
《隆平集》载:“隋大业中,始设进士科,至唐为盛。”材料所反映的选官方式(
)A.主要依据军功选拔人才B.郡国每年向中央推荐人才C.世家子弟依靠门第即可做官D.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解析]
根据对材料信息“隋大业中,始设进士科,至唐为盛”的理解,反映的是科举制。科举制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D项正确。A项指的是军功爵制度,B项指的是察举制,C项指的是九品中正制。D
〔典例试做2〕《隆平集》载:“隋大业中,始设进士科,至唐为随堂达标训练随堂达标训练课时作业课时作业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件:第3课部编本语文,部编本初中语文,部编本小学语文,部编本语文课件,部编本语文试卷,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英语,小学试卷小学英语试卷,小学数学试卷,小学英语试卷,初中语文数学化学,政治历史,科学课件,试卷温:语文教材的总主编和主要编写人员是全国申报遴选、教育部聘任的,编写组主要由三部分人组成,一是学科专家,包括一些大学教授、作家和诗人,二是优秀的教研员和教师,三是人教社的编辑。前后参加编写组的有60多人,另外还有外围的各学科的咨询专家、学者,人数就更多了。“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从2012年3月8日正式启动,到现在4年多了。以往教材编制都由出版社来实施,请个主编,搭起班子,最多也就用一二年。教材编写经过复杂的程序,包括确定大纲和体例框架、拟定样张、选文、进入具体编写等。起始年级初稿出来后,先后经过14轮评审,还请100名基层的特级教师提意见,最后才提交给教育部。提升。仅做学习交流,谢谢!部编本语文,部编本初中语文,部编本小学语文,部编本语文课件,部编本语文试卷,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英语,小学试卷小学英语试卷,小学数学试卷,小学英语试卷,初中语文数学化学,政治历史,科学课件,试卷温:语文教材的总主编和主要编写人员是全国申报遴选、教育部聘任的,编写组主要由三部分人组成,一是学科专家,包括一些大学教授、作家和诗人,二是优秀的教研员和教师,三是人教社的编辑。前后参加编写组的有60多人,另外还有外围的各学科的咨询专家、学者,人数就更多了。“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从2012年3月8日正式启动,到现在4年多了。以往教材编制都由出版社来实施,请个主编,搭起班子,最多也就用一二年。教材编写经过复杂的程序,包括确定大纲和体例框架、拟定样张、选文、进入具体编写等。起始年级初稿出来后,先后经过14轮评审,还请100名基层的特级教师提意见,最后才提交给教育部。提升。仅做学习交流,谢谢!语文:初一新生使用的是教育部编写的教材,也称“部编”教材。“部编本”是指由教育部直接组织编写的教材。“部编本”除了语文,还有德育和历史。现有的语文教材,小学有12种版本,初中有8种版本。这些版本现在也都做了修订,和“部编本”一同投入使用。“部编本”取代原来人教版,覆盖面比较广,小学约占50%,初中约占60%。今秋,小学一年级新生使用的是语文出版社的修订版教材,还是先学拼音,后学识字。政治:小学一年级学生使用的教材有两个版本,小学一年级和初一的政治教材不再叫《思想品德》,改名为《道德与法治》。历史:初一新生使用华师大版教材。历史教材最大的变化是不再按科技、思想、文化等专题进行内容设置,而是以时间为主线,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进行设置。关于部编版,你知道多少?为什么要改版?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下吧!一新教材的五个变化一、入学以后先学一部分常用字,再开始学拼音。汉字是生活中经常碰到的,但拼音作为一个符号,在孩子们的生活中接触、使用都很少,教学顺序换一换,其实是更关注孩子们的需求了。先学一部分常用常见字,就是把孩子的生活、经历融入到学习中。二、第一册识字量减少,由400字减少到300字。第一单元先学40个常用字,比如“地”字,对孩子来说并不陌生,在童话书、绘本里可以看到,电视新闻里也有。而在以前,课文选用的一些结构简单的独体字,比如“叉”字,结构比较简单,但日常生活中用得不算多。新教材中,增大了常用常见字的比重,减少了一些和孩子生活联系不太紧密的汉字。三、新增“快乐阅读吧”栏目,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教材第一单元的入学教育中,有一幅图是孩子们一起讨论《西游记》等故事,看得出来,语文学习越来越重视孩子的阅读表达,通过读故事、演故事、看故事等,提升阅读能力。入学教育中第一次提出阅读教育,把阅读习惯提升到和识字、写字同等重要的地位。四、新增“和大人一起读”栏目,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课外阅读。有家长担心会不会增加家长负担,其实这个“大人”包含很多意思,可以是老师、爸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也可以是邻居家的小姐姐等。每个人讲述一个故事,表达是不一样的,有人比较精炼,有人比较口语化,儿童听到的故事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语文素养。五、语文园地里,新增一个“书写提示”的栏目。写字是有规律的,一部分字有自己的写法,笔顺都有自己的规则,新教材要求写字的时候,就要了解一些字的写法。现在信息技术发展很快,孩子并不是只会打字就可以,写字也不能弱化。二为什么要先识字后学拼音?一位语文教研员说,孩子学语文是母语教育,他们在生活中已经认了很多字了,一年级的识字课可以和他们之前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原先先拼音后识字,很多孩子觉得枯燥,学的时候感受不到拼音的用处。如果先接触汉字,小朋友在学拼音的过程中会觉得拼音是有用的,学好拼音是为了认识更多的汉字。