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相关史料解读_第1页
甲午中日战争相关史料解读_第2页
甲午中日战争相关史料解读_第3页
甲午中日战争相关史料解读_第4页
甲午中日战争相关史料解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2甲午中日战争相关史料解读1.日本的“征韩论”朝鲜知守不知攻,知己不知彼,其人深沉狡狞①,固陋傲顽,觉之不觉,激之不激,非断然以兵莅②之,则必不为我用也。况朝鲜蔑视皇国③,谓文字有不逊,以与耻辱于皇国,君辱臣死,实不戴天之寇也,必不可不伐之,不伐之,则皇威不立也,非臣子也。速下皇使,举大义,问所以辱皇国者,彼必屯趑趄④,不能降伏谢罪,惟命是焉。于是皇使忽去,大兵直入,其一大将率十队向江华府,直攻王城⑤;其一少将率六大队,进自庆尚、全罗、忠清三道;其一少将率四大队,进自江原、京畿;其一少将率十大队溯鸭绿江,自咸镜、平安、黄海三道而进。远近相待,缓急相应,角之犄之,必可不出五旬而虏其国王矣。若不然,而徒下皇使,虽百往复,无益于事,不若征讨之最速,决非浪举⑥也。朝鲜……当天朝⑦加兵之日,则遣使于清国,告其所以伐朝鲜之故;若清国必出援兵,则可并清而伐之。──《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修订本)上册【解读】这是1870年时日本人佐田白茅《征韩论》中的一段话。佐田白茅,又名佐田素一郎,外交官员。他于1870年被派赴朝鲜“视察国情”,写了一篇作为建白书的《征韩论》,提出了日本应征讨朝鲜,进而“并伐”中国的建策,通篇是赤裸裸的侵略言论。当时日本明治维新刚刚完成,对外侵略扩张的野心便显露出来。此后对朝鲜和中国不断伺机制造衅端,终于在1894年发动了大规模的侵朝、侵华战争。由此可见,甲午中日战争决非偶然,日本对华侵略蓄谋已久,并且早就筹谋借朝鲜问题开衅。所录资料显示出《征韩论》作者的如下观点:①必须对朝鲜实行军事占领,否则它“必不为我用”。②朝鲜蔑视、有辱于日本。③要先派“皇使”向朝鲜问罪,然后“大兵直入”其境,灭其国家。④中国必出援兵,正好“可并清而伐之”。可以看出,当时这类日本人是何等的狂妄和霸道,在其心目中,惟有武力和强权,不存一点公理和良知。【注释】①狡狞:狡猾狰狞。②莅(lì):到。③皇国:指日本。④屯邅(zhūnzhān):形容迟迟不进,也作“迍邅”。趑趄(zījū):想前进又不敢前进。这里以“屯邅趑趄”形容迟疑不动的样子。⑤王城:指当时的朝鲜首都汉城。⑥浪举:轻率的行动。⑦天朝:这里指日本。2.俄驻华公使述清朝依赖俄国调停由我和李鸿章的谈判中看出,中国显然了解,我国的调停意在迫使日本与中国同时从朝鲜撤退军队,并认为是避免战争的唯一途径。为了报答我们的效劳,中国正式承认,俄国具有与中、日两国共同解决朝鲜内部组织的权利。李鸿章请求我国协助,俾使日本同意与俄、中两国共同解决朝鲜的改革问题,此项改革应在中、日军队从朝鲜撤退后立即实施。我坚信希特罗渥①应竭力劝告日本接受此项建议,这一建议对于我国及日本均极有利,它将保证朝鲜秩序今后得以维持,将摒除中国在朝鲜的优越势力,并成为防止任何列强企图重新侵犯王国完整的唯一有力保证。──《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修订本)上册【解读】这是俄国公使喀西尼致俄外交大臣的一封电报,时在1894年7月初,正当甲午中日战争正式爆发的前夕,形势已经非常紧张。当时北洋大臣李鸿章醉心于联络俄国对付日本,寄希望于俄国出面调停,平息朝鲜局势,使日本放弃对华战争。