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二轮高考复习拓展延伸优秀课件_第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二轮高考复习拓展延伸优秀课件_第2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二轮高考复习拓展延伸优秀课件_第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二轮高考复习拓展延伸优秀课件_第4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二轮高考复习拓展延伸优秀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拓展延伸古代诗歌七大题材整合突破题材1历览古今通得失,观景知人论兴衰——咏史怀古诗题材建模题材特征思想情感常用技法内涵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等为题材,借咏叹史实、描写古迹来抒发诗人的兴衰之感,以寄托哀思,借古讽今。①感慨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面对古人功业的流逝,抒发时光不再,年华易老,而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②感慨国运衰微、盛衰无常,感叹昔盛今衰、物是人非,喟叹古今朝代兴亡变化。③抒发爱国情怀,揭露统治者昏庸腐朽、奢侈淫逸,警告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借古讽今,批判现实。①“诗”与“史”的结合:用典,双关。②“咏史”与“言志”的结合:借古讽今。③“古”与“今”的结合:虚实结合,对比,衬托。④“景”与“情”结合:拟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名前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名后加“怀古”“咏怀”等。拓展延伸古代诗歌七大题材整合突破题材建模题材特征思想情感常1真题引路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11分)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真题引路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11分)2【读懂诗歌】看标题“怀古”表明本诗是怀古诗,“春日”“秦国”表明时间、地点。看注释“消魂”二字能提示诗歌感情。看意象“荒郊”“古碑”“积雪”“残阳”“黄沙”等意象透出破败荒凉之意。看技巧触景生情,融情于景,对比。看题干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如何处理情景关系?【读懂诗歌】看标题“怀古”表明本诗是怀古诗,“春日”“秦国”3解析:从题目看,本诗是一首怀古诗,映入眼帘的是“荒郊”“古碑”“积雪”“残阳”“黄沙”,构成了一幅催人泪下的破败荒凉图,结句的“不堪回首思秦原”显然是对古盛今衰的慨叹。答案: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解析:从题目看,本诗是一首怀古诗,映入眼帘的是“荒郊”“古碑4(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

解析:这首诗运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诗人由眼前的“荒郊”“古碑”“积雪”“残阳”“黄沙”顿生一种伤今哀情,将这种古盛今衰的慨叹融入眼前的景物描写之中。眼前破败荒凉的景物被诗人寄托了一种深深的对现实的慨叹。答案: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人教版高中语文二轮高考复习拓展延伸课件(共57张PPT)人教版高中语文二轮高考复习拓展延伸课件(共57张PPT)(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5解题指津(一)咏史怀古诗思维导图(二)答题模板诗人用××(用典、对比、衬托等)手法,表现了××(诗中具体“史”“古”)的××(昔盛今衰、物是人非、今昔巨变),表达了诗人的××(哀叹、惋惜、痛心),抒发了××情怀。人教版高中语文二轮高考复习拓展延伸课件(共57张PPT)人教版高中语文二轮高考复习拓展延伸课件(共57张PPT)解题指津(一)咏史怀古诗思维导图(二)答题模板人教版高中语文6跟踪训练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2)题。(11分)【双调】折桂令·宣城怀古卢挚对江山吟断高斋,想甲第①名园,棠棣花开。晓梦歌钟,高城草木,废沼荒台。快吹尽陵峰暮霭,等麻姑②空翠飞来。渺渺予怀,天淡云闲,万事浮埃。

【注】①甲第:豪门贵族的宅第。②麻姑:据《神仙传》记载,她貌似十八九岁,而自谓“已见东海三次变为桑田”。(1)这首元曲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结合全曲简要分析。(5分)

人教版高中语文二轮高考复习拓展延伸课件(共57张PPT)人教版高中语文二轮高考复习拓展延伸课件(共57张PPT)跟踪训练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2)题。(11分7解析:要扣住“情感”二字,从“景色”二字着手;逐句考虑,回答要全面细致。凄凉之景与优美之景,盛衰无常的感慨与超脱闲逸的情怀,一一对比,鲜明突出,容易把握。答案:作者首先描写昔日甲第名园、高城沼台业已荒废,草木丛生的凄凉景象,抒发了盛衰无常的感慨;进而想象空翠飞来、天淡云闲的优美画面,直抒胸臆,表达了超脱闲逸的情怀。人教版高中语文二轮高考复习拓展延伸课件(共57张PPT)人教版高中语文二轮高考复习拓展延伸课件(共57张PPT)解析:要扣住“情感”二字,从“景色”二字着手;逐句考虑,回答8(2)请简要赏析“快吹尽陵峰暮霭,等麻姑空翠飞来”两句的妙处。(6分)