还有一位小学语文老师说:“我刚刚教完一年级语文,先学拼音再识字,刚进校门的孩子上来就学,压力会比较大,很多孩子有挫败感,家长甚至很焦急。现在让一年级的孩子们先认简单的字,可以让刚入学的孩子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消除他们害怕甚至恐惧心理。我看了一下网上的新教材,字都比较简单,很多小朋友都认识。”语文:初一新生使用的是教育部编写的教材,也称“部编”教材。“部编本”是指由教育部直接组织编写的教材。“部编本”除了语文,还有德育和历史。现有的语文教材,小学有12种版本,初中有8种版本。这些版本现在也都做了修订,和“部编本”一同投入使用。“部编本”取代原来人教版,覆盖面比较广,小学约占50%,初中约占60%。今秋,小学一年级新生使用的是语文出版社的修订版教材,还是先学拼音,后学识字。政治:小学一年级学生使用的教材有两个版本,小学一年级和初一的政治教材不再叫《思想品德》,改名为《道德与法治》。历史:初一新生使用华师大版教材。历史教材最大的变化是不再按科技、思想、文化等专题进行内容设置,而是以时间为主线,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进行设置。关于部编版,你知道多少?为什么要改版?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下吧!一新教材的五个变化一、入学以后先学一部分常用字,再开始学拼音。汉字是生活中经常碰到的,但拼音作为一个符号,在孩子们的生活中接触、使用都很少,教学顺序换一换,其实是更关注孩子们的需求了。先学一部分常用常见字,就是把孩子的生活、经历融入到学习中。二、第一册识字量减少,由400字减少到300字。第一单元先学40个常用字,比如“地”字,对孩子来说并不陌生,在童话书、绘本里可以看到,电视新闻里也有。而在以前,课文选用的一些结构简单的独体字,比如“叉”字,结构比较简单,但日常生活中用得不算多。新教材中,增大了常用常见字的比重,减少了一些和孩子生活联系不太紧密的汉字。三、新增“快乐阅读吧”栏目,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教材第一单元的入学教育中,有一幅图是孩子们一起讨论《西游记》等故事,看得出来,语文学习越来越重视孩子的阅读表达,通过读故事、演故事、看故事等,提升阅读能力。入学教育中第一次提出阅读教育,把阅读习惯提升到和识字、写字同等重要的地位。四、新增“和大人一起读”栏目,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课外阅读。有家长担心会不会增加家长负担,其实这个“大人”包含很多意思,可以是老师、爸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也可以是邻居家的小姐姐等。每个人讲述一个故事,表达是不一样的,有人比较精炼,有人比较口语化,儿童听到的故事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语文素养。五、语文园地里,新增一个“书写提示”的栏目。写字是有规律的,一部分字有自己的写法,笔顺都有自己的规则,新教材要求写字的时候,就要了解一些字的写法。现在信息技术发展很快,孩子并不是只会打字就可以,写字也不能弱化。二为什么要先识字后学拼音?一位语文教研员说,孩子学语文是母语教育,他们在生活中已经认了很多字了,一年级的识字课可以和他们之前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原先先拼音后识字,很多孩子觉得枯燥,学的时候感受不到拼音的用处。如果先接触汉字,小朋友在学拼音的过程中会觉得拼音是有用的,学好拼音是为了认识更多的汉字。还有一位小学语文老师说:“我刚刚教完一年级语文,先学拼音再识字,刚进校门的孩子上来就学,压力会比较大,很多孩子有挫败感,家长甚至很焦急。现在让一年级的孩子们先认简单的字,可以让刚入学的孩子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消除他们害怕甚至恐惧心理。我看了一下网上的新教材,字都比较简单,很多小朋友都认识。”部编本语文,部编本初中语文,部编本小学语文,部编本语文课件,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新课情境导入2学习目标诠解3课前自主学习4课堂探究研析5随堂达标训练6课时作业1新课情境导入2学习目标诠解3课前自主学习4课堂探究研析5随新课情境导入新课情境导入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件:第3课学习目标诠解学习目标诠解学习目标学法指导1.了解汉、唐、宋、元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2.掌握汉、唐、宋、元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认识君主专制的发展趋势。3.掌握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的基本史实,认识选官用官制度的发展变化。4.认识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重点难点】1.重点:掌握唐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史实。2.难点:认识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特点。【学法导引】1.按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两条主线,从地方机构、中央官制和选官制度的演变方面分析认识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2.运用史论结合方法分析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特点及其影响。学习目标学法指导1.了解汉、唐、宋、元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课前自主学习课前自主学习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①1.汉代(1)汉初:郡县、封国并存,导致出现了王国问题。(2)武帝:在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__________”,中央集权得到加强。2.唐朝(1)唐朝中期,在地方设置__________,节度使在政治上享有较大自主权。(2)安史之乱后形成的____________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推恩令