俄国则欲藉此乘机扩大自己的侵华权益。各方之间的关系格局十分复杂微妙。但无论如何,清朝显然是处于不利的地位。从辑录的电文即可以看出这种情形:①俄驻华公使与李鸿章进行谈判,俄方的调停角色获得认可。②清朝为了报答俄方的“效劳”,已承认了俄介入解决朝鲜问题的权利。③俄国建议中、日军队都从朝鲜撤出,其目的在于要摒除中国在朝鲜的“优越势力”,而这对俄、日均极有利。由此可见,当时清朝依靠第三国调停来制约日本,防止其对华开战的想法和做法,无异于与虎谋皮,根本不可能起到维护国家安全的作用,显然是外交上的失策。从这件事情上,也可以看出当时国际关系格局的复杂性。【注释】①希特罗渥:俄国驻日本公使。3.美国驻华公使田贝与清朝总理衙门官员谈论中日战争1894年11月22日,我与总署①晤谈一次。我②问他们是否还能够支持这个战争。他们说,他们不能够了。他们没有军粮台,没有军需官或医院,而且没有兵士。我说:“你们有兵士二万五千人在北京没有事做。”他们答称:那些兵不能够打仗,中国军队的目的不是作战,而只是威吓老百姓。我于是说:假若他们确信再战没有好处的话,他们应当议和。他们说:自然他们希望议和,但是由于不能和日本通信,他们怎能办到呢我回答说:假若他们授权给我,我可以经由我们驻东京公使谭恩先生,进行谈商。他们高兴了,请求我立即照办。于是,我向日本拍电说:中国希望在朝鲜独立及赔偿一个合理的战费的条件下来议和。日本即刻答复说,它可以考虑和平的提议,但是它要规定和平条件。我于是要求在会谈时停战,但是这个建议被拒绝了。──《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修订本)上册【解读】这是当时美国驻华公使田贝记述的与清朝总理衙门官员的一次谈话的情况。时在1894年11月间,当时中日战争正在进行中,日本方面的军事优势已经非常明显,清朝迫切希望议和,寻求他国调停。在战争正式爆发前,李鸿章之流就希求俄国调解中日矛盾(参见前录有关资料及解读),战争爆发后,清朝统治集团一直没有放弃这种幻想,不仅寄希望于俄国,也寄希望于美国。所录资料显示:①美国公使田贝与清朝总理衙门官员进行了直接接触和晤谈。②清朝总理衙门官员说中国不能够再支持战争,并说“中国军队目的不是作战,而只是威吓老百姓”。③田贝“因势利导”诱谈议和,使清方官员落其圈套,请求美国代为调停。④日本方面不轻易言和,想以武力逼使清方彻底就范。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到有关甲午中日战争的复杂局势。与上一条资料联系起来,更可以看出,清朝统治者对国际调停一直抱有幻想的情形。【注释】①总署:指清朝总理各国事务衙门。②我:美国驻华公使田贝的自称。4.平壤战役中左宝贵死难十六日①黎明,贼大至,直扑南门②。叶、卫③两军遽张白旗退走,酆军④遂溃。马军屡捷,势孤亦退。左宝贵守城内,见贼势已逼,登山开放巨炮,伤贼颇多。而贼殊死斗,枪弹如雨,我军不支。宝贵下台,取黄马褂顶翎⑤服之,仍登山,自行开炮。营官杨某挽宝贵下,宝贵击以掌。无何,我炮为贼炮击碎,铁穿宝贵肋下。宝贵裹创督战,忽一弹飞至,中其咽喉,扑台上,登时阵亡。杨某挟其尸欲自北门出,而贼兵已入城,塞满街巷,杨某亦死乱军中矣。是日,天大雨,我军乘而奔溃,倭人不暇尾追。然贼于要隘处设卡,伏兵伺溃军过即邀击之,死者相枕藉⑥。──《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修订本)上册【解读】这条材料出自易顺鼎《盾墨拾余·魂北魂东杂记》。易顺鼎,湖南人,光绪元年举人,曾入刘坤一军幕,后又策助刘永福抗战。