解析:“赏析”可从内容、结构、手法、语言等角度考虑,这四个角度可结合起来谈;“妙处”应重点谈效果和作用。答案:①作者运用用典、想象等表现手法,酣畅淋漓地抒发了对暮霭散去、空翠飞来的期待之情,有力地深化了诗歌的主旨。②两句气势磅礴,奇伟瑰丽;上承“江山吟断”,下启“渺渺予怀”,使结构更为完整缜密。人教版高中语文二轮高考复习拓展延伸课件(共57张PPT)人教版高中语文二轮高考复习拓展延伸课件(共57张PPT)(2)请简要赏析“快吹尽陵峰暮霭,等麻姑空翠飞来”两句的妙处9题材2未曾出土先有节,直冲霄汉亦虚心——托物言志诗题材建模题材特征思想情感常用技法内涵托物言志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借以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抱负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①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②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运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③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或冷嘲热讽。①托物言志(寓意)。即诗歌所描绘的物象只是作者抒情的载体,作者借以表达人生态度和生活理想,或批判丑恶的现象,或表达作者的观点。②托物喻理。通过咏物来表达一定的社会道理。③托物讽世。通过咏物来揭示或批判社会的不公平现象。④咏物抒怀。这类诗歌所吟咏的物象往往是作者的化身或者与作者有某种相似。标志①从对象上来看,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个物。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蕴、精神进行吟咏。②从题目上来看,或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人教版高中语文二轮高考复习拓展延伸课件(共57张PPT)人教版高中语文二轮高考复习拓展延伸课件(共57张PPT)题材2未曾出土先有节,直冲霄汉亦虚心——托物言志诗题材建模10真题引路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咏山泉储光羲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人教版高中语文二轮高考复习拓展延伸课件(共57张PPT)人教版高中语文二轮高考复习拓展延伸课件(共57张PPT)真题引路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人教版高中语文二轮11【读懂诗歌】看标题有“咏”字。看形象全诗描写山泉。看技巧双关,谐音双关,如“名”“清”。看题干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4分)

人教版高中语文二轮高考复习拓展延伸课件(共57张PPT)人教版高中语文二轮高考复习拓展延伸课件(共57张PPT)【读懂诗歌】看标题有“咏”字。看形象全诗描写山泉。看技巧双关12解析: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建立在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之上的。为此,考生平时应注重积累,多阅读一些古诗词名作,多研读一些关于古诗词赏析的文章,增强感悟能力,提高分析、评价水平。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内容、主题的评价,二是思想感情的评价,三是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这个考点,在高考古诗词鉴赏题中,出现的频率很高。答案: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人教版高中语文二轮高考复习拓展延伸课件(共57张PPT)人教版高中语文二轮高考复习拓展延伸课件(共57张PPT)解析: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建立在对诗歌13解题指津(一)托物言志诗思维导图(二)答题模板通过××(对所托物象特征进行分析),抒发(寄寓、揭示、揭露)作者××的感情。人教版高中语文二轮高考复习拓展延伸课件(共57张PPT)人教版高中语文二轮高考复习拓展延伸课件(共57张PPT)解题指津(一)托物言志诗思维导图(二)答题模板人教版高中语文14跟踪训练

(2016·河南洛阳高三考前练)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咏竹张必树色连云万叶开,王孙不厌满庭栽。凌霜尽节无人见,终日虚心待风来。谁许风流添兴咏,自怜潇洒出尘埃。朱门处处多闲地,正好移云抚翠苔。(1)前两联是如何写竹的,请简要说明。(5分)