节度使
藩镇割据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①推恩令节度使藩镇割据3.北宋(1)措施①军事上: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并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________。②行政上:中央派________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③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2)作用: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禁军
文官
禁军文官4.元朝行省制度(1)内容: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边远民族地区设__________。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2)影响①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②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________的开端。宣慰司
省制
宣慰司省制二、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朝(1)中央机构的变化①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②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__________、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2)影响:相权削弱,皇权加强。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三省体制。尚书令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尚书令3.隋唐(1)中央机构:三省六部制。
…………②①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________和执行。②尚书省下设吏、______、礼、兵、刑、工六部。(2)影响①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②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为后代所沿袭。审议
户
审议户4.北宋(1)中央机构①设立____________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②增设参知政事、_________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2)影响: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5.元朝(1)中央机构①设__________,替代前代的三省。②中书省是最高________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2)影响: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中书门下
枢密使
中书省
行政
4.北宋中书门下枢密使中书省行政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察举制
…………③(1)时期:______代。(2)建立: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3)影响:________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2.九品中正制(1)时间:______________时期。(2)影响: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出任高官。汉
孝廉
魏晋南北朝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汉孝廉魏晋南北朝3.科举制(1)时期:隋朝至清朝。(2)过程①隋文帝时开始采用________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②隋炀帝时开始设立________科,科举制形成。③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3)作用①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分科
进士
3.科举制分科进士①『思考』
上面漫画反映了什么朝代的什么制度?有何影响?[答案]
提示:西汉实行的“推恩令”。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①『思考』『辨析』西汉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异同(1)相同点:二者都自上而下地削夺地方权力,把地方的行政权、财权、军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的权力。(2)不同点:西汉是通过平叛战争和颁布“推恩令”等方式逐步削夺地方权力;北宋是通过将地方兵权、行政权和财权收归中央等方式削夺地方权力。②『点拨』唐朝的中书省与元朝的中书省权力不相同。唐朝的中书省掌管政令的草拟,经门下省审核,再经皇帝决断,所以,其职能是参与决策;而元朝的中书省则是最高行政机构,其权力比唐朝的中书省要大得多。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件:第3课③『阐释』
