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_第1页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_第2页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信任大家都有许多值得共享的东西,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读后感究竟应当怎么写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英国资深心理询问师罗伯特·戴博德通过《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书,以童话的形式将基础却核心的心理学理论贯穿其中,深化浅出地引导读者了解浅显的心理询问,把握心理疏导的基本方法。

随着故事里“蛤蟆”在与心理询问师“苍鹭”的询问沟通中渐渐走出抑郁、重拾欢乐乐观的精神状态,在读者这里,一些变化也在消无声息发生……

告知读者,每个人的人格都是由“父母自我状态”、“儿童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三位一体构成的。在人生里,这三种状态都是必需的,不会缺少也不能缺少,由于每一种状态都对生存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画出“人生坐标”图,分别说明“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如何影响人的感受,从而导致“下意识”的选择并造成的必定后果。

籍此引导着读者英勇地面对自我、剖析自我,通过强化“成人自我状态”来转变现状,走出“不欢乐”的心情。

下图就是心理学上经典的“人生坐标”。

我们从“人生坐标”的原点开头成长,坐标的四个象限,就是基由我们对“自己”和“他人”的感受赐予的基本评价,而产生这些“感受”的关键就是三种“自我状态”对“我”的支配。

1、我好;你也好。——处于“成人自我状态”的感受

2、我好;你不好。——处于“父母自我状态”的感受

3、我不好;你好。——处于“儿童自我状态”的感受

4、我不好;你也不好。——处于“儿童自我状态”和“父母自我状态”交织下产生的极端感受,通常会表现为抑郁、叛逆或损害等极端糟糕的形式。

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我们来看“儿童自我状态”。这是每个人从诞生起就具有的.状态,并且对其整个人生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儿童自我状态”包括“自然型儿童”和“适应型儿童”两种类型。儿童的基本情感包括欢乐、深情、委屈、生气、哀痛、恐惊,全部这些情感加在一起,就构成了“自然型儿童”。儿童释放委屈生气哀痛等负面心情的方式由弱到强分别表现为退缩、厌烦、拖延、郁闷、任性、怄气、撒泼、叛逆,通过不同程度的释放,最终表现为“适应型儿童”。

其次,关于“父母自我状态”。每个人都有“父母自我状态”。“父母状态”包含了自诞生起,人们从父母那里学到的全部价值观和道德观,还包括了对生活的评判标准,借此推断是非对错。但每个人自身的独特性又确保了我们不是父母的复制品,而是自立的个体,从而表现为“父母自我状态”。包括“挑剔型父母状态”和“哺育型父母状态”,表现为责备、批判、挑剔、教育、指导、关怀、照看、包涵等等。

而“成人自我状态”是人们用理性而不是心情化的方式来行事,它让人们能够应对此时此刻正在发生的现实状态。处于这个状态时,我们全部的学问和技能都能为自己所用,而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心情所困扰。相反,我们能思索当下的状况,基于事实来打算怎么做。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儿童自我状态”和“父母自我状态”具有特别大的影响力。由于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一般道德标准基本都来源于父母对我们的影响和塑造。一旦我们在童年打算用哪种态度和观点,我们就会在随后的人生里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

这些态度和观点,变成我们存在的底层架构。从那以后,我们便建构出一个世界,不断确认和支持这些信念和预期。换句话说,我们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了一个“自证预言”:我们下意识地掌握着大事的发生,从而确保预言会成真,换句话说,是确保自己的世界和自己预期的一样。长期以往、反复印证,导致人陷入这种“自证预言”的“必定后果”——或快乐,或悲观,或懊丧的“感受”。

故事里的“蛤蟆”就是陷入“自证预言”的典型例子。“蛤蟆”始终认为,他的“不欢乐”是来自父母给他的影响,父亲的专横和母亲的哭泣伴随着他成长,他委曲求全的适应着父母的要求成长,甚至包括伴侣“獾”同样带给他压力,由于他觉得对方总是在挑剔和教育自己,而自己总是无法达到对方的要求。他生气想要抗议,却又总是“生气和狂躁只是在他的心里翻江倒海,没有一点外露”,等到生气平静,他又像平常一样心绪不佳,感觉自己非常“凄惨”。

心理询问师“苍鹭”看着闷闷不乐、无精打采的“蛤蟆”问道:“蛤蟆,你这段时间的不欢乐,该去怪谁?是谁让你心情那么坏?”

“蛤蟆”爆发了。他生气而辛酸,声泪俱下地控诉父母、伴侣“每一个人都是怎样可怕地对待”自己、埋怨“不公正,一点儿都不公正”!

询问故事进展到这里,“苍鹭”语重心长的一句轻轻询问,却如当头棒喝,让作为读者的我猛然惊起:

“你还要为自己的不欢乐责备别人多久?”

“苍鹭”严厉地指出,责备和批判是人处在“儿童自我状态”和“父母自我状态”里做的事情。

在这个时候提出本书最为核心的心理学观点:

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人能“让”我们产生什么感受,除非他们用蛮力胁迫(我的理解是外界直接的刺激,比如被割伤、鞭打等让身体产生直接的物理刺激反应)。

别人或许会影响或劝说“你”,但说究竟,是“你”“选择”了自己的感受,是“你”自己在打算要选择什么样的感受。而“你”做这些选择时,其实是无意识的,更像一种条件反射,由于以往的经受教会“你”在相像情景下不经大脑就能自动做出反应。

当人们处在“父母自我状态”和“儿童自我状态”时,人们几乎不需要去思索,由于知道父母要做什么、说什么,而自己就似乎在演戏一样,重复着父母盼望观察的行为,即便自己如何不喜爱,却是一种“习惯成自然”的依靠,始终以来的生活经受中很多“无意识”行为实际上是“下意识”的选择,从而造就了现在的“自己”。

而只有在“成人自我状态”里,人们才能思索当下的事情,评估自己的行为,或者倾听别人对“你”的看法而不立刻驳斥或接受。

只有在这种状态下,人不会站在“父母”或“儿童”的角度,而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客观看待事物,才能学习到关于“自我”的新学问,意识到自己对自己是拥有自主权的,思索“自己”是否要根据以前的人生“设定”去生活?思索为“自己”重新设计一个“人生剧本”,知道自己是否有力气来转变境况,更重要的是,是否有力气转变自己?

“蛤蟆”不知道一个处于“成人自我状态”的人,会有怎样恰当的做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