人教版高中语文二轮高考复习拓展延伸课件(共57张PPT)人教版高中语文二轮高考复习拓展延伸课件(共57张PPT)跟踪训练(2016·河南洛阳高三考前练)阅读下面的唐诗,15解析:理解托物言志诗首先要掌握诗歌对事物是如何描摹的。描写事物分正面(直接)和侧面(间接)描写,另外注意修辞手法,然后答出其表达效果。答案:直接描写竹叶表现其繁茂;(1分)运用比拟手法,写其耐寒、保持节操、虚怀若谷的品性;(2分)通过满栽庭院与无人注意的对比,写出竹无人赏识的境况。(2分)解析:理解托物言志诗首先要掌握诗歌对事物是如何描摹的。描写事16(2)作者通过咏竹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解析:托物言志诗多用托物言志和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情感。“无人见”则说明无人发现,“虚心”既指竹子,又指诗人自己。“待风来”则指等待时机。答案:作者以竹喻人(托物言志,自况),(1分)表达了对竹高洁品质的赞美,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感慨,表达了为国效力的渴望;(2分)竹风流潇洒,超尘脱俗,有才华却无人赏识,但它依旧“待风来”,希望移至“朱门”“抚翠苔”。(2分)(2)作者通过咏竹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17题材3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边塞征战诗题材建模题材特征思想情感常用技法内涵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①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②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③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④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⑤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⑥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喜悦。①修辞方面:主要有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②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常用侧面烘托、动作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③意境的营造方面:常用景物烘托、虚实结合等手法。标志①标题常含“塞”“征”“军”“塞上”“塞下”“征人”“从军”“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词。②常见意象: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大漠、孤城、边关、雨雪、风沙等),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蓟北等),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火、羌笛、琵琶、战马等),乐曲类(《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阳关三叠》《渭城曲》等),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题材3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边塞征战诗题材建模18真题引路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军城早秋严武【注】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年)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读懂诗歌】看标题题目中有“军城”二字。看注释注释介绍了诗人,尤其是他的从军经历。看意象“汉关”“朔云”“边月”“沙场”等。看景物特点壮阔。真题引路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读懂诗19(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4分)

解析:此题考查诗歌的形象。首先找出诗句中的意象,如“汉关”等,其次描述画面,再答出作用。答案: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图)。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4分)20(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4分)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首先概括出情感,然后进行分析。答案: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4分)21解题指津(一)边塞征战诗思维导图(二)答题模板诗人用××手法,写了边塞的××(诗中具体意象),表现了××(边关将士、边塞景象)的××,抒发了诗人××的情感。解题指津(一)边塞征战诗思维导图(二)答题模板22

(2016·华北、华中、西南省级示范高中名校高三联考)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11分)糖多令刘过①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②。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黄鹤断矶头,故人今在不?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注】①刘过:南宋爱国词人,号龙洲道人,曾多次上书朝廷,屡陈收复中原大计。②南楼:楼名,在武昌,二十年前词人与故人到此登楼揽胜,武昌当时是抗金前线。(1)这首词的开头两句描绘了什么景象?有何作用?(5分)跟踪训练

(2016·华北、华中、西南省级示范高中名校高三联考)阅23解析:首先通过分析意象来概括景象,然后回答出其作用。答案:①描绘了江边凄清的秋色:衰败的“芦叶”落满沙洲,沙滩“浅流”寂寞凄寒(2分)。②渲染萧瑟、寥落的悲秋气氛,营造凄怆、伤感的悲凉意境,为词人重游南楼奠定悲凉的感情基调(3分)。解析:首先通过分析意象来概括景象,然后回答出其作用。24(2)本词表达的感情比较复杂,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解析:结合积累知识回忆边塞诗常见的情感;结合诗句,抓住重点词语进行分析。答案:①作者在这首词中含蓄地表达了年华逝去的感伤、故人零落的孤独、忧国伤时的愤慨等情感。(1种情感1分,3分)②上片“二十年重过南楼”表现对年华逝去的感伤。下片“故人今在不”则抒发故人零落后的孤独,“旧江山浑是新愁”新旧对比,凸显了词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1处1分,3分)(2)本词表达的感情比较复杂,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25题材4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赠友送别诗题材建模题材特征思想情感常用技法内涵古人常常因事不得不与家人、情人或朋友离别,送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行,折柳相送,吟诗赠别,表达依依不舍之情。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态。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杂在一起的集合体,它丰富复杂却不会杂乱无章。①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②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别绪,而是通过写眼中景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人的伤离之深)。③以乐景衬哀情(也叫乐景写哀或反衬)。④想象(也叫虚拟或虚实结合),送别诗常借助想象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标志①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等字眼。②常见意象:“柳”“酒”“月”“水”四大意象。“长亭”“短亭”“阳关”“舟”“灞桥”等意象也常出现在送别怀人诗中。人教版高中语文二轮高考复习拓展延伸课件(共57张PPT)人教版高中语文二轮高考复习拓展延伸课件(共57张PPT)题材4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赠友送别诗题材建模26真题引路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送何遁山人归蜀[宋]梅尧臣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注】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读懂诗歌】看标题由“送……归”可以看出,这首诗属于送别类诗歌。看内容“童稚”“望”写想象中孩子盼着何遁山人回家的情形,“到家”“下马”“终日”则是写回家后的情景。看技巧整首诗写想象何遁山人回家后的情景,属于虚写。看题干题干问抒情的手法,而且直接明确了“想象”这个手法。人教版高中语文二轮高考复习拓展延伸课件(共57张PPT)人教版高中语文二轮高考复习拓展延伸课件(共57张PPT)真题引路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读懂诗歌】看标题27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4分)