察举和征辟察举是西汉选官常用的方式,指的是由地方官员将其辖区内的人才推荐给朝廷的方式。此外,皇帝和高级官员也可以征聘有名望和才能的人做官。由朝廷征聘的官员为“征”,由高级官员征聘为自己属官的为“辟”,二者统称为征辟。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件:第3课课堂探究研析课堂探究研析1.分化事权,相互牵制,如北宋。2.划分适当的行政区域,如元朝实行行省制度。3.加强监察制度,如汉朝设刺史,北宋设通判。4.中央直接掌控地方的部分权力,如北宋将地方财政收归中央。5.实行一些特殊的管理制度,如汉武帝的“推恩令”。主题一从汉至元中央对地方加强管辖的基本特点1.分化事权,相互牵制,如北宋。主题一从汉至元中央对地方加推恩令
推恩令材料二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败。——朱熹《朱子语类》材料二反映了宋代采用__________的方式加强中央集权。材料三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李怀孔《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思考]
材料三反映了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有何创新?[答案]
元朝的地方行政区划打破了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通过人为因素的设置,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分化事权
材料二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典例试做1〕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体现了(
)C
〔典例试做1〕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体现了()C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件:第3课A.从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B.皇权不断得到强化C.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D.郡县制到行省制的演变[解析]
从题中图片分析可知,图一反映的是汉初实行的郡国并行制,图二反映的是元朝实行的行省制度,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体现了中央集权大大加强。由此可知,本题选C项。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件:第3课1.演变趋势(1)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财产等级等演变为学识、才能。(2)选拔方式:由血缘、推荐、地方评议及品评演变为考试。(3)选拔原则: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主题二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1.演变趋势主题二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2.积极影响(1)有利于选拔有才能的人,维护了封建国家的大一统局面,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2)使国家掌握了人事任命权,既树立起绝对的中央权威,又保证了社会稳定,有利于封建国家政令的推行,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3)制度化的选官标准,提供了高素质的地方官员队伍,有利于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件:第3课品行
品行门第
门第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件:第3课〔典例试做2〕
《隆平集》载:“隋大业中,始设进士科,至唐为盛。”材料所反映的选官方式(
)A.主要依据军功选拔人才B.郡国每年向中央推荐人才C.世家子弟依靠门第即可做官D.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解析]
根据对材料信息“隋大业中,始设进士科,至唐为盛”的理解,反映的是科举制。科举制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D项正确。A项指的是军功爵制度,B项指的是察举制,C项指的是九品中正制。D