中日战争时他是主战论者。《盾墨拾余》一书所记中日战事,多是他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魂北魂东杂记》篇中对平壤战役中左宝贵表现的记述,具体生动。平壤之战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在朝鲜境内进行的一场重要战事,发生在1894年9月中旬。当时驻守平壤的清军约二万人,由叶志超总统,左宝贵(山东费县人,回族)部为其中主力之一。日军万余人,以山县有朋为司令,分路进逼平壤,9月15日发起总攻。左宝贵和各部将领英勇抗战,而主帅叶志超畏敌动摇。最后清军失败,退至国内。在这次战役中左宝贵表现得尤其英勇顽强,最后壮烈牺牲。【注释】①十六日:指光绪二十年八月十六日,即1894年9月15日。②南门:指朝鲜平壤城南门。③叶、卫:指叶志超和卫汝贵。④酆(fēnɡ)军:指副都统酆升阿所部。⑤黄马褂:皇帝赏给有军功臣下的马褂。顶翎:顶戴花翎,官员的冠饰,可表示其等级或所获赏格。⑥枕藉(jiè):很多人交错地倒或躺在一起。5.《马关条约》中关于中国割地的条款第二款中国将管理下开地方之权并将地方所有堡垒、军器工厂及一切属公物件,永远让与日本:一、下开划界以内之奉天省南边地方,从鸭绿江口溯该江以抵安平河口,又从该河口划至凤凰城、海城及营口而止,划成折线以南地方,所有前开各城市邑皆包括在划界线内。该线抵营口之辽河后,即顺流至海口止,彼此以河中心为分界。辽东湾东岸及黄海北岸,在奉天省所属诸岛屿,亦一并在所让境内。二、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三、澎湖列岛,即英国格林尼次①东经百十九度起至百二十度止,及北纬二十三度起至二十四度之间诸岛屿。──梁为楫、郑则民主编《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选编与介绍》【解读】这是中日《马关条约》中关于中国向日本割让土地的条款。《马关条约》是日本通过甲午战争,胁迫清政府订立的一个严重不平等条约,其主要内容课本上已有介绍。这里摘录的,是该约第二款关于中国割地的规定。这一款中有三项具体条文:第一项是关于中国割让辽东半岛的划界;第二项是规定中国割让台湾全岛及所有的附属岛屿;第三项是载明中国割让澎湖列岛的经、纬度范围。辽宁半岛虽然因为俄、法、德三国的干涉日本没有实际割去,但中国要向日本加付三千万两白银的“赎辽费”。该区和整个中国东北地区从此成为俄、日争夺的主要地带。通过这段材料,可以使我们对《马关条约》中规定的割地情况有一个比较细致、具体的了解。【注释】①格林尼次:英国地名Greenwich,现在一般译为格林尼治。1884年国际经度会议决定以经过格林尼治的经线为本初子午线,作为计算地理经度的起点。6.御史安维峻奏劾李鸿章父子窃①直隶督臣李鸿章,狂悖丧心,贻误军国,其敢于犯天下之大不韪者,人第谓其勾结枢臣②,交通太监李连英③,互为倚庇,虽皇上亦无如该督何。而不知该督尸居④余气,平日挟外洋以自重,其不欲战固系隐情。又自知淮军本无可恃,及至愤事⑤,则更倒行逆施,必欲践其言而后快,故谓该督谋国不忠则有之,谓该督遽萌异志则未也。若其嗣子道员李经芳则不然。其始窃父之权,纳贿营私,败坏纲纪,而知众怨所归,人人欲食其肉。于是内见好诸将,结为死党,外勾通倭奴⑥,输以军情。故淮军之不战,李经芳实使之。李经芳之接济倭奴军火,李鸿章亦讳之。而倭奴乃敢昌言无忌,有取京师立李经芳为帝,依张邦昌、刘豫⑦故事等语。人心皇皇,朝不保夕。