解析:考查的是表现手法中抒情手法的运用,题目已经告诉是借景抒情,并且诗句通俗易懂,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考生只要抓住“社燕”“客归”“息机”等关键词,作者所蕴含的情感便昭然若揭。答案: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尾联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人教版高中语文二轮高考复习拓展延伸课件(共57张PPT)人教版高中语文二轮高考复习拓展延伸课件(共57张PPT)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4分28解题指津(一)赠友送别诗思维导图(二)答题模板诗人用××意象,××手法,渲染(创设)了××(悲伤、悲凉、凄冷、孤寂)的氛围,抒发了诗人××(惆怅、伤感、勉励、祝福等)的情感。人教版高中语文二轮高考复习拓展延伸课件(共57张PPT)人教版高中语文二轮高考复习拓展延伸课件(共57张PPT)解题指津(一)赠友送别诗思维导图(二)答题模板人教版高中语文29跟踪训练

(2016·河南六市高三第二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11分)山亭柳赠歌者①晏殊家住西秦,赌②博艺③随身。花柳上④,斗尖新。偶学念奴⑤声调,有时高遏行云。蜀锦缠头无数,不负辛勤。数年来往咸京道,残杯冷炙漫销魂。衷肠事、托何人?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⑥。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

【注】①本词为作者知永兴军时所作,当时年已衰老,政治失意。②赌;比赛竞争。③博艺:精通多种艺术技能。④花柳:泛指一切歌舞艺术才能技巧。⑤念奴:唐天宝年间著名歌女。⑥阳春:《阳春曲》,一种属于“阳春白雪”的高雅歌曲。词中指代歌伎所特别擅长的花柳尖新之曲。人教版高中语文二轮高考复习拓展延伸课件(共57张PPT)人教版高中语文二轮高考复习拓展延伸课件(共57张PPT)跟踪训练(2016·河南六市高三第二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30(1)全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歌者形象,请简要赏析。(5分)

解析:从全词的内容看,上片以歌女十分自负的口气写自己的来历和高超演奏技巧,下片以“残杯冷炙”来写年老色衰后的境遇。答案:这首词塑造了一位年轻时技艺高超受人追捧,年老色衰之后境遇凄冷失意悲伤的歌女形象。(2分)词的上片运用正侧面结合的手法,通过歌者的口吻回忆当年多才多艺及其受人追捧的情景。(1分)下片由回忆回到现实,写歌女四处奔波,青春流逝,无处托身的悲哀。(2分)(1)全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歌者形象,请简要赏析。(5分)31(2)试比较下片最后两句与《琵琶行》中“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两句在所抒发的感情上的不同。(6分)