〔典例试做2〕《隆平集》载:“隋大业中,始设进士科,至唐为随堂达标训练随堂达标训练课时作业课时作业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件:第3课部编本语文,部编本初中语文,部编本小学语文,部编本语文课件,部编本语文试卷,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英语,小学试卷小学英语试卷,小学数学试卷,小学英语试卷,初中语文数学化学,政治历史,科学课件,试卷温:语文教材的总主编和主要编写人员是全国申报遴选、教育部聘任的,编写组主要由三部分人组成,一是学科专家,包括一些大学教授、作家和诗人,二是优秀的教研员和教师,三是人教社的编辑。前后参加编写组的有60多人,另外还有外围的各学科的咨询专家、学者,人数就更多了。“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从2012年3月8日正式启动,到现在4年多了。以往教材编制都由出版社来实施,请个主编,搭起班子,最多也就用一二年。教材编写经过复杂的程序,包括确定大纲和体例框架、拟定样张、选文、进入具体编写等。起始年级初稿出来后,先后经过14轮评审,还请100名基层的特级教师提意见,最后才提交给教育部。提升。仅做学习交流,谢谢!部编本语文,部编本初中语文,部编本小学语文,部编本语文课件,部编本语文试卷,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英语,小学试卷小学英语试卷,小学数学试卷,小学英语试卷,初中语文数学化学,政治历史,科学课件,试卷温:语文教材的总主编和主要编写人员是全国申报遴选、教育部聘任的,编写组主要由三部分人组成,一是学科专家,包括一些大学教授、作家和诗人,二是优秀的教研员和教师,三是人教社的编辑。前后参加编写组的有60多人,另外还有外围的各学科的咨询专家、学者,人数就更多了。“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从2012年3月8日正式启动,到现在4年多了。以往教材编制都由出版社来实施,请个主编,搭起班子,最多也就用一二年。教材编写经过复杂的程序,包括确定大纲和体例框架、拟定样张、选文、进入具体编写等。起始年级初稿出来后,先后经过14轮评审,还请100名基层的特级教师提意见,最后才提交给教育部。提升。仅做学习交流,谢谢!语文:初一新生使用的是教育部编写的教材,也称“部编”教材。“部编本”是指由教育部直接组织编写的教材。“部编本”除了语文,还有德育和历史。现有的语文教材,小学有12种版本,初中有8种版本。这些版本现在也都做了修订,和“部编本”一同投入使用。“部编本”取代原来人教版,覆盖面比较广,小学约占50%,初中约占60%。今秋,小学一年级新生使用的是语文出版社的修订版教材,还是先学拼音,后学识字。政治:小学一年级学生使用的教材有两个版本,小学一年级和初一的政治教材不再叫《思想品德》,改名为《道德与法治》。历史:初一新生使用华师大版教材。历史教材最大的变化是不再按科技、思想、文化等专题进行内容设置,而是以时间为主线,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进行设置。关于部编版,你知道多少?为什么要改版?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下吧!一新教材的五个变化一、入学以后先学一部分常用字,再开始学拼音。汉字是生活中经常碰到的,但拼音作为一个符号,在孩子们的生活中接触、使用都很少,教学顺序换一换,其实是更关注孩子们的需求了。先学一部分常用常见字,就是把孩子的生活、经历融入到学习中。二、第一册识字量减少,由400字减少到300字。第一单元先学40个常用字,比如“地”字,对孩子来说并不陌生,在童话书、绘本里可以看到,电视新闻里也有。而在以前,课文选用的一些结构简单的独体字,比如“叉”字,结构比较简单,但日常生活中用得不算多。新教材中,增大了常用常见字的比重,减少了一些和孩子生活联系不太紧密的汉字。三、新增“快乐阅读吧”栏目,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教材第一单元的入学教育中,有一幅图是孩子们一起讨论《西游记》等故事,看得出来,语文学习越来越重视孩子的阅读表达,通过读故事、演故事、看故事等,提升阅读能力。入学教育中第一次提出阅读教育,把阅读习惯提升到和识字、写字同等重要的地位。四、新增“和大人一起读”栏目,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课外阅读。有家长担心会不会增加家长负担,其实这个“大人”包含很多意思,可以是老师、爸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也可以是邻居家的小姐姐等。每个人讲述一个故事,表达是不一样的,有人比较精炼,有人比较口语化,儿童听到的故事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语文素养。五、语文园地里,新增一个“书写提示”的栏目。写字是有规律的,一部分字有自己的写法,笔顺都有自己的规则,新教材要求写字的时候,就要了解一些字的写法。现在信息技术发展很快,孩子并不是只会打字就可以,写字也不能弱化。二为什么要先识字后学拼音?一位语文教研员说,孩子学语文是母语教育,他们在生活中已经认了很多字了,一年级的识字课可以和他们之前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原先先拼音后识字,很多孩子觉得枯燥,学的时候感受不到拼音的用处。如果先接触汉字,小朋友在学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产后修复中心合同范本
- 劳务代管合同范本
- 加盟托管经营合同范本
- 出租吊车服务合同范本
- 单位代建房合同范例
- 2013版建设合同范本
- 单位监控安装合同范本
- 个人雇佣出海作业合同范本
- 加工货款合同货款合同范本
- 个人山林承包合同范本
- 宠物运输合同样本
- 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 2024-2025学年七年级数学下册第7章《幂的运算》检测卷(苏科版2024 含答案解析)
- 家具公司、店铺管理运营手册
- 2025年餐饮股权分配协议书模板
- 2025春季开学前学校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实施方案:5大安全排查一个都不能少
- 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 2025-2030年中国铅酸蓄电池行业市场需求分析与十三五规划研究报告
- 2024年苏州职业大学高职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江苏苏州市常熟市交通公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大学数学(二)》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