臣敢胪举⑧该道种种不法情事,敬为我皇上详陈之……──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中日战争》第一册【解读】这是御史安维峻在甲午战争期间的1894年11月所上弹劾李经芳的一道奏章,其中连带指斥李鸿章。安维峻,甘肃人,光绪进士,1893年任御史,以敢于抨击时弊、纠弹权贵著称。甲午战争期间,上疏痛斥李鸿章父子挟外洋以自重,投降卖国。李鸿章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控制北洋水师和淮军,位高权重,对清廷关于甲午战争的决策影响很大,诸多要务就是由他具体操持。李经芳为李鸿章幼弟李昭庆的亲子,过继予李鸿章。甲午战争前曾任清朝驻日公使,后长期跟随李鸿章,参与政事。1895年春为清朝赴日议和使团的参议,谈判期间李鸿章为日本浪人刺伤未能成行,李经芳出任钦差全权大臣,后又为商办割台事件全权委员。安维峻具折弹劾他时,他尚未到日本议和。安维峻劾其唯利是图、好色无耻、朋比为奸、奉使无状、私通倭奴等事,要求清廷“明正其罪”。清廷并未采纳。言官愤议,未必尽符事实。并且,妥协卖国的罪责,也不仅仅是李经芳辈责任。在我们所录这段资料中,亦不是仅劾李经芳,而是兼及李鸿章的。其中指斥李鸿章“狂悖丧心,贻误军国”,但又说其“谋国不忠则有之”,“遽蒙异志则未必”。安维峻所言未必完全确当,不过,可以藉以体察当时反对向日本妥协献媚的一种社会舆论情势。【注释】①窃:语首谦词,私自,私下。②枢臣:宰相一类的重臣,这里当指军机大臣类能常在皇帝身边的权臣。③交通:勾结交往。李连英:当为李莲英,清末权监。④尸居:像尸体一样静止,比喻沉默无为。⑤愤事:疑为“偾事”之误。偾事,把事情搞坏。⑥倭奴:对日本侵略者的蔑称。⑦张邦昌、刘豫:都是宋朝降金的官员。⑧胪举:列举。7.“公车上书”反对签订《马关条约》中日和约十一款,全权大臣既画押,电至京师,举国哗然,内之郎曹①,外之疆吏②,咸有争论,而声势最盛、言论最激者,莫如公车上书一事。初则广东举人梁启超联名百余,湖南举人任锡纯、文俊铎、谭绍裳各联名数十,首诣察院③,呈请代奏。既而福建、四川、江西、贵州诸省继之,既而江苏、湖北、陕、甘、广西诸省继之,又既而直隶、山东、山西、河南、云南诸省继之。盖自三月二十八、三十、四月初二、初四、初六(1895年4月22、24、26、28、30日)等日(都察院双日堂期),察院门外车马阗溢④,冠衽⑤杂遝,言论滂积⑥者,殆无虚晷⑦焉。书上数日不报,各公车再联十八省同上一书。广东举人康长素⑧者,素有时名,尝以著书被谤议于时,主其事,草疏万八千余字,集众千三百余人,力言目前战守之方,他日自强之道。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修订本)上册【解读】这条资料录自署为“沪上哀时老人未还氏”的《公车上书记序》。《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出,举国震惊,各界纷纷抗议。当时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举人们,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联络和组织下,为反对签订《马关条约》,呼吁挽救危局,举行“公车上书”,成为维新运动正式开场的标志。这里所录资料,对“公车上书”的过程作了比较具体的记述。从中可知:①“公车上书”是在《马关条约》签订、举国哗然的背景下发生的,与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