解析:白居易的《琵琶行》是教材中学习过的,考生对内容和情感比较熟悉,这首词则是全词通过写歌者,暗喻自己。答案:①本词中流泪者为歌女,她在酒筵前唱歌,想起当年得意之时,眼下却这样凄清冷落,不禁流下了眼泪(2分);而白诗流泪者为作者自己,听到琵琶女的自述和凄凉的曲声,自己的衣衫都被泪水浸湿了。(1分)②本词描写歌女流泪,直接抒发歌女内心的痛苦悲伤,进而表达对歌女悲凉遭遇的同情,同时作者由歌女之悲哀,引起了自身遭贬受逐,客居外乡的悲伤(2分);而白诗直接以自己流泪来抒发遭贬谪后内心的孤独寂寞之感(1分)。(2)试比较下片最后两句与《琵琶行》中“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32题材5他乡村树似吾乡,明月何时照我还——羁旅思乡诗题材建模题材特征思想情感常用技法内涵诗人因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等,对所见所闻有所感,借此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和人生感叹。①天涯漂泊羁旅愁。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②望尽天涯怀人愁。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③羁旅他乡的幽怨之情。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①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②以乐景衬哀情(乐景写哀)。③侧面落笔。诗人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不是直接抒发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诗人的苦恨离情。④因梦寄情,虚实结合。标志①诗题中多含有“客”“登高”“望月”“忆”“寄”“行”“思”等词语以及元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名。②常见意象:月亮、秋风、秋霜、杜鹃、猿啼、沙鸥、孤雁、浮云、梧桐叶落、西楼、高楼、危楼、危栏等。题材5他乡村树似吾乡,明月何时照我还——羁旅思乡诗题材建模33真题引路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梦中作①欧阳修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读懂诗歌】看标题“梦中”二字有一定的提示作用。看注释注释①②介绍诗人的经历和典故,有助于理解诗歌内容。看意象“夜”“月”是思乡诗常用的意象。看技巧描写、用典。真题引路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读懂诗歌】看34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4分)

解析:“路暗花迷”表现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结合注释可知这是因为仕途失意所致,“无奈”“思家”等词语则表现了无可奈何之情和渴望回家之情。答案:表现了: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4分)35题材建模(一)羁旅思乡诗思维导图(二)答题模板诗人用××(具体意象),××(渲染、描摹、勾勒、创设)出一个××(清冷、孤寂、凄凉、苍凉等)的意境,××(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抒发了××的情感。题材建模(一)羁旅思乡诗思维导图(二)答题模板36跟踪训练

(2016·河北石家庄高三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11分)卜算子慢柳永江枫渐老,汀蕙半凋,满目败红衰翠。楚客登临,正是暮秋天气。引疏碪、断续残阳里。对晚景、伤怀念远,新愁旧恨相继。脉脉人千里。念两处风情,万重烟水。雨歇天高,望断翠峰十二。尽无言、谁会凭高意?纵写得、离肠万种,奈归云谁寄?跟踪训练(2016·河北石家庄高三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37(1)上阕“对晚景、伤怀念远,新愁旧恨相继”句,在整首词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解析:首先确定其作用是承上启下,然后要结合词的内容具体分析。“对晚景”,即词人对着眼前景物有感而发,这景物就是上文写到的暮秋之景。“伤怀念远,新愁旧恨相继”引起下文的抒情,“旧恨”难忘,“新愁”又起,故曰“相继”。从写景过渡到抒情、“新愁旧恨”此刻先后涌上心头,这愁恨是多么浓重。答案:①承上启下。“晚景”总括了上文的所见所闻,“伤怀念远,新愁旧恨相继”由上阕的写景过渡为下阕的抒情。②“伤怀念远”,直接表达作者对远方之人的思念之情。(1)上阕“对晚景、伤怀念远,新愁旧恨相继”句,在整首词中有38(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分)

解析:“楚客登临,正是暮秋天气”点明季节和词人的身份。在暮秋时节,词人登高望远,思乡怀人。“楚客”两句,点出词人此时漂泊在外,孤单寂寞。这两句描写了游宦异乡的游子暮秋时节登高怀人的情感。“脉脉人千里。念两处风情,万重烟水”,写出了词人与思念之人远隔千里,山水重重,两相怀念的情景,充满了对远方之人的思念之情。“纵写得、离肠万种,奈归云谁寄?”,即使把万千柔情写成书信又有谁能够寄给远方之人呢?一种无可奈何之情,在柔情百转中倾吐而出。作答时要注意分条写出答案,并结合词句进行分析,切不可泛泛而谈。答案:①漂泊异乡的伤感。“楚客登临”点明自己漂泊在外的身份,正值暮秋,无限伤感。②对远人的思念。“伤怀念远”“脉脉人千里”直接抒发了对远人的思念。③无法传递消息的无奈。纵然将离肠万种尽情表达出来,但无人传递书信,也是枉然。(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39题材6山光水色养性灵,登山观海总溢情——山水田园诗题材建模题材特征思想情感常用技法内涵山水田园诗是以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歌咏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题材的诗歌。山水田园诗分为山水诗与田园诗。山水诗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田园诗指主要以农村自然景物和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的诗。①归隐田园,寄情山水,抒发对自然的留恋和热爱之情。②描绘山川美景,表达热爱祖国河山之情。③厌弃官场黑暗,描绘闲适之状,表现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1)常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2)写景的表现手法:①白描与工笔;②观察角度高、低、俯、仰的变化与远近高低的顺序;③光、影、色彩的渲染,以及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运用;④虚实结合(眼前之景与想象之景);⑤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3)常用的抒情方法:①借景抒情,融情于景;②以乐景写哀情(反衬)。标志①诗题中常出现“过”“行”“游”等字眼。②常见意象:炊烟、桑麻、桑榆、桃李、麦苗、豆苗、菊花、鸡、犬、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题材6山光水色养性灵,登山观海总溢情——山水田园诗题材建模40真题引路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①西山连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真题引路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41【读懂诗歌】看注释注释介绍了写作背景和重要意象。看意象“宿鹭”“飞鸿”突显闲适之意。看技巧典故“渔竿客”,意在归隐。看题干“向往……生活”,结合全诗可知。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4分)

【读懂诗歌】看注释注释介绍了写作背景和重要意象。看意象“宿鹭42解析:解答时,除把握全诗内容外,还要结合作者及注释内容理解。诗歌从怀古开始,如今随苏轼同游古代英雄争霸的赤壁,不禁浮想联翩。再回到现实,眼前实景,着实可爱。而今只羡慕垂钓者(隐者)。答案: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解析:解答时,除把握全诗内容外,还要结合作者及注释内容理解。43解题指津(一)山水田园诗思维导图(二)答题模板诗人用××(修辞、表现)手法,通过对××(诗中具体意象)的描写,表现出诗人对××(意境)的××之情。解题指津(一)山水田园诗思维导图(二)答题模板44跟踪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11分)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刘禹锡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莫言堆案①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①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1)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4分)

跟踪训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11分)45解析:这是一首题咏诗,作者来到窦员外在崇德里的新居,感到欣喜异常,遂写此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主要从颔联、颈联和尾联中寻找答案。写作的顺序是前写新居外景,后写新居内事。关键信息点有:“秋色墙头数点山”“碧松”“红药”指外景的优美,“堆案无余地”指闲适,“认得诗人”指志同道合。答案:朋友新居落成;周围景色优美;自己心情闲适;主人品味高雅;宾主志同道合。解析:这是一首题咏诗,作者来到窦员外在崇德里的新居,感到欣喜46(2)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4分)

解析:颔联写近水远山,颈联写碧松红药,均选取“新居”周围之美景,空间层次分明,色调和谐。松间明月朗照,春来红药盛开,均是想象之景,与实景相配,引人遐思。答案:选取景物,铺陈描摹(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移步换景,富有层次(由远及近、由外而内);虚实结合,寓情于景(通月朗、待春还)。(2)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4分)47(3)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3分)

解析:尾联赞美主人新居中书籍堆案,主人以诗书自娱,作者亦是同好之人,羡慕之情溢于言表。答案:赞美恭维之意;羡慕向往之情;志趣相同之感。

(3)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3分)48题材7心有灵犀一点通,明月孤灯梦难圆——爱情闺怨诗题材建模题材特征思想情感常用技法内涵爱情闺怨诗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具体可分为爱情诗和闺怨诗(包括宫怨诗)。①夫妻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②情梦难圆的遗憾之怅。③孤苦幽寂的命运之悲。④空闺独守的思亲之怨。⑤阴阳两隔的悼亡之痛。⑥美人迟暮的哀伤。①比兴(托物起兴)。先从自然之物写起,然后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引出所要表达的事情或情感,物的描写起烘托感情、渲染气氛的作用。②反衬。寒月孤灯、冷衾泪枕、月落星稀、凄风苦雨、漏声雁影等凄凉之景往往衬托主人公的孤寂与幽怨;青青杨柳、斜燕双飞、春风骀荡等充满活力生机之景更能反衬闺中思妇的悲伤与幽怨。③先扬后抑。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本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标志①标题中有“怨”“怀”“思”“别”“忆”“望夫”“×妇叹”“闺怨”“幽恨”“寄良人”等字眼或直接用“无题”。②诗中常有“眉锁”“翠楼”“绮席”“碧纱”“鸳被”“相思枕”“白发”“秋风”“夜雨”“寒月”“寒衣”“残梦”“泪如雨”“春风杨柳”“雁声月明”“红妆对镜”“喜鹊报枝”“雨燕双飞”“临笺泪长”等带有闺房色彩或带有思人韵味的凄清的意象。题材7心有灵犀一点通,明月孤灯梦难圆——爱情闺怨诗题材建模49真题引路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11分)思远人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读懂诗歌】看标题由题目“思远人”可看出类别和主旨。看意象“红叶”“黄花”为深秋之景,“归鸿”则常为传书之物。它们奠定了本词的感情基调,揭示了本词的主旨。看技巧上片写景抒情,下片记事抒怀。看题干第一题问具体情感和景物描写的作用,第二题问思想内容。真题引路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11分)【读懂诗歌50(1)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解析:解答第一问应注意分析词中抒发感情的句子,如“千里念行客”;解答第二问应准确理解“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所描写的景象特点,再分析其作为首句对表达感情所起的作用。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1)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51(2)“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解析:解答第一问要准确理解两句词的内涵,分析概括两者之间在内容上的联系;解答第二问不但要准确理解词句的内涵,更要深入分析词句所表达的情感。答案: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2)“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52解题指津(一)爱情闺怨诗思维导图(二)答题模板诗人用××(诗中具体意象),用××手法渲染(创设)了一种××的氛围,抒发了××的情感。解题指津(一)爱情闺怨诗思维导图(二)答题模板53跟踪训练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江城子秦观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韶华①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②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便做:纵使。(1)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4分)

跟踪训练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54解析:分析诗歌意象的内涵应注意联系诗歌的具体内容,也要注意联系这两个意象在一般诗歌中所表达的内涵。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不能局限于这两个意象来考虑,要注意联系与这两个意象相关的抒发情感的诗句来概括。答案:意象的内涵:杨柳,代指初春季节,暗寓男女离别。飞絮,代指暮春季节,暗寓青春流逝。表达的情感:伤春伤别之愁,久别怀人之情。解析:分析诗歌意象的内涵应注意联系诗歌的具体内容,也要注意联55(2)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4分)

解析:解答对比分析类的题目,应从诗句所采用的手法(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和表现的内容、抒发的情感角度来考虑,分析时要尽量做到细致入微,不能过于笼统。答案:同:①写出了愁之深广绵长。②比喻手法及艺术效果:以水喻愁,比喻生动形象。异:①愁情及其程度:李词表现的是家国之愁,秦词表达的是儿女之情,且秦词愁情的程度比李词有所加强。②表现手法:秦词是对李词的翻新,不是直接以水喻愁,而是以春水比拟泪水,再以泪写愁,写法曲折。(2)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56谢谢观赏!谢谢观赏!571.历史上无数英雄随着时光流逝而一去不返,可是他们却给后人留下了耐人寻味的故事,让后人代代咀嚼和品味,一个个故事凝成了厚重隽永的华夏文化,哺育着后人。2.项羽不屑小计谋是真诚的,他梦想用他所崇尚的武力去解决一切问题,最终,项羽用性格的笔为世人书写下了只属于他的人生篇章,算是一种对自己的薄奠。3.爱心公益提高自己的道德品位。一个人是否受人拥戴,不在于地位的高低,金钱的多寡,而在于是否有一颗仁爱之心。4.互联网可以让全世界同处一个地球村,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天涯咫尺变成现实,也可以为高智能犯罪提供更加隐蔽的场所,甚至将人送上不归路,可谓瑕瑜互见,利弊共存。5.如何正确利用好互联网,让它更加方便我们的生活,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这是人们必须冷静思考、慎重对待的问题。6.在物质极大富足的今天,人们逢节必过,过节必吃。大快朵颐之后,很少有人在意节日的内涵。我不禁大声疾呼:批判地继承传统风俗习惯,让我们自身变得更有品位,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7.书信体写作大家都比较熟悉,我也另外安排了书信体考场作文写作讲座。对于怎样撰写书信,这里就不具体展开。我们就直接看两篇优秀范文.1.历史上无数英雄随着时光流逝而一去不返,可是他们却给后人留58拓展延伸古代诗歌七大题材整合突破题材1历览古今通得失,观景知人论兴衰——咏史怀古诗题材建模题材特征思想情感常用技法内涵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等为题材,借咏叹史实、描写古迹来抒发诗人的兴衰之感,以寄托哀思,借古讽今。①感慨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面对古人功业的流逝,抒发时光不再,年华易老,而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②感慨国运衰微、盛衰无常,感叹昔盛今衰、物是人非,喟叹古今朝代兴亡变化。③抒发爱国情怀,揭露统治者昏庸腐朽、奢侈淫逸,警告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借古讽今,批判现实。①“诗”与“史”的结合:用典,双关。②“咏史”与“言志”的结合:借古讽今。③“古”与“今”的结合:虚实结合,对比,衬托。④“景”与“情”结合:拟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名前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名后加“怀古”“咏怀”等。拓展延伸古代诗歌七大题材整合突破题材建模题材特征思想情感常59真题引路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11分)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真题引路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11分)60【读懂诗歌】看标题“怀古”表明本诗是怀古诗,“春日”“秦国”表明时间、地点。看注释“消魂”二字能提示诗歌感情。看意象“荒郊”“古碑”“积雪”“残阳”“黄沙”等意象透出破败荒凉之意。看技巧触景生情,融情于景,对比。看题干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如何处理情景关系?【读懂诗歌】看标题“怀古”表明本诗是怀古诗,“春日”“秦国”61解析:从题目看,本诗是一首怀古诗,映入眼帘的是“荒郊”“古碑”“积雪”“残阳”“黄沙”,构成了一幅催人泪下的破败荒凉图,结句的“不堪回首思秦原”显然是对古盛今衰的慨叹。答案: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解析:从题目看,本诗是一首怀古诗,映入眼帘的是“荒郊”“古碑62(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

解析:这首诗运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诗人由眼前的“荒郊”“古碑”“积雪”“残阳”“黄沙”顿生一种伤今哀情,将这种古盛今衰的慨叹融入眼前的景物描写之中。眼前破败荒凉的景物被诗人寄托了一种深深的对现实的慨叹。答案: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人教版高中语文二轮高考复习拓展延伸课件(共57张PPT)人教版高中语文二轮高考复习拓展延伸课件(共57张PPT)(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63解题指津(一)咏史怀古诗思维导图(二)答题模板诗人用××(用典、对比、衬托等)手法,表现了××(诗中具体“史”“古”)的××(昔盛今衰、物是人非、今昔巨变),表达了诗人的××(哀叹、惋惜、痛心),抒发了××情怀。人教版高中语文二轮高考复习拓展延伸课件(共57张PPT)人教版高中语文二轮高考复习拓展延伸课件(共57张PPT)解题指津(一)咏史怀古诗思维导图(二)答题模板人教版高中语文64跟踪训练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2)题。(11分)【双调】折桂令·宣城怀古卢挚对江山吟断高斋,想甲第①名园,棠棣花开。晓梦歌钟,高城草木,废沼荒台。快吹尽陵峰暮霭,等麻姑②空翠飞来。渺渺予怀,天淡云闲,万事浮埃。

【注】①甲第:豪门贵族的宅第。②麻姑:据《神仙传》记载,她貌似十八九岁,而自谓“已见东海三次变为桑田”。(1)这首元曲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结合全曲简要分析。(5分)

人教版高中语文二轮高考复习拓展延伸课件(共57张PPT)人教版高中语文二轮高考复习拓展延伸课件(共57张PPT)跟踪训练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2)题。(11分65解析:要扣住“情感”二字,从“景色”二字着手;逐句考虑,回答要全面细致。凄凉之景与优美之景,盛衰无常的感慨与超脱闲逸的情怀,一一对比,鲜明突出,容易把握。答案:作者首先描写昔日甲第名园、高城沼台业已荒废,草木丛生的凄凉景象,抒发了盛衰无常的感慨;进而想象空翠飞来、天淡云闲的优美画面,直抒胸臆,表达了超脱闲逸的情怀。人教版高中语文二轮高考复习拓展延伸课件(共57张PPT)人教版高中语文二轮高考复习拓展延伸课件(共57张PPT)解析:要扣住“情感”二字,从“景色”二字着手;逐句考虑,回答66(2)请简要赏析“快吹尽陵峰暮霭,等麻姑空翠飞来”两句的妙处。(6分)

解析:“赏析”可从内容、结构、手法、语言等角度考虑,这四个角度可结合起来谈;“妙处”应重点谈效果和作用。答案:①作者运用用典、想象等表现手法,酣畅淋漓地抒发了对暮霭散去、空翠飞来的期待之情,有力地深化了诗歌的主旨。②两句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